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之后對所讀內(nèi)容的感受和思考的記錄和總結。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的內(nèi)容,同時也可以促使我們深入思考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讀后感是一種個人的表達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維,同時也可以與他人進行分享和交流。寫讀后感時,可以借鑒他人的觀點和解讀,但不要完全照搬,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觀點。接下來請欣賞一些讀者撰寫的細致入微的讀后感,希望能給您帶來一些靈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一
生命,是人最珍貴的東西,失去了就不能找回來。作者通過三種不同的生命,體現(xiàn)出了生命的寶貴。寫了飛蛾的求生的欲望令作者震驚,香瓜子在磚縫中不屈向上的精神令作者敬佩,作者靜聽自己的心跳而感到震撼。
我想生命是非常脆弱的。而這篇課文引發(fā)了我對生命的思考。我的感受是:我要樹立生命意識,生命雖然短暫,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價值,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開展它的寬度。我們要珍重生命、熱愛生命、欣賞生命、珍惜生命。不能白白地糟蹋、浪費生命!要努力的體現(xiàn)生命的價值,要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人生!就像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說明我們一定要珍惜、敬重生命!還有魯迅先生說的:“浪費時間這等于浪費生命?!彼晕乙獜默F(xiàn)在做起,好好地珍惜時間,否則就是浪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去保護生命!不能讓這寶貴的生命白白地離去!
生命是多么寶貴的啊!生命是多么珍貴的啊!生命是多么脆弱的啊!生命是多么幽遠的啊!生命是多么熱烈的啊!所以我一定要創(chuàng)造出奇跡的人生!不能糟蹋生命,要延續(xù)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我希望,我的生命不能白白地流失,我一定要對我的生命負責!生命對于我來說是一塊畫布,我的表現(xiàn)就是一枝神奇的筆,我每天的表現(xiàn)都在畫布上體現(xiàn)絢麗無比的一幅畫。所以我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從今天做起,我一定為自己負責,讓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現(xiàn)在,我要好好地學習,不能讓父母操心!各方面一定要表現(xiàn)地突出,就這樣才不會讓我的生命白白流失!
《生命》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作者教育了我要珍愛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從而我知道了生命的重要!
如果我是一名醫(yī)生,我就會深刻知道生命的重要!如果我是一名科學家,我就會在我生命的歷程上添上累累的科研碩果!如果我是一名老師,我會教出許多優(yōu)秀的學生,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二
生命是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生命?以前,我從沒思考過。今天,我們學了《生命生命》一課,我才恍然大悟,對這問題也有了深刻的思考。生命脆弱的飛蛾告訴我,掉進磚縫的香瓜子告訴我,身患重病的杏林子告訴我,我們應該珍惜生命。
小飛蛾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極力鼓動雙翅,來表達它對生命的渴望;香瓜子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成長,表達對生命的熱愛;杏林子在病痛的折磨下,堅持寫作,不向命運屈服。它們都一對生命的珍愛,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
小飛蛾在作者將要把它捏死時,極力掙扎,獲得了重生;磚縫中的香瓜子在沒有泥土、沒有陽光的情況下,茁壯成長,獲得了僅僅幾天的生命;身患重病的杏林子在殘廢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寫作。
看來,,只要我們珍愛自己的生命,不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就可以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不管我們是健康還是殘廢。
比如:張海迪。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為了學習醫(yī)學知識,克服了許多困難;為給鄉(xiāng)親們針灸治病,受到了人們的贊譽。她不僅得到了別人的贊美,而且,也學習了許多知識。她在高位截癱的情況下,自學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后來還攻讀了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然而,也有一些人,因為工作或學習上有一些不如意,就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來世上只有一回,所以,我們一定要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我們現(xiàn)在是小學生,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時間,愛護我們自己的生命!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三
人們一直把“重”視為一種很可怕的事情,認為人們無法承受這種“重”無論是負擔還是壓力又后者是責任……甚至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減負減壓……這就代表他們向往“輕”可是他們想過嗎,無法承受“重”就代表可以承受“輕”了嗎?薩賓娜覺得人的一生要承受的太多了所以她沉迷于背叛,背叛了母親背叛了愛情背叛了國家…到最后背叛了背叛…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命已沒有附屬物的時候,生命終于變得很輕很輕,像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飄浮,失去了方向沒有了重心,一時間她感到很惶恐,這種生命之輕是她永遠都沒有想過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特麗莎眼里托馬斯是強者在托馬斯眼里特麗莎是個十足的弱者,他小心翼翼的呵護她!我們往往覺得弱者更需要同情其實軟弱比強大還要可怕,特麗莎用他的軟弱一點一點的改變著托馬斯,她所作的一切其實只是為了證明托馬斯對自己的愛,但是卻給托馬斯帶來了很多的不幸,托馬斯為何一再的妥協(xié)?因為特麗莎很軟弱他怕她受到傷害。事實上這軟弱比他的強大更加具有殺傷力!
