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夠提供教學評價的依據(jù),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效果。設計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評價和反饋。以下是一些教學設計專家對教案編寫的思考和建議,供大家參考。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一
掌握“游刃有余”、“目無全?!?、“躊躇滿志”、“肯綮”等詞語的意思。了解“乎”、“然”、“為”、“于”等虛詞的用法。體會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特點,學習本文細致生動的描寫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從課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guī)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jīng)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討論、講析相互結合。
學法設計。
問題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文章細致生動的描寫。
第1段,作者描寫了一個場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動作描寫為主,一連用了5個動詞:總的動作描寫是“解”,然后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描寫,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接著作者側重描摹他解牛時進刀而發(fā)出的聲音,又對這聲音用了兩個比喻。描摹聲音時,用了兩個擬聲詞:“砉”、“騞”;兩個比喻是“桑林之舞”、“經(jīng)首之會”。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jié)奏感,表現(xiàn)了一個至高境界。
二、討論庖丁對話的層次。
課文第3段記敘庖丁的“經(jīng)驗之談”。庖丁的話可分六層。
第一層是“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句話是庖丁“經(jīng)驗之談”的總綱,概括了下面談話的全部內(nèi)容。
第二層是從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談的。當初解牛,所見皆全牛,與一般人所見的一樣;三年之后,未見全牛,說明他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闯扇?,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層詳細說明對這種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達到這種嫻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構造。
第四層庖丁從用刀的結果談解牛的嫻熟。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解了數(shù)千頭牛,其刃卻如“新發(fā)于硎”,從用刀的結果表現(xiàn)庖丁解牛技藝嫻熟。庖丁解釋用刀結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則是“以無厚入有間”,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層寫庖丁雖有高超的技藝,卻從不掉以輕心。每當“見其難為”,則“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第六層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三、課堂小結:明確主題。
課文節(jié)選自《養(yǎng)生主》,主旨在于闡明保護、蓄養(yǎng)生命之主——精神,提示養(yǎng)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節(jié)選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來比喻社會的復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tài)度,還應該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達到人之養(yǎng)生的目的。今天我們學習此文,應該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觀冒進,而應該通過反復實踐,逐步掌握事物的內(nèi)部規(guī)律,然后遵循客觀規(guī)律處理錯綜復雜的社會事務,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分類作業(yè)a類:熟讀全文,理解文意。
b類:jc。
預習布置預習《項羽之死》。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二
1.背誦且翻譯課文第三段。
2、發(fā)揮想象,編寫故事。
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一段曲折離奇的成長歷史。那今天庖丁的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們來揭開。請大家結合課文,發(fā)揮想象,自選文體,以《一代名“庖”的成長歷程》為標題,對原文加以改編。不少于800字。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三
