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旅行,而讀后感則是旅途中的思考和體驗的記錄。高質(zhì)量的讀后感應(yīng)該包括哪些要素和寫作技巧?接下來請大家閱讀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示和靈感。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一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里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xiāng)。
韻譯。
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遠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長夜之難挨;
孤身徹夜不成眠,輾轉(zhuǎn)反側(cè)起相思。
滅燭欣賞明月呵,清光淡淡瀉滿地;
起身披衣去閑散,忽覺露珠侵人肌。
月光雖美難采擷,送它給遠方親人;
不如還家睡覺,或可夢見相會佳期。
注釋。
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里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jù)上下文,這應(yīng)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yīng)該在農(nóng)歷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xiàn)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yīng)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tài),應(yīng)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nèi)。
滅燭兩句:刻劃相思時心神恍惚,不覺從室內(nèi)走到室外。愛月滅燭,露涼披衣,寫盡無眠。
末兩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xiāng)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庇郑弘p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tài))。
賞析:
【評析】: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并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
身居室內(nèi),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采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nèi),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余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劉建勛)。
【簡析】:
從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兩地相思之苦,竟夕難眠,又覺得還是只有在睡夢中才能相見,描繪出了深深的懷遠之情。
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zhuǎn)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diào)歌頭》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fēng)格。
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guān)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yīng),以“遙夜”與“竟夕”呼應(yīng),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里燭光太耀眼嗎?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有什么可以相贈呢?一無所有,只有滿手的月光。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安豢啊眱删洌瑯?gòu)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沈熙乾)。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二
作者: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里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xiāng)。
注釋。
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里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jù)上下文,這應(yīng)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yīng)該在農(nóng)歷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xiàn)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yīng)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tài),應(yīng)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nèi)。
末兩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xiāng)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庇郑弘p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tài))。
創(chuàng)作背景。
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張九齡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后,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锻聭堰h》這首詩應(yīng)就寫于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應(yīng)該屬于同一時期的作品。
賞析。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xiāng)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zhuǎn)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fēng)格。
頷聯(lián)“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敝笔銓h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扒槿恕?,多情的人,有懷遠之情的人。這里指詩人自己?!斑b夜”,長夜?!熬瓜Α?,通宵。詩人思念遠方的友人,以至于徹夜難眠,埋怨長夜漫漫。
頸聯(lián)“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背薪宇h聯(lián),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皯z”,愛憐?!白獭?,沾濕。上句寫詩人徘徊于室內(nèi)。吹滅蠟燭,更加愛憐灑滿一地的銀色月光。下句寫流連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就把徹夜難眠的形象傳神的描繪出來。
尾聯(lián)“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保骸斑@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薄安豢啊眱删洌瑯?gòu)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三
春日,打開《春之懷古》,我一口氣讀完,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
《春之懷古》這篇文章內(nèi)容很簡約,作者運用生動、巧妙的文字描繪大自然,從“云端”、“山麓”、“荒村”到“籬落”,筆觸所及猶如勻潤的弧線,自然、流暢而又干凈利落,一如一絲不茍的“工筆畫”。而到了“小鴨的黃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則忽然變成了“潑墨畫”一樣,濃濃的春意瞬間流淌于紙上,一下子將溫軟、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樣淋漓盡致地推到了我們的眼前。叫人看過以后對春天有了一種新的情感。
春來了,不僅溫柔卻更充滿生機、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蠻”?!叭强逎M天的白云”、“斗急一城杜鵑花”、“揚起漫天的飛絮”這都是她的杰作。有一句話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么?”其中充滿了對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來,人們的心情便如贏得了一場戰(zhàn)斗的勝利,激動、興奮、難耐不已!作者在向我們娓娓道來的時候,充分發(fā)揮了“擬人”這一修辭的妙用:“惹”、“斗”、“不講理”、“不邏輯”、“苦守”、“抱著”、“攻陷”、“控制”……等等,讓春在我們的眼前宛如一個活脫脫的野蠻、霸道、俏皮、可愛的小姑娘!
