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寫作過程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寫讀后感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故事情節(jié),更應該深度思考其中的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一
人間詞話主要賞評析了唐五代至清的主要詞人詞作,初讀前幾頁時頗覺枯燥,隨著詩詞大會第五季的開播,就著細細讀去,始覺饒有趣味。
王國維關于歷代詞人佳作的數(shù)句點評,仿佛為欣賞詞作打開了一扇窗,通過聊聊數(shù)句即可領略和品味整首詞的意境。
作者提出賞評詩詞的主要標準乃是境界,或者說是自然之境界,即寫詞作詩不過多修飾而寓情于景、寓景于情,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一切皆自然流露。進而提出“隔”與“不隔”、“格調”、“雕琢句易而意難”等論斷,皆是以此為基礎而來。
所謂不隔,就是詞人以自然之筆觸寫自然之境界,抒自然之胸臆,乃是興之所至即興而發(fā),讀來使人感到自然流暢,意韻無窮,而能做到這一點的詞人,要么天賦異稟聰穎過人,要么學富五車厚積薄發(fā),方能收發(fā)自如,均是才華橫溢,性情自然,方能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暢懷佳作。
所謂隔,則指雕琢語句,寫景抒情、托物言志在語句雕琢上下了過多功夫,精致有余而失之自然,所謂隔的詞人,在作者看來總是用力著錯了方向,不能暢舒胸臆和激起共情。
整體來說,人間詞話對于詞作的審美自成一格,雖有作者個人之喜好,但仍是一本詩詞探幽的入門好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二
《人間詞話》讀后感,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人間詞話》讀后感,歡迎閱讀!
《
《人間詞話》是近代極富盛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它集中體現(xiàn)了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使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歷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繼承了中國文藝批評的傳統(tǒng)形式,乃是段章零語,靈機閃現(xiàn)處便是絕妙好辭成文。
所以這本書極大程度的保存了這種寫作的真實。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錄。
讀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游其中使你會發(fā)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最初接觸王國維的那三句精辟的論斷: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北娎飳にО俣?,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對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閱讀此書的念頭,其時,學習中國古典文學,老師推薦必讀的書目中就有這本。
因為經(jīng)驗的淺薄,閱讀時感到困難重重,比較晦澀難懂,匆匆讀了一遍了事。
但是經(jīng)過了十幾年的時間,人生的閱歷積攢的比較豐富,閱讀了較多的書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讀他一讀。
再讀之后,對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劇增。
他有關詞的境界的論述確實極為精辟,極為精彩,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他引領了一代文學批評的脈搏,引導人們?nèi)绾稳徝?,如何在詞中品味,感悟,獲得美的熏陶。
一首詞從怎樣的角度去鑒賞。
例如,他提出了“無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有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他提出了這兩個重要的概念,引導作者和讀者向更高的層次邁步。
《人間詞話》中還有一種觀點正中了我的心扉,讓我感受很深。
那就是在《樂府詩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來排遣愁苦的東西不外三樣東西:酒、詩和死亡。
而人又來享受歡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哪里還有功夫來排比字句,搜索枯腸呢?”這話真是說到了點子上。
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寫出深刻的作品。
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義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無法掩飾對真實的敷衍。
所以經(jīng)歷苦難才能寫出好作品。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雖然以傳統(tǒng)的詞話為形式,但結構上有著嚴密的邏輯體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學及美學中諸如主體與客體,真實與虛構,理想與寫實,優(yōu)美與壯美的概念,內(nèi)容上則不限于以詞之一體為對象,其核心概念為“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間詞話》全書共有64則,均圍繞“境界”來闡釋的。
第一則總領全書的主題,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
有境界,則自成高歌,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這一句話點明了三個相互支持的因素:一,詞以有境界為其美的追求;因此,用評論詞作的形式來討論審美鑒賞判斷問題的外在形式。
二,有無境界,這是衡量詩詞作品是否美的前提。
三,詞史上最美的作品集中于五代、北宋時。
第二到第九則是對“境界”加以分述,從七個層次來分析境界的種類、出處等。
第十到六十四則就以“境界說”為核心,以時間為序,從七個方面,分別評述歷代詞家,補述、深化、完善以“真景物”、“真情感”為核心的境界論。
在第一則的總領下,王國維在接下來八則就具體講述了“境界”形成及分類。
第二則講述作品的境界可以分為創(chuàng)造的境界和寫實的境界,而這兩種境界是出于人們對文學藝術本質認識的區(qū)別的。
一種認為,文學藝術處理的是虛構、想象的世界,而另一種認為,文學藝術描寫的是真實、存在的世界。
王國維也指出,這兩者是很難區(qū)分的。
因為偉大的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也必然合乎自然的真實,而他所描寫的境界也是充滿理想的。
第三則王國維將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類。
“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感官來看世上的物,所以描繪的景物都染上了自我的感情色澤。
“無我之境”中,自我的感官情緒消失,純粹的欣賞外界景物的美感,將自己和景物融為一體,分不清實物還是我。
王國維用歐陽修的《蝶戀花·庭院深深》和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來闡釋“有我之境”。
“問”、“亂紅”、“春寒”、“杜鵑聲”等我們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因為這些是通過作者所見所聞所趕來描寫的。
“無我之境”使用陶淵明的《飲酒·結廬在人境》和元好問的《穎亭留別》來舉例說明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我們所能感受到得出了寧靜還是寧靜了,已經(jīng)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身影了,作者也已完全沉浸于這寧靜的風景中了。
基于第三則中提出的兩種境界,在第四則,他又從審美角度來分析這兩種境界。
王國維認為,無我之境是作者在寧靜中得到的感覺。
而有我之境是從動中取靜時得到的。
所以無我之境是一種優(yōu)美,有我之境是一種宏壯的美。
第五則則與第二則相呼應,解釋境界無法界定寫實與理想的原因。
因為,自然界中事物相互聯(lián)系和限制的境況不可能完全的被寫入文學藝術作品中的。
通過這一原因進一步指出藝術境界的寫實與理想是相對而言的。
在第六則中,王國維從景物的境界的角度提高到人的心靈境界的角度。
王國維認為人的情緒也是境界的要素。
只有真實地描繪自然景物,抒發(fā)自己真實的情感,才能稱作是有境界的。
第七則是說明如何在真情真景(第六則)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境界。
就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注意字詞的斟酌。
王國位舉“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和“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來體現(xiàn)注重字詞的運用而體現(xiàn)出來的境界。
