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8 18:16:15
最新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大全(13篇)
時間:2023-11-08 18:16:15     小編:紫薇兒

教案的編寫應當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示范和指導,以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有效學習。教案的表達清晰、條理分明是保證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編寫教案時的注意事項,請大家一起來看看。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一

1、理解“呵斥”“拜見”“恭恭敬敬”等詞的意思。

2、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理解劉備三請諸葛亮求賢若渴的心情,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并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為。

1、能有感情地讀劉備三顧茅廬時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語句,體會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2、開放文本,激發(fā)同學課外閱讀的興趣。

1、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同學對劉備誠心誠意的共鳴。

2、讀張飛的語句,理解對比反襯的寫法,并對張飛形象進行多角度認識。

投影設備、課件等。

1、讀了《三國》嗎?你知道劉備是什么人嗎?(相機示劉備圖片,介紹劉備資料)。

2、今天俺們就來學一個關于劉備的故事---(示課題)《三顧茅廬》。課題中“顧”是什么意思?“茅廬”呢?誰能來解題?(提示說清人物、地點、事件)。

1、漢室皇叔劉備為什么要一請、二請、三請這個一介草民諸葛亮?請同學們大聲地讀一讀課文,將讀不準,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是什么原因?書上是怎么說的?哪一小節(jié)告訴俺們?(指名讀第一小節(jié))。

1、請你讀讀2---4自然段,劃出有關句子,圈出有關詞語,考慮: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劃出劉備有關動作、神態(tài)等詞語、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

2、預設交流:

a:“俺冒著風雪,就是為了讓孔明知道俺的誠意。你怕冷,自身回去吧!”

天氣這么冷,還去——說明誠心誠意。(還有那些寫天氣的詞?數(shù)九寒天、雪花紛飛,還有天寒地凍)。

b:“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p>

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師導:是呀!諸葛亮在溫暖的被窩里呼呼大睡,劉備卻恭恭敬敬地候在門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師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樣子,持續(xù)5秒鐘)。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p>

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說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d: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a、從“劉備生氣地說張飛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

b、劉備和張飛是結(jié)拜弟兄,現(xiàn)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c、劉備和張飛的關系,能說的具體一些嗎?介紹“桃園三結(jié)義”故事。

d、是啊,為了諸葛亮,劉備竟然生氣地說自身的兄弟。在課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節(jié))。

俺和你一起來讀讀好嗎?(老師讀張飛的話,同學讀劉備的話。)。

e、配上表情、動作分角色朗讀對話。

e、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a、又等了一個時辰和快步,表示處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說明他很誠心誠意。

c、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就走上了為了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的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1、同學們除了從劉備的言行中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請你們再讀讀課文,你們還從哪里也能體會到他的誠心誠意?(張飛的無理)。

找出描寫張飛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讀一讀,你體會張飛是什么性格?

b、課文不是在寫劉備嗎?作者為什么要來寫張飛,能不能不寫他?(四人小組討論)。

(作者采用對比反襯寫法,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2、你們認為作者描寫張飛是為了突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那你們用朗讀來告訴俺。

對比讀(出示劉備張飛的對話,選擇合作讀——點名讀)。

理解劉備為什么對張飛要“呵斥——大聲呵斥”?

1、討論問題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節(jié))。

出示句子: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a、“茅塞頓開”是什么意思?

b、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c、這句話作者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讀。

2、同學們,劉備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議論,更敬佩他了,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請教,就答應了。

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勝仗嗎?(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

(2)劉備采用了諸葛亮的戰(zhàn)略計劃,逐漸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后來劉備稱帝蜀國,劉備高興地說“俺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p>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二

課前,讓學生自行預習第20課,并發(fā)表感言,記在書上。

第一課時。

師:今天,我們來學一學第二十課,題目是?

師:(板書課題)用3分鐘時間大聲朗讀一邊單元訓練目標,然后找出在這課文中詳寫的部分。

師:來說說詳寫的部分是第幾自然段到第幾自然段?

生1:3~6自然段。

師:(板書自然段,正中)哪么是不是剩下的就分在了一起了呢?

生2:不是。

師:哪么怎么分?要說出依據(jù)。

生2:1、2自然段要分開,因為第一自然段是劉備一訪諸葛亮,第二自然段是二訪諸葛亮,應該分開來。(板書1、2自然段,最上方,注明一訪,二訪。)。

師:很好,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劉備三顧茅廬是為了什么?”,并畫出劉備的言行。

師:誰來回答這個問題?

