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匯總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1 06:28:10
2023年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匯總13篇)
時間:2023-11-01 06:28:10     小編:文軒

總結(jié)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提高我們的實際應(yīng)用能力。增強文筆和修辭的運用。這些范文中的個案和案例可以幫助你更具體地理解總結(jié)的寫作要點。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一

摘要:在東方的教育發(fā)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對我們產(chǎn)生影響。解讀他的教育思想,對當今社會教育具有啟發(fā)和教育的重大意義。

關(guān)鍵詞:孔子《論語》因材施教仁教學思想啟示

孔子(約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和“禮”,提倡“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diào)忠孝和仁愛。

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但更強調(diào)“學而知之”,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因材施教,這些思想在《論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孔子的教育思想從多方位的分析和總結(jié),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對于教育的發(fā)展意義重大。

一、教育對象:有教無類

據(jù)記載,孔子門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教育沿襲著“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教育被貴族子弟壟斷,平民子弟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這么多學生,是因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權(quán)利。

無論貧賤之人,還是富貴之人,都有接受的權(quán)利。孔子說:“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束修”是一條臘肉干,是當時贄見老師的禮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禮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門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會拒絕的。

這并非孔子受他的禮,而愿意教他學習,只是“束”是當時人們都能承擔的,任何人均可到他們下接受學習。

這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故事跟能說明孔子對待受教育者資格的要求。有一個名為互鄉(xiāng)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難與言。

互鄉(xiāng)一童子求見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門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釋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述而》)這就是說,只要一個人肯進取,不管其曾經(jīng)怎樣,只要現(xiàn)在能潔身自愛,以求獲得教育機會,我們就不可以剝奪他受教育的權(quán)利。充分說明了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

二、教育方法,內(nèi)容和目標

1.教育方法

在孔子的教學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啟發(fā)誘導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論語子路》)這就體現(xiàn)了孔子對學生的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學上要根據(jù)不同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難度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

此舉雖無“因材施教”四字,但在朱熹的《四書集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充分說明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意指:一個人不到他傾全力去嘗試了解事理,但卻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會去啟示他的。

不到他盡全力想要表達其內(nèi)心的想法,卻想不到合適言詞的程度,我是不會去開導他的。

如果告訴他一個角落是這樣的,他還不能推悟出其它三個角落也是一樣的,那我就不會再多說什么了。句中一“啟”一“發(fā)”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的啟發(fā)式教學。

這個方法對當代教育具有啟示的作用。

2.教育內(nèi)容

孔子教育內(nèi)容:“孔子教學繼承了西周六藝教育傳統(tǒng),教學綱領(lǐng)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內(nèi)容:仁與禮、孝悌、忠信。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意指:人心若沒有了仁,把禮來如何運用,人心若沒有了仁,把樂來如何運用。說明仁禮在教學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們?nèi)粲羞^失,要婉言勸告。

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xù)操勞而不怨恨。

這是孝悌充分體現(xiàn)。子曰:“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意指人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

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強調(diào)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他向?qū)W生講授“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儒學思想中教學內(nèi)容后又增加“六藝”,包括為禮、樂、射、御、書、數(shù)。

包含了道德修養(yǎng)、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和訓練。孔子教學不以書本為學習全部資料,而是在書本學習同時,在生活中也同時學習。

這樣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基礎(chǔ)。

3.教育目標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意指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nèi)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

這體現(xiàn)了孔子在教育人學習要達到的教育目標。而在培養(yǎng)目標上,孔子注重“舉賢才”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標。

“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與孔子的舉賢才是一致的,從這句話中就體現(xiàn)了孔子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

孔子告誡學生“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論語里仁》),孔子推薦學生擔當政治事務(wù),在舉薦人才時有原則,首先,學習不優(yōu)異,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國家政治開明時才可做官,否則寧可隱退。

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才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對歷史的貢獻,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擴展了教育對象;“因材施教”和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重視文化的傳承,對教材進行建設(shè),為后世儒家奠定了進經(jīng)籍教育體系的基礎(chǔ);更提出了“終身學習”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通過他自己證明了這一說法,對教育的啟示:在教學中,教師不放棄每一位學生,了解每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思想,從而選擇適合學生方法進行教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到“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

從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對于社會和個體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教育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的。

參考文獻:

[1]朱熹(宋).《論語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2]劉嘉銘.《教育公共基礎(chǔ)筆試》[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論文期刊:

[3]曲紅艷.《孔子教育思想淺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1期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二

【摘要】本文闡述了孔子的學習觀,提出了“在學習的目的上主張學以致道,學以治世;在學習的態(tài)度上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在學習的方法上堅持學思結(jié)合,學行并重;在學習的內(nèi)容上注重德育;在學習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關(guān)鍵詞】孔子學習觀