一、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并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二、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體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讀與解析中,認識如下啟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guī)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jīng)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學設想]。
1、一篇課外自讀課文,因而教學重點放在作為獨立的寓言故事,在讀后所能得到的啟示上。
由于《庖丁解?!返闹黝}可以有二:一是莊子主觀意圖要闡發(fā)的“緣督以為經(jīng)”的養(yǎng)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為今天讀者從中總結出的主題思想,即上述的啟示。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會,動蕩、復雜。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學觀點也反映其復雜性;他的養(yǎng)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因此,作為教學則應注重促進學生上進心,而且短短的一節(jié)課內(nèi),學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對莊子要人們像庖丁那樣找空隙下刀,避免來矛盾,逃避現(xiàn)實不讓自己受損傷的茍且偷生的人生觀,提出批判。并著重于從一則寓言中我們可受到啟發(fā),獲取教益上從事教學。
2、學難點是文章的三個境界的理解。
庖丁動手解牛時而又“未嘗見全牛也”,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他已經(jīng)完成了對必然王國的認識,行將踏進自由王國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當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進入了一個異乎前兩個境界的嶄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贝藭r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動批郤、導窾、避開技經(jīng)肯綮與大軱,游刃于彼節(jié)者之間,游刃有余,把又臟、又累、又笨重、又麻煩的解?;钣嫞傻闷翗O了、高級極了——第三境界。
莊周不愧為大思想家、文學家,他在幾百字內(nèi)寫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歷程,寫出了出語驚人的三個境界。用對話方式來寫,從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學應作為本課教學難點,提醒學生學習注意。
3、教學方法:朗讀與討論并重。
4、教學用具:多媒體(或錄音機)投影等。
5、教學時數(shù):1課時。
6、預習(略)。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內(nèi)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后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庖丁解?!?,看看從中可得到什么啟示。
二.自讀程序及內(nèi)容。
一讀。
一字一詞一句的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字詞(預習中提出的),理會文義。
二讀。
整體閱讀,理清思路。(思路體現(xiàn)在文章的段落層次中,文章的段落層次中又蘊含著思路。)。
第一部分:(開頭……乃中《經(jīng)首》之會)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第二部分:(從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結束)寫庖丁與文惠君的對話。
三讀。
細細品讀,體會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給我們的啟示,并對莊子人生哲學作粗略辨析: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四
一、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并能對之作簡單辨析。
二、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體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讀與解析中,認識如下啟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guī)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jīng)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學設想]。
1、一篇課外自讀課文,因而教學重點放在作為獨立的寓言故事,在讀后所能得到的啟示上。
由于《庖丁解?!返闹黝}可以有二:一是莊子主觀意圖要闡發(fā)的“緣督以為經(jīng)”的養(yǎng)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為今天讀者從中總結出的主題思想,即上述的啟示。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會,動蕩、復雜。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學觀點也反映其復雜性;他的養(yǎng)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因此,作為教學則應注重促進學生上進心,而且短短的一節(jié)課內(nèi),學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對莊子要人們像庖丁那樣找空隙下刀,避免來矛盾,逃避現(xiàn)實不讓自己受損傷的茍且偷生的人生觀,提出批判。并著重于從一則寓言中我們可受到啟發(fā),獲取教益上從事教學。