這部小說顛覆了我固有的思想豐富了我的視角,給了我對待世界的另外一種態(tài)度。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四
今晚的動漫評論都是伴隨著相應的動漫音樂展開的,純屬興致使然,我也沒想到,自己對動漫的興趣竟然如此頑強持久,也算難得。
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loveless〉,寫立夏了,說到動漫,就不能不說這部作品,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從各方面看都比較完美的動漫。曾經(jīng)在論壇,帖吧上,看到有人評論說,看這部片子,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我有同感。這樣的漫畫作品,并不常見,當然,它也是有缺陷的,我想最大的遺憾就是,內(nèi)容欠深刻,過于漂浮了,可能作者還沒完成吧,因為我只看了動畫。
視覺享受主要是畫面唯美,人物也是比較賞心悅目的(只包括主角),還有一個亮點,就是蝴蝶。我一直很喜歡蝴蝶這種生物,總覺得很靈動,所有靈動的東西,都不太會落于庸俗。動漫里,藍色的,紫色的蝴蝶,也充當了其中唯美浪漫的元素。至于聽覺享受,除了動畫中聲優(yōu)出色的配音外,片尾曲〈旅程〉也是很值得一聽的,那哀傷的旋律,會縈繞在心中許久。
看在眼里,忘在心里。所以,滿目瘡痍,心無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好嗎?空落的街道,空落的心呵,沒有忘卻一切,卻隱藏一切,擱淺一切,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沒有靈魂的肉體?!恫荒艹惺苌p》里提到:美貌和青春了無意義,世界是個大的肉體集中營,靈魂是根本看不見的。真的看不見了……再也不見。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五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理解昆德拉/許鈞
中國讀書界對昆德拉的了解得益于翻譯界的工作。就我所知,國內(nèi)對昆德拉的翻譯,比較早的是韓少功,他與他姐姐合作翻譯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現(xiàn)中譯名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于198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十五年來,昆德拉的作品,除了早年用捷克文寫的詩歌和劇本,以及2003年三月才推出的法文版小說《無知》,幾乎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了,有的還有幾個譯本。我不知道在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引進昆德拉的十三部作品之前,哪些出版社購買過昆德拉的中文簡體字版權,但可以肯定地說,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以合法的手續(xù)購買版權。我特別贊同艾曉明在1996年香港《明報周刊》上講的那段話:“為了避免作品‘橘逾淮而成枳’的宿命,我想,我們是否需要回到一個基本問題上,有沒有可能按照《伯爾尼公約》和既有的著作權法,禮待昆(德拉)先生,然而再考慮,有沒有可能原原本本地介紹他的文字?”這兩種可能,上海譯文出版社現(xiàn)在都給我們提供了。我想,有了這兩種可能,我們便有了進一步理解昆德拉的可能性。
說起昆德拉,有人會說他在他的祖國捷克影響力不大,怎么在中國會有這么大的反響,是不是有點反常?實際上,昆德拉早在移居法國之前,已經(jīng)是捷克第四屆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只是因為帶頭說了真話,才被開除出黨。據(jù)蔣承俊介紹,在1977年,捷克有七十六名人民藝術家、三百六十名功勛藝術家、七千多名藝術工作者簽名發(fā)表了捷克斯洛伐克文藝界《宣言書》,其中曾這樣寫道:“……我們極端鄙視這么一幫子人,他們狂妄自大,虛榮心重,優(yōu)越感強,自私自利,無恥之尤,甚至為了幾個臭錢,不惜出賣自己祖國的利益,參加了叛徒集團,脫離了人民,離開了人民的生活,背棄了人民真正的利益而投入帝國主義懷抱,成了反人道主義的工具,墮落為那些顛覆和制造各國間不和的人的傳聲筒?!痹谶@樣的聲討中,昆德拉的作品在捷克當然不可能流傳,不流傳也就不可能有影響。我覺得這種情況一定會有改變,歷史會說話的。
昆德拉在中國的影響確實不小,但在西方,昆德拉的影響更為持久而廣泛。他在美國,在法國,在意大利,在西班牙,還有在以色列,都獲得過文學大獎。據(jù)我們了解,他的作品至少已經(jīng)被翻譯成20種語言,幾乎所有作品都有了譯文,在世界廣為流傳。實際上,是翻譯造就了具有國際影響的昆德拉,是翻譯賦予了昆德拉的作品以豐富的生命。
昆德拉的作品被廣泛翻譯,甚至不斷重譯,說明了他的作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昆德拉作品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獨特的個性和多重的解讀可能性。應該說,多重解讀的可能性,是昆德拉作品的顯著特征之一。在國內(nèi),有哲學家如復旦大學的俞吾金,從哲學角度對昆德拉的話語世界進行過闡釋,認為其作品“鑄造新的時代精神”;比較文學家樂黛云認為昆德拉“成功地完成了哲理與故事、夢與現(xiàn)實的結合,或者說創(chuàng)作了一支把哲學、敘事和夢合為一體的復雜交響樂”;文學評論家們則更推崇昆德拉掀起的小說“革命”,對其小說的“新”與“奇”,對其小說技巧的創(chuàng)新進行探討。可以說,就闡釋的多樣性而言,近二十年來,從國外譯介到中國來的'外國作家,幾乎沒有哪一個能與昆德拉相比。我想,隨著這次昆德拉作品的系統(tǒng)、全面地推出,為我們?nèi)嬖u價和理解昆德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昆德拉的作品的生命力,還在于圍繞昆德拉本人及其作品,有著種種的不解,甚至誤解。實際上,不解甚至誤解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所不可避免的。昆德拉深刻地認識到不解甚至誤解的不可避免性,就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在第三部分就有一部小小的“不解之詞匯集”,讀后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2000字》。諸如忠實與背叛,靈與肉,存在的輕與重,對所有這些有關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在他看來就存在著種種不同的認識和“誤解”。而他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以深刻的哲理開頭,結束于悲愴的詩意氛圍中,為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不可避免的誤解所產(chǎn)生的深刻原因。既然不解和誤解普遍存在,那么就作品而言,在翻譯和接受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誤讀。從作品的理解、翻譯和接受的歷程來看,誤讀是必然的。
個人的誤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集體性的強迫性誤讀。比如,以政治或意識形態(tài)的標準,對昆德拉的作品進行唯一的評判。在我看來,好的翻譯應該是為理解開拓空間。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國以往的譯本中常有刪節(jié)和改動,這是為避免誤讀而實際上又造成誤讀的原因之一。這次上海譯文出版社組織系列譯介昆德拉,我想其中大部分的刪節(jié)或改動是有可能還其真面目的。十幾年來,中國的社會與政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給我們?nèi)胬斫饫サ吕峁┝诵碌目赡?。再說隨著國際文學界對昆德拉的不斷解讀,也開拓了我們認識昆德拉的視角,為我們翻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昆德拉對翻譯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也有比較明確的原則,我想我們翻譯昆德拉,首先應該尊重他,至少對他的思想,對他的風格,對他在文學上的獨特追求,應該盡可能在翻譯中表現(xiàn)出來。我在重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時有三條原則:一是盡可能全面地理解昆德拉;二是力求再現(xiàn)昆德拉作品的風格特征;三是盡可能避免誤譯,并不隨意刪改原文。但愿我們的努力能有益于國人從對昆德拉的不解甚至誤解,進一步走近昆德拉,理解昆德拉。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六
人們一直把“重”視為一種很可怕的事情,認為人們無法承受這種“重”無論是負擔還是壓力又后者是責任……甚至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減負減壓……這就代表他們向往“輕”可是他們想過嗎,無法承受“重”就代表可以承受“輕”了嗎?薩賓娜覺得人的一生要承受的太多了所以她沉迷于背叛,背叛了母親背叛了愛情背叛了國家…到最后背叛了背叛…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命已沒有附屬物的時候,生命終于變得很輕很輕,像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飄浮,失去了方向沒有了重心,一時間她感到很惶恐,這種生命之輕是她永遠都沒有想過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特麗莎眼里托馬斯是強者在托馬斯眼里特麗莎是個十足的弱者,他小心翼翼的呵護她!我們往往覺得弱者更需要同情其實軟弱比強大還要可怕,特麗莎用他的軟弱一點一點的改變著托馬斯,她所作的一切其實只是為了證明托馬斯對自己的愛,但是卻給托馬斯帶來了很多的不幸,托馬斯為何一再的妥協(xié)?因為特麗莎很軟弱他怕她受到傷害。事實上這軟弱比他的強大更加具有殺傷力!
