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fā)展的飛速進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偨Y的語言要準確恰當,注意用詞規(guī)范和語法正確。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讀的總結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和提升。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一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二
〔實施步驟〕。
一、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2.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二、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根據(jù)第一段內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后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臺的代表提供幫助和參考意見。
三、學習第二段。
四、學習第三段。
五、學習第四、五段。
六、學習第六段。
七、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本文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八、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說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練習。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三
1.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生活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縮短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
依照課文,重組教學內容。請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泰山,為游客設計登山線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紹重點景觀。
(一)導語激趣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jīng)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我們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廣告激興
根據(jù)課文第一段內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多媒體課件顯示):
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條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東流去的濟水。南北水域的分界處有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所筑的長城遺址。泰山的最高處是日觀峰。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泰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泰山極頂,能識盡泰山真面目,無限風光盡眼收。
(三)設計線路
根據(jù)課文第二段內容,讓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好登山線路。
中谷登山:
1、泰安城——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四)安排游程
根據(jù)課文內容,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點景觀介紹
根據(jù)課文內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留連忘返。
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姚鼐描述: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xiàn),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時,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六)送客(作業(yè)):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1.優(yōu)化教材
古文教學最忌串講,事無巨細,重點常被淹沒。采用導游的方式處理教材,既能突出重點,又脈落分明。比如,讓學生為泰山作廣告,實際上是讓學生疏通第一段課文,同時讓學生多方向獲取資料,培養(yǎng)自學能力。課文第二段內容比較繁瑣,而讓學生設計出登山線路,牽一線而帶全段,并完成了課后相關練習。介紹重點景觀,實際上是學習課文的二三兩段,這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2.角色扮演
學習心理學中有一條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讓學生模仿別人的角色來行事。實驗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氣越大,改變態(tài)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學習成效越高。學生坐在課堂上,他們已經(jīng)厭倦了旁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當一回導游,將艱深的古文學習與鮮活的導游工作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習在一種輕松形象的情境下進行,又能增添他們新的生活體驗。
3.讀寫聯(lián)袂
為泰山作廣告,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介紹泰山景觀等,就不是簡單的古文翻譯,而要調動文學描寫的手法,才能介紹得詩情畫意。讀了一篇古文,也寫活了幾處景物;閱讀為寫作提供了范本,寫作加深閱讀的體驗。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四
在古代山水游記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本文敘述了作者冬日登覽泰山和觀日出的全過程,再現(xiàn)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異景色以及日出時的壯觀瑰麗的場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內容很豐富。作者先總寫了地理位置及形勢,首選為我們勾勒了泰山的輪廓,采用點面結合寫法。然后寫登山的具體經(jīng)過,詳略地描寫了途中的艱險和初登頂峰的所見。蒼山、白雪、紅日、云霧、流水、城廓,絢爛如畫,盡收眼底。接著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作者泰山之巔觀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時間順序寫了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觀,寫景層次分明,多角度地給我們描寫了一幅瞬息萬變的綺麗圖景。最后略寫了登山所見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文章以時間為經(jīng),以泰山景為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層層深入地描寫景物,結構完整嚴謹,語言簡潔,生動形象,體現(xiàn)了姚鼐散文的風格。
本文內容簡單,語言文字淺顯,在預習的基礎上,我主要從文章描寫景物的特點和手法入手,從文章寫作借鑒的角度和審美的角度去欣賞文中的景物描寫(“泰山日出”、“泰山夕照”),從而學習借鑒大家的大手筆,感悟作者的大情懷。具體教學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寫景為重點引導學生鑒賞,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意行及審美感受能力。先引導學生賞析文本經(jīng)典,通過討論獲得寫作借鑒和人生感悟。再補充同題材內容比較閱讀。最后讓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訓練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教學中采用鑒賞法、討論法,擬定用一課時完成。
【目標要求】。
1、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重難點】。
重點: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難點:結合本文寫景狀物的寫法,進行藝術審美,從而能夠知識遷移。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二、學生朗讀全文。
三、教師總體分析本文構思。
四、重點欣賞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斷。
1、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余學生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和相應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師板書】。
時間景物特征描寫角度藝術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風呼嘯。
積雪擊面。
云霧彌漫近/動景側面烘托。
為日出蓄勢。
稍見山白若樗蒱。
云一線異色遠/靜景烘托蓄勢。
須臾云霧幻成五采遠/動景烘托蓄勢。
日上日正赤刀丹。
紅光下承之遠/動景。
虛實結合正面描寫。
回視絳皓駁色。
山皆若僂遠/靜景。
色彩/情態(tài)。
側面烘托。
拓展意境。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五
1.了解龔自珍和寫作背景。
2.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式。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鑒賞托物言志的寫法。
2.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品味本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三、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議政,用藝術形象來隱晦曲折地表情達意。
