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fù)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yīng)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一
鄉(xiāng)下老家前面,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yōu)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林場的桃花心木已是高達數(shù)丈的成林,所以當(dāng)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的是一個高大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不同的是,這是旱地,不是水田。
樹苗種下以后,他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天數(shù)沒有規(guī)則,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xiāng)下時,天天都會在種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種木苗的人偶爾會來家里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來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時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隔那么久才為樹澆水。
但是,懶的人怎么會知道有幾棵樹枯萎了呢?
后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么事都不按規(guī)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從從容容?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yè),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樹木自己要學(xué)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的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都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生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們停止?jié)菜?,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fēng)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p>
植樹者言,使我非常感動,想到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huán)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xué)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zhuǎn)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生命的法則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為固定和完美的法則,就會養(yǎng)成機械式的狀態(tài),機械的狀態(tài)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當(dāng)我聽過種樹的人關(guān)于種樹的哲學(xué),每天走過桃花心木苗時,內(nèi)心總會有某些東西被觸動,這些樹苗正努力面對不確定的風(fēng)雨,努力學(xué)習(xí)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陽光中呼吸,一旦它學(xué)會這些本事,百年的基業(yè)也就奠定了。
現(xiàn)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jīng)長得與屋頂?shù)雀撸悄敲磧?yōu)雅而自在,宣告著自主的生命。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更多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二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里,有一個高達數(shù)千尺的斷崖。不知道什么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內(nèi)心深處,有一個內(nèi)在的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庇辛诉@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終于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jié)出了第一個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它們在私底下嘲笑著百合:“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jié)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內(nèi)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于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fēng)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時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jié)的淚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jié)籽。它的種子隨著風(fēng),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幾十年后,遠在百里外的人,從城市,從鄉(xiāng)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shù)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nèi)心那純凈溫柔的一角。
不管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dǎo):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賞析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了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就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執(zhí)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在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shù)千尺的斷崖,預(yù)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充滿了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huán)境,并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在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的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來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huán)境進行著頑強地抗?fàn)帯?/p>
如果說與生長環(huán)境的抗?fàn)?,只是野百合為實現(xiàn)美好心愿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么,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zhí)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dǎo),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fàn)?,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于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fēng)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边@花是信念的結(jié)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dāng)百合谷成為人們的“圣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dǎo):“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p>
文章通篇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xiāng)土氣息、傳統(tǒng)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臺灣最為多產(chǎn)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fēng)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jīng)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yīng)該從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jié)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zhì)的展現(xiàn)。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xué)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yīng)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zhì)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shù)、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xiàn)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xiàn)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按笃湓?,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三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就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執(zhí)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shù)千尺的斷崖,預(yù)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huán)境,并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huán)境頑強地抗?fàn)帯?/p>
如果說與生長環(huán)境的抗?fàn)帲皇且鞍俸蠟閷崿F(xiàn)美好心愿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么,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zhí)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dǎo),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fàn)帲毿衅涞?,終成“正果”:“它終于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fēng)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边@花是信念的結(jié)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dāng)百合谷成為人們的“圣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dǎo):“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p>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xiāng)土氣息、傳統(tǒng)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臺灣最為多產(chǎn)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
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fēng)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jīng)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yīng)該從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jié)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fā),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zhì)的展現(xiàn)。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xué)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yīng)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zhì)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shù)、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xiàn)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xiàn)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按笃湓?,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四
原文:
我和一位朋友參觀一處數(shù)有年代的古跡,我們走進一座亭子,坐下來休息,才發(fā)現(xiàn)亭子屋頂上刻著許多繁復(fù)、細致、色彩艷麗的雕刻,是人稱“藻井”的那種東西。
朋友說:“古人為什么要把屋頂刻成這么復(fù)雜的樣子?”
我說:“是為了美感吧!”
朋友說不是這樣的,因為人哪有那么多的時間整天抬頭看屋頂呢!
“那么,是為了什么?”我感到疑惑。
“有錢人看見的天空是這個樣子的呀!繽紛七彩、金銀斑斕,與他們的.珠寶箱一樣?!边@是我第一次聽見的說法,眼中禁不住流出了問號,朋友補充說:“至少,他們希望家里的天空是這樣子,人的腦子塞滿錢財就會覺得天空不應(yīng)該只是藍色,只有一種藍色的天空,多無聊呀!”
