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柏拉圖之戀讀后感(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2 15:28:17
專業(yè)柏拉圖之戀讀后感(模板12篇)
時間:2023-11-02 15:28:17     小編:夢幻泡

讀后感是一種對所讀書籍內(nèi)容進行評價和反思的文章形式。讀后感的寫作需要我們表達自己對書中人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展示情感的共鳴和思考。這些讀后感范文從不同角度對書中的故事進行了深入思考和表達。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一

在還沒有讀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前,我不喜歡張愛玲的作品。因為張愛玲愛的太卑微,以至于對她有深深的誤解,一個傳奇的女子,怎么可以愛上一個漢奸,還愛得那么“卑微”,“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所以我認為一個愛的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傳奇也不會有吸引我的地方。

《傾城之戀》讓我重新認識了張愛玲與她的作品。她喜歡用“蒼涼的哲學”去創(chuàng)作,因為她認為“蒼涼”有啟示性,揭示樸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籠罩著世紀末的荒涼感?!秲A城之戀》又是她作品中,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傾城之戀》主要是講上海和香港兩座城市的一段華麗的蒼涼的傳奇愛情故事。

《柏拉圖之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二

張愛玲十八歲時被父親關起來,她患了痢疾父親見死不救。她的第一個丈夫傷了她的心。第二個丈夫在婚前剝奪了她做母親的權利和樂趣,堅決逼她墮胎。可以說,張愛玲生命里最重要的叁個男人都是對不住她的。我覺得這樣一個聰明的女子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虧欠和辜負。這使得我得以貼近她思想的軌跡和文字的脈絡,明白她的小說何以如此悲情,更明白爲什麼她最喜歡的詞是荒涼。

《傾城之戀》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張愛玲的作品沒有多少觸及到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或許這是她的一個弱項,又或者作爲一個中國傳統(tǒng)的女人,她是不喜歡政治的,所以在表現(xiàn)許多社會深度方面的東西上面,張愛玲并沒有作得很好。且看《傾城之戀》中對于戰(zhàn)爭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描寫沒給人的感覺絕對會是很粗糙的,只不過我們喜歡“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感覺,所以并不很在乎這一點。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三

曾經(jīng)以為智者哲人如柏拉圖者,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墜云端而不知所蹤。從來認為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有著如此虛無縹緲的書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使人沒有讀下去的勇氣。曾經(jīng)因為看莎士比亞文集,對幾乎是純對話的文體心存恐懼,覺得這樣的作品會因為情節(jié)的缺乏而造成興趣的缺乏,看著太累。

現(xiàn)在不知道是因為我長大了,對情節(jié)沒有過去那樣依賴,還是譯者的水平,還是柏拉圖語言中所達到的婦孺可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最高境界,還是我自己的愚昧無知歡樂多,讀同樣是對話體的理想國,第一卷下來我竟絲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勞。雖然幾乎沒有情節(jié)和場面的描寫,但從柏拉圖有些俏皮但充滿思辨智慧的語言中,我卻仿佛看到柏拉圖和他的挑戰(zhàn)者們的唇槍舌劍的場景,看到柏拉圖一層層地將對手駁倒,看到一群啞口無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紅耳赤的模樣和柏拉圖有點壞壞的笑容,看到了他們的一笑一顰,一驚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時候看辯論賽的慣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們這樣的一種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鋒。我愿意在柏拉圖和他的挑戰(zhàn)者的對話中思考,愿意在柏拉圖講述的一個個故事中聯(lián)想,仿佛我的腦子是在轉(zhuǎn)動著,盡管時不時地因為不理解而需要倒著轉(zhuǎn)幾次,但因為引導我的人是如此有魅力和說服力而使我樂于處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感受一種許久沒有過的閱讀的快感。

肯定的,以我現(xiàn)在的閱歷經(jīng)驗、知識結(jié)構和能力,我對理想國精神實質(zhì)的理解是相當膚淺和粗陋的,甚至都沒有觸及問題的皮毛極可能是隔靴搔癢。我不可能有見地地發(fā)表對理想國的看法的,也沒有辦法很系統(tǒng)的說出它有什么好來,說出它的價值所在。我只是覺得很快樂罷了,因為覺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給不同層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間,開卷有益,能領會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理想國,這也是許多傳世巨著的共性吧。盡管這是專業(yè)課的推薦書目,我卻不想讓自己的思維局限在此,這是說得好聽的,其實是說我的思維未必可以達到從專業(yè)或者哲學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記敘自己對書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們引起的一些聯(lián)想。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四