語言揣摩。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結構嚴謹,寓意深刻。由于學生與那個時代相隔很遠,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上葟膬蓚€方面人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首先,可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引出本文,用詩中所表現(xiàn)的主題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簡單介紹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寫作本文的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體會本文句式整齊、感情強烈的特點??纯催@樣的特點與作者感情的抒發(fā)是如何統(tǒng)一在一起的。
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課文。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揣摩語言,理解內容。
2課時。
一、預習。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二、導入。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饼徸哉涞摹兑押ルs詩》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學習他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館記》。
三、范讀。
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四、誦讀。
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語言表層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產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筆先簡要敘述梅的產地:“江寧之龍皤,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比缓蠊P鋒一轉,引出一段有些人評價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語輕輕收住。接著,作者開始詳細分析病梅產生的緣由。原來,在“文人畫士”的心目中,梅雖然“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但是,一“未可明詔大號”;二不能讓人“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三,從客觀上說又不能“以其智力為也”。所以,他們只好通過第四個途徑了。于是,他們暗通關節(jié),讓第三者來轉告“鬻梅者”,斫正,刪密,鋤直,以投“文人畫士孤癖之隱”。在這樣的情況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無可避免了?!拔娜水嬍恐溨抑链嗽?!”一句感嘆,道出了作者的無盡憤慨,也為下文“誓療之”蓄足了情勢。
第二段,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坝栀徣倥琛倍笆寞熤保梢娖湫袆拥墓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可見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可見其堅持到底的決心。
第三段,寫作者辟館療梅的苦心。這一段,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
教學時可用問題引導:
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p>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容,如:“或曰:……密則無態(tài)?!?/p>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xiàn)象,作者的表現(xiàn)是什么?
——泣療貯。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5.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容。
六、熟讀。
學生熟讀成誦。
七、作業(yè)。
1.辨析下面多義詞的詞義。(課后練習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讓,命令)。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驅使)。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重?。?/p>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有?。?/p>
以夭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使……?。?。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擔心,憂慮)。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縛(解開,解下)。
后雖經(jīng)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解釋)。
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緩和)。
[本]。
予本非文人畫士(本來,原本)。
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根本,基礎)。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考察,推究)。
[窮]。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使窮盡,用盡)。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完結.終了)。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走到盡頭)。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不得志)。
2.課后練習一。
一、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說梅,有沒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說梅,實際上卻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擊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殘,影射統(tǒng)治階級禁錮思想、摧殘人才的丑惡行徑?!坝幸晕娜水嬍抗埋敝[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統(tǒng)治者的幫兇,他們根據(jù)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為業(yè)。斫正、刪密、鋤直,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氣、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干殘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購三百盆”,“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翱v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就是說要破除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束縛、扼制,讓人們的才能獲得自由發(fā)展。“必復之全之”,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tài)。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見,本文表面寫梅,實際是借梅議政,通過寫梅來曲折地抨擊社會的黑暗,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寫的。作者通過譴責人們對梅花的摧殘,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階級束縛人民思想,壓制、摧殘人才的罪行,表達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與他的《已亥雜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2.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層意義和言外之意:
梅人才。
病梅遭摧殘、壓抑的人才。
文人畫士封建統(tǒng)治者。
品梅標準:曲、欹、疏選拔人才標準:奴才、庸才、歪才。
摧殘梅的手段:繩、夭、病、斫、刪、鋤、養(yǎng)、遏束縛人才思想、屠殺正直之士、豢養(yǎng)奸邪小人、扼殺新生力量)。
摧殘梅的后果:皆病、禍烈大批人才遭殘酷屠殺。
療梅的愿望:誓、必、甘、窮表達了拯救人才的強烈愿望、與準備迎接斗爭的堅定信心。
3.抽查課后練習一的完成情況。
根據(jù)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固也。(引用的話有什么作用?作者為什么說“固也”?)。
三句引用的話,表面是說明一些人對梅的審美標準,實際上是影射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他們扼殺那些有才能、有骨氣的正直的人,專門選用那些邪佞、毫無生氣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讓步轉折關系:先退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然后逐步轉入作者要表達的同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畫土”利用這種審美觀的險惡用心和摧殘梅花的罪惡行徑。
(2)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實際正是文入畫士的幫兇,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幫兇;“斫其正……遏其生氣”,這些殘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的卑鄙伎倆,他們迫害有才能、有作為、有骨氣的人才,所企求的則是一些卑鄙無恥、唯唯諾諾的奴才。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這幾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嗚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這段話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事實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過小京官,而且受到權貴的歧視和排擠,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為不容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會受到他們的攻擊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懼,決心迎接斗爭,襯托出他堅定地追求個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5.作者為什么采用隱晦的手法?
