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孟子讀后感(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0 02:58:03
最新孟子讀后感(模板17篇)
時間:2023-10-30 02:58:03     小編:翰墨

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的感受、思考和體會進行總結和表達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信息和思想,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是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通過它我們可以向他人傳達我們對書籍的理解和觸動,讀后感是一種寫作方式,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讀后感是一種文學鑒賞和表達的方式之一,通過它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nèi)涵和精神。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價值的讀后感呢?從書中積累細節(jié),關注作者的觀點和思路,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同時注意語言的準確和流暢,這些都是寫作讀后感時需要注意的要點。這些讀者的讀后感或許會成為你閱讀后的思考的起點。

孟子讀后感篇一

論語和孟子都偏向于關心社會政治,孔子的論語一致強調(diào)德,君子不器。出發(fā)點是修己,終點是治國。尊卑有序與禮,這個思想可以促進社會穩(wěn)定,保持社會現(xiàn)有秩序,所有從古至今王權都在利用這個。

孟子的文章讀完很有酣暢淋漓之感,行文以喻譬理,大量運用排比,氣勢恢宏,說理性強。孟子文章主要還是以仁政思想為主,但孟子本人人格平等意識很強,他喜歡以五百年應期的圣人自居,也喜歡為先時代的圣人先賢辯護,為舜辯護的篇章最多。

中國人生活中的行為準則,追根溯源就是先秦時期的諸子思想。華夏子孫吃思想老本,一吃就是兩千年,鮮有能跳出此框架者。

孟子的思想不是無根之水,也是有來源的,主要來自上古和孔子之說?!叭收邿o敵”“民心所向”“不虞之譽,求全之毀”這些日常俗語皆出自孟子,感覺孟子比孔子更灑脫,更性情一點,他不僅喜愛辯論,還擅長辯論?!靶陨普摗笔敲献拥摹叭收睂W說的基石,他一生和孔子一樣,奔波游說君王施行仁政,未得償所愿,晚年著書。

他的`學說認為人心本善,是環(huán)境的影響使人逐漸喪失本性,所以十分強調(diào)心性的涵養(yǎng)。

孟子讀后感篇二

前幾天,我們學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篇文章,主要講的'就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時,好天氣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團結。所以攻心為上,招攬民心。

孟子是儒家學派大師,名軻,字子輿,人稱“亞圣”,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張施仁政,講王道。三國時期的劉備就做到了這一點,打仗時,所到之處毫發(fā)無傷,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稱帝,就連臨死時還念念不忘“惟賢惟德,能服于人”,說明劉備是個仁政的好主公。

現(xiàn)在,我們也要學會寬容用寬容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這應該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與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與人為敵,擴充人緣,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孟子讀后感篇三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曾皙愛吃羊棗,而曾子卻不忍心吃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問道:“烤肉和羊棗哪一種好吃?”孟子說:“當然是烤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公孫丑說:“那么曾子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棗呢?”孟子說:“烤肉是人人都愛吃的,羊棗卻是個別人愛吃的。正象避諱時只諱名不諱姓一樣,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p>

[得意]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各性,只要這個各性不出去傷害別人就可以尊重。美國西方的各性是以民主為大旗坑別人點錢財。印度泥賀魯和魔笛的各性是看誰家錢財和媳婦都像自己的,楞楞磕磕不知道自己實力,也不需要民主大旗直接取,挨揍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這樣的各性就不用評價了。

孟子讀后感篇四

孟子是亞圣,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

人的本性而言,宋代以后學者一直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傅佩榮先生經(jīng)過研究認為,孔子、孟子都沒有認為"人性本善"。而實際人性并無善惡,只有"善的傾向",即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人性是種傾向,說明人生是開放的,永遠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且此種要求由內(nèi)而發(fā),不是由外在給予的,因此,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實現(xiàn)自我向善的本性。這就不難于理解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為何總是不辭辛苦,以天下為已任,周游列國,不可為而為之,推行自己的"仁""仁政"思想,并以此為樂。他們的思想是站在了泰山之巔啊!傅佩榮先生總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經(jīng)由不斷的努力奮斗,使自己越來越好,人性向善,行善,人格越來越高,這才會享有真正的快樂,最大的快樂。