第八則中,王國維開篇就提出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能由境界的大小而判定境界的好壞。
在這一則,王國維用杜甫的兩首詩和秦觀的兩首詞作比較。
“細雨”、“微風”、“燕子”哪里比得上“落日”、“風蕭蕭”、“馬”體積大,同樣閨閣怎能與渡口相比,但是我們都不能就此判定“細雨”、“微風”、“閨閣”所創(chuàng)造的境界不如“落日”、大風、“渡口”所創(chuàng)造的境界。
第九則是對前面七則地總結,王國維認為自己提出的“境界”標出了唐詩宋詞之所以好的本質。
通過王國維這八則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境界”是一個可以被感覺、被認識、被分析的存在形式——“對象的形式”——我們可以視這個形勢是美的載體,令人情感愉快、悲哀的,令人精神升華、變化的美的諸種因素可以被“安置”在里面。
王國維的“境界說”可謂是中國美學方面的重要審美方法。
他提出的境界創(chuàng)造的兩種派別和兩種境界以及境界的核心“真”開創(chuàng)了審美的新理念。
“造境”與“寫境”是從創(chuàng)造藝術的角度所作的分類,但表現(xiàn)在作品中的境界,不論是“造”的還是“寫”的,是沒有差別的。
境界作為詩詞的追求目標,其本身必然是作者的理想,而這種理想又依賴于自然景觀,依賴于自然材料。
藝術作品之所以會由境界,則是因為大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銹之文字”。
因而境界說盡管是對藝術美的概括,但從根本上看,它是本源于自然界的。
當詩人對客觀事物關照時,其審美形式被詩人所感受,詩人將這種形式以文字形式表達,這就是“寫境”。
詩人觀物后有“遺世之意”的`審美感受,并將對象準確地描繪出來,使讀者也同樣獲得“遺世之意”的審美感受。
所謂造境,是指詩人在生活當中有了某種“遺世之意”的感受,盡管可以嗟嘆一番,但這種嗟嘆則難以傳達給讀者,為了把這種感受傳達給讀者,或者說是完全為了表現(xiàn)這種感受,詩人就要造境的抒情。
造境是詩人聯(lián)想的結果,當一些綜合因素使詩人產(chǎn)生了某種感受,而這些因素不以用來直接表現(xiàn)時,詩人就可以用他聯(lián)想到的景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造境和寫境是從創(chuàng)作方式上論境界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則是從讀者的審美感受而論的。
王國維又把“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分別歸為“宏壯”和“優(yōu)美”。
王國維的壯美和優(yōu)美的區(qū)分是從“關系”方面考慮的,結合審美主體的美感特征而產(chǎn)生的,他認為一直由此而被忘卻的“無我之境”是由美,而意志由此而破裂的“有我之境”為壯美。
王國維強調創(chuàng)造“境界”必遺其關系,這關系既可看成物與物的關系,也可以看成是物與我的關系,也可以看成是物與我的關系。
“無我之境”正是物我同構的無“關系”的境界,它的形成是主體的心理結構與外物的結構和諧地統(tǒng)一的結果,在這統(tǒng)一之中,物我的關系也融合了,即形成了“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的物我的關系是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即由動變靜。
在由動到靜的過程中,美呈現(xiàn)給主題,主體就可以看到境界。
“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以我觀物”是把外物納入“我”之中。
外物的一切屬性都不再是漠然與我的,從外物中抽象出來的東西可能和從“我”中抽象出來的東西具有某種象征意義上統(tǒng)一。
“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本無高下之分,只是它們給人感受不同,在其結果上又統(tǒng)一于“靜”,使人超越了“我”,擺脫了意志。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強調要用作真實的語言,來表達情感,而不必雕飾。
王國維所提得真可以概括為三種真:景物的真,情感的真和語言的陣。
要求創(chuàng)作者反映真實的自然和社會,使王國維對“真”要求的第一個層面。
在創(chuàng)作中,往往要通過真實自然景色的描摹,來傳達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納蘭容若能“以自然之舌言情”。
通過真實的物體傳達人們的感情,顯得無真情也真。
在真景的基礎上,注入創(chuàng)作者自己的真情,才能架構起境界。
王國維要求:“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
而這里的“赤子之情”就是創(chuàng)作者的真性情。
只有在真景物中注入自己的真性情,才能達到另一個真的更高境界。
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中就是語言的陣,通過語言,展現(xiàn)出一個真誠的文學世界。
用以體現(xiàn)文學作品的特點,實現(xiàn)文學作品的功用:呼喚讀者心中的真性情。
在《人間詞話》中,就成為通過藝術評論來傳達對人生真義的思索——對“真”的不懈追求。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最重要的理論就是“境界”說以及境界的核心——“真”。
這就極大地豐富了境界的內(nèi)容,使詞的抒情功能提升至美學境界的高度。
《人間詞話》還是中國古典詩學終結的標志。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
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并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shù)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jù),影響很是深遠。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這是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極大評贊。
在學習的生活中,我早就聽身邊的朋友和老師介紹過這本書,趁著空當我便也仔細的品讀了一遍。
《人間詞話》寫得很有見地很有特色。
這是我個人的最大感觸。
書里面大多穿插著詩詞、注釋和評論。
咋一看很凌亂很散的樣子,其實不然。
就像一篇散文一樣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罷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 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三,夢里尋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后人歸之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說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yè)、愛情等等,林林總總,琳瑯滿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樣喜歡將它喻為“立志”、“勤奮”、“成功”三個階段。
第一境界為立志,也是最初層次的境界。
西風刮得綠樹落葉凋謝,詩人獨上高樓,登高極目遠眺,找到出路。
第二境界為勤奮,即表述如何去奮斗的。
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終不后悔。
第三境界為成功。
經(jīng)過打拼、努力、千辛萬苦地奮斗,終于水到渠成,獲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須經(jīng)過立志、奮斗。
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是每個奮斗的目標。
立志是前提,奮斗是保障。
我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
越王勾踐,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經(jīng)歷百倍挫折,臥薪嘗膽,終于滅了吳國。
楚國是個小國,在強大秦國面前十分弱小,但他們通過努力,終于吞并了秦國。
此可謂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p>
沒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勞的。
只要有志氣,朝著奮斗的方向努力,我們就會找到我們的成功的歸屬。
我們立志不難,但需要認清我們自身的形勢,因材制宜地確定奮斗目標。
沒有勤奮,一切目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朱熹有“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之古訓,今有“空談于國,實干興幫”鑒言。
成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得來的。