在孔子的心目中,學習的最高目的還是“學以治世”,正如子夏的所說:“學而優(yōu)則仕”[1]子張即學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對君子而言:“不仕無義”,依據(jù)是“君子之仕,行其義也”[1]微子。對于其他目的的學習,孔子是不贊同的:故當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1]子張畢竟在孔子看來“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1]衛(wèi)靈公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認為只有學習那些治國安邦的策略才是學習的正道,而學那些農(nóng)事就偏離了學習目的。在分析學習的目的時,他曾頗有感觸地強調(diào)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子路可見,孔子學習的最高目的是“學以治世”,認為書讀得再多,如排不上“為政”的用場,這樣的學習是無用的。學習是為了達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從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完成了達仕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達過急于從政的`迫切愿望:“諾,吾將仕矣?!盵1]陽貨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倫理基礎(chǔ)。后世的許多讀書人皆把讀書視為是最神圣的事業(yè),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階梯。上述這些言論都體現(xiàn)孔子學以致道,學以治世的學習目的。

在學習態(tài)度上,孔子提倡發(fā)奮好學,虛心求學。他本人也敘述了自己終生學習的奮斗歷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盵1]為政孔子終生勤奮好學,虛心求學,從子貢對老師的評價中也可得到佐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1]子張畢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述而于是越發(f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公冶長、“學而不厭”[1]述而。他對自身好學的評價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盵1]公冶長對于知識的學習,他確實有那種“學如不及,猶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學習的境界曾達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盵1]述而的程度。

在虛心求學的態(tài)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誠懇的,他再三強調(diào)“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為政同時高度贊揚孔文子“不恥下問,敏而好學,是謂之文也。”[1]公冶長的學習態(tài)度。此外,孔子在強調(diào)虛心求學的同時,特別提出要切記“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這是向別人虛心求教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學習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在學習方法上,孔子既重視見聞的作用,又強調(diào)思考的功能,主張學思結(jié)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盵1]為政即只學不思,就會茫然而無所得的;只思不學,就會使精神疲倦。學思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學習是思考的基礎(chǔ),離開了學習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這點上,孔子是有切身體會的,他曾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盵1]衛(wèi)靈公同時,思考又是學習的升華,經(jīng)過思考得學習能達到“告諸往而知來者”[1]為政德功效,孔子對此也時很有感觸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終日的,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盵1]為政可見他承認得意門生顏淵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顏淵能在學習后獨立思考并有所創(chuàng)新,這點讓孔子是很折服的。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孔子在學習方法上堅持學思結(jié)合,重在培養(yǎng)和鍛煉學人“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者”、“聞一知十”、“能近取譬”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對當今的學習理論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倫理觀的基本內(nèi)容就中有“仁者愛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條,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述而,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的目標。因此,在學習的內(nèi)容上,他對學生實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與“信”就直接屬于德育的范圍,認為只有具備了堅強的道德信念,才能“篤信好學,守死善道”[1]泰伯??鬃釉诙叩年P(guān)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則以學文”[1]學而的立場。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責孝,出則弟,謹而慎,泛愛眾而親仁”這些道德實踐之后還有余力,才用來學習文獻知識。這就說明了在孔子的教學內(nèi)容中道德實踐比文獻知識更重要。

孔子還把“六經(jīng)”作為教學內(nèi)容,目的也在于使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和學到從政的本領(lǐng),在為政治國過程中貫徹策略“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為政仁人”的政治倫理觀??鬃右哺嗟膹娬{(diào)道德教涵養(yǎng)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盵1]學而對于好學之人的評判依據(jù),孔子也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的。他對千里馬的稱贊也是“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盵1]憲問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孔子教學內(nèi)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在學習的作用上,孔子認為“學則不固”[1]學而的,即學習可以使人視野開闊,不閉塞。相反“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1]季氏。學習對人的人格完善至關(guān)重要,因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的,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盵1]陽貨仁、知、信、直、勇、剛,是當時社會人群所稱道的六種美德。孔子在此指出了當時人群中的六種美德與六種劣癖的內(nèi)在關(guān)系,認為本性仁愛但不學習就會狹隘愚昧,其弊病是會受人愚弄的;本性機智而不學習就會淺嘗輒止,其弊病是好高騖遠而沒有基礎(chǔ);本性誠信而不學習就會目光短淺,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騙和傷害;本性耿直而不學習就會思路混亂,其弊病是說話辦事沒有條理,在混亂中傷害別人;本性勇敢而不學習就會胡作非為,其弊病是會滋事生亂;本性剛正而不學習就不能控制自已,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在好學的定位上,孔子也時從人格完善著手的,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盵1]學而只有不斷的致力學習,個人的人格才能不斷的完善,畢竟“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盵1]陽貨學《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1]陽貨還可培養(yǎng)“思無邪”的道德品質(zhì)?!安W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顏淵,孔子本人也自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矣”[1]述而“下學而上達”[1]顏淵這些事例均可說明學習對個人人格的完善至關(guān)重要。

