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的說課稿(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24 05:07:56
核舟記的說課稿(七篇)
時間:2022-12-24 05:07:56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核舟記的說課稿篇一

你們好!

今天我說的課是《核舟記》。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全文僅400余字。課文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然后,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頭和船尾雕刻的五個人物為重點。文章的最后,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shù)字總計一下,以具體詳實的數(shù)字,說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進行說課。

(一)新課標與文言文教學

新課程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diào)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背誦優(yōu)秀詩文篇章。關于教學,我認為應體現(xiàn)“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應多誦讀,培養(yǎng)語感。

(二)課文分析

《核舟記》是一篇教讀課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層次清晰、條理清楚,細致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gòu)思的巧妙、技藝的高超,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學生經(jīng)過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會有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根據(jù)以上情況,我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①積累一些重點文言字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疏通文章大意。

②把握課文結(jié)構(gòu),學習按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③熟讀課文,能背誦一些自認為好的語句。

2、能力目標:領悟雕刻者的巧妙構(gòu)思,培養(yǎng)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4、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目標的①、②、③

難點:③

從教材的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我將教學過程具體確定為課堂導入、整體感知、賞寶、說寶、雕寶五個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1、學法:自主、探究、合作

2、教法:誦讀 點撥

(一)課文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二)整體感知:

上課開始,通過聽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學會斷句,為后面一遍又一遍的讀做準備,在學生疏通文意之后,課堂訓練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xiàn)。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觀,易于糾錯,其使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積累詞語;而且便于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決學習的重點。同時也為下面的難點突破環(huán)節(jié)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課文探究:

受中央二臺“鑒寶”節(jié)目的啟發(fā),我在課文探究上,把師生互動的過程分為“賞寶——說寶——雕寶”三步,以小組為學習單位,鍛煉學生合作學習精神?!百p寶”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再深入讀課文,目的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為誦讀課文打下基礎?!罢f寶”環(huán)節(jié)把過去單純的翻譯課文和背誦該為活潑有趣的搶答形式,克服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介紹核舟時,教師通過投影文字和形象的圖片展示,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內(nèi)容。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雕寶”,也就是遷移訓練,它是作為課后的一種仿寫練筆,通過新穎的方式提出來,我想學生會很愿意嘗試的。

以上是我在設計《核舟記》時的幾點想法,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核舟記的說課稿篇二

你們好!

今天我說的課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核舟記》。這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全文僅400余字。課文先概括介紹王叔遠的微雕技藝,交代核舟的來歷和它選取的歷史題材。然后,依次具體描繪核舟的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頭和船尾雕刻的五個人物為重點。文章的最后,將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數(shù)字總計一下,以具體詳實的數(shù)字,說明微雕工藝的精巧絕倫。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進行說課。

新課程積極倡導研究性學習,強調(diào)教學過程 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新課程下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背誦優(yōu)秀詩文篇章。關于教學,我認為應體現(xiàn)“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應多誦讀,培養(yǎng)語感。

第四冊繼續(xù)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系,重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能力。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不僅要學習課文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而且要求學生練習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核舟記》是一篇教讀課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層次清晰、條理清楚,細致描述了核舟的藝術形象,說明雕刻者構(gòu)思的巧妙、技藝的高超,也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學生經(jīng)過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學習文言文篇目時有畏難情緒,思維不夠活躍。

根據(jù)以上情況,我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確定為:

1、知識目標

①學習本文按空間部位對工藝品進行描寫的寫法;

②熟讀、背誦、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深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4、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內(nèi)容;

難點:體會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

從教材的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我將教學過程 具體確定為課堂導入 、整體感知、細節(jié)探究、遷移拓展四個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1、學法:探究合作

2、教法:誦讀 點撥

在背景音樂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品,創(chuàng)設情境,一是激發(fā)學生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1、學生散讀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現(xiàn)出正音練習;

2、結(jié)合“閱讀提示”討論指定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3、范讀課文環(huán)節(jié),設計為配樂朗讀并加入簡單動畫,課文朗讀規(guī)范標準,背景音樂淡遠閑適,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化理解;

