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年級語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一
《小蝦》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材第四單元“可愛的小生靈”主體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寫小蝦生活習性的文章。通過觀察小蝦吃食、打架等細節(jié)的描寫,突出小蝦有趣、脾氣不好兩個特點,表達了我對小蝦的喜愛之情。
課文比較淺顯易懂,以學習生字詞語,學習課文,了解小蝦的有趣之處,體會作者對小蝦的喜愛之情為目標,進而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為后面的作文教學打基礎。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學生已掃清了字詞障礙,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文章脈落。
1、小蝦怎樣吃東西?找出相關的句子。(小蝦真有趣。它們吃東西的時候非常小心,總是先用鉗子輕輕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著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覺得沒有危險了,才用兩個鉗子捧著食物吃起來。)
2、標畫出描寫小蝦吃東西的動詞。(碰 后退 再碰 又后退 捧著 吃)
3、連接這些動詞的詞有哪些?(先 然后 接著 又 才)
4、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小蝦吃東西的樣子。
5、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動作敏捷 警惕性高 非常小心 很有趣)
6、吃飽了的小蝦在做什么?
7、誰能模仿一下小蝦吃食的樣子呢?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由于這是我給學生上的第一堂語文課,學生對我還不熟悉,初始有點膽怯,不敢參與,我即興表演了幾個動作,可能我的動作有點夸張,還沒表演完,就有一部分學生笑起來了,還有幾個學生舉起了手,有一個學生的手舉得很高,我以為他是要迫不及待地表演一下,沒想到,他站起來說:“老師,你怎么鬼鬼崇崇的?像個小偷?”我一下子就笑開了,“那你能表演的更形象嗎?”這個學生自信地走上臺,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小蝦吃食的樣子,甚至臉上都有了表情?!袄蠋煟疫€能表演小蝦吃飽了的樣子!”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后面學習“小蝦的脾氣不好”這一部分,學生的理解也很透徹,一直有學生躍躍欲試想表演。
我想,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在課前預習時,我就要求學生反復讀課文,在第一課時教學時,更是讓學生充分地讀,正因為讀得透徹,學生對于教學內容已內化于心,才能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想象。另外,教師也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在課堂上“煽風點火,推波助瀾”,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學習!
三年級語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二
本學期我擔任了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三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一樣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三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就應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我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十分頭疼,教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應對這些問題,應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fā)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培養(yǎng),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yǎng)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透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潛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了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閱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一樣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fā)。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了解,明白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透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僅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習狀況不斷調整。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潛力的構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透過教師的組織、引導進行。所以教師要對自我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我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我的教學行為,使自我的課堂教學得到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于備課時側重于對課文資料的挖掘、側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著教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后及時反思、小結,在后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個性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fā)生。
課上到此刻,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齊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fā)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狀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么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立刻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透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后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我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以前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只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教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我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我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潛力,期望能沖破瓶頸,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三年級語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三