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促進學生理解。
清朝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tǒng)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zhèn)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之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龔自珍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敏銳地預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機,對統(tǒng)治階級扼殺人才、禁錮思想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強烈地呼吁社會改革與個性解放,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掃除“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恫∶佛^記》就寫作于這樣一個時代。
三、鑒賞語言。
本文用詞十分準確、形象。如談到一些人對梅的審美觀時,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個形容詞,準確簡練、對比鮮明地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對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摧殘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語言十分精當:“斫”字揭露他們對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殘;“養(yǎng)”字形象地點出封建統(tǒng)治階級豢養(yǎng)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刪”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壓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殺;“鋤”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讓人才發(fā)揚蓬勃的朝氣。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主要是通過“縱”“順”“毀”“解”和“復”“全”“貯”這些準確而精練的動詞表現(xiàn)出來的,這一連串動詞顯示的是一系列行動,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滿腔悲憤和戰(zhàn)斗激情。
本文還用了許多整齊、富有感情色彩的語句,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這幾句形成排比,一氣呵成地寫出了那些人的評梅標準。又如:“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這幾個整齊的句子,寫盡了統(tǒng)治者扼殺人才的種種手段,也蘊含著作者的滿腔悲憤。
讓學生欣賞自己喜歡的語句。
四、作業(yè)。
課后練習三。
結合課文及相關詩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戰(zhàn)斗意志。學生可自由發(fā)揮,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六
姚鼐。
2006年11月24日星期五。
一.教學目的:
1、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點:
1.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
2.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三.教學難點:
1.結合本文寫景狀物的寫法,進行藝術審美,從而能夠知識遷移。
四.授課安排:
授課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作者簡介。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住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縣人,又是桐城人劉大槐的學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四庫全書館纂修竺職。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書院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九經(jīng)說》等書。他編選的《古文辭類纂》,從歷代作品中精選各類文體的名作,作為學習古文的范本,流傳很廣。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解題: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寫的游記。文章緊扣深冬時令和泰山的特點,形象地描繪出崢嶸蒼勁的泰山。體現(xiàn)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文章的順序是:總寫泰山的位置,記述登山的過程,山頂看日出,返回記建筑和觀石刻,補記自然景觀,循序漸進,有如一線貫穿,引人入勝。文章寫景用筆不多,但能傳出景物之神。側面烘托為本文的主要寫法。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從東平湖東岸向東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條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東流去的濟水。南北水域的分界處有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所筑的長城遺址。泰山的最高處是日觀峰。
俗謂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頂。玉皇頂則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稱東岳;主要景點有南天門、仙人橋、日觀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韋元君祠等。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泰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泰山極頂,能識盡泰山真面目,無限風光盡眼收。
四.熟悉課文:
聽朗讀錄音。
五.講解字、詞、句。
(一)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至于,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復)。
4.戊申晦(晦,古義: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稍見雪中白若樗蒲數(shù)十立者(稍,古義:逐漸,漸漸;今義:稍微,略微)。
6.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shù)學名詞)。
(二)通假: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時候)。
2.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3.少圜(“圜”同“圓”,圓形的,指山石)。
(三)詞類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shù)勒撸ㄏ蓿好~作狀語,象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5.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照耀)。
(四)一詞多義:
當:
1.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2.崖限當?shù)勒撸〒踝?,動詞)。
僻不當?shù)勒撸ㄍ希?/p>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不定的零數(shù),數(shù)詞)。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同“于”,在,在……的時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3.回視日觀以西峰(連接方位名詞等用法同現(xiàn)代漢語,連詞)。