4、請學生結(jié)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用鉛筆標出疑難字、詞、句。就句讀、難解詞句質(zhì)疑問難。(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shù)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歸類整理。)試概括文章段意。

在學生疏通文意之后,課堂訓練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現(xiàn)。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觀,易于糾錯,其使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活用所學的知識,更好地積累詞語;而且便于學生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決學習的重點。同時也為下面的難點突破環(huán)節(jié)打下良好的基礎。

5、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敘文,為什么? (歸納)

1、導入 :如果讓大家來背誦這篇文章,大家認為該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淺入深,先解決簡單段落,再著手復雜段落)

2、較少內(nèi)容段落為1、6段,請大家默讀,說說課文所介紹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問題:

課文是怎樣表現(xiàn)核舟的特征的?結(jié)合內(nèi)容具體說說。

4、組織學生展開探究:

涉及問題設計: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么特征?

②作為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說明中強調(diào)窗戶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有關核舟背景的補充材料運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現(xiàn)。

⑤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tài)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tài)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么樣的心態(tài)?

⑥ 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為什么要這樣寫?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表演。把課文分成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蘇、黃、佛印神態(tài)。一個是兩個舟子的神態(tài)。

⑧在熟讀課文后,讓學生依次說說船艙、船頭、船尾的情形。不看書,用原文說(也可用自己的話)。在敘述過程中要強調(diào)雕刻家構(gòu)思的精巧、技巧的嫻熟和作者觀察的細致。

(flash課件說明:學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臺)

說明順序的把握,若按傳統(tǒng)教學,會很枯燥,而由學生進行個體學習探索之后,結(jié)合課件進行說明,有利于學生形象而又準確的理解和把握教學難點 。

⑨對上述內(nèi)容的說明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

⑩(歸納小結(jié),情景再現(xiàn))

教學難點 的突破都運用flash課件來輔助完成。flash課件的情景再現(xiàn),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在船頭可領略文人的雅致與瀟灑,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閑與隨意。說明文的枯燥與呆板的感覺一掃而盡,蕩然無存,而對藝人的高超技藝的驚嘆與欽佩充溢心間。

請你選擇一件給你留下較深印象的工藝品,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總一分一總,中一前一后)寫一篇說明性短文。語言盡量做到生動、簡潔。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說明:清晰反映課文的說明順序,可由學生探究完成。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構(gòu)建了一個多媒體、網(wǎng)絡和智能有機結(jié)合的個別化、交互式、開放性的動態(tài)教學環(huán)境。信息技術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個人感受有三:

⑴當用則用,能用就用;

⑵強化個人信息技術學習,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應該會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無論是多媒體還是網(wǎng)絡,都必須結(jié)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恰當?shù)倪\用。

核舟記的說課稿篇三

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第三單元是事理說明文的區(qū)域,共選編了五篇文章,《核舟記》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動地再現(xiàn)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為一爐,具有濃烈的文學色彩,但有不局限于這些,而是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力圖通過一些細節(jié),高度概括地再現(xiàn)當時的藝術氛圍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絕妙的藝術效果。

根據(jù)新課標的三維設計思路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理解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及本文的說明順序。

2、過程及方法:熟讀并背誦課文;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強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

1、理解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致的描述的方法。

2、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新課標提出“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這都強調(diào)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要求學生用“讀、查、譯、誦”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再輔以查工具書,同桌互譯等方式“讀懂”課文。

新課標強調(diào)“師生交往,平等對話,構(gòu)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充分發(fā)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依據(jù)課標要求,結(jié)合教材實際,我采用“啟發(fā)、討論式”教學,變教師為主為學生為主,變講解為主為自學為主,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一)課前準備:

學生運用“讀、查、譯、誦”的方法預習,教師印發(fā)關于作者及作品簡介資料一份。

(二)教學設想:

本文文字比較淺顯,結(jié)合課文下注釋,學生大體可讀懂,因此,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對文中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的異同現(xiàn)象加以歸納。

(三)導語:

請學生在一長2.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內(nèi)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四)檢查預習情況

1、請幾位學生朗讀全文

2、請幾位學生翻譯課文內(nèi)容,教師給予適當?shù)闹更c與糾正。

3、對文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加以歸納并投影出示。

(五)作品賞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1、集體朗讀課文。(使他們的認知經(jīng)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2、思考并討論。

①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層次應怎樣劃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順序?qū)懙??重點在那里?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作為重點?

