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第二課時七篇(優(yōu)秀)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5:36:25
草原教案第二課時七篇(優(yōu)秀)
時間:2023-06-06 15:36:25     小編:zdfb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教案嗎?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草原教案第二課時篇一

.

《草原》一文被安排在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屬于本冊書中的重點課文。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jīng)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fā)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xiàn)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jié)友愛的大家庭。學生對這篇文章中描寫的特有的蒙古草原風光很感興趣,可以從這一點入手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學語文,首先要把握好語言的工具性。多讀、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學習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引導學生從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的讀上升到飽含深情、充滿激qing的誦讀,也是衡量學生是否突破難點理解“蒙漢情深”的關(guān)鍵。

1、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朗讀體驗。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從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出發(fā),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jié)友愛情感的熏陶。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1、學生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搜集有關(guān)草原風光的資料。

3、制作多媒體課件。

放歌曲《美麗草原我的家》(配圖片),教師在優(yōu)美的樂曲中導入:

知道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嗎?那就是美麗的草原。今天,就讓我們約上作家老舍,一起去領略草原美麗迷人的風光,感受蒙古同胞獨特的民族風情。

(我是用音樂導入,讓學生仔細聽音樂,感受音樂中所描述美景,體會“草原是天堂”的境界。用優(yōu)美的音樂導入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渲染情境,更能陶冶學生的情操,為學生深入感受課文美景做好鋪墊。)

學生邊聽錄音邊想象,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美景,然后說說自己感受到什么美,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學生具有把語言文字化為圖象的能力??吹竭@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樣表達內(nèi)心的愉快,同學們也說說自己會怎樣表達內(nèi)心的愉快,可配上相應的動作。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想法。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再隨機出示相關(guān)的彩圖,讓學生“你有怎樣的感受就怎樣讀”,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圖文對照,更能體現(xiàn)了詞句的妙處,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藝術(shù)的魅力。在和諧、寬松的氣氛中進行朗讀訓練,讀中感悟,這里把課堂氣氛推入高潮。

例如:“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一句中,“渲染”和“勾勒”都是美術(shù)上專用名詞,講起來抽象難懂,我讓兩名學生用美術(shù)描繪的方法分別為同學們解釋這兩個詞語,學生寥寥幾筆,大家便輕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同時多媒體展現(xiàn)草原風光,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再現(xiàn)草原美景,牽起了作者初步動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詩這條暗線,并引導學生拓寬視野,會低吟一首怎樣的小詩?課內(nèi)外結(jié)合在“敕勒歌”、“賦得古原草送別”深情吟頌中結(jié)束了此段的教學。

2、感受草原的美:

讓學生分小組組成蒙古旅游社,選出優(yōu)秀的導游代表介紹蒙古的美。要求介紹是要全面,有禮貌、有微笑,用自己的話介紹。通過學生說,更能感受到草原美的真實性,也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給學生提供一個說話訓練的機會,體現(xiàn)了講臺是學生展示的舞臺。這樣一來,學生就在這扮演介紹中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這里把課堂氣氛再次推入高潮。

3、感悟草原人的熱情好客,理解文章中心:

⑴ 讀2~5段,各抒己見:

草原景色如此美麗,草原上的人民又給你怎樣的感受呢?

⑵ 說說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草原人的熱情好客?為什么?

要求:

一邊說一邊把所引用的句子讀出來,又讀又說,加上自己的評論。

⑶ 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及表達的感情,進而理解文章中心。

充滿激qing的煽情讀。反復吟頌結(jié)尾詩句,體會作者愈加強烈的感情,用飽含深情的頌讀,體現(xiàn)學生對“蒙漢情深”的深刻理解。

看到這樣的草原,接觸到這樣的草原人,請以:

假如我是()。我會說。為句式,說幾句話,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

背誦你喜歡的段落,選擇你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美景,動聽音樂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再現(xiàn)場景等多種形式,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美的意境,最終“水到渠成”,輕松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并大膽鼓勵學生質(zhì)疑,巧妙引導,資料鋪墊,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jié)的教育,實現(xiàn)整個教學目標。這節(jié)課孩子們聲情并茂的朗讀和精美的課件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遺憾。由于學生對草原景色和生活比較陌生,學生對草原景色的認識還有些浮于表面,對人物情感的理解談的還不夠深刻。但是,我堅信,在大同小學的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夠更精彩。

草原教案第二課時篇二

佚名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勾勒、駿馬、無限、鞭子、疾馳、馬蹄、奶茶、禮貌、拘束、舉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

3.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jié)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趣。

