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3 15:08:15
優(yōu)秀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模板17篇)
時間:2023-11-03 15:08:15     小編:琴心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準備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系統性。教案中需要明確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一

1、學習先總后分的描述方法。

2、體味精美清新的語言,積累描繪山水的詞語。

3、培養(yǎng)誦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

4、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一、引入課文。

1.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后: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么?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于《藝術類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

二、分析課文。

(一)、朗讀課文。

1、明確讀音和句讀。

輕聲朗讀課文,標出不明白的讀音、句讀。學生提出。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2.關鍵詞語釋義并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fā)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fā)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L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螒{(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w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璧男渲豢椀牡胤?,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二)、分析課文。

1、理清課文結構。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為什么?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明確:

景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本文寫作手法上采用了先總后分的手法。

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tài),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2、明辨課文的主旨。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不少于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后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負勢爭高,息心忘反)突破束縛同時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輕松自如。

生平簡介: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辭清拔,表現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亦能詩,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別有小說《續(xù)齊諧記》。

總之,生平多坎坷,雖亟思奮發(fā)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3、體會寫作特色。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三、作業(yè)。

1、比較閱讀: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吳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動。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動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動的,人是景的有機組成成分。

吳文句式井然,有韻律。柳文語言活潑,形式自由。

2、探究活動:補寫一封結構完整的書信。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無頭無尾的文章,但與晉宋時期簡牘體的比較分析來看,其風格極為合拍。當時的書簡體大都信筆拈來,隨興而止。而且這種文體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為四六體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無頭書,就有他的可利用之處。為此,可要求學生"用現代書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語氣,語調,補出全文的開頭和結尾,寫成一封結構完整的現代書信"。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講,寫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難的是基于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結合的信寫好。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二

1.熟讀課文,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句。

2.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了解課文內容。

3.體會本文的寫景文字,賞析語言特色。

理解文中的難詞、句,掌握寫景文字內容。

1.對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語言特色。

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錄音機、投影儀

一、 導入新課:

祖國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黃金周時,若想乘船賞山水之景,你準備去哪里呢?

(學生自由回答:長江三峽、桂林漓江,……)

還有一個好去處,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儀,投影出:

這個去處就是錢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F在讓我們隨著吳均到那里去游覽一番。

(板書作者,課題)

二、 釋題:

學生解釋:“與……書”是什么意思?

教師補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體的原因。(語言要簡潔)

三、 檢查預習效果:

(重點查文言字詞、句等內容的理解)

學生之間互動:

1. 預習時,你遇到了什么障礙?請你提出來,讓我們大家來幫你解決。

(學生提出自己的疑難字句,由其它同學解決)

2. 一個同學自己設計一個問題,自己指名讓另一個同學來回答,看是否能難住對方。

教師小結。

四、 初步感知課文:

1. 放錄音,先欣賞課文。

(學生閉目聆聽,初步感知、體會課文的優(yōu)美寫景)

2. 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個字進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個字呢?

(學生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

(教師指名回答,同時明確,且板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 教師進一步提問:文中寫水,體現了水什么特點?

(學生概括,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明確后板書:清澈、急猛)

聯系——四人一組討論后回答:(1)《小石潭記》是如何寫水清的?

(2)《三峽》是如何寫水急的?

(每組可以寫在題板上,看哪一組寫的準確又快)

4. 再分組討論(仍四人一組):文中又是如何寫山的呢?具體都寫了什么內容?又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或各寫出了景物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后,讓一組中的一個代表來回答。

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明確后板書:

樹——競上、爭、直指

泉水:

鳥:

猿:

5. 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作者有什么感悟?(學生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

明確后,教師板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然后要求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 進一步感知課文:

1.(品味語言)

教師提問:你認為作者什么地方寫得最好?簡要說明你自己的理由。

(給學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過后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3. 設計情境(一)

(一學生扮演朱元思,一學生扮演吳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吳均的信后,來到此地,吳均作為導游,兩人一同乘船,邊走,邊看,邊介紹。

(學生準備2分鐘)

(注意:學生表演時,重在表現人物在船上的神態(tài)、動作等)

4. 設計情境(二)

(學生準備5分鐘)

(讓大家推薦二至三名同學到前面作宣傳介紹,同時,可以播放風光片作背景)

(都介紹完之后,由大家進行評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魷魚的。)

六、 總結:

祖國如此美麗,請熱愛她吧!請欣賞她吧!

七、 作業(yè):

寫一篇游記,記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動。

與朱元思書

吳均

樹:負勢競上、爭

奇泉水:天

好鳥:聲

山蟬:音感下

猿:

異清澈獨

水猛絕

(1) 學生課前必須充分的預習課文。

(2) 運用新的教學理念,能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本課的情境設計,提高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三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結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樹,軒藐成峰)視覺。

聲奇(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聽覺。

色奇(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視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清高隱逸(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四

1、利用錄音手段,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2、誦讀、釋詞、譯句相結合,初步學習利用關鍵詞語分析課文結構、輔助背誦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介紹駢體文的基本特點。*

——課文錄音;印發(fā)《論駢文之所長》。

——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程序:1、板書:吳均的《山中雜詩》,注明“選自初二語文課本”。

內容:《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后: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么?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欣賞: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導引:了解學生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fā)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fā)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為什么?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順水推舟,明確——

景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不少于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后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備用:關于吳均的生平介紹:

梁武帝曾經斥責吳均:“吳均不均”,活畫出他的個性。不僅越職私撰歷史,而且偏實錄梁武帝的痛處。文如其人,雖用當時盛行的駢體,但卻別具一格,駢中帶散,一任性氣,自成一體,謂之曰:“吳均體”。

總之,從生平可見:雖亟思奮發(fā)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發(fā)“高一補充閱讀材料(3)”,要求課后自己閱讀《論駢文之所長》一文。