這部小說顛覆了我固有的思想豐富了我的視角,給了我對待世界的另外一種態(tài)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七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去年,看完以后覺得很震撼,但有什么具體的感觸時,竟也說不上來。
小說一開始就以尼采的哲學觀點展開,當時覺得很抽象,也很枯燥,因為我不太喜歡純理論性的東西。所以“輕”與“重”的對比和“眾劫回歸”的理念,讓我難以理解。但主人公托馬斯和特麗莎的出現(xiàn)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
特麗莎是個缺少安全感的女孩兒。父親的早逝和母親的責罵,使她從小就顯得格外安靜、格外孤獨。認識托馬斯以后,她顯得更加脆弱,因為她害怕失去。
托馬斯是個不安現(xiàn)狀的人,沒有什么可以拴住他的心,即使是在遇到特麗莎,他也嘗試背叛。意料之外的是,他竟愿意和特麗莎結婚,因為他所向往的自由從不允許他受婚姻的束縛。
特麗莎非常聰明,不管學什么都快的很,于是攝影成了她的專長。戰(zhàn)亂的年代成就了她的事業(yè),也挫傷了她的命運,她一次又一次的用照片訴說著民間的疾苦,表達著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她愛攝影,就如她愛托馬斯一樣!
斯賓娜,是托馬斯的情人。她的熱情似火似乎專為襯托特麗莎的冷若冰霜,她以她最獨特的視角描繪出人生百態(tài)。一幅幅被她用畫筆、顏料勾勒出的畫卷是她的心理獨白,也只有這些畫可以寄托她的全部情思。
她是一個孤獨者,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沒有愛情。她不喜歡托馬斯,但她從不拒絕托馬斯,因為他們之間有太多太多的共同點。同樣的孤獨,同樣的叛逆,同樣的不安現(xiàn)狀,同樣的心思縝密,于是她們選擇了放縱自己。
特麗莎與斯賓娜的初次見面,并沒有顯得尷尬或是局促不安;相反,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內(nèi)心深處是同樣的“安全感”的缺失。特麗莎欣賞著斯賓娜的畫,她在試圖走進她的世界。
她懂她。她很快就為遇到斯賓娜而顯得興奮。于是,她們開始裸體互拍。特麗莎竟會如此瘋狂,連作者自己都沒有料到。但正是因為作者愛特麗莎,他希望特麗莎快樂,他希望特麗莎釋放她最真實的存在,靈魂與外表一樣干凈、澄澈。
托馬斯的背叛使特麗莎變的`更加沉默不語。特麗莎整日與卡列寧為伴、最終冒著生命危險逃離托馬斯。托馬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他知道他不能失去特麗莎。他用生命為賭注,去追尋特麗莎的腳步。
但,生活沒有給他們喘息的機會。托馬斯的一篇文章讓整個國家顯得格外不安。各種人試圖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他們,特麗莎本就脆弱的神經(jīng)此刻緊繃欲裂。
特麗莎希望回到田野,托馬斯沒有絲毫猶豫。農(nóng)村,成了他們的樂土。在這片土地上,他們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也送走了卡列寧。雖然很短暫,卻足夠快樂。
巴門尼德回答輕為積極、重為消極。
在我看來,主人公承受住了命運強加給她的一切,所有又有什么談得上是重的呢!于是這些輕成了生活中的瑣碎,包括生命。
其實生活中,死亡都不畏懼,又何以不能承受瑣碎。換種思想、換個角度,生命中或許真的沒有什么不能夠承受的。
僅以此獻給迷茫中的我們,努力去承受生活中的種種瑣碎,為明天尋一條出路。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八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怎么說,以前一直以為只有重量才能將一個人壓垮,從沒有想過輕飄飄的物體也能將你打入萬丈深淵。尼采和哲學家所糾纏的神秘的”永劫回歸“或許就是在告訴我們,沉重不一定是悲慘,而輕松也不會就是輝煌。想想我們經(jīng)歷過的事情,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止地重演下去,即便那件事是那樣的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那種癲狂的幻念將會席卷我們的頭腦,一步步吞噬著我們,而我們卻是如此無能為力、無能反抗。生命無法承受的輕,又是那樣真真實實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你無法拒絕。
生活就是一出舞臺劇。在這出劇中,我們會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角色?;蛘吣銜龅教佧惿?,或者你會遇到托馬斯,又或者你遇到的是薩比娜。然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特麗莎跟薩比娜就是兩個不同的對立面。愛情是自私的,所以她讓特麗莎成為了一個生命之重的人物。對愛情的專注和責任、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對事業(yè)的認真和執(zhí)著、對善惡的愛憎和明斷……在重壓之下艱難地活著,活得實在。以至于在這個沒有美和真愛的世界,最后只能在一條狗的身上找到人間的牧歌、找到真愛。而薩比娜就是生命之輕的典型。就像文中薩比娜自己所說哦的那樣,”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八趴v自己與托馬斯的放縱,隨心所愿地生活著,就算生活對此充滿了不屑,依舊我行我素。而對于托馬斯而言,一切就又不知該從何說起了。托馬斯與特麗莎的相遇就像是一出精彩的劇集。一切都是那么巧合,卻又巧合得讓你堅信就是有這么巧合的事情。然后兩個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就這樣彼此相互牽制著,直至終老。就算生活中,兩個人無數(shù)次的刺激著對方,卻又還是那樣不肯離去。而一直輕浮的托馬斯在俄狄浦事件中展示了他生命之重的一方面。給人以一種社會正義感的強烈沖擊。然后我就開始慢慢明白生命不會在”輕“任意喧囂。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只是每個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不同。寂地說:”踮起腳尖,是否我們就離幸福近了一點?!皠傞_始看到這句話,充滿了憧憬,想象著頭頂上方的那片天空,是否真的就有天堂存在,而天堂又是怎樣的一種美好,如果那幸福的地方是如此的真實,那么,踮起腳尖吧,追尋我的幸福。就像杰斐遜在《獨立宣言》里告訴我們的,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雖然很多人都理解成每個人都有幸福的權利,但幸福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一種虛妄,只存在于追求的過程中,而在所謂的終點我們是看不到它的。
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就會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開大地,就像離開了真實的生活,走向另一種虛無。一切就開始變得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目的的草圖,即使給予我們機會回到過去重新選擇,讓我們得到更好的結果??稍谶@一過程中,難道就不會有什么變質(zhì)了么?每一種經(jīng)歷都有別樣的痛苦別樣的好,都是一種享受。
我們都在不停的選擇中成長,在這個社會里,我們總該保留著自己的一份正義感,讓自己的生命有了重量,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貼近大地,天空總是那么遙不可及,就讓自己更加趨于真實的存在。
當然,我也不能說作者就是在抨擊人類的生命之輕,每個人對作品的觀察角度不同,對作品的思考也就不同。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而或許,每個人都會要一個共同點,都會有一件事要共同的做,那就是熱愛生命所賦予我們的形式,然后永不后悔地堅定地走下去,直到遇見自己的幸福。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九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雖然只有14萬字,但它所蘊含的內(nèi)容太多太多,米蘭.昆德拉從一定的高度俯視整個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們凡夫俗子所難以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閱讀這本書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結束的,在前兩次的閱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寧的微笑》。