原北京大學校長季羨林給成功下了個定義: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天資是先天性,機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獨勤奮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
如果不勤奮努力,天資再聰慧都無濟于補,機遇再多都白駒過隙,難以抓住。
成功是預期的實現(xiàn)值,雖有預見性,但卻隱含未知性。
我們理解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親于踐,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國藩“日以學為業(yè)”的精神,加強學習,多于鍛煉,提高能力,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奮斗。
因為,奮斗其樂無窮。
是的。
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標就會奮力拼搏,因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會是興奮而執(zhí)著的,這條道路上興許痛苦卻是快樂的。
當你到達一定的高度時,是孤獨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幾個呢。
不然伯牙怎會為子期斷琴,故知音難遇。
特別是君王,一個人站的太高,是寒不勝寒的。
而后,尋尋覓覓,泠泠清清,終于漂泊歸于寧靜,卻發(fā)現(xiàn)原來一直追尋的在你不經(jīng)意間朝你微笑,這一直尋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收益頗深,可惜只是淺嘗輒止,甚至可謂囫圇吞棗。
想到如此,心生遺憾。
望有閑時,再細斟讀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三
中學時聽到過做學問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說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后來才知道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不同于當時有影響的詞話,它提出了"境界"說。"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統(tǒng)領其他論點,又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
王國維不僅把"境界"說視為創(chuàng)作原則,也把"境界"說當作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yōu)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fā)。因此,"境界"說既是王國維文藝批評的出發(fā)點,又是其文藝思想的總歸宿。清朝詞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詞致力糾正明詞末流迂緩淫曼的毛病,崇尚清靈,學習南宋姜夔,張炎的詞,不愿迫近北宋詞人,不師秦觀,黃庭堅,只學張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纖巧。于是常州派詞起而糾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閎約,沉著醇厚,以立意為本,發(fā)揮意內(nèi)言外之旨,主張應有寄托,推崇周邦彥而輕薄姜夔,張炎。
這的確使詞論前進了一大步。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籬,克服兩者之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浙派詞主清空柔婉,結果導致浮薄纖巧,不真切,王國維的境界說提倡不隔,以糾正浙派詞的流弊。他強調寫真景物,真感情,要寫得真切不隔。這確實擊中了浙派詞的要害。對于常州派,他反對所有詞都必須有寄托的說法,認為并不是有寄托的詞才是好詞。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xiàn)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xiàn)代過渡的橋梁,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四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理論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路。他認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讀了他的詞論后,再去讀宋詞三百篇,就更能體會到詩詞的意境之美。
《人間詞話》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于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是對人生的反思。它將個人自我拋入茫茫大塊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讓自我去面對注定的人類悲劇,甚至將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靈魂拷問,去追究人生無根莖的命數(shù)。是作者對宇宙與人生、生命與死亡等基本人生問題討問和思索的結晶。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辰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認清自我,選定道路,繼而的執(zhí)著追求和最終的頓悟。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關于王國維的這“三境界”妙論,百讀不厭,給人深刻的啟發(fā)。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五
最近,我開始讀起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讀詩詞的感覺與我而言,是及其棒的感覺,每當我泛起讀詩詞的時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豐富的時候。
但我有一個煩惱,那就是我的三分熱度,常常是我不能去堅持一件事,比如我想把《人間詞話》中的詩詞都背下來,我知道到后面我一定會是做不成的,即使我有那顆心。我一直在找辦法改變,我我一直未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逆轉。有人說,三分鐘熱度未必是壞事,三分鐘熱度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之后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也相信。
說會《人間詞話》這本書,我才剛剛讀,所以對后面的'內(nèi)容是怎樣的,但我相信一定不會讓我失望的,因為我讀了她前面的幾頁我就覺得非常的不錯。
但我讀到第一首,歐陽修的《蝶戀花》中的幾句是我的情感已是泛濫了:“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边€有秦觀的《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p>
讀來真的是讓我心曠神怡啊。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六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自古以來,千秋數(shù)載,明月,一直是人們心靈的寄托。相思情誼、離愁別緒、貶謫之苦、家國大義,都在朦朧的月光下一一展現(xiàn),至今仍未褪色。
今夜,你為何如此惆悵?你才華橫溢,與文采非凡的他宛如一對璧人,天造地設,比翼連理?!傍P兮鳳兮歸故鄉(xiāng),遨游四海求其凰”,那是他為你譜的曲啊!你忘了嗎?即使他數(shù)盡世間皆無“億”,就算他欲納茂陵女為妾。但“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這樣的情意卻永遠也不會改變。你與他兩地相隔,只得獨守空窗,來時芳華已變白頭,可在朝堂上,他卻是意氣風發(fā)??v是百思想、千系念,最終卻都化為萬般無奈把郎怨。這一切,只能怪造化誤算,因果錯亂。
高樓送客,自是依依惜別,心情悲戚,卻道酒不盡興。寒江寂寂,惆悵如滾滾江水流不盡;明月高懸,友情似皎皎霽月照人心。為何今夜不能眠?恨你深情厚意;為何今夜不能醉?怨你恩重情濃。友人遠去,你遙望江北遠山,孤寂之情必會油然而生吧!“一片冰心在玉壺”,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渾然一體,于濃淡相間中傾訴著你的愁苦。
“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你從性靈詠物語,傳神至極。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梧桐;含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寫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情。雖然你左遷黃州,孤苦難泄,恰逢花甲之年,更是體衰年邁,卻觸發(fā)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這正是你才學、氣度,與大家思想的體現(xiàn)??!