——全文朗讀、背誦默寫

——以《給朱元思的一封信》為題,用現代書信的格式重寫課文。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五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其實在浙江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時梁代的文學家吳均曾經寫了一篇關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文學家的足跡,走進富春江,去領略富春江山水的優(yōu)美景色。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賤,均好學而有俊才。沈約曾見其文,頗為贊賞。天監(jiān)初,柳惲任吳興太守,召他為主簿,常與他賦詩。后為建安王蕭偉記室,升國侍郎。他曾表求撰寫《齊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命焚毀。后奉詔撰寫《通史》,未就而卒。事見《梁書》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吳均傳》。今人朱東潤《詩人吳均》一文中有吳均年譜(見《中國文學論集》,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读簳繁緜髡f:“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薄杜f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端问匪囄闹尽分洠骸啊秴蔷啡??!笨梢娖湮募螘r已大部分散失。

關于駢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漢末,形成于魏晉,盛行于南北朝。駢文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對仗,即所謂“駢偶”(兩馬并駕為駢,兩人并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的字數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文”,以后歷代相沿。其次是講求平仄,上下聯要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其三是講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時還將典故反用,起襯托、對比作用。為了追求形式美,駢文還講究詞藻華麗,大量使用顏色、金玉、花草等類詞匯。駢文對唐宋以后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由于過分追求形式,逐漸走向形式主義,妨害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吳均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通過描寫富春江美景所表達的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結構,學習文章多角度刻畫景物的寫法。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風停了,煙霧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為一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移動,隨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觀賞風景。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水中游動的魚兒和水底細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就像奔騰的駿馬。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高山憑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仿佛彼此爭著向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個山峰。泉水沖擊著山石,發(fā)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不斷地叫著,猿猴長時間地啼個不停。那些像老鷹高飛沖天一樣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山谷中由于)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時也可以見到(從枝葉的縫隙間漏射下來的)陽光。

b分析層次結構,理清背誦思路

明確: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接著寫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簡單概括為先總后分,先寫水,后寫山。

c本文描寫生動,你認為具體表現在哪里?

明確: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huán)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睂懗鼋拿鲀舫纬骸懫嫔剑骸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边@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jié)奏。

文章第一部分開篇寫“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總體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覽的路線后,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括文章內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寫 “異水”,后寫“奇山”。由總到分,條理清晰,結構緊湊。

本文總寫山水時,用奇異來形容概括。第二段寫水時,抓住了動靜兩種情況下水的特點:在迂緩處水的特點是清澈。作者描寫水清澈的特點用了夸張的修辭:“水皆縹碧,千丈見底”,而且用水底景物來突出這個特點:“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水流迅急處水的特點是飛速洶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寫山時,抓住了山陡峭高聳和山間景色優(yōu)美的特點來寫的。在寫山的陡峭高峻時寫群山“負勢競上”“爭高直指”,“競”“直指”生動描畫出山峰陡直的樣子。寫山間景色,作者選取山間生機勃勃、千姿百態(tài)的動物、植物、泉水,動靜結合。聲色俱全地展現了山間美景。

文章第一段是總寫,從總體上感受“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閑、輕松之情,“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用議論景色直接表達對景物的喜愛之情。第二段寫山景的時候,描繪山的雄偉峭拔,顯示出贊嘆之情;寫山間景色,各種動植物等,體現出對美景的陶醉神往,進而抒發(fā)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靜自然生活的心情。

文章在寫景的時候運用大量駢句,使文章讀來更瑯瑯上口,并且把相關聯的事物并列起來描繪,更是互相襯托,相得益彰。如寫山間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不僅將清越的泉水擊石聲和歡快的鳥鳴聲并列在一起,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同時泉水和鳥鳴的聲音相互和應,更別有一番風韻。而“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蟬聲的喧鬧,猿聲的凄厲,顯出山間的勃勃生機。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六

生:好。

師:大家翻開書28課《與朱元思書》,請同學們開始讀課文,自由、大聲地朗讀,找出你不理解的、讀不準的字、詞、句段等,并做出標記。

(多媒體顯示文章標題)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許多學生已經讀完了,那么誰注意到了文章的作者是?

生:吳均。(顯示作者)

師:誰來介紹一下他的情況?

生:(讀工具書上有關作者的內容)

生:第三段第一行最后一個字“邈”念什么?

師:誰知道?

生(齊說):“miao”

師:那一位同學,你有什么問題?

生:第三段最后一行第二個字“柯”念什么?

生(紛紛說):“ke”

生:“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比绾畏g?

師:誰來解答這個問題?

生:稀疏的枝條交錯在一起,有時可以看見陽光。

生:偏向東、偏向西。

師:好,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詞現在指方向,過去會用作動詞“偏向東、偏向西”?,F在沒有什么問題了,請大家聽課文錄音,注意聽字音和朗讀的節(jié)奏。

生:(認真地聽。有的小聲跟著誦讀)

師:現在請幾位同學一人讀一段練習一下。

生:(主動地讀一段,三個人依次完成)

師:大家說讀得好不好?

生:好。

生:山水景物。

師:美不美?

生:美,太美了。

師:它美在哪里?請大家快速讀一遍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美景,再讀一讀,品一品,并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生:(自由快讀)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體會,講一講理由。

生:我喜歡“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币驗楝F在這樣清的水很難看到了。

生:我也喜歡“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我看到了水很清澈,非常美。

師:再仔細給大家描繪一下。

生:碧綠的江水,緩緩地流著,還可以看到很深很深的水中,各種顏色的魚游來游去,鵝卵石是那樣潔白。

師:想象力很豐富,畫面很美,如果你看到這樣美景,心情如何?

生:很陶醉,很喜悅

師:好,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一讀。

生:讀

師:誰說呢?

生:我喜歡“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币驗樗鼘懗隽松街械穆曇?。好聽,景色也美,就覺得它好。

師:這位同學不但讀出了美景,而且聯想豐富,聽到了聲音,非常好。

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彼趧衲切槊麡O力攀高的人,平息功利之心,那些治理社會的人,看到優(yōu)美的景色,陶醉在大自然里,忘記返回。

師:讓人有顆平常心,會工作也會休息,很好,還有誰來說一說。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寫得好,山中泉水叮咚,小鳥爭相鳴叫,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一般。

師:描述得好,你可不可以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遍,讓大家一起來體會一下?

生:(略帶感情地讀一遍。)

師:好,體現了一點輕松愉悅的心情。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體會一下,好不好?