當托馬斯和特麗莎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變故磨難后,他們來到了鄉(xiāng)下,過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節(jié)奏從緊張走向了舒緩,帶給我們的是別樣的一種悠閑。
“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求?!碧佧惿瘜掖翁岬搅诉@句話,在悠閑的鄉(xiāng)村生活,一顆飽經(jīng)風霜的疲憊心靈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個重復多次的蹩腳笑話,也能讓她產(chǎn)生幸福的感覺。“在牧歌式的環(huán)境里,連幽默,也受制于重復這條甜蜜的法律?!?/p>
重新回看這標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為存在。存在之輕,便是我們輕視了存在,當平常的幸福伴隨在我們四周而我們渾然不知,當幸福即將離去時卻要去渴求重復,這便是一種悲哀,一種不能承受的輕。游子思鄉(xiāng),因為年少時沒有覺得家鄉(xiāng)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而蒼顏華發(fā)之時,又想著家鄉(xiāng)的好,于是天涯人斷腸。當然,并不是說敢于出去闖不好,其中沒有褒貶之意,闖——華發(fā)——斷腸,這似是一種生命常態(tài),這種不能承受之輕每個人必須要承受,無時不在承受。
是否因為承受,而幸福蕩然無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須經(jīng)過的歷程,那幸福的尋找,就在于自己,因為輕視而沒有幸福,那何不趕緊重視,便重新奪回這種幸福。
或許那句玄妙的墓志銘有了解答,“這里安息著卡列寧,他生了兩個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為特麗莎的一個夢,她想出了這句話,作為她愛犬的墓志銘。如果僅把它當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學命題,我想昆德拉遠非那么簡單,如果硬說面包圈與蜜蜂象征什么,我想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與蜜蜂,是夢境,是虛無,因為愛之切,卡列賓的死顯得那么重,因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將最后的死亡化作夢境飄走,而不落一點痕跡于過去。因為愛過,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時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種輕,輕如一個虛無的想象。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
上帝死后,尼采告訴人們,萬物都處在循環(huán)中。宇宙也罷,人類史也罷,其運行軌道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圈。以往發(fā)生過的事情會重復發(fā)生。被法國人譽為英雄羅伯斯庇爾,會一次次登上歷史舞臺,將法國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這個羅伯斯庇爾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那個英雄羅伯斯庇爾。后者在歷史上僅有一次,前者則反復出現(xiàn)。所以此處的羅伯斯庇爾是一個獨裁、白色恐怖的概念。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不管他以往殺過多少人,因為歷史終將過去,他的惡行會被遺忘??扇绻覀冎荒芸吹竭@個獨一無二的羅伯斯庇爾,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復歸的羅伯斯庇爾,那么他永遠會在殘殺無數(shù)民眾之后被原諒。就像拿破侖、--、斯大林都僅有一個。
歷史是直線運動和圓周運動的奇怪的統(tǒng)一。人類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線性軌道向前的,發(fā)生過的所有的事件,無論其好壞,都僅有一次,所以沒有什么好怕的。歷史和人生都輕如鴻毛。一次就是沒有,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從來沒有存在過。于是很多人就在這條不能回頭的軌道上選擇輕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軍。還有人卻總是要在其中找尋更多的價值和意義,他們思考、掙扎、反抗,他們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擔負起自我的職責,即使為此他們要選擇重,選擇一次次痛苦的輪回,選擇永劫復歸。那么永劫復歸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們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復歸的選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對于“永劫復歸”這一命題的思考。集中營中的親人死了,它帶給生者的傷痛還在;羅伯斯庇爾、--死了,新的獨裁者、殺人狂還在誕生。戰(zhàn)爭和獨裁,是永劫復歸的人類史上無法抹平的傷疤。若你對它視而不見,任憑歷史原諒并淡忘希特--大林,戰(zhàn)爭和獨裁會一次次重復下去。人生同樣如此。一生中只出現(xiàn)過一次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若你糾結于周圍環(huán)境的好壞和別人的評價,若你害怕承擔職責和重復的生活而不停的掙脫最終越飛越高,那你就會遠離大地而無法體會生命的真實。
動物是天生的哲學家。狗很幸福,因為它們享受于日常重復的生活。幸福就是對重復生活的渴望。狗的生命軌跡是一個圈,不像人的生命越走越遠。當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都被直線向前的人拋棄乃至遺忘,當人掙脫了所有的負擔而飛上天空,這樣的人生最終走向虛空。人類思考了千百年,才發(fā)現(xiàn)幸福,居然就是能像貓狗一樣生活,認真、重復的生活。難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一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作者對人生的命運與價值的關注是該書主題。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昆德拉認為,媚俗是以做作的態(tài)度取悅大眾的行為,這種行為侵蝕人類最初美好的心靈,是一種文明病。媚俗不僅是我們的敵人也是我們自己。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昆德拉借薩賓娜的思索表達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眾存在,只要留心公眾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媚俗是人類境況的一個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脫俗。媚俗不僅僅是某些人或某些國家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問題。由于媚俗,人們往往會用意志代替?zhèn)€人追求,由于媚俗,人們往往會扭曲自我的價值判斷以迎合整體的價值取向。當整個價值判斷體系完全失重,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無從判別,甚至形成一體時,生命在外界和內(nèi)心的沉重抗擊之下也就變得無所適從,變成了不能承受之輕。人類自產(chǎn)生以來,就面對著兩個宇宙:無比遼遠的外宇宙和無比深邃的內(nèi)宇宙。對兩個宇宙的探索幾乎是同時開始的。但在不同時期,這兩類探索在人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迥異,人們因此也就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來表現(xiàn)這種理性的探求。