限:
1.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2.崖限當?shù)勒撸ㄩT檻,名詞)。
3.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阻隔)。
4.皆不可限以時月(限制)。
5.然則諸侯之地有限(限度)。
道:
1.道皆砌石為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shù)勒摺⒌乐忻造F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shù)勒撸ㄍ希?/p>
2.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義)。
4.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政策,方法)。
5.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6.萬戶侯豈足道哉(說)。
有:
1.其級七千有余(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和零數(shù))。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2.及既上(等到,介詞)。
3.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云:
1.世皆謂之天門云(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2.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霧,名詞)。
日: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2.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3.是日(天,日子,名詞)。
漫:
1.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布滿,動詞)。
2.其遠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
居
1.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2.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居?。?。
3.居十日(過)。
4.居廟堂之高(處在)。
5.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坐)。
6.其居僅僅足(住所)。
乘
1.自京師乘風雪(冒著)。
2.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乘坐)。
3.于是乘其厲聲以呵(趁)。
4.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
或
1.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或許)。
3.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有時)。
4.或曰:“六國破滅,率賂秦耶?”(有人)。
極
1.極天云一線異色(盡頭)。
2.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盡情享受)。
3.初極狹,裁通人(非常)。
4.何使我至于此極也(最困苦的地步)。
5.南極瀟湘(望盡)。
6.屋極有窗以達氣(頂點)。
視
1.回視日觀以西峰(看)。
2.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審察)。
3.子孫視之不甚惜(對待)。
4.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眼力,目光)。
坐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2.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余口盡殺之(判罪)。
3.因擊沛公于坐,殺之(座位)。
4.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
始
1.余始循以入(開始)。
2.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最初)。
3.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才)。
4.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開頭、開端)。
(五)句式:
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雪中白若樗蒲數(shù)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余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于“都是”。判斷句)。
5.至于泰安(介詞結構后置)。
6.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皆不及往。
觀道中石刻(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余)。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吧n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8.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后一分句為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后面省略介詞“于”,“于”相當于“在”)。
10.復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謂語: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huán)水”)。
12.中谷繞泰安城下。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以上兩句中,“繞”、“坐”后面省略介詞“于”,“于”相當于“在”)。
六.翻譯課文:
七.作業(yè):
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風、雪、云)。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形、色、光)。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色)。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答:列舉: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寫泰山自然景觀的?
答:寫土質-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寫樹-多松,生石罅,平頂;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寫雪-冰雪,與人膝齊。寫水-無瀑布。寫鳥獸-無。
4、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5、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七
2、學生舉例:懷特兄弟觀察老鷹,后來發(fā)明了飛機;李四光觀察大石頭,發(fā)現(xiàn)了第四紀冰川;劉頓看到蘋果落地,后來發(fā)現(xiàn)地球有吸引力;魯班被小草劃破手指,后來發(fā)明了鋦子;列文虎克玩放大鏡,做成了顯微鏡,發(fā)現(xiàn)了微生物;瓦特觀察奶奶燒開水,發(fā)明了蒸汽機等等。
二、課前觀察大匯報:
1、學生個別匯報(已經(jīng)過歸類整理)。
生:我觀察的是向日葵,它的花朵是金黃的,開花的方向總是對著太陽一邊的.。
生:我觀察的是含羞草,只要輕輕動它一下,它的葉子就會自動合攏。
生:我看了書,觀察了彩虹,知道彩虹為什么是五顏六色的。
板書:自然現(xiàn)象。
變化情況。
3、學生復述:我觀察了我家的小烏龜,它渾身灰黑的,爬行很慢,遇到別人攻擊就把頭縮進殼里。有人就把膽小怕事的人叫縮頭烏龜。它很愛干凈,大小便會到固定的地方。它可以在水里過日子,也可以離開水生活。要是把它翻過來,讓它底朝天,它就無法再翻身。
老師:還有補充嗎?