朋友似笑非笑地看著藻井,又看著亭外的天空。
我也笑了。
當(dāng)我們走出藻井的涼亭時,感覺單純的藍天,是多么美!多么有氣派!
水因有月方知靜,天為無云始覺高,我突然想起這兩句詩。
賞析:
時下有句廣告詞非常流行:“睡個好覺天都藍了。”這似乎在向人們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現(xiàn)在有許多人的天空已經(jīng)不存在藍色。不是嗎?商人在旺銷季節(jié)忙進忙出,日收斗金,盤算打點,哪有工夫抬頭看天,又怎么知道天是藍色的;銷售淡季,或哀嘆憂愁無進還出,或打牌小賭驅(qū)逐無聊,心中無藍色,又哪有心情仰視天空。農(nóng)民忙完農(nóng)活又拋妻別子外山打工,只顧低頭趕路找工作,累了蒙頭便睡,他們的作息時間表里排不下仰望天空的課程。還有呢,下崗工人的天空是低保,是救濟;學(xué)生的天空是作業(yè),是試卷,是分數(shù),是補課;教師的天空密布著的是升學(xué)率的大表。
“人的腦子塞滿錢財就會覺得天空不應(yīng)該只是藍色,只有一種藍色的天空,多無聊呀!”這是作者的朋友推測那個已有些年代的建藻井的有錢人的心態(tài),當(dāng)屬一筆虛寫。看得出,作者及其朋友對這樣的“有錢人”均冷嘲態(tài)度,他們認為,藻井外的天空那單純的藍色“是多么美!多么有氣派!”“水因有月方知靜,天為無云始覺高?!边@才是作者所褒揚的生活真諦,當(dāng)屬一筆實寫,即短文采取以虛襯實的寫法,向讀者傳遞著披著佛光的生活智慧。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集東方審美智慧與佛家哲學(xué)情思于一爐,虛虛實實,虛中生實,啟人心智,授人哲理,這篇《天空》也不例外。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你不能控制風(fēng)暴,但你可以改變帆的方向。是的,面對現(xiàn)實,我們蕓蕓眾生,凡夫俗子,都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商人、農(nóng)民、下崗工人、學(xué)生、教師等等都有自己的一方云天,遮住了美麗而氣派的藍天,那是因為你沒有走出帶藻井的亭子,你完全可以到亭外來,師法自然,水有月,天無云,你會感受到天的純藍,心情也會隨這靜美的藍色,交相互動,互動生輝,多了一種藍色,你的“天空”就會更高。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五
12、烏龍還是第二道最好,澀盡甘回,帶著晨曦般的顏色?!睹倒搴0丁?/p>
14、來是偶然,走是必然?!蹲仙刑帷?/p>
15、如果想以河流的形式流經(jīng)沙漠,頂多變成一個沼澤。——《林清玄散文》
16、一個作家在寫字時,他畫下的每一道線都有他人格的介入?!缎拿?,一切皆美》
18、只有我是凡夫,切記?!毒趁?,千里皆明》
關(guān)于林清玄簡介:
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于1953年生于臺灣高雄旗山。畢業(yè)于臺灣世界新聞??茖W(xué)校電影技術(shù)組。曾任臺灣《中x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jīng)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現(xiàn)為專業(yè)作家。
在17歲開始發(fā)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之后一發(fā)而不可收。作品有報告文學(xué)、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chuàng)作(一九七三年開始)。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二十次。
在一九七九年起連續(xù)七次獲臺灣《中x時報》文學(xué)獎、散文優(yōu)秀獎和報導(dǎo)文學(xué)優(yōu)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xué)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xué)獎、中華文學(xué)獎、中央時報文學(xué)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xié)文學(xué)獎等,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yè)戶。
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xiàn)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
林清玄本人長得沒文章漂亮。記得頭一次在大陸讀者面前露出真容,林清玄自我介紹說:“想生在盛唐,成為唐宋八大家,不幸只成為臺灣八小家;想長到一米八,不料只長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發(fā)’;想長得像陳曉東,但很多人都說我長得像達摩或十八羅漢;我兒子說,爸爸,你快成偉人了,因為《世界偉人傳》上的偉人大多是禿頭?!?/p>
