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一部電影、一幅畫等作品的感受和思考的總結和概括,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閱讀作品中的內容和意義,我想我們應該寫一篇讀后感了吧。那么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首先,要對所讀的書進行仔細的分析和理解。要注意捕捉書中的主題和思想,從中找出與自己思想和經(jīng)驗相關的部分,并與之建立起聯(lián)系。在寫作時,可以結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書籍的內涵,形成獨特的觀點和見解。其次,要注意寫作的邏輯和結構,做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梢酝ㄟ^分析書中的人物、情節(jié)、語言運用等方面,來展開自己的論述,并用恰當?shù)睦雍鸵脕碇С肿约旱挠^點。最后,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和精煉,做到用簡練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你的思想。閱讀讀后感范文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讀后感的寫作要求和技巧。
楚辭讀后感篇一
我第一次讀《離騷》的時??還是在升入四年級之前的暑假,那w時侯絲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釋意,一點一點的閱讀、背誦。在我對楚辭沒有t解的情況下,r藉著一種感覺,我愛上了楚辭。
直到現(xiàn)在我u明白,那種感覺就是對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w無可否認的天才詩人,詰娜松充滿了浪漫。在詰氖中,有高冠長佩的美人,有芬芳[幽的香草,有飛馳云端的遠游,這一切都似w似幻。
屈原的詩永遠是夢與w的結合,分不[哪些是實,哪些是虛,與莊周夢蝶頗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莊子是飄逸的,而對于屈原來說,詰腦鶉胃諧閃髓滂簦牽絆住了詰氖紙牛使詰拿運和楚國的命運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辭》是以屈原的畢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詩都浸透著詩人的血淚。直到今天,透過凄美憂傷的詩句,還能體會到屈原的執(zhí)著、痛苦、憤怒和思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只有一w顏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風雨中默默的堅守著自個的理想,用枯槁的軀體緊緊抱住祖國的土地,諦聽著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
我曾在許多w無人的靜夜y背誦楚辭,那種凄冷的美感,使夜閑的月光更加皎潔冷[,奇寒徹骨。從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樣冷,那樣靜。對我來說,楚辭的艱深晦澀如同曲折的小路,但詰拿潰就像小徑上幽靜美麗的風光,徹底折服了我,把我?guī)нM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飛機上,我都會溫習楚辭。優(yōu)美的詩句,使旅途不再艱苦漫長。我從心底y熱愛那些詩句,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在我困惑迷茫的時??楚辭中的詞句,如[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靈,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格,而且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自從第一次翻開那本書開始,我就和美麗的楚辭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xiàn)在,對楚辭的熱愛依然不變。望每一天,我都能擁抱那些可愛的詩句,在陽光中品味楚辭中語言的魅力。
楚辭讀后感篇二
看到楚辭最開始想到的是屈原―一個以死亡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志和尊嚴的人,他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個愛國者。他有理想,有目標,有政治抱負,卻也因此被敵對,被流放。他殷切的盼望著君主睿智、國家強盛,盼望著自己才華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樹,但他最終只剩無助和孤獨,對他來說,人生都如浮萍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一個人經(jīng)歷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他孤獨、勞累,但自己卻那么渺小,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無力改變,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來體現(xiàn)他對國家、對人民的愛,只盼著靈魂能夠飛回故鄉(xiāng)去。
“紛吾即有此內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輕的屈原,器宇軒昂,才華橫溢,他有朝氣,自信,是不屈的斗士,“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光陰似箭,唯恐抓不住飛逝的時光,希望歲月來讓自己的心靈更加美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是體現(xiàn)了他為了國家強盛矢志不渝的精神。“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已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騖以追逐分,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固時俗之工巧兮,涼婢囟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茍余情其信婷以練要兮,長頗頷亦何傷?!钡鹊仍诂F(xiàn)在社會同樣適用,人們忙著爭名奪權,追逐利祿,猜忌著別人,彼此間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忽視了本該有的追求,拋棄了內心原本應該擁有的純真和善良,這些話也告誡我們,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應當保留內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讓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為。“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币馑际?,趁你年輕還未衰老,施展才華還有大好的機會,沒錯,當下的我們,還年輕,還有時間和機會去追尋、去奮斗,去實現(xiàn)理想,不應該在該努力拼搏的年紀而懈怠,更不應該向自己認輸?!耙嘤嘈闹瀑猓m九死其猶未悔?!薄捌埐恢?,吾寧死”又是何等的堅定,這些更是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在《楚辭》中還有許多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最應該學習的是屈原那濃厚而熾熱的愛國之情,一個人,無論身處何地,都應當真切的愛著自己的國家,還應該學習屈原那堅貞不屈,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
楚辭讀后感篇三
楚辭瑰麗宏偉,音律絕佳,涵義深遠,沉重又典雅。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楚辭讀后感800字,歡迎閱讀。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并認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于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辭·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
并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
