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一
早前曾讀過曾國藩家書,那做人立世的諄諄教誨現(xiàn)在已忘的差不多了。讀書,尤其是是讀名人傳記、史書,大體是本著尋明燈、賞皓月來的,在這個已經(jīng)失去共識且物質(zhì)追求成為最高道德指數(shù)的時代里,充斥著對成功學(xué)的頂禮膜拜,要么是詩和遠方的虛妄艷羨,慎獨、修身的赤子情懷,往往是最不被珍視的。
人無完人,我想圣賢如孔孟,也總有一些人性的弱點需要每天去纏斗的吧。
曾國藩出生耕讀鄉(xiāng)農(nóng),因著讀書科舉而入仕途,且被道光帝寄予厚待,他的行事風(fēng)格分為兩個階段:清高壯志的青年孤憤和黃老圓通的徐圖而治。他一生勤勉,以書簡上的圣賢標(biāo)準(zhǔn)要求己身及后代,他一生不愛金銀不貪私欲,唯獨對“名”有深重執(zhí)著,也是因為這種執(zhí)著,他才會謹慎持重,唯恐在朝廷和百姓的面前掉了潔白的名聲,直到名毀津門。他對儒教正統(tǒng)堅決捍衛(wèi),卻完全不是迂腐頑固的人,相反卻一直在接納新事物新思想,徐圖復(fù)興中華民族,比如支持李鴻章的洋務(wù)事業(yè),建立建立江南制造局,選送第一批公費留學(xué)的少年出去學(xué)習(xí)先進技術(shù)和文化等等,做了許多惠澤后期中華圖強的工作。
在看裁撤湘軍的決定時,除了他謹慎重名之外,還有對全局“穩(wěn)定“的維護和把持,意氣英豪可以率性而為,但治理一個龐大國家卻不能率性而為,就像而今我們社會上一些活躍在網(wǎng)站論壇里的所謂憂國憂民的激憤之士,只顧自己噴的爽快,頗有點想乘亂作亂的意味,讀到這里,我終于有點明白上位者所要兼顧的大局穩(wěn)定的重要意義,以及他們?yōu)榇硕鞒龅碾[忍努力。
曾國藩相人識人育人,被當(dāng)時及后人稱頌,除了過人的辨才能力,最最重要的是他寬闊的胸襟,知自己不足而欣賞他人長處并為他人創(chuàng)造發(fā)揮才干的機會,這是非常難得的,就像歐陽兆熊說左宗棠“滌生打仗確不如你,但曾門人才濟濟,而你楚軍,除了你左宗棠之下再無一人”,說的連最自負好辯的左宗棠都無言以對。一個組織里,其領(lǐng)導(dǎo)最重要是會選人用人,有大局觀,把握方向,統(tǒng)籌資源,敏于決策,發(fā)揮出組織里成員的長處,成就他人成就組織,即是成就自己。
唐浩明不愧是當(dāng)代研究曾國藩第一人,感謝吳老師推薦!
以史為鑒,收獲頗豐,不知會不會又落入知易行難的窠臼,但讀書時已經(jīng)很享受!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二
于裁湘軍、殺韋俊幾件事上,曾國藩亦頗遭非議,然而,這些亦不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
功過是非,只憑表面事實是不能給予正確評價的,況且,于歷史,于人物,誰又能說得清哪個是哪個非呢?以史鑒今,僅此耳!
“當(dāng)官要讀《曾國藩》”,這句話,我亦不能完全接受,與其說曾國藩游刃于官場,不如說曾國藩慎獨于私室;與其說曾國藩走向了封建社會官位的頂峰,不如說曾國藩達到了中國文人的極致!