[1]徐志剛.論語通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三

孔子重視音樂的`教育作用,禮是樂教之本.孔子是位音樂教育家,又是演奏家,其音樂生活體現(xiàn)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在齊聞韶而怒不是喜.武盡美而未盡善,可以從武產(chǎn)生的背景理解.孔子的音樂思想,至今仍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作者:王若作者單位:大連圖書館,遼寧,大連,116012刊名:北方論叢pku英文刊名:thenorthernforum年,卷(期):“”(6)分類號:b.222.2關(guān)鍵詞:樂與禮樂教之本韶的知識脈絡(luò)'武的知識脈絡(luò)'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四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內(nèi)容:在教育對象上主張“有教無類”;在教育目標上提出了培養(yǎng)和造就高素質(zhì)的人即“君子”的.要求;在教育內(nèi)容的選擇上,服從和服務(wù)于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強調(diào)素質(zhì)教育;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強調(diào)要根據(jù)人的不同特點,注意采用多種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發(fā)掘人的潛能.因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的仁學主張,即以人為本,提倡和強調(diào)關(guān)懷人、尊重人、愛護人、維護人的尊嚴的精神內(nèi)涵,具有人本哲學的性質(zhì).

作者:徐柏青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湖北,黃石,435002刊名:唐都學刊英文刊名:tangdujournal年,卷(期):20(4)分類號:b222.2g40-092.25關(guān)鍵詞:孔子教育思想仁人本主義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五

孔子的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許多偉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據(jù)著中心的統(tǒng)治地位,以下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者??鬃拥乃枷氚_萬象,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鬃拥乃枷胗绊憯?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它也歷來是人們研究中國文化時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為人們所探討和爭論。文章也將淺要地談?wù)効鬃拥乃枷爰捌浜诵摹?/p>

一、孔子思想中的“禮”與“樂”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體來源相當復雜,主要是從歷史文獻和當時社會現(xiàn)實中逐漸形成的。從他所處的戰(zhàn)爭頻繁和“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可以知道“禮”在當時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話題。“禮”是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yīng)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jié)儀式。殷周重“禮”,其禮儀往往形成一種嚴格的上下等級威儀和社會的差別意識。其實在夏、殷時代就已經(jīng)有“禮”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時代的周禮,才形成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所以人們一般把周禮作為研究“禮”的一個典型時期。由于孔子對“禮”的推崇,許多學者也因此認為“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鬃右簧家栽姇Y樂教弟子,非常注重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禮”是起過積極作用的,但是到了后來,“禮”逐漸被人們理解為盲目保守、因循守舊的思想,并且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鎖鏈,所以產(chǎn)生了“吃人的禮教”的說法。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們應(yīng)該辨證地去認識和理解“禮”的思想。

還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認為治人之“禮”要深入人心,必須同“樂”結(jié)合,也就是后來我們所說的禮樂相結(jié)合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是一種頗為完備的典章制度?!皹贰弊鳛橐魳分贫?,它包括樂縣、舞列、用樂等都有其森嚴的規(guī)定,孔子思想認為,禮是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而樂能調(diào)和性情、移風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國家,而禮與樂相結(jié)合不僅能維護奴隸主貴族內(nèi)部的等級秩序,更能有效地統(tǒng)治人民。

二、孔子思想的“中庸”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內(nèi)容并非現(xiàn)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養(yǎng)人性,在于人們要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疇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貫穿于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鬃又杏顾枷氲睦碚摶A(chǔ)是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要自覺修養(yǎng),從而達到像美好的天一樣的理想境界?!爸杏埂彼枷氲膶嵸|(zhì)就是規(guī)范人們的活動行為,試圖在禮壞樂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復長幼有序、上下有別的社會秩序。