生:(齊讀)

師:這位同學也想說一說,請。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睂懗鏊髦?,水花很大。

師:還有仿佛聽到了。

生:嘩嘩嘩嘩的水聲。

師:大家一起來讀出它的氣勢來。

生:(齊讀)

師:很好。許多同學都說了自己的體會,想不想知道老師喜歡那幾句?

生:(齊)想。

生:下面兩段分別寫水和山,這一句還是過渡句。

對,和老師想得一樣。誰還有?現在大家齊讀一遍,共同體會一下。

生: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寫出山高山陡兩岸的山距離很近,山上樹木茂盛,照應夾岸高山,皆生寒樹這句,而且是一個特寫鏡頭給人更深的印象,光線從明到暗,很有立體感。(齊讀全文)

生:先是未到的時候,遠看山和水一色;到了峽中,低頭看水,然后平視看山,最后仰觀山上橫柯。

師:作者很會看景,還很會寫,作者描繪的美景,讓我陶醉其中,心里真想去游覽一番,不過現在是不能去,我們不妨來一次畫中游。(顯示圖片)

生:(投入地看)

師:大家看得時候,試著用文中句子描繪一下每一幅風景。

師:展示畫面,學生聯想句子。請大家邊看邊試著背背。(第一幅……第七幅)

師:現在請大家聽老師背一段。(流利的背誦)請大家先把喜歡的背下來,再背全文。

生:(練習背誦)

師:今天的作業(yè)是(顯示屏幕)

結束全課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七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了解“駢文”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理解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

2、注意本文中對偶句的現象,學會將全文翻譯成白話文,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語感的能力。

3、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有層次、動靜相生、擬人、比喻、夸張等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學習文言文,側重閱讀,要反復讀,熟讀成誦;在內容探究上,要學生分析作者寫景的目的,從而領悟作者要抒發(fā)的情感;在寫作訓練中,要指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描寫角度和多種修辭方法進行寫作,可以采用學生自學,協作討論,教師啟發(fā)點撥等方法完成該文的學習任務。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優(yōu)美景色的描寫,抒發(fā)了他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緒。

文言詞匯,抓住富春江水的綺麗多姿這個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

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他對向往自然、厭棄塵俗的心態(tài)和思想。

通過自讀課文、自學討論、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過寫作練習,使學生明白以多種角度、多種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使得景物描寫具體生動,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題思想的好處。

讀啟發(fā)、談話法、

1、導入新課。

2、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3、精讀課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遷移。

1、多媒體展示:在浙江富陽、桐廬一帶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別優(yōu)美,南朝時有一位文人吳均見到這種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給他的友人朱元思寫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繪富春江山水的優(yōu)美景色外,他還表達了欣賞這種優(yōu)美景色后與眾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寫了怎樣一幅優(yōu)美的景色呢?又表達了怎樣一種與眾不同的情感呢?讓我們共同來欣賞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吧。

(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習興趣。)

2、簡介文體和作者

文體 :我們學過的文言文的體裁有說、銘,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文言體裁“駢文”。

(回憶學過的文言體裁:說、銘,簡單了解文言體裁“駢文”。)

駢文,文體名。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聲律和藻飾。又稱“四六文”。

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其文風格清拔而有古氣,稱為“吳均體”,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吳均)

1、指導學生一讀,讀準音,通文意。

(教師對于疑難問題及時解答,如“東西”“ 夾岸”“泠泠”等的解釋。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通過小組討論,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過誦讀,讀出語言的神韻。

通過聯想,領悟語言的美。

(運用多媒體聽配樂朗誦,在音樂和圖片的幫助下,認真體會作者的語言,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學生討論、總結: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教師小結: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作為自己對富春江風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贊嘆,并作“文眼”統領全篇,開頭第一段從結構上看,是總寫。為下文內容的進一步展開埋下了伏筆。由此可見,本文可分為兩層。

(學生討論、總結一:水,分別表現了它的清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戲石,直視無礙。”;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保?/p>

(學生討論、總結二:山的奇異主要表現在樹多、山高、景美三個方面。)

(學生討論、總結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方法,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兩個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異水”的清澈透明特點,然后采用同樣的修辭方法,突出了“異水”的湍急奔騰的氣勢。)

教師總結: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對水進行描寫,分前后兩個層次來描寫水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反映了江水的動靜變化,豐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這樣寫能顯示作者感情色彩的變化,場面變化和文章節(jié)奏的變化。作者用他的妙筆,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態(tài)。

3、在描寫了異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來描寫的呢?

(學生討論、總結一:在寫山時文章逐層展開,多角度的分別描寫了群山、樹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鳥、鳴蟬、山猿,特別是突出了它們的聲音。)

(學生討論、總結二:作者在這一部分的描寫中除了運用多種修辭外,還從視覺、聽覺角度來描繪各種景色,有著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運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靜態(tài)美轉化為動態(tài)美。不僅寫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賦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強烈的生命節(jié)奏。作者在描寫山中的各種聲音時,各種聲音仿佛是交織成優(yōu)美的山林交響曲。山林變成了美好的音樂世界,表面上似乎熱鬧異常,其實卻是以鬧寫靜,顯示出山深無人的幽靜。(可以由學生討論明確:這種方法叫“以動襯靜”,教師應及時表揚,可舉例,如“”)最后四句寫景,表現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應前文“寒樹”寫出了枝繁葉茂,給人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感覺。

(學生討論、總結一:從全文看,作者表現了他對大自然優(yōu)美景色由衷的贊美。如“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和“鳶飛唳天者,望蜂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等句子。

(學生討論、總結二:根據文章下注釋中對“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和“鳶飛唳天者,望蜂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兩個句子的翻譯來理解,作者是觸景生情,自然產生出許多感慨。這些感慨不僅用的幽靜安閑和世俗社會的喧鬧繁雜作對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會,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

教師總結: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從行船游江的真實感受出發(fā),極力刻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帶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鮮明生動的筆墨描繪了這里秀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作者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確本文中心,學生齊讀句子,領會文章主旨。)