張愛玲說,也許這個城市的傾覆本來就是為了成全她。多么荒誕的話,可這又有什么,傾城之戀的世界本來就是荒誕的。這個荒誕的世界里,親情愛情都卑微的殘喘著,只留下最后一絲活氣在流蘇身上,被慢慢撕扯著,壓榨著。

第一遍看傾城之戀時,覺得這是一個充溢著淡淡哀傷的愛情故事,受盡委屈和壓迫的美麗女子最后被浪漫的男子解救。一段難以言喻的浪漫故事還配上了一個完滿的結(jié)尾??墒牵斠槐橛忠槐榈姆催@個故事,才懂得這個故事的凄涼,有關愛情的不過是一小段文字。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五

這一篇,是蘇格拉底在受到控告后,于衙門口遇到歐悌甫戎與之探討“虔誠”一事。梅雷多等人控告蘇格拉底,其實就是控告他給下一代灌輸“邪門歪道”,“歪曲”神靈,“毒害”青年等莫須有罪名,以此延伸到虔誠一詞。

好家伙,第一次看到蘇格拉底論證哲學的方式,我腦中第一個概念是“唐僧”。特此抄錄一段讓讀者感受一下吧。

“可是,親愛的歐悌甫戎啊,如果神靈喜愛的和虔誠是一回事,那么,如果虔誠的是因為虔誠而被喜愛,神靈喜愛的也就是因為神靈喜愛而被喜愛;而如果神靈喜愛的是由于神靈在喜愛它而成為神靈喜愛的,虔誠的也就是由于它被喜愛而成為虔誠?,F(xiàn)在你就要看到,這二者是對立的,因而必定彼此完全不同?!边€有好多,不想打了……開始這種如線團一般的`邏輯思維,很快就把我繞在里面了。反復的讀反復的看,才真的讀到蘇格拉底想要表達的表層意思。虔誠,是神靈喜愛的,但神靈喜愛的卻并非只有虔誠。就如同數(shù)字與奇數(shù)的關系,數(shù)字涵蓋奇數(shù)與偶數(shù),正如此我們不能說奇數(shù)就包涵數(shù)字,虔誠便包涵一切神靈喜愛的。

剛開始認為蘇格拉底是個鉆牛角尖,不懂得待人的人。之所招來控訴后被處死,其實歸根結(jié)底,是他與他人探討哲學,尋求智慧、真理,所屢屢得罪人招來的殺身之禍??吹竭@里令我想到孔子的一句話: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者,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者,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六

外婆是個正宗的張愛玲的粉絲,從小愛玲對我來說就是如此的神秘,又似夢幻妖嬈。今夏拂曉,每每捧起的第一本書竟是讀來第一本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

不知為何,也就這樣讀上了,一篇篇的中短篇小說,似乎總難讓人盡興,不過讀來也快,放下書,看看藍天白云的燦爛,心中卻似泛起絲絲愁云;愛玲的小說總是讓我不停地思考著,思考著,卻又百思不得其解;這也就是一種淺淺的魅力吧,也就這幺依戀著了她的小說。

愛玲是這幺評價《傾城之戀》的:《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秲A城之戀》里,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只占的洗禮并不曾將她趕花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zhàn)影響范柳塬,使他轉(zhuǎn)向平實的生活,終于結(jié)婚了,但結(jié)婚并不使他變?yōu)閯偃?,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塬與流蘇的結(jié)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似是似懂非懂,不過卻也靜靜地讀完了它。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七

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tǒng)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忙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此刻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

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能夠簡單的總結(jié)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變的“范型”,是獨立于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qū)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能夠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里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fā)展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

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陽明,也許他們觀點什么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lián)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里,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陽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

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明白王陽明是余秋雨的書里提到了這位老鄉(xiāng),這位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后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后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陽明,明白了其偉大,盡管我自認為自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nèi)バ蕾p他的偉大。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八

最近選讀了一本由張子菁譯注的(20xx年版),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心感略有所得,以記之。