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回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二
一看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這個書名,人們自然會想到以前的讀過的課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下面內(nèi)容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還談到了愛情,人的心理,政治。我不是很明白,但是這本書,它會讓你繼續(xù)讀下去,直到最后,然后你還會想再讀一遍。有一段文字有一點印象,記得不清楚。所以從網(wǎng)上摘錄,分享吧。
書中還有一段文字令我印象深刻,大家可以來品讀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他和托馬斯的狗)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jīng)常折磨人類情侶的問題:他愛我么?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多么?也許我媽所有的這些關于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的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的希望被人愛,就是說,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哪里得到什么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制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它穿過舞臺,向我們展示它背后的東西。事實上,這正是薩賓娜對特蕾莎關于她自己的畫作所做的解釋:表面上毫無疑問是一個謊言,但內(nèi)心卻是一個神秘的真相。
如果有興趣,各位都可以讀讀這本書,寫下自己的理解。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三
開篇昆德拉就引述尼采觀點,和我們談“永恒輪回”。
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可能會經(jīng)歷相似的事情,但你絕不會過著反復的生活,盡管生活大方向一成不變,但每一次從睡夢中醒來,你過得每一天都是變化的。
當你將個體聚攏,回看群體的歷史,便能發(fā)現(xiàn)“史書上談及的是一樁樁不會重現(xiàn)的往事”,縱使這樁往事牽涉到上萬人,傷害了上百萬個家庭,當它成為了歷史,便很難激起你強烈的情緒共鳴,而是“化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如果你不翻看那些記錄的書籍,這段過往,便將隨風而逝,輕如鴻毛。
特蕾莎和托馬斯的愛戀,就是“六個偶然”的結果??浦魅蔚呐既环覆?,引著托馬斯來到了這家外省醫(yī)院,旅館五選一的偶然下榻,旅館酒吧的偶然進入,特蕾莎的偶然當班,服務對象是托馬斯的偶然,引著兩人相遇。也正因為六個偶然導致的絕對,也使得托馬斯的靈魂徹底淪陷。
在愛的王國里,愛情因為“偶然”變得沒有分量,無足輕重,兩個人的“非你不可”在“偶然”的詮釋下,就變成了“如果我沒有遇到你,我肯定會愛上他”的“別人亦可”。
我覺得這正是昆德拉文字的魅力,他用兩個人的命中注定,為我們消解了愛情的獨樹一幟。既然相愛不是“非你不可”,那么分手也不必“痛不欲生”。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四
深夜,我反復翻閱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太過深奧,輕與重的意義,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氣一樣難覓其形。昆德拉在這本小說中不僅勾畫了西方社會的人生百態(tài),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虛無與空幻,細品之下,猶如回響。
書中主人公托馬斯也意識到了這些,他知道這唯一性的人生,決不能隨波逐流,可他卻沒有像居里夫婦一樣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負擔的方式,拒絕媚俗的社會??蓻]有負擔的他變的太過輕飄,反而難以詩意的棲息在這片大地上。因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輕松,而承受著‘輕’的痛苦。這種輕松的'實質(zhì)卻是人生的虛幻。但事實上,這樣的生活也絕非他想要的,他時常沉思于一句德國諺語:“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有活過?!敝挥幸淮蔚娜松糜谙硎芤矡o法通過經(jīng)驗對比得知對錯,畢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顯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這種平凡并非是托馬斯那樣的放縱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須創(chuàng)造自己獨立的人生價值,如果在此同時又不愿被世間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說的一樣:“個體必須始終在社會中掙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滅”。那么這種超脫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楊絳先生一樣“無名無位自在”的平凡,超脫于世俗之外,又有著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平凡的,淡然的心態(tài),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們的平凡,他們的執(zhí)著,他們對自己的理解,會讓他們在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響生命的凱歌。
這輕飄的生命,充滿了偶然與虛幻,回不到過去看不見未來,剛剛看破滾滾紅塵,卻也難逃歲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釋放自己靈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點亮自己的人生。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全部意義,但卻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學內(nèi)涵。
窗外,疾行的車流從一個未知,駛向另一個未知......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五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聽到不少人的推薦和高評價,一向想看但是拿起來很多次都看了一點點就看不動了,可能正因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齡閱歷不夠,總之一向沒看進去。這段時刻辭職了,那天坐長途汽車,拿起來看了幾頁就被鎮(zhèn)住了。借用周杰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在是“太帕耍弊魑一個喜愛看書的人,長這么大看的書不少,但是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么大的心靈震動和共鳴。這不僅僅僅是一本小說,這絕對是一本哲學和心理學的偉大著作。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對應這本書的就是“字字珠璣”,小說中幾乎每句話都包含深刻的哲學思考。在關于人生的輕與重,靈與肉,忠誠和背叛,事業(yè)和感情,理想和現(xiàn)實等等逃不開的人生好處問題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詮釋。
