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一
一個令人神往、不可思議的藝術空間,一個理想的童話世界。只是,這童話的結局卻是不可承受之重。
童話的世界總讓人向往,都是自然界那些美好、純凈而明媚的事物,一直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童話世界里。顧城就是如此,小時的他,在充滿詩意的家庭里,因此對詩歌有了追求。
六歲,寫下了人生第一首詩,“星星在閃耀,月亮在微笑,我的姐姐呵,等著爸爸回來了”。這是自然的一切,抬頭便能看到高掛于天空的星星與月亮,一個孩童等著爸爸回來的期盼。我喜歡那時的你,無憂無慮,天真無邪,跟著姐姐去游玩。還記得那年秋天,你搬家了,之前看昆蟲記的興趣使你對大自然與小昆蟲的熱愛達到極點。搬家前的你是很高興的,但搬家后狂熱的心卻冷了下來,你的幻想世界被殘酷的現實打敗了。
在那的三年,你變成了個放豬娃,還給每頭豬取名字。真是可愛,充滿著童真。還記得嗎?那首《生命幻想曲》:風吹起晨霧的帆,我開航了,沒有目的,在藍天中蕩漾。讓陽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膚。顧誠的詩是美的,是童話的,是富有色彩的話語。盡管在每天放豬拾柴下,但沒有放棄這寫作愛好,我可以親切地感受到在田野上,陽光拂摸著我的臉頰,嗑睡蟲在我的腦海中浮現,那是多么真切。
顧誠寫道“睡吧!合上雙眼,世界就無關”。這是逃避現實,還是減輕壓力,這是對自己的安慰,但在李心田看來卻是思想不夠進步,得批判。郭小川讀后認為是“藝術的沒落,政治的死亡”。即使時局動蕩,他還向往著自由、童趣的世界。殘酷的現實往往讓人心生憂郁,這些小詩也許是和慰藉。但在他的世界,他是孤獨的,不被世俗所理解,生活在孤城中。
走進正文的第一頁,《一代人》中,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在混沌的世界里。保持一顆清澈的心,去尋找正和光明,黑夜的色彩,去增添另一份顏色。
他說,命運不是風來回吹,命運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
顧城是個任性的孩子,北島和顧城,顧城離不開北島,北島到哪里,他就到哪里,他是個需要保護和帶領的大孩子。也許上天給了他才華,卻剝奪了他獨立的能力。在自己的童話世界孤獨地活著。
在這么多的小詩集里,我仿佛看到了詩歌里的孩子——顧城。在不斷創(chuàng)作中,成功源于嘗試,顧城雖極具才華,最初的創(chuàng)作鞋也少不了屢戰(zhàn)屢敗的投稿。但面對挫折和失敗,他沒有放棄,依然前行。人生的磨難,是前進的階梯,身為中學生的我是否前進了,更加上進了。也許,殘酷的現實,讓你的意志越挫越勇。
成年的顧城,也開始了他自己的愛情,1983年,顧城和謝燁在上海登記結婚,但這喜厭的場面在顧城口中卻像小孩子間的過家家。
顧城,他永遠是生活里的那個童話孩子,永遠用他童真的思維看著外面向世界。我覺得他其實很可憐,真的很可憐。
他在詩歌中孜孜專達“本真”,傳達美與愛,現實生活中卻是個渴望被愛卻吝嗇付出或者說絲亳不懂得愛的孩子。最終發(fā)生了家庭慘劇,承擔了殺妻的罪名,這個任性的愛無能的孩子,把太多愛灌注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初中,我們也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家伙,不懂那些深奧的道理,在書中我又體會到了童真、自然、哲埋。詩是優(yōu)美的,現實是殘酷的。需要靠自己的奮斗,堅將不懈,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過程是慢慢的,收獲卻是豐厚的。
孤城中的童話詩人,不需要怨天尤人,上天給了你才華,卻要你變得內向。這是場平等的交易。上帝為你關閉一扇窗,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致天國的童話詩人。愿你不在孤城中度過。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二
說起“岳飛”這兩個字在我們國家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岳飛精忠報國、仁愛正義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前兩天,我有幸拜讀了《岳飛傳》這本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書中的岳飛給我的感覺就是兩個字——平凡。岳飛和我們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整個岳家軍還有他的師傅周侗也都是普通到再也不能普通的人。但是,他們懷著一顆愛國的心、懷著自己的信仰闖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路。他們都是平凡的,但他們的人生絕不平凡。