金陵的王氣黯然已收,但緩緩流淌的秦淮河,依然承載著六朝金粉和風流韻事,見證著興衰成敗,經(jīng)歷了滄海桑田。我知道,你一定希望你的國家永葆盛世,也一定期盼你的才華賣與皇家。怎料你登不上幽州黃金臺,怎知你尋不著自己的伯樂!那大寶之下,流了多少無辜之士的血,寒了多少能人志士的心?不過是江山的是非角逐,卻引來恩怨的各自報復。而如今,你卻還能聽到后庭花的歌聲,不得不嘆惋這繁華垂暮,花開花落不會太長久,落紅滿地歸在寂寂中。
容若曾道: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辜負春心,獨自閑行獨自吟。
是啊!若明月有情,必將笑盡天下騷客們。
一輪缺月,引起無數(shù)悲憤仇恨之人的共鳴,而從未改變的,是人們對團圓的期盼和對美好的向往。在月圓之夜,斑駁的月光可以把從前的離恨化成歡笑,可以撫慰這黯淡星光、燈火昏黃。而我只愿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七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
《人間詞話》作于1908~1909年,最初發(fā)表于《國粹學報》。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
在本作中,王國維提到兩個耐人尋味的概念,一個是“詩人之眼”,另一個便是“赤子之心”。
詩人之眼,是指不帶任何功利性的審美之眼;赤子之心指的是對美的感知之心。
詩人之眼,能觀有我、無我之境,便是所謂“喜怒時有我,作詩時無我“,無我之境”的“無我”,即為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教育學說》一文中講的“無欲之我”。
所謂“理想”與“寫實”的提法,也是來源于叔本華使用的概念“理想”和“摹仿自然”。譬如”高館落疏桐”,“高館”“疏桐”均是靜景,以詩人之眼觀之,是無我之境。
能發(fā)現(xiàn)美,能描述美,同樣也是詩人之眼的重要特質。
由于詩人的經(jīng)歷不同,所以眼中所觀的,筆下所鋪陳的不同,也造成了繽紛各異的文風。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p>
溫詞句秀,主要體現(xiàn)在時有佳句,自成一景,譬如“雙鬢隔香紅,玉簪頭上風”不以虛詞劃分句意,故而一句成一景,顯得脈絡深隱。
韋詞骨秀,“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清麗婉轉,無怪靜安評之“弦上黃鸝語”,情深語秀。
有一雙敏銳的詩人之眼固然是作詩的一方面,然更為可貴的是詞人的赤子之心。王國維曾評李煜,“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詩人,一個好的詩人,必有赤子之心——“天才的童心”。
孩子未必是詩人,詩人卻必是孩子。
同樣,孟子也說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不過,王國維的“赤子之心”,并不是脫胎其中。
叔本華認為,“在兒童期,我們的整個生活訴諸知力遠超過訴諸意志”。他們是單純的——“天真與崇高的單純”。
王國維曾引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首部之一的“靈魂如何而變?yōu)轳橊?,又由駱駝變?yōu)楠{,由獅而變?yōu)槌嘧印钡摹办`魂三變說。
接著,又引叔本華的”天才赤子’論旁證。
正因優(yōu)秀詩人是以自己的生命和心血創(chuàng)作,所以他們必須具備一顆赤子之心。
尼采曾在《蘇魯支語錄》中寫道:“凡一切已經(jīng)寫下的,我只愛其人用血寫的書。用血寫書,然后你將體會到,血便是經(jīng)義?!?/p>
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
境中有人的作品,是總能抒發(fā)血淚之情的。
詩詞向來講究“性靈”,沒有詩人之眼與赤子之心的詩人是萬難寫出富有“性靈”,富有“神韻”的作品的。
我們還需記住,一個詩人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家的評論與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務必結合時代與個人進行分析。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八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又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此古往文學演化,先真樸而趨工巧,王國維先生對于古代詩詞進化有著極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進化的本質:后人寫作會泥于原有的風格與形式,而不能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于是就開拓了新的領域以自解脫。依我拙見,詩與詞雖詩在前,詞在后,卻難以評價兩者優(yōu)劣,因文體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總各有千秋,未嘗有文體能達到萬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來詞之所以情感更為隨性自然,與它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數(shù)的整齊劃一,因而更為隨性所欲。
文學體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為當一種文體在文學界流行起來,有太多的文學作者去嘗試和使用,這樣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這種文體發(fā)展的越來越繁盛,產(chǎn)生許許多多的堪稱瑰寶的優(yōu)秀作品,但一段時間之后,幾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盡,后人再也無法寫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這種文體會陷入衰落。與此同時一些善于創(chuàng)造的想要有更寬闊展示空間的文人,就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體,以發(fā)揮更多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新文體的輝煌時代。以此類推,代代更迭。這種再平常不過的的文學界的更迭現(xiàn)象,王國維卻能看到它的本質原因,并且分析得極為到位,這讓我本人很佩服。同王國維一樣我不贊同文學后不如前,我認為無論四言,楚辭,古詩,律絕還是詞,它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們代表了每個時代每種文體中的最高水平。至于為什么會被取代,絕對不是因為文體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為它發(fā)展到了極盛極高的難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徑罷了。所以我認為文體之間是不可以被比較的,他們只是形式不同,時代不同,“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
對于王國維閱世深淺論,大多數(shù)人持反對觀點,認為詩人應該將事實與藝術主觀能動性相結合,李后主不經(jīng)過國破家亡之痛何來“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書詞?但我個人認為,這其中的閱世并不一定特指參與世俗事務,有人生經(jīng)歷。閱世深者,即知識面廣,所見人生更多元,接觸各行各業(yè)的人物,其作品多反應世態(tài)眾生,生動形象地刻畫人間滄桑。而所謂閱世淺者,應是保持自己與生具來個性,用真性情寫真感受,無所顧忌直抒胸臆的人。亦或閱世僅是一種創(chuàng)作取材的手段,閱世有時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閱世后是否對其進行進一步思考以“鐫諸不朽之文字”。歸根結底,藝術上沒有絕對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對的。
