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提高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了解。在寫心得體會時,我們應(yīng)該如何展開思路和表達觀點?在這里,我們?yōu)榇蠹覝蕚淞艘恍嵱玫男牡皿w會,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伎嫉膯⑹尽?/p>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一
我喜歡吃可口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連包粽子的過程也全然不知,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開眼界了!一有粽子,我就吃個精光。姑媽看了,總是說就知道吃,不知道自己做。今天我要拜師學藝——包粽子。我頭一回這么專心致志!我乖乖地在姑媽身旁耳染目睹,看了看這包粽子根本難不住我吧。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能包得漂亮而結(jié)實真的`非常不容易。
姑媽瞧我這么認真。讓我動手包粽子,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姑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鮮嫩的豬肉,再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不讓儒米寶寶溜走。我得意極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淘氣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十分生氣哦!姑媽看了,說遇到事情要有恒心,要有耐心,方法。姑媽來替你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懸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我接過長長的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jié),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jié)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樣的粽子在姑媽的手中誕生,可我連一只都包不好,骨子里的吃奶勁兒頓時上來了。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只。
吃著自己做的可愛的粽子,味道就是不一樣,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樣,十分高興。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二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在這一天,人們會包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而如今,在大學校園里,越來越多的學生們也開始學著包粽子了。本文將分享我在包粽子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準備工作
包粽子需要準備的材料有糯米、肉類、豆類、蛋類等,更重要的是粽葉。起初,我壓根就不知道去哪里買粽葉。后來,我才知道可以在附近的菜市場或超市買到。當我買回去時,葉子有些干,所以我就用水泡軟,直到水變呈淺綠色,潤潤的手感。包之前要把粽子所需的食材都準備好,糯米要提前泡上一晚上。
第三段:包粽子的過程
包粽子是一種需要耐心的過程,需要將泡好的糯米瀝干水份,并將肉類、豆類、蛋類等加上去,最后用勺子將糯米塞緊,捆好粽殼。在準備好材料之后,就開始要將粽葉鋪開,擺放糯米和佐料,捆扎緊實,以保證粽子的正常煮熟。包粽子的過程中,有些粽葉會有些脆弱,需要細心操作,以免破開。
第四段:包粽子中趣聞
包粽子不僅是為了品嘗美味,還是一種文化傳承的體現(xiàn)。在我們包粽子的時候,我們曾經(jīng)討論歷史上中國人為什么要哭祭屈原,以及據(jù)傳說“五毒”(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與端午節(jié)有關(guān)的傳說。這使我們更好的了解了中國文化背景。
第五段:結(jié)束語
經(jīng)過這次包粽子的過程,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加深了我對端午節(jié)的了解。同時,我也意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因為粽子的程序需要配合組員們的動作,才能包的順利美觀。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會更加注重團隊合作,并將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三