討論:1、文章采用了許多不同的修辭方法,有比喻、夸張、擬人、對偶等。

2、在景色的描寫過程中,有從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來表現的。

3、語言非常生動形象,有節(jié)奏,讀來朗朗上口,有詩歌的味道。

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角度多變,表現手法多樣。使形象生動豐滿,立體感特別強,尤其景物的動靜對比描寫突出。

2、筆法靈活,構想巧妙。作者先總后分,全文以情馭景,以景生情,揮灑自如,雖然全文沒有一處寫人,但是使讀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語言清新流暢,精與錘煉。本文是駢文,語言優(yōu)美、音韻鏗鏘,句式整齊、充滿了音樂美,不愧為山水游記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聯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比較閱讀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周敦頤的《愛蓮說》、劉禹錫的《陋室銘》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語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練習:運用不同描寫方法及通過不同描寫角度,表現一處景色。如:《家鄉(xiāng)的太湖》。

本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短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巧妙地運用各種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通過反復朗讀品味,理解作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亮點:

待改進之處: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八

1.自學尋找資料,了解吳均的創(chuàng)作和寫作特色。

2.通過課堂競賽、導游、演講把握文中的字詞解釋,解讀作者對山水的喜悅之情。

3.體味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逸的高潔志向。

4.培養(yǎng)學生想象與聯想的能力。

1、根據以下論題搜集資料

1)吳均的生平

2)吳均的主要文學創(chuàng)作及代表作品

3)吳均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

2、根據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選擇兩個論題寫成200字的小論文。

3、教師評改論文,指出優(yōu)劣。

4、學生修改小論文。

(一)新課導入

1、美景圖片情景導入

2、你去過的景色最優(yōu)美的地方是哪里?

(二)賽一賽:吳均知多少

1、以大組為單位接力介紹吳均的文學常識,每組每次一人,每人只說一句話,選出說得最多的優(yōu)勝組進行表揚。

2、學生接力競賽時教師擇要在黑板上板書

3、學生在接力比賽后筆記加橫線的內容:

吳均,字叔癢,梁朝吳興故彰(今浙江省安吉縣)人。他出身貧寒,為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大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的人效仿他這種文章,稱“吳均體”。吳均善于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還著有《后漢書注》、《齊春秋》、《廟記》等書,后來都失傳了。

(三)說一說:小導游說富春美景

1、齊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2)邊讀邊感悟文句之美

3)初步感知文章的大體內容

2、小導游說富春美景

1)學生根據工具書或資料口頭翻譯課文一遍,同桌之間相互指正。

3)15分鐘時間寫出導游詞。

要求:a、緊扣課文大意,然后大膽加入想象

b、盡量學習課文優(yōu)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又要適宜口語敘述。

c、選擇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之內。

4)導游技能比賽

學生自愿舉手參加導游技能比賽,教師作為評委從反映原文精髓、想象奇特合理、口語表達流暢三個方面給小導游打分,評出最五星級導游一名、三星級導游兩名,給予象征性的物質獎勵。

3、教師小結,點評導游詞,學生明確這些句子的大意: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顯現著共同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隨著江流往東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4)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5)負勢競上,互相軒藐:樹木憑著山勢,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這樣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也與黃昏無異。

8)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有時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想一想;我對課文最理解

1、教師出示思考題

2、學生根據對課文的解讀獨立完成思考題

3、班級討論校對,看看哪一位同學對課文最理解,表揚優(yōu)秀作業(yè)

4、提示:允許多元理解,鼓勵新的、合理的創(chuàng)見。

思考題

1、這篇文章的語言好在 ,例如“ ”

2、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是 ,其中以“ ”句最傳神。

3、這篇文章的結構妙在 ,使文章 。

4、這篇文章的主題高在 ,從“ ”可以看出來。

明確:

1)這篇文章的語言好在語言優(yōu)美、細膩,多用修辭,駢散結合,例句自選

2)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通過細致的描寫表現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兩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選。

3)這篇文章的結構妙在采用總分,使文章開篇點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寫,條理清晰。

4)這篇文章的主題高在表心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從“鳶鳥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可以看出來。

1、完成同步和課后練習

2、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3、參考課文從“水”“山”對富春山水的描寫,仿寫西湖的“雨”或“霧”。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九

學生自主誦讀課文,給生字標音,找出難點,自查教輔參考書,了解作者簡介。

二、教師示范朗讀。

三、請個別學生誦讀,而后集體誦讀課文。

四、教師提供問題或任務進行導讀,點撥課文:

1、課文各段分別寫了什么內容?找出點明文章主旨的議論語句。

答:第一段總寫奇特山水。第二段寫異水。第三段寫奇山。議論語句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逼渌詾槊杈熬洹?/p>

2、水“異”在哪里?山“奇”在哪里?分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一一找出例句。

答:水“異”在水清、水急。其中,“急湍甚箭,孟浪若奔”運用對比、比喻、夸張。山“奇”在動靜和諧、洗滌心靈。其中,“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運用夸張、擬人;“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边\用對偶。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當堂筆譯。教師巡視。不懂的地方,學生個別舉手發(fā)問,教師個別輔導。

4、請個別學生念譯文,與他人交流,師生一起點評。教師念《教參》所提供的譯文,讓學生比較、參考。

5、問題: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向往、熱愛大自然,寄情山水,鄙棄功名利祿,厭倦官場政務。

6、教師板書(略),幫助學生逐層背誦,既省力又有條理。

7、10分鐘抽查一次背誦情況,直到下課。

8、作業(yè):

(1)明天默寫,課外把課文背熟。

(2)給《五柳先生傳》的生字標音,抄寫注釋1遍。

一、文學常識。

本文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本文選自后人所編輯的《藝文類聚》。他的散文以寫景見長,有人仿效他的文體,稱吳均體。

