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案的編寫需要教師的耐心和細心,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各學科的教案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一
一、教學理念與目標。
新課程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強調教育要體現(xiàn)人文性、實踐性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將此作為自己教學的指導思想,將此理念貫穿滲透在自己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來制定教學方法?!肚嗌讲焕稀肥侨私贪娴谑缘谒膯卧囊黄宰x課文。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自讀來學習課文,從而培養(yǎng)他們閱讀能力、提高他們語文學習質量。
根據(jù)以上這些,從三個維度出發(fā),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通過閱讀引發(fā)思考,敢于質疑。
(2)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yǎng)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3)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并從中獲得感悟。
3.知識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內容及過程。
這篇略讀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
首先,提出質疑,初步感悟。
讓學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時,通過閱讀,整體感知,能捕捉并提煉課文的重要信息,對《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補充課堂中學生的反饋情況)同時,在閱讀過程中能產(chǎn)生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培養(yǎng)了學生細心讀書、邊讀邊想的好習慣。(補充學生提出的問題)今天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集中,實際只要解決了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那么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導讀,解決問題,升華感悟。
我利用略讀課文中的導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導讀的三個問題是層層深入的,同時也揭示了課文的中心。前兩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通過讀,學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學生的情感也同時得到升華。對最后一個問題聯(lián)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安排了寫,主要意圖是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最后,以讀代講,體驗感悟。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抓住把讀書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自己認認真真地讀書,應當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內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設計時教學時,主要想讓學生靠在課堂上讀通,讀懂,讀熟課文。備課時,抓住備讀。要多讀,善讀,每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讀要有明確的目的。
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課文,根據(jù)要求來自由讀課文;交流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和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時,以讀代講,講得少,用讀去體會。最后對重點句子的理解,通過寫感想后讀一讀。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二
1、緊扣“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的熱愛,以及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2、圍繞“學疑”,抓住關鍵疑問,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通過閱讀、感悟、練筆,體會人物情感,領悟表達效果。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四、【喚起感動】發(fā)現(xiàn)一道風景。
五、【學情交流】感悟一片情懷。
1、圍繞《“感動中國”推薦表》,交流預習收獲。
2、圍繞《我的閱讀疑問》,盤點預習疑難。
3、梳理學情疑問,確定學習目標。
六、【聚焦“奇跡”】體驗一段人生。
話題一:“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1、從數(shù)字理解“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關注數(shù)字――對比理解――直觀奇跡。
2、從大環(huán)境中理解“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關注險惡――影像刺激――反襯奇跡。
3、從小環(huán)境中理解“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關注年齡――體味生活――深化奇跡。
話題二:“15年奇跡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記》,練筆,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齊誦,提升。
3、回歸學情疑問,討論交流,深化解讀。
七、【推薦閱讀】銘刻一種記憶。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三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在祖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愛著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你們想認識他嗎?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青山不老》這篇課文來走近這位老人。(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初讀,概括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思考:課文主要人物是誰,他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2、檢查,反饋。
奇跡: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高照小學=25畝。
幾所高照小學=3700畝(148)。
我們一起朗讀,讀出“了不起”。
三、緊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
老人到底創(chuàng)造了一片怎樣的青山?找出描寫青山的地方,談談自己的體會。(生自讀,勾畫,做批注)。
出示句子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美麗、充滿生機、茂密……)。
師:是啊,這是一片美麗、充滿生機、綠意盎然的青山,讓我們甜美的讀一讀。
師:這還是一片怎樣的青山?
出示句子2: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床灰娝鼈兊母?,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堅強、勇敢、生命力頑強……)。
男生齊讀,讀出勇敢、堅強的語氣。
是啊,這不僅是一片美麗的青山,更是守住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們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險惡的環(huán)境。
為什么說老人創(chuàng)造的這片青山是一個奇跡?(生默讀思考、自由發(fā)言)。
在如此險惡的環(huán)境里創(chuàng)造出這一片青山,的確是一個奇跡?。ò鍟h(huán)境險惡)。
(三)偉大的品性。
老人在創(chuàng)造青山的偉大奇跡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質和精神?(學生自由說)。
文章是如何贊美老人的?
出示句子: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他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
齊讀。
學生質疑。
預設:1: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么?