生3:劉備非常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想請他幫助自己統(tǒng)一大業(yè)。(句子)。

師:那么,就來說說段落大意?

生4:劉備想請諸葛亮幫助自己統(tǒng)一大業(yè),但諸葛亮出門去了,沒能請到。(失望而歸,板書)。

師:很好,下面來說說在一訪中,對劉備的印象。(板書印象)。

師:那么就與同桌對讀一下,待會兒就來向大家展示一下。

師:誰愿意先來讀一讀?

生5:我!

師:好,我們就帶著自己的理解聽一聽,他們有沒有讀出味道來。

師:。

生:劉備沒有讀出味道,不像劉備。

師:那你和你的同桌來讀一讀,我們看一看有沒有讀出味道。

師:有沒有?

生6:有。

師:下面,我們來學學二訪。同樣的要求,劃出劉備的言行。

師:第一句?

生7:(句子1)。

師:好,我把它概括為立即出發(fā)。(板書)下一個讀的時候,就要把概括的內(nèi)容一起說出來了。

生8:(句子2)。斥責張飛。(板書)。

師:很好,下一個。

生9:(句子3)冒雪拜訪。(板書)。

師:下一個。

生10:(句子4)怏怏而回。(板書)。

師:很好。從這些句子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11:劉備很有誠意。(板書)。

生12: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板書)。

師:能否來研究研究張飛的語言,你讀出了什么?

生13:張飛十分粗魯,莽撞,這就體現(xiàn)出了劉備的謙虛。

師:(板書)你說得真好,我們再來對讀一下,體會體會與一訪的不同之處。

(請一組同桌,)。

師:打開練一練評一評,完成1、2、3題,這就是作業(yè)。下一堂課,我們就要來學一學祥寫的三訪,到時候我們還要演一演。

第二課時。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劉備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并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二訪諸葛亮”。這節(jié)課,我們要來學學三訪諸葛亮,也就是課文詳寫的部分。先來讀一讀,體會一下,可以畫出劉備的言行,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1:(讀)。

師:(根據(jù)學生讀的句子,分別概括寫出斥責張飛、下馬步行、階下恭候、趕緊謁見)。我們根據(jù)板書,再來體會一下劉備的言行,寫寫自己的感受。

生2:(感受)板書。

師:很好,那么我們再來研究研究張飛的言行,看看作者側(cè)面描寫了劉備的哪些特點?

生3:張飛十分粗魯,莽撞,這就體現(xiàn)出了劉備的謙虛。

師:很好,下面拿出發(fā)下來表格,大家邊做邊討論,就把它完成掉了。

一顧二顧三顧怎樣一個人。

劉備(言、行、神態(tài))問……又問……失望而回。

張飛(言、行、神態(tài))怏怏而回。

師:既然主要人物是劉備,為什么要把張飛的語言和神態(tài)寫進去呢?你和同桌討論討論。

生2:作者通過描寫張飛,來反映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

師:那我們自行組合,來演一演,我們要看看,誰更像劉備或張飛。

(5分鐘后,展示,)。

作業(yè):完成練一練評一評剩下的題目。

第三課時。

師:中心,主要內(nèi)容,段落大意,以及故事背景。

并配上《易中天評三國》——三顧茅廬(楊義賢)(適當板書)。

清理訂正,排疑解難。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三

一、復習導入:

1、練讀詞語:

山岡、半晌、恭恭敬敬、諸葛亮。

秀麗宜人、群雄紛爭、茅塞頓開。

2、說說“三顧茅廬”在課文中的意思。

二、精讀課文:

t:你認為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s: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

t:你這是請他出山之后的“誠心誠意”,之前呢?

t:自己練一練,看誰來做一次“猛張飛”。你說張飛嚷時是怎樣的心情?

s:生氣、討厭(怎么搞的又去了)個別讀/齊嚷。

t:“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啊!劉備怎么說?

s:齊讀t:這地方能看出劉備誠心誠意,還有什么地方?

t:劉備為何讓他倆在門外等侯?

s:劉備怕他倆打擾諸葛亮,怕張飛鬧堂……。

s:一生表演(兩手立正站好)。

t:一個劉備,還有不同站法嗎?