二、解釋加點的字。

1、風煙俱凈:都消散干凈。

2、天山共色:同樣的顏色。

3、從流飄蕩:順、隨。

4、任意東西:向東,向西。

5、一百許里:表約數,相當于左右。

6、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7、水皆縹碧:青白色。

8、直視無礙:阻礙。

9、急湍甚箭:急流的水;甚于、超過。

10、猛浪若奔:飛奔的馬。

12、負勢競上:憑借。

13、互相軒邈:軒,高,這里是向高處伸展;邈,遠,這里是向遠處伸展。

14、泠泠作響:形容水聲的清越。

15、好鳥相鳴:互相鳴叫。

16、嚶嚶成韻:和諧聲音。

17、蟬則千轉不窮:表示多;窮盡。

18、鳶飛戾天者:到天上;戾,至。

19、望峰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20、經綸世務者:籌劃、治理。

21、窺欲忘反:流連忘返;。

22、橫柯上蔽:樹枝。

23、在晝猶昏:白天;好像。

24、疏條交映:互相掩映。

三、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沒有一絲風,煙霧也全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呈現出同樣的顏色。

2、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江兩岸的山上,全都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

3、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小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還快,兇猛的浪好像飛奔的馬。

5、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在長久不斷地叫,從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鳴。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熱衷功名利祿的心那些忙于世俗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四、理解性默寫。

1、富陽至桐廬之間的山光水色的總特征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3、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tài)的:從流漂蕩,任意東西。

4、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5、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6、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7、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一文中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五、簡答。

1、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寫了從富陽至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沿岸的奇山異水,在對山水景物描寫中表達了熱愛美好自然,淡泊名利、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2、說說你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币痪渖顚右馑嫉睦斫?。

這兩句主要寫人們在這高山、泉水和草木鳥獸的奇景中的感受。這兒是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使人意志奮發(fā),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個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務纏得暈頭轉向的人,到這里來看一看這雄奇的景象,也會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靜一下頭腦,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暫時的休息,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作者自然地流露出對追求功名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表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關于作者: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他通史學,私自撰寫《齊春秋》,披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不少丑聞。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職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詔撰寫《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齊代,未成身死。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科清拔有古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并結合課文的全部注釋,找出生字、生詞,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釋。理清文章結構。

文章分三段。

第1段,總寫富春江從富陽至桐廬間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2段分寫'異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點突出其'異'。

第3段分寫'奇山',以群峰對峙,爭高直指和水聲鳥聲蟬聲猿聲突出其'奇'。

思考:

從應用范圍及標題形式看,它屬于書信。

從文章的內容看,它屬于游記(散文)。

從語言特點上看,它屬于駢文。

2、文章第1、2段中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天共長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文章突出表現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應的兩句話是什么?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相呼應。

6、第3段寫景的手法運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對偶修辭方法,作者從景物的形狀、光線、聲響和給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繪兩岸的山景。景色寫得生機勃勃,富于動感,富于生命力。

7、作者為什么發(fā)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為作者此時可謂陶醉于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間爭名奪利、官場角逐的一切,都變得了無趣味了。另外,作者被這奇?zhèn)?、瑰麗、美妙、和諧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變得更奮發(fā),精神得到洗滌而變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諧、幽靜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自然暫時忘記了塵世的角逐和俗務的纏身。

深入探求: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這封信中生動地描繪了浙江富陽、桐廬一帶的富春江上的秀麗景色,表現了他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現實、寄情山水,想過隱居生活的消極處世思想。

積累:

1、詞類活用。

負勢競上。

上,名詞,這里用作動詞'向上生長'。

互相軒邈。

軒,高。邈,遠。這兩個形容詞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于箭,此箭還快。省略句,為了字數整齊,中間的'于'字省略了。)。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十

1課時。

1、讀出本文生動形象、優(yōu)美傳神而富于意蘊的特點。

2、調動豐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蔽覀円腥手侵说男摒B(yǎng),就要會醉于山水。好,就讓我們跟隨散文家吳均,讓他帶我們到富春江那奇山異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學新課。

(一)讀文解義。

1、對于這樣出色的寫景美文,需要我們好好品讀吟誦,就讓老師打先鋒,先示范讀一遍,同學們仔細聽,認真品味。(老師示范讀,配樂《高山流水》)。

面對如許美文,不親自品讀品讀,豈不遺憾?還是讓同學們也來享受享受吧!一起來讀一遍,讀時一定要以“樂山水”之心去讀,節(jié)奏要隨情景而易。要讀其文,感其美,匯其情。

2、聽著你們動聽的朗讀,享受著如此優(yōu)美的文章,老師都有點陶醉了,但還是別忙,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如有困難詞句,可隨時提出來,老師愿和你一起分享。

(學生分組活動)。

有什么問題嗎?請?zhí)岢鰜?。下面我想請三個同學來翻譯一下,一人一段,請大家來做裁判,看誰翻譯得最好,如有錯誤,請指正。

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課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詞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讓我們就帶著這一份美感再次品讀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讀,感受到?!被颉白衷~甚妙,寫出了?!钡哪J浇涣鲗γ牢牡母惺堋?/p>

(三)體情品意。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間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思考半分鐘后,開通我們的“自由論壇”。

(學生討論)。

整理學生發(fā)言得:本文抒寫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發(fā)了作者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蔑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你是從文中哪一句話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隱逸、鄙視世俗官場的思想感情的?(學生可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弊杂商接懺诋敃r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會,避世退隱的積極性及消極性。)。

(四)拓展延伸。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山隨平野盡,江如大荒流。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五)小結本文。

學習了這篇課文,同學們一定有不少收獲,你能.總結這節(jié)課你們都收獲了哪些?

學生甲:學了這篇課文,我欣賞到了富春江奇麗的自然風光,增添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我想長大了我想當個導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學生乙:學習了這篇課文,寫景散文的秘訣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十一

成功目標。

要想學的好,目標少不了,讓我們一起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吧!

1.熟讀課文,能借助課下注釋與工具書翻譯課文。

2.學習本文先總后分的描述方法。

快樂自學。

目標已明確,方法先行!請同學們用科學的方法開始自學吧!

一、字詞解決:生字詞是學習的基礎,只有把字詞解決掉,才能更好的領悟文章內容,請同學們查找工具書,識記下列生字詞:

縹碧急湍軒邈泠泠戾天鳶飛經綸橫柯。

二、讀好課文:讀通課文是能力的展現,讀出節(jié)奏、美讀課文是能力提升的標志。請同學們美讀課文吧,因為讀書是一種享受。

三、試譯課文:文言文的學習,我們不僅要讀懂文章,還要積累一些重點文言詞語,并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

四、走進作者:別忘了,讓我們去了解她(他)內心的感受??!

