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合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研究優(yōu)秀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對學生的教育敏感性和指導性。
唐詩五首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重難點:通過朗讀,體會詩句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錄音機、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簡介詩人
1、板書:鸛雀(齊讀)指名讀,用字理識字方法教學“雀”并擴詞。出示圖并介紹:鸛雀是一種鳥,形狀像鶴。
2、古時候,有許多的鸛雀喜歡停歇在一座樓上。因此人們把這座樓叫鸛雀樓。(板書:“樓”)用字理識字方法教學“樓”字并描紅“樓”“雀”。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登)齊讀課題。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對王之渙有那些了解?(教師板書作者名)并補充:唐代詩人王之渙從青少年起就勤奮讀書,刻苦寫作。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寫的這首古詩深受人們的喜愛。(出示古詩)
過渡句: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自讀全詩,初步感知
1、自讀古詩,把字音讀準。
2、教師范讀,注意古詩的節(jié)奏。
3、指名讀詩句,正音。
三、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詩意
1、哪些詩句是描寫詩人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板書:看、想)
2、同桌討論:詩人看到了什么?想想自己能讀懂哪些詞或詩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詞打個標記,還可以問問前后桌的同學。
3、匯報讀懂的詞,提出不理解的詞,師生共同解決。
?白日:傍晚的太陽依:依靠盡:完了,不見了
(傍晚的太陽慢慢落下山去,不見了)
?入海流:黃河水流呀流,流到哪里去呢?(流進大海里)這就是“入海
流”。
?比較“入”與“人”
4、指導朗讀,集體評議(太陽是怎樣落山的?黃河水是怎樣流的?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5、多美的景色呀,我們一起把它畫下來。(師生共同合作畫簡筆畫)
6、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齊讀)
?你讀懂了哪個詞句?詩句中的哪個詞表示很遠很遠?
欲:想要千里目: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為什么要看到更遠的地方,要再上一層樓呢?(學生自由發(fā)言)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7、簡筆畫把詩人得位置畫下來。(師生共同完成)
8、詩人站在樓上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學生想象并發(fā)言: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像黃河水一樣奮勇前進;要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能做更多的事;要看到更遠的地方,一定要爬上更高。)
四、指導背誦,鞏固理解
1、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連老師也被感染了,情不自禁想說幾句。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起去感受那壯美得景色。(配樂朗讀)
師訴:一輪紅日正伴著火一般的晚霞,笑瞇瞇的回家了,滾滾的黃河水像千軍萬馬一樣奔騰著涌向大海。讓人不禁想起“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時間像黃河水一樣,流逝了再也不能回頭。人生要有意義,就必須奮力進取,才能獲得成就。要想看得更遠,就必須再登上一層樓。同學們,讓我們再來吟誦這首詩。(齊讀“登鸛雀樓”)
2、背古詩(邊想自己畫的畫,邊背誦)。
五、拓展延伸,積累古詩
1、古詩擂臺賽:背一背關于王之渙的古詩。
2、小結:同學們真能干,能背那么多王之渙的古詩。當然,除了王之渙之外,還有很多的詩人,他們也寫了很多經典的古詩,希望同學們多讀書,多學知識,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板書設計:
唐詩五首教案篇二
1【雜曲歌辭·竹枝】顧況
帝子蒼梧不復歸,洞庭葉下荊云飛。
巴人夜唱竹枝后,腸斷曉猿聲漸稀。
2【雜曲歌辭·竹枝】劉禹錫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xiāng)情。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江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
憑寄狂夫書一紙,住在成都萬里橋。