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到了等待已久的端午節(jié)。下午,我剛回到家,就見媽媽與奶奶專心致志地包著粽子,只見奶奶手中拿著粽葉,卷成陀螺形,放入米和蜜棗,之后就包成四角形.我看了之后覺得又有趣,有簡單,于是就走上前去說道:“我也來包粽子好嗎?”奶奶和媽媽爽口地答應(yīng)了.我也學著媽媽和奶奶的樣子,拿來粽葉卷成陀螺形的,我卷啊,卷啊,可卷起來的就是沒有媽媽和奶奶的好.我不灰心,一連卷了好幾次,終于卷出了一個令我自己比較滿意的形狀,可拿來與奶奶和媽媽的一對比,哎呀,還是別有差距.我心里想:“我是第一次包粽子,包地不好那是理所當然的了.”當我放上米時,米好似一個個頑皮小孩從上面倒下去,下面漏出來,我倒了半天見米還不滿,才發(fā)現(xiàn)我的棕葉有一個很微小的洞,又看了看奶奶和媽媽放米的時候,米好像一個個乖娃娃,隨媽媽奶奶任意擺布,媽媽見了,說:“這樣的'粽葉不“合格”.我又做了一次,這一次我做得很精細,很細心,盡量滿足媽媽對我的要求,幾分鐘后,我歡呼起來:“哦,成功咯!”我終于做出了一個最好的粽葉。再一次放上米,米也不再像頑皮娃娃那樣,而是乖乖的躺在它們的“小家園”里.要把米全部包裹起來了,我左一片葉子,右一片葉子,把米遮攏,盡量不撒到外面,可是還有一些米像娃娃還沒有玩夠似的,又跑了出來,無奈,我只好不管撒出來的米了,繼續(xù)包我的粽子.為了不在讓米再次撒出來,我又多用了一片粽葉當做“外衣”捆上線,一個怪怪的粽子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雖然不太好,但是我是進我最大的努力包出來的,我也非常滿意,奶奶和媽媽見了還夸我做地不錯呢,我聽了美滋滋的。過了一會兒,粽子蒸好了,我拿著自己的“作品”吃了起來,覺得不其他的粽子好吃多了,因為粽子是自己做的,吃起來肯定香。這個端午節(jié)我過得真開心,真有趣啊!千萬不要抄!?。。。?/p>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四
外公是包粽子的能手。你看,他熟練地把兩片粽葉隨便一扭,尖角畚斗的形狀就出來了,然后,他就往里面放米,又用手壓實,把畚斗口處多余的粽葉按下,剛好做畚斗的蓋子,再拿過繩子扎緊。也不見外公怎樣的動作,一個粽子三兩下就完工了。
我看得入了神,手不由自主地拿起了兩片粽葉,學外公的樣一扭,嗨!也成了尖角畚斗!挺簡單的嘛!我得意洋洋地給外公看。外公只用眼瞟了一下就說:“不行!”我一愣,疑惑不解地問:“為什么?”外公放下手中包好的粽子,拿過兩片粽葉說:“包粽子可是有講究的。你看,這粽葉光滑的一面是正面,反面粗糙些,柄莖突出。做畚斗時,就要正面朝里,反面在外。另外,葉柄要朝左,然后扭成畚斗形?!蓖夤贿呎f一邊放慢了速度給我做示范。等我學著把畚斗做好了,外公一邊放米一邊講解:“米不要放得太滿,八分滿就可以了。接著用右手掌心把蓋子蓋上,右手按在蓋子上,倒過來變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用右手手指捏住邊沿,把多出來的粽葉按在粽子外表面,最后用繩子捆緊。”說著外公晃了晃剛才邊說邊做的粽子。
我在自己畚斗里放上了米,按外公說的做了起來,可我的`蓋子好像太小了,蓋上后還有一個洞口。外公一邊手不停地忙著自己的活,一邊指導(dǎo)我說:“做畚斗時,葉柄一邊要在外面,而且要留得長一點。你留得太短,所以蓋不上了?!蔽抑缓玫沟裘?,重新做畚斗,可蓋蓋子時,還是有個洞,這次不等我發(fā)問,外公就說:“米太多了。八分滿就夠了?!蔽荫R上減去了一些米,果然,洞就消失了。等我扎好繩子,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氣。我的第一個粽子終于誕生了!我要把它留給媽媽品嘗!我拎著它左瞧右瞧,怎么不太像粽子?外公說是米壓得不實,扎得也不夠緊的緣故。嗨,多練幾次就好了!
晚上,我吃上了香噴噴的粽子。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五
鹽。泡了四天以后,就可以拿起來了。我們又拿來了粽葉,放在水里洗干凈。接著就要開始準備配料了。我們首先把三層肉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樣子,再把它洗干凈。放在鍋里,加上一小勺鹽、一小勺醬油、兩小勺白砂糖、半包五香粉、一勺味精、和一些水。然后燜上十五分鐘,把肉撈起來,放在盤子里,悶紅燒肉這個項目就大功告成了。接著,就開始要來炒香菇、鵪鶉蛋、蝦米、干貝、和鮑魚了。我們先把每朵洗好的香菇都切成四小塊,再把蝦米、干貝、鵪鶉蛋洗干凈,然后把鮑魚都切對半。然后,把這些東西都放在鍋里,加上一些油、兩勺鹽、三大勺鹵肉汁。下去炒就可以了。
最后,就要來炒米了。我們把米放在鍋里,加上四勺鹵肉汁、半包五香粉、四勺鹽、和兩勺味精。精心地炒。把米炒熟以后,就可以了。
看,桌上擺著q黏清香的糯米、彈牙汁甜的紅燒肉、鹵香濃郁的香菇、又q又香的鵪鶉蛋、香香脆脆的蝦米、新鮮的鮑魚、和營養(yǎng)的干貝。
最后,就要開始包粽子了。我們先拿兩個粽葉,把兩個粽葉重疊在一起,做成一個像酒杯一樣的形狀。在里面放一點點米,一塊肉、一個鵪鶉蛋、一只蝦米、一個香菇、一塊鮑魚、一顆干貝、再加上滿滿的糯米。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了。就這樣我們連續(xù)做了三十幾個粽子。做好了以后,就用繩子綁起來,綁成一串一串的,放在壓力鍋里,水煮五十分鐘,就可以吃了。
吃的時候,覺得那粽子無比的好吃。因為里面包含著我的汗水。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引言(介紹包粽子的背景和意義)
包粽子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它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傳承中華文化的方式。在包粽子的過程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團結(jié)合作的意義,并且在其中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智慧和美好。下面我將分享一些我在學包粽子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細節(jié)描述(分享學包粽子的過程)
從選材到蒸煮,包粽子的過程需要一系列的步驟,每一步都需要細心和耐心。首先是選購材料,粽葉的品質(zhì)對于包粽子的味道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選擇新鮮且質(zhì)地柔軟的粽葉。然后是將粽葉洗凈,準備出需要的粽葉葉子。接下來是準備餡料,盡管肉粽是最傳統(tǒng)的口味,但現(xiàn)在人們更加追求多樣化的選擇,可以選擇糯米和紅豆餡等等。最后就是包粽子的過程了,將糯米和餡料放在粽葉上,綁緊后放入鍋中蒸煮。這個過程雖然繁瑣,但每一步都是包粽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第三段:合作意義(體會包粽子過程中的團結(jié)合作)