s:另一生表演(低頭彎腰,雙手抱拳)彎腰低頭是對一個人的尊敬。

s:在等的時候,張飛……劉備急忙又把他攔了回去。

t:還有哪些地方體現(xiàn)劉備的誠心誠意?

t:噢,抓住了“輕輕”,連敲門聲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驚醒了諸葛亮。

s:“冬去春來”劉備在兩兄弟不同意去的時候去了,可見他誠心誠意。

t:劉備是打馬一路奔去的嗎?

s: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t:他為什么不騎馬到跟呢?

s:他怕馬蹄驚擾了諸葛亮。

s:讀:“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來?!饼R讀轉(zhuǎn)折。

s:劉備想見諸葛亮。

s:劉備見諸葛亮醒來很興備,想馬上進去和他討論國家大事。

s:讀最后兩節(jié)。

t:你讀了有何體會,劉備為何“三顧茅廬”你看出來了嗎?

s:他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兒得水一樣,這叫什么成語?

s:“火燒赤壁”、“草船借箭”……。

t:以少勝多的辦法,都是誰設計的,可見諸葛亮對劉備有多么重要,再讀讀最后一節(jié)。

t:諸葛亮用我們現(xiàn)在的說是什么?(板書:人才)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三、總結(jié)課文:

1、齊讀全文。

2、談談自己對劉備和諸葛亮的認識。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朗讀體會比喻的作用。

學習課文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通過劉備的神態(tài)、語言和動作描寫,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多媒體。

劉備。

諸葛亮。

誠心誠意。

雄才大略。

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引導學生接答:《三顧茅廬》,已板書好課題)。

(學生回答)。

師:第三次去隆中,劉備是憑什么打動諸葛亮.

(引導學生說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

(板書:誠心誠意)。

教學板塊之一。

師: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

生一:上路之前:當張飛嚷著要用一根麻繩把諸葛亮捆來時。

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為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通過比較朗讀突出了他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

指導學生反復閱讀,旨在讓學生通過劉備的語言,理解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和對賢才的渴求。

生:學生練讀。

指名讀,其他學生評讀。

角色讀,評讀。

齊讀。

生二:見面之前,劉備的所作所為。

(引導學生讀讀,找出關鍵詞語,反復誦讀。從而領悟劉備對諸葛亮態(tài)度認真,恭恭敬敬,體會他尊重人才、呵護人才,求賢若渴的品質(zhì)。)。

你能找出一些關鍵詞嗎?(生找,師劃)。

這些詞反映了劉備什么樣的心情?

生答。

師:你們能讀好這些話嗎?請練幾遍。

生:練讀。

師:指名讀。

評讀,

讓學生體驗劉備為了見到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內(nèi)心。

師:還有那些描寫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和賞識。

教學板塊之二。

師:請看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出示:(生讀)。

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師: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師小結(jié):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tǒng)一中原出力。

見面之后,劉備如魚得水。

生: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劉備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烏云見青天。

你知道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自己的統(tǒng)一大業(yè)處在什么樣的迷茫之中嗎?

所以聽諸葛亮這么一分析,他(學生接讀)。

再讀劉備的話。

學生練讀。

指名讀。

齊讀。

師: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p>

師:老師知道我們班很多同學都讀過《三國演義》,我們一起來說說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學生交流。

(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是書上的,也可能是課外的)。

生: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這句話特別嗎?

生:這句話用了比喻。

師:茅塞頓開就是(生接:撥開云霧見青天)。

能使迷茫中的劉備茅塞頓開這樣的計謀肯定很高??梢娭T葛亮很有才華,用一個成語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師:我們也有過茅塞頓開的時候嗎?

(生交流)。

有了這樣的體驗一定能把劉備的這句話讀好!

學生練讀。

指名讀。

如: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敗夏侯淳,接著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劍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故事都證實諸葛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膽大心細。

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學生接一些成語)為輔助劉備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原的目標,竭盡全力,最后戰(zhàn)死疆場,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詩。

教學板塊之三。

遷移練習。

師:隆中美不美?

生: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為什么會寫得這么美?

生:學生默讀研究。

交流。

(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讀,讀出美感。

師: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

出示:課后練習。

認真讀讀課文中描寫隆中景色秀麗宜人的有關語句,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師: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

生:學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點:這一處景色有哪幾個重點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學生習作。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五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作者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了解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jīng)過,感知劉備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體會作用,嘗試仿寫。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作者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了解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經(jīng)過,感知劉備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學難點: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體會作用,嘗試仿寫。

課堂流程。

一、誦讀名言: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二、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1、提問:誰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誰還看過小說《三國演義》?