“小時候還想娶一個漂亮女人做妻子。初中時和同學(xué)逃課去看《羅馬假日》,看到赫本驚若天人。因為農(nóng)家孩子以前看到的都是灰頭土臉的女人,當(dāng)時我們指天發(fā)誓將來我們中一定要有人娶一個赫本式的美人,但多年后同學(xué)聚會時卻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人的妻子像赫本?!?/p>
在相戀五年的女友有一天提出分手,林清玄感到晴天霹靂一樣惶恐,幾天后,林清玄的頭發(fā)和眉毛都急得掉光了,他自嘲說:“怪不得別人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原來癩蛤蟆沒有頭發(fā)和眉毛?!彼煜胱詺?。他來到花蓮海邊,想穿著白衣跳入大海融進晚霞。但他發(fā)現(xiàn)海邊最美的亭子里有個和尚在念佛,于是他想兩小時后再來壯烈優(yōu)美的自殺,和尚們便自愿來值班,不料自殺的人很多便當(dāng)了和尚“怪不得這里有這么多年輕的和尚。”林清玄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后很高興,“我不想出家,于是又回到了臺北的家?!蹦贻p作家的頭發(fā)慢慢又長了出來,幾年后,還是在一個咖啡館,一位女友又提出分手,林清玄端起咖啡杯,淡淡地說:“只想請你等一下,等我喝完這杯咖啡?!?/p>
在前兩年,功成名就的“道德楷?!?、“人生導(dǎo)師”毅然和結(jié)婚多年的妻子離婚,重組幸福的新家庭。此舉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口誅筆伐此起彼伏,有婦女組織甚至焚燒林清玄的書。林清玄真誠坦然地說:“婚煙變化來自于因緣變化,沒有辦法控制?;橐鲇袝r會充滿怨憎。一般人離婚別人不會關(guān)注,很多名人則臣服于社會上的壓力,活在痛苦里。而我忠實于自己的情感,當(dāng)對生命有一個重大選擇時,即使對抗整個社會壓力也在所不惜?!睖匚臓栄诺牧智逍孕啪o強的一面中顯示著強烈的個性。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六
本文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哲理性散文,又稱《光之香》。文章記述了一個城里人與一位放棄城市繁華生活回到鄉(xiāng)村皈依土地、陽光,反璞歸真的原本是大學(xué)生的農(nóng)夫一起翻曬稻谷的故事,圍繞著“陽光的香氣”,將“繪—嗅—憶—議—盼”幾個材料串聯(lián)起來,表達了對遠離自然的憂慮和回歸自然的渴盼,使讀者跟隨作者的敘述喚醒人類與自然息息相關(guān)的天性,一起感受大自然天賦之香的幸福心情以及渴望回歸自然的迫切愿望。從而表明了人與大自然的日益疏遠的現(xiàn)實,表達了人類應(yīng)熱愛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深刻立意。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七
去陜西出差。先到一個很偏遠的小鎮(zhèn),接著坐汽車到村里。路凸凹不平特難走。沿著盤山公路轉(zhuǎn)悠,沒多遠我就開始暈車,吐得一塌糊涂?!斑€有多遠吶?”我有氣無力地問?!翱炝?,一小時吧,再翻兩座山?!迸阄覀兊母辨?zhèn)長說。過一條湍急的河時,司機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開?!斑@水真大?!蔽艺f?!斑@還算好呢,到雨季水都漫過橋,特危險?!?/p>
開會時我負責(zé)照相,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圍著我。該換膠卷了,我隨手把空膠卷盒給旁邊一個小孩子,她高興極了,“謝謝姐姐?!逼渌⒆恿w慕地圍著看??纯葱『合矚g,我又拆了個膠卷盒給另一個小孩兒,他興奮得臉都紅了。翻翻書包再找出兩枝圓珠筆分給孩子們,更多的孩子盼望地看著我的包,真后悔沒多帶兩枝筆。我拉著一個穿紅碎花小褂的女孩兒問,“叫什么呀?”“小翠?!薄坝羞B環(huán)畫沒有?”“沒有。”旁邊男孩兒說:“學(xué)校只有校長有本字典。”“姐姐回北京給你們寄連環(huán)畫來,上面有貓和老鼠打架,小鴨子變成天鵝的故事?!甭牭盟麄冄劬Χ贾绷恕?/p>
我拿出筆記本,記個地址吧,“陜西×縣李莊小學(xué)”,“誰收呢?”“俺姐識字,她收?!边^來個大一點的女孩兒,“姐姐,寫李大翠收。”“好吧?!?/p>
從陜西又轉(zhuǎn)道去四川,青海。回北京忙著寫報告,譯成英文,開匯報會,一晃就兩個月了。偶爾翻到筆記本上的“李大翠”,猛然想起小村子的孩子們。猶豫了一下,“孩子們早忘了吧。就是寄過去,也許路上丟了,也許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他們手里?!?/p>
第二天,還是拜托有孩子的同事帶些舊書來。大家特?zé)崆椋瑳]幾天,我桌上就堆了好幾十本,五花八門什么都有:《黑貓警長》、《骯臟大王》、《鼴鼠的故事》、《十萬個為什么》、《如何預(yù)防近視眼》,居然還有一本《我長大了,我不尿床》,呵呵,嬰兒媽媽給的。從家里找了本《新華字典》,又跑書店買本《課外游戲300例》,一同寄走了。
