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地區(qū)第二課時教案(模板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7 17:10:45
中東地區(qū)第二課時教案(模板5篇)
時間:2023-04-07 17:10:45     小編:zdfb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中東地區(qū)第二課時教案篇一

第三節(jié) 森林資源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huán)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qū);了解森林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tài)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fā)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fā)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fā)”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huán)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huán)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jié)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jié)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huán)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yōu)槲L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jié)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huán)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qū);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fā)”,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jié)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huán)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fā)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jiān)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qū)的環(huán)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huán)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中東地區(qū)第二課時教案篇二

《地圖》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tài)。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fā),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guī)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huán)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發(fā)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工業(yè)區(qū)或工業(yè)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yè)中心分布圖、政區(qū)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梢詣澐譃槠胀ǖ貓D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yǎng)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說——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yōu)椤盎顖D”。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chuàng)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yǎng)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yè)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中東地區(qū)第二課時教案篇三

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qū)別。

導入新課: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fā)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活動: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提問:大家有沒有發(fā)現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guī)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qū)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學生上臺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標示出基多市。

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fā)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qū)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一位學生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位在地球儀上找出緯線。

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guī)律站成一排(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xié)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引導:按照我們學習緯度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到0°經線,同學們找找看0°經線在哪里?

講述:國際上規(guī)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標出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大概位置(注意緯度就可以了),然后通過這個地方畫出0°經線(本初子午線)。

講授:0°經線確定了,那么,按規(guī)定0°經線以東稱為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是英文東方“east”的開頭字母;0°經線以西稱為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開頭字母。我們看看它的范圍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慮東西經,我可以沿地軸繞一圈,也就是說范圍是0°~360°,但是由于我們分了東西經,所以經度的范圍應該是0°~180°,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就是從0°經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線經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30°、西經30°、西經150°、東經150°這幾條經線;

引導:看看在你們找出的東經30°和西經150°、西經30°和東經150°這兩組經線都有什么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線圈?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線和其構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為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線圈最適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學生討論并回答)

引導學生歸納:以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提問:1.北緯一定在北半球,南緯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確?

2.東經一定在東半球,西經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

板書: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鞏固總結此課。

反饋練習:

1.關于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長約為()

a、4萬千米b、8萬千米d、4萬米d、8萬米

3.與120°e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線的經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劃分經度的起點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d、90°緯線

6.東半球的經度范圍是()

a.0°和180°之間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間d、20°w以東到160°e

1.關于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經線未必位于東半球

c.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2.關于經度、緯度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經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b.緯度越高,離赤道越近

c.的經度是360°d.180°經線以東經度越來越大的為東經

板書設計:

一、緯線和經線

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二、緯度和經度

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guī)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guī)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教學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東地區(qū)第二課時教案篇四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說”

圖3: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wèi)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fā)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fā)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huán)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huán)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到地球衛(wèi)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fā)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p>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布置作業(yè):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課余比比看誰做的。

板書設計:

中東地區(qū)第二課時教案篇五

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

教學要求

1.明確秦嶺—淮河一線是劃分我國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界線。

2.通過閱讀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比較圖,明確區(qū)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過對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自然和人文特點的比較,了解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自然地理差異,以及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差異。

4.訓練學生學會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學習區(qū)域地理。

結構分析

教材的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是在第一節(jié)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qū)的區(qū)域特征。本節(jié)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的區(qū)域特征,內容涉及“總論”中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中國地形的分布和特點、中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中國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國的農業(yè)生產等知識。

1.本節(jié)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qū),與西部地區(qū)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于區(qū)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2.本節(jié)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以下要求: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說出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jié)安排2課時。

【引入新課】

1.中國區(qū)域地理知識是在中國總論的基礎上講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內容中很多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抓住這一點,盡量采用簡明生動的啟發(fā)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對區(qū)域知識的構建。

2.可以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直觀地感到我國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的差異。我國地域遼闊,區(qū)域差異明顯,在教學中要突出區(qū)域特色。

【北方與南方的自然差異】

1.展示不同區(qū)域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了解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自然差異。有條件的學??梢圆シ配浵褓Y料。提出問題:從圖片或錄像資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異?如何用科學的地理方法表述它們?為什么會有差異?

2.這部分教材中的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景觀圖,包括圖5.9中的“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圖5.10的“東北林海雪原”、圖5.11的“海南島熱帶風光”。另一類是地理圖表,包括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長江和黃河的流量過程線圖,這部分教學活動應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

3.指導學生分別閱讀哈爾濱和北京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引導學生得出“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氣候特征。再將這樣的特點與武漢和廣州的氣候進行對比,認識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氣溫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時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點和植被的特點打下基礎。填活動1表格。

4.由降水的特點引導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的河流來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補給,由于南方地區(qū)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區(qū)多,所以造成了長江流量比黃河流量大。進一步幫助學生發(fā)現,河流流量的變化與降水的變化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河流的流量隨著降水的變化而變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減少。引申到我國南方地區(qū)夏季會出現洪澇災害,明確災害的形成原因,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5.由氣候的特點引導到對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對比的方法,使學生明確不同區(qū)域的植被特點,引導學生分析植被類型與氣候條件的關系。首先分析“北方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區(qū)別,然后繼續(xù)分析區(qū)域內部植被的區(qū)別,又突出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差異明顯的特征。完成活動2的有關部分。

6.總結歸納,繼續(xù)完成活動2的討論,歸納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異的主導因素。

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進一步比較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差異。所以,活動1的表格中可以多設計幾行讓學生填寫。

【北方與南方的人文差異】

1.“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自然差異,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2.閱讀比較圖5.12和圖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差異,并通過列表格的方式對比體現出來。這實際上是八年級上冊有關我國農業(yè)部分的知識的再現,學生通過回憶上學期所學知識,再通過兩張素描圖的比較體現出來。

北方地區(qū) 南方地區(qū)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旱地為主 水田為主

主要農作物 小麥、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傳統(tǒng)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為主,多用汽車、馬車 水運

傳統(tǒng)民居 屋頂坡度較小、墻體較厚 屋頂坡度大,墻體高

其他不同

3.組織學生探究北方農村生活景觀和南方農村景觀差異的原因,完成活動1:

主要形成原因

農耕制度 土地利用類型 地形、氣候

主要農作物 氣候

作物熟制 氣候

傳統(tǒng)運輸方式 地形

傳統(tǒng)民居 氣候

其他不同

4.通過區(qū)域比較研究歸納區(qū)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別通過比較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自然地理差異和人文地理差異說明兩個區(qū)域的不同,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歸納每個區(qū)域的特征,對于理解區(qū)域內人地關系協(xié)調發(fā)展意義重大。完成活動1之后,教師應引導和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北方地區(qū)的區(qū)域特色和南方地區(qū)的區(qū)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環(huán)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關系,使學生受到生動的人地關系的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241838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