學生:補充(略)。
4、小組匯報(出示要求)。
要求:(1)說清楚觀察物。(2)盡可能詳細地說看到的現(xiàn)象。
三、深入組織材料。
1、過渡語:觀察日記除了寫出我們看見的,還可以寫些什么呢?
2、分組討論后繼續(xù)匯報。
生:寫和誰一起觀察。
生:寫我的感想。
生:寫我后來了解它為什么會這樣?
生:(略)。
教師相機板書:已知知識注釋求知現(xiàn)象探究的決心。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八
一、分析作者游覽泰山的經(jīng)過及登山的路線。
二、教學有關字詞了解有關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三、了解有關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線。
教學重點:
一、了解有關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關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抽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關回答下列問題。
1、詞語的古今意義:陽。
2、了解詞語的活用:西,東。
3、了解特殊句式: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二講授新課:
抽學生朗讀條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問題:
本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是月丁未——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句意是:這月丁未。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面不定的余數(shù)。那臺階有七千多級)。
世皆謂之天門云。(云:語氣助詞,表示不肯定的語氣。世人都稱為天門山的。)。
三、翻譯第二段:
四、抽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一)、登山的過程怎樣?
(二)、沿途和登上山頂以后見到了什么景色?
五;作業(yè)?設計:熟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二、寫從泰山南麓到山顛的路線。
三、寫登上泰山山頂,極目遠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九
安徽省舒城中學何登保(231300)。
一、設計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生活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縮短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
二、教學思路。
依照課文,重組教學內容。請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紹泰山,為游客設計登山線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紹重點景觀。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jīng)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我們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廣告激興。
根據(jù)課文第一段內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多媒體課件顯示):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條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東流去的濟水。南北水域的分界處有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所筑的長城遺址。泰山的最高處是日觀峰。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泰山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山泰山極頂,能識盡泰山真面目,無限風光盡眼收。
(三)設計線路。
根據(jù)課文第二段內容,讓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好登山線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嶺――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2、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四)安排游程。
根據(jù)課文內容,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點景觀介紹。
根據(jù)課文內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留連忘返。
1、蒼山負雪圖(泰山夕照圖)。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2、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多媒體課件顯示):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xiàn),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時,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六)送客(作業(yè)):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四、創(chuàng)意說明。
1、優(yōu)化教材。
古文教學最忌串講,事無巨細,重點常被淹沒。采用導游的方式處理教材,既能突出重點,又脈落分明。比如,讓學生為泰山作廣告,實際上是讓學生疏通第一段課文,同時讓學生多方向獲取資料,培養(yǎng)自學能力。課文第二段內容比較繁瑣,而讓學生設計出登山線路,牽一線而帶全段,并完成了課后相關練習。介紹重點景觀,實際上是學習課文的二三兩段,這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2、角色扮演。
學習心理學中有一條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讓學生模仿別人的角色來行事。實驗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氣越大,改變態(tài)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學習成效越高。學生坐在課堂上,他們已經(jīng)厭倦了旁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當一回導游,將艱深的古文學習與鮮活的導游工作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習在一種輕松形象的情境下進行,又能增添他們新的生活體驗。
3、讀寫聯(lián)袂。
為泰山作廣告,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介紹泰山景觀等,就不是簡。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十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本文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語文第二冊教案》,本文署名馬彥英。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十一
五岳泰山人人皆知,今年十一假期,我有幸攀登了五岳之首的泰山??鬃釉小暗翘┥蕉√煜隆敝畤@,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的豪言壯語。來到泰山才知道泰山真的與眾不同。
我們下午來到泰安,老遠就看見了高峰聳立在眼前。因為天氣原因,天空總是霧蒙蒙的,像給泰山披上了薄薄的紗一樣,使那原本巍峨陡峻,氣勢磅礴的泰山,顯得如此嬌嫩,奇妙。我不禁發(fā)出感嘆:“這就是大自然的美!”