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jié)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zhí)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愿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來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論的人生見地或許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xié):“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
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的悲嘆的回風,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愿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jié)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五月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會屬于一個人——屈原。
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fā)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
也許,對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
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
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
秦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
可是我讀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該的,是順理成章的。
一個人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
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
生與死,對于浩蕩的宇宙來說,實在不算是什么。
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了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著,實在是一種痛苦。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無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
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
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恒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
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
可你忙于政務,又怎能留國王的夸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
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涌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
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后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
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讀楚辭,最想說的,是《九章》。
讀下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是屈原從生到死的心路歷程。
《九章》實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回風》,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東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經(jīng)被放逐,沒有了另外兩篇《惜誦》、《思美人》然對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經(jīng)明白自己和郢都黨人是不可能和平共處的,他很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潔,一面痛罵那些小人多么骯臟丑惡。
這篇其實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歡的一篇,它的調子很高,看著很過癮,很解氣,很“憤青”,也沒有接下去幾篇那種幾乎可以讓人心神俱碎的悲哀。
那個時候的屈原大概還年輕,還有朝氣,還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謂吶喊,也不過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
這時,屈原被放逐得更遠了,他還在念著楚國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卻是一份沉痛。
他找不到路,四顧茫茫,沒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著靈魂能夠飛回到故鄉(xiāng)去。
教科書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剛直的高士,可是從《九章》里看去,不論哪一篇,我都只能讀出屈原的孤獨,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獨。
《哀郢》是傷逝。
楚國的都城郢都已經(jīng)被攻陷了,我的戰(zhàn)國史不太好,只是記得楚國并沒有就此亡國,楚王帶著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組織了一個新的小朝廷。
可是此時貶謫在外地的屈原卻沒有這群“楚跑跑”們的厚臉皮,他寫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guī)缀醪蝗套渥x。
然而他的第一句詩卻是“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受難的始終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懷沙》,其實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來概括,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宗旨是一樣的,那就是,應該是收拾好一切的時候了。
《抽思》、《哀郢》、《悲回風》,這三篇的調子都是很低沉很壓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壓抑,讓人看得全身不舒服。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種薄霧冥冥的“鬼氣”,而是一種從心靈的力量,壓制得你透不過氣來。
讀完《九章》,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這樣一副場面。
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聳突兀的巉巖,屈原帶高冠,衣廣袖,一個修長而靜默的背影就那樣立著,舉手投足間只有兩個字:孤獨。
試著讀《楚辭》,特別是讀《離騷》、《國殤》、《哀郢》、《卜居》、《漁父》時,心中狂躁不安。
《楚辭》猶如疾風暴雨,控訴人間罪惡,特別是屈原的憤世嫉俗,特立獨行都讓人產生緊張與不安。
奇崛的語言和瘋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讓人情緒不寧。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現(xiàn)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環(huán)往復而不是狂亂無章。
這時候的《楚辭》,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劑良藥,多服為宜!