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
個里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城西門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xiāng)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3【雜曲歌辭·竹枝】白居易
瞿塘峽口冷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
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晴鳥一時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
蠻兒巴女齊聲唱,愁殺江樓病使君。
巴東船舫上巴西,波面風生雨腳齊。
水蓼冷花紅蔟蔟,江蘺濕葉碧萋萋。
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后聲遲。
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4【雜曲歌辭·竹枝】李涉
荊門灘急水潺潺,兩岸猿啼煙滿山。
渡頭年少應官去,月落西陵望不還。
巫峽云開神女祠,綠潭紅樹影參差。
下牢戍口初相問,無義灘頭剩別離。
石壁千重樹萬重,白云斜掩碧芙蓉。
昭君溪上年年月,獨自嬋娟色最濃。
十二峰頭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規(guī)啼。
孤舟一夜東歸客,泣向春風憶建溪。
5【雜曲歌辭·竹枝】孫光憲
門前春水白蘋花,岸上無人小艇斜。
商女經過江欲暮,散拋殘食飼神鴉。
亂繩千結絆人深,越羅萬丈表長尋。
楊柳在身垂意緒,藕花落盡見蓮心。
6【雜曲歌辭·楊柳枝】白居易
一樹春風萬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一樹衰殘委泥土,雙枝榮耀植天庭。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兩星。
7【雜曲歌辭·楊柳枝】白居易
六么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
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陶令門前四五樹,亞夫營里百千條。
何似東都正二月,黃金枝映洛陽橋。
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清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
紅板江橋青酒旗,館娃宮暖日斜時。
可憐雨歇東風定,萬樹千條各自垂。
蘇州楊柳任君夸,更有錢塘勝館娃。
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
蘇家小女舊知名,楊柳風前別有情。
剝條盤作銀環(huán)樣,卷葉吹為玉笛聲。
葉含濃露如啼眼,枝裊輕風似舞腰。
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
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xù)得期。
8【雜曲歌辭·楊柳枝】盧貞
一樹依依在永豐,兩枝飛去杳無蹤。
玉皇曾采人間曲,應逐歌聲入九重。
9【雜曲歌辭·楊柳枝】劉禹錫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南陌東城春早時,相逢何處不依依。
桃紅李白皆夸好,須得垂楊相發(fā)輝。
鳳闕輕遮翡翠帷,龍墀遙望曲塵絲。
御溝春水柳暉映,狂殺長安年少兒。
金谷園中鶯亂飛,銅駝陌上好風吹。
城東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楊無限時。
花萼樓前初種時,美人樓上斗腰支。
如今拋擲上街里,露葉如啼欲恨誰。
煬帝行宮汴水濱,數株殘柳不勝春。
昨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墻不見人。
御陌青門拂地垂,千條金縷萬條絲。
如今綰作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風滿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輕盈裊娜占春華,舞榭妝樓處處遮。
春盡絮飛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
10【雜曲歌辭·楊柳枝】劉禹錫
揚子江頭煙景迷,隋家宮樹拂金堤。
嵯峨猶有當時色,半蘸波中水鳥棲。
迎得春光先到來,淺黃輕綠映樓臺。
只緣裊娜多情思,便被春風長請挼。
巫峽巫山楊柳多,朝云暮雨遠相和。
因想陽臺無限事,為君回唱竹枝歌。
11【雜曲歌辭·楊柳枝】李商隱
暫憑樽酒送無憀,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唯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
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
12【雜曲歌辭·楊柳枝】韓琮
梁苑隋堤事已空,萬條猶舞舊春風。
那堪更想千年后,誰見楊花入漢宮。
13【雜曲歌辭·楊柳枝】施肩吾
傷見路傍楊柳春,一枝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14【雜曲歌辭·楊柳枝】溫庭筠
宜春苑外最長條,閑裊春風伴舞腰。