2、學難點是文章的三個境界的理解。
庖丁動手解牛時而又“未嘗見全牛也”,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頭??闯扇?,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東西。這是他已經(jīng)完成了對必然王國的認識,行將踏進自由王國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當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進入了一個異乎前兩個境界的嶄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時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動批郤、導窾、避開技經(jīng)肯綮與大軱,游刃于彼節(jié)者之間,游刃有余,把又臟、又累、又笨重、又麻煩的解?;钣嫞傻闷翗O了、高級極了——第三境界。
莊周不愧為大思想家、文學家,他在幾百字內(nèi)寫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歷程,寫出了出語驚人的三個境界。用對話方式來寫,從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學應作為本課教學難點,提醒學生學習注意。
3、教學方法:朗讀與討論并重。
4、教學用具:多媒體(或錄音機)投影等。
5、教學時數(shù):1課時。
6、預習(略)。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內(nèi)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后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庖丁解牛》,看看從中可得到什么啟示。
二.自讀程序及內(nèi)容。
一讀。
一字一詞一句的讀,憑借注釋,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字詞(預習中提出的),理會文義。
二讀。
整體閱讀,理清思路。(思路體現(xiàn)在文章的段落層次中,文章的段落層次中又蘊含著思路。)。
第一部分:(開頭……乃中《經(jīng)首》之會)寫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
第二部分:(從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結束)寫庖丁與文惠君的對話。
三讀。
細細品讀,體會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給我們的啟示,并對莊子人生哲學作粗略辨析: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五
庖:廚師。?。簭N師的名字,丁是他的名。解:分解。
庖丁解牛:一個叫丁的廚師分解牛的肢體。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術,說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才有好的效果。比喻經(jīng)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六
教學目的:
1、讀準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確讀音。
2、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好處和用法。
3、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課文所包含的認識客觀規(guī)律務必透過反復實踐的道理。
4、學習用生動細致的描述來表達抽象的道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第二段,理清層次及運用兩個比較寫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好處和用法。
教學難點:
1、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課文所包含的認識客觀規(guī)律務必透過反復實踐的道理。
2、學習用生動細致的描述來表達抽象的道理的寫法。
3、從課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guī)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jīng)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做到“游刃有余”。
4、體會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特點,學習本文細致生動的描述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教學時授: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我們學過、聽過許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買櫝還珠”。這些。
寓言故事不僅僅給增添了我們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們從中受到很好的教益。這天我們。