楚辭讀后感篇四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生楚辭讀后感10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月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會屬于一個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fā)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也許,對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秦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墒俏易x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該的,是順理成章的。
一個人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與死,對于浩蕩的宇宙來說,實在不算是什么。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了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著,實在是一種痛苦。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無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恒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務,又怎能留國王的夸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
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涌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后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楚辭讀后感篇五
景麟先生(1910-1998),諱炳正,山東榮成人。先生于1935年赴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投入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門下精研國學,被太炎先生譽為“繼承絕學惟一有望之人”。先生的學問,淹貫經(jīng)史,博覽百家,尤以語言文字學與《楚辭》學的成就飲譽海內外,蔚為大家。然正如先生所言:“我一生潛心于典籍者垂七十載,側身于學林者且六十年。其間得失互見,冷暖自知,甘苦之言有不勝縷述者。而所有這些,又往往不可能見諸學術專著,反而時時流露于師生問答、零散序跋、朋輩信函之中?!保ā稖Y研樓屈學存稿·序》)專著精深,非學有專長者恐難勝任;書信繁瑣,又非一般讀者所能卒讀。因此,要尋找一本著作,將先生一生高深精奧的學問與治學從教的心得熔于一爐,雅俗共賞,莫過于《楚辭講座》一書。
先生在抗戰(zhàn)時期,轉徙流浪,深感民族危亡之苦,遂與屈原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轉而研讀屈賦。1946年,先生任國立貴陽師范學院和國立貴州大學教席,應邀為中文系學生開設《楚辭》課程。時值革命斗士聞一多先生遇刺身亡,先生激于民族大義,慨而講演《楚辭》,大受學子歡迎,匪僅本系選修者眾,外系學生聞訊者,亦云涌而至,座無虛席;其自帶板凳,窗外聽講者,不可勝數(shù)。先生講學之盛況,至今猶傳為學林佳話。1949年,先生入蜀,任教于各高校間,講演屈賦,編發(fā)講義,字字征實,語語心得。不料,十年浩劫,兩度抄家,藏書與書稿,劫掠一空,先生生平所讀《楚辭》舊本及所積資料,失落殆盡,半生劬勞,點滴心血,均被付之一炬,聞者墜淚。劫后搜檢篋笥,尚有殘存之稿,先生乃敷衍為文,擬撰成書。1979年,四川師范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室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先生為研究生講授《楚辭》與“小學”課程。1983年,學校為先生《楚辭》課灌制錄音,永為珍存。1984年,因先生年事已高,新入學者只能聆聽錄音。1985年,先生不再任授課程,上庠諸生每有廣陵絕唱之慨。從1946年至1998年,先生竭生平之精力,研討屈賦,鍥而不舍,畢生不怠,前后長達50余年;而其講演《楚辭》課程,亦有40年之久。
“我認為,做學問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沒有創(chuàng)見,決不動筆。我經(jīng)常強調:一個做學問的人,要在自己本學科中,能解決幾個歷史性的重大問題,才算是對學術有所貢獻;否則,陳言舊說,連篇累牘,即便留下幾十本皇皇巨著,也是沒有意義的?!保ā蹲允鲋螌W之甘苦》)先生五十年磨一劍,以新穎的視角和豐富翔實的資料為依據(jù),將《楚辭》的千端萬緒逐一梳理,深入地剖析屈原的生平與思想,明辨其宏微,而極其究竟,故能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是以《屈賦新探》甫一問世,即以資料翔實、論證縝密、見解新穎而蜚聲學林,稱為經(jīng)典。
值得注意的是,《屈賦新探》完稿于1982年,出版于1984年,而《楚辭》課程錄音于1983年。顯然,據(jù)先生錄音與講稿悉心整理而成的《楚辭講座》,正是先生親自系統(tǒng)講解《屈賦新探》的講稿?!吨v座》由廣西師大出版社2006年出版后不久,即告售罄;此后雖多次重版,亦是供不應求。今“大家小書”叢刊將之收入出版,正好可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
內容更加精粹。新版全書共十四章,除“開場白”外,十三章均屬于概論式導論。先生不拘于就事論事地評騭屈原生平的具體事跡與屈賦的具體篇章,而是以專題講解為主,提綱挈領,高屋建瓴,將屈原和《楚辭》研究中的重大爭論、難點問題詳加探討。先生力求以其獨樹一幟的屈學體系、孤行獨見的學術品格經(jīng)緯全書,尤其注重對屈原的生平事跡、政治抱負及思想傾向的探索與個性特質的闡釋,重塑屈子形象,因而在內容和體例上,去粗取精,舉重若輕,堪稱佳構。先生之講解,深入淺出,邏輯縝密;先生之分析,精辟透徹,一針見血;先生之議論,言簡意賅,入木三分。展卷觀閱,新義紛呈,真可謂戛玉敲金,字字珠璣?;蛞栽娛分プC,探見屈子風采;或因一字之突破,頓改古史面貌。
先生在發(fā)揮其研究結論的同時,結合其一生讀書治學、刻苦探索的經(jīng)歷進行講解,每一講或每一問題之后,都會現(xiàn)身說法,暢談治學經(jīng)驗,分析研究思路與探索過程,不僅“鴛鴦繡出從君看”,還“善把金針度與人”,循循善誘,層層深入,給人以莫大啟發(fā)。先生門下弟子,濟濟多士,并非無由。
《講座》第一講“開場白”,先說治學與學風問題,提倡無征不信、實事求是的學術品格,倡導乾嘉漢學由訓詁而明義理、從歸納到演繹的治學方法,拒斥主觀臆度、師心自用的理論虛設,主張人格平等、精神獨立,反對依傍古人與權威。先生對后學要求之嚴,寄望之殷,溢于言表。而先生詳悉的夫子自道,對于今天的學風建設,不無針砭和藥石之效。
梁啟超曾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楚辭講座》既是一本走進屈原和《楚辭》的最佳普及讀物,也是一代學者一生治學與從教心得的總結與薈萃。全書行文通俗易懂,淺者可據(jù)此對屈原和《楚辭》獲得基本的了解,深者可據(jù)此進而閱讀《屈賦新探》等專業(yè)著作,升堂入室,窺探古典文學之美!
楚辭讀后感篇六
何帆老師決定用30年每年寫一本書,記錄中國從2019年到2049年這30年的變化,我將每年看完他寫的這本書,并將記錄下來,一直到30年,想想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今年看完的是第二本--推演中國經(jīng)濟基本盤,何帆老師的方法論是:從演化算法解讀中國經(jīng)濟的基本盤。什么是演化算法?從小趨勢變成大趨勢,背后的機制就是演化算法。中國的優(yōu)勢并不單純是規(guī)模大,而是規(guī)模復雜。復雜中蘊含著突變,突變就是小趨勢。那些能夠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小趨勢,就會演化為未來的新物種。中國的成功,不在于出現(xiàn)天才人物,而在于有無數(shù)平凡但不平庸的人不斷嘗試、不斷創(chuàng)新。這就是演化算法。
本書最讓我揪心的是中國的教育問題。這也是一直困擾著我們70、80后做父母的問題,中國的教育以成為軍備競賽,課外班、補習班,各種培訓、各種作業(yè),父母累、孩子更累!我們卻好似別無選擇,因為所有的父母都在這樣,而所有的孩子也都在這樣學習。我們想要的是孩子要考上985、211好的大學,在我們的心目中只有考上好的大學,孩子才能過上好的人生。我們都很努力,但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20多年寒窗苦讀,一家人省吃儉用,每一天緊張焦慮,最終換來的只是三張紙:一張錄取通知書、一張文憑和一張求職簡歷。我們很努力,有的甚至付出了一切,但是我們把教育搞砸了!教育改革需要許多的“試錯”。
本書讓我最驚奇的是原來90后、00后和我們的思想完全不一樣。我們的驅動力是“平窮動力”,而他們是“嗨動力”。這章許多內容我是與兒子一起看一起討論的,因為我需要向他證實是不是有“飯圈女孩”、“帝吧男生”、“嘻哈歌手”、“二次元網(wǎng)友”、“電競玩家”……他一一給我解釋,也知道“814大團結”,他也準備去發(fā)動網(wǎng)絡攻擊,為“阿中哥哥”撐腰的,可惜沒有“梯子”,沒去成。還告訴我他現(xiàn)在有“梯子”了,我問他怎么才能找到“梯子”,他讓我去問百度。兒子天天在身邊,竟然他的世界里我?guī)缀跏裁炊疾恢?