我們要學習孟子的"浩然之氣"。我們都知道孟子的幾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性向善",人的價值當然是由內(nèi)而發(fā),但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離不開環(huán)境,不可忽視環(huán)境的因素,人的價值必須落在人際關系的網(wǎng)絡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孟子宣揚的"仁政"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孟子從未言棄。他有那份自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些話兩千年來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對于我們凡人來說,工作學習中也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微末的細節(jié)也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中成長,等到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天降大任",有承擔大任的一天,發(fā)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孟子讀后感篇五

在當今社會,理性早已經(jīng)被遺忘,隨意的抨擊他人,隨意的下定結論,甚至因為缺乏理性而導致走向不歸路。

無論何時何地何種事情,缺乏理性,就是缺乏思考。

不論網(wǎng)絡毒雞湯還是自我的虛榮心,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現(xiàn),才導致很多人迷茫與無解。

所以,只有做到三思而后行,方可做到理智。

孟子讀后感篇六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蔽翌D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孟子認為,說話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為這個事情煩惱,因為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jīng)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jīng)常像圣經(jīng)里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我們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諾,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圣經(jīng)上的教導嗎?圣經(jīng)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著,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guī)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圣經(jīng)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著是為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么做,求神的憐憫我,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孟子讀后感篇七

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zhàn)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chǎn)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jīng)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fā)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qū)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后感篇八

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xiàn)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赐旰笪腋杏|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边@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

翻開名人史,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jīng)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xiàn)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讀后感篇九

讀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學而又仁愛的偉大胸襟所折服。以前就知道我們的古人很厲害,但是他卻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還要高出很多?,F(xiàn)在讓我來談談讀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關于國家發(fā)展這一問題的。也希望你可以從孟子身上學到i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識和精神。

一直很喜歡孟子的一段話:“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彼拇蟾乓馑际钦f,因為老百姓快樂而感到快樂的(統(tǒng)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因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感到憂愁的(統(tǒng)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憂愁而憂愁。因為天下人的快樂而快樂,也因為天下人的憂慮而憂慮,如果能做到這樣卻不能稱王天下的(統(tǒng)治者),從來就沒有出現(xiàn)過。

因為這段文字,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中國的當今社會。因為我們是一―黨執(zhí)政,多―黨參政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共產(chǎn)黨的決策關系著國計民生。因此中國共產(chǎn)黨一定要保持著思想上的先進性,始終堅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群眾方向,走群眾路線。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保證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不偏離正確的方向。

而具體地說,就是在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情況下,努力協(xié)調(diào)和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需求和落后生產(chǎn)力之間的基本矛盾,解決一切阻礙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因素。就譬如說,在最近的幾年里,中國在并不富裕的情況下,寧愿國民受苦,也傾盡國力去支援一些國家,卻沒有得到友誼的事情讓很多中國人很不滿。在本國國情不容樂觀的情況(中國的失、輟學兒童人數(shù)世界第一;九億農(nóng)民幾乎沒有任何醫(yī)療社保)下,為何沒有加大力度解決這些基本問題反而尋求外在的好名聲呢?就我個人而言,當然是覺得黨和國家早日解決這些在百姓眼里、生活中是大問題,與人民大眾直接相關的事件是最好不過的了。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有最廣大群眾支持的決策才是最容易施行和收到成效的。我打心眼里不希望出現(xiàn)“政策的形成和施行吃力不討好,還遭民怨”的事發(fā)生,希望我們的黨和國家在今后的決策中可以更關注民生。

孟子讀后感篇十

最近,在讀讀背背之作業(yè)單中,我發(fā)現(xiàn)《孟子三章》這篇古文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三篇文言文都講了三個不同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淺。

第一篇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通過戰(zhàn)爭來說明無論是人和國家,都需要人去順和。正如文中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所以,民心所向才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統(tǒng)治天下也要順從民心,想要單純用武力統(tǒng)治一個國家,必定是動蕩不堪的.。

第二篇是《富貴不能淫》,孟子借“妾婦之道”諷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從諸侯而竊取權勢,從而憤怒的立下了一個“大丈夫”標準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真正稱為大丈夫。

而最后一篇則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通過列舉中國古代的六位歷史人物:舜、博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經(jīng)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于有所作為,成就大事的例子,說明了人在憂患時可以激發(fā)人奮發(fā)向上,從而闡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這三條人生格言,我一條都沒有做到,此時此刻起,我也要做到“苦其心中,曾益已所不能”,做一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與同學搞好關系,從而使自己學習奮發(fā)向上!