包粽子是一個需要團隊合作的活動。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wù),有的負責選購材料,有的洗粽葉,有的準備餡料,有的包粽子,還有的負責蒸煮。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配合默契才能完成任務(wù)。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互相幫助,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了包粽子的目標。這不僅僅是學會了包粽子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第四段:文化傳承(包粽子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包粽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粽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承載著人們對于美好、團圓和祈福的期盼。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學會了包粽子的技巧,更是在接觸和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將其傳承下去。這是一種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也是我們繼承和發(fā)展中華文明的責任。
第五段:心得體會(包粽子給我?guī)淼氖斋@與感悟)
學包粽子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不僅僅是學到了包粽子的技能,更是學會了關(guān)心支持他人、尊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這個過程讓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只有通過學習和傳承,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粽子讓我更加認識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激發(fā)了我更深入了解和學習中華文化的欲望。
總結(jié):
通過包粽子的過程,我不僅僅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還認識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學會了包粽子的技能,更是理解了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價值。只有通過學習和傳承,我們才能真正接觸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因此,學包粽子不僅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種傳承文化、團結(jié)合作、培養(yǎng)品格的方式。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xù)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七
昨天我們做了湯圓,今天一早我和外婆、外公又開始包粽子,這些都是為過節(jié)做準備的。
我一直在外婆旁邊觀察怎么包粽子,我看到外婆先把粽葉洗干凈,然后把肉醬好,豆沙餡準備好。外婆先把粽葉對折,把糯米放在粽葉里,再放上肉或豆沙餡,然后再用糯米將肉或豆沙餡埋起來,用另外一片粽葉把糯米蓋好、包好后,用手用力拍幾下,再用粽繩扎緊,于是一只粽子就這樣做好了。
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怎么做湯圓、包粽子,過節(jié)還真的蠻有意思的,讓我學到了、看到了怎么做湯圓、包粽子,粽子煮好后聞起來可真香啊!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八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座位于長江口的小島,鐘靈毓秀,風光旖旎,物阜民豐。幾年前,我背井離鄉(xiāng)只身來到上海求學,在這座鋼筋混凝土的都市中,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與日俱增,而除了難以割舍的一份親情外,令我難忘的還有那清香醉人的粽子。
在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一到,家家戶戶都忙著采蘆葉。差不多全村人都出動了,成群結(jié)隊的,不久,所有的河灘上都洋溢著此起彼伏的笑聲了。
采完蘆葉,便回家包粽子了。在我看來,包粽子簡直可以說是門藝術(shù):先把采來的蘆葉用沸水煮半個小時,取出后用涼水浸泡,再用刀把葉柄切平,便可以包了。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可以加入花生、赤豆、紅棗、蜜餞等,比較講究的人家還包摻入咸精肉的“肉粽”,味道自然與眾不同。母親是個精打細算的人,不舍得花錢買紅棗或是蜜餞,更別提包“肉粽”了,只是用過年時余下來的兒兩赤豆包粽子給我吃,但味道也一樣香甜。
粽子的形狀更是層出不窮。最常見的要屬“寶塔粽”,差不多就是一個立體的方錐形,是所有粽子中個頭兒最大的。還有一些也比較常見,像方粽、菱粽、子母粽等,個個美觀大方,清香可口。而最為匠心獨具的要算“鴛鴦粽”了——把兩個同等大小的粽子用紅線連起來,美其名曰“千里姻緣一線牽”,以示夫妻相互依靠、恩恩愛愛。