人與人之間的廝殺、社會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間的戰(zhàn)爭等等。他熱愛自己的國家,傾向于維護雅典的貴族奴隸制社會,隨著蘇格拉底在民主政權的統(tǒng)治下被處于極刑,他親眼目睹了貴族政治墮落為寡頭政治的現(xiàn)實,深感到哲學走進政治與國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國》便隨之誕生了。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的規(guī)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相識為度。在他看來,國家起源于勞動分工,因此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國的領導者、防衛(wèi)的武士和勞動者這三個等級,他們分別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種品性。領導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統(tǒng)治國家;武士們用忠誠和勇敢包圍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為全國提供物質(zhì)生活資料。大家各司其職,安分守己。每個人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種聚集的集體,相互作為伙伴或助手,構成一個公共生活區(qū),這就是城邦。柏拉圖認為,城邦的農(nóng)民、工人、商人是物質(zhì)財富的生產(chǎn)者和推銷者,他們不適合于人事國家政務的管理,與國家政治生活相應的活動都應該有適合的管理層人員來擔任。在我看來,他心目中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應該為治理國家和捍衛(wèi)國家榮譽盡心盡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勞動成果來供養(yǎng)領導人,領導人再拿出錢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同時,柏拉圖還極力提倡鞏固國家的治安、國防,以及教育事業(yè)。

在理想國與理想政治這一篇當中,就是以蘇格拉底與阿德曼托斯的辯論進行的、對于理想國家里正義本質(zhì)來敘述柏拉圖心目中理想國家的演化。開始,最簡單的國家就只需要四五個人分別負責生產(chǎn)、建筑、織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就會有人愿意騰出一些空閑的時間來干些他所感興趣的別的事情,比如做鐵匠、做羊毛牛皮、進出口經(jīng)商、唱歌劇、制作香水、糕點因此,一個國家由于勞動和生產(chǎn)的不斷擴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勞動力就會越來越多,所以國家就要不斷擴充領地,就需要有更加專業(yè)的人員來各司其職管理好整個國家以保持正常運作。在柏拉圖的眼里,理想的國家天下為公,老有所福,有國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婦女兒童各自有相應的公有制度,是無政府的正義世界,更加談及了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平等,每個人應該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擾到他人。就像我國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脫于現(xiàn)實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臘哲學家的眼里,我們的世界并非我們所能看到的世界這樣,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陽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許在我們今天看來,柏拉圖眼里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個真實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這樣的世界里到處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實上,這本書寫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亂之際,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從的環(huán)境下,它確實為統(tǒng)治者設計了一個理想的治理國家的美好藍圖。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九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柏拉圖之戀》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剛剛讀完一本小說叫做柏拉圖之戀。故事大概是講為人深沉而不羈的穆澤含,收到富家女張思的青睞,兩人之間的關系保持在朋友與戀人之間的曖昧中。半年后張思發(fā)現(xiàn)穆澤含是早期妄想癥的患者,于是催促他去就醫(yī)。穆澤含在心理咨詢室認識了和自己一樣一只受到心中完美戀人的困擾的女孩郎璐。于是,他們之間演繹了一段柏拉圖式的聚首和離別。。。。。。

里面還有一個角色叫王剛,張思為了氣穆澤含,就和他戀過一段,不過張思并不喜歡他。張思被穆澤含的幻想情人比下去了,想著“報復”,但是過程中卻瘋戀上了他。她幼稚地想著先泡上他再甩了他,但是很多時候自己未必了解自己。作者把張思描寫得如此完美,可愛,漂亮,富有,白皙,好身材,好像說得出來的.好物質(zhì)條件她都有,但是穆澤含愛上的并不是她,是郎璐。郎璐和穆澤含就像是想象中的完美情人互相對號入座,多想就這樣一輩子不停歇,不理外界。誰都想擁有一個像郎璐一樣的情人,從出生第一個愛上的就是你,就像是為你而生,只有與你一起的記憶,她愿意為你廝守,即使僅僅是精神上的愛情,她也愿意為你忠貞,接受你的一切浪漫。穆澤含也曾經(jīng)是一個柏拉圖式的戀人,愿意為你付出所有,在沒有能力負責任之前,他不會占有你。但是現(xiàn)實中,很少出現(xiàn)這種永恒的柏拉圖之戀。穆澤含和張思都巧妙地相繼得知自己要出國10年。作為一個男人,穆澤含不能遙遠地耗費郎璐的青春,不能拋開物質(zhì)僅僅去追求精神上的愛情,愛情和面包,男人覺得沒有面包的愛情是自己的不負責任,就算女人根本不在乎。郎璐大概也不會因為這些而放棄穆澤含,所以穆澤含選擇讓她恨自己。最終穆澤含上了張思!之所以愛會生恨也。