岳飛給我的另一個印象就是愛國。這在他寫的詞——《滿江紅》中體現的尤為突出。整首詞語調慷慨激昂,無時無刻不催人奮進。其中一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不知喚醒了那個社會時期的多少少年,也是他對自己壯志未酬的吶喊!這讓我想到了我們自己。我們是現在這個時代的青少年。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著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成果。我們都沒有經歷過岳飛所經歷的那樣的坎坷,可是無論身處于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境況,我們都不能忘了自己身上流淌的血液,不能忘了自己世世代代相傳的中華民族的精魂,不能忘了是什么哺育我們長大。有人說:“愛國不就是兩個字嗎?天天掛在嘴邊有什么用?”這句話沒有說錯,但也絕對沒有說對。愛國不僅僅是兩個字而已,它是這個世界上所有人的情懷,更是一個國家的人心所在。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我們的國家;而外國人也有他們所熱愛的祖國。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任何人留戀它,沒有任何人去為它更繁榮而努力,那么這個國家遲早會完全崩塌瓦解。愛國,只有在嘴上說說是不可能有用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還沒有能力做多偉大的報效祖國的大事。但是,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請讓我們從講文明禮儀做起吧!它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我們的祖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吸引著世界各國相交。但是,去年我卻經歷了一件既讓我感到憤慨又讓我感到羞恥的事。那是一個傍晚,我偶然看見了兩位在街邊散步的外國友人。當時風挺大,一只塑料垃圾袋被卷到了天上。他們正在議論:“這里怎么有這么多垃圾?”“這里的人都把垃圾隨便扔大街上……”“中國人都這樣的嘛……”聽到這些話,我心里氣得說不出話來:他們怎么能把中國人想成這樣呢?但我轉念一想:他們這樣評價我們不就是因為現在還有人亂扔垃圾嗎?如果我們沒有人亂扔垃圾,那我們在別的國家的眼里的形象就不會是這樣了。是我們給了別人踐踏自己的國家的機會。同學們,我們是新時代的主人,我們的現在就是我們祖國的未來,所以我們更要講究文明——從現在開始不隨地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亂寫亂畫,主動給人予善意的微笑、給需要的人伸出友誼之手,把路邊歪倒的小樹扶正……這些都是我們隨手可做的小事,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明。一個人縱然有極高的智商與學歷,如果他不講文明禮儀,甚至于連最基本的道德都沒有,那還算不上是“人”。
對于我們青少年來說講文明禮貌只是愛國的體現之一,愛國還有別的表現——努力。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少年是祖國新鮮的血液,所以我們必須努力發(fā)展自己,做“血液”應做的事。岳飛為祖國征戰(zhàn)沙場,立下赫赫戰(zhàn)功,這是他能做的事。而我要做的不是去打仗,而是要發(fā)奮學習。“八國聯(lián)軍”入侵我國,“火燒圓明園”掠奪了無數珍寶;日寇侵華,燒殺掠奪;這都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祖國還太弱小,沒有反抗能力。而如今,我們的國家又開始繁榮昌盛,國力日漸強大了,但是我們還有很多高科技核心技術還沒有研發(fā)出來,所以很多方面常常受別國的牽制。我們就該從現在起奮發(fā)學習,為將來能作為青年一代為祖國更日益強盛做準備,讓祖國的綜合實力更強,不受其它國家的欺負,永遠屹立于地球的東方。
同學們,我們都是新時代的主人,我們都像岳飛一樣,只是普通、平凡的人,但應有熾熱的愛國情懷,帶著一顆熾熱的中國心努力奮發(fā),讓我們?yōu)樯鐣樽鎳叱鲆粭l不平凡的路來!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三
不知道什么時候,我迷上了那本《顧城的詩》,并且一發(fā)不可收拾。
這是朦朧詩人顧城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詩集,收錄了顧城近一百首詩歌,在這些作品中,詩人用他那雙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般的口吻訴說著他最原始的想法。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蔽腋惺茏钌畹摹兑淮恕分械倪@詩句,已經成了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這是顧城最想表達的主題,也是我理解這本詩集的鑰匙。詩人從小好發(fā)高燒,孤僻成性,可固執(zhí)的詩人,不安于現狀,他對這個世界的復雜、黑暗與殘暴有清楚的認識,正如他自己說的,自己就像一個任性的孩子,固執(zhí)堅毅卻也純潔。我想,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同時也給了他一支黑色的筆,他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和孩子般天真的口吻描繪這個世界。在文字的背后,在那個哀傷幽怨的文革時期,命運對他如此不公,他不免彷徨,卻也斗爭,卻也吶喊。他注定要用這支筆寫破他人生的黑暗,去寫破所有令他不滿的黑暗,同時他用那雙眼尋找光明,一步步發(fā)現光明,讓陽光與光明充斥身旁,讓正義和美好回到身邊。雖然顧城僅僅活了37年,但他卻一直認真用眼睛去發(fā)現美好與光明。
