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紀》讀后感500字(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7 14:07:21
《三國紀》讀后感500字(三篇)
時間:2023-04-07 14:07:21     小編:zdfb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三國紀》讀后感500字篇一

易中天在《三國紀》中通過史料與分析來逐條尋找并批出《三國演義》的諸多不妥之處,并且通過分析來解開三國的真實面貌。

《三國演義》為什么讓人如此癡迷?只不過是有心計、算計、權術、謀略。你想想,這些東西看起來多刺激?而且還可以把這些用于戰(zhàn)場、官場、商場乃至于情場,誰不想要?所以精彩,所以刺激,所以想看。但這些精彩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上:三國演義其實是一部忠義對抗邪惡的斗爭史,忠義為了戰(zhàn)勝邪惡,就以惡抗惡。這種對抗,說好聽叫斗智斗勇,說難聽叫勾心斗角?!度龂萘x》從頭到尾都貫穿著這勾心斗角,尤其是在赤壁大戰(zhàn)前后:周瑜和諸葛亮兩個正人君子,到三國演義里變成了兩奸邪小人,一個“妒忌陰險”,一個“奸刁險詐”,全無光明磊落可言。

而且《三國演義》的寫作傾向是“尊劉貶曹平淡孫吳”,只因重義氣而往歷史的臉上涂胭脂,過分夸大諸葛亮,過分貶低曹操,只要能表現(xiàn)諸葛亮的神奇計謀的照單全收,只要能看出曹操奸詐無恥的一樣不落。在赤壁大戰(zhàn)中原本不重要的關羽大發(fā)神威,神奇的諸葛亮神奇地借了東風,原本的關鍵核心孫權、魯肅和周瑜只字不提。整個三國的歷史在羅貫中手里變樣了,大變樣了。

判斷一個人物,不能從是忠是奸,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來判斷。因為從多方面來看,好人也有壞蛋的時候,惡霸也有善念,忠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奸臣。人,就是一個多面體,同樣歷史也是,正因為三國被單純的看成了是非的`斗爭,再加上情感的傾向與歷史的兩面性,所以三國歷史的臉上也被涂滿了各種油彩。

《三國紀》讀后感500字篇二

這是一段撼人心魄的歷史,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多少能人志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又有多少絕世武將一戰(zhàn)成名,所向披靡?!度龂o》,帶我進入了一個真實的三國,一個真正的戰(zhàn)爭年代。

三國,是由袁紹開啟而由孫皓終結的,在這期間,有無數鮮為人知的情節(jié),這本書讓我見到了這段歷史真實的一面。《三國演義》讓人人都相信空城計,相信周瑜是被氣死的,卻很少有人探究事情的真相,這本書,就讓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三國,一個鮮為人知的三國。

首先讓我驚訝的是諸葛亮,早在劉備三顧茅廬前就見過他,甚至和他談過話!大多數人認為劉備愛才,事實上劉備即使見過諸葛亮,知道他的才華,在劉備眼里,也完全沒必要為一個小字輩親自動身,如果不是徐庶極力推薦,或許這段佳話就消失了。而且,劉備并不是去招聘諸葛亮,而是去談話的,談妥就合作,不妥就算了。即使諸葛亮來了,對不起,還不能當官。他真正有官,那是赤壁之戰(zhàn)以后。然而,諸葛亮靠一張巧嘴,不僅說服了劉備,還說服了孫權,說服了周瑜。在生活中,口才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像小升初的面試,口才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學習中的口才展示,還是未來的入職面試。能言善辯的人一定會獲得更多機會,擁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巧嘴是一生的財富。它既能幫你化險為夷,又能幫你化敵為友,還能幫你贏得鼓勵與自信。所以,擁有一個好口才又何嘗不是一件幸事?

當時,曹操還在追殺劉備。表面上,孫權幫這個忙,是絕對沒有好處的,劉備沒有分寸土地,還會招惹曹操。但,諸葛亮說,不幫,麻煩也是孫權的。他又歷數曹操長途奔襲的缺點,把曹操說得一無是處。最后,諸葛亮憑他那張巧嘴,硬是把孫權說動了心。他把劉備的弱點擱下,偏說曹操的弱點;他把劉備的麻煩擱下,偏說孫權的麻煩。等于灌輸一個思想:我是強大卻無用武之地的朋友,他是弱小而又不堪一擊的敵人。而你,最好順勢而行。于是,劉備不費一兵一卒,獲取了赤壁之戰(zhàn)后的大量利益,從此,天下三足鼎立之勢形成。這就是一種避短就長的技巧,比如你向別人介紹你自己,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時候,挑些好的和別人愛聽的來說,或許效果更好。