也學習一則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fā),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三、解題:
庖:廚師;丁:廚師的名字。解牛:指剖開、分割牛的肢體?!垛叶〗馀!肥恰肚f子。
養(yǎng)生主》中的一則寓言。養(yǎng)生主:指養(yǎng)生之道的關鍵。
四、串講第一、二自然段。
-
1、學生朗讀這兩段。
2、學生參看注解弄清這兩段詞句的意思。
3、教師講解重要詞句。
4、學生鞏固詞句。
第二節(jié)。
一、復習上課時所學重要詞句。
二、串講三、四自然段。
1、學生參看注解弄清這兩段詞句的意思。
2、教師講解重要詞句。
3、學生課文鞏固詞句。
三、文言知識歸納。
1、歸納“為”“乎”“于”“道”“解”“族”等虛詞、實詞的用法。
(1)為。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七
1、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學習游記寫景的方法。
3、區(qū)分散文與詩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解釋題意:
1、寫作背景:
陸游主張抗金,恢復中原,被罷官。至1169年,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通判,由故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fā)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途中作者以日記紀行,集成日記體游記《入蜀記》,以記其勝?!哆^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過小孤山和大孤山時所寫的兩則日記。
2、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縣境內(nèi)長江中,與對岸江西彭澤縣的彭浪磯隔江相望,每年汛期時四面環(huán)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長江絕島”、“長江天柱”之稱。小孤山以其小、險、獨、奇而著稱。小孤山山勢峭拔,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號為“楚塞吳關”、“海門第一關”,至今尚有古炮臺、烽火臺等遺跡。迎山而上則勝跡迭出,啟秀寺、一天門、龍耳洞、龍角石、關圣殿、彌陀閣、藏經(jīng)樓、先月樓、圣母殿、半邊塔、界潮祠、竹林、御詩碑、梳妝亭等十余處景點,且每一景點都有每一景點之雅觀和民間傳說,并鐫有歷代名人的匾額和雅士墨客之碑文。
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啟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紅墻,寺內(nèi)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稱“小姑廟”。小姑,乃民間傳說中一位純情美麗的少女。她與彭郎相愛,但終難成眷屬,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磯,立于江邊,即“彭浪磯”,亦名“彭郎磯”。小姑廟歷來香客眾多,香火鼎盛。
(山上古剎啟秀寺供奉有媽祖圣像,是中國長江中唯一一座媽祖廟。據(jù)《安慶府志》記載,廟始建于宋朝,明改建命為“天妃廟”。廟供奉“安濟夫人”。安濟夫人又稱天妃,福建莆田縣人,宋代都巡檢林院的女兒。幼而事佛,死后立廟祭祀。)。
3、大孤山:
在鄱陽湖上,其狀如鞋,俗稱鞋山。民間傳說此名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繡鞋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二、字詞疏通。
1、第一段:
(1)朗讀。
(2)學生疑難字詞質疑。
(3)譯文:八月一日,(船)經(jīng)過烽火磯。南朝以來,從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設置了很多(報警的)烽火臺,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一。從船上看山,只是見到高聳的山峰罷了。等到拋錨停船后,(我)走過山下,(看到)巖石鑲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狀,色彩光亮潤澤,也和別的石頭不大一樣。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覆蓋纏繞在它的上面,象寶石鑲嵌的屏風。這一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江水較淺,所以能看到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說的“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
2、第二段。
(1)朗讀。
(2)學生疑難字詞質疑。
(3)譯文:經(jīng)過澎浪磯、小孤山,這兩座山東西相望。小孤山屬于舒州宿松縣,山上有兵戍守著。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類,都是名聞天下的,但從峭拔秀麗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峰高高聳立著,直插云霄,已經(jīng)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tài)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yōu)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廟宇太荒涼殘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樓臺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廟在西邊山腳下,匾額上寫著“惠濟”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濟夫人”。