我不免想到我們自己,生活中難免有痛苦和不快,心里彷徨也正常,難過也正常,但我們總是要學著去面對,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去超越,去看透陰云,用自己的心,試著撥開陰霾。像顧城那樣,即使再不如意,也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仍然保留著心中的那一份快樂和對生活的信心。“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這句話通俗易懂人人皆知,其實就是需要一顆勇于面對困難的心,在失敗后,在挫折后,鼓起勇氣,收拾行囊,繼續(xù)前行。
顧城早已逝去,但他那份積極和樂觀,仍留存于那一首首簡短精煉的'詩句中。我也向往,也迷戀顧城詩中的快樂世界,所以我也要讓我的眼睛,變得積極樂觀,去發(fā)現,去看破一切的繁雜之事,撥開陰云,去發(fā)現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因為喜歡《顧城的詩》,我也要像顧城那樣,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讓生活變得簡單快樂。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四
讀顧城的詩歌總是讓人感到一種挑戰(zhàn)想象力的快意,因為他筆下的世界是與我們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樣的童話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讓你在五彩斑斕之間忘記了現實。他的詩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罷不能的奇幻活潑的想象,并非詩人刻意為之的技巧,事實上,真正的詩人是拒絕技巧的,詩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觸摸本真的感覺,他只是在記錄,而不是在創(chuàng)造。
換句話說,詩不是他靈感的產品,詩是對面飛來的精靈,她可能來自叢林,可能來自溪水,可能來自蝴蝶輕輕舞動的翅膀,可能來自神秘的時光深處。
《許多時光,像煙》這一首詩,也會就會喚醒我們的這種奇妙的感覺。時光,以及與時光相關的往事,當我們站在某一個地方驀然回首的時候,常常能有煙波浩渺之感。秦觀的《滿庭芳》中有“多少蓬萊往事,回首處,煙靄紛紛。斜陽外,歸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時光里的浪子為之唏噓不已。
西沉的落日,萬點的歸鴉,無語東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朧的煙靄中輕輕地裹著,仿佛是一幅以追憶逝水年華為主題的水墨,讓人想來就有無涯的落寞。
而與這種落寞緊緊地綰結在一起的,就是時光。時光是永恒的,但是與往事相關的時光又是飄忽不定的。而我們生活的每一分鐘又都在變成往事,這就是我們的命運,每一刻都生活在煙云籠罩之中。
“許多煙從花草中出發(fā),小紅眼睛們勝利地亮著”這一句就讓我們見到一幅詩人獨對火堆的剪影。夜色降臨,一堆火輕輕地燃起,那些溫和的火苗里,裊裊的白煙靜靜地升騰。在詩人的眼中,那閃閃爍爍的火苗,就是煙的眼睛。詩人反復地嘆惋“有些晚了”,因為那些美麗的火苗,都要變成“美麗的圖案,燭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將要熄滅了,我們也就應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火將熄未熄的時候,那柴草上閃爍的火星有著另外的一種攝人心魄的美感。
這種美不是靜止的鏡像,但詩人卻用“精致的水瓶”這一個比喻將其傳神地描繪了出來。那將而那裊裊地升騰的白色的煙霧,如花一樣覆蓋下來,隨之而來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發(fā)生的一切,已經成了為與煙有關的記憶。昨日是什么?有著“子彈擊中銅盤”的響亮的聲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著與甜蜜有關的狂歡。
這些,在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將沉入港口的碎片?!坝悬c晚了”,我們又一次聽到了詩人的嘆息,因為在時光里,很多的東西都已經成為無法拯救的舊事,那以前如此真實的一切,包括感情與理想,包括成功與失敗,都已經變成時光里的塵埃。這天,懸浮在夢想之上的這天,必將是另外的情形。
與昨夜相關的時光,已經像隨風漂走的煙的花朵一樣消失了,帶走的還有詩人無法挽留舊夢的嘆息。但是,對于生命來說,光是一條永遠流淌的溪流,已經走了千年之久,而且還將永遠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擁有光的人們,還有必要為昨夜的逝去而嘆息嗎?青蔥的歲月,金色的年華。
如煙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們不忍割舍。正如我們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腳行走在水里的清涼,或者在狂暴的風雨里騎著自行車瘋狂地奔馳和放歌。正如年輕時候和心愛的姑娘所牽手走過的綠蔭,共同擁有的月色,以及無數次的誤會與眼淚,還有無言相對的身影。