我們都曾經(jīng)是干凈純粹的郎璐,但是在現(xiàn)實的壓力下,穆澤含這樣的男人選擇了張思。每個人生來就幻想著柏拉圖式的愛情,但當你經(jīng)歷過一次或者數(shù)次王剛,郎璐的經(jīng)歷后,有些人堅守著柏拉圖,放棄了不理想的愛情;有些人報復柏拉圖,一路玩弄無數(shù)王剛;有些人放棄柏拉圖,欺騙郎璐,或者放棄心中的郎璐,追求各種張思;又或者有些人始終幻想著柏拉圖,把任何人都當成郎璐來對待。

穆澤含啊穆澤含!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十

《理想國》第一卷大體由三組對話組成。首先是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的對話,接著是與克法洛斯的兒子珀勒馬科斯的對話,最后是和忒拉緒馬霍斯的對話,討論的中心議題是什么是正義。這三組對話中,與克法洛斯的對話以討論老年問題為起頭,逐漸引入了正義的主題,與后面兩個人的對話是對這一論題的進一步深入。值得注意的是,克法洛斯和他的兒子屬于商人階層,而忒拉緒馬霍斯是智術士,屬于帝王師的角色,因此蘇格拉底與他們的對話針對他們各自所屬階層的思維特點,運用詰問法迫使他們不得不認識到其對正義概念的錯誤認識。這則讀書筆記僅分析梳理蘇格拉底與珀勒馬科斯的對話。

前面說過,珀勒馬科斯出身商人家庭,所以他對正義的看法具有典型的商人思維特點,即總是把正義和利益、功用等功利性的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在與蘇格拉底對話的一開始,他沿用西蒙尼德對正義的定義,正義就是把欠每人的東西還給每人。蘇格拉底問他,如果某人把某物交人托管,當他索回時如果他頭腦不正常了,托管人是否還應該歸還呢,因為托管人如果歸還了,對他并無好處。珀勒馬科斯意識到這個定義是有問題的,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應當歸還的。于是他修改了正義的定義,即正義是朋友之間要相互幫助,做好事,決不做任何壞事。這意味著,如果歸還朋友的東西,可能反而會造成朋友的損失的話,則不應當歸還。蘇格拉底馬上發(fā)問,那么對仇人呢,如果欠了仇人的東西,應不應該歸還?珀勒馬科斯回答說應該歸還,因為仇人之間所欠的,無非是一些壞事。蘇格拉底借著對方的思路作了總結(jié),西蒙尼德對正義的定義,實際上就是給與某人他所應得的東西,即應該給予朋友好事,給予敵人壞事,因為根據(jù)前面的定義,朋友就應該得到好處,敵人就應該得到壞處。

由此引入對話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蘇格拉底進一步總結(jié)對正義的新定義,即正義就是對待朋友好,對待敵人不好。珀勒馬科斯認可了這個新定義。蘇格拉底繼續(xù)發(fā)問,以檢驗這個定義是否妥當。注意,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蘇格拉底把究竟什么是正義的問題,轉(zhuǎn)換成正義有什么用的問題。面對這個轉(zhuǎn)換,珀勒馬科斯絲毫沒有察覺,更沒有提出異議,這是因為他的商人功利思維的慣性在作崇,看待一件事情時,往往以考慮其功用性代替了對事物本身的思考。蘇格拉底正是利用了他思維的盲區(qū),來達到對他的引導。蘇格拉底問,正義的人,在什么情況下最有能力去幫助朋友,損傷敵人?回答是在戰(zhàn)爭中。那么,不打仗時,正義的人是不是就沒有用了呢?珀勒馬科斯認為和平時期正義也還是有用的。蘇格拉底于是舉了幾個例子,比如在下跳棋時,是正義的人有用,還是跳棋手有用?回答當然是跳棋手。又問堆砌磚塊石頭時呢?回答當然是建筑師了。這時,珀勒馬科斯提出在用錢的方面正義的人是有用的。蘇格拉底隨即指出,在使用錢購買物品時,相關有專業(yè)知識的人要比正義的人更合適。珀勒馬科斯只好退而求其次,說在保管錢時,正義的人是有用的。蘇格拉底說把錢存放起來,也就意味著錢閑著,沒有發(fā)揮作用,也就是說,在錢沒用時,正義才有作用。珀勒馬科斯不得不勉強同意這個說法。蘇格拉底又用修剪葡萄的刀、盾牌、里拉琴等例子,來進一步說明正義在每件東西被使用時無用,在它們閑著無用時才有用。推理到這個地步,珀勒馬科斯又只得無奈地承認“也許如此”。至此,蘇格拉底對話的階段性目的達到了。他做了小結(jié),說如果正義只能對無用的東西有用,那就決不可能是有價值的東西。也即從功用的角度來探討正義問題是此路不通的,由此又轉(zhuǎn)入對話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