紹興初年,魏國公張浚從湖南回來,曾經(jīng)修繕過,有座碑記載了這件事。又有另一座廟在澎浪磯,在江州彭澤縣境內(nèi),三面臨著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處名山勝景。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眰髡f的人因此說小孤山的廟里有彭郎像,澎浪磯廟里有小姑像,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夾,距小孤山大約一里遠。天下著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廟中瀏覽。向南遠望,彭澤、都昌一帶山巒,煙雨迷茫,沙鷗和白鷺都隱沒了。登山臨水瀏覽名勝可算登峰造極了,徘徊了很長時間才回去。剛到廟門口站著,有一只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守廟的人說,山上棲息著很多老鷹。
3、第三段。
(1)朗讀。
(2)學生疑難字詞質疑。
(3)譯文: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風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攬繩。不一會兒,天又轉晴,(船又)繼續(xù)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領會李白“開帆入天鏡”這句詩的妙處。這時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樣子象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長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象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晚上到達江州,州府設在德化縣,就是唐代的潯陽縣。柴桑、栗里,都屬于江州地面;南唐時由奉化軍管轄,現(xiàn)在是定江軍。岸上的土是紅色的,象墻一樣起直立著,東坡先生所說的“舟人指點岸如w”,說的就是這個。(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為風阻(船)不能行,實際用了四天半的時間,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四、鑒賞品析:
鑒賞要點:
1、本文作為一篇游記,其藝術形象的表現(xiàn)形式是什么?
2、本文的景物描寫有哪些特點?
【明確】。
1、具有獨特風貌的、蘊含著豐富的情趣和韻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2、(1)各處景物千姿百態(tài),但又均有山水輝映的描寫,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于多樣中見統(tǒng)一;(2)注意各景點地理位置上的聯(lián)系,如寫江流與船行,即在分散景點中貫以線索;寫澎浪磯與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寫大孤山時又與小孤山作比,更見出其間聯(lián)系,從而構成完整的長江山水圖。
3、豐富了作品的內(nèi)容,使寫景記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了詩的靈氣,文的雅致,神話的氛圍,歷史的積淀,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fā),更為引人入勝。
五、比較閱讀。
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釋義】山色蒼翠,煙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險絕,猿鳥不度,喬木破空。有客舟從何處而來?槳聲流水間船歌抑揚。沙岸平整,輕風徐來,望客不見,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兩山如發(fā)髻高聳,正對江水之鏡,二美梳弄新妝。舟中商賈,切莫輕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對比】[清]吳喬:“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痹姼枵宫F(xiàn)的形象和具體事物間的距離比較大,多有跳躍和省略,能讓我們想象飛得更高。散文交待具體,描寫細致真實,給人具體逼真的感受,能讓人身臨其境。
熊武輝。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八
公元1l70年,陸游赴任夔州(四川奉節(jié))通判,從家鄉(xiāng)越州山陰(浙江紹興)出發(fā),溯流而上,經(jīng)運河,歷長江,入三峽,歷時五個月,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寫下了六萬五千余字日記,于沿途山川形勢、輿地風光、名勝古跡逐一記錄。他將日記編入《渭南文集》第四十三至四十八卷,名為《入蜀記》。《過小孤山大孤山》即選自《入蜀記》,此段日記以其濃烈的愛國情懷和鮮明的藝術特色,成為大學語文、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名篇。筆者于賞讀中感觸頗深,信手寫下札記三則。
一、烽火磯的戰(zhàn)略位置。
陸游在《過小孤山大孤山》中提到的烽火磯,位于江西馬當山附近。這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磯,(《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國名勝詞典》、《辭海》均不載其條目)而陸游卻花了不少筆墨描繪它,這主要是陸游十分重視它的戰(zhàn)略地位。