本書給我教育最大的是茍且紅利。茍且的反義詞是有信仰的認真。能不能得到茍且紅利,區(qū)別就在于你是否有信仰的認真。你是不是真的相信這個時代?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你自己?你是不是真的相信你的用戶?通過這幾年在《得到》里學習,捫心自問我是相信這個時代會越來越好的,哪怕暫時有點動蕩,但終歸向好。我也相信我自己通過努力也會變好的,同樣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他們也在努力學習、努力提升自己,他們也在變好。所以時間是我的朋友,時代會為我加持,長期主義能給我?guī)砀嗟膹屠?,有理由相信這波茍且紅利我能得到。
本書最讓我開心的是,2019年外部環(huán)境非常惡化,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圍追堵截,大部分人都悲觀的認為中國的制造業(yè)在流失,而何帆老師通過實地調查結合施展老師的調查研究,認為中國的制造業(yè)不是對外遷移,而是對外擴張。這也說明中國的經(jīng)濟基本盤是向好的。雖然仍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著我們,全球化倒退,中國的跨國企業(yè)很少,經(jīng)濟下行壓力大,企業(yè)成本增加……但我們始終要對中國有信心,千難萬難都走過來了,這點問題我們會很好解決和克服的。
本書還告訴了我,對于新技術革命我們現(xiàn)在相當于工業(yè)革命初期,相當于珍妮紡織機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火車和汽車還沒有出現(xiàn)的時候。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能想到的所謂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vr技術……可能只是紡織機,真正的技術革命還沒有到來。新技術革命到來的過程中,很多舊有體制一定會被摧毀。同時技術會帶來巨變,但人性是不變的。曾經(jīng)新奇古怪的東西,最終都會變得稀松平常。技術不會顛覆我們的生活,卻會通過一次次的沖擊,把我們帶到另一條道路上去。
“未來以來,但我們很難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保M軌蚋S何帆老師三十年的《變量》中看到不一樣的未來。
楚辭讀后感篇七
我很喜歡讀《楚辭》,因為它令我感動,令我陶醉。眾所周知,《詩經(jīng)》以后整整三百年,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興起,中國文壇幾乎被散文的光輝籠罩著,詩歌則處于寂靜時期。打破這種沉寂局面的,乃是天才愛國詩人屈原及其后代學者宋玉。他們創(chuàng)作了《楚辭》,“楚辭”和《詩經(jīng)》截然不同,它不是集體的歌唱,而是個人的創(chuàng)作;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而是浪漫主義,不重自然現(xiàn)實,而重主觀抒情,不是板滯的'四言,而是靈動的雜言,不是表現(xiàn)的北國風光,而是秀麗的南方景象,篇章不是回環(huán)復沓的短章,而是結構宏大的巨制,風格不是自然純樸,而是弘博麗雅。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屈原的出現(xiàn),是中國文壇的一顆新星,在他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當中,我讀懂了很多。
屈原是真正的英雄!
楚辭讀后感篇八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
“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zhàn)國時楚國屈原的創(chuàng)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后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與《詩經(jīng)》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jié)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xiàn)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成為“楚辭體”或“騷體”?!膀}”,因其中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后人或謂之騷”,與因十五《國風》而稱為“風”的《詩經(jīng)》相對,分別為中國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
楚辭讀后感篇九
暑假中偶然讀到《楚辭》,被其瑰麗的想象力、奔放的情感力、厚重的歷史感、舍我其誰的使命感所吸引。掩卷之余,我為其浪漫主義情懷與現(xiàn)實主義的悲憫所折服。同時,作為一個中國人,更為祖先文學上的高度和其中跳動不息的赤子之心而自豪。
《楚辭》站在中國文化的源頭不遠,以它的深度刻畫了它的時代,以它的高度眺望著此后的幾千年。它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楚國的經(jīng)濟、政治、哲學、宗教、科學、藝術的橫向剖面,更用無窮的營養(yǎng)滋養(yǎng)著后人。主要作者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其在流放、遭貶的過程中,目睹了楚國大廈將傾的危難和民生多艱的困苦,但思量自己卻不能扶大廈于將傾,解民生于倒懸,遂帶著滿腔的憤懣和不甘自沉汨羅??v觀屈原的一生,作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美政”理想和改革事業(yè)永遠為后人惋惜;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
屈子精神感人之處,還在于他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對理想執(zhí)著的追求。為了理想,他“雖九死猶未悔”、“雖體解猶未變”。當理想無法實現(xiàn)時,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沉故國之鄉(xiāng),也不出走他國,汨羅江畔縱身一跳定格成偉岸人格的永恒。屈子作品理想的特點,是他賦予自己理想以香草、美人的品格,寄托對理想的追求。這樣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有其現(xiàn)實意義,特別在我們這個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
文化和傳統(tǒng),這是我們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精神特質。當我們灰暗彷徨時,不妨讀讀那些先賢留下的華篇,仿佛站在歷史的河邊,聆聽先賢的精神教誨。“帝高陽之苗裔兮,......”所謂傳承,不僅在于血脈,更深厚的在于精神。當然,對本國文化的自信,不是固步自封。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傳統(tǒng)和文化,我們才能更自信更包容面對整個世界。
其次,知榮明辱,是屈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那些“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者看來,屈原的是非分明、毫不妥協(xié)無疑是不諳世事、不識時務。但是正是這種在艱難世事下,知不可為而為之、舍我其誰的勇氣支持了中華文化歷經(jīng)狂瀾而不倒。在一個物欲橫流、世風日下的時代,這種精神越發(fā)顯得耀眼奪目。和諧社會需要一種內在秩序,一個精神缺失、進退無據(jù)、無所依憑的社會是不可能成為和諧社會的。而這種價值重構的內在依據(jù),一定需要從屈原所代表的中華文化上去尋找,唯此才能不迷失本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楚辭讀后感篇十
梁啟超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p>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們小學時候班級里掛的名人名言。以前只是覺得這句話是讓我們去堅持追求真理,可是當你真正的走進楚辭這座華麗的城堡,你就不僅僅會為無可撼動的真理折服,更會被那華麗的詞藻,作者的偉大情感深深吸引。