我?guī)е鴮崒嵲谠诮陶Z文,扎扎實實學語文的想法完成了《趕?!返亩?。
在這堂課上,我根據《趕?!氛n文特點,按照“追趕浪花——感受樂趣——欣賞美景”的思路開展教學。一堂課下來,我認為以下幾點達到了我預期的設想。
1、教學的主線明朗。
3、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帶問讀文,邊讀邊畫,聯系生活體驗,聯系具體的句子學習詞語。
4、如何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對大海和生活的無比熱愛,這是一上中我們遇到的突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又突出我們這次研究的主題“課堂引入的有效性”,我采用了這樣的新課引入: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張開想象的翅膀,思考:聽了這段音樂,你想到了什么?我這樣教學,意在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如海邊有海鷗的鳴叫聲、嘩嘩的浪濤聲,人們在海邊的活動,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大海的向往,也為引出第2自然段作出鋪墊。當然,在這堂課上,我也特別注意到別的環(huán)節(jié)的引入,自我感覺這些引入均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堂課下來,我感覺還有不少問題,比較突出的是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前一天下午我用了一個班來試教,結果花了35分鐘,于是我就想:這個班已上過花35分鐘,那我們班沒上過,花40分鐘上同樣的內容應該合適的??墒钦嬲蠒r,單教學第2自然段就花了5分鐘,當時我就著急了,擔心下面重點段第3段時間緊,于是我在第3段的教學中趕時間。這不趕還不要緊,一趕就省去了表演、個性化朗讀,還省出過多的時間了!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學生個性化朗讀未得以體現,趕海的趣“挖”得不到位的原因。
三年級語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篇四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葉圣陶在荷花池邊欣賞美麗的荷花,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豐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
本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達到審美的目的。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段具體而生動地展現了荷花的形態(tài)美。為后面作者展開想象提供了生動形象的依據。為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態(tài)的荷花,再配上優(yōu)美抒情的樂曲,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眼睛,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讀書欲望。在教學中,我以"哪一段最具體地寫了這一池的荷花?"引入第二段的學習,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千姿百態(tài)之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讀出美。我先讓學生找具體寫荷花的三句話,進行教學。
這三句話的教學我分三步走:
1、讓學生在圖上指出三個句子所寫的相對應的荷花。
2、引導學生把這三句話的意思說出來:有的剛開,有的全開了,有的將要開。
3、激發(fā)讀的興趣,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齊讀。在教完這三句話后,引導學生抓住寫荷花特點的詞語教學寫荷葉的句子,通過看圖,指導有感情讀。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中的“冒”解讀不到位。不光是指導學生讀,讓學生表演,這樣做對文字的解讀只能停留在表面,要做多元解讀。在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可以讓學生說說還可以換成哪些字?學生思維很活躍,有:長、鉆、沖、露、伸等,再讓學生把這些字放進句子讀一讀,談談體會。通過交流再讓學生讀文,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再者,可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想象白荷花冒出來之后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并讓學生動筆寫下來,寫完后交流。
三年級語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篇五
兩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國對希臘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希臘人民奮起反抗,以一萬人對付波斯帝國的十萬大軍,在海邊一個叫馬拉松的小漁村和敵人展開了決戰(zhàn),結果大獲全勝。
為了把勝利的喜訊報告給首都雅典翹首以待的同胞,戰(zhàn)士菲利比斯不顧傷痛、饑餓和極度的疲勞,從馬拉松出發(fā),向雅典跑去。他跑啊,跑啊,終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門。到達雅典的時候,他已經筋疲力盡了,他用盡最后的力氣,向迎接他的人們高呼:“我們勝利啦!”隨即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從此,馬拉松這個距離雅典約40千米的海邊小漁村逐漸被人們知曉。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舉行。會前,一位法國人提議,把從馬拉松跑到雅典作為一個比賽項目,用來紀念馬拉松之戰(zhàn),紀念那位把勝利喜訊帶給人民的英雄。他的建議被大會組委會采納。
1920年,經過重新測量,確定這段距離為42千米195米。后來,世界各地的馬拉松比賽都采用這個長度。這就是馬拉松支運動項目的來歷。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通訊”的一篇主體課文《馬拉松》。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了解馬拉松的意義,即歌頌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正確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體會“馬拉松”這種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小黑板
1、談話:“同學們,你知道馬拉松嗎?誰能說說馬拉松是什么?”
2、“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馬拉松’,好嗎?”
3、板書課題:《馬拉松》(學生齊讀課題兩遍)
1、自由讀這篇課文,做到不加字、不減字、不錯字。
2、請同學接讀這篇課文,其余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是不是讀正確了。
3、你覺得他們讀得怎么樣?我們再自己讀一讀,爭取做到讀正確。
4、我們輕聲把這篇課文一起讀一讀,好嗎?
(1)指名接讀課文1——4自然段。
(2)討論,并指名說說。
(3)說說:菲利比斯是一個怎樣的人?
(4)指導朗讀課文1——4自然段。
(5)齊讀1——4自然段。
2、在小組合作中學習:
(1)自由讀課文第5自然段。
(2)討論:馬拉松作為一項體育運動,有什么樣的意義?
(3)指名匯報。
(4)喜歡馬拉松的同學起立讀第5自然段。
3、指名一個小組讀課文第6自然段。
(1)指名說說:馬拉松的長度。
(2)讓學生換算,感受長度。
4、齊讀這篇課文。
5、教師小結:
同學們,“馬拉松”這項體育運動,有著關于傳遞信息的動人故事,有著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1、說說:你了解到的,在馬拉松比賽中表現突出的運動員的故事。
2、說說:歷其他傳遞信息的故事。
3、書里還有好多好多關于傳遞信息的故事,同學們趕快去閱讀吧。
3。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語文《馬拉松》教學反思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259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