王國維說“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贝司湓捊榻B的是由古而來的文體的轉變。王氏在以后為我們解釋文體“自成習套”,豪杰之士為解脫而作他體。
不難想象,文學的發(fā)展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一為新起,二為繁榮,三為衰敗。而此正是由于長期發(fā)展文體再無創(chuàng)新,文人再無樂趣于其中,所以后衰。這也體現(xiàn)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發(fā)展缺乏創(chuàng)新性。
但話不能絕對。以宋代為例,宋詞是這一時代文學的最高成就的體現(xiàn),但你并不能就此否決宋代在詩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滅的成就。
幸好王國維在最后總結中提到“就一體論”,表明了單個文體在自生發(fā)展歷程中始盛中衰的現(xiàn)象。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王國維的這兩句話頗具爭議,且多集中于后一句話上。
李后主是南唐亡國之君,如果沒有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的慘痛,怎能使他寫出憂憤深廣的詞來?主觀之詩人,正是要經(jīng)歷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難,才能有對人對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若閱世愈淺,那么性情之真就只是無痛呻吟而不能為世人千古傳誦了。
客觀之詩人,更多的是對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閱世,這樣才能豐富材料內(nèi)容。但對他們而言,就不需要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么?所以客觀之詩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九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一場場的風花雪夜,一幕幕的菡萏斜陽,美的像畫一般的詞句,隨著時光的流逝,仿佛停滯了百年,依然存留著最初的那抹驚艷。這便是宋詞的魅力。
人生路途上幾乎所有煩人心志和情感,都被宋詞細膩真切地變數(shù)出來了,我們沉浸在宋詞的天地里,細聽風聲雨聲,靜看花開花落。品位愛斷情傷,盡歷狼煙沙場。我們在宋詞里品位這人生百味。宋詞里囊括了世間種種的情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倒出了昔日君主的萬般惆悵;“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難以言表的無盡悲愁躍然紙上;“高樹鵲街巢,斜月明寒草”,看似寫景的白描,卻蘊藏著深深的憂思。詩詞是美的,也是非常奇妙的。不同的人在同一首詞里收獲了不一樣的心情,你讀到的是舒暢,他讀到的或許就是憂傷。
王國維先生一部《人間詞話》,便把宋詞吟詠的種種情致均囊括其中。境界說是《人間詞話》里的核心。王國維先生不僅把它視為創(chuàng)作原則,也把它當做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yōu)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fā)。境界是一種微妙的東西,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氨娎飳にО俣龋仡^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境界之說如此,詞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幾道……一個個耳熟能詳?shù)娜?,在王國維先生的筆下,在《人間詞話》里演繹著不同的才情。他們的詞亦或灑脫,亦或悲壯。晏幾道矜持華貴有余,秦觀的詞境最為凄婉悲涼,周邦彥極為工致精巧。詞人筆下的《煙雨》、《斜陽》、《梅蕊》在《人間詞話》里有了別樣的延伸。
歲月的流河中,我們都會慢慢老去。唯有經(jīng)典,會與世常留。陽光滿滿的午后,身邊泡一壺香茗,打開《人間詞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細細品讀流傳百年的'芳香,品味那絕妙的意境,重拾一份百年的感動。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里謂古之成大學問大事業(yè)者的三種境界,他是用的三首詞里的詞句來表示的,仔細玩味下我覺得同樣適用于閱讀。
他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里就像是開始看書,總要挑一本吧,但書很多,一條通向天涯的路看上去是沒盡頭一樣的,同時閱讀是一件需要安安靜靜的事,就像獨上高樓。歌德也曾說過:你要我指點周圍的`風景,你首先要自己爬上屋頂,大體也說的是這個意思,就是讀書的感悟需要人自身的努力,沒有人會替你去做。
第二種境界他說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本是寫愛情的,為了愛情的殫精竭慮同樣適用于閱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里死是不用死了,減減肥也行啊,哈哈。
第三種境界說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里是閱讀的關鍵,也是人和人之間的差別,是一種入得書出得書的境界,是一種豁然開朗,好像郭靖觀北斗星突然悟出九陰真經(jīng)似的。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一
打開書柜,一排排的書映入眼簾,很多我都讀過了,在書柜的最后一排角落里,放著一本不起眼的書,它的`名字叫《人間詞話》。
書中作者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境界”說。他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境界。借用宋詞名句,以抽象為具體,用傳統(tǒng)的詞話形式和思維邏輯道出藝術的本質特征,甚至人生至理,可謂匠心別具,獨出機杼。
這本書除了寫詩詞,還寫到了對人生、理想,充滿了警醒與啟示,作者一生最注重的是“真”,比如他的脾氣秉性,他說過,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只有具備“真”的藝術境界,文學才能“與哲學有同一性質,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問題?!?/p>
著名翻譯家傅雷說過:“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開發(fā)性靈,此書等于一把金鑰匙。”靜夜里,月色如水,蟲聲唧唧,翻開“人間詞話”,字字珠璣,讀來受益匪淺。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二
打開書柜,一排排的書映入眼簾,很多我都讀過了,在書柜的`最后一排角落里,放著一本不起眼的書,它的名字叫《人間詞話》。
書中作者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境界”說。他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境界。借用宋詞名句,以抽象為具體,用傳統(tǒng)的詞話形式和思維邏輯道出藝術的本質特征,甚至人生至理,可謂匠心別具,獨出機杼。
這本書除了寫詩詞,還寫到了對人生、理想,充滿了警醒與啟示,作者一生最注重的是“真”,比如他的脾氣秉性,他說過,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只有具備“真”的藝術境界,文學才能“與哲學有同一性質,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問題?!?/p>
著名翻譯家傅雷說過:“中國有史以來,“人間詞話”是最好的文學批評,開發(fā)性靈,此書等于一把金鑰匙?!膘o夜里,月色如水,蟲聲唧唧,翻開“人間詞話”,字字珠璣,讀來受益匪淺。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三