寫文章,想象力是靈魂,沒有想象力或者說不能讓讀者“浮想聯(lián)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從“春”的翹舌發(fā)音聯(lián)想到了“口哨聲”,而由此展開了人們初造此字時的情景。雖然其實并非如此,但是卻讓讀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于“鳥兒”、“蝴蝶”、“蜜蜂”、“風(fēng)鈴”在春天里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靈慧心意。
我感覺作者真是很善于觀察生活,并且為人風(fēng)趣幽默,將雪融化寫成了雪撐不住了,從冷面變成花面。在作者的筆下,似乎這平白無奇的雪而顯得有生命,似乎雪原本就是喜笑顏開的花面,只是偶爾在冬季會給人一種冷面,到了春天以后雪又在此花姿招展起來。
讀完《春之懷古》之后,我真算是滿滿地領(lǐng)略了一番春天美景,我很有感觸,我覺得現(xiàn)如今的人們真的很少去會觀察自然的美景。而通過這樣一篇文章,可以讓我們重新燃起探索自然的興趣。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四
月亮,是美的。它總能帶給人們很多美麗的幻想。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都以“月亮”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了流傳千古的美文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北磉_出了蘇軾格外思念弟弟的濃濃的'手足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體現(xiàn)了詩人李白望著明月,低頭徘徊,想起了那遙遠的故鄉(xiāng)……“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背浞直磉_出詩人張九齡赤誠火熱的相思之情。
這樣和那樣關(guān)于月亮的詩句還有很多,下面我再給大家講述一段關(guān)于月亮的小故事吧!
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下。
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小外甥突然問我:“你說月亮像什么?”我不知該怎樣回答,就笑著反問小外甥。他立馬就說:“像是天上一閃一閃眼睛?!?/p>
小外甥的這一番話,讓我對月亮展開了幻想的翅膀……。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里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xiāng)。
注釋。
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里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jù)上下文,這應(yīng)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yīng)該在農(nóng)歷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xiàn)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yīng)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tài),應(yīng)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nèi)。
末兩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xiāng)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tài))。
賞析。
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張九齡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后,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yīng)就寫于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應(yīng)該屬于同一時期的作品。
創(chuàng)作背景。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xiāng)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zhuǎn)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fēng)格。
頷聯(lián)“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扒槿恕?,多情的人,有懷遠之情的人。這里指詩人自己?!斑b夜”,長夜?!熬瓜Α保ㄏ?。詩人思念遠方的友人,以至于徹夜難眠,埋怨長夜漫漫。
頸聯(lián)“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背薪宇h聯(lián),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皯z”,愛憐?!白獭?,沾濕。上句寫詩人徘徊于室內(nèi)。吹滅蠟燭地更加愛憐灑滿一地的銀色月光。下句寫流連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就把徹夜難眠的形象傳神地描繪出來。
尾聯(lián)“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保骸斑@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薄安豢啊眱删?,構(gòu)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用樸實而自然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畫面:一輪皓月從東海那邊冉冉升起,展現(xiàn)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shè)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說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shè)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gòu)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寄托的深遠。詩著一“生”字,極為生動,這同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天涯共此時”句.是從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詩人巧妙地把寫景和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共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首聯(lián)擒題,以下諸句便由此生發(fā)開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多情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對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xiàn)實,由望月而轉(zhuǎn)身就寢的矛盾心情的表述。這里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連鎖動作過程,也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一聲“怨長夜”,包孕著多么深沉的感情!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后,尤覺月華光滿可愛,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這是一個因相思所苦的非癡即呆的形象。這一聯(lián)貌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入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詩人多想讓這種幻想成為現(xiàn)實!所以“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同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意。