家鄉(xiāng)有送粽子的習俗。每年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提著自家包的粽子走親訪友,相互饋贈。開始或許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中卻成了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包好的粽子不僅自己吃、送人吃,還要精心包兒個,用線綁在一起投到河里,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小時候,天真的我也曾問過母親:“為什么要紀念屈原?為什么要把好吃的粽子白白投進河里?”母親笑笑:“因為他在善良人的心中永遠值得紀念?!碑敃r我對母親的話并不了解,如今想來,卻是富有哲理的。這正是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的體現(xiàn)。因為他們的心是雪亮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是嫉惡如仇,或是從善如流,且永遠是那么地無私,就如同粽子餡中的糯米那樣純正,又不乏蘆葉那般的清香。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九
包粽子是中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它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一種情感的表達。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有幸參與了學校組織的包粽子活動,并從中獲得了許多的心得和體會。
首先,包粽子是一種團隊合作的體驗。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分工,有人負責剝?nèi)~子,有人負責洗糯米,有人負責包餡料,有人負責拴帶子。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大家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只有團結(jié)協(xié)作,才能包出一個完美的粽子。這讓我意識到,在一個團隊中,每個人的貢獻都是重要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其次,包粽子是一種耐心和細致的修煉。包粽子看似簡單,但要包出一個形態(tài)美觀,味道美味的粽子,需要細心的操作和耐心的等待。首先,要保持穩(wěn)定的包粽子姿勢,將糯米搓圓包好;其次,要熟練地將餡料加入粽子中;最后,要用帶子綁緊,并將其包裹成三角形。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需要仔細考慮,不能馬虎大意。通過包粽子,我學會了做事要有耐心,要細心觀察和思考,不斷調(diào)整和改進。
此外,包粽子也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體驗。粽子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包粽子不僅是一種制作過程,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包粽子的過程中,老師向我們講解了粽子的來歷和文化背景,并帶領(lǐng)我們了解了端午節(jié)的習俗和傳統(tǒng)。這讓我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歷史積淀,也讓我更加熱愛和珍惜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
再者,包粽子讓我體驗到了分享和感恩的快樂。在包粽子的過程中,老師和同學們互相幫助,互相分享經(jīng)驗和技巧,讓我感受到了團隊合作的快樂?!耙驗橛辛舜蠹业膸椭?,我才能包好我的粽子。”一個同學開心地說道。通過包粽子,我明白了“喜歡與人分享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的道理,也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親朋好友,感恩與他們的相伴和支持。
最后,包粽子不僅是一種技巧的學習,更是一個內(nèi)心的修煉。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平等對待每個環(huán)節(jié),學會了尊重每個人的貢獻,學會了欣賞每個粽子的獨特之處。包粽子讓我體會到了愛心和關(guān)愛的力量,讓我變得更加寬容和包容。正如一位同學所說:“包粽子不僅包出了美味,還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
通過學包粽子,我不僅獲得了技巧上的成長,更重要的是收獲了團隊合作的體驗、耐心和細致的修煉、傳統(tǒng)文化的體驗、分享和感恩的快樂以及內(nèi)心的成長。這些寶貴的經(jīng)歷將伴隨我一生,并成為我成長的財富。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這些都將給我?guī)韼椭蛦⑹?。因此,我會繼續(xù)保持對包粽子的熱情,并將它的精神傳遞下去,與更多的人分享包粽子的快樂和文化的內(nèi)涵。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十
星期四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我也跟著媽媽學會了包粽子。我和媽媽來到家和超市買了包粽子的原料,糯米、紅棗、白糖、竹葉?;氐郊依?,媽媽把糯米、大棗都分別放到鍋里煮了一會兒,然后就用竹葉包粽子,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把竹葉卷起來,形成筒狀,再把糯米和紅棗裝進去,然后包裹成三角形或四角形的粽子,最后用線捆綁起來,粽子就這樣做好了。媽媽把粽子放到鍋里蒸了半個鐘頭。看!香噴噴的粽子出鍋了,我剝開一個粽子,啊!清爽可口,好吃極了!我一連吃了好幾個,滿臉上都是糯米,簡直成了一只花臉貓。
吃完粽子,媽媽還為我編了五絲,聽媽媽說,戴了五絲繩就會長命百歲的。
這個端午節(jié),收獲真不少。我喜歡端午節(jié),盼望著下一個端午節(jié)快快到來!