記得這學期,我們去高中見習,我們有一節(jié)課就是聽的屈原的《離騷》,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的一個問題“屈原在《離騷中將自己寫的那么美是不是有點自戀?”有的學生說有,有的學生說沒有。在這一學期的課上,紀老師跟我們講了很多后代人對楚辭的理解。我覺得楚辭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魅力與屈原是分不開的。
六朝時的劉勰曾有‘不有屈原,豈見《離騷》’的評論,如其所言,《離騷》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詩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現(xiàn),這是屈原之前的詩作中所沒有的。透過《離騷》,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披蘭佩蕙,芳潔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剛直不阿,忠貞執(zhí)著的偉大人格。面對現(xiàn)實的污濁險惡,屈原清醒地認識到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寧愿捍衛(wèi)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如余秋雨所說‘世上所多者為小人,且令人防不勝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墙艹龅脑娙藚s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在政治這個舞臺上,屈原不是導演,但是一心想要挽救楚國的危局。無奈奸臣當?shù)?,忠言難訴,屈原只能悲歌澤畔。
我覺得屈原對于中國知識分子品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我在讀屈原之后的人的作品的時候,我都會看到屈原的身影。如西漢賈誼因為才高受嫉,謫遷長沙,作《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擬。司馬遷從“屈原放逐,乃著《離騷》”(《史記?太史公自序》)的事跡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記》的撰述??梢哉f,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頓歷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靈的家園。陸游報國無門,身老家中,慨然嘆曰:“《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保ā栋й住罚奥爟赫b《離騷》,可以散我愁?!保ā渡呈凶栾L》)此外,如清人屈大均詩云:“一葉《離騷》酒一杯,灘聲空助故城哀?!保ā兜跹┾趾蜕小罚S任詩云:“無端哀怨入秋多,讀罷《離騷》喚奈何??千古靈均有高弟,江潭能唱《大招》歌?!保ā蹲x(楚辭)作》)由此可見,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壯的情懷,鼓舞并感召了后世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屈原由于其憂憤深廣的愛國情懷,尤其是他為了理想而頑強不屈地對現(xiàn)實進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溫柔敦厚等處世原則,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剛烈之氣,培養(yǎng)了中國士人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這是屈原及其辭賦對民族精神的重大貢獻。
其實,在聽紀老師上課時感覺就像是一位尊者在給我們講一個故事,沒有你死我活,沒有驚心動魄。一步步走進屈子的世界,他的悲痛已隨汨羅之水浩浩湯湯而去,而他的精神確如芝蘭之香久久縈繞在我們身旁。
楚辭讀后感篇十一
讀楚辭,最想說的,是《九章》。讀下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是屈原從生到死的心路歷程。
《九章》實在看得我很痛苦,《哀郢》、《抽思》、《懷沙》《回風》,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東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經(jīng)被放逐,沒有了另外兩篇《惜誦》、《思美人》然對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經(jīng)明白自己和郢都黨人是不可能和平共處的,他很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潔,一面痛罵那些小人多么骯臟丑惡。這篇其實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歡的一篇,它的調子很高,看著很過癮,很解氣,很“憤青”,也沒有接下去幾篇那種幾乎可以讓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個時候的屈原大概還年輕,還有朝氣,還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謂吶喊,也不過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這時,屈原被放逐得更遠了,他還在念著楚國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卻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顧茫茫,沒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著靈魂能夠飛回到故鄉(xiāng)去。教科書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剛直的高士,可是從《九章》里看去,不論哪一篇,我都只能讀出屈原的孤獨,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獨。
《哀郢》是傷逝。楚國的都城郢都已經(jīng)被攻陷了,我的戰(zhàn)國史不太好,只是記得楚國并沒有就此亡國,楚王帶著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組織了一個新的小朝廷??墒谴藭r貶謫在外地的屈原卻沒有這群“楚跑跑”們的厚臉皮,他寫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guī)缀醪蝗套渥x。然而他的第一句詩卻是“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受難的始終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懷沙》,其實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來概括,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宗旨是一樣的,那就是,應該是收拾好一切的時候了?!冻樗肌?、《哀郢》、《悲回風》,這三篇的調子都是很低沉很壓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壓抑,讓人看得全身不舒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種薄霧冥冥的“鬼氣”,而是一種從心靈的力量,壓制得你透不過氣來。
讀完《九章》,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這樣一副場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聳突兀的巉巖,屈原帶高冠,衣廣袖,一個修長而靜默的背影就那樣立著,舉手投足間只有兩個字:孤獨。試著讀《楚辭》,特別是讀《離騷》、《國殤》、《哀郢》、《卜居》、《漁父》時,心中狂躁不安?!冻o》猶如疾風暴雨,控訴人間罪惡,特別是屈原的憤世嫉俗,特立獨行都讓人產生緊張與不安。奇崛的語言和瘋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讓人情緒不寧。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現(xiàn)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環(huán)往復而不是狂亂無章。這時候的《楚辭》,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劑良藥,多服為宜!