好書是常讀常新的,經(jīng)典尤是如此。記得初次讀王國維撰寫的《人間詞話》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如果說有一本書陪伴我走過了這么多年,就像一個老朋友那樣,那《人間詞話》之于我可謂是當之無愧。
王國維是清末民初的學術大師,因曾經(jīng)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而為人所熟知。在二十世紀以后的中國學術史上,王國維是為數(shù)不多的以全身心的力量來探索人生的意義和歸宿,并從事學術研究,而彰顯出特別純粹的學術品性和思想品性的國學大師之一。王國維一生都獻給了學術事業(yè),而且進行了多次學術轉向,比如從開始的哲學思想研究轉向文學創(chuàng)作,又從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是詩詞,詞尤其能夠代表其成就和特色)轉向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研究,然后又轉向了古史地、古文字學、考古學、文化學等學術領域,尤以最后的學術領域馳名海內(nèi)外。而《人間詞話》的撰寫,就是在文學理論研究領域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在此之后,王國維基本上停止了文學領域的研究。
《人間詞話》的基本性質是文論話語體系的建構,而不是一般的文學理論的研究,是理論研究與理論創(chuàng)造相結合的形態(tài),但以理論創(chuàng)造為主,在書中王國維系統(tǒng)地提出了“境界”說理論,具有明顯的理論體系性質。由于二十世紀以后的中國文論主要受到西方的影響,主要移植和介紹、闡釋西方文論到中國,并利用西方文論來進行文本研究與闡釋,迄今為止再也沒有產(chǎn)生具有“本土化”品性的文論話語體系,從而患上了深重的文論“失語癥”,這就使得《人間詞話》提出的“境界”說成為中國二十世紀以來文論的絕響。正是這些性質,使得《人間詞話》及其“境界”說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聲譽日隆,成為了中國文論的經(jīng)典著作。
從時間節(jié)點與思想內(nèi)核來看,《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境界”說乃是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意境”理論——在理論體系層次的最終理論成果,因而被譽為集“意境”理論之大成,由此可見其在中國文論史上的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王國維系統(tǒng)受過西方近代哲學思想的訓練、熏陶,比如叔本華、康德等人,這又使得其“境界”說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了一絲“現(xiàn)代性”的意味,即雖然屬于歸結過去的性質,但卻能夠指向未來,雖然在書中他并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這是時代的局限所致,不應該由王國維負責。
“境界”說以“境界”作為核心的范疇,但其具體的理論構成則是復雜的,對于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是兼收并蓄的,比如“自然”“氣象”“不隔”等等。讀后感但“境界”作為理論體系的核心范疇是非常明晰的,當然,由于其與所吸收的傳統(tǒng)文論范疇之間的交錯關系,使得后人對于其中的一些范疇的理解存在問題,比如《人間詞話》中提出的是“境界”說理論,而“境界”說理論從整體上來說則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論“意境”理論的范圍,如此前者才成為后者的集大成理論形態(tài),即既總結了“意境”理論,又強化了其理論體系的性質,使得此一理論的理論含量和內(nèi)涵等方面較之古代都大大深化和提升了。因此,在《人間詞話》中除了“境界”,還會出現(xiàn)“意境”字眼,這都是非常正常的,后者不能掩蓋前者作為“境界”說理論體系的核心范疇、話語的身份或地位。
《人間詞話》雖然是文論的經(jīng)典著作,但其中的一些內(nèi)容已經(jīng)被人們所熟悉了,比如著名的“三境界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取;仡^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人生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是應該有所追求的,而在追求的歷程之中,是一定會經(jīng)歷第二境這樣的過程的,這都是自然的。當一個人處在第二境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兩點:第一,要有堅持下去的意識和勇氣,否則就是功虧一簣,是很可惜的;第二,要有超出一定的人生時期的更加高遠的眼光,注意從束縛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中尋找新的出路。當然,王國維這里所指出的第三境,也僅僅是初成,不是最終的境界,不是到了第三境就可以停止作為了。實際上,第三境是下一個循環(huán)的起點或初境,沿著這個境界再走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或獲得更多更好的風景。佛教有頓悟和漸誤的辨正,第三境相當于頓悟,頓悟之后,仍然是要堅持向前走的。這就可以解釋了,為何一些人在青少年的時候很聰明,但最終成就卻不大的原因——無論何時,只有向前走才是對的,生命不息,前進就是沒有止步的道理的。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四
詞話尋得亦人間。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這是我對王先生最早最粗淺的認識。后來雖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卻一直未曾拜讀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讀了《人間詞話》這一本著作。
饒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舊沒有想過這本名作竟這樣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僅一句話,最長的也不過一百五十余字。也沒考慮到這樣晦澀難懂,需要時不時的網(wǎng)上查詢檢索。第一遍讀完我竟對大多數(shù)段落依然是毫無頭緒。沒辦法,我只好尋找注釋版來閱讀。
還好,參考著注釋附帶著詩詞原文,再將《人間詞話》細細讀來,我最起碼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點評,點評的是何人。慢慢地,我竟也讀出一點心得。
寫文章首先應有境界。無論描寫的任何事物,都應該有作者自己的見解或是闡發(fā)。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霸~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p>
文章的關鍵從來就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積,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上б浴肮鹑A”二字代“月”耳。夢窗之后,則用代字更多?!捌渌匀徽撸且獠蛔?,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樓連苑”“繡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p>
文章的`關鍵應在與意境,就是作者通過文字究竟是想論述何事,闡述何種觀點,實質就是作者構建出怎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雖作艷詞,但終有品格。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鼻髮W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遠,方能在求學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望盡路之盡頭。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痹谇髮W的過程中唯有歷經(jīng)苦辛,努力打拼才會有所成就吧。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蔽ㄓ薪?jīng)過前面的“踏破鐵鞋無覓處”,才會有“得來全不費功夫”偶然驚喜。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五