關(guān)于包粽子的心得體會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十一
鹽。泡了四天以后,就可以拿起來了。我們又拿來了粽葉,放在水里洗干凈。接著就要開始準備配料了。我們首先把三層肉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樣子,再把它洗干凈。放在鍋里,加上一小勺鹽、一小勺醬油、兩小勺白砂糖、半包五香粉、一勺味精、和一些水。然后燜上十五分鐘,把肉撈起來,放在盤子里,悶紅燒肉這個項目就大功告成了。
接著,就開始要來炒香菇、鵪鶉蛋、蝦米、干貝、和鮑魚了。我們先把每朵洗好的香菇都切成四小塊,再把蝦米、干貝、鵪鶉蛋洗干凈,然后把鮑魚都切對半。然后,把這些東西都放在鍋里,加上一些油、兩勺鹽、三大勺鹵肉汁。下去炒就可以了。
最后,就要來炒米了。我們把米放在鍋里,加上四勺鹵肉汁、半包五香粉、四勺鹽、和兩勺味精。精心地炒。把米炒熟以后,就可以了。
看,桌上擺著q黏清香的糯米、彈牙汁甜的紅燒肉、鹵香濃郁的香菇、又q又香的鵪鶉蛋、香香脆脆的蝦米、新鮮的鮑魚、和營養(yǎng)的干貝。
最后,就要開始包粽子了。我們先拿兩個粽葉,把兩個粽葉重疊在一起,做成一個像酒杯一樣的形狀。在里面放一點點米,一塊肉、一個鵪鶉蛋、一只蝦米、一個香菇、一塊鮑魚、一顆干貝、再加上滿滿的糯米。一個粽子就大功告成了。就這樣我們連續(xù)做了三十幾個粽子。做好了以后,就用繩子綁起來,綁成一串一串的,放在壓力鍋里,水煮五十分鐘,就可以吃了。
吃的時候,覺得那粽子無比的好吃。因為里面包含著我的汗水。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十二
包粽子是中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活動之一,也是一項技能活動。通過包粽子,人們不僅可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能感受到傳統(tǒng)手工藝的魅力。在參與包粽子的過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包粽子需要細致耐心。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每一步都需要認真細致地完成。首先,準備粽子的材料,清洗糯米,將糯米加水浸泡,再用蘆葦葉包裹,全部都需要耐心。其次,把糯米放進粽葉里,再加入餡料,折疊成三角形,接著用線縫合,最后再放入鍋中蒸熟。整個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樂趣和滿足感,因為我知道我正在創(chuàng)造一份美味的作品。
其次,包粽子需要團隊合作。包粽子是一項需要多人協(xié)作的任務(wù)。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分工合作,有的洗糯米,有的包餡料,有的縫合粽子。每個人都發(fā)揮著各自的特長和能力,共同完成了包粽子的任務(wù)。通過這個過程,我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團結(jié)合作,我們才能以最高效率地完成任務(wù),并獲得最好的成果。
第三,包粽子需要細心觀察和學習。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仔細觀察著老師的示范和指導(dǎo),試圖模仿她的動作和技巧。我學會了掌握粽葉的大小和形狀,掌握糯米和餡料的比例。通過不斷地觀察和學習,我的包粽子的技巧也逐漸提高了。這段經(jīng)歷讓我明白,只有對事物有細致的觀察和學習,我們的技能才能得到提升。
第四,包粽子需要創(chuàng)造力。雖然包粽子有一套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但是過程中我們還是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嘗試不同的餡料組合和包裝風格。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嘗試了自己獨特的餡料配方,結(jié)合多種食材制作出了別具一格的粽子。這段經(jīng)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只有敢于嘗試和創(chuàng)新,我們才能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有所突破。
最后,包粽子展示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包粽子,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我了解了粽子的起源和由來,了解了粽子在端午節(jié)中的重要意義。粽子不僅代表著豐收和吉祥,更代表著傳統(tǒng)美德和對祖先的紀念。這段經(jīng)歷讓我對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認同感,并且讓我更加崇尚和珍惜傳統(tǒng)文化。
總之,通過包粽子的過程,我體會到了細致耐心、團隊合作、細心觀察和學習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性。通過包粽子,我不僅得到了一份美味的作品,更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我相信,在將來的生活中,這些經(jīng)歷和體會將會對我有著積極的影響,并且在我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給予我力量和勇氣。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十三
包粽子是中國傳統(tǒng)的食品制作技藝之一,也是一項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在過去的端午節(jié)里,我曾有幸學習包粽子的技巧,從中受益良多。下面我將通過五段式的文章,分享我對包粽子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初試包粽子
注冊登錄第二段:耐心勤奮是包粽子的要訣