2、研討題意:

(1)“三顧茅廬”中的“顧”是什么意思?“茅廬”呢?

(2)“三”指的是劉備他們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還是特指第三次?為什么?

(3)作為課題來講,“三顧茅廬”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4)作為成語來講,“三顧茅廬”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三、自主學習,幫扶訓練。

1、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思考劉備為什么要誠心誠意地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話作答)。

3、反復讀,分角色讀第二自然段。找出劉備責怪張飛的話。(交流:為了“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最最要緊,最最關鍵的是要懂得什么。)。

4、讀讀、想想、畫畫、議議。(按“出發(fā)前、將到時、到達后、出山后”的順序說說在劉備第三次去隆中邀請諸葛亮的過程中,哪些地方具體表現(xiàn)出了他對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寫景色秀美先整體后部分的寫法,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鞏固。

1、談感悟,從張飛與劉備的對話中,從三請諸葛亮的過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點。(提醒學生抓關鍵詞、句分析,相機追問)。

3、分享所仿寫的句子。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六

1、學會6個生字,理解“仰慕、傲慢、光臨、輔佐”等詞語的意思。

2、能給課文分段,說說段落大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能分辨課文的詳略,并認識這樣的詳略處理能突出劉備禮賢下士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理解劉備荒請諸葛亮出山的誠意。

認識課文對張飛的描寫來突出劉備的為人。

四:教學時間:3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教學要點:

整體了解課文,找出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起迄,并學習這一段落。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劉備求賢若渴、虛心求教,禮賢下士的精神。

(一)導入:

東漢末年,戰(zhàn)火紛飛,群雄紛爭,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因為這個偉大的時代造就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是--《三國演義》。

(三)、大家自由地讀課文,要求:1、讀準生字。2、讀通課文。3、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四)、讀后檢查:1、指名讀生字。2、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3、提問:a、課文記敘了劉備(),()請()出山,()的故事。

4、劉備為什么要三顧茅廬?a、指名回答。b、齊讀課文第一句話。

(五)、再次讀課文,課文的哪能幾自然段寫三顧茅廬。

同桌討論指名回答。

(六)學習第三--六自然段。

1、師:時間過得很快,寒冬剛過,早春來臨,劉備打算第三次拜訪孔明,說明什么?

2、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用--劃出表示劉備有誠意的句子。

3、學習匯報:

出示(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

(2)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地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立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

(3)劉備大聲自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我一起去?!?/p>

(4)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jié)?!?/p>

4、齊讀上述幾句話。

5、師:劉備此時就直愣愣地站著呢?當時劉備會想一些什么?

生:(1)劉備會想,待會兒見面該怎么說呢?

(2)我怎么樣才能讓諸葛亮相信我的誠心誠意,幫助我完成大業(yè)呢?

(3)他在想,我以第三次來了,諸葛亮這回該跟我走了吧。

(4)為了諸葛亮,已經(jīng)連張飛都罵了,我的心真得夠誠了。諸葛亮就是一塊石頭,也地感動了。

小結(jié):這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過渡:劉備站在門外,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醒,他怎么樣做?

出示: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jīng)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p>

問:你們知道劉備是什么人嗎?(1)大將軍(2)漢朝的皇叔。

師:對,劉備是皇親國戚,人稱劉皇叔,他竟然給諸葛亮下跪,諸葛亮是什么人?

回答:(1)讀書人(2)普通百姓。

師:用張飛的話說,他是“一個村夫”,現(xiàn)在劉備竟然給諸葛亮下跪,足可以感動--天地。

學生回答:

(1)劉備對我可是一片誠意!

(2)劉備對我這么誠心,我在他手下做官,要比我現(xiàn)在有趣。

提問:(1)這個故事中的關鍵人物是誰?劉備。

(2)既然寫劉備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為什么課文幾處寫到張飛呢?請把課文寫張飛的語句劃出來讀一讀,體會一下?(反襯出劉備的謙恭態(tài)度或誠心)。

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諸葛亮捆來就是了!”