③在介紹核舟時,作者使用了怎樣的順序和那些說明方法?

④縱觀全文,王叔遠雕刻核舟的技藝“靈怪”在那里?(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雕刻家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六)總結(jié)全文:

對照板書,讓學生回顧全文,接著再齊讀一遍課文,最后說:“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比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一下它的有關情況”

(七)作業(yè)布置:

介紹一事物

舟(正面)船艙(中間)上箬篷,下小窗(16個字)

核舟(主體部分)游覽者(船頭)佛印右,蘇軾中,魯直左記舟子(船尾)一人仰面嘯呼狀,一人俯聽茶聲然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這樣設計板書,使得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一目了然,同時,也能體現(xiàn)出雕刻家的“奇巧”)

核舟記的說課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核舟記》,下面我就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核舟記》是蘇教版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事理說明)第三課里面的一篇,介紹了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yǎng)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征的人物神態(tài)、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重點:目標1,2,4

難點:目標3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jù)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nèi)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為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yǎng),陶冶道德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致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贊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gòu)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具備了初步的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因而讓他們先學后教不失為一種學習方法的選擇。但是由于該年齡段的學生依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正向著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而學生對本文描寫蘇黃語句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

(過渡語)依據(jù)是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語文實際學習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打算采用以讀為本、以生為本,緊扣語言文字,讀讀議議,品讀揣摩,充分展示學習語言的過程。針對本文我認為讓學生自己朗讀體驗、質(zhì)疑問難,讀文找句,合作交流,我相信讓學生自己學是最好的一種學習方式,我也力求讓教路,文路、學路三者合一,融為一體。

學習過程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有中心、有根據(jù)、有條理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的能力。據(jù)此我擬定如下學法:

運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學習。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分析歸納。

小組內(nèi)的合作交流學習,說出自己的獨特意見和感受。 五、教學程序

(一)布置預習(必須在前一節(jié)課加以指導)

1.文言文的生字詞、古今異義、省略現(xiàn)象、語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讓學生帶著問號進課堂,以對課堂更感興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課導入

1.請學生在一長2.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內(nèi)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

(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出示單元學習目標、課題及學習目標(投影)

(教學目標定向,引起學生有意注意。)

(三)新課學習

1. 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詳細描繪了核舟上的哪五個人?(板書五人姓名)

(以速讀方式,讓學生感知課文內(nèi)容)

2.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演示、糾錯;教師引導思考、探索、拓展)

(此時完成目標1)

3.齊讀課文

(使他們的認知經(jīng)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4.動手做(課外)

①每桌發(fā)一張8k白紙,按課文介紹的內(nèi)容折一只烏篷船。然后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題”上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小人形,要求為東坡畫上胡須,在船頭用膠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力,同時熟悉課文的說明順序。)

③根據(jù)譯文將課文主體內(nèi)容改成“解說詞”。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點。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5.解說(教師板書)

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拿核舟到臺上解說,其他人指瑕。教師打分評點。

(訓練學生的膽量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激發(fā)其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6.討論(教師板書)

① 作者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核舟,這核舟有什么特點值得他寫?

(體積小、容量大)

② 圍繞這些特點,作者介紹了核舟的哪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樣贊美這只核舟的雕刻技藝?

