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結(jié)構(gòu)(六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9 16:04:06
2023年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結(jié)構(gòu)(六篇)
時間:2023-04-09 16:04:06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結(jié)構(gòu)篇一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資也。(也)

3、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 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為)

8、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 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二。被動句

1、而君幸于趙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見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為天下笑,何也?(為)

6、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志??縿釉~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xiàn)。)

三。疑問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fā)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歟、邪或耶)等。二者有時全用,有時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zhàn)》)(借疑問詞誰)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

五。詞序(倒裝句)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后,這是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墒牵袝r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guī)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

a.莫我肯顧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有兩種類型:(1)動賓結(jié)構(gòu)(2)介賓結(jié)構(gòu)。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jié)構(gòu)(固定結(jié)構(gòu))。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

b、沛**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

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jié)構(gòu))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guī)則類(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

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b、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于不規(guī)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ú粚儆谝蓡柧渲械那闆r)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于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后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后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后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例如:

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高高的廟堂) (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如:

a、賦稅之繁重者。

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如:

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shù)量詞

例如:

a、嘗貽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后置(狀語后置)

介詞短語后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后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

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于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

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p>

五、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ā妒娚接洝罚?/p>

(2)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 自比于管?、乐毅?比四 硪病#ā堵卸浴罰?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5)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6)沛**在?(《鴻門宴》)

(7)客何為者?(《鴻門宴》)

(8)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ā墩撜Z》)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10)宋何罪之有?(《公輸》)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12)何陋之有?(《陋室銘》)

(13)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5) 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16)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17)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

2、定語后置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zhàn)》)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3、介詞短語倒裝句

(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采草藥》)

(4)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崤之戰(zhàn)》)

4、主謂倒裝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ā缎帕昃`符救趙》)

六 、省略句

1、 主語的省略

(1)兒俱,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促織》)

(2)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zhàn)》)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4)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扁鵲見蔡桓公》)

(5)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6)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2、 謂語的省略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浪淘沙》)

(2)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4)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

3、 賓語的省略

(1)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zhàn)》)

(2)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3)具告以事。(《鴻門宴》)

(4)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5)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7)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9)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0)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陳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12)權(quán)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之戰(zhàn)》)

4、介詞的省略

(1) 不用,則以紙?zhí)?,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板》)

(2)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jié)友#39;,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頗藺相如列傳》)

(3)海內(nèi)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赤壁之戰(zhàn)》)

(4)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桃花源記》)

七。固定結(jié)構(gòu)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么辦或把怎么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為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系。翻譯為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

9、 何為?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則

表示連貫關系。翻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為: 何其(多么)、一何(這么)。

八。固定句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校浚ā堵毅憽罚?/p>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zhàn)》)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zhàn)》)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ā妒纠簟罚?/p>

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結(jié)構(gòu)篇二

在文言句式里,虛詞的連用不是為了表明一種語氣,而是代表著一種特殊作用,這種固定形式也比較常見。

1、表比較作用。常見有孰與無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與君少長?司馬遷《鴻門宴》

②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孰與相當于跟相比誰更

③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睹献印す讶酥趪病?/p>

無如相當于沒有像

④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何于相當于跟比。

2、表被動作用。常見有為所為所見于等。

①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某種原因。常見的是所以,相當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司馬遷《鴻門宴》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認定作用。常見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賈誼《過秦論》

于是相當于在這時候。

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結(jié)構(gòu)篇三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ā队薰粕健罚?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能為別人困難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譯文:“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時人莫之許(《隆中對》) 譯文:“可當時的人并不贊許他(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過秦論》) 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④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還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譯:“不能因為我,(他)還不如自己”)

成語有: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從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否定句中賓語代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公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

②問女何所思?(《木蘭辭》) 譯文:“問女兒在思考什么?”

③王見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譯文:“大王看見了問道:‘把牛牽到哪里?’”

④何傷乎? (《齊桓晉文之事》)譯文:“妨礙什么呢(有什么妨礙呢)?”

⑤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譯文:“大王問:‘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誰敢怨?(《捕蛇者說》) 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譯文:“況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譯文:“不這樣,我(項羽)憑什么到這個地步呢?”

②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 譯文:“(你們在)替誰哀哭呢?”

③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蟹龍說趙太后》)譯文:“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站住腳呢?”

④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譯文:“國家用什么來救濟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哦!除了這樣的人,我能同誰在一起呢?”

⑥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蘇武傳》)譯文:“即使活著,(我)憑什么臉面回漢朝去呢?”

【3】陳述句中介詞賓語前置

格式:賓十介十動

①鉤以寫龍,鑿以寫龍(《葉公好龍》)譯文:“用鉤子來畫龍,用鑿子來雕刻龍”

②余是以記之 (《游褒禪山記》) 譯文:“我因此記下了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譯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

④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勾踐滅吳》)譯文:楚國的戰(zhàn)士沒有誰不用一個抵擋十個來拼命的作戰(zhàn)的。

⑤成語有:夜以繼日(譯:用夜晚來接著白天)

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結(jié)構(gòu)篇四

省略主語的現(xiàn)象在古今漢語中都有,只是在古漢語中更多一些。

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這句中的主語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 )黑質(zhì)而白章。這句中的主語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語。

謂語是對主語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況下謂語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氣 再( )而衰,三( )而竭。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被省略的謂語一定要補充出來。

賓語是動詞的受動對象,我們要注意動詞謂語,就能分析被省略的賓語。

如: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

余聞( )而愈悲。這幾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賓語。

介詞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盡(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這幾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詞。

省略句需要字字對照,句句明其意。

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結(jié)構(gòu)篇五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gòu)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gòu)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gòu)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3)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多u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gòu)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于]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yè)《桃花源記》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于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xiāng)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動。

(1)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于武宗《樂工羅程》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shù)恼{(diào)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后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后置

它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jīng)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結(jié)構(gòu)篇六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薄皯?zhàn)河南”即“戰(zhàn)(于)河南”,應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風?靜女》《詩經(jīng)》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于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252581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