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對關羽說:“這個先生怎么這樣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

分角色朗讀:劉備、張飛、諸葛亮、作者。

表演:劉備、張飛、諸葛亮。

四人小組討論:學習了課文你覺得劉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誠懇、有毅力、求賢若渴、虛心求教、禮賢下士。

七、作業(yè):

劉備與諸葛亮邊喝茶邊談些什么?把它寫出來。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七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朗讀體會比喻的作用。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難點:通過劉備的神態(tài)、語言和動作描寫,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

主要板書:

劉備諸葛亮。

誠心誠意雄才大略。

教學過程:

師: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引導學生接答:《三顧茅廬》,已板書好課題)。

師:“三顧茅廬”這則故事講了什么內(nèi)容?

……(學生回答)。

師:第三次去隆中,劉備是憑什么打動諸葛亮.

……(引導學生說出劉備是憑他的“誠心誠意”來打動諸葛亮的)。

(板書:誠心誠意)。

教學板塊之一。

師: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

……。

附:引導要點:

生一:上路之前:當張飛嚷著要用一根麻繩把諸葛亮捆來時。

出示:

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生:學生練讀。

指名讀,其他學生評讀。

角色讀,評讀。

齊讀。

生二:見面之前,劉備的所作所為。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關鍵詞嗎?(生找,師劃)。

這些詞反映了劉備什么樣的心情?

生答……。

師:你們能讀好這些話嗎?請練幾遍。

生:練讀。

師:指名讀。

評讀,

讓學生體驗劉備為了見到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內(nèi)心。

師:還有那些描寫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和賞識。

教學板塊之二。

師:請看劉備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風景。

出示:(生讀)。

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師: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諸葛亮)。

師:人們稱諸葛亮為——(臥龍先生)。

教學板快之三。

見面之后,劉備如魚得水。

生: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劉備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烏云見青天。

你知道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自己的統(tǒng)一大業(yè)處在什么樣的迷茫之中嗎?

生……。

所以聽諸葛亮這么一分析,他——(學生接讀……)。

再讀劉備的話……。

學生練讀。

指名讀。

齊讀。

生:學生交流。

……(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是書上的,也可能是課外的)。

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這句話特別嗎?

生:這句話用了比喻。

師:“茅塞頓開”就是——(生接:撥開云霧見青天)。

師:我們也有過“茅塞頓開”的時候嗎?

(生交流……)。

有了這樣的體驗一定能把劉備的這句話讀好!

學生練讀。

指名讀。

出示:一首詩。

教學板塊之三。

遷移練習。

師:隆中美不美?

生:……。

師: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作者為什么會寫得這么美?

生:學生默讀研究。

交流……。

(交流時教師把握:寫了哪幾個景物?它們各有那些特點?)。

讀,讀出美感。

師:我們也來寫一處景色!

出示:課后練習。

師:你最想寫哪一處景色?

交流后學生習作。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八

1.朗讀討論毛宗崗的評點內(nèi)容。

2.靈活運用此法評論名著片段。

【課前準備】。

有關文評詩詞,三大名著片段。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涉獵古代文評,了解古代文評典故佳話,比較閱讀拓展知識視野。

【教學過程】。

一、月旦評——導入新課。

(月旦評,東漢許劭、許靖之典故)。

風流舊仰先賢傳,月旦翻輸后輩評(清黃景仁)。

獨先月旦宜無愧,滿紙清風月旦評(金元好問)。

教師導語:

同學們,《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最高峰,“紅學派”是中國文評第一大派,脂硯齋扛鼎;《金瓶梅》道盡古代蘭陵家居生活,“金學派”不讓紅學;《水滸傳》高舉替天行道大旗,“金圣嘆腰斬水滸”;《三國演義》有毛宗崗,生花妙筆點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重要文學評論派,及相關重要評論家)。

二、石鼎評——理解內(nèi)容。

(典故出自韓愈,借指詩文善能。)。

咫尺西風詩酒社,石鼎句(辛棄疾)。

清吟聯(lián)石鼎(薩都拉)。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九

1、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tài)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fā)給學生。)

一顧

二顧

三顧

怎樣一個人劉備

(言、行、神態(tài))

問又問

失望而回

張飛

(言、行、神態(tài))

失望而回

(1)如果對張飛感興趣,找出描寫張飛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對劉備感興趣,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神態(tài)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巡回,了解學情。

2、研讀劉備、張飛的句子。(按學生回答的順序講)

(1)研究劉備的同學交流。

按學生交流的情況分別投影,重點落實字詞,這些句子要具體講,認真讀,讀出感情。隨機板書:斥責張飛、下馬步行、階下恭候、趕緊謁見。

學生另外找出的有關劉備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讀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2)研究張飛的同學交流。