2: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解答疑問。
讓我們用贊美崇敬的語氣再讀讀這幾句話吧(板書山川共存日月同輝)。
大家朗讀文章結尾,“青山是不會老”的是什么意思?(學生自己說)。
四、拓展練習。
1、學習小練習筆。
摸著這塊石碑,你想_________地對老人說___________________。
看著這片綠意盎然的樹林,你想___________對全世界人說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小結。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四
1、緊扣“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的熱愛,以及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2、圍繞“學疑”,抓住關鍵疑問,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通過閱讀、感悟、練筆,體會人物情感,領悟表達效果。
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一、【喚起感動】發(fā)現(xiàn)一道風景
二、【學情交流】感悟一片情懷
1、圍繞《“感動中國”推薦表》,交流預習收獲
2、圍繞《我的閱讀疑問》,盤點預習疑難
3、梳理學情疑問,確定學習目標
三、【聚焦“奇跡”】體驗一段人生
話題一:“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1、從數(shù)字理解“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關注數(shù)字——對比理解——直觀奇跡
2、從大環(huán)境中理解“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關注險惡——影像刺激——反襯奇跡
3、從小環(huán)境中理解“15年創(chuàng)造的奇跡”
關注年齡——體味生活——深化奇跡
話題二:“15年奇跡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記》,練筆,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齊誦,提升
3、回歸學情疑問,討論交流,深化解讀
四、【推薦閱讀】銘刻一種記憶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五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關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觀點。
3.閱讀課文,學習作者從不同方面進行環(huán)境描寫,體會老人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
1.作者從不同方面進行環(huán)境描寫,體會老人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
2.感受老人的精神,產(chǎn)生對老人的崇敬感,有傳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1.理解“青山不老”的內在含義。
2.關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觀點。
第一課時
1.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節(jié)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讓我們走進課文,去認識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英雄吧!
梁衡,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F(xiàn)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主要作品:《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等。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難讀的字,注意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肆虐盤踞淤泥勁挺蕩漾綠洲風雨同舟
三番五次不緊不慢如臂如股
(2)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1.出示閱讀提示:
(2)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課文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將畢生的精力用于植樹造林工作,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創(chuàng)造了一篇綠洲,以此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子孫后代。)
1.自由讀課文,根據(jù)提示思考問題,圈點勾畫,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老人到底創(chuàng)造了一個怎樣的奇跡呢?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一句話來說明。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這句話中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優(yōu)美畫面,表達了作者滿目綠樹的驚喜之情,同時,暗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看到這樣的一組數(shù)據(jù),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嗎?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面前卻是滿山遍野的綠。這就是――生:“奇跡”,一個了不起的奇跡?。?/p>
(3)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跡展示出來。
3.明白創(chuàng)造奇跡的艱難,感悟老人的精神
過渡:那么,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是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呢?
(1)請大家默讀課文的2―3自然段,細細找一找,找到后標上序號,并寫一寫批注。師巡回了解情況。
(2)反饋,共同評議。
(這個了不起的奇跡是老人在自然環(huán)境極為惡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3)大環(huán)境――險惡
出示句子: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
教師總結:在這樣險惡的大環(huán)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卻創(chuàng)造出了這樣的一個奇跡,真是不簡單啊!我們不由得贊嘆――生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4.過渡: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huán)境的惡劣,而他生活的小環(huán)境又有著怎樣辛酸的故事呢?從哪里可以看出艱苦。
(1)學生交流,師歸納:
“a獨自一人的孤單;b生活的簡單清苦;c同伴離去的堅持;d老伴去世當天仍在植樹;e有福不享;f選擇青山為歸宿;g年紀雖大,依然堅持”等7個方面。
小結: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青山,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5.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1)小組討論交流:
(這是總結全文的中心句,點明中心,升華主旨。老農(nóng)人留下的不僅是這片青山,還有更寶貴的東西――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造福后代、造福人類的精神。老人植樹造林、保護家園的精神永遠流傳,青山必將長青。)
本文寫了什么?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記敘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的故事,贊揚了老人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
是啊,老農(nóng)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
本課推薦閱讀《校園門口的那片樹林》《大瀑布的葬禮》。
板書設計
青景觀引入?yún)⑻鞐盍G色波浪粼粼波光
山大環(huán)境―――險惡
不背景狀況小環(huán)境―――艱苦生命的意義
老村干部補充介紹―了不起的奇跡人生的價值
老農(nóng)陪同參觀―一層層的樹梯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后老師們與我交流了教學經(jīng)驗我將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反思我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xù)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蓖ㄟ^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zhí)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性。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huán)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可以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向有經(jīng)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今天,我們將走進晉西北的青山,去看一位普通的老人用十多年的時間卻創(chuàng)造的奇跡。請翻開第十六課《青山不老》(板書)。
二、談話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
師:同學們都已經(jīng)預習的課文,說說,讀了這篇課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學生交流)。
教師相機引入對課文內容更深一步的學習。
1、過去的晉西北是怎么樣的?
