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書心得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9 22:57:16
孟子讀書心得大全(15篇)
時間:2023-11-09 22:57:16     小編:雨中梧

我們經(jīng)常會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進行總結(jié)和概括。需要有明確的總結(jié)的主題;在總結(jié)范文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同領域的案例和寫作技巧,值得借鑒。

孟子讀書心得篇一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時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論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意思為:道就在附近卻去遠處找尋,事情可以簡單的辦好卻去尋找復雜的方法。人人都親敬親人、長輩,自然實現(xiàn)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標。)。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們學校的兩件事情:一個是引起廣泛爭議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責為了課題研究,不顧實習生的不滿,自己動手給一個自己帶的實習生采血10ml,據(jù)說造成后者胳膊針孔處紅腫、淤血;另一個是被捅上了媒體,又被校方堅決指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鎮(zhèn)江校區(qū)某同學的家長來學校探望他,該生嫌其母穿著實在太寒酸而不愿領其入校,甚至連千里迢迢帶來的家制粽子也拒絕收下而跑開。

從我自己的經(jīng)歷而言,從進入小學開始,都在接受關于道德的教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服務于人民,等等;同樣,這些概念也伴隨著我的幾乎整個求學過程,直到碩士畢業(yè)。在這些高尚的光環(huán)之下,卻有許多很簡單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標準被有意無意的邊緣化了: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學上進、珍惜名譽等等。自然,這些觀點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點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著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樣,胸襟不夠博大,情操不夠高尚。

然而,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品德的培養(yǎng)也不能建成空中樓閣。懂得孝敬父母、關愛家人,就有了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明白了人不能光為自己活著,還必須努力讓自己的親人也過得幸福;有了家庭責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反觀時下的許多社會問題,恰恰就出于家庭責任感的缺失,隨便打開哪天的報紙看看,總能很容易找到遺棄家庭成員、拒不履行贍養(yǎng)老人義務、背離婚姻契約而發(fā)生婚外戀情等家庭問題的報導,倘若人人都知道“親其親,長其長”,這些問題也許就不會如此泛濫。

再說珍惜友情、善待他人,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仁義”二字,寬厚、仁慈的對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壞、不拆臺,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們的周圍能夠少多少麻煩事,每個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進不少。

至于好學上進、珍惜名譽,個人認為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正因為有了求上進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與道德的動力,所謂“君子惡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會有希望,無論身處何處都不忘記自己的操守,看重尊嚴與榮譽,這才不會虛度年華,也不會見利忘義,不會把誓言當作空氣。

實際上,以上這些基本的道德原則,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親與尊長,也就不難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與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廣到與身邊的所有人和睦相處。再者,每個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與道德水準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個群體的發(fā)展。

回溯我國五千年的文明,不難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們這個民族所關注的重點,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來闡發(fā)這些道德目標。比如開頭提到的《孟子》,以及《論語》、《中庸》、《大學》等等國學經(jīng)典,無不是在以“仁義”為終極目標,無不是把“止于至善”作為標準。這些豐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參考。自然,國學中的許多觀念,比如“天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之類昏話,不再適應今天的環(huán)境,理當摒棄;而大多數(shù)觀念,對今日依然具備指導意義,沒有理由置之不理。

廢科舉、興西學,對于一個民族的強盛是必要的;但廢除科舉并不等于廢除國學,非功利的學習、實踐國學,恰好是弘揚國學的良好契機,也是讓國學發(fā)揮其教化功能的契機。真心希望國學能再次發(fā)揚廣大,真心希望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強大精神支柱。

孟子讀書心得篇二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同編撰完成的,全書效仿論語采用的對話體的論文形式,記述孟子與諸弟子的“疑難答問”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體現(xiàn)了孟子的思想學說,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fā)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孟子的思想已經(jīng)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中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中,有著孟子的影子。

讀《孟子》,就是在學為人處世?!读夯萃跎稀肥紫戎v的是“愛民”的行為方式,《梁惠王下》則探討了“愛民”的行為方式即是“與民同樂”;《公孫丑上》則是探討愛心、同情心、憐憫心,惻隱之心和羞恥憎惡之心的行為方式問題,《公孫丑下》則闡述了天時、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開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樣行善,怎樣以身作則的問題,并且批駁了墨子學派“兼相愛”的思想,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差別等級的,《滕文公下》則討論了愛民的行為方式的價值取向問題;《離婁上》是探討行為方式的規(guī)范問題,用社會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在《離婁下》孟子舉了兩個地區(qū)和年代相距都甚遠的帝王,用以說明統(tǒng)治、管理和服務人民,其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民”;《萬章上》是圍繞著“孝”這個行為方式來進行探討,而《萬章下》則是圍繞著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籬下”的行為方式這些問題而展開的;《告子上》則從行為方式問題深入到人的內(nèi)心,即人性的善惡,《告子下》則把重點放到了討論行為規(guī)范與行為方式的問題上;《盡心上》則是從本性與行為的關系問題轉(zhuǎn)到心理與行為的關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據(jù)什么樣的心理選擇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問題,《盡心下》則是對“自身修養(yǎng)”的盡心知命與行為方式間關系的探討。