說到孫權,那可是一手把三國打造起來的王者,他稱帝最晚,亡國也最晚。他不對外擴張,也不讓一寸土地。他善變,可以和劉備稱兄道弟,也可以讓曹操俯首稱臣。他會用人,不管是出身寒門,還是富家子弟,只要有才,他都用。他從不沖動,既不會長驅直入,也不會莽撞行事。歸根結底,他會治國,不會打仗;會用才,不會治才;會謀略,不會決斷。他的國家最幸福,也最富裕。其實,孫權并不是沒有野心,而是懂得知足常樂。有時候,我們也會因為一些小小的利益去損失更多的利益。有時候,想想風險,再想想利益,或許可以得出更加合理的結論。同時,在沖動的時候,稍微想一想,或許就會避免一次無謂的損失。在學習中,更不能有絲毫莽撞,一時沖動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

《三國紀》讓我看到了三國的真面目,沒有奇跡,也沒有妖術。這種歷史,最真實。

《三國紀》讀后感500字篇三

以前我看《三國演義》喜歡劉備;但是看到了電視劇的評論和這本《三國紀》之后,我就更喜歡曹操了。為什么呢?結果顯而易見,《三國演義》或者說是羅貫中這個人,就是“尊劉貶曹”的;而評論和《三國紀》則公平公正地去做了具體的分析,再加上我的思考,認為曹操比劉備更好。

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三國中,魏國和蜀國占天時(我認為);吳國占地利;蜀國占人和。為什么劉備也占天時呢?因為劉備也跟曹操一樣有著“大漢光環(huán)”。只不過劉備的光環(huán)是2.0的,他可以以大漢的名義去消滅曹操。曹操也深知這一點,于是就把天子安放在了他的地盤。我認為可以說是互不相讓。劉備占什么人和?占人和的原因照樣是因為他有著“大漢光環(huán)”。使更多的人去歸順他。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他非常的仁慈。不過,他仁慈不代表他沒有野心,他是在赤壁大戰(zhàn)之后來了個“咸魚翻身”,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的心里可能就在想:“我再也不幫助那軟弱無助的漢獻帝了!”當然我們也不難看出“曹操做事光明;劉備做事虛偽”。

說曹操做事光明,不代表他做的事全都是對的。可他至少光明磊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劉備卻一直假惺惺地舉著一個“匡扶漢室”的名義,基本上也沒做出什么對漢室的貢獻。(劉備的虛偽,也能從借江陵看出。)

再說說滅亡。先說說魏國,魏國最先滅亡,原因就是因為曹操和曹丕一起把天時扔掉了,曹操的天時本身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自己不稱帝,卻為曹丕奠定了稱帝的基礎。這下倒好,曹丕稱帝,沒有了天時,曹家成為了眾矢之的,很快就被司馬家族給滅掉了。

蜀國的滅亡源于劉備先后沒有了兩樣東西:“人和和天時。”這倒不是劉備刻意丟掉的,而是在不知不覺中說沒就沒的,劉家是處于被動的一方。自從劉備經歷了夷陵之戰(zhàn)的慘敗之后,便一遍不起,臨終前托孤諸葛亮,給予了他國家大權。甚至還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說如果他的兒子劉禪不行的話,諸葛亮就可以把它廢掉自己當皇帝或者是廢掉之后在另外立一個。可最終諸葛亮并沒有這么做。諸葛亮執(zhí)政之后,老百姓的生活就過得沒有那么好了,人和首先沒了;曹丕廢漢獻帝自己稱帝后,蜀國總不能為了漢獻帝的事就與曹丕決一死戰(zhàn)吧?既然不決一死戰(zhàn),還是要發(fā)展自己國家內部的話,就證明現(xiàn)在所做的工作都不是為了復興漢室,天時也沒了。

我把孫權留到最后來說是因為他的子孫后代都非常的差,還自相殘殺,但他的國家是最后滅亡的。因為他并不是真的想一統(tǒng)天下,只要他還是一個城邦就行。于是他的信念就是一個字“穩(wěn)”。并不急著稱帝,以免成為眾矢之的。他還能屈能伸:“他在劉備弱小曹操強大的時候,為了與劉備建立關系聯(lián)合抗曹;可最后為了奪荊州,又去投靠曹操,拿曹操當靠山?!彼裕覀円诓煌木秤隼镬`活變通??!

三國,是一段精彩的歷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240683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