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在充分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的基礎上出示課件。
2、這樣的環(huán)境老百姓如何生存?(想像)。
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出示文字資料。
(晉西北風沙防治刻不容緩。)。
3、你認為如何防治風沙?(學生交流)。
4、文中的普通的老人是怎么做的?(結合課文內容,再想象他有風沙中植樹的情景,感受老人的保護土地,與環(huán)境做斗爭的精神。)。
5、你認為他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15年,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3700畝林網(wǎng)。想像這些樹林將為改善環(huán)境做出怎樣的貢獻。)。
在學生充分體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出示課件。
三、體會人物精神。
師: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因為短暫而使一個話題成為了人生中永恒的話題,那就是:一個人如何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換一句話來說就是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對于這個問題,你是怎么看的?(學生交流)。
五、深化理解。
青山是不會老的,不會老的除了青山外還有什么?(討論)。
六、齊讀課題:青山不老(讀出贊頌讀出崇敬)。
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我按照了解晉西北,走近老人,體會老人的情感,感悟老人的精神的思路去進行教學,整個課堂都是在輕松的聊天氣氛中進行的,對整堂課,我基本上是滿意的,特別是對人生價值的討論中,學生爭著發(fā)言,頗有個人見解,反映了他們對人生最初的思考,這一處雖然不屬教參上的教學重點,然而我卻很注重。我認為,學習這一篇課文,如果不切實地對人生的價值進行一番深思,一番討論,這堂課便是失敗的,因為,讀書是為了做人。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七
“青山不老,為雪白頭”每當看到了這句話,我就想到了你。
你就像是我的閨蜜,每天陪我聊八卦,陪我一起逛街,陪我一起打游戲,在我傷心的時候安慰我,在哪開心時陪我一起笑。你是我心中最干凈無害的大樹,為我遮風擋雨。由于你的光合作用釋放了氧氣,我才得以時光的洪流中,健康而又快樂的成長。你如冬夜里的一簇火焰,寧可點燃自己也要呵護我至蒼老。
還記得嗎?有一次我在做手工,可怎么也做不好,拼拼湊湊,一氣之下就把快完成的手工給丟了,正好扔到了站在門口的你,你用眼睛掃了掃一片狼藉的書桌,立刻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你揚著微笑坐到了床上,對我說:“一件事如果你花了8分力氣去完成,只能得到6分的效果,你必須花10分的力氣去做,這樣才可能得到8分了效果,所以你應該想著你會成功,這樣才會成功,如果你對自己都沒,信心,你還會成功嗎?”是啊,我一直在想我做不好,這樣就只會越做越不好。你走到書桌那,笑著對我說:“來,我陪你一起?!蹦且豢?,我覺得你的笑容是世間最溫暖的東西,是神奇的力量。
有時候你也回自我反省,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我卻真心慶幸自己是你的女兒。你讓我的人生變得快樂而又真實,身體力行地教會我善良與愛的課題。你不是傳說中的superwoman,只是最普通的人,你讓我明白了--------世間我最愛的人就是你。
你原本是青春漂亮的,可卻為了我已有了白發(fā)。
母愛似永恒,母愛似芒刺,母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東西。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八
密密的小雨靜靜地下,籠罩在大地上。
看著窗外,一些頂著雨趕路的人匆匆走過。我仿佛又回到那日......
斜斜的小雨蒙蒙地下,交織到屋檐上。
不好!去補習班要遲到了!我倒吸一口涼氣。沖下樓,卻發(fā)現(xiàn)中午還停在路邊的自行車詭異地消失了。氣憤占據(jù)我的大腦,一片灼熱。哪個缺德鬼干的好事,太可惡了!