何為生命之輕?生命不管是長或者短,對于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次選取的機會,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沒走的那條路會講你帶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畫,那么“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好處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圖畫”,“如果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當然也能夠說根本沒有生命”,這就是生命之最輕;生命失去獨立性,一不留意我們的人生就會活到了別人的口水里或者成為別人生命無好處的延續(xù)那么生命就成為無好處的輕。
同時,生命也是沉重的。無法逃避的職責、糾纏不清的感情、永不滿足的欲望、“務必如此”的執(zhí)念、潛藏深處的同情共同構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慘,而簡單就真的快樂嗎?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坍塌了,但是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命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重,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真切和實在”。反之生命之輕呢,如果拋開了所有的欲望和職責,人將變得比大氣還輕,輕到了天國之上,離開了真實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實也同時進了地獄。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一樣,無法承受。
心理學案例
特麗莎擁有一個索取型的母親,母親一向認為是正因特麗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無知或者什么)。過去的一切無法改變,因此作為女兒的特麗莎便擁有了無法彌補改變的原罪(負罪感),她做一切事情來討得母親的歡心,迎合她母親“看不見靈魂”“肉體集中營”的世界。但是人畢竟是有靈魂的,一向追求上進的特麗莎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這句話印象深刻“托馬斯的聲音把她那怯懦的靈魂從她的身體深處呼喚了出來”。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而無法逆轉的,特麗莎逃離了母親的世界,但是一向在夢中充滿恐懼。
書中關于女畫家薩賓那和其情人弗蘭茨的“誤解小詞典”,也很有意思。弗蘭茨的經(jīng)歷讓他認為“忠誠”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zhì),而對于薩賓那來說,小時候嚴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讓其心靈深處最大的需求是“獨立”,也就是意味著拋開所有舊秩序的“背叛”對薩賓那最有吸引力。其實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那幾種,我們只是在不一樣的場合,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人身上重復著幾種模式而已,如同薩芬娜一生一向在實踐各種形式的“背叛”一樣。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六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什么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歡迎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聽到不少人的推薦和高評價,一直想看但是拿起來很多次都看了一點點就看不動了,可能因為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齡閱歷不夠,總之一直沒看進去。
這段時間辭職了,那天坐長途汽車,拿起來看了幾頁就被鎮(zhèn)住了。
借用周杰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在是“太屌了!”作為一個喜歡看書的人,長這么大看的書不少,但是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么大的心靈震動和共鳴。
這不僅僅是一本小說,這絕對是一本哲學和心理學的偉大著作。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對應這本書的就是“字字珠璣”,小說中幾乎每句話都包含深刻的哲學思考。
在關于人生的輕與重,靈與肉,忠誠和背叛,事業(yè)和愛情,理想和現(xiàn)實等等逃不開的人生意義問題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詮釋。
何為生命之輕?生命不管是長或者短,對于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沒走的那條路會講你帶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畫,那么“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意義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圖畫”,“如果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當然也可以說根本沒有生命”,這就是生命之最輕;生命失去獨立性,一不小心我們的人生就會活到了別人的口水里或者成為別人生命無意義的延續(xù)那么生命就成為無意義的輕。
同時,生命也是沉重的。
無法逃避的責任、糾纏不清的感情、永不滿足的欲望、“必須如此”的執(zhí)念、潛藏深處的同情共同構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慘,而輕松就真的快樂嗎?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坍塌了,但是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命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重,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真切和實在”。
反之生命之輕呢,如果拋開了所有的欲望和責任,人將變得比大氣還輕,輕到了天國之上,離開了真實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實也同時進了地獄。
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一樣,無法承受。
心理學案例
特麗莎擁有一個索取型的母親,母親一直認為是因為特麗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無知或者什么)。
過去的一切無法改變,所以作為女兒的特麗莎便擁有了無法彌補改變的原罪(負罪感),她做一切事情來討得母親的歡心,迎合她母親“看不見靈魂”“肉體集中營”的世界。
但是人畢竟是有靈魂的,一直追求上進的特麗莎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這句話印象深刻“托馬斯的聲音把她那怯懦的靈魂從她的身體深處呼喚了出來”。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而無法逆轉的,特麗莎逃離了母親的世界,但是一直在夢中充滿恐懼。
書中關于女畫家薩賓那和其情人弗蘭茨的“誤解小詞典”,也很有意思。
弗蘭茨的經(jīng)歷讓他認為“忠誠”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zhì),而對于薩賓那來說,小時候嚴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讓其心靈深處最大的需求是“獨立”,也就是意味著拋開所有舊秩序的“背叛”對薩賓那最有吸引力。
其實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那幾種,我們只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身上重復著幾種模式而已,如同薩芬娜一生一直在實踐各種形式的“背叛”一樣。
不想再寫了,這本書是大師之作,我的詮釋再多再好也不如讀原著來的好。