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一開始,蘇格拉底為了鞏固以上結(jié)論,稍稍退后一步,用幾個例子說明即便正義的人在保護錢財時是有效的,但同時也可能成為有效偷竊錢財?shù)母`賊,進而得出正義仿佛是某種竊取的藝術,盡管是對朋友有益而對敵人有害。這個結(jié)論顯然是荒謬的,說明如果我們堅持從功用的角度來論證正義的話,推論到最后難免會得出荒謬的結(jié)論。這時候珀勒馬科斯已經(jīng)暈頭轉(zhuǎn)向了,可又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他說,“我已弄不清我自己剛才所說的話了?!钡匀粓猿终x是給朋友利益,給敵人傷害。

蘇格拉底這次又從朋友、敵人的定義入手,來說明這個定義的不可靠。他說,朋友可能會是表面上看起來有用,事實上并非如此,敵人也是這樣。那么,就有可能使好人成了敵人,壞人成了朋友。這個時候,就會因為朋友是壞人而傷害朋友,因為敵人是好人而幫助敵人,這一結(jié)果顯然與上面的結(jié)論(也即西蒙尼德的意思)相悖。珀勒馬科斯說,這是因為沒有正確地給朋友和敵人的概念下定義。他說,應該好人是朋友,壞人是敵人,用這個認識對正義的概念進行新的修訂,即正義是做對朋友有利的事,如果他真是好人;做對敵人有害的事,如果他真是壞人。珀勒馬科斯認可了新的定義。

但是,蘇格拉底有了疑問,“一個正義的人能傷害任何人嗎?”珀勒馬科斯認為這是理所應當?shù)氖虑?,正義的人對那些敵人和壞人就應當予以傷害。蘇格拉底問,音樂老師能讓人失去樂感嗎,騎馬教練能使人失去騎馬藝術嗎?珀勒馬科斯認為不能。那么,蘇格拉底反問道,有正義的人倒能使人失去正義?如同熱的功能并不能使物冷卻,而是與之相反;干的功能并不能使物潮濕,而是與之相反;那么好的功能也不可能使物受損,而是與之相反。有正義的人是好人,所以傷人并不是正義者的功能,不管對方是朋友還是敵人。非正義者才具有傷人的功能。蘇格拉底最后作了總結(jié),那些憑著“把所欠的東西還給每一個人是一件正義的事”的觀點的人,從而認為有正義的人應該給敵人造成傷害,給朋友帶來利益。這樣的認識并不明智,不正確,傷人絕不是一件正義的事情,只有那些專制者之流,或是某個認為自己擁有大權的富豪才會這樣認為。至此,珀勒馬科斯同意了蘇格拉底的觀點,否定了自己局限于商人思維,而從功用的角度給正義下的定義。但是,以上的對話僅僅推翻了對正義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頂多說明了正義不是什么,但正義究竟是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于是,對話進入到下一個階段,蘇格拉底與忒拉緒馬霍斯的對話。

柏拉圖《理想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十一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柏拉圖有別于一般的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哲學家,他在《理想國》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提前預告了后世多年來為政治作斗爭的人類歷史。

柏拉圖想要締造一個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統(tǒng)一的基礎上的。我國古代也有位與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晉,字淵明,他的《桃花源記》就體現(xiàn)了柏拉圖的這一思想,追求平靜美好、和諧友善的生活。對于這樣的完美,人人趨之若鶩。只是我們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輩子波瀾不驚,不與任何人產(chǎn)生矛盾的目標呢?試想一下,難道你能容忍別人毫無理由地指著你的鼻子唾罵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嗎?難道你能在戰(zhàn)爭來臨前淡定從容地將生死置之度外嗎?你不能!因為每個個體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個人生來不同,有不同的價值觀、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柏拉圖之戀讀后感篇十二

曾經(jīng)以為智者哲人柏拉圖,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墜云端而不知所蹤,曾經(jīng)以為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的輝煌巨著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如今,看著柏拉圖的《理想國》,盡管依舊無法參透《理想國》其中的奧妙,也無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園,必須有足夠的思想階梯才能夠攀爬上去,但它帶給我的啟迪確是深遠的,盡管我只能仰望而嘆之,道聽途說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實,經(jīng)典的影響力,不在于天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聾發(fā)聵的論斷,而在于它給世人幽暗閉塞的觀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閃光。