學(xué)而優(yōu)則仕,這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所逐漸形成的對文人的定位。于七十年風(fēng)雨人生中,曾國藩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文人所有的特點,考科舉,中進士,點翰林,走仕途,以文報國,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身上的獨有的根本的特點,幾進幾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內(nèi)匪,興辦洋務(wù),曾國藩時刻以定我朝廷、興我中華為己任,這恰恰是他的中國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志在盡忠,以忠酬志。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三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cè)面》之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可思議。原來曾國藩和我心里認為的一直以來都是不一樣的。現(xiàn)在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曾國藩的特點那就是笨且執(zhí)著。他的一生都在學(xué)習(xí)與自我鞭策。他對自我的約束已經(jīng)上升到幾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課更是讓我不可思議多參加一頓飯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書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國藩是以圣人的標(biāo)準(zhǔn)來要求自己的。
在曾國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飽受磨難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國藩始終銘記在心,而第四次與第五次受辱可以說是曾國藩人生的兩個轉(zhuǎn)折點。在長沙組建湘軍時差點讓鬧事的兵痞殺了。但曾國藩忍辱負重,終于在與太平軍作戰(zhàn)中獲得勝利。
長沙之辱帶給曾國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撓,也讓我明白挫折并不是來打敗你的,而是來成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讓曾國藩的為人處事都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國藩不再像以前那樣與整個大清王朝官場都格格不入了。曾國藩的這番變化讓我明白做人不必太過憤世嫉俗,而因該在必要時能和光同塵,圓潤柔軟。
明朝時的海瑞是個舉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種菜,清到出來買肉都能引起滿城轟動。但他的清也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沒有做成一件對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國藩不一樣,曾國藩公私分明,決不將公款收入腰包,因為曾國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輕虛名,也讓我認識到,至剛者實為弱者,強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業(yè),就不能死腦筋,而要學(xué)會靈活變通。
從曾國藩身上我學(xué)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堅持。曾國藩天資愚鈍,同時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幾歲時變通過秀才與舉人的考試,但曾國藩一直到二十三歲才考中秀才。曾國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讀書,寫字,做日課,做到了持之以恒,堅持了幾十年。而我們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人都不比曾國藩笨,卻學(xué)識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浪費了自己的天資,不能堅持每天學(xué)習(xí)。曾國藩的堅持甚至幾乎達到自虐的地步,讀書時通常數(shù)月只讀一本書,每天都堅持固定日程從不懈怠。我想我們要是有曾國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cè)面》后不禁長嘆一口氣,為曾國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還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嘆“天命之不可為”,但曾國藩身上最閃亮的一點——“有恒”還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四
今天的語文課上,我讀了在中國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國藩小時候的故事,讀完,我忍俊不禁。
別看曾國藩在中國歷史上叱咤風(fēng)云,其實他小時候可是出了名的笨小孩。不過,雖然他很笨,但是非常努力,性格也很倔,每天都要把老師教過的課文背下來才回去休息。有一天晚上,曾國藩正在燈下讀書,一個小偷潛入他們家,準(zhǔn)備等他們?nèi)叶妓嗽傧率?,可是曾國藩讀了一遍又一遍,到了深夜還是不能背下來。小偷不耐煩了,從房梁上跳下來指著曾國藩大罵:“你這么笨,還讀什么書?”
