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博雷書家讀書筆記模板(十一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5 11:18:13
最新博雷書家讀書筆記模板(十一篇)
時間:2023-04-05 11:18:13     小編:zdfb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一

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yōu),本有著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理解了,忍受著別人難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著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布,聽著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明白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后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最后幫忙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厭惡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他一向維系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他的順從扼殺了他自我,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裳裕鼪]有期望所在!這是多么可悲的一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吃人的世界!我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但對于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他是最大的犧牲者??!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我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忙,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能夠說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厭惡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說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下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濕淋淋的尸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最后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yè)失去了感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感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這天,在我看來,沒有感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著青春的可愛,對?。∏啻菏嵌嗝吹目蓯?,我們正處于完美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里洋溢著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二

當我流著眼淚讀完《家》后心中充滿復雜的情感……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小說中的人物不下于七十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小說著重刻畫了覺新這個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蕩但處于“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的熏染。他的一生陷入極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強了這個人物的悲劇力量。

高家正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而那些高家子弟正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高老太爺。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機構中腐敗、貪婪的官員。那些官員仗著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腐官員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是樣樣不缺。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于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

盡管有如此之多的“烏云”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這個社會永遠都在進步并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么可以阻擋得了它。在途中它也曾發(fā)射出許多水花。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三

他給我們展示了一幅五四運動以后一般青年反抗封建勢力,反抗吃人禮教的鮮明動人的畫面。這是一幅充滿著血與淚,愛與恨,歡樂與受苦,有形的斗爭與無形的斗爭的圖畫.……在這里,舊勢力在崩潰,在滅亡,然而它還在掙扎,更猛烈地掙扎;新勢力在萌芽、在發(fā)生,然而它還在受苦,更慘烈的受苦,不過舊勢力是一定要滅亡的,而新勢力,則正有著最好的前途。

而如今,一個個尚不完善的制度仍在扮演這封建禮教的吃人面目。

文中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代表高老太爺,謊淫殘忍的假道學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等等統治階級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于已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純潔、剛烈的丫頭鳴鳳,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惡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鈺等等;以及接受新思潮影響、向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巴金老先生用他手中的筆,真實地描寫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贊了青年一代勇敢抗爭的描寫,展現了在嚴密殘酷的黑暗王國里放射出一線光明,使作品充滿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5.12這是個駭人聽聞的日期,他似封建禮教無情地吞噬著人們的生命,而一代代青年人,用他們的行動想我們詮釋了頑強的真諦,一次次書寫著生命的奇跡。覺慧是年輕一代的縮影,不斷地反抗、不斷地堅持,與死神不斷地周旋,因為他們心中都有著唯一的信念:活下去。而也有人成為這場生命長跑的犧牲品。

我們不應該無條件地接受命運的擺布,我們也應像貝多芬一樣發(fā)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的吶喊。用我們獨特的方式走出一條我們獨特的命運之路。

塵世的瑣碎,生活的紛雜擾亂了我們那原本清澈透明的心靈。如今的社會已被歪風邪氣所籠罩。xxx的不斷發(fā)生將人們的政治歪曲。那一次次所謂的高考改革,仍就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陰影。如今的用人單位也以大學文憑為標準,錄用人才。而大部分道德高尚的青年也只能落寞街頭了。高考制度決定著教育方式,高考制度不改革,則中國的教育方式也只能停留在應試這一階段,如文中的封建禮教抹殺了一代代青年的前途。

執(zhí)著與堅強是我讀這篇文章的最大收獲,而時常反思我們的社會也是所必需的。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四

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著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斗角,這是我最籠統的想法。在這個家庭里,發(fā)生了太多的悲劇與不幸。三個不同的女人的死,卻引人深思。

第一個女人是梅。覺新和梅本是真誠相愛的,因為雙方母親不合,就那樣拆散了他們,最終各自成家。難以想象,覺新和梅到底應該對自己的母親懷有怎樣的想法與情感。雖然是自己的母親,可是這樣兒戲般的決定,給他們內心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當今后再面對各自的母親,內心會有怎樣的一番掙扎?可惜,梅卻不用了,她已去了,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離開了人間。他們二人的見面也成為了讓二人無比痛苦的事情。

第二個女人是瑞玨。瑞玨和梅一樣,也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所謂的“血光之災”,其實包含了多少禍心只有陳姨太最為清楚不過。說覺新扮演了一個舊制度維護者的角色一點也不錯。聽說要趕走瑞玨,他不敢反抗,他只是默默的接受了,哪怕他認為這是一個晴天霹靂,哪怕他的兩個弟弟極力反對、勸阻,但是他還是把瑞玨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去,不敢承擔“不孝”的罪名?;蛟S他也曾想過反抗吧。如果想過,那卻只能證明他懦弱。畢竟若是他反抗了,瑞玨或許就不會因為照顧不周而難產至死。梅是在憂郁中死去的,那么瑞玨呢,她又是以怎樣的心情,對這樣的一個家,對她的丈夫覺新,對這個丑惡的社會的封建禮教下了怎樣的定義?或許是深深的怨恨與詛咒吧。