何況如果只是讀哲學的理論那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作者借助小說的題材傳遞了眾多的哲學思考,所以,去讀原著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法籍捷裔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寫關于布拉格風云變幻中普通人民的生活。
書中的兩對男女——托馬斯與特麗莎、薩賓娜與弗蘭茨——貫穿了全書,而“愛情,自由與真理”的人生哲學在全書中起起浮浮,此隱彼現(xiàn),刻畫出了一個虛擬而又真實,逝去而又尚存的“輕與重”的世界。
而我,把視線駐留在了愛情之上。
愛情的背后,折射出的亦是一個人對生命中自由與真理的選擇。
生命孰重孰輕,在布拉格的短暫的春天后顯露無遺,托馬斯卻在這過程中開始了他的愛情,與特麗莎—像個孩子,被人放在樹脂涂覆的草筐里順水漂來,而他在床榻之岸順手撈起了的女人,開始他前所未有地投入的愛情。
戰(zhàn)爭僅隨其后,然而托馬斯夫婦是幸運的。
蘇聯(lián)軍隊入侵之后,托馬斯以自己的名聲,被西方醫(yī)學界同行安排出國,在瑞士獲得一個不錯的職位。
但特麗莎忍受不了國外生活的輕松悠閑,她返回布拉格。
托馬斯在輕與重之間有好一陣掙扎:
他不斷警告自己不要向同情屈服,同情心則俯首恭聽,似乎自覺罪過。
但同情心知道這只是他的自以為是,還是默默地固守自己的陣地,終于,在特麗莎離別后的第五天,托馬斯告訴院長,他得馬上回去。
院長是幫助托馬斯逃離災難的人,他不理解,他生氣了。
他質(zhì)問道:“非如此不可嗎?”托馬斯答:“非如此不可?!?/p>
托馬斯選擇了對妻子守候,如此堅決,而他的情人薩賓娜卻選擇了對弗蘭茨的背叛,義無反顧。
薩賓娜是昆德拉筆下最有才華,最能洞穿世事人物,她的行為與愛情似乎是參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謎樣的“輕”的箴言。
薩賓娜是背叛的象征和符號。
背叛使她能夠直面人生,沉重的人生,在她這里也變得輕盈。
而弗蘭茨,卻成為相反的另一面,成為被薩賓娜背叛得最厲害的人物,而且得不到同情。
弗蘭茨,一個就讀于巴黎的很有天資的英俊青年,20歲時就成為學者,在以后的事業(yè)上將一片光明。
而且他不滿足于學院式的成功,認為書本生活不真實,他渴望與人們并肩游行,同聲呼喊,他要為真理和正義戰(zhàn)斗。
弗蘭茨的愛慕,除了情與性,還帶著觀念色彩。
當然,很難說這種觀念的成份,應該受到尊重還是輕視。
如此,盡管弗蘭茨傾注心血來追求薩賓娜,薩賓娜的心中卻沒有他的.位置。
當弗蘭茨既出于愛情,又出于正義沖動好不容易背叛家庭時,薩賓娜卻背叛了他,不留一句話,悄然而去。
薩賓娜的背叛是輕的勝利,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勝利是巨大的苦難代價之后的報償:它將無家可歸、亡命天涯的人對好心腸的施恩者在精神上的優(yōu)越感暴露無遺。
突來的寒潮讓氣溫陡降不少,在冷風中裹緊外套,走在人影稀疏的街道,一絲桂花的余香偶爾在鼻中蕩漾。
回到家中,在冷冽的月光下,又翻起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在書中提出了:“輕”與“重”,他說:“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崩潰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
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的比大氣還輕,會高高的飛起,離開大地即離開生活,變的似真非真。
書中的托馬斯大夫是一個特立獨行,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縛的人,當他感到家庭的重擔和責任讓他快要窒息的時候,他離開了他的妻子,回到了單身漢的生活,原以為他重新找到了自由的天堂,可是沒過多久,他又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原來他仍然需要家庭責任的那份沉重,看似自由的“輕”讓他更加抑郁,更加糾結,讓他不能承受,一生都處在矛盾當中。
這個故事這讓我思考著,領悟著,體會到作者所謂的“輕”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時候帶給我們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愛情,友情等,而“重”就是人身在社會當中所產(chǎn)生的、必須面對的責任、欲望、困難、災難等等。
“輕”、和“重”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不能被忽視,客觀存在的。
就像書中主人公那樣當兩者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毅然選擇了一直向往的東西,這就是“輕”,以為“輕”便是他的追求,但隨后又發(fā)現(xiàn)其實生命中不能缺少令他沉重的東西,這就是“重”,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已不能重來。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預先彩排他的內(nèi)容,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一旦我們意識到這些,卻又有點茫然不知所措。
其實,“輕”和“重”在某種環(huán)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關鍵看我們怎樣選擇。
我認為,選擇一個有實質(zhì)的人生就應該是我們所追求的。
每個人的追求不盡相同,所選擇的道路也不盡相同,但只要選擇了你的初衷并付諸了努力,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實質(zhì)且精彩無限的。
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堅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過程,也許當你突然回首時,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的人生同樣積累了某個領域的很多東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樣斑斕!那么“輕”與“重”永遠不會成為你的阻礙,也不會出現(xiàn)“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七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xù)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xù)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wǎng)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
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后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八
終于又有時間讀點書了,感覺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過,似乎曾經(jīng)也這樣提到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度過了第一部分第16節(jié),終于讀到了輕重的啟示!細加掂量的決斷與命運之聲聯(lián)系在一起;重、必然和價值是三個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概念:必然者為重,重者才有價值。對于我們所有人來說,人的偉大在于他扛起命運,就像用肩膀頂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樣。人只有一次生命,絕無可能用試驗來證明假設,因此他就永遠不可能知道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對還是錯。
我們都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愛情若沒有分量、無足輕重,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總是想象我們的愛情是它應該存在的那種,沒有了愛情,我們生命將不再是我們應有的生命。我們都堅信,滿腹憂郁、留著嚇人的長發(fā)的貝多芬本人,是在為我們偉大的愛情演奏“esmusssein!”