在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戰(zhàn)亂頻繁,諸侯們不擇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揚仁義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治國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隨處可見,孟子提出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在做人方面,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縱使已經(jīng)過去兩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獨有的魅力影響著我們。在我們這個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精神貧乏的時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孟子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關系,強調(diào)愛物節(jié)用,主張“取物以時”、“取物有節(jié)”,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對我們維護生態(tài)平衡、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啟示。

2、孟子嚴厲批判了戰(zhàn)國中期的社會不公:“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反對暴政,主張“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提倡任人唯賢,這對我們維護社會公正有重大意義。

3、“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這對我們思想道德建設有重大意義。

《孟子》一書所體現(xiàn)的思想,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應批判繼承。孟子仁政理論中的和諧思想的精神實質(zhì)和胡書記提出的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理論是一致的,我們應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孟子》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鑒的思路。

孟子讀書心得篇三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

是啊,人需苦才知甜,苦與甜是既相對,也共生的兩項。老天若要把大任降于平凡之人,必定會讓此人受苦,苦后方有甜,人往往都是只想獲得甜,不想經(jīng)歷苦,然而,他們往往都錯解了甜的真正意義。甜也就是成功,通常,成功的喜悅不在于達到理想的高度,而是享受了成功門前獲取鑰匙的過程。如果老天真的要把大任給平凡之人,定會讓其享受甜的過程,而不是甜的結(jié)果,過程大于結(jié)果,結(jié)果不等于過程。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p>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于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孟子讀書心得篇四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ⅰ笆枪拭骶泼裰a(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__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tǒng)治者真正去實現(xiàn)“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xiàn)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tǒng)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辈⑾铝顚⒚献訌奈拿畹罾镏鸪?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wèi)特務機構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zhì)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p>

孟子讀書心得篇五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聲暑天寒?!睙o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fā)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會讓幼兒變得畏縮猶疑。作為教師,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你剛剛學畫時,連筆都拿不住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會畫手絹了?!薄澳氵@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孩子受到鼓勵后,學習熱情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會很高。有意識的表揚,對與幼兒良好學習行為的養(yǎng)成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在活動課上,還有在幼兒園里的一些簡單勞動、游戲或其他活動,教師要鼓勵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觀察、多思考,如外出參觀、游玩,目的是讓幼兒與外界多接觸,從而放松身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這樣教師就要對認真、能積極思考的幼兒多表揚,這既激發(fā)了這樣的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對其他幼兒也起了一個正向引導的作用。在勞動中,有的幼兒不怕臟、不怕累,而有的幼兒則拈輕怕重,有躲避勞動的傾向。

教師就要講明勞動的意義,大力表揚前者,對后者既不批評又不縱容,而是諸如此說:“_平常非常熱愛勞動,今天的勞動熱情還沒全發(fā)揮出來,希望_成為小朋友中最能干一位。”這么一說,大家肯定都干得熱火朝天,結(jié)果是既美化了環(huán)境,又培養(yǎng)了幼兒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對孩子的鼓勵,不一定必須用語言表現(xiàn)出來。老師滿意信任的目光,親切喜悅的笑臉,都會給孩子帶來力量。他們從老師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對了,“啊,我進步了老師多高興呀?!庇谑呛⒆釉诒P算著,怎樣讓老師更高興,不用你嘮嘮叨叨的數(shù)落孩子,他們自己會給自己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在鼓勵聲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讓我們用真誠的鼓勵來幫助孩子,我們也希望他們成功、進步,但是我們也應該允許他們失敗。同時,不要忘記留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這樣孩子才會在我們的掌聲中走向成功。

孟子讀書心得篇六

孟子讀后感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xiàn)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翻開名人史,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jīng)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xiàn)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