曾國藩雖然笨,但他能在無人監(jiān)管的時候做到“今日事,今日畢”。面對這樣的曾國藩,我不由得深感慚愧。有一次,向老師要求我們背一篇小古文,我很不想背。這篇小古文在畢業(yè)考試中又不一定要考,考的話怕是要考幾天幾夜了!回到家里,媽媽沒有一直盯著我做作業(yè),等到該讀背小古文的時候,我讀了幾遍,只背得了一兩句話,我就開始不耐煩,沒有背完就去睡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暗暗下定決心,我也要像曾國藩那樣,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勤奮,成就美好的未來。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五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guān)懷、關(guān)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為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xiàn)。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里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guān)心和關(guān)懷,字里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從《曾國藩家書》一書中,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為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dāng)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xiàn)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dāng)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才不會那么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才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
曾公作為歷史上一位毀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lǐng)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完美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詩結(jié)束此文,“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六
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薦閱讀《曾國藩傳》。歷史上有兩位圣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陽明,一位曾國藩,之前我就在搜索關(guān)于他們的好書。所以我知道后立即在kindle上購買下載。
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曾國藩天資平平,甚至可以說笨拙,有個細節(jié),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書,最后小偷背熟了,他還在背。他的不尋常在于不退縮不放棄,相信勤能補挫、滴水穿石,以勤奮和時間補充短板,最終在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脫穎而出。
2、成就的背后是方法與堅持。曾國藩入翰林后,給自己立下十二條軍規(guī),歸納后就是寫日記、早起、靜坐、讀書不二、謹言、保身、記筆記、做文章、練字。曾國藩剛?cè)牍賵觯l(fā)現(xiàn)自己靜不下來,每天都耗在交際往來中,沒有時間讀書。后來他深刻反思,也就有了這十二條軍規(guī)。他寫日記主要是自省,這些日記也流傳至今,被今人推崇。讀書不二,我也有感觸,如果難懂或不感興趣的書,我就會放下,久之,始終難以看完。這些立誓曾日日踐行,即使生病也未中斷,周而復(fù)始,逐漸將他塑造成各方面都杰出的圣人。
3、成功也需要情商和品格。剛?cè)牍賵?,曾國藩就像一位憤青,鄙夷官場陋?xí),不屑為伍,所以做事說話又剛又直,導(dǎo)致與官場不相容,結(jié)果讓他處處受挫。后來他悟到,水至清則無魚,在不忘原則的基礎(chǔ)上,以柔克剛,順勢而為,這些改變讓他逐漸立足,也做成了一件件大事。另外關(guān)于曾的品格有段記載,左宗棠是曾提攜的,按理應(yīng)該感恩,但后來左與他交惡,處處相對,但曾關(guān)鍵時刻還是選擇以德報怨,最后感化了左。
4、成功可以不需要技巧。曾國藩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所以在對陣太平天國的戰(zhàn)役中,采取了“結(jié)硬寨,打呆仗”的策略,穩(wěn)打穩(wěn)扎,以時間和空間贏得了最后勝利。
5、有遠見。他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能認識到西方的強大在于先進的科技,并將認識轉(zhuǎn)化為行動,推動洋務(wù)運動,建立安慶軍械所和江南造船局,并促成了中國第一批留美生的成行。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七
最近讀張宏杰著《曾國藩傳》頗有感觸,此書描繪了士大夫代表人物曾國藩由科舉入仕到出將入相的宦海沉浮,祖祖輩輩平民出身到完成立功、立德、立言的成圣之路,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曾國藩耀眼的個人魅力,筆者將摘錄書中最獲益的幾句話談下觀點。