孟子讀后感篇十一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幾歲的時候,他還去到魯國,想找孔圣人的門第來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jīng)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jīng)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孔子的學生)最重視的學生,不過,一場疾病導致了他不敢見人,因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長出了一個"小山丘",于是他隱居與樹林里,誰也沒見過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聽了孟子的講述,決定收他為徒,三年后,司徒牛讓孟子離開了那里,勸他去更加開闊的地方展示才華。

孟子淚別老師后,回家興學育才,憑借著他的本領,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師。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帶著幾個門徒去了齊國。起先,他受到了齊威王的歡迎,齊威王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但孟子齊國不被重用,因為他堅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齊威王卻行霸道,他想要把整個天下拒為己有,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說話滔滔不絕,又因為他學士淵博,知道的東西很多,隨口就能說出大道理來,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說服齊威王行仁政,他給齊威王講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腦海里積蓄的知識,要是我是齊威王,都會聽得暈頭轉向呢!

78歲時,孟子決定辭了官銜,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他覺得再怎么,也得綠葉歸根,于是,在眾人的挽留下,孟子熱淚盈眶地回了家,在齊國,他整整呆了35年。

85歲,古稀之年,孟子帶著鄒國百姓的嘆息聲,徒弟的哭聲,去世了。

出殯這天,雪更大,風更狂,連天地山川都為一顆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趕到孟子的家鄉(xiāng),披麻戴孝,在風雪的呼嘯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實,就算是圣人,我也覺得他會有錯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為,孟子總是說,孔子說的都是對的,然而,孟子的功勛遠大與他犯下的錯誤,他謙虛,他好學,他還有一副好口才。

看了我這篇讀后感,你應該對孟子不只是孟母三遷的印象了吧!

孟子讀后感篇十二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蔽翌D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孟子認為,說話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為這個事情煩惱,因為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jīng)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jīng)常像圣經(jīng)里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蔽覀円惨嗽谒惺虑樯隙家袷爻兄Z,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圣經(jīng)上的教導嗎?圣經(jīng)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著,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guī)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圣經(jīng)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著是為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么做,求神的憐憫我,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孟子讀后感篇十三

公孫丑又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乎?”于是孟子大談闊論,從勇氣談到豪然正氣,其實它真正想談的就是他所謂的浩然正氣。公孫丑問道:“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正氣?!薄案覇柡沃^浩然正氣也?”曰:“難言也……”孟子所謂的浩然正氣,與他的性本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罢鏋闅庖?,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娞矣?!泵献咏袒藗兣囵B(yǎng)仁義之心和浩然正氣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做起。正是由于這種思想的影響,有人走在路上連一只螞蟻也不敢踩死,正是因為對這種思想的培養(yǎng),大多數(shù)中國人骨子里就生長著仁義,這恰恰讓一部分小人乘虛而入。當今的世道就有這樣的小人在大小的舞臺上指手畫腳,狐假虎威。我恨小人,因此我恨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論。如果大家都有一點老黑格爾的性惡論的思想,就不至于產(chǎn)生這樣的小人了。

當然孟子有許多好的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公孫丑說:“然則夫子既圣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向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教不倦也?!迂曉唬骸畬W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非常謙虛,從不把自己看作圣人,孔子尚不敢自沉圣人,何況我孟子呢?這正是孟子偉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們?nèi)鄙俚恼敲献拥倪@種人格魅力,在學習生活當中,有一點成績就夸夸其談,自高自大。我要說:孟子尚不敢如此,何況我們這些平庸之輩呢!

孟子讀后感篇十四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ⅰ笆枪拭骶泼裰a(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薄ⅰ白鹳t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孟子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ⅰ笆枪拭骶泼裰a(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薄ⅰ白鹳t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薄ⅰ懊駷橘F,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孟子讀后感篇十六

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xiàn)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赐旰笪腋杏|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边@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

翻開名人史,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jīng)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xiàn)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讀后感篇十七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p>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507928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