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讀書心得篇七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ⅰ笆枪拭骶泼裰a(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薄ⅰ叭收邜廴?,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薄ⅰ暗锰煜掠械溃旱闷涿?,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tǒng)治者真正去實現(xiàn)“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xiàn)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tǒng)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將孟子從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wèi)特務機構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zhì)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p>

孟子讀書心得篇八

易中天出過一套中華經(jīng)典故事,包含《論語故事》、《莊子故事》、《孟子故事》、《周易故事》和《禪宗故事》,用慕容引刀的漫畫結(jié)合簡短的小故事,大略地給大家介紹了四部國學經(jīng)典和禪宗的歷史。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孟子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全書分四章。

第一章齊宣王的故事/有愛心才有希望。

1.裝病大比拼。

孟子最喜歡開設國王培訓班,但要他看得上的才教。孟子到齊國,說明齊宣王在錄取分之上,所以齊宣王很高興。

但不知道為什么齊宣王找人跟孟子說自己病了,所以需要先生上朝去看他。孟子馬上回答說他也感冒了不能吹風,所以不能去。

結(jié)果第二天孟子出門吊喪,齊宣王就派人來他家慰問還帶來了醫(yī)生,弄得家里人都非常狼狽,學生孟仲子只好應付說:先生昨天病了,今天好了些,已經(jīng)上朝去,不知道能不能走到。然后他們派人去攔截孟子,孟子進退兩難,只好去景丑家里借宿。

景丑不解,孟子就說:

天底下最尊貴的有三樣,爵位、年齡、品德。在朝廷看爵位,在鄉(xiāng)里看年齡,平治天下就看德行。貴為國君也不能憑爵位來蔑視年齡和道德。所以有作為的國王,必定有他不能隨便召喚的臣民,有問題應該登門求教,做不到這一點,就休想成為有用的人。

2.哆嗦的牛。

齊宣王看到有人牽著一頭祭祀用的牛,牛邊走邊流淚,渾身哆嗦。于心不忍,便讓人換了一只羊去祭祀。

孟子知道這件事后就認為齊宣王有仁愛之心,可以成為國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他認為如果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橫行霸道卻想成為世界之王,就等于爬到樹上去抓魚。(緣木求魚)。

3.流行音樂會。

孟子發(fā)現(xiàn)齊宣王喜歡流行音樂,然后就恭喜齊宣王可以成為世界之王。因為欣賞音樂是跟多數(shù)人一起,也就是與民同樂,與民同樂也一定會與民同憂。同樂又同憂,就是同心,同心就會同德。

因此孟子說要減輕人民負擔,放寬各項政策,關注弱勢群體,也就是鰥寡孤獨。

4.罷免提案。

孟子認為國王不合格就該下臺,人民有權革命。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破壞仁的叫作賊,破壞義的叫作殘,賊仁殘義的.就叫作獨夫。我只聽說打倒了獨夫殷紂,沒聽說過什么弒君不弒君的!

第二章梁惠王的故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吵一架再上課。

孟子來到魏國,與梁惠王一見面就吵了一架。梁惠王問孟子能給國家?guī)硎裁春锰帯C献诱f:何必言利,講講仁義就好,然后訓了梁惠王一通。

孟子認為要行王道,施仁政: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2.五十步與一百步。

梁惠王說自己對國家盡心盡力,災年都忙個不停,卻不比鄰國好多少,是為什么?孟子打了個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表明梁惠王并不比那些家伙好多少。

3.不要學那偷雞賊。

宋國一位大臣表示愿意接受孟子意見,減輕人民負擔,但條件不成熟,只能一步一步來。

知錯不改,就跟偷雞賊沒區(qū)別。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古人犯了錯誤,馬上就改。今人犯了錯誤,卻不思悔改,寧可一錯再錯。古代貴族的錯誤,有如日蝕和月蝕,所有人都看得見。一旦改正,也像重放光明的太陽和月亮,被眾人仰望。

人不是神,不可能不犯錯誤,重要的是敢于承認并立即改正。承認錯誤不丟人,反倒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

4.見死不救有理。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權第一,政權第二,君權第三。權力來自人民,民權高于君權。

國王必須對國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權革命。官員也必須對人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理由見死不救。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怎樣對待你。

第三章男子漢的故事/要做就做大丈夫。

1.不做小男人。

大丈夫有傲骨,小男人只有傲氣。傲氣是表面上的,傲骨是骨子里的;傲氣爭的是虛榮和面子,傲骨爭的是原則和尊嚴。

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一個人受到侮辱,多半是他自取其辱;一個民族國破家亡,多半是自取滅亡。真正的滅頂之災,只能是自己做的孽。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尊重自己的人,不會侮辱別人;勤儉持家的人,不會奪人之好。