這都是我們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實即使在火苗最美麗最溫暖的時候,讓人忘記時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奢望過,它能一向伴我們走過如此富有詩意的長夜,我們只是看著空中綻放的煙的花朵,祈禱著,能在黎明后的某一個時候,擁有一個有你的夢。
我們已經成熟了。有時候想來,成熟真是一個讓人感到蒼涼的詞語,當你說自己成熟的時候,就意味著你把自己完全交給了現實。我們能夠用各種各樣的美麗而又莊重的詞語包裝它,比如善良、職責、忠誠等,我們一任自己被現實的水磨平自己的棱角,一任自己逐漸地適應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樣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緒,我們只是在有的時候,看著鏡子里不再年輕的面容,看著漸已蕭疏的頭發(fā),心里悄悄地掠過一絲的凄涼。因為,那我們不曾在意的風,已經把我們送進了秋季。應對這個我們不喜歡的世界,逃離的沖動似乎也不復存在。
也許真的,有點晚了。但是,當整個世界的陽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那天晚上,煙的形狀。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五
在我的印象里詩人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并且也是多愁善感的。有一種“羅紗輕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無情。櫻唇欲語又還羞,婷婷裊裊似煙飛?!钡纳衩貧赓|。
顧城也不例外,可能有很多人都會問:“他為什么走到哪兒都會帶著一頂帽子?”顧城的帽子是用他的一條牛仔褲的褲腿做的,在訪談錄中張穗子也曾問過顧城:"為什么你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永遠戴著這頂帽子?"顧城說:"當我完全不在意這個世界對我的看法時,我就戴著這頂帽子,也就是說,我做我自我想做的事情。但是這頂帽子確實是我和外界世界的一個邊界,戴著它給我一種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著帽子我就能夠在我的家里走遍天下。"這是為了避免塵世污染的思想,也是想持續(xù)自我有一顆純潔,干凈的心。
火紛飛的戰(zhàn)場,被摔得支離破碎,又被煙熏得烏黑,變得一文不值。戒備心也是如此恐怖:它帶走了人性的美,帶來了人性的惡;它帶走了純潔的友誼,帶來了笑里藏刀;它也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皩飘敻?,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松喽?,每一天如此勾心斗角,不如快快樂樂的過,多去為別人著想著想,收獲心靈的快樂,這也不嘗是給自我最大的回報。
人心與人心之間的距離遙遠,但“你看云時很近”。這云代表的是大自然,可見人們對大自然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戀,對大自然的崇敬。大自然的鳥語花香,能夠使人拋開一切凡塵俗世的雜念,來凈化心靈的圣地,它能夠讓你敞開心扉,大聲傾訴自我的心聲與難以說出口的苦衷。站在原地,讓鳥兒的歌聲來安撫你的心靈,把疲憊的雙腳伸進涼爽的清泉,撫平浮躁的心,微風帶來一陣陣花朵的清香,時刻圍繞著周圍,就像一片片柔軟的花瓣,輕輕地落在身上,盡情的把自我融入大自然,放松情緒,這世界就與你無關了。
《一代人》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边@是一種對黑暗的抗衡,對光明的渴望。黑暗想要吞噬光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這黑暗反而激起眼睛要尋找光明的渴望這是一種叛逆,這是一種反抗,對光明的向往。黑暗與光明的對立,可見顧城的清澈,純凈的心,是一種與生俱來,也是對心靈上的光明的憧憬,就像泥土對水分的憧憬;就像花朵對陽光的憧憬;就像大人們對童真的憧憬。
塵世紛雜,便多給自我留一席清凈之地吧。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六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與顧城的相識,大約是從這首詩開始的。
當然顧城不認得我,但我很熟悉他。
記得大約六年前,課堂上老師偶然間說起了一首詩。我記不得老師怎樣描述顧城,只記得那簡單的兩句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我無法形容一個孩子懵懵懂懂的震撼,只覺得這首詩與眾不同。“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類似的工整詩句是那個時期我接觸的全部?;亓思?,我照起自己的眼睛,不是黑色的,是深棕色的,可我相信我也在尋找光明。