用同樣的方法投影出示,讀讀議議,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3)文章主要是寫劉備,但同時也把張飛寫進去了,這是否多余?分小小組討論。

然后交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點撥,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隨機板書:反襯

(4)對比朗讀,愿意朗讀張飛的讀出他的莽撞無禮,愿意朗讀劉備的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三)課外延伸,激發(fā)興趣。

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這篇課文的有關章節(jié),以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十

周五下午。在鎮(zhèn)教研活動上,王雪老師執(zhí)教的《三顧茅廬》一課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課堂開放而具有活力。

1、本課緊緊圍繞著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以課題“三顧”為主線,進行課文的教學。

2、學習課文時,教師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誠心誠意”進行教學。通過學生自由讀課文,指導讀課文、齊讀、男女聲讀、師生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課文中的“誠心誠意”是真的.。

3、比較。通過比較劉備斥責張飛的對話?!皬堬w嚷道,劉備生氣地說”,讓學生體會到張飛的魯莽、劉備對人才的尊重。通過指名讀、分角色讀,學生基本上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4、引入課外資料,讓學生了解桃園三結(jié)義的故事,了解劉備與張飛的感情之深,從而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同時也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yōu)秀組品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十一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能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4、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中體會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體會劉備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讀出劉備虔誠的心情。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學會生字新詞。

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板書課題,解題:“茅廬”即“草房子”;“顧”即“拜訪”

2、你知道“三顧茅廬”的故事嗎?說說你搜集到的有關資料。

3、讀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么?(劉備為什么要三顧茅廬?怎樣三顧茅廬?結(jié)果怎樣?)。

二、熟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

1、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出示:晌??塞???尊?????諸?????提醒學生注意讀音。

2、邊讀邊思考質(zhì)疑的問題。

3、檢查詞語。

(1)諸葛亮??劉備???張飛???關羽??結(jié)拜兄弟。

讀準人名,明白彼此之間的關系。

(2)群雄紛爭??講明當時背景。

(3)邀請??輔助???統(tǒng)一中國?。

(4)恭恭敬敬?半晌???茅塞頓開。

(5)景色宜人?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疏疏朗朗。

讀準音。

(6)出示描寫隆中景色的片斷。

理解字意思再理解詞義(看圖理解)。

這段文字中寫了哪幾處景物?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

讀讀這段景色,給你什么感覺?`想像畫面。說說感受。

這句話把什么比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比呢?(襯托諸葛亮剛毅高遠非同凡響的個性,所以也稱臥龍)。

齊讀這段話,感受景色的秀麗。

4、分節(jié)朗讀課文。正音。思考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5、了解大意。

6、讀了課文,文中的主人公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練筆。用來到——只見——寫一處景色。

(1)——————————,只見一條鵝卵石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伸向遠方,路邊每隔十來米就有一個供人們休息的凳子凳子后面,盛開著許多不知名的花,紅的、黃的、百的、紫的,五顏六色,美麗極了。

(2)我們來到兒童游樂場,只見————————————————。

(3)自己寫一段話。

四、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體會比喻句前后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2.通過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動作體會劉備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學習諸葛亮尊重人才的優(yōu)秀品質(zhì)。

3.感受課文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體會文章中劉備的語言和動作,感受劉備的誠心誠意,學習劉備尊重人才的優(yōu)秀品質(zhì)。

2.難點:理解比喻句閃后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

2.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學生版)。

教學過程:

同學們,上節(jié)語文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三顧茅廬》,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三顧茅廬》。下面請大家讀課題。

一、復述詞語,把握全文。

1.出示詞語:

(1)還認識這些詞語嗎?誰來讀第一排?

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些都是課文的主人公的名字)。

(2)誰來讀第二排?

疏疏朗朗、清澈見底、青翠欲滴、秀麗宜人、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些都是寫隆中景色的詞語)。

(3)誰來讀第三排?

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恭敬等候。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些詞語都是寫劉備動作的)。

(4)誰來讀第四排?

群雄紛爭、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統(tǒng)一中國。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些都是寫諸葛亮策略的詞語)。

(5)一起讀這四排詞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把這些詞語連貫地說出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用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二、欣賞美景,感受“才華”

過渡: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劉備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著,于是他帶著關羽、張飛第三次來到隆中。隆中的景色可真美!你看!