詩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這聯(lián)屬對工整,頓挫有致。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用得好,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一種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一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故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把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本?,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便產(chǎn)生尋夢之想。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癡念。但借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便在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
【賞析二】。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xiāng)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zhuǎn)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fēng)格。
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guān)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yīng),以“遙夜”與“竟夕”呼應(yīng),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里燭光太耀眼,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奥蹲獭倍謱懕M了“遙夜”、“竟夕”的精神?!皽鐮T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七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闭悄捍海跫娂婏h落,杜鵑鳥一聲又一聲悲切地鳴叫著,叫得讓人心里傷悲。而就在這凄涼的季節(jié),李白的朋友王昌齡被貶官到夜郎西。夜晚,李白遙望那皎潔的明月,想起好朋友被貶,心中無不發(fā)愁。李白不禁對著明月高聲說:“明月啊,請你寄托著我的哀思,陪伴我的朋友王昌齡一起去那遙遠的夜郎西吧?!甭曇糁酗柡鴮嫌言庥龅?深刻憂慮,對現(xiàn)實的憤慨不平,懇切的思念以及熱誠的關(guān)切。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八
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的:從綠意內(nèi)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沌無涯。一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云,一陣杜鵑啼,可以斗急了一城的杜鵑花。一陣風(fēng)起,每一棵柳都會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漂漂、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的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的。
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萬戶的屋梁受盡風(fēng)欺雪擾,猶自溫柔地抱著一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而關(guān)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jīng)有這樣的一段故事:在《詩經(jīng)》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放風(fēng)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fēng)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適,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紗時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在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這季節(jié)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zé)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zé)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zé)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shù)學(xué)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于還是不敢宣布統(tǒng)計數(shù)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數(shù)。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fēng)去縱寵。而風(fēng),交給檐前的老風(fēng)鈴去一一記憶、一一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的,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假期。
午時間隙,桌上一本詩集,引人入勝。隨手翻開書頁,便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這是一首由望月懷念遠方親人的詩,一輪皎潔的明月在寬闊無比的的海上徐徐升起,只身在異鄉(xiāng),此時此景最容易勾起對遠方親人的念想。唯一相連的是一輪明月,將天各一方的`人串在一起。
想起遠方的親人,她在干嘛呢?生活是否安好?家務(wù)是否繁重?她是否也會想起我?諸多疑問在詩人的腦海里萌生,不像現(xiàn)在通訊手段那么發(fā)達,一個電話,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不像現(xiàn)在交通那么方便,一張機票,就能抵達相聚千里的老家。
所以有情的人總是怨恨漫漫長夜,一整夜會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滅掉燭光,透窗而入的月光充滿整個屋內(nèi),走出去,欣賞那盈盈月光,來消解心中的思念,卻又覺得身上的衣服單薄,露珠沾在身上,有些涼,更有些冷。
高空皓月,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地上,地上仿佛披了一層銀霜,很美,想手捧月光,送給遠方的親人,卻只能是空想而已。哎,還不如回屋睡覺,因為夢里還可能有會面的時光。
感想:意境清幽,情如月般的柔美,琴音瑟瑟,余音裊裊,回味無窮。
【知識擴展】。
(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
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
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如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十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特愛讀張曉風(fēng)的散文。她的那篇《春之懷古》,給我一種這樣的感覺:即使是在寒冷的深冬,只要讀起它,春天也就來了。即使是一篇很短小的文字,也是字字珠璣,美不勝收。
她在文中寫到:"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的:從綠意內(nèi)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這樣的句子讓人過目不忘。以上短短的一百來個字,極新奇的比喻,令你感覺到,春天活潑盈動,正在向你走來。