楚辭讀后感篇十二
《十三邀》有一期羅振宇訪談,羅胖在節(jié)目里談到“知識的趣味性”時學自己的大學里的湖北老師鄭在瀛的荊楚口音,說,《離騷》啊,好啊,寫得真是好啊。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得謂真名士。
他說,其實這老師講的課他也聽不太懂,《離騷》他翻開了很多遍都也沒讀下去,結果老頭來了這么介紹一回,他回去就把《離騷》讀完了。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帶貨的魔力吧。
本書作者湯炳正先生是“楚辭學”大家,“楚辭學”,這的確是要研究一輩子的學問啊,我們門外的讀者,也許要的,只是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只是能在偉大的文學作品外瞻仰其風姿,只是對《楚辭》略懂皮毛而已,但是即便如此,依舊需要專業(yè)的人帶路,湯先生這本書,對我這個除了上學時候背過《九歌》《離騷》片段,知道《楚辭》歷史地位的讀者來說,是一本很好的導讀。
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認知,《楚辭》是復雜的,是多變的,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所以,說到這本《楚辭講座》,我們不能期待像“羅輯思維”那樣傳播“二手知識”的趣味性,嚴肅地講,《楚辭》沒什么趣味性,如果我們讀得進去原著,怕也是被悲愴的興許所包圍?!冻o講座》只是把需要閱讀《楚辭》的系統(tǒng)知識白話輸出,讓我們更容易閱讀和接受。在這本薄薄的小冊子里,字里行間都大有乾坤。它介紹了作者屈原以及屈原的那個時代,也系統(tǒng)性地將所有《楚辭》研究的經(jīng)典都列出來供讀者參考和取用,介紹了《楚辭》思想流派也對語音語義有一個概括性的知識普及。
湯先生不愧為治學大家,最起始一篇《開場白》談《治學與學風》,這篇文章是我在跳脫《楚辭》這個課題之外最有感觸的,當然先生還是講《楚辭》研究,但是我卻想到,為人做事不外如此,一生只做一件事,而讀書做學問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老先生的確具有工匠精神,他還曾說,“當以情之所鐘,性之所近,人類之所需為準”來做“自我設計”,在讀書治學過程中個,要獨具慧眼,要思考問題,要發(fā)現(xiàn)問題,要發(fā)揮巨大的思考力,“學思并重,以學為本”,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專攻方向,也要不斷擴大博覽范圍,“博而不雜,約而不漏”,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有所取舍。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更要不斷創(chuàng)新。老先生講,學術是沒有盡頭的,研究總有新的東西出來,就看你怎么設計怎么努力了。
楚辭讀后感篇十三
楚辭是屈原的作品,下面小編整理了楚辭讀后感800字,歡迎閱讀!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并認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于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辭·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并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jié)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zhí)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愿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來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論的人生見地或許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xié):“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钡谋瘒@的回風,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愿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jié)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五月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會屬于一個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fā)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也許,對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秦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墒俏易x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該的,是順理成章的。
一個人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與死,對于浩蕩的宇宙來說,實在不算是什么。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了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著,實在是一種痛苦。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無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恒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務,又怎能留國王的夸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
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涌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后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讀楚辭,最想說的,是《九章》。讀下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是屈原從生到死的心路歷程。
《九章》實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回風》,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東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經(jīng)被放逐,沒有了另外兩篇《惜誦》、《思美人》然對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經(jīng)明白自己和郢都黨人是不可能和平共處的,他很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潔,一面痛罵那些小人多么骯臟丑惡。這篇其實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歡的一篇,它的調子很高,看著很過癮,很解氣,很“憤青”,也沒有接下去幾篇那種幾乎可以讓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個時候的屈原大概還年輕,還有朝氣,還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謂吶喊,也不過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這時,屈原被放逐得更遠了,他還在念著楚國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卻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顧茫茫,沒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著靈魂能夠飛回到故鄉(xiāng)去。教科書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剛直的高士,可是從《九章》里看去,不論哪一篇,我都只能讀出屈原的孤獨,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獨。
《哀郢》是傷逝。楚國的都城郢都已經(jīng)被攻陷了,我的戰(zhàn)國史不太好,只是記得楚國并沒有就此亡國,楚王帶著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組織了一個新的小朝廷??墒谴藭r貶謫在外地的屈原卻沒有這群“楚跑跑”們的厚臉皮,他寫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guī)缀醪蝗套渥x。然而他的第一句詩卻是“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受難的始終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懷沙》,其實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來概括,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宗旨是一樣的,那就是,應該是收拾好一切的時候了?!冻樗肌?、《哀郢》、《悲回風》,這三篇的調子都是很低沉很壓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壓抑,讓人看得全身不舒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種薄霧冥冥的“鬼氣”,而是一種從心靈的力量,壓制得你透不過氣來。
讀完《九章》,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這樣一副場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聳突兀的巉巖,屈原帶高冠,衣廣袖,一個修長而靜默的背影就那樣立著,舉手投足間只有兩個字:孤獨。試著讀《楚辭》,特別是讀《離騷》、《國殤》、《哀郢》、《卜居》、《漁父》時,心中狂躁不安?!冻o》猶如疾風暴雨,控訴人間罪惡,特別是屈原的憤世嫉俗,特立獨行都讓人產生緊張與不安。奇崛的語言和瘋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讓人情緒不寧。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現(xiàn)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環(huán)往復而不是狂亂無章。這時候的《楚辭》,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劑良藥,多服為宜!