1、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p>
曾國藩認為辦事笨拙的人反而靠得住,更值得信任。他本人智力水平很平庸,秀才考了七次才考上,第六次的答卷甚至作為文理不通的典型被通報批評。但任何時代都不缺聰明人,更不缺自以為聰明的人,這些人往往都很討厭,卻又喜歡苦口婆心的勸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好。那這個時候怎么辦呢?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要堅定自己的內(nèi)心,步步為營,穩(wěn)扎穩(wěn)打,不要因干擾而自亂陣腳。
2、曾國藩為什么把日記給朋友看呢?因為外力遠遠大于內(nèi)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曾國藩在三十歲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標(biāo)定位為“圣人”,方法論就是寫日記,幾無間斷的一直寫到去世前,而且要把日記裝訂成書請好友傳閱并監(jiān)督自己。這里有三點,其一是超強的自省、自律,二是要求監(jiān)督并能改過的執(zhí)行力,三是說話可對一人言就可對萬人言的坦蕩。而今網(wǎng)絡(luò)工具很豐富,但是一件事不說堅持一輩子,能堅持一年的我都沒見過。不過平心而論,我在公眾號寫文章,如果沒有催更的聲音,估計我早都放棄了。
3、晚年,曾國藩在總結(jié)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的成熟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
不著急是因為人生很長、不懈怠是因為每天很短。曾國藩的人生無疑是成功的,是很多中國人心中的精神豐碑。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如果真的實心實意自我完善,胸襟、見識、氣質(zhì)將會完全不一樣。
像這樣的語錄以及對于具體問題的方法論還有很多,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一百多年,讀起來仍然會帶來很多思考,難怪毛主席會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八
昨天才拿到《曾國藩傳》就迫不及待地讀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紹了曾國藩及其家族如何通過科舉之路一步步踏上從政道路并實現(xiàn)階級跨越的。
從本章節(jié)可以看出,曾國藩的原生家庭雖然小有富庶但并非名門望族或官宦之家,甚至前幾十代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梢娝⒎呛痂€匙長大的富二代或官二代,憑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脫穎而出,進了翰林院,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知識分子的精英中的精英階層。總結(jié)來看,我認為曾國藩能夠成功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原生家庭重視教育。從第一章可以看出,從曾國藩的爺爺輩就非常重視教育,不惜花重金培養(yǎng)曾國藩的父親和曾國藩本人。本來祖父是想培養(yǎng)父親的,可惜父親多年不能中取,祖父就是不信邪,把希望放在孫子上,從小非常重視曾國藩的教育,所以曾國藩在這種教育氛圍濃厚的家庭中長大,自然文化基礎(chǔ)和素養(yǎng)也不差。
二、繼承了家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精神—鍥而不舍。我們讀第一章可以看出,曾國藩的父親多次科考,多次不中??剂撕枚嗄?,終于在40多歲才榜上提名。而曾國藩本人也考了好多次才考上秀才。父子倆的這種成績成了當(dāng)?shù)剜l(xiāng)親的笑話,但這些都沒有阻止曾氏家族追求金榜題名的夢想。他們帶著這樣的夢想,一步步鍥而不舍地向夢想邁進。終于父子倆都在不同的時間實現(xiàn)了自己或大或小的金榜題名之夢。而能帶著他們堅持下來的就是他們家的家族精神——鍥而不舍。曾國藩回憶,他的祖父有“三不信”,不信風(fēng)水,不信醫(yī)生,不信和尚,只信人定勝天。我想翻譯過來,就是對夢想的鍥而不舍的這種精神。
三是善于從失敗教訓(xùn)中分析原因和總結(jié)。通讀曾國藩的科舉之路,發(fā)現(xiàn)他的科舉之路走得并不順利,他失敗的次數(shù)其實還是得挺多的,但是有一次的失敗開啟了曾國藩的人生拐點。那就是他的父親中秀才,而他卻名落孫山,還被當(dāng)成反面典型進行通報,批評他的文章寫得文理不通,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說的語句不通,結(jié)構(gòu)混亂之類的,還是批評得相當(dāng)厲害了。這件事使得曾國藩深受打擊,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并將自己的文章和其他優(yōu)秀的文章進行對比,準(zhǔn)確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寫文章的方法。第二年,他再次進行科考,終于如愿以償金榜題名。從此以后,曾國藩找到了自己的學(xué)習(xí)方法,成績開始突飛猛進??梢娚朴趶氖≈姓覍ぴ?,找差距,總結(jié)經(jīng)驗是多么重要的事。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九
深秋的夜晚,微涼的風(fēng)從小院穿過,滌生平靜地回到書房,拿出紙筆,微微捻了捻胡須,看著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煙壺,寫下了“日課十二條”這個題目。