這樣的妙語在她的文中隨處可見,比如:"一陣風(fēng)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一絲飛絮都是一株柳的分號。"再比如:"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多好的詞句呀!作者任憑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自由發(fā)展,甚至開始追尋"春天"這個名字的由來:"在《詩經(jīng)》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一群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在放風(fēng)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一雙患風(fēng)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的舒活,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量來為這季節(jié)命名——"春"。"。特愛讀張曉風(fēng)的散文。
但就在你為春天的美麗而贊嘆的時候,作者卻筆鋒一轉(zhuǎn)。來了一個利索而沉重的點題:"春天必然曾經(jīng)是這樣,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我們能感覺到作者對大自然濃濃的愛,對大地、山川、草木宗教般的虔誠的感恩。因此,我喜歡讀張曉風(fēng)的散文。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十一
周瑜在赤壁一戰(zhàn)成名,名垂千古。
蘇軾在黃州一詞絕唱,唱響千秋。
滾滾而來的長江,蕩蕩而去的大河曾引起無數(shù)文人騷客壯志難酬的感傷,激起無數(shù)貶謫之士欄桿拍遍的憤懣。一句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讓東坡將士子胸中的郁壘化為清風(fēng),消于無形。百煉鋼固然會所向披靡,然而折斷是其必然歸宿,那么化為繞指柔吧。誰說退卻一定是懦弱,誰說彎曲一定是屈服,內(nèi)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大濟天下蒼生,積極進取,解倒懸之民于水火是讀書人的使命,帶著使命上路,鐵肩擔道義,光明磊落,剛正不阿,鄙視群小,鞭笞丑陋,錚錚諫言換來的往往是千里之外,蠻荒之地。想唱一曲太平,卻被封住了口;想舞一段升平,卻被鎖住了腳。幽人獨往來,有恨無人省。不肯隨波逐流,不肯隨俗沉浮,不肯隨人俯仰,就只有孤傲地寂寞沙洲冷了。孤獨的夜、孤獨的月,孤獨的人、孤獨的影,孤獨地舔舐傷口,仍血流不止。誰來超度你,只有你自己。
長江依舊奔流不息,野馬般奔出一派雄壯,撞擊在沖破云天的崖壁上,激起朵朵浪花,映出英雄的面容,訴說一段段傳奇。歷史的長河只能淹沒他們的肉身,卻帶不走他們的英名。刀光劍影暗淡了,鼓角錚鳴遠去了,但傳奇的主角卻是可望建功立業(yè)的讀書人心中的長江,一想到他們就會心潮澎湃,壯懷激烈。如畫的江山,絕代佳人,羽扇綸巾的儒雅瀟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就這樣輕松地在汗青上鐫刻下你的名字――周郎。
少年英雄,讓我如何不想他,讓我如何不敬他,讓我怎能不追隨他,然而一想一泫然。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這早生的華發(fā)讓我對鏡不堪,年華逝水,哀吾生之須臾。人生如此虛幻,又如此短暫,一夢醒來,我還是黃州團練?;ㄖx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周郎,今天我來祭奠你,他年,誰來祭奠我?只有我自己。一尊還酹江月。
這一路走來,走得太累,太疲憊。山重水復(fù)、山窮水盡,如履薄冰,卻身陷囹圄。有形的枷鎖只能鎖住我的身形,內(nèi)心的自由卻可以靈魂脫殼。我已經(jīng)一無所有,誰怕!怕誰!竹杖芒鞋一蓑衣,我的確一無所有,但我也最富有。雖無榮華聲名之享,亦無宦海沉浮之憂,剝?nèi)サ氖歉∶?,獲得的是深刻,是成熟,是寵辱不驚,超然物外的曠達。
太上老君的三味真火煉出的是火眼金睛,風(fēng)雨如晦,霜刀雪劍讓我風(fēng)雨不侵,何妨吟嘯且徐行,同行的人一定都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風(fēng)雨即風(fēng)景。我依然會飲酒,卻不為消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在乎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自然,自然而然。
月有圓缺,天有陰晴,回頭看時,蕭瑟之處已是斜照相迎,狼狽之人現(xiàn)在應(yīng)是笑臉盈盈了,忽喜忽悲,極喜極悲。朋友,當你又一次興致勃勃的時候,是否會想到下一段人生之路還會有風(fēng)雨,突如其來,不期而至。風(fēng)雨交加之后,又是悲喜交加之時,一如從前的我,阿彌陀佛!這是折磨。誰能折磨你,只有你自己!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這三首詞很好地展示了蘇軾的心路歷程,成熟的過程。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經(jīng)過“烏臺詩案”洗禮后的蘇軾,似乎真的領(lǐng)悟了儒釋道三位一體后所倡導(dǎo)的人生價值規(guī)律。他為后世的“失意文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十二
望月懷古,源自古人悠遠的懷古情懷,是一種對過去時光的追思和思考。望月,抬頭仰望蒼穹中的明月,總能引人遐思,引發(fā)詩意的聯(lián)想。當我們以望月為契機,懷古追思古人,我們能尋找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
古代文人墨客中,有許多以望月為主題的詩詞和文章,他們望著月亮?xí)r,常常不禁懷念古人往事,雖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但面對同一輪明月,他們的思緒卻是相通的。例如唐代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寫道:“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边@是杜甫在身處異鄉(xiāng)的時候,望月時想起故鄉(xiāng)的情景,思念故人的心情。古人的望月懷古不僅是對故鄉(xiāng)的眷戀,更是對人生、世事的反思,他們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融入到懷古之中。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jié)奏、追求物質(zhì)的世界,但我們同樣能從望月懷古中獲得靈感和力量?,F(xiàn)代社會中,人們常常被瑣事困擾,難以找到心靈的寄托。而當我們望著明亮的明月時,我們回想起古人的歲月,發(fā)現(xiàn)他們同樣面臨著各種困難和壓力,但他們依然能獨自面對,堅持追求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望月懷古讓我們反思生活的意義,啟迪我們珍惜當下,抵御生活的壓力和挫折。
有一次我獨自一人在戶外望月,不禁陷入了思考之中。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回憶起充滿快樂和無憂無慮的時光。雖然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長大成人,肩負著更多的責(zé)任和擔憂,但是通過望月懷古,我體會到了追求內(nèi)心平靜的重要性。當我站在月光下回顧過去的時光,我也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曾經(jīng)的成長和進步。同時,望月懷古也讓我明白了人生的無常,時光荏苒,我們應(yīng)該珍惜當前擁有的一切。
通過望月懷古,我們能感受到時間的流轉(zhuǎn)和生活的變遷。我們可以從古人身上汲取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成為能夠以堅定的信念和勇氣面對困難的人。望月懷古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檢視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并將自己的體驗與感悟融合進來,以不同的方式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總結(jié):