快忘了的時候,接到李莊的信。“北京姐姐你好,從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說這事兒。我們經(jīng)常去鎮(zhèn)上郵局看看,囑咐那兒的叔叔、嬸嬸,‘有北京來的信一定收好啊,我們的?!攘藘蓚€月沒有,村里大人笑我們‘北京的姐姐隨口說的,城里人,嘿嘿,不作數(shù)的’。我們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在本子上記了我們的地址啊。后來發(fā)大水了,媽媽不讓去。我拉著小翠偷偷去,其實不遠,半天就到了。萬一書寄來了呢,萬一我們不在被別人拿走了呢。那天終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們有多高興嗎?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幾層,幾十里路跑著回來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來了。小翠摟著書睡的,任誰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學(xué)校,老師說建個‘圖書角’,讓我當(dāng)管理員??磿娜吮仨毾锤蓛羰郑荒芘獕牧?。書真好看,故事我們都背下來了,還給俺娘講哩?!?/p>
我看著窗外,眼睛濕了。想著那兩座高山,漫過橋的大水,泥濘的山路上一高一矮兩個單薄的身影。我為曾經(jīng)的猶豫感到羞愧,幸虧寄出去了,要不永遠對不起孩子,傷了他們的心,拿什么來補。
后來陸續(xù)又寄了一些書和文具。秋天來了,收到一個沉甸甸的大包,李莊的。里面是大棗,紅亮紅亮地透著喜慶,夾著紙條,“姐姐,隊長說今年最好的棗不許賣,寄給北京?!蔽野褩椃纸o捐書的同事,大家說從來沒吃過這么甜的棗。
從那以后,我開始明白什么叫“一諾千金”,什么叫“言而有信”。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篇八
【內(nèi)容賞析】
開始關(guān)注林清玄的作品,是從《有風(fēng)格的小偷》一文開始,一篇文稿間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贊賞,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道,從此,世上又多了一個善良的靈魂.確實,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著顯微鏡去找一個劣跡斑斑的人身上的優(yōu)點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恬淡自然,字間總不自覺透出禪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不經(jīng)意間讓人深思人生道理.讀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會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鎖,放下心中的負擔(dān).
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遍遍地反復(fù)回味,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細細地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的洗滌方可安靜地睡去,一切禪理在夢中參透.
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無數(shù)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可以蹲下來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請不要放棄,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時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不過數(shù)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珍惜吧.大學(xué),就這么過了三個學(xué)期,我又做了什么呢?當(dāng)初的理想呢,我與它的距離又變小么?我在思量著,也困惑著.
他說:“安靜無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面對誤解,請選擇沉默;面對挫折,請選擇沉默;面對辱罵,請選擇沉默.有時候,解釋是多余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
他說:“‘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這個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為一個渺小的人,只有維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這五濁的世間唱一首琉璃之歌吧!”還是那個淡水河口,但是周圍的風(fēng)景已經(jīng)變了,不是以前那個美得單純的河口,“少年時代的情懷與往事,都已經(jīng)去遠了,是鏡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條河的敗壞,更感覺到那水月鏡花是虛幻不實的”.然而,心若仍然是純粹的,純凈如琉璃,這個世界的渾濁便不會將我們侵蝕,給自己的心留一片凈土吧,哪怕你已經(jīng)看過太多的黑暗!
