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7篇(通用)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5:05:46
最新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7篇(通用)
時間:2023-06-06 15:05:46     小編:zdfb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皿w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篇一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__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fā)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游;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jīng)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臺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tǒng)執(zhí)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tǒng)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篇二

縱觀漫漫歷史長河,回望中國崛起歷程,科技在這幅發(fā)展的畫卷上點上了濃厚的一筆。

在這金風送爽的季節(jié)里,伴著知識的縷縷芬香,我們迎來了第五次科技節(jié),在多位老科學家的演講下,我學到了許多,有聞所未聞的彩色棉花,行駛無輪;飛行無翅的磁懸浮列車;神通廣大的遙感技術等等,這次科技節(jié),在我心中埋下了科技的種子,等待著知識的灌溉,長成參天大樹。

創(chuàng)新開啟科技之門

想要創(chuàng)新就要有求異思維,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出路。不懂要問,正如科學家所說的,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不學問。時間永無止境,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同時青少年要迎接科技的挑戰(zhàn),就需要堅持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

科技燦爛美麗世界

美是和諧的,美是真與善的表述,美是自然現(xiàn)象的固有屬性,科學中的美無處不在。科學用美啟迪思維,構造圖象使自己的思維形象化,這是科學中的圖像美。例如一位科學家在墓碑所寫:“任憑變化,依然故我?!笨萍际股罾寺哐?,使世界繽紛多彩。善于發(fā)現(xiàn),科學中的美麗無處不在。

科技跨越時空之美

自恒古以來,當人們仰望星空,天空中壯麗璀璨的景象便吸引了他們的注意。智慧的頭腦開始探索星體運動的奧秘,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衛(wèi)星,載人飛船的接連出世,去往外太空已不是夢。但是相對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只不是茫茫宇宙的塵埃,相對于宇宙之久長,人類厲害不過是宇宙年輪上的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給人們的思考和疑問深邃而廣闊。這就需要國家不懈努力,耐心鉆研,解答未解之謎,一步一步努力,使我國科技水平屬于世界前列。

翱翔科技的天空,暢游知識的海洋,讓我們崇尚科學,放飛理想,科技夢,中國夢!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篇三

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

——翟志剛介紹秘密武器“企鵝服“

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

航天員翟志剛表示,失重對我們的心血管有影響,對我們的骨骼有影響,對我們的肌肉有影響。為了防護失重導致我們肌肉萎縮,在我們空間站里,除了有跑臺、自行車、拉力器以外,還有一件秘密武器。同學們看葉老師穿的這身衣服有什么與眾不同嗎?從外表上看沒有什么區(qū)別,我們來看看它的內部結構。

這是胸部拉帶的兩個調節(jié)環(huán),用來調節(jié)胸部彈力拉帶的松緊用的。通過這些拉帶把人體給束縛緊,使肌肉可以長時間保持一定的張力,就可以有效預防失重帶給我們的肌肉萎縮,這套衣服的名字就叫企鵝服。

授課過程中,網(wǎng)友們發(fā)現(xiàn)王亞平在空間站睡眠區(qū),貼著與家人的合照,她還介紹在空間站里“晚上可以和家里人通通電話”。讓網(wǎng)友感慨:家人是永遠的依賴!

項目2

太空細胞學研究展示

——葉光富帶你看失重狀態(tài)下跳動的心肌細胞

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葉光富:目前我們開展的是失重條件下細胞生長發(fā)育的有關研究。前期我們開展了大量的有關細胞的研究,有不同周期、不同時間和不同單元,通過人工制造的一個機動力和完全失重兩種狀態(tài)下對細胞進行培養(yǎng)。然后將這兩組細胞進行對比,看一看它們在有動力條件下和無動力條件下,其生長和形態(tài)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變化過程。然后我們再進一步研究它的變化規(guī)律和變化機制等等,而且我們還選用了不同類型的細胞進行研究,有皮膚干細胞,還有心肌細胞等等。

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葉光富:這是心肌細胞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畫面,同學們有沒有看到有一閃一閃的熒光,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其實這是細胞自身生物電的一種反應,因為這些細胞是活的,我們是利用生物電激發(fā)熒光這么一個特殊的手段才能看到這樣一種畫面,非常神奇。

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葉光富:這也是心肌細胞,它們以成片的形式在做收縮運動,大家可以仔細看,它們就像心肌一樣一動一動的,而且它們的運動非常有節(jié)律。它們在里面歡快蹦跶著,就像在告訴大家我們活得好著呢,是不是很神奇?歡迎大家一起來到太空參與細胞研究!

項目3

太空轉身

——葉光富嘗試不借助把手完成太空轉身

有一位北京的同學提問,在太空中能否跟在地面一樣正常行走。葉光富用行動回答了他的問題:不行!原來,在太空中由于沒有重力的幫助,人們無法像在地面一樣行走,只能飄來飄去。

不能太空行走,那太空轉身呢?答案是也不那么容易!在試了很多方法后,葉光富終于轉身成功。

項目4

浮力消失實驗

——王亞平揭秘乒乓球在太空為何能停留在水中?