望月懷古是古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當代人尋找內(nèi)心滿足和啟示的一種方式。正如古人通過望月來懷念故鄉(xiāng)和思念親人,我們也可以通過望月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內(nèi)心深處的力量。望月懷古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珍惜當下,堅持追求夢想,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望月懷古的體驗不僅能夠讓自己得到啟示和放松,還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體味古人的心境,彰顯人類共同的情感紐帶。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十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翻譯。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里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xiāng)。
注釋。
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詩讀人,應(yīng)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tài),應(yīng)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nèi)。
末兩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xiāng)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tài))。
賞析。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xiāng)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zhuǎn)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fēng)格。
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guān)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yīng),以“遙夜”與“竟夕”呼應(yīng),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里燭光太耀眼,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奥蹲獭倍謱懕M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么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說:“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gòu)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十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xiāng)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zhuǎn)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fēng)格。
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guān)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yīng),以“遙夜”與“竟夕”呼應(yīng),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里燭光太耀眼,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么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說:“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薄安豢啊眱删?,構(gòu)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十五
前幾天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瀾壯闊的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隨著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許多運籌帷幄,出奇制勝的戰(zhàn)爭故事,我的思緒一下子就飄向了那個英雄倍出的遙遠年代,而蘇軾的這首千古絕句更是令我心靈震撼,久久無法釋懷。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作者一開頭就描繪了奔騰洶涌的長江水,并且把江山,歷史,人物合寫,將讀者從眼前壯景帶入千古興亡的歷史氣氛中去,感受風(fēng)流人物的非凡氣概,體味作者佇立江邊對景抒情的壯懷?!肮蕢疚鬟?,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對江山,人物的感想,歸到赤壁之戰(zhàn)的具體史跡上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zhàn)場的氣氛和聲勢,令人聯(lián)想到當年赤壁鏖戰(zhàn)的壯闊場面?!敖饺绠?,一時多少豪杰!”詞人不由得發(fā)出感嘆:錦繡的河山,美麗如畫,那時候,出現(xiàn)了多少英雄豪杰!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這三句,作者由懷古而轉(zhuǎn)入個人身世的感慨?!肮蕠?,指赤壁古戰(zhàn)場?!肮蕠裼巍保瓷裼喂蕠?,是說三國赤壁之戰(zhàn)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許多感想,好像靈魂向古代游歷了一番。
赤壁大戰(zhàn)的時候,周瑜才三十多歲。蘇軾寫這首詞時,已經(jīng)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yè)未成,反而謫居黃州。此次游覽赤壁,壯麗江山,英雄業(yè)績,激起他豪邁奮發(fā)的感情,故謂“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華虛度,壯志難酬,自己又能怎樣呢?故說“多情應(yīng)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早生華發(fā)”,即白發(fā)早生,表面上是說年歲已大,實際上是感嘆光陰虛度。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夢啊,何必自尋煩惱呢,還是酒灑江月,把人生寄托于山水自然之間吧。篇末的感傷是一種蒼涼,抒發(fā)了自己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從側(cè)面進一步烘托了全詞的豪邁氣派。
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于一體,將人帶入江山如畫,奇?zhèn)バ蹓训木吧蜕铄錈o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十六
看《念奴嬌·赤壁懷古》,那江流澎湃,波瀾壯闊的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隨著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許多運籌帷幄,出奇制勝的戰(zhàn)爭故事,我的思緒一下子就飄向了那個英雄倍出的遙遠年代,而蘇軾的這首千古絕句更是令我心靈震撼,久久無法釋懷。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作者一開頭就描繪了奔騰洶涌的長江水,并且把江山,歷史,人物合寫,將讀者從眼前壯景帶入千古興亡的歷史氣氛中去,感受風(fēng)流人物的非凡氣概,體味作者佇立江邊對景抒情的壯懷?!肮蕢疚鬟?,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對江山,人物的感想,歸到赤壁之戰(zhàn)的具體史跡上來。
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zhàn)場的氣氛和聲勢,令人聯(lián)想到當年赤壁鏖戰(zhàn)的壯闊場面?!苯饺绠?,一時多少豪杰!“詞人不由得發(fā)出感嘆:錦繡的.河山,美麗如畫,那時候,出現(xiàn)了多少英雄豪杰!