正是玉人腸斷處,一渠春水赤欄橋。
南內墻東御路傍,預知春色柳絲黃。
杏花未肯無情思,何事情人最斷腸。
蘇小門前柳萬條,毿毿金線拂平橋。
黃鶯不語東風起,深閉朱門伴細腰。
金縷毿毿碧瓦溝,六宮眉黛惹春愁。
晚來更帶龍池雨,半拂欄干半入樓。
館娃宮外鄴城西,遠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孫歸意切,不關春草綠萋萋。
兩兩黃鸝色似金,裊枝啼露動芳音。
春來幸自長如線,可惜牽纏蕩子心。
御柳如絲映九重,鳳凰窗柱繡芙蓉。
景陽樓伴千條露,一面新妝待曉鐘。
織錦機邊鶯語頻,停梭垂淚憶征人。
塞門三月猶蕭索,縱有垂楊未覺春。
15【雜曲歌辭·楊柳枝】皇甫松
春入行宮映翠微,玄宗侍女舞煙絲。
如今柳向空城綠,玉笛何人更把吹。
爛熳春歸水國時,吳王宮殿柳垂絲。
黃鶯長叫空閨畔,西子無因更得知。
16【雜曲歌辭·楊柳枝】齊己
鳳樓高映綠陰陰,凝碧多含雨露深。
莫謂一枝柔軟力,幾曾牽破別離心。
館娃宮畔響廊前,依托吳王養(yǎng)翠煙。
劍去國亡臺榭毀,卻隨紅樹噪秋蟬。
濃低似中陶潛酒,軟極如傷宋玉風。
多謝將軍繞營種,翠中閑卓戰(zhàn)旗紅。
高僧愛惜遮江寺,游子傷殘露野橋。
爭似著行垂上苑,碧桃紅杏對搖搖。
17【雜曲歌辭·楊柳枝】張祜
莫折宮前楊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
傷心日暮煙霞起,無限春愁生翠眉。
凝碧池邊斂翠眉,景陽臺下綰青絲。
那勝妃子朝元閣,玉手和煙弄一枝。
18【雜曲歌辭·楊柳枝】孫魴
靈和風暖太昌春,舞線搖絲向昔人。
何似曉來江雨后,一行如畫隔遙津。
彭澤初栽五樹時,只應閑看一枝枝。
不知天意風流處,要與佳人學畫眉。
暖傍離亭靜拂橋,入流穿檻綠搖搖。
不知落日誰相送,魂斷千條與萬條。
春來綠樹遍天涯,未見垂楊未可夸。
晴日萬株煙一陣,閑坊兼是莫愁家。
十首當年有舊詞,唱青歌翠幾無遺。
未曾得向行人道,不為離情莫折伊。
19【雜曲歌辭·楊柳枝】薛能
華清高樹出離宮,南陌柔條帶暖風。
誰風輕陰是良夜,瀑泉聲畔月明中。
洛橋晴影覆江船,羌笛秋聲濕塞煙。
閑想習池公宴罷,水蒲風絮夕陽天。
嫩綠輕懸似綴旒,路人遙見隔宮樓。
誰能更近丹墀種,解播皇風入九州。
暖風晴日斷浮埃,廢路新條發(fā)釣臺。
處處輕輕可惆悵,后人攀處古人栽。
潭上江邊裊裊垂,日高風靜絮相隨。
青樓一樹無人見,正是女郎眠覺時。
汴水高懸百萬條,風清兩岸一時搖。
隋家力盡虛栽得,無限春風屬圣朝。
和花煙樹九重城,夾路春陰十萬營。
唯向邊頭不堪望,一株憔悴少人行。
窗外齊垂旭日初,樓邊輕好暖風徐。
游人莫道栽無益,桃李清陰卻不如。
眾木猶寒獨早青,御溝橋畔曲江亭。
陶家舊日應如此,一院春條綠繞廳。
帳偃纓垂細復繁,令人心想石家園。
風條月影皆堪重,何事侯門愛樹萱。
數首新詞帶恨成,柳絲牽我我傷情。
柔娥幸有腰支穩(wěn),試踏吹聲作唱聲。
高出軍營遠映橋,賊兵曾斫火曾燒。
風流性在終難改,依舊春來萬萬條。
縣依陶令想嫌迂,營伴將軍即大粗。
此日與君除萬恨,數篇風調更應無。
狂似纖腰軟勝綿,自多情態(tài)更誰憐。
游人不折還堪恨,拋向橋邊與路邊。
朝陽晴照綠楊煙,一別通波十七年。
應有舊枝無處覓,萬株風里卓旌旃。
晴垂芳態(tài)吐牙新,雨擺輕條濕面春。
別有出墻高數尺,不知搖動是何人。
暖梳簪朵事登樓,因掛垂楊立地愁。
牽斷綠絲攀不得,半空懸著玉搔頭。
西園高樹后庭根,處處尋芳有折痕。
終憶舊游桃葉舍,一株斜映竹籬門。
劉白蘇臺總近時,當初章句是誰推。
纖腰舞盡春楊柳,未有儂家一首詩。
20【雜曲歌辭·楊柳枝】牛嶠
解凍風來末上青,解垂羅袖拜卿卿。
無端裊娜臨官路,舞送行人過一生。
吳王宮里色偏深,一簇纖條萬縷金。
不憤錢塘蘇小小,引郎枝下結同心。
橋北橋南千萬條,恨伊張緒不相饒。
金羈白馬臨風望,認得羊家靜婉腰。
狂雪隨風撲馬飛,惹煙無力被風欹。
莫交移入靈和殿,宮女三千又妒伊。
裊翠籠煙拂暖波,舞裙新染曲塵羅。
章華臺畔隋堤上,倚得春風爾許多。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唐詩五首教案篇三
《登鸛雀樓》是選自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首古詩。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在認識字詞、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本說課是第一課時,主要從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過程以及說板書設計幾大板塊完成。
首先說教學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圍目標標準,
主要設定三點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字詞意思。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接著是教學重點,通過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學難點則是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
本次說課的重點就是教學過程。
在講授新課時利用掛圖,讓學生觀察圖畫,看看能看到什么。接著是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理解“日”“盡”“白日依山盡”的意思。
學習第二行詩句
(借助兩個問題來學習理解第二行,通過朗讀體會詩句意味。)
1、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里呢?