初讀《人間詞話》,是在暮春時節(jié)的一個午后,窗外柳絲低垂,紫燕輕喃,獨自倚靠在窗前的榆木榻上,沏一壺香茗,在茶香繚繞中,細細品讀,任思緒在在字里行間慢慢流淌,而窗外,那投射進來的一米陽光,暖暖的,緩緩的,從榻首移到榻尾,恍然間,仿佛過了半個世紀。
我喜歡詩詞,也喜歡讀一些《詩詞鑒賞》之類的書籍。但是《人間詞話》是迄今為止我所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評。嚴格說來,《人間詞話》算不上一本書,充其量是一篇讀書筆記。但在這篇筆記中,王國維老先生洋洋灑灑,揮斥如意,對由唐至清的詩詞曲賦逐一進行了評點,高屋建瓴,切肯中要,顯示了深厚的國學功底。全文由始至終沿著“詞以境界為最上”這一主線,重點圍繞“造境與寫境”,從“人與境”、“情與境”兩個方面著手,闡述了詞境的“虛與實”、“遠與近”、“動與靜”、“大與小”、“粗獷與細膩”、“豪放與婉約”,總結出詩詞的“三重境界”亦即“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的三種之境界?!保骸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币约啊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這本書中,王國維先生如同一個博學的評委,為讀者點評了詞品的高低、詞境的大小、詞句的優(yōu)劣以及詞人的長處與不足;如同一個嫻熟的講解員,給讀者講述了由盛唐至早清中國詩詞曲賦的發(fā)展史;如同一個高明的導演,向讀者展現(xiàn)了“大漠孤煙直”、“寒波澹澹起”、“馬鳴風蕭蕭”、“亂紅飛過秋千去”、“紅杏指頭春意鬧”等一系列氣象萬千,風格迥異的雄偉畫面;如同一個出色的主持人,讓讀者認識了疏狂的李白、沉穩(wěn)的王維、豪放的蘇軾、柔弱的李煜、溫婉的李易安、凄楚的納蘭容若等一大批才情出眾、氣質各異的偉大詞人。翻開書,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一行行流淌著的文字,掩上卷,我們眼前浮現(xiàn)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王國維先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國學大師,他一生中在考據(jù)、哲學以及文學評論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較大成就,他博學多才,自視頗高,尤其對自己寫詞的功夫頗為自得。他曾說過這么一段雄視百代的話:“余之于詞,雖所作尚不及百余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我們姑且不論他的詞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高明,但既然作為大師的他自己都敢這么講,那么估計他寫詞的水平也絕不會太差到哪里去,他寫的《人間詞話》也就能抓住重點,切中要害,評價得當,因而成為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學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得到很高的評價。如朱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于王靜安〈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一文中說:“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王攸欣在《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一書中說:“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幾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總之,《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文學評論的代表作,它雖為論詞而作,但不限于詞,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它以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chuàng),熔中西美學和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而為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九二七年,五十歲的王國維先生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而死,雖然他的死因至今尚眾說紛紜,但《人間詞話》確成了人間絕響。在這里我想引用杜甫的兩句詩作為本文的收筆,權當作對《人間詞話》這本書的簡要評價。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六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農(nóng)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幕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是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他的《人同詞話》中所說的,并且也闡述的十分詳細。一個人要“眾里尋他干百度”,必然要經(jīng)驗人生的許多歷程,而要“驀然回首”則需要種明覺,至于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不是別人,而是一個原點,也許就是那個“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自我。只是那個“我”已經(jīng)是一一個全新的自己了。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的開篇就說到“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者則自成高格,自成名句。五代北宋詞所以獨覺者在此。”王國維認為詩人的人格是創(chuàng)造境界的首要條件,所以會有“有境界則自成高格”這樣的觀點。境界的高格是“高尚偉大之人格”與情、境相融合而來的,這樣的結合自然就會有崇高的格調。先生還認為空有格調,無情乏韻也枉然。所以我們在讀他人之詞時定要理解詞人表達的意境,只有當自己真正的融入此境界的時候才會對詩詞有更好的理解的體會。
境界,是王國維先生最為看重的一個詞語,也是全書的核心?!坝芯辰缱猿筛吒瘢杂忻??!贝搜砸怀?,如金石擲地。若無青蓮居士的`曠達之境,怎會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氣象?若無歐陽修深沉之境,怎會有“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無關風與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的慨嘆?若無稼軒的豪放之境,怎會有“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塞上絕唱?若無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之曲?忘不了南唐后主李煜之詞一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霸~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詞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著一顆赤子之心。