(總——分——總)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們介紹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藝人技藝的奇巧靈怪)

(強化學生掌握閱讀課文的一般規(guī)律: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由朗讀到演示,由動手到討論歸納,也是對學法的指導。)

(此時完成目標2,3)

7.教師小結(jié)

我們今天學習了《核舟記》,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一小小的核舟發(fā)表一下意見吧!不錯,這一小小的核舟的確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實際上我們中華民族的工藝和智慧遠遠不止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頭發(fā)上的唐詩五百首等)在學生的驚嘆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寫上八個大字“學無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統(tǒng)一)

(此時完成目標4)

8.作業(yè)

① 熟讀全文,背誦二、三兩段(進一步鞏固目標1,2)

② 就你身邊的某一種工藝品,仔細觀察后用說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紹出來。(能力遷移)

③ 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shù)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整理歸

類。

(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實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整理分類,一是便于記憶掌握;二是便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9.教學小結(jié)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個運用自主創(chuàng)新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設計。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間的`相互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時,十分注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開發(fā)學生生命潛能的研究,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才華”的機會,更好地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發(fā)展。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文理科的不同特點,同學科不同教材的特點,應因情而異,可以省略或擴展其中某個環(huán)節(jié)或調(diào)整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順序。目的是一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會自主創(chuàng)新性地學習,從而達到會學習的目的。

嘗貽余核舟一 (總)

核 ② ① ③

船頭坐三人 中軒敞者為艙 船尾橫臥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邊 (分)

魯直 蘇軾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記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計一舟 (總)

(這一板書主要想呈現(xiàn)出本文的說明順序,用①②等標注的是文章中實際說明的順序,目的是更直觀地反映出一種對稱美。)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jié)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核舟記的說課稿篇五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nèi)容,培養(yǎng)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演示活動課

兩課時。

投影片、多媒體課件。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yǎng)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征的人物神態(tài)、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1、重點:目標1、2、4。

2、難點:目標3。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nèi)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為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yǎng),陶冶道德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致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贊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gòu)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這是一篇具有濃厚文學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據(jù)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準備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通過教師適時、恰當?shù)囊龑еv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內(nèi)容經(jīng)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也決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雙主原則”。鑒于此,教學本文的指導思想為: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激發(fā)學生思維,熱情參與。

除了創(chuàng)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fā)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具體做法:

1、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的,但現(xiàn)在的學生不是“鴨子”,個個是精靈,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充分發(fā)揮“精靈”的精和靈,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語言形式可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挫。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科目有興趣,符合他的由活動動機產(chǎn)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發(fā)他的學習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呢我認為,對于有些課文,在通讀全文之后,引導學生形象地重現(xiàn)課文所描繪、敘述的情景,(即,演課本劇)之后,再一次統(tǒng)觀全文、整體感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學生平時是靠視覺來感知客觀,同時他們又善于運用面部表情和體態(tài)語來再現(xiàn)事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表演來再現(xiàn)課文中的內(nèi)容,這易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產(chǎn)生主動挖掘課文內(nèi)容的內(nèi)在動機。(內(nèi)在動機是指人的行動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發(fā),由于做某種事能引起興趣,令人愉快,做這種事情無須外力推動它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學生從自覺的讀懂課文到再現(xiàn)課文內(nèi)容的這一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后,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然后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為了準確地重現(xiàn)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jié)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后,他們自己找來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為了表現(xiàn)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里塞滿運動服,還身披窗簾,腰間系上跳繩,以表現(xiàn)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用紙作了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xiàn)“右手攀右趾”;他們用水桶倒置做爐,茶缸做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們還把課桌擺成了船的形狀,在上面演示。

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板書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氨頁P包含著給被試以關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并未因為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執(zhí)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lián)系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xiàn)右足”、“現(xiàn)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學們又用窗簾作“長袍”,補足了這一細節(jié);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為仰,臥為側(cè)”。終于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后,已經(jīng)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tǒng)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這樣,教師只是對一節(jié)課的整體目標和內(nèi)容作宏觀上的把握(整體把握),再根據(jù)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jù)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2、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xiàn)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后,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

最后,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jīng)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起來。

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nèi)心的笑,那么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nèi)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人說,課堂好比戰(zhàn)場,老師是統(tǒng)帥,學生是士兵,“統(tǒng)帥”要指導“士兵”怎樣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領會“統(tǒng)帥”的戰(zhàn)術,尤為關鍵。學生的學習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相長”,鑒于老師的教法,學生可有如下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相輔相成。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確的發(fā)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這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讀出節(jié)奏:文章的節(jié)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xiàn)等,通過節(jié)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guī)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等,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xiàn)出文章的感情。