2、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把這氣勢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4、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像學習前兩句古詩一樣,理解字詞意思,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2、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么意思嗎?
4、(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5、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并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詩句理解之后進行朗讀指導,先聽老師讀,接著根據孩子積極向上的心理進行比賽朗讀,學生興趣很濃。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小結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把今天學習的古詩背誦給爸爸媽媽聽,還可以通過上網或區(qū)圖書館再找一些王之渙的詩歌來讀一讀!
板書設計:(掌握停頓,指導朗讀。)
唐詩五首教案篇四
1、在詞的教學中,要充分營造詩體環(huán)境,避免唯主題論,應著眼于詞本身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理解因素,繼續(xù)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并繼續(xù)支持學生討論與探究。
2、問難解答環(huán)節(jié),課前通過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已大致掌握了學生知識性的錯誤,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及時給于糾正,大大加快了教學進程。佳句賞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感興趣的詩句進行賞析,使學生能獨立地、有個人見解地理解詞的含義,并支持學生進行討論與探究,無形中教給了學生賞析古詩詞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課容量安排太大,課堂各環(huán)節(jié)之間時間安排不科學、不精確,導致授課時間緊張,拖堂嚴重。由于主、客觀雙方面原因,沒有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課堂的科技含量不高。今后在教學中應再增加學生的活動時間,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唐詩五首教案篇五
2、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領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感。
作品的思想內涵。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檢查預習:
三、朗讀。
1、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將這五首詞瀏覽通讀一遍。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間派的重要作家。
2、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3、體會文章寫作特色。
(1)教師提問:“梳洗罷”這三個字能揭示出這位女子的什么心態(tài)?
(投影展示)“獨倚望江樓”中哪個字最能說明女子的生活狀態(tài)?
“過盡千帆皆不是”這句話中你能不能體會出她的心理變化?
從這首詞中你認為她等了多長時間?
你認為白頻洲會是一個什么地方?
(2)學生討論。
(3)學生發(fā)表意見,教師總結指正,必要的時候,教師要予以講解。
(4)答案提示:
“女為悅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說明她相信愛人一定會回來,心中充滿希望。
“獨”這個字寫盡了她的孤獨和期盼。
白頻洲又可能是她和愛人分手的地方。
1、朗讀這首詞。
2、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
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明。
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
中原的懷念。本詞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指正。
4、思考:
(2)“聞說”“也擬”“只恐”這三個詞說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發(fā)作者感情的?
學生思考、討論,發(fā)表意見,教師指正。
5、總結:這兩首有什么相同之處?
學生可各抒己見,教師總結。
六、質疑問難。
七、拓展延伸:你還知道哪些寫愁的詩句,請列舉并說明其特點。
八、布置作業(yè)?:背過這兩首詞,熟讀其他三首,爭取背過。
第二課時。
一、檢查導入??:
檢查學生背誦默寫。
二、學生自學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學常識。
2、通讀這三首詞,討論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問。
3、把握三首詞的感情。
(2)下片分別抒發(fā)了什么感情?有何異同?
(3)這三首詞總體上有什么異同?
學生討論,教師答疑。
答案提示:
(1)《漁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涼、戒備森嚴。
《江城子》:打獵:雄壯、開闊。
《破陣子》:回憶軍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氣概。
(2)《漁家傲》:思鄉(xiāng),愛國,渴望建功立業(yè)。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為國效力,愛國。
《破陣子》:渴望建功立業(yè),壯志未酬的抑郁、憤慨。
相同:愛國,渴望建功立業(yè),為國效力。
不同:《漁家傲》與思鄉(xiāng)緊緊聯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陣子》更多的是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抑郁、憤慨。
(4)總體分析:
相同:感情上來講,都與愛國緊密聯系。
風格上豪放、開闊、雄壯。
不同:感情的側重點略有不同。
三、質疑問難。
五、布置作業(yè)?:背誦這五首詩,課后查詢有關豪放詞和婉約詞的相關資料。
唐詩五首教案篇六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盡可能讀懂這首詩,體會其中的美感。