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貴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個其重要的代表思想,他主張將中庸發(fā)展為認識和對待世界、探究和處理思想情感行為以及各種事物的合乎實際或一定標準的原則和方法的哲學范疇。他把“和”看作一種最高的價值,為了保持“和”的境界必須保持中庸之道。“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狈彩露紤?yīng)該采取持中的辦法,而不能走極端,這是實現(xiàn)和的根本方法??鬃印皽囟鴧?,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準則的典范??鬃拥闹杏顾枷氩粌H對仁、禮有深刻的影響,而且滲透到他的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文化觀等各個層面??鬃泳褪且灾杏顾枷霝閮?nèi)核,構(gòu)建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儒家學說體系。但是《中庸》中儒家極力主張等級社會,無論處于富貴,貧賤,夷狄還是患難的地位,就要嚴格按照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這顯然違背人性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所以,我們在看待“中庸”思想時它時一定要慎重,要辨證地去分析和把握它。

三、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核心范疇,在先秦思想中出現(xiàn)的最多的是“禮”。但是到了孔子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蘊和極其重要的地位??鬃邮窃谖找酝叭省钡挠^點的基礎(chǔ)上,進而完善成為“仁”學體系??鬃拥摹叭省敝饕w現(xiàn)為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統(tǒng)治理念兩方面:“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要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并且希望其成為人們恪守的準則;“仁”對社會統(tǒng)治思想影響同樣久遠,孔子曾提出“為政以仁”的政治論點,他認為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懷有仁愛之心,要“以德治國、以禮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夠從“仁”出發(fā),實現(xiàn)統(tǒng)治者對人民的一種“仁德”的統(tǒng)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鎮(zhèn)壓和管制民眾。他認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夠爭取民心,安定統(tǒng)治??鬃拥摹叭收轮巍彼枷胍彩强鬃恿艚o后人的重大啟示。

此外,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yīng)該有一種為“仁”的愿望,他鼓勵人們?nèi)プ非筮@種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達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應(yīng)該追求達到的境界?!凹核挥鹗┯谌恕?,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愛自己、愛家人、愛所有的人。從孔子的“仁”的思想中體現(xiàn)出了他對社會民眾的關(guān)注,對于人民的愛護??梢钥闯?,孔子對“仁”思想的重視,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學說是整個孔子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它對于其他的如“禮”、“樂”等思想均處于統(tǒng)攝地位。

參考文獻

[1]林凱.從論語看孔子的中庸思想,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3月.

[2]王岳川.孔子思想從“禮”中心到“仁”中心,中國文化網(wǎng),5月.

[3]王杰.孔子思想的價值核心說“仁”,益陽師專學報,7月.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六

發(fā)布時間:-5-3作者:楊春梅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和禮各自的地位和價值及其相互關(guān)系,一直是眾所注目的重要問題?;蛟迫手赜诙Y,或云禮重于仁,眾說紛紛,莫衷一是。事實上,仁固然是孔子的發(fā)現(xiàn),但仁的發(fā)現(xiàn)原本是對禮的意蘊深入開掘的結(jié)果,而禮的價值也正由仁的發(fā)現(xiàn)而重新確立。仁是禮的內(nèi)在根據(jù),仁心外化而成禮,依禮而行而成仁,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恰成一辯證的統(tǒng)一關(guān)系,而其前提則是:仁作為一個德性范疇乃是一個動態(tài)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潛在的德性,到經(jīng)過禮的規(guī)范而實現(xiàn)為完美的人格,其間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仁之作為潛在的德性和禮之作為外在的規(guī)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價值。仁不發(fā)于心,則禮便成為毫無意義的虛文;而失去禮的規(guī)范,則仁流為自然性情,雖不失為直,但卻難免于野,甚至難免為亂。由仁之作為動態(tài)的范疇這一特點,我們又不妨推斷:人性美善而又非純美純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獨特的人性觀。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七

淺談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由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zhuǎn)變,由人治向法治轉(zhuǎn)變,由傳統(tǒng)文化向現(xiàn)代文化轉(zhuǎn)變,加上中外文化和價值觀的碰撞,是一個既充滿生機活力又充滿矛盾的時代。黨中央提出要建立和諧社會,就是要用恰當?shù)姆椒ń鉀Q諸多矛盾。當今世界局勢正在向多極化發(fā)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tǒng)和政治制度,在國際交往中,應(yīng)該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既要尋找共同話語,維護世界和平;又要尊重各國的傳統(tǒng),保持各國的特色。斯人雖遠逝,其道冠古今??鬃幼鳛橹袊幕妮x煌符號,是當之無愧的??鬃拥奈恼碌赖率侵袊褪澜鐚氋F的精神財富。