陸游離鄉(xiāng)入蜀,志在雪國恥,復中原。清人錢曾在《讀書敏求記》中說陸游《入蜀記》“凡途中山川易險,無不排日記錄”。由此可見他在一路跋涉之中飽覽長江名勝風景的同時,還用戰(zhàn)略眼光對長江沿岸的地形地貌進行了考察。
“長江浩蕩,敵之巨防”,由于長江天塹的阻隔,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魏蜀吳三國鼎立、十六國和東晉的分裂,以及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因此長江沿岸留有不少歷代戰(zhàn)爭的遺跡。在這些歷代戰(zhàn)爭遺跡中,尤其是以峭壁臨江的石磯最為突出。它們峭拔崢嶸,兀立于江邊,不僅風景秀麗,而且地勢險要,往往是古代的重要渡口或通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陸游在《入蜀記》中共記載了十九個知名的石磯,其中有的在歷史上就曾發(fā)生過重大戰(zhàn)役,諸如采石磯、赤壁磯等。陸游對這些歷代戰(zhàn)爭遺跡的考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宋南渡后,金統(tǒng)治者一直未收斂他們南侵的野心,因而長江又成為南宋的重要防線,一些歷史上的戰(zhàn)略要地又都駐扎上南宋的軍隊。烽火磯是以南朝在此設立烽火臺而得名,“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到了南宋,這些古代烽火臺依然沿用?!独m(xù)資治通鑒》載:宋高宗紹興二年,“初命沿江置烽火臺以為斥堠”。南宋人周《清波雜志》也記載:“沿江置烽火臺,每日平安,即于發(fā)更時舉火一把;每夜平安,即于次日平明舉煙一把;緩急盜賊不拘時候,日則舉煙,夜則舉火各三把。紹興初,江東安撫使李光所請。”再根據(jù)陸游文章中所介紹的距離烽火磯不遠的小孤山駐有“戎兵”的情況來看,這座古代烽火臺在當時是不會廢圮的,由此可知陸游為什么要對烽火磯細加描繪。
陸游在描繪烽火磯的過程中,先是自舟中遠望,所見烽火磯自然是一個依稀的輪廓----“突兀而已”,待到“拋江過其下”,移遠就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边@還不夠,作者又用特寫的手法,描繪一塊“杰然特起”的巨石,紅色的枝藤和綠色的野蔓,縈繞在它身上,猶如寶石鑲嵌的屏風,光彩奪目。作者對這塊巨石大加渲染,顯然是有用意的,他是以這塊巨石來象征那抗金御敵的戰(zhàn)士,在沿江烽火臺上筑起一道“寶裝”屏障。這段描寫正是文章的融情入景之處。
二、“安濟夫人”的傳說與“小姑廟”的興衰。
小孤山祠宇又稱啟秀寺,相傳始建于唐。寺內(nèi)原供奉關羽像,后因“世俗轉孤為‘姑’”,寺內(nèi)便供起傳說中的“小姑”像,[1]南唐時,曾有人指出這是“穿鑿浮偽”,建議“去婦人位,立山神廟貌”。[2]但到了北宋時“又復婦人像,而敕額以圣母為稱”。[3]陸游入蜀途徑這里時,見到的神像已被封為“安濟夫人”。
“安濟夫人”究竟是一位什么樣的神祗?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載有題為《安濟夫人廟》的一段文字,茲錄于此:
本朝開寶中,真州有漁者,釣一木刻婦人,背刻“丁氏“二字。既歸,神事之,輒有靈驗。立廟江上,舟過其下者,必祠而后濟。州為保奏,封安濟夫人。廟在長蘆崇福禪院之西。
安濟夫人本姓“丁”,原是傳說中掌管長江航道的女神?!靶」谩敝砸脖环Q為“安濟夫人”,是因為小孤山下水流湍急如沸,有“雖無風,亦浪涌”的說法。每當風雨季節(jié),行船十分危險。行旅舟過其下,都要到廟內(nèi)進香,求助“小姑”保佑其安全行駛。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就曾記載:“后人語訛,作姑姊之‘姑’,創(chuàng)祠山上,塑像艷麗。而風濤甚惡,行旅憚之,每歲本府命從事躬祭?!盵4]北宋詩人陳簡夫也留有“山稱孤獨字,廟o女郎形。過客雖知誤,行人但乞靈”的詩句。[5]久而久之,人們便把“小姑”稱為“安濟夫人”。
到了南宋,小孤山祠宇的香火應當是更加旺盛,這可以從陸游的文章中的知,他交代了紹興初年,抗金名將張浚“自湖湘還”,對小孤山祠宇“嘗加營葺”。這件事一方面表明了愛國將領對祖國名勝古跡的珍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長江沿岸人民(甚至包括南宋軍隊)在金兵的時時侵擾下,更是把命運寄托在神靈身上。陸游入蜀,還寫有《晚泊》、《初寒》等詩,其中就有“叢祠無處不祈風”、“江邊叢祠常掩扉”的句子,可見沿江設有不少類似“小姑廟”的祠宇,這種想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但這時陸游所見到的“小姑廟”已“極于荒殘”,和“丹翠凌云起”的小孤山風光很不協(xié)調。對此,陸游甚感痛惜。祠宇荒殘之狀反映了大宋江山的破碎之貌。南宋統(tǒng)治者只求偏安一隅,哪顧得上對這些殘破的祠宇整飾修理。陸游由此追憶起張浚營葺小孤山廟的往事。追憶的文字雖然寥寥數(shù)語,卻寄托著他的無限感慨。宋孝宗隆興初年,陸游曾參加張浚主持的北伐工作,和張浚結為知己。后因戰(zhàn)事失利,陸游被投降派加上一個“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免歸”故鄉(xiāng)山陰。張浚輔佐南宋高宗、孝宗兩朝四十載,竭忠盡智,力主抗金,曾被封為魏國公。但連遭奸臣秦檜、湯思退之流的陷害,困于讒忌,屢起屢謫。先后謫永州、連州、福州。隆興北伐后,竟死于判福州的路上。張浚死時,陸游曾寫下一首詩:
河亭摯手共徘徊,萬事寧非有數(shù)哉。
黃閣相君三黜去,青云學士一麾來。
中原故老知誰在,南岳新丘共此哀。
火冷夜窗聽急雪,相思時取近書開。
陸游既欽佩張浚的忠貞為國,也深深的同情他坎坷的遭遇。如今,陸游來到了小孤山,見故人“嘗加營葺”的寺宇已“極為荒殘”,只留下空載其事的石碑,怎能不觸景生晴,感慨萬分呢!
陸游入屬前,曾寫有《通判夔州謝政府啟》,文中寫道:
三、不異丹青圖畫。