互幫互學。

經過自學,同學們一定收獲了許多知識,那么就在小組內進行互幫互學吧!學時要注意:首先是自測,然后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合作交流。

1、我會讀下列字詞,并給它們加黑的字注音:

縹碧急湍軒邈泠泠戾天鳶飛經綸橫柯。

2、我會讀課文,并讀出節(jié)奏和重讀。

3、我會美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說明理由。

4、我積累了一些重點詞及它的意思,說給大家聽。

5、我會翻譯課文。

6、我知道題目的意思:

7、我了解這篇文章的結構,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

成功展示。

我的課堂我做主。老師說: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課時。

成功目標。

1.體味精美清新的語言,感受江山的奇美和大自然的生命節(jié)奏,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情感。

2.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把握關鍵句,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3.背誦全文。

互幫互學。

1.這篇文章寫的非常美,特別是寫景句,我會品味寫景的妙處。(注意抓關鍵詞或關鍵句,看誰找的最好)。

提示:用“我認為詞用得好,因為它寫出了的句式”說話。

用“我認為句子寫的好,因為它不僅寫出了,

從中我還看出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說話。

2.我最喜歡第段,這段文字主要寫了,下面我能發(fā)揮自己的想像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出來。你看:

3.我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4.我會歸納本文的主旨:

5.我會背誦第幾段或者整篇文章。

成功展示。

我自信,我成功!

創(chuàng)新質疑。

發(fā)現問題是最大的成功,敢于質疑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同學們,請?zhí)岢瞿阏J為最有價值的問題吧,哪怕是一個也好。

一、基礎題。

1、本文選自,作者是,文學家,本文題目的意思是(),本文是一篇()文。

2、解釋下列詞的意思:

奔軒邈轉鳶。

戾經綸反柯。

3、翻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二、綜合拓展題。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和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同是書信,也都是通過寫景抒發(fā)感情,但作者感情卻不同,請分別說說不同在哪里。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十二

(一)知識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本文的基本內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匯。

2、疏通文意并且熟練的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fā)的內心感觸。

3.通過誦讀訓練,進一步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感。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致,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2.幫助學生理解“鳶飛戾天”兩句。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欢闻臄z于浙江富春江的風景片。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欣賞。要求看完后說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

師:富春江的景色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游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后,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杜c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jié)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請同學們聽讀課文,聽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分清句子的停頓。

二、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1.本文的層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下文,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處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tài),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山?!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并且爭著往高處伸展。這樣寫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山”寫活了,顯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jié)奏與勃勃生機。不僅如此,作者還加入了聽覺的效果,把山之情韻交代得神趣盎然。

2.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信,可寫的卻是富春江的秋景,寫信的用意何在?

六朝文人在往還書信中好用景語做點綴,其作用大概是用景物打動對方,烘托寫信人的心情,寫景最終是服務于書信的。至于吳均此書宗旨如何,因不見原信的全文,難以臆斷。但從“先是均將著史以自名,欲撰《齊書》,求借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遂私撰其《春秋》,奏之。書稱帝為齊明帝佐命,帝惡其實錄,已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十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等文字可以看出,吳均雖有俊才,但帝王昏惡,志不能發(fā),不免心中郁結橫生。這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竟讓作者流連忘返,于是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贝朔鈺庞删吧?、因景而明志,既表現了富春江的魅力,更表現了作者鄙棄名利的思想。

〔典型問題例析〕。

〔例一〕下面的加點詞均為詞類活用,請解釋:

a.從流飄蕩,任意東西。b.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c.橫柯上蔽,在晝猶昏。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解析:a.東西,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往東、往西;b.競,動詞作狀語,譯為爭著上,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向上;c.上,名詞作狀語,譯為在上面d.湍,形容詞作名詞,譯為江流。奔,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譯為奔馬。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風煙俱凈俱:全,都。(2)從流飄蕩從:順,隨。

(3)一百許里許:表示大約的數量。(4)直視無礙礙:阻礙。

(5)負勢競上負:憑借,憑依。(6)互相軒邈軒:高。邈:遠。

(7)望峰息心息:平息。(8)經綸事務者經綸:籌劃。

(9)橫柯上蔽柯:樹木的枝干。蔽:遮蔽。(10)疏條交映映:掩映。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蟬則千轉不窮轉通囀解釋為鳥叫聲(2)窺谷忘反反通返解釋為返回。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總領全文的句子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從側面表現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3)表達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4)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煙霧都已消散凈盡,天與山連成一片呈現出相同的顏色。

(2)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憑借(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爭著向高處發(fā)展,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山峰。

(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懷著對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返。

(4)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將文中寫“水”的奇異的段落寫在下面橫線上。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狼若奔。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作者吳均,字叔庠,是南朝梁文學家。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十三

1、能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準確的翻譯全文。

能準確的翻譯全文。

一、定向導學:

1、導入: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逼鋵嵲谡憬€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梁代的文學家吳均曾經寫了一篇關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文學家的足跡,走進富春江,去領略富春江山水的優(yōu)美景色。

2、出示目標,了解作者。

二、自主學習:

1、大聲朗讀課文,運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流利的朗讀全文。

2、同桌互讀課文,讀準節(jié)奏。

要求:3分鐘完成,3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自學檢測:讀準下列劃橫線的字。

縹碧急湍軒邈泠泠。

嚶嚶成韻鳶飛戾天。

參照示例,看看你畫的節(jié)奏對嗎?