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向泰山進發(fā)。這次來泰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觀賞日出。所以,我們同大多數(shù)來泰山登山的人一樣,選擇夜晚登山。出發(fā)時已是晚上11點,街上幾乎沒有人,但還是能看見一些來登山的游客,背著大包小包向泰山走去。
晚上登泰山,只能用手電照明。一路上只有不多的攤位那兒才有燈光。所以兩側的一些石碑沒有看見,只看見腳下石級。由于山勢險峻,我們光是從紅們到中天門就爬了3個小時。剛開始登山時我們體力充沛,登地快,但后來體力越來越差,感覺腿很沉,抬不起來。登幾級臺階就要歇一會兒。腳下的路也從剛開始的平緩轉險峻了。隨著海拔的不斷升高,氣溫越來越低,我們不得不添加衣物。就這樣走走歇歇,終于,我們登到了中天門。中天門在泰山的半山腰,站在中天門抬頭仰望,便可以看見高處好像是從天而降的一串燈光。
今晚的天空特別的干凈,深藍色的天空點綴著明亮的星星、皎潔的月亮還有魚鱗狀的絲絲白云。半個月亮在白云間穿梭,時而出現(xiàn)在白云前面給游人照明,時而又躲在白云后面偷看,好象在玩捉迷藏。我還發(fā)現(xiàn)月亮不僅可以發(fā)光,也可以向太陽一樣給云朵鑲上金邊。隨著我們攀登的越來越高,我感覺一身手就可以摘下一顆顆明亮的星星了。媽媽還給我講了怎樣辨認北斗七星、牛郎星、織女星……媽媽還回憶了她上中學時在家門口看星星的事情,當時媽媽拿著書坐在院子里,對照著書來找星星,辨認星座??扇缃裨诒本﹨s很少能看見星星,有的星座媽媽也忘記了。
從中天門繼續(xù)向上,行程只不過1000米,但這段路卻是最艱苦的。從五松亭開始,就是登泰山的最艱險之處——十八盤。這里幾乎垂直上下,站在下面一級臺階上,稍稍把身體向前傾,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摸到上面的臺階了,這真是令人害怕。當?shù)剡€有一句俗語:“到了十八盤,游人心里寒?!笔吮P的每一級臺階都很高,所以腿要抬得高才能邁上去。其實,手腳并用往上爬是個很好的辦法,這樣可以減輕負擔,既安全,又輕松。但是游人太多了,后面的人緊跟著前面的人,當時的情況根本不允許“爬行”。
登上南天門已是凌晨5點鐘了,我?guī)讉€小時沒有合過眼了。在休息的時候,我都會困的直磕頭呢!這時天漸漸亮了?;厥赘┮暎┌彩械娜敖谘矍?,點點燈光像是滿天繁星。這時的我們一個個都腰酸背痛,就連我這個體力最充足的人,也沒有力氣再向上到玉皇頂了。雖然路途如此之近,但還是決定留在這里看日出。
月亮漸漸消失,天邊也慢慢的紅起來。我看見一顆明亮的'星星孤獨的掛在天上,這就是啟明星。不一會,太陽的光芒映紅了天空,啟明星也不見了。紅光給云朵鑲上了金邊。太陽緩緩地從地平線上升起,太陽公公示意我們,新的一天開始了。
從下山的纜車上看十八盤好象是掛在泰山山體表面的一幅幾乎垂直的天梯。我不敢相信,我竟然登了上來。這才是泰山真正的模樣呀!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十二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擗D―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十三
我們都有過旅行的經(jīng)歷,山光水色,美不勝收,可我們常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風物,豐富燦爛,可我們又有“身在寶山不識寶”之憾。這時,我們便想到了導游。導游,能帶領我們探幽發(fā)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導我們尋根問祖,得文化之精髓。導游之功在于“導”,閱讀《登泰山記》,請你也當一回導游,帶領大家去領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廣告激興。
根據(jù)課文第1段內容,參考有關資料,寫一段介紹泰山的文字,為泰山作廣告,激起游客的興趣。
示例:
泰山,古稱岱山,又稱岱宗。位于山東省中部,最高處是日觀峰。
泰山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歷來有“五岳獨尊”之譽。泰山自然景觀獨步天下,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被稱為泰山四絕。泰山還受到歷代帝王的尊崇,把它當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歷代文人的禮贊,山上留有上千處題詠刻石,使之成為我國文化藝術的寶庫。
杜甫有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上泰山極頂,便能領略泰山真面目,盡收無限風光于眼底。
三、設計線路。
根據(jù)課文第2段內容,帶領游客從南面登山,設計登山線路。
泰安城——中谷——中嶺。
——西谷——山巔(全程四十五里)。
2.東谷登山。
泰安城——東谷——天門。
四、安排游程。
根據(jù)課文內容,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從泰安城出發(fā),登山至南天門,觀賞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頂。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觀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下午返程途中觀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點景觀介紹。
根據(jù)課文內容,向游客介紹泰山的重點景觀。要求解說得詩情畫意,讓游客陶醉,讓游客流連忘返。
1.蒼山負雪圖。
姚鼐描述: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的語言描述這種奇觀。
參考文字:
登上山頂,極目遠望,群山背負著白雪,蒼茫圣潔;虬枝上掛滿了銀條,粉妝玉砌。山的連綿增添了雪的氣勢,雪的`潔白增添了山的明凈。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給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著群峰,給白雪覆上了一層淡紅的輕紗。紅妝素裹,分處妖嬈。半山的云霧絲絲縷縷,纏繞山間,像粉妝女子輕歌曼舞。山水雪霧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織,形成一幅壯麗優(yōu)美的山水畫。
2.泰山日出圖。
姚鼐描述: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請學生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描述日出奇觀。
參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剛泛出魚肚白。一行人便攙扶著登上日觀峰,腳下云霧漫漫,耳畔松濤陣陣,坐在日觀亭上,有騰云駕霧之感。遠方的山巒在霧氣中隱現(xiàn),似海市蜃樓,近處的山峰在云濤中出沒,似博戲爭賭。注目東方,海天之間浮出一條彩線,頃刻間,彩線擴大了它的范圍,變?yōu)榻k麗的彩帶,彩帶慢慢擴大為紅色的海洋,紅光洶涌著,搖蕩著。太陽像是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從海中升起。一剎那間,這深紅的東西,便發(fā)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紅了,雪峰被染紅了,日觀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紅色的朝陽中。
六、送客(作業(yè))。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腳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憶,什么也不要帶走”,作別泰山,留下什么樣的回憶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記》,泰山的美麗風光,泰山的燦爛文化,就會長留你的心中。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十四
1、識記并理解“飽飫、無饜、颯颯”等字詞。
2、初步了解作者,明確本文的寫作背景。
3、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描繪的泰山日出的特點。
4、理解作者寫泰山日出的用意所在。
作者用詩話般的語言對泰山日出的精彩描繪。
理解作者特定背景下的寫作意圖。
2課時。
一、導入:
我們剛剛追隨作家劉白羽的筆觸,領略了了一次高空看日出的`壯觀,那奇異的色彩變換,給我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你想過到泰山看日出嗎?那會是一番怎樣的美景?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追隨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的腳步一同去泰山觀看吧。(板書課題)。
二、指導學生閱讀《目標與檢測》上的作者介紹,了解作者。
三、引導學生明確本文要掌握的字音、詞義。
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讀課文,勾畫描寫泰山日出的具體語句,并有感情的朗讀,熟讀。
五、播放泰山日出的多媒體畫面,要求學生邊看邊用課文中的語句加以解說,感知作者詩話般的語言,完成本文的教學重點。
六、點撥分析作者描寫的方法。
(明確:一是注意色彩變換;二是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進行細致描?。蝗呛侠淼南胂?。舉例略。)。
七、講解寫作背景,突破難點。
1、介紹寫作背景知識,作者和泰戈爾的關系;
2、泰山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3、指導學生明確文章中的對“巨人”的描繪,對光明的渴望和向往之情即就是對泰戈爾來華訪問的頌詞、歡迎辭。
八、比較探究:
同樣是寫日出景象,劉白羽和徐志摩所表達的主旨有和不同?寫法上呢?
九、課堂檢測。
略。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十五
(2)我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人披著散發(fā),長發(fā)在風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颯颯的在飄蕩。這巨人豎立在大地的頂尖上,仰面向著東方,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悲喜交互的熱淚。
(3)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的。
(4)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
(5)東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7)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去底工作;無數(shù)蜿蜒的魚龍,爬進了蒼白色的云堆。
(11)歌唱呀,贊美呀,這是東方之復活,送走光明的勝利……。
(13)聽呀,這普徹的歡聲;看呀,這普照的光明!
【練習】。
小題4:在這篇散文中,對日出的壯麗景象作了大量的描繪。(6分)。
(1)文中為什么用“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來形容色彩?