那一切的水月河歌,雖曾真實存在過,卻已默默流失,這就是無常.
是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就是一個花園,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春風(fēng)洋溢,人生的哪一個時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們有著憐愛、珍惜、欣賞的心,即使在人生的無寸草處行走,也會看見那美麗神奇的一瞥.
默聲的溫柔——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題記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里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里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干癟的存在.但當(dāng)你翻開的時候,才會知曉這里面到底是怎樣一個復(fù)雜的多維世界.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于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xiàn)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閑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云,捧著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們不似柜臺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xiāng)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著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guān)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xiàn),帶給人真實的觸動.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于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里,也許我們應(yīng)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于故鄉(xiāng),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xiāng)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xiāng)與親人聯(lián)系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一杯故鄉(xiāng)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里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xiāng)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說的不就是如此么?鄉(xiāng)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jīng)意間泄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那些是字里行間的溫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圣的禮物.散文中多有關(guān)于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fēng)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但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凄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陽光何處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但是屬于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為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shù)家也留不住它.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愿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為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于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zhì)條件,只要每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只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天發(fā)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這也讓我想起了《瓦爾登湖》里的意境,每天與自然為伴,每天都過得開心快樂.最原始的快樂,往往是最真實的.生活不過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dān)的責(zé)任卻是不重亦不輕的.在對別人負責(zé)之前,我們要對自己負責(zé),做我們自己.夢想,于人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獲,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
作者說,生命最有趣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己,承擔(dān)所有的責(zé)任.
這話分量極重.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過要去理解.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想望比他實際是否做過更重要,因為想望是未來的,而判斷一個人是否做過一件事,是看其過去.只要你想過要過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夠強烈,它便會驅(qū)使你去行動,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又許是有風(fēng)吹過的清涼.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dāng)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弦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于這字里行間的溫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種花.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桃花心木》,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fēng),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chǎn)的臺灣作家數(shù)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余萬字的散文精華,令人百看不厭.過后,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放于枕邊,睡前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沖上一杯淡淡的金銀花,獨坐在發(fā)出溫和的光的臺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jīng)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著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nèi)ヂ肺渡畹母市?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xué)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fēng)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后都會讓我們的內(nèi)心充滿寧靜與關(guān)愛.
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凈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讀后感
在未讀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于初中老師的緣故買了一本林清玄寫的書,好似乎《茶,非常道》.封面竹綠色與白字結(jié)合,頗有清雅之風(fēng).但是我忽略了一點,是我后來在買來后才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對此我不是很喜歡,甚至有些憎惡.
而此次高中老師又叫我讀,我只好去網(wǎng)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歡的.由此我讀了幾篇,如《浴著光輝的母親》等等.起初我是帶著一點無奈和走馬觀花般的“過眼兒”,不過讀完《浴著光輝的母親》后,略略有些改觀.首先,因為他有敏銳的“眼睛”,見極細微之處;其二是,他的文筆灑脫,非常樸素,像一個慈祥的老人說著故事,故事中透著真理絲絲縷縷光輝.