我東張西望,不知怎么辦才好。這是,一抹熟悉的藍色鄭安然無恙地停在過道里。我的車!居然和那個修車老頭的破爛呆在一塊兒。
原來是他。那個魁梧黧黑的老頭,總是穿一身舊得打滿補丁的衣裳,全身透著一股刺鼻的機油味,稀稀疏疏的`胡須像人參根一般,皺紋如一道道黃土高坡的溝壑。不茍言笑,一副兇巴巴的樣子。原來他真不是什么好人,我心想。
我把車推出去,卻見那老頭正明目張膽地推別人的車。他一看見我便招招手,那雙干枯的手仿佛變成伏地魔的爪子,邀請我共餐。
“剛剛下雨,我看那輛自行車還停在外面,就先推進去了,別見怪?!彼p輕地說,像是在賠罪一般。哎呀是我錯怪他了,修車爺爺是好心好意呀。
猛地想起我要遲到了??捎晗碌酶罅耍九九荆蛟跇渖洗吧系厣?。我只得硬著頭皮騎上車。一邊懊悔自己沒帶鑰匙,一邊飛快地騎著。
“唉唉―”我仿佛聽到老爺爺?shù)穆曇?。回頭一看,他正拿著一把傘飛奔過來,他氣喘吁吁地停下來,把傘交給我?!澳?.....你先拿去用,淋雨不好?!彼f完便走了。
雨絲包裹著他,白茫茫的,像一個不真實的幻影,正緩慢的行走著,漸漸地朦朧了......
往事永遠那樣美好。因一年的光景,修車爺爺已不在人世,但他依然像一座青山,屹立在我心中。而他的言行,是那樣的美,正如朵朵鮮花點綴在青山之上,比時間活得更久。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九
一位山野老農(nóng),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2019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后代。
1、課前,我讓同學們查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沙化現(xiàn)象,使學生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同時,我也準備一些有關資料以及音像資料。
2、進入新課前,我播放了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的相關音像資料,看完后讓學生暢談感受,是他們懂得我國晉西北地區(qū)環(huán)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3、因為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根據(jù)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
(1)重點體會“老農(nóng)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朗讀、質疑問難、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人經(jīng)過2019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使惡劣險峻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
(2)對奇跡背后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奇跡的?”這個問題我讓同學們從這座山溝的大環(huán)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huán)境兩個方面考慮,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老人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tài)度之堅決。
4、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tǒng)領全文的中心句,點明了文章所表達的意旨。這里我適當?shù)拇┎迓?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感悟:如果每個人都能去做那不叫奇跡,奇跡是做了每個人都沒有做完的事,不管多么艱辛。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十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一、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zhí)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n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
聯(lián)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huán)境。(學習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r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lián)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p>
老農(nóng)怎樣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小結:是老人執(zhí)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o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1)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練筆內容。
(3)總結課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五、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十一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關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觀點。
3.閱讀課文,學習作者從不同方面進行環(huán)境描寫,體會老人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
1.作者從不同方面進行環(huán)境描寫,體會老人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
2.感受老人的精神,產(chǎn)生對老人的崇敬感,有傳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1.理解“青山不老”的內在含義。
2.關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觀點。
1課時。
課件(朗讀音視頻)。
1.出示圖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節(jié)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讓我們走進課文,去認識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英雄吧!
梁衡,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F(xiàn)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
主要作品:《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等。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難讀的字,注意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2)指名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1.出示閱讀提示:
(2)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課文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將畢生的精力用于植樹造林工作,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創(chuàng)造了一篇綠洲,以此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子孫后代。)。
1.自由讀課文,根據(jù)提示思考問題,圈點勾畫,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老人到底創(chuàng)造了一個怎樣的奇跡呢?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一句話來說明。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這句話中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優(yōu)美畫面,表達了作者滿目綠樹的驚喜之情,同時,暗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看到這樣的一組數(shù)據(jù),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嗎?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個日日夜夜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面前卻是滿山遍野的綠。這就是——生:“奇跡”,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3)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跡展示出來。
3.明白創(chuàng)造奇跡的艱難,感悟老人的精神。
過渡:那么,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奇跡是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呢?
