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七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前,農(nóng)村還沒有分田到戶,人們的生活基本處于溫飽線上,商品流通遵循計劃經(jīng)濟調(diào)配,日常生活用品全憑票采購而且種類貧乏,平日能得到一塊硬糖果都會讓人興奮捂在口袋好幾天,含在口中絕對不會對糖果大動干戈,讓它慢慢在唾液中融化,隨后才會貪婪把甜汁吞咽入喉。糖果難求嘴饞的我們于是對秋的向往萬分期盼,冒著驕陽滿山攀爬搜尋肥胖白嫩的“茶樹包”、“茶樹片”,還有那藤蔓纏繞在樹梢上黃燦燦的“野欏”.......畢竟野味難尋,人前屋后的棗子、李子和柿子終究讓“小鬼們”魂牽夢繞,一邊地下樹上講故事、“躲貓貓”玩游戲,一邊開心滿足了自己的果腹之欲,歡聲笑語中愉悅的童年就這樣匆匆逝去。
那時我的外婆家也有兩棵如面碗般粗壯的棗樹,一棵就地分成兩叉向上,似虬龍樣剛勁蜿蜒,彎曲的主干特別適合讓人攀巖樹尖,采摘到紅光發(fā)亮的棗果,我常附身樹上吃個夠,才像飽嘗蟠桃的孫悟空一樣離樹休息。外婆身材不高,皮膚白皙,一頭齊耳短發(fā)烏黑發(fā)亮,少許白發(fā)點綴其間,寬眉圓臉,慈眉善目。她老人家解放前自十二、三歲就作為“童養(yǎng)媳”,從江西福州縣一戶孔姓農(nóng)戶隨夫君一家沿著河流北上,來到平里鎮(zhèn)“梅南渡”對面的雙程街經(jīng)營雜貨鋪,解放后收編入當?shù)毓╀N社,文革期間外公不幸卷入武斗,致中耳炎化膿感染腦部英年早逝,頑強的外婆靠在平里糧站食堂炊事員工作將三兒兩女撫養(yǎng)成人,孑然一身未再婚嫁。平日待人言語親切柔和,空閑總樂意幫把手給站里年輕職工帶娃,喜歡身著一席藏青色大褂,干凈整潔一塵不染,深受大家的喜愛,直至退休,回家后愛端坐在門檻旁,手上總有忙不完的針線活,其中的艱辛筆墨難敘。她疼男愛女,又從不偏頗對待每一位隔輩親,自己清湯寡水,可對造訪的外甥侄女,總會變著戲法蒸幾塊灑滿紅辣椒粉的臘肉,或者汆一碗熱氣騰騰的瘦肉湯......所以我姐妹三人都喜歡輪流去她家留宿作伴。
每年清明前谷雨后,孤裂的灰褐色棗樹干上,紫紅色的長枝、短枝和無芽小枝開始從托葉刺處萌發(fā)出細如米粒的綠芽,不久春雨潤澤下滿樹搖曳著長3-7厘米,寬1.5-4厘米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或卵狀矩圓形)葉片,到了五月皖南煙雨縹緲,翠葉間開始冒出許多黃綠色腋生聚傘狀花序,微風拂過“簌簌衣巾落棗花......”雨中的棗樹生機盎然,它沐雨授粉坐果,很快一粒粒青色小果核如同“營營青蠅,止于棘?!庇衷谘籽紫募荆瑹o論置身何等貧瘠土地依舊吸取日月精華,“漫漫秋風夕照中,婆娑一樹萬珠紅”,沒有“大小年”(注:果實豐收情況)區(qū)分,所以年年新棗送孩童。
外婆為了延長棗子保存時間,常常手擒竹篙打下還沒有紅透的果子,洗凈放于木質(zhì)桶中蒸熟,剛出籠的棗子飽吸水分和熱量,圓潤深黑,置于竹篾盤里散開暴曬,脫水的果體慢慢布滿褶皺,七分干后裝入玻璃罐密封留存。在冷冽的冬夜外婆總會取出多枚,入口即化香甜糍糯美味極了。深秋棗葉枯黃飄零樹底,可高高的樹梢上零星還掛著一些干癟紅透的棗子,老人家勤儉節(jié)約一輩子,不愿暴殄天物,總會設法將它們收入篾盤中,乘著天晴曬制成紅棗干。隆冬臘月闔家團圓之際,香噴噴的自制米酒煮紅棗干暖心入胃,為祥和的春節(jié)憑添了幾分快樂滋味。后來,外婆隨著舅舅們搬入縣城,鄉(xiāng)下的老屋也易手他人,樹依舊人紛飛,往昔如夢情愫難平,時值中元節(jié)來臨,又見“七月十五花紅棗”,不知天堂上的外婆是否還在晾曬誘人的棗干??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3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