實踐法: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過訓練,通過實踐,以真正完成教學目標。教法既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

教室,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其環(huán)境構(gòu)成包含著三個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際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間或場地,它是開展教育的環(huán)境,應是一個全面的環(huán)境。從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間形狀,有一定的光線。視覺要求、溫度要求等。從人際部分看,教室是一個小社會,教室中的人際關系、角色地位、空間行為模式等構(gòu)成了教室的人際內(nèi)容。從教育部分看,教室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有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等。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教室空間安排一律按照學生面對教師的方向,由許多排課桌椅組成的格子形式,這種排列形式,國內(nèi)稱作秧田式,國外稱為演講廳式、教育式,有的人稱為雞蛋筐式。

核舟記的說課稿篇六

《核舟記》是省編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現(xiàn)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程序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概述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余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nèi)容,培養(yǎng)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征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課型 演示活動課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yǎng)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征的人物神態(tài)、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4.思想情感目標: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六)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1,2,4

難點:目標3

(七)課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jù)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nèi)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為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fā),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yǎng),陶冶道德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致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贊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gòu)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省編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教學要求是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從而提高這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本單元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集中學習說明文的起始單元。《核舟記》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是第三冊所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們前兩冊所學的文言文主要是記敘性的文章,第三冊卻以說明性為主,因此這篇文章可說是兩者的過渡,對于學習古代文章的文體有很重要的意義。從整個單元的教學要求來看,《核舟記》是前兩篇課文《中國石拱橋》和《祖國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了解課文是怎樣抓住特點進行說明也就成了本課應完成的教學目標。學習此文后,要求學生能鑒賞、能翻譯、會寫。所以確定了目標2、3、4。

這是一篇具有濃厚文學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據(jù)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準備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通過教師適時、恰當?shù)囊龑еv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內(nèi)容經(jīng)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也決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雙主原則。鑒于此,教學本文的指導思想為: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激發(fā)學生思維,熱情參與。

除了創(chuàng)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fā)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具體做法:

(1) 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的,但現(xiàn)在的學生不是鴨子,個個是精靈,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充分發(fā)揮精靈的精和靈,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語言形式可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挫。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科目有興趣,符合他的由活動動機產(chǎn)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發(fā)他的學習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呢?我認為,對于有些課文,在通讀全文之后,引導學生形象地重現(xiàn)課文所描繪、敘述的情景,(即,演課本劇)之后,再一次統(tǒng)觀全文、整體感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學生平時是靠視覺來感知客觀,同時他們又善于運用面部表情和體態(tài)語來再現(xiàn)事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表演來再現(xiàn)課文中的內(nèi)容,這易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產(chǎn)生主動挖掘課文內(nèi)容的內(nèi)在動機。(內(nèi)在動機是指人的行動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發(fā),由于做某種事能引起興趣,令人愉快,做這種事情無須外力推動它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學生從自覺的讀懂課文到再現(xiàn)課文內(nèi)容的這一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后,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然后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為了準確地重現(xiàn)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jié)起來,主動地,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后,他們自己找來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為了表現(xiàn)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里塞滿運動服,還身披窗簾,腰間系上跳繩,以表現(xiàn)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用紙作了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xiàn)右手攀右趾;他們用水桶倒置做爐,茶缸做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們還把課桌擺成了船的形狀,在上面演示。

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板書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著給被試以關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并未因為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執(zhí)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lián)系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xiàn)右足、現(xiàn)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學們又用窗簾作長袍,補足了這一細節(jié);通過,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為仰,臥為側(cè)。終于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后,已經(jīng)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tǒng)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這樣,教師只是對一節(jié)課的整體目標和內(nèi)容作宏觀上的把握(整體把握),再根據(jù)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jù)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2)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xiàn)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后,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 ,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

最后,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jīng)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起來。

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nèi)心的笑,那么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nèi)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人說,課堂好比戰(zhàn)場,老師是統(tǒng)帥,學生是士兵,統(tǒng)帥要指導士兵怎樣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領會統(tǒng)帥的戰(zhàn)術,尤為關鍵。學生的學習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相長,鑒于老師的教法,學生可有如下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相輔相成。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確的發(fā)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這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讀出節(jié)奏