(2)文中又用“魚龍”“神駒”“雀屏”等各種動物形象來比喻,其好處是什么?
【參考答案】。
小題1:這個句子形象地表達了巨人迎接東方的太陽升起來時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復雜情感。
小題2:通過奇特的想象,運用夸張的手法,化實為虛,更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泰山日出對“我”產生的震撼,便于下文表達我對磅礴壯觀的日出的禮贊之情,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小題3:三句一句比一句強烈,既反映了日出時候的動態(tài)過程,又反映了終于見到光明時感情的流動和迸發(fā)的過程。
小題4:(1)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時色彩的濃郁、變幻和奇麗,把光的色彩表現(xiàn)的更加強烈而鮮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2)用動物來比喻,顯示了一種極其活躍、變換沒測的日出的動態(tài)過程,更好地描寫了日出時候景色的奇麗。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十六
教學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覽泰山的經(jīng)過及登山的路線。
二、教學有關字詞了解有關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三、了解有關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線。
教學重點:
一、了解有關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關字詞的古今不同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抽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關回答下列問題。
1、詞語的古今意義:陽。
2、了解詞語的活用:西,東。
3、了解特殊句式: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二講授新課:
抽學生朗讀條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問題:
本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jié)令——再寫登山的過程——再寫所見的美景。)。
講授有關字詞:`世皆謂之天門云——云,語氣助詞。今一般用于名詞,云層。句意——世人都有稱之為“天門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連詞,其義是到、到達。句意是:到達泰安。
是月丁未——是,這、此。今常用作判斷詞。句意是:這月丁未。
復循西谷——復、再、又之意。再沿著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義為:往復、重復等。崖限當?shù)馈蓿洪T檻,名詞。當、擋住,動詞。有高崖橫在路上的地方。越長城之限——限,界限,名詞。越過長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級七千有余。(幾,表示整數(shù)后面不定的余數(shù)。那臺階有七千多級)。
及既上(及:等到,介詞。等到登上山頂。)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及:和,連詞?,F(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巔)。
世皆謂之天門云。(云:語氣助詞,表示不肯定的語氣。世人都稱為天門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斷,句意為:我沒有到達那里。)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斷。句意為:亭東從腳下都是彌漫著云霧。)。
省略句:與子穎坐日觀亭等日出(省略主語:余。句意:我同子穎坐在日觀亭上等待日出。)。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賓語省略主語:雪。“蒼山”前面省略謂語:見。句意: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燭:名詞動用,照。)。
三、翻譯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出發(fā),冒著風雪,經(jīng)過齊河、長清,穿過泰山西地的山谷,越過長城的界限,到達了泰安。這月的二十八日,與朋友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從南面的山腳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頭砌的石階,那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間的那一條山谷繞著泰安城邊流過,這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huán)水。我們一開始就沿著這條谷進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過中嶺,再沿著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頂峰。古時登山,沿著東面的山谷進山,天門就在道中。東面的山谷,古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們沒有到達的地方?,F(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有高崖橫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稱為“天門山”。一路上云霧彌漫冰滑難走,臺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頂,青山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城郭,在夕陽的照耀下,汶水、徂徠好像一幅圖畫,半山腰停留的云霧,好像一條腰帶似的。
四、抽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一)、登山的過程怎樣?
明確:由南麓登,始循(中谷)進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評:僅用十九個字便寫出登山的全過程。)。
(二)、沿途和登上山頂以后見到了什么景色?
明確:上了山頂,只見青山鋪著白雪,雪光映著南天。遠望夕陽下的照著的城郭,汶水和徂徠活像一幅山水畫,半山腰還停留著霧氣,像腰帶似的。
歸納:這一部分可分三層:一、寫京師到泰安的旅程。二、寫從泰山南麓到山顛的路線,三、寫登上泰山山頂,極目遠眺泰山南部的景色。(旅途遠,登山難,景色秀)。
五;作業(yè)設計:熟讀課文。
六、板書設計:
一、寫京師到泰安的旅程。旅途遠,登山難,景色秀。
二、寫從泰山南麓到山顛的路線。
三、寫登上泰山山頂,極目遠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登泰山記的教學設計篇十七
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學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學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
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習的效果教學,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四、結合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二、三,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總第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shù)勒?-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教學后計:
第二課時[總第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边@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教學后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2095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