教學難點感受“孩童之道”的含義。
教學過程個性設計
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第一課時
課前演講:
一、導語:
公元19一個晴朗的日子,印度有位詩人領著一群孩子剛從森林里玩耍歸來,郵遞員送給他一份電報,這是瑞典文學院發(fā)來的一個通知,告訴這位詩人,他獲得了本年度,即1913年世界文學最高獎--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一個東方人。這位詩人并沒有去瑞典參加盛大的授獎慶典,并且把他獲得的諾貝爾獎金全部捐給了一所學校。這位詩人就是印度最偉大的詩人、印度詩圣--羅賓得拉納特泰戈爾。作為一位世界級的大作家,泰戈爾的作品是可以車載斗量的。他一生為我們留下詩集53部,長篇中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一百多篇,戲劇38部。(列舉數字是為了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他還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創(chuàng)作了兩千多首歌曲,其中一首被定為印度的國歌。他還是一位造詣很高的畫家,七十高齡才開始揮筆作畫,畫了兩千七百多幅作品,大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在泰戈爾眾多的作品中,有一部詩集被稱為“世界最優(yōu)秀的兒童詩集”,這就是《新月集》。(板書:《新月集》)
今天我們就學習《新月集》中的一首詩--《孩童之道》。
二、教師范讀
三、講讀
1.讓學生放聲自由讀。
提一個要求:讀完之后,說說讀這首詩的第一感受--它可以是你對這首詩的感悟、理解,也可以是這首詩使你想到的什么。
2.讓學生談感受。
我作為教者,也談自己的感受。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交流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把自己當成學生中的一員。對于學生的發(fā)言,教者應給予適當的評價。比如用“你找到了藝術的感覺”“你的感受非常獨特”之類的話來肯定。因為這首詩不好懂,所以若有學生說讀不懂,教者也要給以肯定:“你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感受。不懂不要緊,一會兒你就會懂?!?/p>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孩童之道
泰戈爾:印度詩人,《吉檀迦利》諾貝爾文學獎
惜緣
[《孩童之道》(泰戈爾)教案(長春版七年級上冊)]
唐詩五首教案篇七
1.聽讀,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2.再讀,理解詩句的意思。
(1)學生邊讀邊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
(2)學生討論發(fā)言,老師引導,理解詩句含義。
品讀,體味詩中的情感。
(1)前兩聯由傳說寫起,有什么作用?
從傳說寫到現實,由傳說的美好與現實的“空余”尋常江樓構成強烈的反差,詩人的悵然若失的情緒表露出來。
(2)詩的頷聯寫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黃鶴一去”把讀者的視野引向茫茫遠方;“白云千載”又讓人聯想到上下幾千年的風云變幻。只兩句詩,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創(chuàng)設出一種蒼茫開闊的意境,抒發(fā)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xiāng)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
(3)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詩句描繪出站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的景象,蔥蘢茂盛而富有生機:晴空萬里,遠望漢陽,一棵棵樹木清晰可數;鸚鵡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蔥綠。這段寫景,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fā)詩人的鄉(xiāng)愁設置了鋪墊。
(4)尾聯“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詩人“愁”該如何理解?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xiāng),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xiāng)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靄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xiāng)愁,問鄉(xiāng)鄉(xiāng)不語,思鄉(xiāng)不見鄉(xiāng)。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xiāng)愁呢?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xiāng)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
1.意境開闊、氣魄宏大。詩的開頭從黃鶴樓美麗的傳說寫起,仙人、黃鶴引發(fā)人們美好的聯想。寫到“黃鶴一去”,寫到“白云千載”,意境開闊,引人遐思。
2.風景如畫,情真意切。詩的頸聯描繪了詩人站在黃鶴樓上眺望遠處所見到的空明悠遠的畫面,融情于景,眼前景雖美,何處是鄉(xiāng)關?景中蘊含詩人濃濃的鄉(xiāng)愁。
唐詩五首教案篇八
登鸛雀樓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王之渙本人和他的《涼州詞》、《送別》這兩首古詩,并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登鸛雀樓》,能背誦《涼州詞》、《送別》。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和詩中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具準備:ppt課件,古詩新唱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教師對學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這節(jié)課都會有進步。
二、圖畫導入,了解詩意
1、導語導入:老師知道小朋們友們非常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找到了這樣一幅畫。
(師出示登顴雀樓課文插圖)
2、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說一段話?