仿若是在初中畢業(yè)那年的某天,我在《讀者》文摘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天真的創(chuàng)傷》,我驀然間看到了那首詩,《一代人》。我始終沒有忘了它,這一次,它又躍入眼簾的時候。我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我仿佛看到了一群黑夜中的行者,執(zhí)著的走向那虛幻的并不見得真實的光明。時代與環(huán)境的黑色給了人審視生命命運的能力,卻要用這樣的賦予完成對荒謬的戰(zhàn)勝。詩中有種力量,推動著我,我說不清是重還是輕。于是我來了興趣,漸漸的入了文章。沒有讓我想到的是,文章提到了顧城的死亡。它提到了顧城用斧頭先砍死了妻子,然后上吊自殺。文章接著分析了顧城的性格以及詩中透露的性格缺憾,可我再沒看下去。雖然我們現在知道顧城的死亡一團重重,可是當時的我至為相信。那時正是我對于死亡的理解正要加深而未能深刻的時候,到現在我也不能確認是否當初了解顧城的死的震撼影響了我的人生觀世界觀。我也了解海子的墜落。那時我始終認為兩個人自我犧牲式的毀滅難以理喻,是不能容忍的,是對于生命的褻瀆。讀《一代人》的時候,我不知道詩人是誰,我懷著神秘的崇敬;再讀《一代人》的時候,我認識了顧城,可我懷了偏頗的鄙夷。
時間的馬,累倒了。
后來大約就上了高三,就是不遠之前。我生日的時候,朋友送我一本書,《顧城的詩與顧城的畫》。她在封面上寫道:希望你能享受活在書中的片片刻刻。又是這個人,我心想。我打開書,讀詩,品畫,然后徹底沉淪。手不離這本書,就算去剪頭發(fā),吃飯的時候,我依然捧著。捧著看的時候,什么都忘了?,F在很多時候我想到那時景象都是感到幸福與恬靜?!拔夷冒雅f鑰匙/敲著厚厚的墻”“我和無數/不能孵化的卵石/疊在一起”“我的心愛著世界”“夢太深了/你沒有羽毛/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等等的詩句縈繞在腦際。也許是高三忙碌的生活讓人喘不過氣,在顧城那些詩與畫毫無關系又深有關聯(lián)的藝術中,我的呼吸舒暢極了。久違的自然味道,久違的真實呈現。再想到他的死時,我已不想從前的那樣妄下推斷,我尊重他的選擇。我漸漸明白有些東西比生命要重要的多,當這些東西失去的時候,死又足兮呢?我也明白,一個8歲開始寫詩,十幾歲就讀完個中國名著的天才而言,他自有他的理由。他的詩,雖然童真,夢幻,意識和印象,也許我看不明白,但確實是發(fā)自靈魂的作品。顧城,給了我在生活中停下來,慢下來的機會。
最后的最后,我想的是,與顧城的相識是一場旅程,既是走向顧城,也是折返回自我。我難以評判他的詩作,還是用他自己的話作結,正如開篇一樣:
《我的詩》
我的詩
不曾寫在羊皮紙上
不曾侵蝕
碑石和青銅
更不曾
在沉郁的金頁中
劃下一絲指痕
我的詩
只是風
一陣清澈的風
它從歸雁的翅羽下
升起
悄悄掠過患者
夢的帳頂
掠過高燒者的焰心
使之變幻
使之澄清
在西郊的綠野上
不斷沉降
像春雪一樣潔凈
消溶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七
顧城的詩一直充滿著童趣天真,就像他的詩《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黃的小月亮
媽媽發(fā)愁了
怎么做果醬
我說:
別加糖
在早晨的籬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紅太陽”
他好像從來沒有長大,又從來充滿最高的智慧,他的詩很少會陰郁沉重,相反,他有著一個成年人不該有的天真,他的詩也隨著他的人生路程有所改變,像《安慰》這種單純明麗童心的作品逐漸被依然保持濃郁童話色彩,但有了更深內涵的詩作所取代,顧城開始思考現實與理想的沖突了,他不能一成不變地只寫詩了,不得不處理內心的矛盾,所以在這段時期,像《表達》:
“我要到大世界去
去看那些小玩具
這邊刷刷漆那邊刷刷漆
玫瑰
如血之日
如水之時
一些簡單的詞
‘如花似玉’
在眾人中傳奇
我害怕
瘦弱的人看過的春天”
這種詩不再只有可愛的童心,倒是像用童心來解決自己的困惑一般,知道他人生的后期,寫詩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最基本的純自然生命現象,他的詩會寫在任意地方,他完全獨立在時世之外,跟從的是夢與靈感。童話之美一直貫穿在顧城的作品中,他直到老依然用孩童的眼光看世界。
讀顧城的詩,會被他的童稚之心所吸引,他構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隔離外界的世界,他的這種童心,獨特至極,其實他的作品遠遠不止童話美這一個內涵,其中的幽暗的、人性的深刻問題和疑惑都包含在他的詩中。顧城寫詩大部分靠的是感覺,感覺至上,他習慣了用心去觀察,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寫得出安靜、舒緩、抑郁,又不缺少生機的新詩出來。
詩,從不是為了寫詩而寫,而是一種靈魂的舒展,是一種自然地流露,顧城在后期創(chuàng)作中,真正理解了“以詩為生命”,他的詩寫在報紙上,餐桌上,他不會放過每一個從腦海竄過去的靈感,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個真正的童年,以孩童真實的眼光打量這個有自己截然不同的世界,只是有著成人成熟的身軀罷了。當一切陷入困境時,不妨回到最開始的地方,重新來過,重新活過,只要堅守自己的本色,對于顧城來說,童話之美則是他的生命本色。在這個日趨繁忙嘈雜的世界,有時候被世俗所包圍時,不妨回到自己的出發(fā)點,一孩子的眼光看這個已經成熟的身軀,總會有詩意般的感受。
顧城的一句話最適合總結他的所有:
我知道我的道路是最美的。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八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黃的小月亮
媽媽發(fā)愁了
怎么做果醬
我說:
別加糖
在早晨的籬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紅太陽
他的詩簡約明潔,自然純凈,充滿童稚和夢幻。詩人曾專門對童話的“童”作過解釋。他強調,這個“童”是《童心說》(明·李贄)中的“童”,是指未被污染的本心,而不是指兒童幼稚的心。
《安慰》是首童話短詩,作于1980年10月。全詩分二節(jié),共九行。第一節(jié)從孩子的角度,以詩人特有的童稚的想象力描繪了成人世界的現實生活,只有“青青的野葡萄/淡黃的小月亮”,母親在在為生計發(fā)愁,怎么做甜美的果醬?詩人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孩子眼中“冷月映青果,寒燈照愁顏”的清冷畫面,而暖色調的'甜果醬只是母親遙不可及的奢望。第二節(jié)是這個懂事而又充滿想象力的孩子安慰母親的話,“我說:/別加糖/在早晨的籬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紅太陽”,充滿了溫暖的色調。盡管生活清苦、艱辛,可明天一切都會變好。不用發(fā)愁,不要煩惱,明天會有一枚紅紅的太陽,會有一個甜甜的希望。當時正是顧城人生出現轉機的時候,他開始“把自己的心交給世界”,在全國刊物上陸續(xù)發(fā)表他的詩作,并引起強烈反響。他從此“帶著自己的小詩,走進了一個新的領域?!睂τ陬櫝?,一切剛剛開始,新的生活充滿希望,而“最美的永遠是明天”。顧城在同年的散文《少年時代的陽光》中寫道:我要“使人們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東方會像太陽般光輝,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終都會實現?!痹娙说倪@句話是對這首小詩完美的詮解。
在音韻上,九行詩共押韻五次,即第一節(jié)的“月亮、果醬”和第二節(jié)的“加糖、籬笆上、太陽”,皆為仄韻。全詩讀起來輕松自然,節(jié)奏流暢。在色調上,二節(jié)詩形成了冷(青葡萄,黃月亮,發(fā)愁)和暖(糖果醬,甜甜,紅太陽)的鮮明對比。這是現實和希望的對比,是生活與夢幻的對比。整首詩明潔唯美,即便是成人世界中油鹽醬醋的煩惱,無米下鍋的窘迫,在詩人筆下也變成了一個“青青的野葡萄/淡黃的小月亮”的唯美的童話世界。這是對塵世生活的純美的凈化。顧城“酷愛一種純凈的美,新生的美”?!八悄敲催h離喧鬧,他干凈得像一條無人知曉的小溪,僅僅流淌在他自己遠離塵世的深山里?!保ㄎ年俊蹲詈蟮念櫝恰罚┱窃从谀穷w未被生活污染的童心,詩人才得以創(chuàng)作出這首色彩明潔、意象純美的童話詩。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九
顧城的詩很難懂,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詩人的心。
膚淺地談下我的讀后感:這是詩人的一個夢,顧城試圖透過詩將夢重現:我將鐵鏈理解為陽光(一節(jié)節(jié)陽光的鐵鏈),因為此夢和水有光,所以出現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魚——而有水則有岸則有“臺階”,大海同“晴空”一樣都是青色,魚與‘鳥’相戀象征宿命的絕望。
白馬從森林深處踏著閃爍的陽光奔來,開遍鮮花。青色的大海翻滾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這晴空最強的兵,它們能夠沖破一切束縛奪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見飛鳥與魚相戀,我想起了你……然而這陽光確如鐵鏈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夢中。
這是一曲對心中完美的頌歌與哀歌,表達了詩人對真善美的追求(或許是感情),我所有的花都從夢里出來,我所有的夢都從水里出來,應對大海,我低聲說了聲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為你開。表達的愛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間卻充滿絕望與孤獨——我們都在陽光的鐵鏈下行走,你我的結局逃不了飛鳥與魚的宿命。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十
在這次集會中,我有幸接觸了顧城的詩。細細品味《顧城的詩》這本書,只覺一股甘甜的清泉在心頭流淌,久久揮之不去。
顧城是一位朦朧詩人,他就像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將心中那些如絲如縷的意象與色彩編織成飄忽的詩句,朦朧而神秘,甜美而夢幻,如童話般明媚,又如秋葉般靜美。