人不可有傲氣,不可無傲骨。有傲氣就會驕人,無傲骨就會媚人。不驕不媚,才是大丈夫。

2.誰是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成為大丈夫并不容易,除了先天的稟賦,也需要后天的修養(yǎng),也就是“養(yǎng)浩然之氣”。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浩氣充盈胸中,表現(xiàn)出來就是美。如果美到能放射光芒,就是大。如果這光芒還能感化影響別人,就是圣。如果這感化和影響能完成于不知不覺中,那就是神。

3.上當受騙又何妨。

真正偉大的人物,內(nèi)心世界都是非常簡單和純凈的。而且越是偉大,越是單純。他不會為自己設下心理防線,時時處處小心提防,反而愿意像小孩子一樣,傻乎乎地相信別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睹献印るx婁下》。

第四章人性的故事/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價值。

1.人性就像水。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共同人性,是每個人都固有的。惻隱之心就是仁;羞惡之心就是義;恭敬之心就是禮;是非之心就是智。只要努力追求,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如果舍棄向善的可能性,則成為惡人,這就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2.熊掌與魚。

孟子認為人性向善;荀子認為有善有惡;韓非子認為人性本惡。

3.生下來就攜帶武器。

古體字的“義”字是隨身攜帶武器的人。

孟子認為正義高于誠信。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睹献印るx婁下》。

大丈夫不必像小人那樣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而是要確定是對的。

崇尚德,喜歡義,就可以自得其樂了。所以真正的讀書人,哪怕走投無路也不丟失正義,飛黃騰達也不背離真理。窮不失義就能找到自我,達不離道就不會讓民眾失望。古代那些仁人志士,如果擔任了職務就造福人民,沒有一官半職就修身養(yǎng)性,為天下人做榜樣。

孔孟之別也就是仁義之別??追蜃訙厝岫睾?,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孟大人俠肝義膽,氣勢磅礴,一洗凡馬空。讀孔如飲清泉,讀孟如聞戰(zhàn)鼓。

孟子讀書心得篇九

內(nèi)容講的是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孟子的母親是很好的人,天天織布過日子,因為家里沒有多少錢??墒敲夏负軔勖献樱屆献犹焯焐蠈W念書,孟子也是一個挺聽話的孩子??墒怯幸惶?,孟子在學校里不到放學就回家,孟母見孟子這么早就回來,心里很傷心,她沒說出來,想想法子勸告他。孟母把剛織好的布割斷了。孟子感到很奇怪,問母親:母親,為什么割斷織布?孟母說:你念書就像我織布,今天割斷了,是一事無成,你不好好讀書,就不能成大事。孟子聽了母親的話,立志要好好讀書。后來他成為一個圣人。

看了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沒有講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書如同織布這個道理講給孟子聽,讓我們覺得沒有什么比母愛更偉大的東西。所以我們都離不開母親的關懷和呵護。

孟子讀書心得篇十

1、民本思想:孟子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各國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提出著名論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2、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思想的核心。孟子的***論,是以仁政為內(nèi)容的王道,其本質(zhì)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

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qū)W校以教之”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的理論根據(jù),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

人心向善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特征,好比植物向陽而生都是一個道理。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孟子讀書心得篇十一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家里實在是沒有什么書了,只能讀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譯文和注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后,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注釋,最后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后原文,再注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孟子讀書心得篇十二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物的本質(zhì)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蹦悄┐恕叭柿x”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jīng)常化險為夷、轉(zhuǎn)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jié):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讀書心得篇十三

今天在開始正文之前,我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告訴大家。壞消息是因為7月6日是期末考試,所以7月1日—五日我會停更,等到7月8日或9日才能更新孟子趣說(下)(因為7月7日可能還考),還請大家諒解!好消息是這學期的作文比賽我得了二等獎。通過這件事也能讓大家放心,雖然這個公眾號只是我—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創(chuàng)辦的,但里面文章的內(nèi)容絕對不是一派胡言,也說明了我的文章是有足夠的水平、質(zhì)量的。當然,今后我也會讓我的文章更上一層樓的,爭取下次拿到一等獎。話不多說,趕緊步入正題。

《孟子趣說》(中)—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緊張。本冊是公孫丑篇,主要講的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公孫丑的對話,但我最感興趣的是本書的最后一篇文章—《謝幕:不要相信我的.話》這一篇,讓看似兩個不相關的人物做了結(jié)尾,這兩個人物就是:張良與趙高。這篇的觀點是人民群眾的眼睛可能不是雪亮的,只要達到預期目的就行。下面就看我的詳細介紹吧。