文章的節(jié)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xiàn)等,通過節(jié)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guī)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等,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xiàn)出文章的感情。

實踐法 :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過訓練,通過實踐,以真正完成教學目標。教法既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

教室,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其環(huán)境構(gòu)成包含著三個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際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間或場地,它是開展教育的環(huán)境,應是一個全面的環(huán)境。從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間形狀,有一定的光線。視覺要求、溫度要求等。從人際部分看,教室是一個小社會,教室中的人際關系、角色地位、空間行為模式等構(gòu)成了教室的人際內(nèi)容。從教育部分看,教室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有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等。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教室空間安排一律按照學生面對教師的方向,由許多排課桌椅組成的格子形式,這種排列形式,國內(nèi)稱作秧田式,國外稱為演講廳式、教育式,有的人稱為雞蛋筐式。它反映了傳統(tǒng)教育強調(diào)知識傳授的特點,師生關系是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信息是單向傳遞的,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改革,也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發(fā)展。各地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過程中,也改革傳統(tǒng)教室課桌椅排列方式。本節(jié)課的課型是演示活動課,因此本人在借鑒外國的實踐的基礎上,嘗試了一種新型教室空間安排形式圓圈式。(如圖)

圓圈式安排徹底改變了師生間的傳統(tǒng)的地位和關系,體現(xiàn)了師生合作、教學相長的新關系,強調(diào)和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精神,把教師和學生的新型關系以一種新的空間形式加以保證,這是一種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結(jié)構(gòu)。在這種空間安排中,上課可以是教師講學生聽,更多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的討論、切磋。留出空間可以用來設置不同場景,供學生進行模擬活動、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

總之,我們優(yōu)化教室環(huán)境,目的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充分地將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際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個方面融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教學觀念的一種轉(zhuǎn)變,開拓了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領域,也為學生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環(huán)境。

(一)布置預習(必須在前一節(jié)課加以指導)

1.文言文的生字詞、古今異義、省略現(xiàn)象、語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讓學生帶著問號進課堂,以對課堂更感興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課導入

1.請學生在一長2.9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內(nèi)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

(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出示單元學習目標、課題及學習目標(投影)

(教學目標定向,引起學生有意注意。)

(三)新課學習

1. 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詳細描繪了核舟上的哪五個人?(板書五人姓名)

(以速讀方式,讓學生感知課文內(nèi)容)

2.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范圍。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演示、糾錯;教師引導思考、探索、拓展)

(此時完成目標1)

3.齊讀課文

(使他們的認知經(jīng)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4.動手做(課外)

①每桌發(fā)一張8k白紙,按課文介紹的內(nèi)容折一只烏篷船。然后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題上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小人形,要求為東坡畫上胡須,在船頭用膠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力,同時熟悉課文的說明順序。)

③根據(jù)譯文將課文主體內(nèi)容改成解說詞。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點。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5.解說(教師板書)

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拿核舟到臺上解說,其他人指瑕。教師打分評點。

(訓練學生的膽量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激發(fā)其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6.討論(教師板書)

① 作者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核舟,這核舟有什么特點值得他寫?

(體積小、容量大)

② 圍繞這些特點,作者介紹了核舟的哪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樣贊美這只核舟的雕刻技藝?

(總分總)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們介紹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藝人技藝的奇巧靈怪)

(強化學生掌握閱讀課文的一般規(guī)律: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由朗讀到演示,由動手到討論歸納,也是對學法的指導。)

(此時完成目標2,3)

7.教師小結(jié)

我們今天學習了《核舟記》,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一小小的核舟發(fā)表一下意見吧!不錯,這一小小的核舟的確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實際上我們中華民族的工藝和智慧遠遠不止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頭發(fā)上的唐詩五百首等)在學生的驚嘆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寫上八個大字學無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統(tǒng)一)

(此時完成目標4)

8.作業(yè)

① 熟讀全文,背誦二、三兩段(進一步鞏固目標1,2)