詩集中,我最喜歡、感觸最深的要數《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這首詩了。顧城以兒童的視角,在兒童的夢想中改造著這個世界。這首詩中的兒童如清澈的風,拂去這個世界的污塵,他用他的想象讓這個世界完整而美好。詩中描述“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這一聲用有力的吶喊給予我們一種極大的震憾,比成人更加振耳發(fā)聵。當北島在說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墓志銘”時,顧城卻在詩中描繪著“笨拙的自由”:他畫下“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河”,讓“長滿淡淡茸毛的丘陵相愛”,讓“每一陣靜靜的春天的激動都成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盼望未來,他“畫下想象中,我的愛人”,他“畫下所有最年輕的,沒有痛苦的愛情”。他沒有排斥黑暗,只是用他稚氣的理想將自由與光明涂鴉在幻想的白紙中。顧城這首詩的一字一句都是那么單純,就像是經歷過暴風雨洗禮的藍天那般一塵不染,使人們沉積在心靈中的灰塵過濾,留下那個最純真的自己。
但是,這幻想的美好藍圖在現實世界中能否實現?詩歌離開美好的幻想來到現實?!皼]有領到蠟筆”說明作者的理想藍圖并不被社會所認同,因此作者只得“撕碎那一張張心愛的白紙”來擺脫絕望,“白紙”指作者的生命或沒有寫出的詩。但顧城緊緊握著幻想媽媽溫暖的手:“我是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边@表明詩人顧城將仍然執(zhí)著地追求幻想,永不舍去。
顧城的詩,如同沙漠里的一汩甘泉,滋潤人們的心田;顧城的詩,如同薄霧中的一顆晨星,照亮前行的道路;顧城的詩,如同天山上的一朵雪蓮,慰藉疲憊的身心……正是因為現實社會太過浮躁,我們才更懷念顧城,懷念他筆下的童話世界。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十一
黃昏。模糊?;蟆?/p>
太陽不知何時已沉入云朵背后。從直射中解放出來的光與影開始融合,世界的輪廓變得斑駁柔和。這時候的夕陽除了耐看,則更多了一層須用心體驗的味道。
這個時候,我?guī)е@卷書出門看夕陽。
光在樹梢上、在屋頂上、在草葉上、在未曾合上的這卷書上無遮無攔的去。輕飄飄的灰塵在一道道長長斜斜的夕陽里翻滾、調和——模糊,看不清了。一個遙遠的背景,向我徐徐推近,當第一陣清新風吹過,我便走進了顧城的詩里。
我們相遇了。
一個人,戴著一頂很是奇怪的帽子,像是由褲腳修改而成的。他站在小路的深處,站在柔軟凄涼昏黃的光中,他讓陽光沒有遮攔穿過透明的肌膚,像個未涉世的孩子。無拘束的,我靠近了他,他的模樣變清楚,很清秀干凈,黑色的眼睛宛如潭深水沒有盡頭,一直飄向遠處的沙地,很久。
我問,為什么要戴這個帽子。他說,這是一個天線,可以收聽福音。他的話很古怪就像他的人一樣,他對著昏黃的夕陽沉思,話像夾雜在夢話之間:“我知道永逝降臨,并不悲傷,松林間安放著我的愿望。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一點一點跟著我的是下午的陽光?!蔽也唤?,海在哪里而他的愿望又是什么。須臾他變得冷靜:“沒有一只鳥能躲過白天,正像,沒有一個人能避免自己,避免黑暗”。他還向我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任由自己的想法,固執(zhí)地編制自己的夢,這是他的執(zhí)著,也是他的魅力。在紛繁、骯臟的成人世界里,很難說準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他。他的詩句,不太刻意修飾,也不斟酌用詞。那些詩句在我腦海里默讀一遍又一遍,話中的感覺、意境便自遙遠一點一點過來,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
這時,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減弱,只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細微。
我慢慢地了解到,他的名字叫“顧城”,那頂帽,是為了避免塵世污染了他的思想。曾幾何時,我的腦海里多了他的詩縈繞耳畔,波光明滅里依然如舊:“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這時,有人把手指豎在唇邊:噓——世界一下子靜了。哦,我似乎懂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還不大清楚。黑夜,眼睛、光明那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卻蘊含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合理性。他將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想法與色彩轉化為飄忽、絢麗的詩句,童話般明媚,還帶著些許憂傷。文革后的顧城雙眼被“黑夜”所欺騙、所熏染,但在黑暗之中,他的意志并未抹滅:“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他用自己兒童的理想改造著成人世界。詩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風,敲擊著成人世界的污塵。他在用稚氣的理想拯救天地,他的那種沖破世俗的力量象征著他尋找光明尋找生命與真理,也象征著這一代人。
但希望的力量難免帶來對世界的失落與痛訴。“黑夜像山谷,白晝像峰巔。睡吧!合上雙眼,世界就與我無關。”此刻的顧城,想必是絕望,他渴望孩童的光亮能幫他喚醒黑暗腐朽的世界,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創(chuàng)痛,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沉淀,他對世界的信心一點點地摧毀、碾碎。