關(guān)鍵詞:孔子;社會;現(xiàn)代意義

孔子敏而好學,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勤于向人請教,不到30歲,就掌握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力圖改變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局面。面對動蕩混亂的社會現(xiàn)實,他的救世思想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壁。他周游列國,遭到不少隱士的嘲笑,累累如喪家之狗。在陳蔡等小國,挨餓受凍,面有菜色。晚年回到魯國,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孔子思想雖然也受到其他各家的沖擊,但并沒有消亡,一直存在發(fā)展壯大著。孔子與其弟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在當時諸子百家中就是主要的一家,但所走過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有過匡被圍之難,有微服過宋之險,有陳蔡絕糧之苦等等。他的學派不但沒有解體反而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勢力越來越大,到了戰(zhàn)國時代,成了影響最大的學派。

雖然秦國不用儒家用法家,用武力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專制主義的封建王朝秦朝,然而,這個貌似強大的'王朝,焚書坑儒,造成二世而亡的結(jié)局。賈誼把秦的成敗經(jīng)驗概括為一句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劉邦馬上得天下,宣稱居馬上得之,安事詩書!陸賈反駁: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劉邦聽后立即改變態(tài)度,明白武力攻天下,而仁義守天下。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口號,從此,儒家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正統(tǒng)思想孔子也成為亙古一人的大圣人。唐玄宗時被尊為文宣王,宋真宗時尊為玄圣文宣王,金章宗時尊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時尊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順治時尊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古代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一直沒有動搖過。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與人之間相處時要互相克制諒解妥協(xié)和互相關(guān)懷親善支持照顧,以達到互利互惠的目的。這種精神不僅在歷史上曾起過重大作用,就是在當今世界上,也是需要的。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論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階級與階級,集團與集團,黨派與黨派它們之間都會有一些矛盾但是如何對待這些矛盾,卻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式采取哪一種方式解決問題,這要根據(jù)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而定。只強調(diào)妥協(xié)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對的,但是把人與人之間只看成是爭斗對立的關(guān)系,只靠武力解決問題的,顯然是不對的。謙讓妥協(xié)、諒解友好更是常用的一種基本方式孔子提倡中庸,實行和,并不是沒有原則,為和而和,還需要以禮節(jié)之,就是要以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來制約其實行,使其做到恰到好處??鬃舆€提出和而不同的要求,說明和不是模棱兩可的和稀泥,更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在一定的原則指導下和善地來處理問題。

我們不但可以用和而不同來處理一般人際關(guān)系,而且可以用和而不同來處理國際問題。我國最早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來處理國際間的爭端,今天又提出以鄰為伴以鄰為善等等,都是對和而不同的創(chuàng)造應(yīng)用孔子重視家庭倫理觀念,建立長幼尊卑秩序,把孝作為做人根本他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作為他一生追求的總目標。尊老敬長是一種值得各個時代重視的有普遍意義的品德,不僅是因為晚輩為了報答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更主要的是,老人不論在生產(chǎn)斗爭和社會閱歷方面都有豐富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對晚輩來說,是極為寶貴的。歧視和虐待老人,不僅使生產(chǎn)和社會工作受到損失,而且會使道德淪喪,社會混亂,甚至能形成社會危機。孔子的思想講究仁愛,重視倫常,提倡和諧,強調(diào)秩序,追求安定如今,和平發(fā)展成為世界主流,中國向社會主義強國目標奮斗時,我們最需要的是和平秩序穩(wěn)定社會和睦民族團結(jié)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斷加速,社會階層的分化逐漸加劇,階層對立人際關(guān)系緊張的狀況也不斷加深,需要通過包括道德教育在內(nèi)的各種手段的綜合使用來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當社會上還存在爾虞我詐背信棄約的現(xiàn)象時,孔子思想的信廉剛直等道德,就有延續(xù)存在的價值。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各種道德規(guī)范都是在歷史上產(chǎn)生的。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它也會變化和消亡,孔子提倡的久喪厚葬父母在不遠游三年勿改于父之道等等,這些繁冗愚孝的行為觀念應(yīng)該揚棄。但是,當某些道德規(guī)范所依據(jù)的社會因素還存在,它還能對社會發(fā)生作用時,這些道德規(guī)范也就不會消亡。我們今天重新認識孔子,并不是要掀起尊孔儒學的新潮流,而是更加理性認識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象征的孔子思想的精髓,更好地指導我們現(xiàn)實世界。把崇高的道德信念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去,使孔子的倫理教導和人文關(guān)懷真正化為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這樣,孔子繼承和改造傳統(tǒng)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方向紅.孔子思想的歷史地位及現(xiàn)代意義再認識[j].赤峰學院學報,

[2]甘筱青,文師華.孔子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

[3]曾攀.由仁而禮-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j].孝感學院學報,.