楚辭讀后感篇十四
曾讀過很多古典名著,從《唐詩三百首》到《三國演義》,從《孫子兵法》到《韓非子》,從《世說新語》到《隋唐演義》,從《論語》到《四書五經(jīng)》……然而,我最愛的,還是那本《楚辭》。
讀楚辭,猶難忘離騷。無數(shù)次翻看,指尖輕觸在沒有溫度的紙張上,泛起一片沁涼和辛酸。“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及信饞而齋怒!”,帝王昏聵多變、善惡不分、忠奸不辨;“為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迸f貴族嫉賢妒能、結黨營私、讒佞貪婪,朝堂之上竟沒有屈原的立足之地,因為那樣腐敗的政治容不下一點干凈!很難想象,在那樣的境遇下,屈原是懷著怎樣的委屈與堅貞寫下千古絕句。他的失望,他的憤慨,他的隱忍,他的彷徨,他的忠誠,他的執(zhí)著,在詩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絕境中,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江山社稷,是蕓蕓眾生。君王的疏遠,貴族的抨擊,即使這些讓他的理想破滅,然而他還是不肯放棄,抱守著一次又一次的絕望等候著光明,期盼著希望。他崇高的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概,值得我們追隨下去,學習一世。
在詩中,我仿佛能看到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搖擺跳躍明滅不定的燭火下,屈原怔怔地凝望著王宮出神,輾轉難眠,哀傷嘆惋。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離騷者,猶離憂也?!鼻褪沁@樣懷著報國之心,度過了半生哀愁。他在不斷追求畢生的信念,命運一次次拋棄了他,但他從沒有放棄,為國,為民,也為了自己的責任。
也許,在逝去的那一刻,他不解,他絕望,他哀痛,他心憂天下……但他沒有退路,也不想有退路,他出淤泥而不染,他從未向腐朽低頭,他用錚錚傲骨敲響了千秋絕唱,他的精神將永遠屹立在我們心中!
離,別也;騷,愁也。
……。
楚辭,絢麗多姿,波瀾起伏,想象瑰奇,氣魄宏偉,情意真摯,大氣磅礴。即使荊棘滿地,即使挫折橫生,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無法追隨自己的信念,然而,穿過千年,我依然能感覺到詩人博大的胸懷,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的美好政治理想,在那片黑暗、腐敗、不公平的時代放射出希望的光芒。
楚辭讀后感篇十五
(一)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并認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于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冻o·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并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jié)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zhí)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愿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來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論的人生見地或許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xié):“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钡谋瘒@的回風,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愿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jié)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二)五月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會屬于一個人——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
讀著《楚辭》,五月的種子在心中慢慢發(fā)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詩人目視著滔滔江水,感嘆著人生的無常。也許,對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無根無蒂,陌如塵土。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該選擇哪一個?以前覺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變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諂媚,也不能改變楚國被滅亡的命運。秦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大勢所趨,屈原之死不過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讀完《九章》,我覺得他的死是應該的,是順理成章的。
一個人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過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獨了,太勞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滾滾紅塵,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與死,對于浩蕩的宇宙來說,實在不算是什么。何況這個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個能了解自己的人了,這樣活著,實在是一種痛苦。
江畔的詩人叩問蒼天,蒼天無語,凝視大地,大地無聲,過盡千帆驚回首,報國無門的詩人只剩下腳邊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卻等不來一個王。屈原的生命,()該是一個臻子永恒的過程,因為他在那些落英繽紛的年華里,培育出了千古不滅的故事。朝賜你財物,午賜你宅院,暮賜你美麗的人,說不定何時就想賜你一死??赡忝τ谡?,又怎能留國王的夸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
你短暫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們都活了幾千年,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濤濤滾滾洶涌澎湃,但它淘不盡,淘不盡高尚的靈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氣質,如此的靈魂,剛勁堅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間,留給后世的人們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辭》中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格,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三)讀楚辭,最想說的,是《九章》。讀下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是屈原從生到死的心路歷程。
《九章》實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回風》,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東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經(jīng)被放逐,沒有了另外兩篇《惜誦》、《思美人》然對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經(jīng)明白自己和郢都黨人是不可能和平共處的,他很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潔,一面痛罵那些小人多么骯臟丑惡。這篇其實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歡的一篇,它的調子很高,看著很過癮,很解氣,很“憤青”,也沒有接下去幾篇那種幾乎可以讓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個時候的屈原大概還年輕,還有朝氣,還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謂吶喊,也不過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這時,屈原被放逐得更遠了,他還在念著楚國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卻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顧茫茫,沒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著靈魂能夠飛回到故鄉(xiāng)去。教科書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剛直的高士,可是從《九章》里看去,不論哪一篇,我都只能讀出屈原的孤獨,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獨。
《哀郢》是傷逝。楚國的都城郢都已經(jīng)被攻陷了,我的戰(zhàn)國史不太好,只是記得楚國并沒有就此亡國,楚王帶著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組織了一個新的小朝廷??墒谴藭r貶謫在外地的屈原卻沒有這群“楚跑跑”們的厚臉皮,他寫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guī)缀醪蝗套渥x。然而他的第一句詩卻是“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受難的始終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懷沙》,其實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來概括,可是我覺得,他們的宗旨是一樣的,那就是,應該是收拾好一切的時候了?!冻樗肌?、《哀郢》、《悲回風》,這三篇的調子都是很低沉很壓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壓抑,讓人看得全身不舒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種薄霧冥冥的“鬼氣”,而是一種從心靈的力量,壓制得你透不過氣來。
讀完《九章》,閉上眼睛,就可以看見這樣一副場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聳突兀的巉巖,屈原帶高冠,衣廣袖,一個修長而靜默的背影就那樣立著,舉手投足間只有兩個字:孤獨。試著讀《楚辭》,特別是讀《離騷》、《國殤》、《哀郢》、《卜居》、《漁父》時,心中狂躁不安?!冻o》猶如疾風暴雨,控訴人間罪惡,特別是屈原的憤世嫉俗,特立獨行都讓人產生緊張與不安。奇崛的語言和瘋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讓人情緒不寧。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現(xiàn)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環(huán)往復而不是狂亂無章。這時候的《楚辭》,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劑良藥,多服為宜!