(1)請大家默讀課文的2—3自然段,細細找一找,找到后標上序號,并寫一寫批注。師巡回了解情況。
(2)反饋,共同評議。
(這個了不起的奇跡是老人在自然環(huán)境極為惡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
(3)大環(huán)境——險惡。
出示句子: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
教師總結:在這樣險惡的大環(huán)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卻創(chuàng)造出了這樣的一個奇跡,真是不簡單??!我們不由得贊嘆——生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4.過渡:老人用他的堅毅抵住了環(huán)境的惡劣,而他生活的小環(huán)境又有著怎樣辛酸的故事呢?從哪里可以看出艱苦。
(1)學生交流,師歸納:
a獨自一人的孤單;
b生活的簡單清苦;
c同伴離去的堅持;
d老伴去世當天仍在植樹;
e有福不享;
f選擇青山為歸宿;
g年紀雖大,依然堅持。
小結: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青山,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5.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1)小組討論交流:
(這是總結全文的中心句,點明中心,升華主旨。老農(nóng)人留下的不僅是這片青山,還有更寶貴的東西——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造福后代、造福人類的精神。老人植樹造林、保護家園的精神永遠流傳,青山必將長青。)。
本文寫了什么?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記敘了一位山野老農(nóng),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的故事,贊揚了老人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
是啊,老農(nóng)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造福人類的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
本課推薦閱讀《校園門口的那片樹林》《大瀑布的葬禮》。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十二
1、認識本課生字詞,并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出“青山不老”的含義。
4、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決心。
1、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含義。
相關圖片資料、小黑板。
(一)揭示課題,提出疑問。
1、師: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將去感受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提出疑問:青山不老什么意思?這也就是我們本節(jié)課要弄明白的一個話題。在課題上加上一個醒目的問號。
(二)自讀課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讀課文,思考問題:(出示閱讀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3、課文中哪些語句是寫青山不老的?
(三)再讀課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課文中是寫誰讓這青山不老的?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長還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幾個15年,而在老人這15年中卻干了多少事?。。R讀此句話,引導同學想象。(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shù)字面前是滿山遍野的綠。)此時你覺得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樣的形象?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無比崇敬的感情讀讀這句話。
2、綠色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可對于生活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晉西北來說卻是難得一見的,那么,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呢?大環(huán)境:自然條件惡劣;小環(huán)境:生活條件艱苦。
3、此時,你認為青山不老僅指樹木蒼翠,綠意盎然嗎?還指什么?你是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默讀課文,迅速在書中找一找。理解重點句“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老人要把一生奉獻給山溝,要把生命奉獻給青山)“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老農(nóng)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huán)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敬再讀一讀這句話吧!
5、回歸課題,理解課題,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6、指導寫法。
(四)暢談感想,深化主題。
(課件出示圖片)巍巍青山常綠。
白發(fā)老人沉思。
1、面對這位老人,你想說些什么?
2、師總結:同學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像晉西北的老農(nóng)一樣,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五)課堂作業(yè)。
1、讀記詞語。
2、背誦自己最喜歡的語段。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十三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發(fā)明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同學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身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同學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zhí)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出示: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同學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局部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發(fā)明出來的?同學讀課文,概括。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huán)境。聯(lián)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huán)境。(學習第3自然段)用自身的話,概括老人發(fā)明的奇跡,再說說自身對老人的看法。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他已經(jīng)將自身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lián)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再讀全文,積累句段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身喜歡的內容。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十四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讀懂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多媒體課件。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
1.認識本課的4個生字。
2.通讀課文,讀準字音,不理解的詞語可以。
3.思考下列問題:
(1)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樣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樣子?
(3)老人為什么綠化這片山地,如果不綠化行不行?
(4)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后果會怎樣?
4.提出不懂的問題。
5.全班匯報,檢查學習情況。
1.老人既然這么辛苦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兒家享福?
3.“青山是不會老的?!蹦闶侨绾慰创@句話的?