生交流。
學生動腦想辦法。
唐詩五首教案篇九
1、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3、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
1、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2、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
一、導入
2、老師已經感受到同學們對古詩的喜愛之情了。望著一輪明月,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感受。這節(jié)課,讓我們走進《古詩二首》,來學習兩首與明月有關的古詩。(板書題目:鳥鳴澗)
二、新授
3、自由發(fā)言,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理解詩句意思。
(1)寂靜山村,人已入睡,在這樣的夜里,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么——寧靜。(板書:夜靜)后來詩人聽到了——鳥鳴(板書:鳥鳴),詩人認為是什么使鳥兒受驚了呢?(月亮出來,照亮了大地)詩人沒有直接描寫月亮,但是卻說月亮出來后使鳥兒受到了驚嚇,那你認為這月亮是什么樣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書:月明)你認為這聲音破壞了原先那種寧靜安逸的意境了嗎?(沒有,有靜有動,反而是更加使詩人陶醉于其中)你認為這樣的環(huán)境怎么樣呢?這時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會如何呢?(板書:境美)
(2)展開想象,再現詩人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說說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這樣的情境中,詩人深深陶醉了。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你認為應該怎樣讀呢?(舒緩,悠閑,沉醉)誰來讀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古詩)
(4)請閉上眼睛,聽老師吟誦這首詩,在頭腦中再現詩中描寫的情景。
三、拓展
現在,我由你們的學習伙伴變成了這場古詩挑戰(zhàn)賽的主持人。哪個小組做好準備了?你們選擇幾星題?派個代表,小組成員可以站起來相互補充。
三星題——背誦古詩《鳥鳴澗》(怎樣背誦才能靜——聲音輕,速度慢);
四星題——說說帶點詞語意思;
(人閑——人寂靜心閑;空——空蕩蕩,沒有人;時鳴——不時鳴叫幾聲)
五星題——讀古詩,想象畫面(你喜歡哪一句——詩美,你描繪的景色也美)
(這樣的景色,給你一種什么感受?——板書:山中月夜靜從哪里能體會出?)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我們結束了今天的古詩挑戰(zhàn)賽。我要祝賀每一位同學,你們不僅學會了《鳥鳴澗》,還掌握了一種自學古詩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學都是今天的獲勝者!
四、小結
五、板書設計:
《鳥鳴澗》
唐王維
山中月夜
美靜
六、反思:
教學中,曾有一個學生質疑:這首詩到底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還是有歧異。我耐心地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義。學生通過查字典并結合詩的內容最后一致認為寫的是春天這個季節(jié)的景色,其實我們都知道,桂花,又名木樨,屬于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花小,白色或暗黃色,有特殊的香氣。我們常聽到的一般是秋天的桂花。但是它分為不同的種類,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所以詩中所描寫的桂花是在春天,這并不矛盾。學生們情緒高漲,課堂教學也進入佳境。
唐詩五首教案篇十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關于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一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另一種意見認為文藝創(chuàng)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臥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之一。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于風景寫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間,并不容易覺察。因此,開頭“人閑”二字不能輕易看過。“人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fā)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fā)出的一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于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里,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huán)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于它們已習慣于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fā)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們聯想的。但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于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tǒng)一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并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fā)出叫聲?!皶r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我們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huán)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里,喜歡創(chuàng)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fā)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傍B鳴山更幽”,這里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
作業(yè):背誦課文。
唐詩五首教案篇十一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fā)兵攻打唐朝附屬小國小勃律。737年,節(jié)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軍。王維奉命出塞犒賞三軍,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
初讀,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感知詩的內容。
(1)理解詩句的內容。
首聯:以簡練的筆墨敘寫此次出使的經歷。
頷聯:既言事,又寫景,更傳達出作者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頸聯:千古名句,描繪塞外蒼涼壯觀的景象。
尾聯: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寫出了將士們保衛(wèi)家國的決心,表達詩人對他們的贊美之情。
(2)整首詩中,詩人的情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首聯的“單”字可見其孤獨寂寞,頷聯兩個比喻,表達詩人的激憤和抑郁,頸聯描寫塞外壯觀美景,贊嘆之情溢于言表,尾聯借典故表達對戍邊將士的贊美之情。
(1)頷聯中“征蓬”“歸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詩人以“征蓬”“歸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飛的大雁。詩人雖然是奉使出塞,卻有漂泊無依之感,暗寫詩人被排擠出京的激憤和抑郁之情。
(2)品讀詩的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描繪了塞外雄偉壯觀的景象。詩人選取“大漠”“烽煙”“長河”“夕陽”這些意象,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色彩鮮明。且“直”“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雖景物不多,但層次豐富。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這首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戍邊將士保衛(wèi)家國的愛國精神,表達了詩人因個人際遇而產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唐詩五首教案篇十二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為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么來的嗎?課件出示鸛雀樓資料。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三、指導朗讀古詩。
1、出示詩人,了解詩人。
2、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范讀古詩。
(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因為他們在一年級就已經背過。)。
2、請會背的同學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4、出示節(jié)奏讀,學生按節(jié)奏來讀。
5、指導學生平仄讀古詩。
6、學生齊讀(背誦古詩)。
過渡: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邊聽邊想詩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
四、學習古詩。
1、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詩的前兩句)詩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換個詞語來解釋一下。
3、讀一讀前兩句來。
5、你能用自己的話把詩的意境給描述一下呢?