[4]史玉梅.前輪孔子思想中的人文關(guān)懷[j].攀登,2006(1).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八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倫理思想在他的思想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總結(jié)了以往的倫理思想,在中國倫理學史上第一個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倫理思想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今天對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重建與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yīng)的倫理道德體系,對于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風尚和社會風氣,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者:查傳慶作者單位:徐州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江蘇徐州,221116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2007“”(7)分類號:b82關(guān)鍵詞:孔子倫理思想當代價值初探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九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值得我們學習。那么他的美學思想你有知道多少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孔子的美學思想

孔子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呢?他是中國古代的大圣人。中國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這八大圣人。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個,也是地位最低的一個,因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雖然沒有當過帝王,但是也當過實際上的執(zhí)政者。孔子不僅沒有當過帝王,連小官也沒當上。

說白了,他跑來跑去,周游列國,想要當官,結(jié)果什么官都沒當上。因為他當不上官,他只好收幾個門徒,靠私家講書來維持他的生活,這給孔子帶來了很多好處。第一,他走向了民間,懂得了民間的疾苦;其次,他因為私家講學,打破了過去“學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僅成了中國第一個私家講學的人,他還開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個顯學“儒學”,成了中國的“萬世師表”。在從政方面,孔子是失敗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以前中國的學術(shù)是偉大的,在這基礎(chǔ)上他開創(chuàng)了以后的中國的學問。

司馬遷在寫孔子思想的時候,對孔子贊不絕口,他這樣說:“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拢瑐魇攀?,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這就是說,在司馬遷看來,中國的帝王很多,有學問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著的時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沒什么了。

而孔子則以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傳了十多代,天下有學問的人都尊奉他為師,所以孔子才真正稱得上圣人,是至圣??鬃舆@種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來不僅沒有衰落,而且是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他真可謂是一個大圣人,他是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我們今天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要珍惜中華民族的榮譽??鬃觽ゴ蟮乃枷耄覀円J真地學習、研究與繼承,并加以發(fā)揚光大。像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我們看他的美學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態(tài)度??鬃拥娜松鷳B(tài)度,有一段話可以說明。人家問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孔子說:“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边@段話說明孔子一方面是一個自強不息的人(中國的知識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較消極);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國,去宣傳自己的理想以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但是處處碰壁。他自己說道:“向吾適宋之衛(wèi),困于陳蔡,累累乎若喪家之犬也”。

雖然他到處碰壁,但是他仍然樂觀。他自己說他“樂以忘憂”,在快樂之中把憂愁忘記了,他不要憂愁,要的是快樂,這是他很大的一個特點。他在陳、蔡被圍,仍然“弦歌不絕”。他的大弟子顏淵生活很苦,孔子贊美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淵生活很苦,旁人覺得他應(yīng)該很悲苦,而顏淵卻很快樂。孔子既然贊美顏淵,就說明他非常欣賞顏淵在窮苦的生活當中仍然過得很快樂的生活態(tài)度。

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們談志向。有的說我要做官,有的說我要發(fā)財,有的說我將來要做“小相”,就是我們現(xiàn)在開會的“司儀”,對這些孔子都沒表示贊同,他最贊同的是曾點的志向,曾點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對曾點的這種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游玩觀賞春色的志向,非常贊同,這說明孔子喜歡快樂樂觀。他自己喜歡音樂,一生差不多是音樂歡樂的一生,聽到美妙的音樂《韶樂》,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為樂之至于斯也”。他看到一個嬰兒,天真爛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興,形容這個嬰兒“就像《韶樂》。

這些就是孔子的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

論文

]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十

教育學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fā)式的教育方式??鬃铀幋呵飼r期,在春秋之前,在當時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去讀書,獲得教育的權(quán)利的,“學在官府”、“官師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則無所授書”,教育、學術(shù)皆由“官府”世守,那時候的教育是“有類”的。到了春秋時代,“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層平民希望獲得受教育的權(quán)利??鬃禹槕?yīng)歷史發(fā)展潮流,創(chuàng)辦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無論學生是怎樣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們,所以在孔子三千學生之中,來自當時各個國家地區(qū)的不同身份的人,絕大多數(shù)出身貧賤??鬃訉ψ约旱茏拥慕逃椒ú皇悄欠N一味的灌輸式教育,不管學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師我說??鬃訉γ恳晃坏茏右虿氖┙?,讓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據(jù)自身發(fā)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時結(jié)合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要求學生達到“憤”和“悱”的心理狀態(tài),然后再施以“啟發(fā)”的方法,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所以他的弟子當中各種各樣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賢士。他的這些思想在《侍坐》當中得以體現(xiàn)。