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下闋從周瑜寫起,寫得具體,豐滿:剛剛?cè)⑿虨槠薜闹荑ぃ猴L(fēng)得意,英姿煥發(fā)?!坝鹕染]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手中揮著羽扇,頭上系著綸巾,一身儒將裝束,風(fēng)度翩翩。談笑風(fēng)生中,就使曹軍船艦燒為灰燼。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這三句,作者由懷古而轉(zhuǎn)入個人身世的感慨?!肮蕠保赋啾诠艖?zhàn)場。“故國神游”,即神游故國,是說三國赤壁之戰(zhàn)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許多感想,好像靈魂向古代游歷了一番。
赤壁大戰(zhàn)的時候,周瑜才三十多歲。蘇軾寫這首詞時,已經(jīng)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yè)未成,反而謫居黃州。此次游覽赤壁,壯麗江山,英雄業(yè)績,激起他豪邁奮發(fā)的感情,故謂“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華虛度,壯志難酬,自己又能怎樣呢?故說“多情應(yīng)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早生華發(fā)”,即白發(fā)早生,表面上是說年歲已大,實際上是感嘆光陰虛度。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十七
當我們登高遠望長江的時候,不禁會想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黃岡赤壁,雖是蘇軾的蒙難之地,卻也是蘇軾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圣地。這首詞集寫景、詠史、抒情于一體,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時所寫。蘇軾由于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失落苦悶,于是四處游山玩水排遣憂煩。在黃州城外的赤壁,站在這曾經(jīng)風(fēng)煙滾滾的古戰(zhàn)場,壯麗的風(fēng)景使蘇軾感觸良多,他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的無限風(fēng)光,同時,也在感嘆時光易逝。
望著那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的英雄豪杰。向西遠望,看著那古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瑜大敗曹軍的赤壁。赤壁景象壯麗:陡峭的山崖直沖云霄,洶涌的浪拍打著岸邊,卷起的浪花如同千萬堆白雪。多么驚心動魄的景象!面對如此壯麗江山,蘇軾不禁感慨,江山壯美如畫,一時之間,涌現(xiàn)多少英雄豪杰。
站在赤壁古戰(zhàn)場,蘇軾開始懷想當年三國,想到了指揮赤壁之戰(zhàn)的周瑜。小喬剛嫁給他,那時他真是意氣風(fēng)發(fā)。指揮戰(zhàn)爭時,周瑜手持羽扇,頭戴綸巾,風(fēng)度翩翩,只在談笑之間,便使曹操的水軍化為灰燼。這又是何等的英雄氣勢!想當年,周瑜建功立業(yè),年少有為,可是看現(xiàn)在,蘇軾不禁感慨,自己被貶黃州,老大無成,落差甚大。神游古時戰(zhàn)場,可笑自己多情善感,早早生出了花白的頭發(fā)。但是,蘇軾以胸襟曠達聞名,怎能被這種愁煩久久囚困呢?人生就像一場夢,不去想那種種愁煩,還是放眼大江,灑一杯清酒,憑吊江中的明月吧!
在這首詞中,蘇軾借著對古戰(zhàn)場的憑吊和對昔日英雄的追憶,表達了自己空有壯志卻老大無成的悲憤。悲憤之外,那淡遠豁達的襟懷又增添了一分曠達氣息。它一改之前北宋詩詞局限于生活中的小事件、小經(jīng)驗的局面,為此后北宋詞的內(nèi)容開拓了新方向。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十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里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xiāng)。
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里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jù)上下文,這應(yīng)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yīng)該在農(nóng)歷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xiàn)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yīng)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tài),應(yīng)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nèi)。
末兩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xiāng)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庇郑弘p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tài))。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xiāng)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謝靈運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zhuǎn)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fēng)格。
頷聯(lián)“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懷遠之情的人。這里指詩人自己?!斑b夜”,長夜。“竟夕”,通宵。詩人思念遠方的友人,以至于徹夜難眠,滿院長夜漫漫。