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
1.會寫本課的4個生字。
2.寫一寫你對青山的感受。
大環(huán)境——惡劣險峻。
創(chuàng)造奇跡。
小環(huán)境——簡陋艱苦。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十五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nóng)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談話法講讀法小組交流法。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這是個什么字?誰來說說你對“老”的理解。
2.師:與大家理解得一樣。《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fā)變白”。
今天,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chuàng)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板書:16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1.下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找看,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請用鉛筆把相關句子畫出來。(巡視)畫好的同學請舉手。
2.出示多媒體課件:(品讀)65歲那年,……。
(品讀)老人拄著拐杖,……。
3.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句子,在讀中體會老人的老。
三、再讀課文,品味“奇跡”。
1.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
2.學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讀)15年啊,綠化了8條溝……。
繼續(xù)交流了不起的奇跡……。
出示: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
出示: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
3.讓我們再讀讀這些句子,品味奇跡。
四、自讀課文,體會環(huán)境之險惡。
1.你覺得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能讓我們感到這是了不起的奇跡嗎?請看——。
老人所處的環(huán)境。
出示多媒體課件:請讀一讀這段話,說說你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從哪些詞中你體會到了環(huán)境的惡劣?抓關鍵詞。(品讀)。
2.齊讀,在讀中再次體會環(huán)境的險惡。
3.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chuàng)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五、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nóng),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yǎng)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生答:植樹精神)。
2.出示文章結尾:(品讀)請讀一讀文章結尾,思考以下問題。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nóng),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
齊讀句子,領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種東西”的深刻含義。
4.師:老人執(zhí)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5.請同學們拿起課本,再次深情地讀讀文章結尾,體會老人“不老”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十六
1、能認讀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歸宿、盤踞”等詞語。
2、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
3、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后代的精神。
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
一、揭題,初讀課文。
(1)揭題。
(2)大聲讀課文,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3)學習生字詞。
(4)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二、再讀課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跡。
1、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了不起的奇跡。
2、老人在什么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了不起的奇跡。
三、研讀課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2、老人為什么非要種樹?
3、議一議,“另一種東西”指什么,“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是什么?
四、總結課文,說說青山不老。
五、課堂練習。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tǒng)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chuàng)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xiàn),“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xù)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zhí)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zhí)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huán)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課堂反饋及時。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huán)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若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表示環(huán)境的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huán)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較多,但是老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較多,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我看來,“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高效來看,在這一節(jié)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xiàn)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上出更好的課。
青山不老教案設計篇十七
1.正確讀寫“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通過深入閱讀,學生能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后的感受,聯(lián)系他們認識課文的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使學生能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語言背后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讓學生暢所欲言。
師: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一個和他有關的奇跡。
(三)預習探究
1 檢查預習
(1)檢查課前學生主動積累詞句等情況.
(2)指名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指名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 合作交流
(1)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回憶你在預習時自學到了哪些字詞,選擇一個你最想讓大家積累的介紹給我們。
(要講清楚、講正確;還要講清自己積累的方法和為什么要積累。)
(2)師:對于這篇文章來說,僅說出老人 創(chuàng)造綠洲,就完整了嗎?還缺點兒什么嗎?看來把主要內容概括清楚、全面,還需要我們深入閱讀啊。”
(3)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的?做一做簡要批注。
(4)交流批注。
老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的內容,總結出什么情況?什么奇跡?概括出板書:自然環(huán)境惡劣 生活條件艱苦 造福于人。
(5)看,我們深入閱讀后,對于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同桌兩個人再相互說說主要內容。指名說。
(6)閱讀記敘文時盡管我們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內容,但我們還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 品讀感悟: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后的感受,聯(lián)系他們認識課文的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1)作者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讀過課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們也來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吧。學生寫感受 。
(2)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出學生可以從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老人的精神品格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個角度去寫感受。
(3)是呀,連綿的青山代代常綠;老人無私奉獻、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將永存![板書紅字:精神永存] 讓我們回到課文中,找出作者的感受,畫下來,再讀一讀吧。指名朗讀。
(4)師小結:“作者的感受寫得含蓄,富有哲理,讓我們學到了雖然表達同樣的意思,還可以用這樣的語言、這樣的句式來表達,特別是他在結尾用了一句更加含蓄凝練的話,概括出了他結識老人后的感受,那就是——“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 拓展延伸
1. 簡介課文中的真實人物,以情感人,引起師生共鳴。
五 課后小練筆
請以“我的拯救行動”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寫一寫自己做過的或想做的在環(huán)保方面的有意義的事情。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閱讀提示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chuàng)造的;聯(lián)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p>
根據(jù)提示, 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 初讀 課文。 熟悉課文內容,然后默讀自悟 。我請學生根據(jù)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 接著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了怎樣的奇跡”,學生都找到 有關的自然段:“ ……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為什么說這是個奇跡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創(chuàng)造的”的交流。通過一個個的數(shù)字的列舉,學生不難理解這是個奇跡。 最后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是本文的中心, 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 ,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huán)境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huán)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后自然便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了。
本課教學再結尾又加入了故事中的真人真事,讓學生不禁能夠增長知識,加深對課文更深入的理解,更能使本課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確。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265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