楚辭讀后感篇十六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并認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于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辭·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并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jié)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zhí)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愿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來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xiàn)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論的人生見地或許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xié):“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钡谋瘒@的回風,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愿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jié)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楚辭讀后感篇十七
我第一次讀《離騷》的時??還是在升入四年級之前的暑假,那箇時侯絲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釋意,一點一點的閱讀、背誦。在我對楚辭沒有瞭解的情況下,凴藉著一種感覺,我愛上了楚辭。
直到現(xiàn)在我纔明白,那種感覺就是對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無可否認的天才詩人,佢的人生充滿了浪漫。在佢的詩中,有高冠長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飛馳云端的遠游,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詩永遠是夢與眞的結合,分不淸哪些是實,哪些是虛,與莊周夢蝶頗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莊子是飄逸的,而對于屈原來說,佢的責任感成了桎梏,牽絆住了佢的手腳,使佢的命運和楚國的命運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辭》是以屈原的畢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詩都浸透著詩人的血淚。直到今天,透過凄美憂傷的詩句,還能體會到屈原的執(zhí)著、痛苦、憤怒和思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只有一箇顏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風雨中默默的堅守著自個的理想,用枯槁的軀體緊緊抱住祖國的土地,諦聽著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
我曾在許多箇無人的靜夜裏背誦楚辭,那種凄冷的美感,使夜閑的月光更加皎潔冷淸,奇寒徹骨。從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樣冷,那樣靜。對我來說,楚辭的艱深晦澀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徑上幽靜美麗的風光,徹底折服了我,把我?guī)нM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飛機上,我都會溫習楚辭。優(yōu)美的詩句,使旅途不再艱苦漫長。我從心底裏熱愛那些詩句,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在我困惑迷茫的時??楚辭中的詞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靈,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格,而且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自從第一次翻開那本書開始,我就和美麗的楚辭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xiàn)在,對楚辭的熱愛依然不變。睎望每一天,我都能擁抱那些可愛的詩句,在陽光中品味楚辭中語言的魅力。
楚辭讀后感篇十八
我第一次讀《離騷》的時候還是在升入四年級之前的暑假,那箇時侯絲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釋意,一點一點的閱讀、背誦。在我對楚辭沒有瞭解的情況下,凴藉著一種感覺,我愛上了楚辭。
直到現(xiàn)在我纔明白,那種感覺就是對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無可否認的天才詩人,佢的人生充滿了浪漫。在佢的詩中,有高冠長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飛馳云端的遠游,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詩永遠是夢與眞的結合,分不淸哪些是實,哪些是虛,與莊周夢蝶頗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莊子是飄逸的,而對于屈原來說,佢的責任感成了桎梏,牽絆住了佢的手腳,使佢的'命運和楚國的命運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辭》是以屈原的畢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詩都浸透著詩人的血淚。直到今天,通過凄美憂傷的詩句,還能體會到屈原的執(zhí)著、痛苦、憤怒和思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只有一箇顏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風雨中默默的堅守著自個的理想,用枯槁的軀體緊緊抱住祖國的土地,諦聽著來自內心深處的呼喚。
我曾在許多箇無人的靜夜裏背誦楚辭,那種凄冷的美感,使夜閑的月光更加皎潔冷淸,奇寒徹骨。從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樣冷,那樣靜。對我來說,楚辭的艱深晦澀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徑上幽靜美麗的風光,徹底折服了我,把我?guī)нM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飛機上,我都會溫習楚辭。優(yōu)美的詩句,使旅途不再艱苦漫長。我從心底裏熱愛那些詩句,每時每刻都不曾忘記。在我困惑迷茫的時,楚辭中的詞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靈,給了我勇氣和信心。
我選不出最愛的一段,因為每一段都是那樣的美好。我只愛那美麗的章句,愛那凄美的風格,而且更愛屈原純潔的心靈。
自從第一次翻開那本書開始,我就和美麗的楚辭結下了不解之緣。直到現(xiàn)在,對楚辭的熱愛依然不變。
希望每一天,我都能擁抱那些可愛的詩句,在陽光中品味楚辭中語言的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679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