又是一個漫長的隆冬,八本堂內(nèi)的國藩在紙上這樣寫道:“吾棋癮太大,雖然棋癮比抽煙要好,但也太耗時間心血,故決心戒棋。”
也許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能抵得上通過自省使內(nèi)心純凈的高尚了,曾國藩作為一代理學(xué)宗師,繼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從29歲起每日在日記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檢點自己的過錯,終于從笨小孩兒成長為滿清第一重臣!在我看來也許自省方是曾國藩成功的關(guān)鍵,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內(nèi)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終。
這也讓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為鏡時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國家,終于他開創(chuàng)了兼并包容而開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輝與浮華太過刺眼,因為他擋住了真實,夸張的色彩與線條太過喧鬧,因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隱藏了致命的暗傷。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自負一生,致使連他的亞父也被他氣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說:“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毫無自省之意,其執(zhí)迷不悟,可見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歷史可能會少一個“漢高祖”多一個“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會姓劉。
時間轉(zhuǎn)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統(tǒng)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認為自己的國家戰(zhàn)無不勝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風(fēng)云變化,他國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竟還在冷兵器時代,如果他們能從一次次戰(zhàn)爭的失敗中自省,可能歷史將會得以改變。
如果我們用自省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也許我們會使內(nèi)心寧靜,然后“致遠”、淡泊而又“明志”,從一顆謙卑的心出發(fā),歷煉出與眾不同的自己,成就屬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從自省開始。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十
百度上有各式各樣的答案,大體意思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但,偏偏這些指標(biāo)都不屬于容易被量化的指標(biāo),如何考核?著實一籌莫展。也許本就不該在死胡同里一根筋、也許提出問題的點就不妥,反正,問題依然無解。
解決與否可以暫且閑置一旁,從這本書中,收獲了什么這才是閱讀的目的。
乖巧的兒子談管理之時有一個思路,轉(zhuǎn)換成對此書的閱讀,大體可以如此思考梳理為:你看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你期盼此書對你自己有多大的幫助?需要多長時間把它閱讀完成且需要多長時間去消化它的內(nèi)容?按照此模式,其實,為何曾國藩被稱之為圣人與筆者閱讀本書的目的就沒有太多關(guān)聯(lián)了。
既然如此,何必在細枝末節(jié)里折騰呢?沒有必要。
此書對筆者觸動的內(nèi)容不少,大的層面諸如幾十年如一日的日省觀照自身、戰(zhàn)略層面的強勢擰巴和戰(zhàn)術(shù)層面的和稀泥般的同塵、新生事物的敏銳視角和排除萬難的勇氣等等優(yōu)良品質(zhì)。此外,有2個細節(jié)小事對筆者的觸動也不小,值得日后參悟和修為的。諸如:
對李鴻章“沉穩(wěn)規(guī)勸”的栽培。曾國藩尤其善于對幕僚人員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施于不同的方法,這點的確特牛。
簡簡單單的“沉穩(wěn)規(guī)勸”,踐行到位可不簡單。一般人偶爾稍有沉穩(wěn)的閃光點,也大多屬于曇花一現(xiàn),美景不長。也許有友友覺得“沉穩(wěn)”無所謂,其實,對于個人而言、對于個人成長而言,至關(guān)重要。君不見,許多事情往往就是一點點稍微嘚瑟的飄,輕者,讓你后悔不已;重者,可就不是簡簡單單的腸子悔青能夠表達清晰的。
為此,李鴻章用了大半輩子時光來踐行“規(guī)勸的沉穩(wěn)”,年輕時候的嘻哈和懶散因為曾國藩得以漸漸蛻變,最終成就了他的沉穩(wěn)而不露鋒芒。
此外,在處理與同鄉(xiāng)及下屬左宗棠的關(guān)系時,曾國藩處理方式也堪稱一絕。每逢與人談及曾國藩,左宗棠總是牢騷滿腹、一臉懵圈的不滿;相反,曾國藩卻從不談及兩者之間隙,若不得不談,也大都往好的方向去給予對方評價,這的確是人精啊。曾國藩不但情緒管控得好,而且刻在骨子里的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影響力,以及對“說出的話潑出去的水”的敬畏。