美學思想:孔子的學說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學思想以“仁”為中心,孔子強調(diào)善與美相聯(lián)系。他認為美與善是密切聯(lián)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義詞,如“里仁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這樣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幫助和贊成別人做好事,不幫助和不贊同別人做壞事)等。這里所謂的“美”是和善、德一個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在中國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學思想以“詩”為基礎(chǔ),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shù)和政治道德結(jié)合起來,把文學藝術(shù)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yīng)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關(guān)注的是具體社會中的人。文質(zhì)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學思想,它強調(diào)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的理想人格。這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禮與仁的關(guān)系都是孔子美育思想的體現(xiàn)。

二、蘇格拉底的教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

教育學思想:蘇格拉底終身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并且有著自己的理論。蘇格拉底一些教育思想與孔子極為相似。他沒有建立自己的學校,他的課堂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對于學生如同孔子一樣有教無類。無論是乞丐、農(nóng)民、有錢人、貴族等等,都可以是他的學生。無論是誰只要去請教他,他都施教。當時智者施教是需要收取費用的,蘇格拉底是不收取任何費用。蘇格拉底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這一點與孔子的目的相似,孔子提倡“學而優(yōu)則仕”。蘇格拉底倡導圣賢治國,認為群眾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國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數(shù)優(yōu)秀人物。蘇格拉底以培養(yǎng)造就有知識的治國人才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哲學和教育事業(yè)上。他希望通過教育培養(yǎng)出一大批治國人才。在教學方法上,蘇格拉底采用“產(chǎn)婆術(shù)”,包括諷刺、助產(chǎn)、歸納和定義。這個方法在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得以體現(xiàn)。他認為真理是潛在地存在于人的內(nèi)心之中的,教師的任務(wù)不是灌輸既成的知識,而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交談和討論,消除錯誤的見解,形成正確的認識。,他在教學中,常用設(shè)問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認識加以回答。如果回答錯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問適時引導,使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他認為這樣可以檢驗青年人的心靈。

美學思想: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通過希庇阿斯和蘇格拉底的對話,對美本質(zhì)的討論,區(qū)分美本身和具體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為美的那個品質(zhì)”,最后得出結(jié)論:美是難的。在西方哲學史上,蘇格拉底被稱為是道德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號召人們把目光從自然界轉(zhuǎn)向人自身。蘇格拉底從目的論和美德論出發(fā),提出了他的美學思想,其核心觀念就是美善同一說,是西方美學史上美善同一說的開拓者。在蘇格拉底看來,美就是善,美與善是同一的。接著,他還談及是美善同一的基礎(chǔ)就是功用。“凡是我們用的東西如果被認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從同一個觀點——它們的功用去看的”也就是說,美的和善的事物,應(yīng)該很好地發(fā)揮其功能。功用不僅是美善同一的基礎(chǔ),也是判斷事物美善的標準。同時他還對傳統(tǒng)的和諧說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指出了和諧的合功用、合目的性基礎(chǔ),從而實現(xiàn)了和諧的客觀規(guī)則向主觀功用的轉(zhuǎn)變。蘇格拉底賦予了和諧說以目的性,并且也使和諧包含了主觀性。

三、從蘇格拉底和孔子探討教育學和美學結(jié)合的意義與可能性

1、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型人才。二人雖然相隔萬里,但是二人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都是一致的。美育的發(fā)展,更加有利于發(fā)展全面型人才?,F(xiàn)在的教育都希望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美育對其幫助很大。

2、教學方法的改革。二人都注重啟發(fā)式教學,對于那種只注重灌輸不管學生是否理解的教學方法,在學生這方面是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接受的。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發(fā)展的同時能夠突出學生自己的個性與特點,不會抹殺學生的天賦。

3、注重道德。道德觀在二人的美育觀中都有體現(xiàn)。一個人不只需要知識,更需要道德的熏陶。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十一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處理事物矛盾的.一種普遍的、切合實際的最高的準則,它強調(diào)陰陽對立面的統(tǒng)一平衡是產(chǎn)生發(fā)展萬物的根本原因,主張用中執(zhí)中必須依對象予以具體認知評價,并及時采以相應(yīng)合理的用中執(zhí)中行為,包含了超前的而為人類獨有的仁愛思想.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為建立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提供了方法論,構(gòu)成了社會穩(wěn)定、安寧與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精神支柱.