黑是光的墳墓,吞噬著光明的眼睛,在黑夜看不見甜甜的紅太陽,即便這樣顧城還是保存著一點點的希冀?!疤枙貋淼?,我會變得淡薄,最后幻入蔚藍的永恒?!毕氲竭@,并不到感到顧城的孤獨,他用自己異于常人的思維和筆墨構筑著一座屬于自己烏托邦,他用詩人的敏感審視著這個世界,透過他頭上的廚師帽,他分開了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我仿佛能夠隔著兩個不同的世界與他對視,如詩中所說“變得淡薄,幻入蔚藍的永恒”。用詩去回想,用詩去尋找,用詩啟發(fā)這一代人覺醒于黑暗,使一代人產生更強烈的尋找光明的愿望與毅力。
“人時已盡,人世很長,我在中間應當休息?!迸d許,顧城也累了——他是個在黑夜與白晝之間徘徊的人,他在黃昏之前醒著,又在黃昏之后睡去。他黑色的`眼睛一直在光明里張開。
終于,我知道了死亡的無能,它像一聲哨,那么短暫。1993年10月8日顧城的妻子死于顧城的利斧之下。妻子死去了,顧城也自殺了。很多人不解,認為詩人都是憤青,也有人質疑所謂安徒生的繼承人,這還是那個凄美的童話嗎?在我看來,他或許是找到了他最好的歸宿,人時已盡,“中間”便是黃昏,是靈魂清醒的時刻,不用在白天黑夜之間掙扎,和他的愛人一起永遠——在那個停留在黃昏的世界。
天暗了,夕陽沉入了天邊的盡頭,上一刻的滿天絢麗宛如被風吹散,輕描談寫間煙消云散??床磺辶税准埳系暮谧?。他的輪廓漸漸由清晰轉變得隱隱綽綽,輕輕念出――昏黃之時。人影,重疊在一起。
視界氤氳,彼方為誰,誰為彼方。
他消失了,我用敬慕的眼神目送,
顧城的詩讀后感篇十二
初次接觸顧城的詩是因為那首“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焙髞恚澳?一會看我/一會看云/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也讓我印象中的顧城多了一份浪漫氣息。但直到我真正看完了他的詩集后,我才對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從他詩中我能夠感受到他豐富而溫柔的內心。他的詩就像是一個孤單而又笨拙的小孩。不論是《野草》中略帶寂寞的無名小花,又或是《遠和近》中因為感情而蒼涼的心思,還是《結束》中悲壯的被上帝藏進濃霧的砍殘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斷低吟,吶喊的心。
這本新的詩集帶給我的是另一個顧城,一個寫著古體詩和寓言敘事詩的顧城。他的不少古體詩會讓人驚訝,才高凌天庭,狂歌萬世行。自嫌天地小,卻到山???。詞若清泉酒,命如黃花消。塵世葬千回,詩魂總輕飄。字里行間透著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飄逸與灑脫。寫朦朧詩后,古體詩變得少了,也依然斷斷續(xù)續(xù)地寫著,味道卻和他晚期的現代詩一樣,有一種澄清的悟性。詩集中后半部的寓言詩寫得十分生動,想象豐富又鞭辟入里。
顧城認為詩是理想之樹上閃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純銀,鑄一把鑰匙,去開啟天國的門,去表現純凈的美。他在用稚氣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悲涼又崇高,崇高又圣潔。一語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駁,用孩子般的夢想訴說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吶喊更具震撼。
北島呼喊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時,顧城卻在執(zhí)著的畫著笨拙的自由,他讓小河快樂,讓長滿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愛。他沒有詛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進詩中,就像一場暴風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靜,世間甚至沒有一星半點的塵埃飄動,受了洗禮般變得干凈,心也不染風塵。在物欲橫流的人寰世界里,會出現一個十分無辜的小孩,便是顧城。我很長一段時光無法理解顧城最終殺妻后又自盡的行為,我父親說正是顧城到末了也沒有看透人情與世故,才沒有舒婷一樣的超然與恬淡。此刻想來顧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終也無法理解和妥協(xié)。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為與生俱來的高潔才更加憎惡丑惡吧,終究是無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結局。
可是無論最后結果怎樣,從顧城的詩中卻始終都能感受到他清澈、純凈的心,裹這一種與生俱來,對心靈上的光明的憧憬。塵世紛雜,便多給自我留一席清凈之地吧。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3635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