② 就你身邊的某一種工藝品,仔細觀察后用說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紹出來。(能力遷移)

③ 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shù)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整理歸

類。

(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實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整理分類,一是便于記憶掌握;二是便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9.教學小結(jié)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個運用自主創(chuàng)新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設計。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間的相互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時,十分注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開發(fā)學生生命潛能的研究,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才華的機會,更好地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發(fā)展。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文理科的不同特點,同學科不同教材的特點,應因情而異,可以省略或擴展其中某個環(huán)節(jié)或調(diào)整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順序。目的是一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會自主創(chuàng)新性地學習,從而達到會學習的目的。

嘗貽余核舟一 (總)

核 ② ① ③

船頭坐三人 中軒敞者為艙 船尾橫臥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邊(分)

魯直 蘇軾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記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計一舟 (總)

(這一板書主要想呈現(xiàn)出本文的說明順序,用①②等標注的是文章中實際說明的順序,目的是更直觀地反映出一種對稱美。)

核舟記的說課稿篇七

義務教育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中的第三單元是事理說明文的區(qū)域,共選編了五篇文章,《核舟記》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動地再現(xiàn)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為一爐,具有濃烈的文學色彩,但有不局限于這些,而是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力圖通過一些細節(jié),高度概括地再現(xiàn)當時的藝術氛圍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絕妙的藝術效果。

根據(jù)新課標的三維設計思路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能力:理解本文簡潔,生動的語言及本文的說明順序。

2、過程及方法:熟讀并背誦課文;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成就,加強對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國的熱愛。

1、理解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做具體細致的描述的方法。

2、領會和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及古今詞義的異同。

新課標提出“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這都強調(diào)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要求學生用“讀、查、譯、誦”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再輔以查工具書,同桌互譯等方式“讀懂”課文。

新課標強調(diào)“師生交往,平等對話,構(gòu)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充分發(fā)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依據(jù)課標要求,結(jié)合教材實際,我采用“啟發(fā)、討論式”教學,變教師為主為學生為主,變講解為主為自學為主,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㈠、課前準備:

學生運用“讀、查、譯、誦”的方法預習,教師印發(fā)關于作者及作品簡介資料一份。

㈡、教學設想:

本文文字比較淺顯,結(jié)合課文下注釋,學生大體可讀懂,因此,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可以幫助學生對文中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的異同現(xiàn)象加以歸納。

㈢、導語:

對于“蘇軾”大家都比較熟悉吧!誰能對他作以簡單的介紹(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老師加以補充)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被人誣陷,次年被貶官到黃州,此時他寫了很多著名詩文,以寄托他諦居時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遠熔蘇軾其人、其事其文為一爐,再加之自己豐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藝,再現(xiàn)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這節(jié)課,我們就共同來欣賞一下這件工藝品。

(這樣導課既介紹了這件工藝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初步印象)

㈣、檢查預習情況

1、請幾位學生朗讀全文。

2、請幾位學生翻譯課文內(nèi)容,教師給予適當?shù)闹更c與糾正。

3、對文中的古今詞義的異同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加以歸納并投影出示。

㈤、作品賞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藝。

1、集體朗讀課文。

2、思考并討論。

①、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全文層次應怎樣劃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順序?qū)懙??重點在那里?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作為重點?

③、在介紹核舟時,作者使用了怎樣的順序和那些說明方法?

④、縱觀全文,王叔遠雕刻核舟的技藝“靈怪”在那里?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在整體感悟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雕刻家的精湛技藝,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㈥、總結(jié)全文

對照板書,讓學生回顧全文,接著再齊讀一遍課文,最后說:“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事物比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間順序介紹一下它的有關情況”

㈦、作業(yè)布置:

介紹一事物

五、說板書設計:

舟(正面)

船艙(中間)上箬篷,下小窗(16個字)

核舟(主體部分)游覽者(船頭)佛印右,蘇軾中,魯直左一人仰面嘯呼狀

記舟子(船尾)一人俯聽茶聲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這樣設計板書,使得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一目了然,同時,也能體現(xiàn)出雕刻家的“奇巧”)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730338.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