明人何宇度在《益部談叢》中曾評價陸游《入蜀記》“不異丹青圖畫”,閱讀《過小孤山大孤山》,確實猶如欣賞一幅清麗雋美的山水畫卷。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游蹤,運用逐景推移的手法,由水及山,連山帶水,一景一景地窺探幽姿。他先是從峭壁臨江的烽火磯著墨,然后寫隔江相望的小孤山和澎浪磯,再寫橫扼湖口的大孤山。所寫的這主要四處景物中,烽火、澎浪二磯同一類型,但在作者筆下,卻各顯特色:烽火磯因山石險峻,南朝在此設立烽火臺而得名,所以作者著意寫其石,所謂“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于它石迥異”,寫得有形有色;澎浪磯因水流十分迅猛,疾湍如沸而得名,所以作者著意寫其水,所謂“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寫得是有影有聲。大小孤山也是同類型的景物,但在作者筆下,也各呈異彩:因小孤山近旁有“沙洲葭葦”,所以作者著意寫其山貌,描繪出小孤山的“碧峰f然孤起,上干云霄”的峭麗之姿;因大孤山四周“渺彌皆大江”,所以作者著意寫其水勢,表現(xiàn)出大孤山“四面峭插水”,“望之如浮水面”的壯觀之態(tài),以及“開帆入天鏡”,水流“合處如引繩,不相亂”的奇景。作者通過對同類景物進行不同特色的描繪,創(chuàng)造出一個兩山相對,兩磯相依,山水相得,剛柔相濟的藝術境地,構成了一幅景物層層遠去而又渾然一體的'畫面。
對于大小孤山一帶的美景,作者是通篇從一“望”字生發(fā)出來的。他時而自舟中遠眺,時而在山下仰視,時而登高俯視,從多種角度捕捉景物的特色。譬如寫小孤山,作者先是運用“遠觀取其勢”[8]的形體透視,“自數(shù)十里外望之,碧峰f然孤起,上干云霄”,把小孤山拔江而起的勢態(tài)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接著是移步換形的空間透視,對小孤山產(chǎn)生“逾近逾秀”的感受。這是空間距離的變化對景物色彩的晦明所起的作用。作者把形體透視和空間透視結合起來,所見到的景物形體和色彩隨著距離的移動產(chǎn)生了無窮的變幻。他也由此時之景遷想到它日之姿,生發(fā)出小孤山在“冬夏晴雨”中“姿態(tài)萬變”的景外之趣,畫外之情。然后作者又近觀仰望,小孤山呈現(xiàn)出更為清晰的狀態(tài),連山上祠宇荒殘程度也能分辨得出。他又把視線由小孤山祠宇引向澎浪磯別祠,俯視它在水中的倒影,化實景為虛景。傍晚時分,陸游又冒著微雨登臨小孤山,視野更加開闊?!澳贤頋?、都昌諸山,煙雨空鰨鷗鷺滅沒”,他通過登高遠眺,把數(shù)十里之外的迷蒙隱約的景物組織到小孤山地域中來,擴大了小孤山景物的空間。隨后他又俯視山下“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的奇景,靜中有動,平添活力,豐富畫面的內(nèi)容。陸游觀賞景物的方法,頗象我國繪畫理論中的“散點透視”。所謂“散點透視”,是指畫家在描繪自然景物時通過視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地不斷移動,把同一空間不能盡收眼底的景物集中到同一畫面。散點透視不同于西方畫論中的“焦點透視”,焦點透視只有一個固定的觀察點,所反映的景物只有一面,而散點透視卻打破了焦點透視的局限,能反映景物的多面,或全貌。這在我國傳統(tǒng)山水畫里表現(xiàn)的最為突出。陸游雖然不是畫家,但他欣賞景物的方法卻很符合這種“散點透視”,從而他在文章中描繪出大小孤山一帶的高遠、深遠、平遠之景,[9]表現(xiàn)了長江山水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它富有變化的節(jié)律,收到了和我國古代山水畫同樣的藝術效果。
在我國繪畫史上,確有人以大小孤山作為繪畫的題材。唐代著名山水畫家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就描繪出大小孤山“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的景色。此畫流傳到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看了似聞“棹歌中流聲抑揚”,隨即寫了一首題畫詩。陸游在《過小孤山大孤山》中引用的“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詩句,就出自蘇軾的題畫詩。有趣的是,陸游也曾看到一幅《小孤山圖》,并也題了一首詩,詩曰:
江平風不生,鏡面渺千里。
軻峨萬斛舟,遠望一點耳。
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
小孤特奇麗,丹翠凌云起。
重樓邃殿神之家,帳中美人燦如花。
游人徒倚闌干處,俊鶻橫江東北去。
我們不妨將陸游的詩文相對照,兩者寫景狀物相同,有相互滲透的微妙處,卻章法各異。詩是依據(jù)《小孤山圖》順流而下來描繪景物,文章卻是按照自己的游蹤,逆江而上去描繪景物。兩相比較各盡其妙?!缎」律綀D》已失傳,它是一個什么樣的幅式已不得而知。從陸游的題畫詩看,它象是一幅立軸,而陸游的文章《讀小孤山大孤山》卻猶如一幅徐徐舒展開來的長卷。
注:
[2][3]吳曾《能改齋漫錄》卷5。
[4]孫光憲《楊鑣偶大姑神》,見《北夢瑣言》卷12。
[5]轉引自《春明退朝錄》(下)。
[7]陸游《渭南文集》卷8。
[8]唐岱《繪事發(fā)微》:“看山者,以近看取其質,以遠看取其勢,山之體勢不一?!?/p>
[9]郭熙《林泉高致集》:“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望遠山,謂之平遠。”
[10]詩題為《觀〈小孤山圖〉》,載《劍南詩稿》卷5。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九
1、讀準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確讀音。
2、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好處和用法。
3、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課文所包含的認識客觀規(guī)律務必透過反復實踐的道理。
4、學習用生動細致的描述來表達抽象的道理的寫法。
1、第二段,理清層次及運用兩個比較寫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好處和用法。