“如此必然的決定依賴的卻是這樣偶然的愛情。”
我的生命里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卻沒有一次讓這些偶然成為必然,或許生活已經(jīng)告訴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無法接受,我不想承認這必然的結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從必然開始,那么過程中能否出現(xiàn)偶然的驚喜嗎?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十九
有很多書,我們在讀的時候不屑一顧,原因是它們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和波濤洶涌的情感,但是在閱讀結束再回頭思考的時候,又會覺得溫婉深沉,回味無窮。讀這類書純屬精神層面的享受,可以獲得對人生和生命價值的思考和追問。
一頁頁將《生命》讀完,我從心底里服了米蘭·昆德拉。他用高超的技巧將哲理小說提高了夢態(tài)抒情和感情濃烈的一個新水平。其對于靈與肉、輕與重的思考顛覆了我原本既有的生命價值觀念,甚至開始使我產(chǎn)生惶恐。
生命中確有輕重之分。人類奔波勞碌傾其一生無非就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即一直以重的姿態(tài)在追逐"輕",而人類幸福的標準無非是家庭、名利、愛情等媚俗的東西。西方悲觀哲學家叔本華以為,人生即意欲之表現(xiàn)。意欲是無法滿足的淵藪,人生卻總是去追逐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追逐本身就是一大痛苦。對此,很多人呼吁何不放棄追逐,重新審視身邊的人,考慮一下如何真正的活著,拋掉負擔,回歸自然,養(yǎng)精蓄銳以應對一切。
可是生命除了有輕有重,還有"沉重之輕"。叔本華說,存在既是痛苦。若要不痛苦,須是不存在。生命之重通常都會使我們理智地提醒自己應該遵循的生命法則。有重就會有對于輕的渴望。然而當輕真正降臨,我們卻很難承受。沉重之輕與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讓生活更加糟糕。人們習慣了在一次次成功和贊美中肯定自我,當真正放下追逐,卸下所謂生命之重時,便陷入了失重后的生活。這時候一切的滿足感蕩然無存,"上進心"被當做垃圾處理了,自我意識就再也無法支撐,社會上只剩一群人感嘆家庭親人的可貴,蕓蕓眾生將慢慢喪失掉個性。說的遠一點,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就更沒指望了。
詩人蘭波說:人生要一邊趕路,一邊賞花。"一邊…一邊…"這個關聯(lián)詞往往強調(diào)并列性。蘭波想表達的不是要有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而是要用這心態(tài)來"趕路"。人生如果僅僅用來"賞花",便只??仗?、恐慌和無聊的安逸了。這即是我所理解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書中對于我們所忠于的生命之重有種特定稱謂,叫做"媚俗"。媚俗要求人們擁有一份堅信和簡單化的真理來得到最大多數(shù)人的理解,并同化他們整個集體。在媚俗的世界里實施的是心靈的專制,是對個人定義美的意志的剝奪,它來自對生命的絕對認同。我認為書中四個主人公中,弗蘭茨是最媚俗的。他可以代表我們每一個人,他至死都沒有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美只是別人眼中偶然的錯誤。
所有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媚俗也不例外。任何人只要不脫離公眾就難免媚俗。當個人有意扭曲自己的價值觀去應和群體的價值取向時,就已經(jīng)陷入了媚俗的境遇。所以,即使最瀟灑的薩比娜也不能免俗。
書中有兩對互做對比的人物:托馬斯和特蕾莎用來表現(xiàn)"靈"與"肉",薩比娜和弗蘭茨用來表現(xiàn)"輕"與"重"。靈與肉的糾葛占了本書大部分篇幅,但是淺薄如我卻并沒有參透什么,而薩比娜和弗蘭茨的對立沖突,讓我印象深刻。
薩比娜是帶有叛逆色彩的特立獨行的女畫家,她的人生充滿了背叛。她是昆德拉媚俗哲理思想的主要載體。被特蕾莎發(fā)現(xiàn)和托馬斯的情人關系時她選擇離開,弗蘭茨準備和她真正攜手時她又再度選擇離開。她的背叛不止在私人生活中存在,更延伸到國家社會中。在祖國遭遇困境時,她對游行隊伍毫不理睬,共同的故土、歷史和文化不會使她與那些捷克移民有任何共同的思想親近。這樣,她又構成成了對"同胞"這個概念的背叛。她寧愿自我地生活在陰暗的光里,也不愿媚俗的活在陽光下。我覺得她和書中兩個男人之間都不存在愛情。她不愿承擔什么,始終處于背叛的進行時,所以他們只是她享受生命之輕的道具。和托馬斯在一起,是類似知己的存在。和弗蘭茨在一起,她則扮演起長者的角色。放下奔波的角度組織家庭安頓下來,對別人來講是種輕,對她則是不能承受的媚俗之重。可是一個時時刻刻將自己視為局外人的人,一個總是不停背叛生命之重的人,生活中會剩下什么呢?薩比娜給了我們答案,只剩下空虛和寂寞。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二十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僧斔麗凵弦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后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后經(jīng)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著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
整本小說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說,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shù)”,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于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著明顯的界限,他內(nèi)心確實是深深的愛著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里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后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著責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動承擔責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于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么時候該選擇“輕”?什么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說,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應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于薩比娜,因怕責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并在“沉重的負擔”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著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勇敢地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著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下,我們要勇于承擔負擔,讓靈魂與肉體結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823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