大屏幕出示節(jié)奏的劃分。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三、合作交流:

結合課下注釋,小組合作互譯課文,有問題在書上做記號。分兩次翻譯,先翻譯第一段,而后再翻譯第二段。

自學指導:古文翻譯要注意逐字翻譯,靈活成句;字字正確、語句通順;句意要與文意一致。

1、大屏幕出示第一段重點字詞,學生對照翻譯,請4號同學翻譯,其余訂正。最后出示正確譯文。

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浮移動,隨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觀賞景物。從富陽到桐廬大約(相距)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2、大屏幕出示第二段重點字詞,學生譯完后4號同學翻譯,其余同學訂正。最后大屏幕出示正確譯文。

富春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長著耐寒常綠的樹,(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個山峰。

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fā)出清越的泠泠之聲。美麗的鳥兒相互和鳴,鳴聲和諧而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的叫個不斷。

像老鷹飛到天上那樣追逐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四、質疑探究:

學生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共同解決。

五、小結檢測:

(一)課堂小結:

文言積累卡片。

1、通假字:。

2、詞類活用。

3、一詞多義。

(二)當堂檢測:(每字6分)。

1、解釋下面句子中紅色的字。

(1)水皆縹碧。

(2)急湍甚箭。

(3)互相軒邈。

(4)泠泠作響。

(5)橫柯上蔽。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2、翻譯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十四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一篇精美散文。作者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吧酱ㄖ溃艁砉舱劇?,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辭美,章法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

教學目標。

1、學習先總后分的描述方法。學習層次分明,動靜結合的寫景方法;

2、體味精美清新的語言,積累描繪山水的詞語。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物者,窺谷忘反”一句的含義。

3、培養(yǎng)誦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

4、體會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音樂起,幻燈片展示一組圖片)和著優(yōu)美的音樂我們彷佛置身于藍天白云高山流水間。仰望:層巒疊嶂,俯視:流水淙淙。怎不讓人流連忘返忘懷得失。

這里的水很清,可見錦鱗游泳,當風乍起時,可卷起千堆雪;這里的山很高,遮天蔽日;這里的樹很茂盛,直入云霄。這就是喂魚錢塘江上游的富春江。它與長江三峽,桂林漓江并稱為“中國最著名的三條江河風光游覽線”。富春江到底有多美,現在我們就隨吳均游一次美麗的富春江。

二、簡介作者并解題。

吳均,吳均南朝梁,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杜c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只留下這段優(yōu)美文字。當時人們寫信都習慣開篇描寫一下景色,以烘托自己的心情,并達到打動對方的目的。就像我們現在的環(huán)境描寫一樣。

三.解析全文:

1.讀文。明確讀音和句讀。

2.關鍵詞語釋義并譯句。

3.學生讀文并質疑。

4.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時哪個詞語?(奇山異水)。

5.文章那段寫奇山?哪段異水?為什么不先寫山后寫水?第一段和后面兩段是什么關系?

6.概括總結水的特點以及作者的寫作手法(正側結合)。

7.讀這段文字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你聯想到哪些詩句?(知識拓展)。

8.山有什么特點?作者運用哪些手法寫的?

9.讀這段文字應什么語氣?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10.怎樣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甭撓瞪顚嶋H或自己的體驗談談你的感想。(聯想“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11.可見吳均是個什么樣的人?再預見一下,他寫信的內容。(當時政治黑暗,社會紊亂。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跡山林,避世隱居。吳均一生仕途不如意。梁武帝時,他因私撰《齊春秋》武帝惡其實錄,焚其稿,免其職。他在《與顧章書》中說:“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表明自己辭官引退后,將要到石門山去中去隱居。因此,這篇文章不單純是寫景,在寫景的字里行間,抒發(fā)作者當時的情感。)。

13.為什么不把最后寫景的那句話搬到抒情句前?(言有盡而意無窮。像電影片尾展示的越來越遠的景物鏡頭)。

四.小結全文,總結手法。

駢散相間,動靜互見,正側結合。

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感謝吳均給我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小品文,讓我們認識了富春江。有機會希望大家能夠親游富春江,感受一下山奇水異,天下獨絕的富春江。

五.作業(yè):

給吳均寫幾句話-----書想書之言。

板書:

水(異):清深急。

山(奇):山高樹寒鳥鳴禪囀猿鳴。

感想:息心忘返。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十五

(一)知識與技能:

1、背誦課文,關鍵句段能夠默寫;了解“駢文”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字、詞的意思;會準確翻譯課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抓住特點有層次寫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寫法。

4、抓關鍵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本文語言優(yōu)美,反復朗讀背誦課文,讀中體會語言美、景物美,體會作者的意旨。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解難。

3、輔以多媒體手段,增強直觀性。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讓學生理解作者通過對富春江優(yōu)美景色的描寫,抒發(fā)了他厭棄塵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1、熟讀課文,疏通文字:掌握關鍵詞語,準確翻譯課文。

2、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

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他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及教具:多媒體、合作探究、交流、點撥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學家。其文風格清拔而有古氣,稱為“吳均體”,大家都仿效他。

背景:南北朝時,政治黑暗。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響的.士人遁跡山林,避世隱居。吳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過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苦悶。他曾在《與顧章書》中說:“仆去月謝病,還覓薛蘿”,表明自己辭官隱退后,將要到石門山中去隱居。因此,這篇文章也不單純是寫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思想感情。

文體知識介紹:《與朱元思書》從應用范圍和標題形式看,屬于書信;從文章內容看,屬于游記;從語言特點看,屬于駢文。駢文主要特點:句式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則注重藻飾和用典。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

讀文并疏通文字:(略)[關鍵詞會解釋,重點句會翻譯]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在浙江富陽、桐廬一帶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別優(yōu)美,南朝時有一位文人吳均見到這種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給他的友人朱元思寫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繪富春江山水的優(yōu)美景色外,他還表達了欣賞這種優(yōu)美景色后與眾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寫了怎樣一幅優(yōu)美的景色呢?又表達了怎樣一種與眾不同的情感呢?讓我們共同來欣賞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結構內容的安排。

(一)問題導學:

1、文中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點的語句是哪一句?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從哪些方面對這一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由此可知這篇文章的結構是?

(二)互動探究

各小組選一人朗讀課文,組員邊聽邊思考答案,討論形成共識。

(三)交流展示

指定發(fā)言人展示小組意見,別組點評。

三、再讀課文,重點研討

讀第二段,體會富春江的奇麗多姿,體會多層次寫景方法。

(一)問題導學:

4、由上可知,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寫法?