為了提高包粽子的技巧,我多次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包粽子需要具備耐心和勤奮。首先,我發(fā)現(xiàn)在包粽子的過程中,粽葉的調(diào)節(jié)需要耐心細致,每一葉都需要仔細處理,確保沒有葉脈,才能包出一個美觀的粽子。其次,米飯的處理也需要耐心,需要悉心攪拌,以保證米飯的黏稠度和味道。最后,包粽子需要勤奮,只有勤奮練習才能掌握包粽子的技巧,才能包出完美的粽子。
第三段:包粽子的樂趣
雖然包粽子的過程需要耐心和勤奮,但我發(fā)現(xiàn)包粽子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制作食物的樂趣。從挑選材料、處理粽葉、調(diào)制餡料,到包粽子的過程中,我享受到了獨特的制作過程帶來的滿足感。此外,包粽子還能將家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參與到制作的過程中,增進了我們之間的感情。
第四段:包粽子的文化意義
包粽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的制作,還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粽子是中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食品之一,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包粽子是傳統(tǒng)的民俗之一,傳遞著家庭的溫暖和團圓的愿望。在包粽子過程中,我不僅僅是學會了包粽子的技巧,更是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親情的深意。
第五段:包粽子的收獲
通過一系列的練習和學習,我逐漸掌握了包粽子的技巧。現(xiàn)在,我能夠輕松地處理粽葉,掌握松緊度,攪拌出口感鮮美的米飯。每年的端午節(jié),我都會和家人一起包粽子,制作出一道道美味的粽子。包粽子不僅是一項技巧,更是一種獨特的情感的表達和傳承。
總結(jié):
通過學習包粽子的技巧,我不僅僅掌握了一項手藝,更是體驗到了包粽子的樂趣和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包粽子是一種傳統(tǒng)的手工藝,通過包粽子,我感受到了耐心和勤奮的重要性。包粽子不僅僅是制作食物的過程,更是一種傳承與感恩的方式。每一口粽子都承載著親情和團圓的情感,讓我更加珍惜和家人的團聚時光。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十四
包粽子是中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準備包粽子已經(jīng)成為一種家庭聚會的重要形式。隨著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的臨近,我也決定親自體驗一把包粽子的樂趣。這次的體驗讓我對包粽子這個傳統(tǒng)文化更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第二段:買料和制作過程
在包粽子之前,首先要準備好所需的材料。我精心挑選了糯米、豬肉、咸蛋黃、紅棗等食材,并將它們洗凈備好。接下來的制作過程是糯米的清洗、浸泡和蒸煮,同時將豬肉餡、咸蛋黃和紅棗等食材準備成各種包粽子的餡料。這個過程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并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嚴格遵循。盡管有些辛苦,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制作食物的樂趣和成就感。
第三段:包粽子的技巧和注意事項
包粽子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卻需要一些技巧。首先是包粽子的形狀,熟練的包粽子手藝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積累。其次是包粽子的口感,需要掌握好糯米的粘性和餡料的搭配比例,才能使得粽子口感豐富。另外,包粽子時要注意將粽子口收緊,否則在煮的時候容易散開。通過自己動手包粽子,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項。
第四段:品嘗的快樂
經(jīng)過一個繁瑣的制作過程,我終于把自己親手包的粽子端到了餐桌上。解開粽葉的包裹,一股濃郁的粽子香味撲鼻而來。咬下一口,軟糯的糯米和香味四溢的餡料在口中交融,讓人回味無窮。每一口都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努力和溫情,也被這份品嘗的快樂所滿足。這種品嘗粽子的快樂是超越了味覺的享受,更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傳承。
第五段:對端午節(jié)和包粽子的思考
通過這次的包粽子體驗,我對端午節(jié)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我們對烈士的懷念和緬懷。而包粽子作為端午節(jié)的一個重要習俗,更是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通過自己親手包粽子,我向傳統(tǒng)文化致敬,也向祖國的優(yōu)秀歷史文明致敬。也讓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我們應(yīng)該珍惜并傳承好這一份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將其發(fā)揚光大。
總結(jié):