也許,每一個人都知曉這些諺語,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能夠一以貫之者、能夠一直保持理性覺知者、能夠讓這些思想在快思考的過程中落地生根者一定是寥寥無幾,不然,哪有如此之多的所謂“中傷”或“后悔不已”。
知道和做到確實很遙遠,畢其一生修行也未必能夠達成,真的很佩服曾國藩大人。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十一
初讀《曾國藩傳》前,覺得曾國藩只是個眾人皆知、無人不曉的”賣國賊“,勾不起我的閱讀興趣。但翻閱數(shù)頁之后,似乎有點愛不釋手了。
從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于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賣國賊“。對于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yīng)該歸咎于他個人品質(zhì),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yǎng)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經(jīng)歷大致可以分成七個階段:躋身六曹、創(chuàng)建湘軍、坐困江西、決戰(zhàn)安慶、攻陷天京、剿捻失敗和抑郁而死,可謂有起有伏,人生變數(shù)無窮,讀之頗有感觸。
首先,曾國藩精通古文,廣泛獵讀,在學(xué)術(shù)上向很多當(dāng)時有名人士請教,這些不僅增長了個人方面的見識,也大大提高了個人聲望。曾國藩能如此順利成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奮好學(xué)和聰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舉薦。也許是這一切對于曾國藩來說太順利了,造就了他當(dāng)初鋒芒畢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間處處碰壁、受到地方官員的百般排擠和刁難。
其次,曾國藩經(jīng)過一年的大徹大悟再度出山,受命為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臺。其實曾國藩受命為兩江總督是清政府為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江南大營就在此時潰敗,只能依靠曾國藩集團所創(chuàng)建的湘軍來鎮(zhèn)壓太平天國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機會永遠垂青于有準(zhǔn)備的人。
再次,湘軍攻陷天京以后,曾國藩自剪羽翼,釋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見其經(jīng)驗豐富,政治嗅覺之靈敏,審事詳明,處事果斷。
最后,曾國藩是個愛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賢人。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必廣為訪案,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shè)法延至,收為己用;聞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馳書禮聘。他還能虛心納言,鼓勵眾幕僚直言敢諫,故能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他在事業(yè)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功,與其有很大的關(guān)系。
讀此書不僅讓我對曾國藩有了更為全面、細致的了解,從中受到不少啟迪,而且加深了我對近代清朝歷史的認識,同時引起我對那拉氏——慈禧太后的興趣。
曾國藩傳讀后感篇十二
約在半年前,我在別人的推薦下看了一本《曾國藩傳》,我想,大家一聽到“曾國藩”這個人名,一定會想:咦?這不是歷史書中提到的那個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嗎?清朝的走狗!確實,在沒讀過這本傳記前,我對他的印象也是這樣。但是讀了這本傳記后,我才明白毛澤東、蔣介石為什么都如此推崇他?曾國藩,確實是大清朝最忠誠的漢臣,確實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但那是他所處歷史、所處社會環(huán)境決定的,作為一個純粹的人,毫不夸張地說,他是我國近代史中一個少見的“完人”。
在曾國藩身上有許許多多的亮點,我認為他在“求學(xué)”、“修身”、“克己”三方面的所為非常值得世人學(xué)習(xí)。
首先,說說曾國藩的“求學(xué)”。可以這么說,曾國藩這個人一生只做了二件事:一是讀書,通過讀書考取功名,通過讀書修身養(yǎng)性;二是創(chuàng)辦團練、組建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曾國藩從小就“一心只讀圣賢書,二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門楣。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關(guān)。他家是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之一——曾子的后人,祖祖輩輩都是半耕半讀,有書讀天賦的小孩從小就讓他以讀書為業(yè),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會讀書的就務(wù)農(nóng),以供養(yǎng)全家。