頸聯(lián)“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承接頷聯(lián),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皯z”,愛憐?!白獭保礉?。上句寫詩人徘徊于室內(nèi)。吹滅蠟燭,更加愛憐灑滿一地的銀色月光。下句寫流連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就把徹夜難眠的形象傳神的描繪出來。
尾聯(lián)“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保骸斑@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薄安豢啊眱删?,構(gòu)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十九
“天上人間,望月歸來?!蓖聭压胚@一古老而浪漫的活動,自古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利用月光,追尋往昔;人們借助明月,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望月懷古不僅僅是一次對往事的追憶,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在經(jīng)歷了這次望月懷古的過程中,我對往事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期待獲得了深刻的體會,心中的感悟也愈發(fā)清晰。
第二段:拾起過去。
陪伴著明媚的月光,我走進了那個舊時的世界。在古跡遺址和古老的建筑中,我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呼喊。每一座古跡都是歲月的見證,每一處低矮的墻垣都承載著悠久的文化與傳統(tǒng)。透過望月懷古,我重新認識了歷史,也意識到了時間的無情流轉(zhuǎn)。正如一個古老的詩句所說:“往事不堪回首,竟是浮生一夢?!边^去的曾經(jīng)只是個昨天,唯有在今天的揮白,明天才會更美好。
第三段:修復(fù)心境。
在望月懷古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境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在遺址中感受到的歷史滄桑感,悲劇與喜悅的交織,讓我更加理解生活的不易。我理解到,處于現(xiàn)代社會的繁忙中,我們往往被瑣事困擾,忽視了內(nèi)心的需要。而望月懷古,卻給予了我一個機會,修復(fù)自己的心境。無論是在山水之間、在宮殿之內(nèi),我都感受到一種無比的寧靜與釋然,它讓我學(xué)會了與自己內(nèi)心對話,重建自己的平衡與內(nèi)心的寧靜。
第四段:追逐未來。
在望月懷古的時刻中,我也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月亮輪回不已,每一次的圓寂都是一次新的開始。通過懷古,我明白了未來不僅僅在前方,更存在于現(xiàn)在這一刻。努力奮斗,追求夢想,讓自己在不斷的成長中感受到時光的價值。望月懷古即為活在現(xiàn)在,放眼未來的一種方式。就像古代文人豪杰們一樣,我也愿意在心中懷抱著理想,在月光下行走,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
第五段:心靈體驗。
懷古是一場對現(xiàn)實的逃避嗎?不,懷古是一場心靈的體驗。通過望月追憶往事、再度感悟人生,我們能夠放下一切瑣事,回歸內(nèi)心真實的自己。無論是與古人的對話,還是對未來的期望,這些都是我們對自我認識的一種追求?!耙拱朐娋茣L詩,但將心事付明月?!碑斘以谠鹿庀聦懴聦儆谧约旱奈淖謺r,我深刻感受到內(nèi)心的舒暢與安寧。
總結(jié):
通過望月懷古,我從歷史中尋找了自己的歸屬感,修正了心境,追逐了未來的希望。望月懷古不僅帶給我內(nèi)心的平靜與滿足,更讓我意識到身處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需要與自己對話,明確內(nèi)心的價值觀。未來還很長,望月懷古只是我人生航路上的一個里程碑,我將以此為動力,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二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這東去的江水沖盡了往昔的風(fēng)流故事,卻化不開詞人心頭的.一片苦悶。一切隨波而逝,惟有今人懷古思念時的惆悵與無奈。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月光下的江水似乎憤怒了,這滔滔江水擊打的何只是水中亂石,何只是綿延江岸;卷起的又何只是層層江浪,陣陣**?遙想三國赤壁之戰(zhàn),決戰(zhàn)決勝的少帥周瑜,何等瀟灑、何等睿智、何等意氣風(fēng)發(fā)!再想今日的自己,空有一腔報國熱血,卻壯志難酬。于是這奔流不息的江水卷起的是心中難平的心緒,拍打的是仰慕英雄卻悲嘆一事無成的心靈,穿空的是此時慨嘆人生失意的精魂!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边@,就是蘇軾:一個永遠屹立不倒的人,終將心緒撫平,笑看世間潮起潮落。一杯酒祭奠英雄豪杰,仍不便愿與英雄豪杰為伍的壯志雄心,也祭奠自己逝去的年華,實現(xiàn)這未殆盡雄心壯志。
蘇軾這個一生沉浮在進退榮辱,悲歡離合的人,自然會慨嘆“人生如夢”。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p>
是啊,古今如同一夢,而許多人未能從夢中醒來,卻在舊歡新怨的怪圈中輪回、反復(fù)。這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但蘇軾依舊清醒,因為,人生的痛楚,摔打煉就了這樣一個敢愛敢恨,豁達超然的一代詞宗。
說他敢愛敢恨,是因為“一曲陽關(guān)情幾許”,送別友人他懇切真誠;“明朝酒醒何處,腸斷紫玉簫”,離別之時他肝腸寸斷;“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掉念亡妻他欲哭無淚。他主張改革而又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司馬光盡廢新法時,又罵他是“司馬牛”。正是他的敢愛敢恨,直言不諱地指點時政,使他這個“多情者”早生華發(fā),他也因此屢遭貶謫而一生坎坷。