1、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課文所包含的認識客觀規(guī)律務必透過反復實踐的道理。
2、學習用生動細致的描述來表達抽象的道理的寫法。
3、從課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guī)律,只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jīng)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做到“游刃有余”。
4、體會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特點,學習本文細致生動的描述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三課時。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我們學過、聽過許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買櫝還珠”。這些。
寓言故事不僅僅給增添了我們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們從中受到很好的教益。這天我們。
也學習一則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fā),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三、解題:
庖:廚師;丁:廚師的名字。解牛:指剖開、分割牛的肢體。《庖丁解?!肥恰肚f子。
養(yǎng)生主》中的一則寓言。養(yǎng)生主:指養(yǎng)生之道的關鍵。
四、串講第一、二自然段。
-
1、學生朗讀這兩段。
2、學生參看注解弄清這兩段詞句的意思。
3、教師講解重要詞句。
4、學生鞏固詞句。
第二節(jié)。
一、復習上課時所學重要詞句。
二、串講三、四自然段。
1、學生參看注解弄清這兩段詞句的意思。
2、教師講解重要詞句。
3、學生課文鞏固詞句。
三、文言知識歸納。
1、歸納“為”“乎”“于”“道”“解”“族”等虛詞、實詞的用法。
(1)為。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十
莊子,名周,字子休,約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為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為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為“老莊”。曾經(jīng)做過漆園吏。他可能生于沒落貴族家庭,生活貧苦,學問淵博,善于辯論,他的著作輯入《莊子》一書,現(xiàn)存33篇,該書由后人整理為“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部分。一般認為“內(nèi)篇”為莊周所作?!肚f子》一書的寓言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莊周對當時的社會變革抱著無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宣揚并追求一種完全恢復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莊子·養(yǎng)生主》及其思想。
“養(yǎng)生主”:“養(yǎng)生”意為保養(yǎng)生命,“主”指道理和方法。這里指生之主,即精神?!梆B(yǎng)生主”指保養(yǎng)精神。
《養(yǎng)生主》的思想:全文的論點是“緣督以為經(jīng)”,核心就是一切順乎自然。莊子主張一切順其自然,反對人為。莊子不重視人的形體軀殼,不強求物我的分別,不計較事情的成敗,而應該順應自然之道。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十一
2、文學、文化常識積累:莊子及《莊子》。
3、課文正確解讀。
4、文言現(xiàn)象歸類。
二、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寓言寓意。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明確學習要求(小黑板展示)。
1.熟悉課文。
2.文學、文化常識積累:莊子及《莊子》。
3.正確理解課文寓意。
4.師生共同歸納文言現(xiàn)象。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正音。
將齊讀中出現(xiàn)的讀音錯誤找出來,共同糾正。
技蓋至此乎?見其難為。行為遲肯綮大軱怵然。
學生完成資料提供的拼音題。學生們齊讀。
2.文學、文化常識積累。
(1)完成資料提供的填空題。
(2)學生讀背。
(3)檢查:完成高考模擬題---五(1)題。
(四)課文解讀。
1.文字疏通?結構思路。
【生】描寫了一個場面?!編煛繌膸讉€角度正面描寫解牛場面?【生】解牛時的動作和發(fā)出的聲音。【師】請同學完整翻譯第一節(jié)。注意“所字結構”、倚、履、踦、向、中、乃、會。
庖丁解牛教案反思篇十二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shù)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tài)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fā)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云,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云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jié)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0060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