航天員王亞平介紹道,這和地面的現(xiàn)象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浮力是隨重力產(chǎn)生的,在太空失重環(huán)境下浮力幾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面一樣浮起來。

項目5

水膜張力實驗

——王亞平與女兒做的花在太空綻開

項目6

水球光學實驗

——王亞平演示微重力下水球如何呈現(xiàn)一正一反兩個像

失重環(huán)境如何形成水球?為什么會有一正一反兩個像?王亞平帶你做個有趣的實驗。

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現(xiàn)在我們往水膜上注水,讓它變成一個大水球,同學們都知道,這是因為在失重環(huán)境下水的表面張力會大顯神威,所以我們才能做出一個地面上無法做出的水球。

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我們再加一點水,讓水球變得更大、更圓、更漂亮。

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是不是能夠看到一個放大的我,這在上一次太空授課的時候我也做過,大家知道這是凸透鏡成像的結果。

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我們先請葉老師把水球中的氣泡抽取一下,然后我們往水球里再注入一個大氣泡。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是不是看到一正一反兩個像,這在地面上可是很難見到的。

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同學們也可以想一下,為什么有一正一反兩個像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深入研究一下,這里我可以給大家一個小提示,這是因為氣泡將水球分割成了兩部分,分別成像的結果。

項目7

泡騰片實驗

——泡騰片放入太空水球會怎樣?王亞平:香香的歡樂氣泡球

今天(9日)的“天宮課堂”第一課上,太空教師王亞平就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只見泡騰片在水球里不斷冒泡,但在失重環(huán)境下,氣泡雖然不斷產(chǎn)生,但并沒有離開水球。而隨著氣泡不斷增多,水球逐漸變成了一個充滿歡樂的“氣泡球”,而且產(chǎn)生了陣陣香氣。

天宮課堂第二課授課(篇2)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篇四

在地球的上方看著屬于中國自己的太空站,在茫茫宇宙中,神舟十三號又是如此的耀眼。今天我們就通過電視直播的方式,隨著宇航員們去太空旅行。

在下午后兩節(jié)的閱讀課中,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這是一節(jié)非常有意義的課,我學到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

太空倉并不是特別大,但里面的設備很齊全,有跑步機,有廚房,廚房里還有冰箱,微波爐,還有工作的地方,睡覺的地方。王亞平老師也帶我們一一參觀了一番他們的太空艙,讓我們感到太空艙是那么的神奇。

太空上因為失去了重力,所以在太空站能做非常有趣的且在地面上做不成的實驗。最有意思的是成雙像,一個倒立的像,還有一個正立的像。首先,在太空上水是能夠漂浮起來,那么就能夠輕易做成一個水膜,再往水膜中注水,讓它變成一個水球,用針管將水球中的氣泡吸出,等水球中再無水泡后,再慢慢往水珠中注入一個大氣泡。這時你將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在剛剛往水球中注入的大氣泡,成了一個正立的像,而外面的水球是倒立的像,雖然在物理上學過關于像的問題,但還真沒見過這種奇妙的現(xiàn)象。

在太空竟然連轉身都與地球上的轉身不同,在地球上我們能輕松自如的轉身,但在太空上卻不能,當你在太空上轉身時,上體和下體轉的方向一點也不同,轉身時身體是擰到一塊的,根本就轉不了身,但如果一只胳膊打圈再轉的話,就很容易轉過去。

我們不僅觀看了有趣的實驗室,還了解一些科普小知識,就如宇航員的衣服是怎么樣的,更有意思的是在太空中不僅能看小說,還能看電視,聽音樂等等,根本不用擔心會太無聊。

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由我們來創(chuàng)建,所以我們現(xiàn)在應該認真學習,長大后和他們一樣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讓祖國像太空中那顆最閃耀的星一樣,永遠閃耀著光芒。讓我們向宇航員致敬!向祖國致敬!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篇五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到了許多知識。這次講課的老師可不是一般的“老師”,他們居然在太空授課!他們就是翟志剛老師、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

這一課,亞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太空科學知識,有“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有“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有“浮力消失實驗”,有“水膜張力實驗”,有“水球光學實驗”和“泡騰片實驗”。

其中我對“水膜張力實驗”最感興趣。這個實驗是亞平老師給我們演示的。只見桌上擺放著一個金屬圈,亞平老師小心翼翼地拿著飲水袋朝金屬圈注水,讓水吸附在金屬圈上,然后繼續(xù)慢慢注水,使水膜變成圓鼓鼓的水球。在實驗的最后,亞平老師還放了一張她和她女兒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轉,實在是太有趣了!

亞平老師還帶我們參觀了神舟十三號的內部?!疤諒N房”,里面有簡易的微波爐和飲水分配器,還有可愛的小冰箱,冰箱里還有新鮮的水果。

葉老師還給我們表演了太空轉身。我知道了吹氣,和游泳的姿勢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將雙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轉身。太神奇了!

我的夢想是我要當上宇航員,在宇宙中遨游,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奧秘!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篇六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后續(xù)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fā)射成功,5g互聯(lián)網(wǎng)研究與產(chǎn)業(yè)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個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fā)表?!氨本┱撾娮訉ψ矙C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目,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xù)涌現(xiàn),科技創(chuàng)新日趨活躍,為經(jīng)濟高質量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xiàn),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于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lián)駲C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huán)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xiàn)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fā)展,為服務國家發(fā)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單程已超過4.5億公單,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我們通過奮斗,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子山。我們還要繼續(xù)奮斗,勇往直前,創(chuàng)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品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萍紡姡瑒t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篇七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上向全國中小學生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xiàn)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打開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無窮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

通過“天宮一號”授課,孩子們知道了為什么水滴在太空與在地面會呈現(xiàn)不一樣的狀態(tài)、失重條件下如何測量物體質量、陀螺的旋轉有何奧秘……這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成就的直觀表現(xiàn),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fā)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繼。

壯麗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無數(shù)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后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fā)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捍衛(wèi)發(fā)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眾間生根發(fā)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系,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于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fā)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258889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