通過親手包粽子的體驗,我深入體會到了包粽子的樂趣和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包粽子不僅是一種食物的制作過程,更是一種親近家人、傳承文化的形式。品嘗那份自己包的粽子時,我體驗到了一種回味無窮的快樂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我相信,通過自己動手參與到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們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這份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值得我們永遠去探索和珍惜。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十五
我到外公家玩。當我做完作業(yè)后,只看到媽媽正在包粽子。我對媽媽請求:“我可以一起包粽子嗎?"媽媽笑笑說:“你先看我怎么包的,然后你再試試看?!庇诰褪俏议_始仔細地觀察媽媽包粽子。
媽媽首先把四片粽葉疊成寬約5厘米,將一段和中心重疊,就像一個小漏斗,然后裝上肉和米。把剩下的一段與小漏斗重疊起來,在露出的一個小洞里填上米,把粽子里塞結(jié)實。最后用一根針把粽葉的小一段穿到背面拉緊,這樣一個好吃的.粽子就完成了。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包粽子,這樣以后就可以幫媽媽的忙了。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十六
近日,我參加了幼兒園組織的包粽子活動,這是我第一次親手包粽子,不僅收獲了快樂,還學到了很多知識。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刻體會到了團結(jié)合作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
首先,包粽子讓我深刻感受到團結(jié)合作的力量。在活動開始前,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包粽子的步驟和方法,然后把我們分成幾個小組,由每小組選擇一位組長負責指導(dǎo)。在包粽子的過程中,我們要互相協(xié)作、相互幫助。有的同學負責找出墊底的粽葉,有的同學負責放入糯米和餡料,還有的同學負責系好粽子。每個人分工合作,團結(jié)協(xié)作,我們相互之間互相鼓勵和支持,粽子包得也更快更好。通過這個活動,我明白了團結(jié)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齊心協(xié)力,才能完成一件事情。
其次,包粽子還使我更加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了解到粽子是中國傳統(tǒng)的食物,每年的端午節(jié)都要吃粽子。原來,粽子的做法是帶有紀念性的,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的。而粽子的形狀和餡料也有很多種,有咸的、有甜的,可以供不同的人選擇。通過親手包粽子,我還了解到粽子的包法有北方的長粽,也有南方的三角形粽子,這些都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包粽子的方式。我覺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神奇和豐富,包粽子不僅僅是一種吃的方式,更是對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了解。
再次,通過包粽子活動,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增加了動手能力。我曾經(jīng)聽老師講過包粽子的步驟,但是親身參與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了其中的奧妙。我發(fā)現(xiàn)包粽子需要一定的技巧,糯米要用手搓揉,粽葉要用手巧妙包裹,細繩要用手巧妙綁扎。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到手指活動靈活性提升了,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也提高了。通過親自動手包粽子,我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技能,這對于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最后,包粽子的過程不僅僅是一項技能的培養(yǎng),更是鍛煉了我的耐心和細心程度。包粽子需要耐心和細心,而我包粽子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我要細心地推敲和考慮每一個步驟,不能急躁和馬虎。糯米要均勻地裝進粽子里,餡料也需要放適量,并在細繩上綁扎牢固。這個過程需要我仔細操作,時刻保持注意力,這樣才能保證粽子的品質(zhì)和口感。
總而言之,通過參加包粽子活動,我體會到團結(jié)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提升了動手能力和耐心細心程度。粽子雖小,卻蘊含著許多的智慧和技巧,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機會能夠親身參與這樣的活動,繼續(xù)學習和體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十七
端午節(jié)快到了!今天老師很開心,教了我們包粽子,材料有:蘆葦葉、糯米、線。另外我喜歡吃甜的,所以我包的.餡兒是白糖。
首先把蘆葦葉和糯米洗干凈,拿起蘆葦葉放到切菜板上鋪平,將它折起卷成一個圓錐形,之后舀起糯米倒進剛才卷好的蘆葦葉里,再將多余出來的蘆葦葉從左邊按到右邊,從右邊壓到左邊,最后再從前邊蓋到后邊,然后用線繞三圈裹起來系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可是現(xiàn)在的粽子還不能吃,那怎么辦呢?答案是將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關(guān)上蓋子,點火煮!但是煮粽子要20分鐘,那么就讓我們等待吧!“呼”,漫長的20分鐘終于過去了,現(xiàn)在我們揭開鍋蓋熄火,戴上手套伸進鍋里拿起一個粽子放到盤子里,端起盤子擺在桌子上,拿起剪刀剪開線,拉掉線丟進垃圾桶,剖開蘆葦葉用筷子夾住粽子,就可以吃了,小心燙哦!