《浴著光輝的母親》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帶著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車.在車上,母親不斷的安慰兒子不要怕,因為他第一次坐公交車.僅僅是如此,或者說不僅僅是如此,一車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著母親,仿佛看見了母愛的光輝.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這里贊美了母愛,而是思想抑或感嘆現(xiàn)在的人什么時候能用這種眼光看自己的母親.是啊,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愛不是來至自己的母親嗎,站在這長長的母愛河中,日夜沐浴在這光輝的母愛河中,何時我們彎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給予自己的清水.接下來是關(guān)乎我們的,就是對待我們,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親們的眼光卻是那么苛刻,充滿條件,無法全心的愛憐.我也深有感觸,現(xiàn)在的孩子似乎都覺得爺爺奶奶比爸爸媽媽好,包括從前我,因為爺爺奶奶的愛和眼光總是如此慈祥,充滿著全心的愛憐.現(xiàn)在,我也只能說爸爸媽媽不必爺爺奶奶差,僅因為知道他們是愛我們的,知道他們這么做那么做是為了我們.他們的眼神行為蒙蔽了我們的感受,甚至讓我們疑惑.作者在最后“嘆”道:“但愿,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溶入,有一種莊嚴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帶著另一種復(fù)雜的心情,讀了另幾篇.這幾篇也是講父母與子的,《與父親的夜談》《分到最寶貴的媽媽》《海上的消息》等等.也不細說,就粗淺的談?wù)劯惺?就《與父親的夜談》.作者與父親談了短短幾小時,就了解了父親的過去,也正是這段難得的時光,讓作者現(xiàn)在也是如此珍重.在我的記憶里,我也未曾與父親談話超過半小時,比之作者從前的一小時還要短.平日,我的父親也不怎么管我,而我也不怎么了解我的父親,因為他常常對我冷眼諷刺,而對別人卻熱心過頭.對于他好的一面,我確實太不了解,可能時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里有很少說話,也不好說話吧.雖然如此,我從小對我爸爸還是比較敬佩的.如今面對作者的經(jīng)歷和勸勉,感觸良多,慚愧罷,慚愧罷,實在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啊!
讀完這幾篇文章以后,我覺得生活本是一本書,而林清玄的書畫上了他的記憶,感受,還有記號.在他用手寫下之后,又成了我們的,換句話說,他的文章是啟迪的星,我們的書的新一頁仍是我們自己開啟.
等待花開———讀林清玄散文集
很久以前就喜歡林清玄的文章,它總能以詩樣的哲理給人帶來智慧和覺悟.他是一位胸懷寬廣的智者,恬淡安適,于細小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理.作家都有一雙細膩聰慧的眸子,他洞察體恤世間一切,娓娓道來,讓人豁然開朗,心里充滿寧靜祥和,同時也深含著愛和陽光.
每每體味作者誠摯的情感和親切質(zhì)樸的語言時,總讓人感動,覺得自己隨著娓娓的敘述深入他的內(nèi)心,順著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著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聽著他對人生的頓悟,那么寧靜平和,那么超脫,許多生活、工作中的煩惱也會隨之淡然.
于是,我孜孜不倦,愛不釋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長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純白的花,形似百合,卻開得比百合花還要繁盛,姿態(tài)非常優(yōu)美,我當(dāng)場被那雄渾的美震懾了.‘這是什么花?’我拉著田邊的農(nóng)夫問道.‘這是空心菜花呀!’老農(nóng)夫說.原來空心菜可以開出這么美麗明艷的花,真是做夢也想不到.我問農(nóng)夫:‘可是我也種過空心菜,怎么沒有開花呢?’他說:‘一般人種空心菜,都是還沒有開花就摘來吃.怎么會看到花呢?我這些是為了做種,才留到開花呀!’我仔細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麗也不輸給百合,而且有一種非常好聞的香氣,如果拿來插到花瓶里,也不會輸給其他的名花呀!可惜,空心菜是菜,總是等不到開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難以知道它開花是那么美.只是有一些做種的空心菜能熬到開花,人們難以改變觀點來看待它.”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對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見空心菜花的美,這正是以空心菜來看世界.但是,人要“空心”來面對世界,真的比空心菜開花還要難呀!
空心菜的故事給我們很多感悟.等待會有馨香的驚喜,等待會有美麗的回報,等待會有生命之花的燦爛開放.孩子的成長,不也是空心菜開花的歷程嗎?這是一個漫長的積蓄和提升過程.我們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細地觀察,輕輕地呵護,慢慢地欣賞,耐心地等待,尊重他們的差異,寬容他們的腳步.我們不能違背四季的規(guī)則,提前收割.否則,我們收獲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絕沒有希望看到美麗的空心菜花.不是孩子成長慢,而是我們的心太急;不是教學(xué)方法有問題,而是教學(xué)思想有偏差.其實,他們正在不知不覺地生長,心靈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只是我們浮躁的心在應(yīng)試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覺;我們功利的目光,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搜尋得太累,迷失了方向.所以很難察覺到心靈的感動,傾聽到花兒開放的聲音.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409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