“酒酣胸袒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在開朗之時不忘為國效力,一如王勃“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的慨問?!皶斓窆鐫M月,西北望,射天狼。”這,便是蘇軾的氣魄,即便是憧憬,也奔放豪邁。又有“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币蝗缍鸥Α笆幮厣鷮釉啤钡臅邕_胸襟與氣魄。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fēng)吹又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p>
“一蓑煙雨任平生”,一生的風(fēng)雨換來蘇軾泰然自若的一笑。沒有人比他更超然物外,更兀傲偉岸,更剛烈坦蕩的了。就是這樣一個傲岸的人,雖然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寫就的詩詞卻依舊雄健奔放,揮灑自如,仍舊志不滅,心不死。“風(fēng)雨”不怕“斜照”、“相迎”不喜,無可不可,便是參透后的一種超然物外的至高境界。
蘇軾一生雖未能“定**”,卻未隨波逐流,泯然眾人,終是一生坦蕩,無怨無悔。“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p>
這便是蘇軾的如夢人生。
望月懷古讀后感篇二十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起句寫長江給人以雄奇壯麗之感,“大江東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興。日夜江聲,滾滾滔滔,使人感到歷史的流逝,對往昔英雄人物無限懷念。
這句是作者觸景生情,面對滾滾波濤,感到歷史的流逝,有如東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對歷史英雄人物的緬懷。這兩句既寫江景,又點明懷古,從大處落筆,寫得氣勢磅礴,感情飽滿?!袄颂员M”三字,把作者憑吊古戰(zhàn)場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達出來。這樣開頭也為下面描繪赤壁和緬懷周瑜做了環(huán)境的烘托和氣氛的渲染。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達到點明題意之目的,其根本則在于通過對赤壁地理位置和歷史人物周瑜的述說,引出對三國戰(zhàn)事的回憶,而自然聯(lián)想到赤壁之戰(zhàn)宏偉的戰(zhàn)斗場面?!肮蕢疚鬟叀眱删洌该鲬压诺奶囟〞r代、人物和地點,引入對古戰(zhàn)場的憑吊。作者這樣寫,是通過聯(lián)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讀者引到這段歷史的回顧中去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寫赤壁的景色。從中不難想象出當時戰(zhàn)斗的激烈和周瑜統(tǒng)領(lǐng)水軍英勇善戰(zhàn)的戰(zhàn)斗風(fēng)姿。山勢險峻、參差錯落的山巖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洶涌澎湃,猛烈地沖擊著巖石。這是何等的雄奇景觀!這里只用十三個字,便從形、聲、色幾方面生動地勾畫出這個古戰(zhàn)場的壯麗雄奇的圖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江山的感情,同時也為下面歌頌周瑜做了鋪墊和蓄勢。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作者從神游中又回到現(xiàn)實。英雄人物已經(jīng)隨著長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畫的江山和無所建樹的“我”。
此兩句,一承上,一啟下,由描景過渡到寫人,十分自然。“一時多少豪杰”是虛寫,既照應(yīng)開頭“千古風(fēng)流人物”,也為下闋寫周瑜作了鋪墊。
上闋即景抒懷,通過描寫古戰(zhàn)場,引起對古代英雄人物的緬懷。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這一段具體描寫千古風(fēng)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沒有直接寫周瑜的胯下馬、掌中槍,而是武官文寫:周瑜年輕英俊、氣概俊偉、雍容嫻雅、指揮若定的儒將風(fēng)度。這充分顯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揮才干和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作者著力寫周瑜其目的全在于憑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難酬的郁悶愁苦的情懷。周瑜年輕有為,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業(yè)無成卻又遭貶。如此之磨難自然會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來自我排遣了。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此句表達了作者極其矛盾和苦悶的心情。面對大好河山,緬懷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孫權(quán)信賴,年輕時便建功立業(yè),而自己雖有抱負,但有志難伸,毫無作為,相比之下,無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奮發(fā)轉(zhuǎn)入消極苦悶。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結(jié)尾句,一方面表現(xiàn)出作者消極悲觀的情緒,這是作者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會里一旦人們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卻常常用達觀來解決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時也應(yīng)看到另一面,那就是還不失追求功業(yè)的豪邁心情。
下闋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fā)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831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