4.品味、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

二、學習準備

搜集草原風景的圖片、資料。

三、學時安排

四、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1、同座相互檢查課文朗讀情況,要求正確、流利;

2、聽兩組(4人)讀課文,評價讀的情況,穿插正音

3、理清課文的線索(練習列小標題):

(1)草原美景;(2)歡迎遠客;(3)親切相見;(4)熱情款待;(5)聯(lián)歡話別。

(或:初見草原—迎客—相見—待客—話別;初見草原——進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聯(lián)歡話別;……)

4、反復默讀第一自然段,談談自己的理解,能講的講,不能講的可以讀。

如:(1)“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闭f一說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談談自己類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沒有遮攔,格外開闊,空氣清鮮,使人感到特別愉快,所以想無拘無束地放聲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笨梢蚤]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綠得無邊無際,由于天氣晴朗,遠處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綠色。(為什么說“并不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為是“天蒼蒼,野茫?!保?/p>

(3)“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庇^看一幅中國畫,明白“渲染”就是用顏色涂抹,“勾勒”是用線條勾邊兒?!安挥媚€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緩得沒有明顯的界限?!按渖鳌保钦f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綠顏色濃厚,就像要流下來一樣?!坝?,是“將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輕輕流入云際”。這里是說,綠色的草原一望無際,與天相接,仿佛翠綠的顏色流入了天邊。(與“萬古長青”、“一碧千里”區(qū)別。)

(5)“這種境界……”這一句是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心境。“驚嘆”,是因為第一次看到草原,處處感到新奇,對滿眼的翠綠,感到驚訝。“久立四望”,是留戀草原景色,總是看不夠;“低吟小詩”,是想用詩歌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詩)

(6)“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边@一句看似寫駿馬和大牛的,實際上是寫作者自己的感受。因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麗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圍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樣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對周圍環(huán)境會有不同的感受,可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談談類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時,會覺得小鳥在向人歌唱,樹枝擺動是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誦。

6、質(zhì)疑。

7、建議課后采用自己喜歡的形式進行感受草原,或贊美草原、關(guān)注草原的實踐活動(如畫、寫詩或文、配樂朗誦、編歌、找圖片、搜集描寫草原的詩歌、辦手抄報……)。

第二學時

1、課文不僅寫了草原的景美,還寫出了內(nèi)蒙古人民熱情好客的特點(人情美)。默讀課文,畫出相關(guān)語句,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如“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許多人“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客人;他們盛情款待來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姑娘們?yōu)榭腿顺琛⑻?,小伙子表演套馬、摔跤等等。)

2、據(jù)課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歡迎遠客、盛情款待、聯(lián)歡話別等場面。

3、課文的結(jié)尾“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是點題之句,讀后體會其中的含義及表達的感情。

(這一句進一步點明了讓作者流連忘返、不忍離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課文中還用了不少比喻句,來描繪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畫出來體會體會。

(如用“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來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來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來比喻河;用“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比喻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的蒙族同胞。這些比喻的特點是恰當、生動,使被描寫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仿佛我們親眼見到了一般。)

5、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

(全文要用歡快、喜悅、贊嘆的語氣來讀。)

6、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課文中的語言組織在一起,以導游的身份介紹向同學介紹內(nèi)蒙古風光和風情。說之前可引導學生將說的內(nèi)容列成提綱,然后圍繞提綱介紹,介紹時盡量用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7、質(zhì)疑

8、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草原教案第二課時篇三

.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隨機板書課文的線索:

草原美景-歡迎遠客-親切相見-盛情款待-聯(lián)歡話別 

2、師:現(xiàn)在讓我們再次走進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1、師: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F(xiàn)在就讓我們來看看蒙古族同胞對待遠道而來的客人是怎樣迎接的,請看畫面。(出示課件迎客畫面)下面大家自己讀書希望能做到邊看邊想邊劃出你感受或體會最深的句子,在書旁寫出你的感受。

板書:

讀課文劃句子談體會 

2、學生匯報:

說說你的收獲吧。懂得幾十里外迎接、騎馬帶路是蒙古人的特點,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熱情,“飛”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從“來到幾十里外歡迎客人,立刻扭撥轉(zhuǎn)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車左右與前面引路”等地方體會主人的熱情禮重。

指導兩個比喻句,幻燈出示: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比喻河。)

(用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比喻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結(jié):

齊讀。

1、總結(jié)學法:

總結(jié)學法:

看畫面、讀課文、畫句子、談體會。

2、自主合作學習:

3、全班交流:

我們先來看畫面吧(播放課件)

4、學生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歸納板書:

自然美 人情美 草原 

人情美,從中可看出蒙漢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民族團結(jié)。

幻燈出示指導理解: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薄?/p>

師總結(jié):

是啊,草原上的美麗風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使我們深受感動,難以忘懷,這都是因為我們蒙漢民族都是生活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的兄弟民族,我們各民族都是互利互助團結(jié)友愛的民族。

2、讓學生現(xiàn)場為內(nèi)蒙古草原設計一段精彩的導游詞(廣告詞),喜歡哪一部分就設計哪一部分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請到我們草原來 ,草原之花永盛開大草原,乳飄香,人情美,客常在草原大,草原美,草原的牛羊肥。

同學們,雖然很多同學都沒有真正到內(nèi)蒙古美麗的草原,但今天我們的心已經(jīng)到過了,感受到了,讓我們聆聽一首草原的贊歌,來結(jié)束我們今天的學習,好嗎 ?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自然美

草原

人情美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草原教案第二課時篇四

二,學習重點:

品讀優(yōu)美語句,體會表達方法.

三,學習難點

四,課前準備

2.下載草原風光和民族風情的圖片,制作課件.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前置性學習提綱

1,讀會本課二類字,會寫一類字.

2,把課文讀正確,讀熟,說說內(nèi)蒙古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特色.

3,了解老者的情況及作品.

4,嘗試理解文中優(yōu)美語句.

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聽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多媒體課件展示草原的美麗風光和人土風情的畫片,請學生談談觀后的感受.(放課件,聽歌曲)

2,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板書課題)

今天,讓我們隨著作家一起走進草原,齊讀課題.

二,質(zhì)疑問難,了解學情.

2,教師隨時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課件展示)

三,自學課文,合作探究.

1,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四,激勵評價,賞讀涵詠.

(一)研讀草原景色部分小組的同學,匯報學習的情況.

2,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展示課件),加深學生感悟,充分地表達自己對草原喜愛的思想感情.(聽了同學們談的對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來吧!放課件)

3,鼓勵學生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的課文.

這段文字非常優(yōu)美,讀著讀著,讓人仿佛置身于遼闊的大草原之中.說說你覺得哪些語句寫得美 (重點指導)

②有感情朗讀,讀出 "清鮮""明朗"的草原的高遠遼闊的意境.

(2)如果此時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會怎么做

想象:作者會高歌一曲什么 誰愿意上來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圖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說一些四個字的表示"綠"的詞語來

(郁郁蔥蔥,蒼翠欲滴……借機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1)演示"綠色渲染" "墨線勾勒".

(2)圖片展示,感情朗讀,體會"柔美"的感覺.

請你學著這樣的說法,用上"既……又……既……又"說一句話.

(1)句子比較:

(2)不同的心情對周圍環(huán)境會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

6,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草原風光(圖片滾動).

7,引導在圖片欣賞中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二)研讀老舍先生在訪問中被熱情招待的部分的小組同學匯報.

1,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文部分,放聲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交流理解課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

(1)迎接遠客:學生先讀重點的語句談體會,然后看錄像,學生再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出示課件,板書概括的詞語)

(2)學生齊讀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熱情接待:先讓學生隨作者一起走進蒙古包,看看發(fā)生什么樣的事,(學生看錄像),再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談談為什么這樣讀課文.學生概括板書詞語)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華.

(教師板書:人熱情)

六,課內(nèi)外結(jié)合:

草原教案第二課時篇五

.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

2、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jié)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趣。

3、品讀,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

1、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xiàn)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受到語言美的感染。

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jié)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趣。

創(chuàng)設情境法、談話法。

合作探究、討論法、朗讀法。

多媒體課件。

1、課件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2、這么動聽的歌,這么美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讓我們跟老舍爺爺一起去領略大草原的風情。

板書課題:

草原 

1、快速瀏覽課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寫草原風光,哪幾段是寫蒙古人的熱情好客?

1、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順序?qū)懥瞬菰哪男┚拔?,都有什么特點?

2、交流反饋,品讀佳句,朗讀指導:

課件圖片欣賞,生想象。

⑴ 品讀佳句:

重點體會和想象以下詞句:

草原的天空可愛。

天底下整體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線條柔美。

⑵ 看到這樣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樣的感受?

用你喜歡的方式贊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詩,贊美的話。

3、配樂朗頌第一自然段。

4、小結(jié):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1、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朗讀,找重點詞句,表演。

思考:

課文中的哪些場面,地方體現(xiàn)了蒙古人的熱情好客?