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fā)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fā)深刻?!白允侨松L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nèi)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過“寧為百夫長,勝作-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衛(wèi)國。
王國維先生還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寫實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之分?!坝性炀?,有寫境,次理想與現(xiàn)實二派所之由分。然者偏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于現(xiàn)實之故也?!本拖耨T延已的《醉花間》詞“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夠感動別人的永遠是對真實的升華,而不是純粹的虛構與寫實,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讀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詞別樣的美,王國維先生對詩人和其詩詞都分析的十分透徹,對我們所熟悉的詩詞有了更深刻的闡釋,讓我們懂得境界的重要性??戳诉@本書,我有很深的感觸,王國維先生那種辯證的批判思維,以及書中所體現(xiàn)的情懷與境界,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我們應該從書中體會并獲得那種境界,做有大格局者。羨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奔涌吧,后浪!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七
人間詞話主要賞評析了唐五代至清的主要詞人詞作,初讀前幾頁時頗覺枯燥,隨著詩詞大會第五季的開播,就著細細讀去,始覺饒有趣味。
王國維關于歷代詞人佳作的數(shù)句點評,仿佛為欣賞詞作打開了一扇窗,通過聊聊數(shù)句即可領略和品味整首詞的意境。
作者提出賞評詩詞的主要標準乃是境界,或者說是自然之境界,即寫詞作詩不過多修飾而寓情于景、寓景于情,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一切皆自然流露。進而提出“隔”與“不隔”、“格調”、“雕琢句易而意難”等論斷,皆是以此為基礎而來。
所謂不隔,就是詞人以自然之筆觸寫自然之境界,抒自然之胸臆,乃是興之所至即興而發(fā),讀來使人感到自然流暢,意韻無窮,而能做到這一點的詞人,要么天賦異稟聰穎過人,要么學富五車厚積薄發(fā),方能收發(fā)自如,均是才華橫溢,性情自然,方能寫出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暢懷佳作。
所謂隔,則指雕琢語句,寫景抒情、托物言志在語句雕琢上下了過多功夫,精致有余而失之自然,所謂隔的詞人,在作者看來總是用力著錯了方向,不能暢舒胸臆和激起共情。
整體來說,人間詞話對于詞作的審美自成一格,雖有作者個人之喜好,但仍是一本詩詞探幽的入門好書。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八
一詞訴萬緒。
不同于唐詩的豪放不羈,我更喜歡詞的婉約。
寂寥無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與燈光交融,品《人間詞話》,讓靈魂在古詞中得以沖滌,然后緩緩地,被牽引著,帶入到另一個境界,遠離白日的喧囂與繁華,我所見的,是春之暮野。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于平直,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氣象取勝,無大胸襟,大豪氣難以為之?!按竽聼熤保L河落日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笔且?,讀罷令人心曠神怡。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司畴m有些柔弱,然感觸細膩,凄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性情取勝,無細致的感受,癡迷的情懷難以為之?!安豢坝仲洠€寢夢佳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笔且玻x罷令人柔腸百轉,纏綿悱惻。
此二種境界易造,古詩詞中出現(xiàn)也最多,若論造境之難,之高妙當在第三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于“頓徹”,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蛟S唯“靈性”二字可當之。凡含此境之作必為神品?!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也。
造境之種類有三,造境之法卻只有一個“真”字?!熬撤仟氈^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nèi)涵。成功的靈感或許就在于你莫名奇妙的一個回頭,冥冥中有個方向指引著你,說:看,他就在那呢。
忘不了李后主之詞——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霸~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詞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fā)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fā)深刻?!白允侨松L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nèi)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衛(wèi)國。
在昆明湖畔,王國維先生縱身一躍,帶著一腔的熱血以及滿懷的無奈與憤懣,在年富力強之際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嘆息。也許那人心動蕩的民國亂世,無從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顆赤子之心安眠的歸宿。我輕撫書冊,昔人已去,然而這由幾十條短句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聲,在每個愛詞者耳畔輕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十九
原本是想寫長篇評論,但所領悟的并不多,并沒有辦法寫成長篇的評論。這本書讓我學到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詩詞的評判標準是在意境,意境指的是描寫景物和直抒情感讓人感觸的程度,當然這也可能概括的.不對,可以再讀一讀,發(fā)現(xiàn)錯了以后再來改正這一點總結。二是品味了很多的好詞,并且在王國維的指引下,明白了為什么這些詞好,好在哪里?三是明白了一些錯誤的、降低品格的寫詩方式,比如不應該用代詞去寫,這樣顯得揉捏造作,不能直抒胸臆。還有比如隔與不隔。四是對他說的為什么一種文體越寫到后來越?jīng)]有好的作品出現(xiàn)的解釋王國維認為,文章越到后來,后人所向前人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文章用于應酬的場合也越多,失去了赤子之心,受到很更多的牽絆,所以沒有好的文章。
這本書是今天我想完成港大50本推薦的書才在新華書店讀的,由于太趕進度,想要快點完成這50本書的書單,所以并沒有細細品味,覺得有些遺憾,日后有了閑暇的時間,還是要再重讀幾遍!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3874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