張良,他原本是韓國貴族,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滅了六國后,年輕的張良為了替故國報仇,要刺殺秦始皇,于是就有了博浪沙大鐵椎的行刺事件。雖然行刺失敗了,但秦始皇可是氣壞了,緊急派人展開搜捕行動。如果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逃跑是很容易的,因為有那么多國家呢,在國際社會來回輾轉(zhuǎn)唄。可當時秦始皇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六國,想逃都逃不了。而且以秦始皇的兇殘手段: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看樣子張良想逃都逃不了??蓮埩几拿麚Q姓藏起來,讓秦始皇找都找不著。據(jù)說是被神秘黑衣人給藏到自己家里了。是誰呢:趙高。那么秦朝著名的大奸臣怎么會幫助張良呢?這時,又有人說:趙高是關公唱白臉,好人扮反派。他是趙國貴族遺孤,想要為國家報仇雪恨,于是進入了宮殿。先設計死扶蘇,再禍害秦二世胡亥。把秦國搞的千瘡百孔。文章中說比秦國當年打趙國的長平之戰(zhàn)威力更大!要真是這樣,趙高就成了滅秦第一功臣了呀!可真的是這樣么?文中引用了一句老話:存一家之言而已。因此作者在最后說了姑妄聽之,姑妄說之罷了。

古時候的歷史記錄并不一定準確、全面,可能與事實有偏差,甚至相反,而且缺少能夠相互印證的資料。并且當時老百姓識字的很少,只有少數(shù)的史官記載,難免一家之言。但在浩瀚的歷史資料中,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先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繼承先賢們的光輝思想,古為今用,但也要多方考據(jù),辯證的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因為書中所記不一定是真實的。

孟子讀書心得篇十四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同編撰完成的,全書效仿論語采用的對話體的論文形式,記述孟子與諸弟子的“疑難答問”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體現(xiàn)了孟子的思想學說,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睹献印钒l(fā)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fā)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孟子的思想已經(jīng)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中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中,有著孟子的影子。

規(guī)范問題,用社會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在《離婁下》孟子舉了兩個地區(qū)和年代相距都甚遠的帝王,用以說明統(tǒng)治、管理和服務人民,其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民”;《萬章上》是圍繞著“孝”這個行為方式來進行探討,而《萬章下》則是圍繞著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籬下”的行為方式這些問題而展開的;《告子上》則從行為方式問題深入到人的內(nèi)心,即人性的善惡,《告子下》則把重點放到了討論行為規(guī)范與行為方式的問題上;《盡心上》則是從本性與行為的關系問題轉(zhuǎn)到心理與行為的關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據(jù)什么樣的心理選擇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問題,《盡心下》則是對“自身修養(yǎng)”的盡心知命與行為方式間關系的探討。讀《孟子》,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辯才及形象性和邏輯性的結(jié)合。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說理暢達,氣勢恢弘。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張《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過這一比喻,孟子不僅形象而生動地表達了他主張實行仁政,提倡禮樂和愛民的理念,而且讓我深刻領教了他論辯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孟子讀書心得篇十五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作為儒家文化的繼承者,孟子不僅師承儒家文化,而且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發(fā)揚光大,為后世尊稱孔孟之道,這也是我暑假期間對《漫畫孟子》感興趣的原因。

《漫畫孟子》分為三大篇,分別是學習篇、修養(yǎng)篇和立志篇。文中主要講了孟子周游列國的事情。他先遇到了認真好學不知道靈活運用的滕文公,接著遇到了好面子的`齊宣王,最后遇到的是愛惜人才的梁惠王。

學習篇章中《大王的百科全書》講到了認真好學的滕文公走到哪里都帶著先王的百科全書,遇到事情都照搬先王的百科全書。一次滕國有些年收成不好,百姓叫苦不迭,大開國家糧倉放糧救濟百姓,半個月后造成國庫糧食放盡,軍隊無糧可吃,士兵挨餓,無力抗敵。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照搬書里的東西,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孟子的莊稼哲學中不為農(nóng)時,不可揠苗助長。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學習、工作、長大、成熟,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學習、成長。

其他篇章中孟子爺爺說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人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讀完這本書,我學習到,我們游歷歷史,與古人對話,并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更有機會將古人的智慧和現(xiàn)在的生活建立聯(lián)系。只要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確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學習才會更有動力,更有方向。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994916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