2、交流反饋,品讀佳句體會:

“遠迎”一段中重點理解“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

“相見”一段重點理解“也不知是誰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民族團結(jié)互助”。

“款待”一段重點理解“誰都有禮貌……不拘束”;“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會心微笑”。

“聯(lián)歡”一段人們的盡情盡興體會。

3、體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及表達的感情。

4、欣賞蒙古人熱情好客錄象片段。

5、小結(jié):

草原人更美!

1、我們隨著老舍爺爺?shù)墓P觸,到內(nèi)蒙古大草原,欣賞了草原的綺麗的風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更加深刻地體會了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2、我們五十六個民族的兄弟姐妹親如一家,團結(jié)友愛,讓我們一起載歌載舞齊唱《愛我中華》。

草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愛 遠迎

一碧千里 相見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聯(lián)歡

蒙漢情深

草原教案第二課時篇六

支玉恒,男,1939年出生,河北張家口人,中學高級教-師。多年來致力于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其教學以新、實、活、深、巧見長,課堂教學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風格清新獨特。巡回講學執(zhí)教,深受好評。其教學錄像片獲全國獎,并由中國教育電視臺播放,在全國影響很大。教學著述頗豐,多篇論文獲全國或省級優(yōu)秀、最佳獎?!缎蕾p與評析》《琢玉》《“課標”教學新錄》《專玉恒閱讀教學方法集粹》等是近期出版的部分專著。

【設計理念】

有創(chuàng)造性地運作“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教學基本思路,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以“讀說式”的課堂交流,培養(yǎng)學生“引經(jīng)據(jù)典”地解讀課文、闡述見解的能力。注重學生的課堂語文實踐,多方面訓練學生的能力。

[設計特色】

景、情、理一體解讀,讀、思、說滾動推進。

【教學流程】

一、初讀課文,結(jié)合預習印象,對課文進行整體認知。

學生各自朗讀課文后討論: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樣子?要求學生結(jié)合自己在閱讀和影視中得到的知識漫談。

2.本篇課文作者寫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況?(寫了兩方面的情況,一是風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熱情。)教師引導歸納,學生發(fā)言板書:風光美、人情美。3.課文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對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熱愛,歌頌了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課文;2.請學生分析本段內(nèi)部結(jié)構(gòu);3.抓住兩個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體會帶動對全段的理解;4.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有情感地朗讀,使學生進一步人情人境。

(教師的導讀應根據(jù)教材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處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寫景抒情,教師就特別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情景交融”的情感體會;第二段作者是寫事抒情,教師則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情節(jié)中的重要部分——表達蒙族人民熱情豪爽和特殊風俗的語句——來體會“蒙漢情深”的中心。)

三、整體認識課文第二部分的內(nèi)容和層次。

1.提問:從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整體上看,它主要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這一段主要寫的是草原上蒙族人們的熱情豪放和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2.默讀這一部分課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順序?qū)懥藥讓右馑?,給每層意思概括出一個小標題。(這一部分課文,作者按參觀訪問活動的順序?qū)懥怂膫€自然段,各是一層意思,它們分別是:迎客、相見、款待和聯(lián)歡。)

四、學習第二部分課文的各層意思。

1.指導學習第一層意思(迎客)。(1)指名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畫: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現(xiàn)了蒙族人民的熱情好客;②哪些描寫表現(xiàn)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風情和民族性格?(2)學生進一步默讀課文,繼續(xù)思考上述問題,然后討論發(fā)言,發(fā)言運用“讀說式”,就是在發(fā)言中把朗讀與發(fā)表個人見解結(jié)合起來,一邊引讀課文有關(guān)語句章節(jié),一邊評述分析。(3)最后歸納本層的中心內(nèi)容,概括成小標題的形式。

在這一層中,蒙族人民的熱情豪爽和獨特風俗,主要表現(xiàn)在他們迎客的方式上。學生可圍繞此點進行讀說。作者在這里用一連串短語短句,生動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幾十里外馳馬帶路的情景。(板書:幾十里外,馳馬帶路)

2.總結(jié)學習這一層課文的過程:讀思——勾畫——讀說——概括。

3.依次學習第二部分課文的其他三層意思,運用在學習第一層時歸納的“讀思——勾畫——讀說——概括”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學習,然后逐段發(fā)表意見。(教師在討論過程中p-]步板書:語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會心微笑;夕陽西照,談興正濃.)