柏拉圖出身于雅典貴族,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柏拉圖青年時從師于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死后,他游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意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xiàn)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卡德米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后執(zhí)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公元前5世紀,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独硐雵愤@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學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寶。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tǒng)的理想國家方案。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tǒng)治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書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

看這本書,我們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讓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我們產(chǎn)生一種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的感覺。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逐一地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地表達出來,同時通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guī)定,并在辯論中不斷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xiàn)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存在、永恒不變的,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現(xiàn)象所組成,而每種現(xiàn)象會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xiàn)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fā),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由理念論和回憶說構成的認識論,并將它為《理想國》的哲學基礎。

《理想國》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問題。書的開篇,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智者就展開了激烈的交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么強烈的憧憬與向往,這也正好印證了對話結(jié)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他們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將其一一進行了駁斥,并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nèi)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比欢恼虏]有僅僅落在關于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更加著眼于城邦的正義。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并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jié)為“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干他自己份內(nèi)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nèi)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關于正義問題的討論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圖提出了“政治家應該為哲學王”的思想,并討論了哲學王與城邦的關系和哲學王的形成。他認為,政治家只有是哲學王,他才能真正意識到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如何讓國家治理地更加協(xié)調(diào)有序,如何讓人民更好地安居樂業(yè)。在一個正義的城邦里,哲學王應該成為統(tǒng)治者,因為由哲學王統(tǒng)領的國家,是賢人治國,是德性治國,是知識專政;因為哲學王是“能把握永恒不變事物的人”,“永遠酷愛那種能讓他們看到永恒的不受產(chǎn)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實體的知識”,“天賦具有良好的記性,敏于理解,豁達大度,溫文而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jié)制”。我想,如果一個人真的具備了這些品質(zhì),的確縱是瑪摩斯也無法挑剔了。但是,一個國度能產(chǎn)生幾個這樣真正意義上的純粹的哲學王,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又有幾個擁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國呢?盡管這是很難實現(xiàn)的,但是柏拉圖還是堅信其現(xiàn)實性。

要想成為一名哲學王是要具備天性的,勇敢、大度、聰敏、強記是這種天賦所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如果一個人具備了所假定的哲學王的天賦,并且得到了合適的教導,必定會成長而達到完全的至善,然而,這些配的上哲學的人會受到環(huán)境的敗壞,因而離棄了哲學,“使她孤獨凄涼”。所以,“剩下來配得上研究哲學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們或是出身高貴又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處于流放之中,因而沒受到腐蝕,依然在真正地從事哲學;或是一個偉大的靈魂生于一個狹小的城邦,他不屑于關注這個小國的事務;少數(shù)人或許由于天賦優(yōu)秀,脫離了他所正當藐視的其他技藝,改學了哲學;還有一些人,也許是我們的朋友塞亞格斯的缺陷束縛了他們,須知就塞亞格斯而言,背離哲學的所有其他條件都是具備的,但是他病弱的身體使他脫離了政治,沒能背離哲學?!?/p>

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币驗樵诂F(xiàn)實的條件下,哲學家是很難產(chǎn)生的,柏拉圖也把自己成為哲學家的原因歸結(jié)為神的作用。而作為真正的哲學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從事政治的,因為他沒有辦法既從事政治又保持靈魂的和諧,而喪失了靈魂的和諧便背離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學家了。所以,柏拉圖的現(xiàn)實選擇是培養(yǎng)學生,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終極形態(tài),也就可以達到在全書最后一句話所指望的“我們也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里還是將來在我們剛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臘那樣盛行辯論的國家,又怎能產(chǎn)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臘人討論哲學問題,追昔撫今,而現(xiàn)代的一些人整日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嘆息。讀《理想國》這本書,不僅能了解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狀況、風俗人文等,還能跟著蘇格拉底的辯論培養(yǎng)一些哲學思維,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同時也能學到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書,要學習書中的學問,更要從學習書中品味人生。

《理想國》這本書應該是常讀常新的,當經(jīng)過時間的積淀,見過更多美好和丑惡的事物,心情變得蒼涼起來時,相信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定會更加深刻,更能讀出其中獨特的韻味和精髓?!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圣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為自己更美好的將來謀劃,為祖國更快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奮斗終生。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678685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