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好了,我要拿去給爸爸媽媽分享了。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十八
今天我們?nèi)胰司墼谝黄鸢兆印?/p>
我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材料,有浸泡好的糯米,胖嘟嘟的`豬肉,一些綠豆和小紅豆,少許生抽、紅糖、鹽、幾片粽葉和幾段棉繩。
先將糯米、綠豆、紅豆和粽葉洗干凈并瀝干水分,把臘肉切成小粒,將生抽、紅豆、綠豆、臘肉和鹽放在糯米里拌勻。再取出粽葉,卷成漏斗型,放入糯米,用筷子將其插實,把其余部分往上蓋,最后用棉繩扎緊。我一邊扎一邊想:看來包粽子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將包好的粽子放在高壓鍋中,水燒沸后改微火煮了一個半小時以上,關(guān)火后讓它們悶在里面。等高壓鍋冷卻后再取出粽子,香噴噴的臘肉粽咸咸的',好吃極了。
你們知道粽子來源嗎,是因為屈原沉汨羅江后,百姓為了河中魚兒不食其尸身,將米包起來煮熟投入江中。之后這種食物就被命名為粽子。
我們也要有屈原那樣的愛國精神。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十九
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佳節(jié)/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所有地方的人都在為這快樂的節(jié)日做準備,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jié)日的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jié)那真是既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今年端午節(jié),我們家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端午節(jié)那天,我們?nèi)疑塘恐衲暌獊睃c什么呢?這時,我腦子里的一根筋“嗖”地一下子蹦了出來,來辦一個包粽子大賽,說干就干,我連忙把親朋好友全部都請來參加包粽子大賽。正在大家都手忙腳亂忙著包粽子的'時候。突然,我抬頭一看,這些粽子不是破了,就是沒包好。唉,怎么樣可以獲勝呢?忽然,一個念頭在我腦中一閃而過,我為什么不做一個心形的粽子呢?我先把棕葉折成心形,再把糯米及肉放在里面,將棕葉包扎起來,用繩子系好,這樣一個心形的粽子完成了。
看著大家陸陸續(xù)續(xù)包好的粽子,我覺得我這個心形的`粽子很特別。然后小心翼翼的將它們放入鍋中,不一會兒,美味的粽子出爐了,大家爭先恐后地搶著自己的成果。
今年的端午節(jié)既特別又開心!
包粽子后的心得體會篇二十
端午節(jié)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承,包粽子也成為了人們慶祝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今天,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端午節(jié)時選擇了包粽子。在這樣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文化傳承的背景下,大學生包粽子的心得和體會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段:包粽子的準備
包粽子前,要準備好各種材料和工具。首先是糯米和各種餡料,不同口味的粽子需要不同的餡料;然后是粽葉和細繩,它們是包粽子的主要材料;最后,需要準備好蒸鍋等工具。在準備過程中,也要注意衛(wèi)生和安全,洗手和清理工具,確保食品無菌無毒。
第三段:包粽子的方法
包粽子是一項技術(shù)含量較高的活動,需要一些技巧。首先,要把粽葉放到熱水中煮軟,然后按照一定的疊法疊出一個三角形,把中間捏緊,形成一個漏斗形的口;接著,放入一些糯米和餡料,再捏緊葉子口,用細繩打一個結(jié),確保粽子不會散開。在包粽子時,還需要注意糯米和餡料的比例,口感和口味也非常重要。
第四段:包粽子的意義
包粽子是一種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代表著民族的聰明才智、團結(jié)友愛和深厚文化積淀。在端午節(jié)時包粽子,一方面是人們對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弘揚,另一方面也是人們對家庭、親友之間的情誼的體現(xiàn)。在包粽子的過程中,人們可以更好地感悟傳統(tǒng)文化,收獲友誼和快樂。
第五段:結(jié)尾
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參與和傳承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包粽子是大學生們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之一,通過包粽子,大學生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悟傳統(tǒng)文化。在熱愛文化、傳承文化的同時,大學生們也能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和真諦,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5377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