作者:柴晶夏建華作者單位:柴晶(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夏建華(大連陸軍學院,遼寧,大連,116000)

刊名:襄樊學院學報英文刊名:journalofxiangfanuniversity年,卷(期):24(4)分類號:b222.2關(guān)鍵詞:孔子中庸中國哲學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十二

孔子主張的以德治主義治國之道為核心內(nèi)容的政治倫理學,是從人本主義意義上強調(diào)指出了為政者首先應(yīng)強化思想道德建設(shè);特別是政治道德建設(shè)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歷史表明,統(tǒng)治者的.政治道德,與社會、國家、民族的興衰密切相關(guān)。因此,孔子倫理學說不僅具有歷史內(nèi)涵的深刻民族文化意蘊,而且亦有當代政治文化的借鑒價值。

作者:趙連章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24刊名:長白學刊pku英文刊名:changbaijournal年,卷(期):“”(5)分類號:b2關(guān)鍵詞:倫理政治政治道德黨風建設(shè)政風建設(shè)

孔子的思想內(nèi)涵論文篇十三

2.有德者,必有言。

3.我不介意心里的墻接二連三地坍塌,我早已想不起最初是怎樣一磚一瓦。

4.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鬃印墩撜Z》。

5.xxx其為人也,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止老知將之至云爾?!墩撜Z》xxx。

6.流水在碰到抵觸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鬃?。

10.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11.我像是一個你可有可無的影子,冷冷的看著你說謊的樣子。

12.一味的善良只會讓人覺得你假,倒不如帶著一些容易被揭穿的小邪惡,更顯得真實動人。

13.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鬃印吨杏埂贰?/p>

14.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16.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鬃印墩撜Z》。

17.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18.世界這么大,我的父母也應(yīng)該去看看。

1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鬃印墩撜Z》。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論語》。

21.苛政猛于虎《論語》。

22.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脫穎而出,成就大事。

2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4.幸福是一顆玻璃球,掉在地上碎成許多片,每個人都可以去撿,運氣好的可以撿到很多片。在拾碎玻璃片時,如不小心翼翼,就會被尖銳的碎片扎破,讓那些拾碎片想要幸福的人,疼痛不已。其實生活就是一些傷害,一些挫折,一些無奈,一些感嘆。想要幸福只能用自己的雙手去努力,去爭取,去改變。

25.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論語》。

26.畢業(yè)那天,請微笑著離開好嗎?

27.文明其思想,野蠻其體魄。心力體力合二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

28.要用新思想,新文化,新倫理,來武裝我們會員的頭腦,改良我們會員的品行,進步我們會員的學問,這也是我們新民協(xié)會的初衷和使命。革新學術(shù),砥礪品行。

29.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學,沒有一件是太晚的。

31.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33.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34.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35.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3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37.三人行,必。

38.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鬃印墩撜Z》。

39.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0.別人的缺點是自己的鏡子。

41.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論語》。

42.辜鴻銘:我們中華的學校是教人明辨是非,激發(fā)向美向善的情感,遵守道德的地方。這是我的道場,我不能離開啊。不能夠,我。

4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44.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45.“我的辮子是有形的,頂在頭上。你們的辮子是無形的,藏在心里。”——辜鴻銘。

46.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47.不知生,焉知死《論語》。

4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論語》。

49.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50.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我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為我們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生活在一種心靈的生活里。中國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種情感生活,是一種來自人性深處的情感,是心靈的激情,和人類之愛的情感。

5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52.心里有一些牽掛,有些愛卻不得不各安天涯…。

53.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54.一個人,一個民族,倘若沒有強力支撐,倚仗人家的饒恕和幫助的恩惠才能生存,這是何等的卑微無恥、不能自立的奴才。

55.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56.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57.愛國今后就是我們北京大學的靈魂和傳統(tǒng),我北大的學子不是要自己做官,而是要為國家出力,要做國家的棟梁之材。如今,國家已經(jīng)到了存亡絕續(xù)的危急時刻,我們每一個北大學子都應(yīng)該挺身而出,為挽救國家的危亡,做先鋒。

58.世界進化的大流倘若沒有止境,那么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抗爭也便沒有止期,即使再過一百萬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世界終究是革新和保守的抗爭之世界。

59.錢玄同: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6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論語》。

61.請允許我思念與遺忘,允許我沉思與幻想,允許我一手陽光,一手凄涼,允許我這一秒微笑,下一秒憂傷!

62.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64.過而不改,是謂過也。——孔子。

66.我們要再添一把火,讓它把整個社會照亮!讓全中國的愛國熱情都燃燒起來!這樣,才能救我們這個國家。

6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68.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9.當出現(xiàn)緊張的情緒時,你可以通過深呼吸,讓副交感神經(jīng)興奮,而使精神放松??梢酝ㄟ^想象使你高興的事,想象你美好的人生片斷,想象美麗的景色,在大腦里浮現(xiàn)出輕松愉快的畫面來調(diào)整情緒和心態(tài)。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611751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