在“相見”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誰的手……”和“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 “不管喝的是什么……”這些句子;在“聯(lián)歡”一段中,要注意最后兩句詩。對這些重點表達作者內(nèi)心感受的語句,教師可視學生“讀說”的情況,設計輔助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體會。最后一句詩“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們在這邊疆的草原上傾心交談,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偏西了,蒙漢兩族人民情誼濃厚真不忍心就這樣分別啊!”認為是作者一行戀戀不舍地告別了草原。我認為這句詩只是一種情感的表達,這里的“別”不是離開草原的“告別”“分別”,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暫別”。因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驅(qū)車遠行離開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雙方談興正濃,即使是今晚的暫時分別,明日還要相聚,雙方也不忍離去,可見情誼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讀、思考、表達的方法,教師在這里運用了一種“讀說式”,讓學生把讀和說結(jié)合起來,既培養(yǎng)學生“引經(jīng)據(jù)典”闡述個人見解的能力,又是一種特殊的口頭表達訓練。學生要把“引證地讀”“引證地說”結(jié)合得很好,確實需要在組織語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錘煉。根據(jù)教材不同,寫法不同,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普遍應該遵循的規(guī)律,也是本課例教師教學設計的一個特色。在本教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朗讀、默讀、勾畫、思維、表達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訓練,這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總結(jié)課文。

1.依據(jù)板書,講清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發(fā)情感的寫作手法。(板書:寫景——抒情,寫事——抒情)

2.歸納課文整體內(nèi)容,并指出本課第一大段,寫了草原的風光美,第二大段寫了草原的人情美,把這兩部分聯(lián)系起來,作者實際上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濃筆重彩、有聲有色的草原風情畫。(板書:草原風情畫,并用箭頭連接有關(guān)內(nèi)容)??? 。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xiàn)了完整的“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不論對全篇課文的認識還是對每一個大段、段中的每層,都是引導學生先從整體上形成一定的認識,然后再進行具體的學習,最后再從整體上進行更高層次的概括。這在各個教學步驟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評點】

語文課文是一個充滿了誘惑的“意義”世界,尋求“意義”是人的一種精神追求,是一種至高的境界。這就點明了語文課堂引導學生學會解讀“意義”,領悟人生,其功莫大焉。本案所展示的解讀引導藝術(shù),據(jù)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知理而養(yǎng)性,既反映了解讀的基本規(guī)律,又展現(xiàn)了教師的藝術(shù)造詣。戴震云: “凡學生始于離詞,中乎辨句,終乎聞道”,在本設計中既可見承傳,亦可見出新。

草原教案第二課時篇七

教者:錢素珍

教學目標:

2.使學生懂得草原景色的特點,了解蒙族同胞的熱情;

3.使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課文的語言美,體會草原的景色美。

教學重點:掌握1、2兩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歸納出草原景色的特點。

教學難點:從課文的句里行間體會蒙古人的熱情。

教具準備:大課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檢查預習情況

1.讓學生回顧所學的生字詞,并說說生字詞的意思。

2.請學生展示網(wǎng)上下載的有關(guān)內(nèi)蒙古草原的圖片和資料,并說說自己對草原的初步認識和印象。

二、學習新知感知草原的景色之美、人之熱情。

1.激發(fā)興趣:你們眼中的草原和老舍先生所寫的草原是否相同?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2.學習第一自然段

(1)默讀課文,走進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

(2)再讀課文,體會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景色。

(3)朗讀課文,欣賞草原的美麗景色。

(4)組織討論,說說草原景色的特點。

課文哪些句子生動地描寫了草原的景色?

草原的景色有哪些特點?

這些特點是通過哪些修辭手法表現(xiàn)出來的?

(5)讀文、板書、歸納:

特點:廣闊遼遠一碧千里柔美和諧

手法:比喻擬人反復

(6)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讀課文,在讀中歸納自然段的意思,體會草原的景色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3.學習第二自然段

(1)組織學生自學課文,提疑釋難。

(2)啟發(fā)學生讀文思考:

在草原上行車有什么特點?

作者看到的河像什么?這一句為什么加上感嘆號?

蒙古族是怎樣迎接客人的?

(3)放手討論交流,理解課文內(nèi)容。

(4)指導朗讀課文,體會句里行間所體現(xiàn)出的蒙族同胞的熱情。

(5)小結(jié)自然段內(nèi)容。

三、鞏固知識,反饋練習。

1.找出課文中的比喻句,再指出它們各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

2.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適當?shù)年P(guān)聯(lián)詞語。

(1)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清新,天空是明朗。

(2)這種境界,使人驚嘆,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3)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唱的是什么,聽者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四、總結(jié)本課所學知識及訓練情況。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讀課文,思考:蒙族同胞是怎樣接待客人的?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237597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