因此,在曾國藩還是孩提時,就背負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會被父親搖醒,閉著眼睛背書;晚上就由爺爺陪著挑燈夜讀。讓人佩服的是,當(dāng)他三次參加院試而不中后,他沒有消沉,而是為自己改名“滌生”,意思是:洗滌自己、重獲新生;還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歲考中秀才后,才娶妻。更可貴的是,他中進士、點翰林(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進入部委級公務(wù)員行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讀書。他拜唐鑒為師,研讀程朱理學(xué),開始鉆研考據(jù)學(xué),同時還注重詩詞歌賦的寫作,不斷地彌補自己學(xué)識的缺陷,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終于以淵博的知識聞名整個翰林院??梢赃@么說,如果沒有太平天國,曾國藩肯定會成中國最后一位理學(xué)大師,會和朱熹、王陽明一樣以理學(xué)宗師流芳百世,可惜太平天國改變了曾國藩的命運。
反觀我們自身,平時大家都忙于業(yè)務(wù)工作,系統(tǒng)地學(xué)習(xí)理論知識幾乎沒有,一聽說單位布置調(diào)研文章撰寫,常常是心里發(fā)慌或干脆上網(wǎng)“借鑒”。因此,曾國藩那種“以擁有淵博知識為榮”的價值觀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第二,說說他的“修身”。曾國藩進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祿,而是心懷“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為師(倭仁是清朝非常有名的一位苦行僧),開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寫日記,晚上臨睡前,把一天來所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記下來,然后問一問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徑?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時還把自己每天點滴的進步向老師作匯報,嚴(yán)厲地批判自己,解剖自己?!疤焯鞂懭沼浗馄首约骸边@一習(xí)慣曾國藩一直保持到臨死前的一晚。正是他對自己近似苛刻的檢點,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國藩人格”魅力。他不僅以知識淵博聞名翰林院,還以品行端正聞名翰林院。連他的政治對手,在咸豐帝登基后,肅清他恩師穆章阿結(jié)黨時,都幫他說話,說他是個品行端正的人。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國藩二十八歲中進士、點翰林,至三十七歲官至二品,一步步地從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是基于他的淵博的知識、端正的品行。
記得一年前,我們單位組織過座右銘解讀活動,那時我代表科室對人品和人格作過解讀:人格不是每一個所具有的,只有擁有高尚人品的人才有可能擁有人格,但人品是每個人所具有的。我想,要像曾國藩那樣每天都能不斷地進行自我檢點,可能很難做到,我們也不太可能具有個人的人格魅力。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xué)習(xí)來提高自身修養(yǎng),讓自自己擁有良好的人品。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講講他的“克己”??思海簿褪亲月?。曾國藩這個人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他對自己和家人的要求都很高。曾國藩在京官至二品時,總被人戲稱為“一品”大人,這是為什么?因為他給自己規(guī)定每餐只吃一個葷菜。二品大臣,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部級官員,聽聽現(xiàn)在同級別的官員——中石油前掌門人陳同海的豪言,你不難發(fā)現(xiàn),曾國藩能堅持這么做有多不易?還有一個就是他的家書。去過書店,翻過“曾國藩家書集”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曾國藩官當(dāng)?shù)迷酱螅視袑胰说囊笫窃礁?,尤其是在他組建湘軍擁兵后。
在物欲橫流、各種誘惑多如過江之鯽的當(dāng)今社會,克己、自律,對我們這些公務(wù)員來說尤為重要。不說遠的,也不說別的,就說我們系統(tǒng)的事吧。市審計局固定資產(chǎn)投資處那位姓洪的先生,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購買網(wǎng)絡(luò)游戲裝備,就向被審單位伸手要錢,結(jié)果使自己啷當(dāng)入獄,令人痛惜!這就是缺乏自律后果的寫照!
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曾國藩!”是的,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曾國藩的“修身”、曾國藩的“克己”。
讀一本書,不一定會改變你什么,但書讀多了,它會潛移默化你的價值觀、人生觀,進而影響你的人生。因此,我建議大家有空多讀書,多讀好書,也包括這本《曾國藩傳》。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352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