1.欣賞美景。

出示圖文。

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1)讀這段話,里面寫了哪幾種景物?

(松林、溪流、竹林)。

(2)積累詞語。

怎樣的松林?

(疏疏朗朗)讀好這個詞語。

怎樣的竹林?

(青翠欲滴)讀好這個詞語。

怎樣的小溪?

(清澈見底)。

(潺潺流動)。

讀好這個詞語。

(3)這里的景色秀麗宜人,誰來讀好這句話?

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

過渡: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臥龍岡,這是一條怎樣的山岡?

2.感受“才華”

出示圖文。

a、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

(1)讀這句話。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

(3)在這句話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岡比作臥龍除了因為山岡的形狀像臥龍,還因為什么?

(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岡比作一條臥龍除了因為山岡的形狀像臥龍,還要說明隱居在這里的諸葛亮就像一條臥龍一樣等待著施展才華的時刻到來。)。

過渡:諸葛亮果真是個有才華的人嗎?(是)你看,就在那個茅草屋里,劉備聽了開他的話茅塞頓。

b、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頓開”?(本來不明白,現(xiàn)在一下子明白過來。)。

過渡:后來,劉備對他們結(jié)拜兄弟關羽和張飛說——。

c、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

(1)這三個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都是比喻句)。

(2)要是這樣寫好不好?

(1.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2.劉備聽了茅塞頓開;3.我得到諸葛先生真好。)。

(不好,寫得不具體。)。

(3)要是這樣寫就具體了。

(4)揭示關系:后半部分是對前半部分形象具體的說明。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一)語言。

1.自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張飛說些什么?劉備說些什么?分別是怎么說的?

2.交流。

(1)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什么叫“嚷”?誰來讀一讀張飛的話?

過渡:劉備聽了怎么說?

(2)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點出“生氣”。劉備怎樣“生氣”地說?誰來讀一讀劉備的話。

(3)只要抓住了張飛和劉備說話時樣子的詞就能把這兩句話讀好。

過渡:劉備又是怎樣做的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劃出劉備動作的詞。

(二)行動。

1.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邊讀邊劃出劉備動作的詞。

2.交流。

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走進、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進。

3.這些詞說明了什么?

(1)為什么離諸葛亮住處半里多路就要“下馬步行”?諸葛亮又看不見?

(怕驚著諸葛亮)。

(2)“輕輕敲門”說明了什么?

(怕驚擾諸葛亮)。

(3)童子說諸葛先生正在睡覺,劉備“輕輕地走進去”,說明了什么?

(怕吵醒諸葛亮)。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說明了什么?

(對諸葛亮有禮貌)。

這一等等了多久?

(5)當諸葛亮醒來時,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又說明了什么?(不想讓諸葛亮等得太久)。

4.讀好這些詞語。

(1)“下馬步行”:腳步輕一點,不要打擾了諸葛先生;

(2)“輕輕敲門”:敲得輕一點,顯得自己有禮貌;

(3)“輕輕地走進去”:走得輕一點,可別驚醒了正在睡覺的諸葛先生;

(4)“快步走進”:動作快一點,可別讓諸葛先生久等了。

5.把這些詞語送到這段話中讀一讀。

6.提升。

“下馬步行”是“尊重”;“輕輕敲門”是“尊重”;“輕輕地走進去”是“尊重”;“快步走進”還是“著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還是“尊重”,難怪張飛說要把諸葛亮捆來時劉備生氣地說:(讀)。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

7.把諸葛亮請了山后劉備又是怎樣做的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

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

大家或許并不知道,劉備當時已40多歲,諸葛亮才20多歲,整整比諸葛亮大了20歲;劉備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劉皇叔”,而諸葛亮卻是一個“一無文憑,二無地位”的農(nóng)民,劉備把他當作自己的老師,由此可見他對人才的“尊重”。

(三)寫法。

(指著板書)同學們你們看,作者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把一個“尊重人才”的劉備的形象寫得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

四、如此“尊重”,何以“為報”

過渡:“尊重”,是那樣地讓人感動!20年后,劉備已死,諸葛亮還在他的一篇名《出師表》中提起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事,他說: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p>

(諸葛亮的“感激”)。

1.?諸葛亮是怎樣幫助劉備的?