(二)互動探究

各小組在組長指導下探究,先各自默讀獨自思考,然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在組內討論,討論形成共識。

(三)交流展示

分組按序展示探究結果,找5個組在黑板上展示,其余在座位上完成,別組點評。

四、三讀課文,品味語言

聽一同學朗讀課文,同學們探討下邊問題。

(一)問題導學:

1、本文語言有什么特點?

2、賞析下面兩句。

(1)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2)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二)互動探究:

各小組聽朗讀探究結果,討論形成共識。(提示:注意對兩句進行比較來分析。)

(三)交流展示:

分組展示探究結果,別組點評。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我們理解了文章結構內容,學會了動靜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等寫景方法,作者寫作本文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

六、達標檢測(60分

1、填空(10分:

(1)作者描繪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極有層次。第一段總寫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個字;第二段承“異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點,具體生動地描繪;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層次多角度展示 之美。

(2)富春江的 水 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春江的 山 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答題。(20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富春江水什么特點?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十六

1.自學尋找資料,了解吳均的創(chuàng)作和寫作特色。

2.通過課堂競賽、導游、演講把握文中的字詞解釋,解讀作者對山水的喜悅之情。

3.體味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逸的高潔志向。

4.培養(yǎng)學生想象與聯想的能力。

一、課前活動。

1、根據以下論題搜集資料。

1)吳均的生平。

2)吳均的主要文學創(chuàng)作及代表作品。

3)吳均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

2、根據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選擇兩個論題寫成200字的小論文。

3、教師評改論文,指出優(yōu)劣。

4、學生修改小論文。

二、課堂活動。

(一)新課導入。

1、美景圖片情景導入。

2、你去過的景色最優(yōu)美的地方是哪里?

1、以大組為單位接力介紹吳均的文學常識,每組每次一人,每人只說一句話,選出說得最多的優(yōu)勝組進行表揚。

2、學生接力競賽時教師擇要在黑板上板書。

3、學生在接力比賽后筆記加橫線的內容:

吳均,字叔癢,梁朝吳興故彰(今浙江省安吉縣)人。他出身貧寒,為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大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的人效仿他這種文章,稱“吳均體”。吳均善于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還著有《后漢書注》、《齊春秋》、《廟記》等書,后來都失傳了。

(三)說一說:小導游說富春美景。

1、齊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2)邊讀邊感悟文句之美。

3)初步感知文章的大體內容。

2、小導游說富春美景。

1)學生根據工具書或資料口頭翻譯課文一遍,同桌之間相互指正。

3)15分鐘時間寫出導游詞。

要求:

a、緊扣課文大意,然后大膽加入想象。

b、盡量學習課文優(yōu)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又要適宜口語敘述。

c、選擇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之內。

4)導游技能比賽。

學生自愿舉手參加導游技能比賽,教師作為評委從反映原文精髓、想象奇特合理、口語表達流暢三個方面給小導游打分,評出最五星級導游一名、三星級導游兩名,給予象征性的物質獎勵。

3、教師小結,點評導游詞,學生明確這些句子的大意: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顯現著共同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隨著江流往東或是往西。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4)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5)負勢競上,互相軒藐:樹木憑著山勢,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這樣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也與黃昏無異。

8)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有時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想一想;我對課文最理解。

1、教師出示思考題。

2、學生根據對課文的解讀獨立完成思考題。

3、班級討論校對,看看哪一位同學對課文最理解,表揚優(yōu)秀作業(yè)。

4、提示:允許多元理解,鼓勵新的、合理的創(chuàng)見。

思考題。

1、這篇文章的語言好在,例如“”

2、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是,其中以“”句最傳神。

3、這篇文章的結構妙在,使文章。

4、這篇文章的主題高在,從“”可以看出來。

明確:

1)這篇文章的語言好在語言優(yōu)美、細膩,多用修辭,駢散結合,例句自選。

2)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通過細致的描寫表現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兩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選。

3)這篇文章的結構妙在采用總分,使文章開篇點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寫,條理清晰。

4)這篇文章的主題高在表心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從“鳶鳥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可以看出來。

三、課后活動。

1、完成同步和課后練習題。

2、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3、參考課文從“水”“山”對富春山水的描寫,仿寫西湖的“雨”或“霧”。

與朱元思書試講教案篇十七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文言知識,準確掌握本文的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3、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重視朗讀訓練,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能力。

2、反復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賞析文章,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鑒賞水平。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寫景方法進行探求。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欣賞富春江山水的奇麗多姿的優(yōu)美景色,體會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在準確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背誦課文。

2、品味文章描寫山水的巧妙手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寫景方法進行探求。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面對祖國的名山大川,無數文人墨客寫下許多優(yōu)美的詩文,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寫山水的詩句。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寫山水的美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

二、簡介作家作品。

吳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文章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詞清拔有古氣,人稱“吳均體”,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信中的一段話,寫的是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優(yōu)美的山水小品。

三、吟誦課文,賞優(yōu)美風光。

1、一讀課文,讀準字音。

把你不認識的字或者不容易記住的字寫在黑板上。明確: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窺(kui)。

2、教師吟誦課文,學生聽讀,畫出節(jié)奏、領悟感情,再讀課文。

明確:喜愛、贊美、陶醉。

3、三讀課文,讀懂內容。

(1)、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讓學生板書你認為重點的詞語和句子,點撥釋疑。

教師釋:奔、軒、邈、東西、好鳥。

4、融情背誦課文。

四、品讀課文,析美文美點。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請前后一桌的同學合作探究,品味賞析文章,用“《與朱元思書》真美,美在——”句式,說說對課文美點的發(fā)現。

提示:從描寫角度、修辭方法、詞語運用、表現手法等角度,任選一點,揣摩妙處,體會寫法。

示例:《與朱元思書》真美,美在語言,你看句式整齊、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節(jié)奏感極強。(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與朱元思書》真美,美在結構,你看“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全文,第二段分寫水之美,第三段分寫山之美,先總后分,脈絡清晰,嚴謹完整。

五、現學活用,小試牛刀。

仿吳均體,寫一段文字記錄幻燈圖片所述的場景或者自己經歷的趣事。教師點評學生作品。

六、歸納小結,結束新課。

七、作業(yè)設計。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仿吳均體,寫一段文字記錄自己所見的景色或者經歷的趣事。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726790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