6、從王之渙的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談談。
學生邊聽邊學著唱歌,還可以配上自己的動作。
六、背誦古詩,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首新的古詩《登鸛雀樓》,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他意在告訴人們要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同學們,請大家把詩的后兩句寫在自己的積累本上。當然,詩人王之渙他其實以邊塞最為出名,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他的邊塞詩《涼州詞》。(課件出示)。
1、教師簡單介紹古詩的背景。
2、教給學生詩的節(jié)奏和停頓。
3、學生練讀。
4、自由背誦。
其實,王之渙有一首詩也很有名,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為《送別》。出示古詩,教師范讀,領讀,學生自由讀并背誦下來。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學生群情激昂,背誦熟練而投入。)。
七、同學們,你們背得太投入了,把掌聲送給自己。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還能背許多唐詩,將來一定也會寫出很多好詩,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呢!最后老師祝大家:學習更上一層樓!
八、學生在充滿期待中下課,并喊出班級口號:“我成長我快樂!”
(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而小結時教師的拓展延伸必會在學生中掀起一股背誦古詩的熱潮。)。
唐詩五首教案篇十三
猴子尾巴長,兔子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像把傘。
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扁,
誰的尾巴最好看;
公雞尾巴彎,鴨子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腳印。
小雞的腳印尖尖的,好像竹葉鋪大地;
小鴨的腳印扁扁的,好像兩把小蒲扇;
小貓的腳印圓圓的,好像梅花開滿樹;
小孩的腳印胖胖的,好像小樹載山坡。
小葵花。
小葵花,個子高,花兒黃,麻子臉,
從早到晚,總向太陽。
春姑娘。
春姑娘睡醒了,
打個滾兒,山青了;
洗洗頭,水綠了;
化化妝,花開了;
吹吹氣,發(fā)芽了;
跺跺腳,草長了;
拍拍手,天晴了。
堆雪人。
雪花雪花飄飄,
快來把雪掃掃,
堆個雪人娃娃,
大家笑呀哈哈。
唐詩五首教案篇十四
1.了解律詩的有關知識,學習鑒賞律詩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1.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詩歌語言的過程中,提高鑒賞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格律美,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審美情趣,激發(fā)對自然的熱愛、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反復誦讀古詩,培養(yǎng)閱讀興趣,理解每首古詩的.內容及蘊含的情感。
積蓄文化沉淀,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點撥法
1.錄音機、范讀帶。(正字正音,感受詩詞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儀、膠片。(顯示內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紹、背景資料、文體知識、精美插圖、相關詩詞等。)
3.課件。
3課時
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明史中,唐詩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唐詩不僅記錄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情狀,而且為那個時代保留了異常生動的情緒和心理記憶。唐詩的意象,成了我們民族詩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詩精神也成了我們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們擷取唐詩中的幾顆明珠,一睹唐詩的風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性簡傲,嗜酒,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1.律詩每首限定四聯八句,四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五律規(guī)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guī)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 3.每首中間兩聯必須用對偶,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 4.律詩還講究聲韻美,講究押韻,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韻,押平聲韻。還講究平仄。
唐詩五首教案篇十五
1、讀準字音,尤其是后鼻韻“靜、驚、明”,翹舌音“春、山、時、中”,邊音“落”,鼻聲母“鳥”。通過“澗”字的理解,滲透偏旁表意。
2、理解詩意。通過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詩歌的意思。再通過誦讀理解詩意。
3、學習吟誦。通過標音的長短進行基礎誦讀,再通過錄音示范進行吟唱,理解王維通過詩歌表達的情感。
理解詩意。
學習吟誦。
一、開門見山:
孩子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吟誦一首古詩,它是--板書:《鳥鳴澗》。
二、解詩題。
1、齊讀古詩題目。
2、看到這個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澗”嗎?