2.出示句子: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3.過渡:有人說,“書生論武事,大都紙上談兵”,可是諸葛亮卻說得頭頭是道,當時的天下,北有曹操,東有孫權(quán),諸葛亮建議劉備在西方擴展自己的地盤,然后逐步統(tǒng)一中國,使得劉備茅塞頓開。(讀這句話)。

4.諸葛亮出山以后,幫劉備打了哪些勝仗?

火燒新野、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智降姜維……。

5.拓展成語:

(這正是)。

初出茅廬、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膽大心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五、全堂總結(jié),升華“尊重”

1.同學們,學完了《三顧茅廬》,兩個已經(jīng)隨著歷史的長河滾滾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鮮活在我們眼前,一個是劉備,一個是諸葛亮。

補充:《三國演義》開頭的一首詞。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尊重”,讓我們齊讀這個詞語:“尊重”,讓我們記住這個聲音:“尊重”

六、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學生版)。

板書:

下馬步行。

輕輕敲門????????語言。

三顧茅廬??尊重????輕輕走進???????????????????。

恭敬等候?????????動作。

快步走進。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十二

《三顧茅廬》是第十一冊最后一組教材的第二篇重點講讀課文。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發(fā)展語言、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好課文。

一、教學目標:

1、揭題解題,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

2、初讀課文,以初步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脈絡,知道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

4、學習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

(一)揭題解題。

1、解釋“顧”、“茅廬”的意思。

2、簡介課文時代背景。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2)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3)談談你對劉備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脈絡。

可以問: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可能說,我讀懂了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再問:還有哪些同學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誰來告訴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脈絡。

(四)學習一顧。

1、指名讀第一段,其余同學劃出劉備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再讀讀第一段。

4、談談你對一顧中劉備的印象。

(五)布置作業(yè):完成作業(yè)本1、2、3題。

一、教學理念:

1、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三、教學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tài)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fā)給學生。)。

一顧。

三顧茅廬教案一等獎篇十三

《三顧茅廬》是第十一冊最后一組教材的第二篇重點講讀課文。本課選自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名著《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落實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發(fā)展語言、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好課文。

1、揭題解題,介紹課文的時代背景。

2、初讀課文,以初步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脈絡,知道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

4、學習劉備第一次拜訪諸葛亮。

(一)揭題解題。

1、解釋顧、茅廬的意思。

2、簡介課文時代背景。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要求: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談談你對劉備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脈絡。

可以問: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可能說,我讀懂了劉備是三次拜訪諸葛亮,再問:還有哪些同學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誰來告訴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脈絡。

(四)學習一顧。

1、指名讀第一段,其余同學劃出劉備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再讀讀第一段。

4、談談你對一顧中劉備的印象。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作業(yè)本1、2、3題。

1、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探索自主探究的開放的課堂模式。

2、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課文為例子,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位學生樂學、善學。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一)復習導入,披文入情。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還深入地學習了劉備一訪諸葛亮。

2、你想進一步研究劉備嗎?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劉備,還涉及到他的弟弟張飛,那么,我們怎么來研究這兩個人物呢?讓學生說,通過閱讀,抓住人物言行、神態(tài)等來理解。

(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深入學習課文,完成填表。(把表格發(fā)給學生。)

一顧二顧三顧怎樣一個人

劉備(言、行、神態(tài))問又問失望而回

張飛(言、行、神態(tài))失望而回

(1)如果對張飛感興趣,找出描寫張飛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對劉備感興趣,找出描寫劉備的言行、神態(tài)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巡回,了解學情。

2、研讀劉備、張飛的句子。(按學生回答的順序講)

(1)研究劉備的同學交流。

按學生交流的情況分別投影,重點落實字詞,這些句子要具體講,認真讀,讀出感情。隨機板書:斥責張飛、下馬步行、階下恭候、趕緊謁見。

學生另外找出的有關劉備的句子,讓學生說說讀讀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劉備是個怎樣的人。

(2)研究張飛的同學交流。

用同樣的方法投影出示,讀讀議議,可以看出張飛是個怎樣的人?

(3)文章主要是寫劉備,但同時也把張飛寫進去了,這是否多余?分小小組討論。

然后交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點撥,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隨機板書:反襯

(4)對比朗讀,愿意朗讀張飛的讀出他的莽撞無禮,愿意朗讀劉備的讀出劉備的誠心誠意。

(三)課外延伸,激發(fā)興趣。

引導課外閱讀《三國演義》,尤其是這篇課文的有關章節(jié),以更好地理解課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941829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