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給母校的一封信字(通用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19 20:59:01
最新給母校的一封信字(通用四篇)
時間:2023-05-19 20:59:01     小編:cyyllee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給母校的一封信字篇一

再過幾個月,我們就要離開您,就要踏上新的征程,告別生活了六年的您了。我心中有一千個一萬個舍不得,可學(xué)習(xí)生活的路天天向上,我們只能不停地往前走。

此時才覺得,我是多么留戀您、我的老師、我的同學(xué)。六年,人生中又有幾個六年呢?過去的一幕幕,就像一段段電影從眼前閃過,我的心也似開了個油鋪。

還記得去年期末考試的時候,六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在回家的路上泣不成聲。現(xiàn)在,輪到我們快畢業(yè)了,六年五彩繽紛的小學(xué)生活結(jié)束了,此時此刻,我感覺無比難過。

轉(zhuǎn)頭四望,曾經(jīng)給我留下美好回憶的校園,也即將離我們遠去;記得幾個月前,我們頂著炎炎烈日,為送兵做著準備,大家辛辛苦苦地背譜子、排隊形。烈日曬黑了我們的皮膚,雨水沖走了我們的汗水;經(jīng)過一個月的準備,我們成功了。

過幾天,我們就要舉辦藝術(shù)節(jié)了,大家都能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才藝。

再見了!再見了,老師同學(xué)!我會永遠想念您們!

給母校的一封信字篇二

親愛的母校:

您好!

我曾經(jīng)教誨我的學(xué)校,她傳授我知識、道理、哲學(xué)和文化,是我偉大的教師。在回憶中,我和同學(xué)們在母校里,就因為有這所學(xué)校才讓我認識到那么多的朋友,交到那么多好友,我們互相幫助,互相學(xué)習(xí),那真是快樂,不會的大家一起思索,等于一份作業(yè)幾人做,效率高,學(xué)得快,而去時間短。

咱們這些殷殷向勤的花兒,不能沒有教師這辛勤的園丁,否則都沒有我們成才的花兒,每天教師都在默默奉獻自己的生命和知識來灌輸我們這些調(diào)皮的花兒,為了教好我們她每天都施肥:為了不讓我們學(xué)壞每天給我們除蟲:為了不讓我們誤入歧途每天給我們除草:為了給我們溫暖每天給我們陽光……教師,您是那么的偉大!那形象是多么光輝,那微笑是多么燦爛,我會深深祝福你,為你祈禱。

母校您是多么偉大!將我們這些乳臭未干的種子,培養(yǎng)為祖國的花兒的棟梁,母校您是祖國的寶藏!

您的孩子:xxx

給母校的一封信字篇三

敬愛的母校:

再見啦!親愛的母校,在過去的6年中,我們在這里度過多少快樂難忘的時光!

老師就像蠟燭一樣無時無刻為我們照亮人生的道路,他為了讓我們生活在快樂、辛福、和光明中而燃燒了自己;老師就像粉筆一樣,無怨無悔地犧牲了自己的軀體,卻將最珍貴、最美好的知識毫無保留地給了我們。“老師是辛勤的園丁,精心哺育祖國的花朵?!倍嗝辞‘?shù)囊粋€比喻句??;卻又是那么的形象。光陰似箭,轉(zhuǎn)眼6年過去啦!老師,您為我們的成長進步,花了多少心血,流過多少汗水呀!

彩虹獻給藍天,春雨奉獻給大地,您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我們,未來也將問候您,感知過無數(shù)個平凡,最深的是老師您那顆不平凡的心。我不會辜負老們對我的希望,我會用我最優(yōu)異的成績來報答你們的。

在升學(xué)的時刻,我留戀教室,我留戀老師,我留戀每

一位同學(xué)……

在此,我想說:“再見啦,親愛的母校!”

再見了,母校!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xué)們!

給母校的一封信字篇四

親愛的母校:

時間過的真快,六年的光陰轉(zhuǎn)眼就到了尾聲, 在淚光與微笑間,我將揮手告別您的一草一木,那感覺就像要被一只無形的大手生硬地拉出校門,心中感慨萬千,有驕傲、自豪,也有不舍、留戀,但更多的是感激、感謝。

六年前,我是一個脆弱無助、懵懂無知的女孩,是您讓我變得堅強,跌倒了讓我再站起來;是您給我機會,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是您給我生長的沃土,給我成長的陽光和雨露。我在您寬大的懷抱里成長了六年,有多少次撲上您胸前大笑,有多少次由您把我的眼淚擦干,有多少次在心底由衷地喊您“媽媽!”。

多么想留住那些溫暖的日子,但成長需要我飛向更廣闊的藍天,無論到何時,無論到何地,我都會深深地懷念您——我的母校!現(xiàn)在我以您為驕傲,以后我要成為您的驕傲!

最后,祝母校前程似錦!

李欣軍

20xx年5月10日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2940078.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