指導:“澗”字有三點水,肯定和水有關,右邊的“間”字既表示它的讀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兩座山之間的小溪溝就叫澗。
3、師總結:鳥鳴澗就是有小鳥不時鳴叫的小溪溝。
4、這首詩是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所寫,你們對他有多少了解呢?誰來匯報一下,注意用簡短的幾句話來介紹。
5、那么這首詩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給誰的呢?(了解了古詩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們學好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的大聲的朗讀古詩。)。
三、讀詩音。
1、自由朗讀古詩,必須把古詩讀通讀順。
2、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讀,學生評價)(注意讀準字音:靜、驚、鳴)。
3、cai:古詩朗誦。
4、齊讀古詩。
5、同學們,古詩的朗誦應該注意什么?(同桌間相互討論一下這首詩哪些地方應該停頓、哪些地方應該讀重音?)。
6、學生匯報并試讀(學習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學完這節(jié)課我們肯定會知道該如何讀好這首詩。)。
7、同學們,這是一首描寫什么的詩?(寫景的詩)詩中寫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澗)。
四、悟詩情,學吟誦。
1、師講述:
孩子們,詩是心靈的語言,一首詩就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春天,詩人王維來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別墅坐落在一條山澗旁邊。白天,王維看到了漫山遍野盛開的花朵,聽到了陣陣小鳥的啼鳴,覺得很快樂。夜幕降臨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鳥們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勞作了一天的人們也安靜下來了。王維和皇甫岳坐在種了許多桂花樹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靜,連桂花飄落到衣服上的聲音仿佛都能聽見。嗅著陣陣花香,感受著這里寧靜的美,王維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詩:
出示第一句:人閑桂花落(師生齊讀)師貼板書: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2、學習吟誦。
如果我們用吟誦的腔調來讀,可以怎么讀呢?
a、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試讀。
b、其他同學還有不一樣的看法嗎?師借機范讀。
指導:看看這個“落”,正因為桂花飄落幾乎是無聲無息的,所以要讀得短促,輕柔一些。
人閑靜下來,才能有心思欣賞周圍的美景啊。所以“閑”字拖長了。這一行詩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別拖長。(生試讀)。
[師評價引導]:你的朗讀都讓我好像聞到了濃濃的桂花香了。
指導:第二行詩主要是講安靜的夜晚,四周圍都非??諘鐚庫o,所以,吟誦“空”字的時候把聲音延長,可以用我們的語言把這份空曠延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3、過渡:夜色中空曠寂靜的春山雖然有誘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還在第二句詩呢。
4、誰來讀一讀第二句詩?指名讀。
5、誰來猜猜它講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師過度:
王維剛剛還坐在桂花樹下,嗅著醉人的花香,享受著萬籟俱寂的寧靜美。
突然,一輪明月出來了,那皎潔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時間給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紗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維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來。這時,山澗里傳來了一兩聲清脆的鳥鳴。原來呀,是明亮的月光讓剛剛進入夢鄉(xiāng)的小鳥們眼前一亮,以為是白天了呢。這充滿生機的鳥鳴聲讓這片寂靜的山澗顯得更加空靈,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維深深地愛上了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師生齊讀板書: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a、學生學習吟誦。如果我們用吟誦的腔調來讀,可以怎么讀呢?
b、學生試著吟誦。
c、指名讀,借機范讀。
[指導]:通過詩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來的,也說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潔的光亮來了。所以,“月出”我們讀的時候可不能拖長。
[師評價引導]:你的朗讀讓我看到了那只剛剛進入夢鄉(xiāng)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驚醒,以為是天亮了的小鳥。
第四行詩是詩人最喜歡的鳥鳴,所以“鳴”字拖長,而小鳥的叫聲不時啼鳴在春澗里,所以詩人把“中”字拖長,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斷斷續(xù)續(xù)的,或悠長或清脆的鳥鳴聲。
[師評價引導2]:你的朗讀讓我聽到了小鳥歡快的鳴叫。
[師評價引導3]:你的朗讀讓我感覺到這寂靜的夜色里蘊含著無限的生機呢。因為有可愛的小鳥,有生命的律動啊。
d、為什么“月出”會“驚山鳥”?(學生思考,自由談談)。
7、咱們連起來吟誦一下,好嗎?cai:標好音長的詩句(指名學生練讀、齊讀)。
8、這首詩歌讀到這里,老師也想讀一下,在老師讀的時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畫面。
a(出示課件,配樂朗讀)夜幕降臨了,詩人王維也許在這里流連了一天,不忍離去,看到了這樣的景色寫下了這首詩——(師朗誦)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誦讀一遍,感受一下詩歌的意境。
b:為學生配樂讀。
生:我仿佛看見了山間流淌的小溪,聽見了鳥兒不停的鳴叫,我仿佛置身于詩情畫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見了隨風飄落的桂花,聽見了鳥的鳴叫,還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靜的世界里。
師:你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感受到了落花,還聽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語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從樹枝上飄落下來,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聽見了春澗中。
9、:播放古詩解釋。
五、拓展。
師: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樣的感受,我們也一樣可以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親近月夜,用我們自己的筆寫下精彩的詩篇!
《鳥鳴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描寫的是春夜山間異常寂靜的景象。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按照以下程序進行學習:初讀——畫出不懂的詞句;再讀——參考學習資料進行理解;品讀——與同學深入探討重點詞句,品味詩意;誦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意境。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818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