第三個女人是鳴鳳。鳴鳳只有17歲,就被高老太爺當做一件禮物送給了馮樂山。畢竟在他們看來,丫鬟與物品畫等號是那么的自然,隨意交易。結果這位年僅17歲的少女被逼得投湖自盡。許多人都認為鳴鳳投湖前的內心獨白是家的高潮之一。無論是寫覺慧與鳴鳳的感情,還是那段內心獨白,小說中都寫得極為細膩真實,更能打動人吧。

但是真正讓我揪心的卻是鳴鳳死前去找覺慧,覺慧卻因忙于事業(yè)而把她遣走。只是這一瞬,二人卻從此陰陽相隔。

巴金在這里有沒有想警示世人我們都不清楚,但是至少這個小細節(jié)令人扼腕嘆息。本以為鳴鳳的死至少可以使這場悲劇完結,沒想到事情總是那么不如意。丫頭婉兒又很快被高家用來替代鳴鳳,繼續(xù)著人生的悲劇。

三個女人,三場最令我深刻的悲劇。她們的死,都是因為舊社會種.種不對的封建制度。還好最后,覺慧他們終于敲響了這個家族的喪鐘。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五

家是什么?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腸;家是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夜半歌聲;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似箭歸心;家是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溫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斗,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著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里說對方的閑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一種是思想前衛(wèi)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覺新來說,他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愿意,因為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為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思想前衛(wèi)反抗封建的莫過于覺慧,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游行,敢于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嚴重不滿,敢于做出反抗。

即使他爺爺不許他外出,他也并沒有就此放棄了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看書讀報,了解當天的時事新聞,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再看看今天,家家戶戶和和睦睦,極少存在家庭的明爭暗斗,都是民主制度,家和萬事興,有什么事情說出來和家人合伙商量解決,小孩子也有發(fā)言權,有時還能提出一些家長不能相處的解決方法,并不是一味的不分對錯的唯命是從;和那封建社會的那種我是長輩,我說了算的封建專制家長,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鉤心斗角、互相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社會是不斷的在進步,像《家》里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著先進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著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為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為自己所認識的真理去奮斗。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并不是說我們也要反封建社會(現在我們不是在封建的社會里),而是勇敢的反對社會上錯誤的思想意識,要敢于開拓創(chuàng)新,堅持遵紀守法,相信科學,堅持科學真理,反對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來說吧!

文章中的鳴鳳是一個丫鬟,她喜歡了三少爺,但后來她被老太爺賣給馮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無選擇的權力,最后跳湖自盡。再比比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的社會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沒有主仆之分,一視同仁,而且每一個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會那樣,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隨便給有錢人家的公子少爺老爺當作禮品或物品用金錢買賣,完全沒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y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并不局限于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chuàng)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

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chuàng)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了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fā)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著。我們可以向《家》里面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鑒,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

《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今天我們的家,家里面我們成為了中心,父母長輩為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為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

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并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后,我們?yōu)橹此?,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并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yōu)槲覀兊母冻瞿兀?/p>

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zhàn)爭、沒有奴役、沒有饑餓盡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tài)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六

讀完《家》,整個人心情是沉重的,巴金的文章不像魯迅文章那樣犀利,可胸口一直喘不過氣來。巴金說:“我的作品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人物,讓讀者們忘記它們,可能會更好一些。”可是這是可以忘記的嗎?這段高家悲歡離合的歷史。

高公館像是一片表面平靜實質黑暗腐朽的土地,滋養(yǎng)著上上下下幾十個不同的人。這種壓抑的環(huán)境下,既有青春有理想,渴望通過五四運動改變現實不堪的覺慧覺民,也有始終泰然處之的大哥覺新。有時我會想覺新是不是已經死掉,事實他還是活著,掌管著高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和祖父的企業(yè)。那便是丟了靈魂吧,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整個人如白紙一樣不堪。是現實把他逼成這樣的,曾經的覺新有理想有追求,但他的身份不同,身為高家的長孫,覺新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的熏陶,尤其是子孝,這些都鑄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妹妹的反封建抗爭,又不得不維護封建統治的權威。在現實和理想面前,覺新必須選擇現實,覺新的一生是糾結的,痛苦的,這樣的一個悲劇人物讓人心生嘆息,卻又無力去改變。文中的一個細節(jié),高覺新順著高太爺的意愿去他的公司當了職員,一個月后領到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個月薪水30元,這時高覺新的心里充斥著喜悅和悲涼。這是他勞動所得的30元,卻也是他放棄理想的代價……

相比之下,接受新思潮影響,向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求得解放,敢于和封建統治相抗爭的覺慧覺民被巴金先生刻畫的栩栩如生。他們?yōu)槊裰髯杂珊头饨ǜ呒易鞫窢帲麄円蟾呒野阉麄儺斎丝?,他們隨時做好為革命犧牲的準備。覺民的琴,覺慧的鳴鳳,都給了他們反抗的最好的精神動力。梅表姐和覺新抵受不住封建勢力的壓迫,而兩個相愛的人永遠分開,這是一個悲劇。同為反抗的琴和覺民是勝利的。

鳴鳳的死讓人心痛。曾經覺慧那樣熾熱的追求鳴鳳,而身處舊社會,被封建勢力所壓迫的鳴鳳,她總是逆來順受的。“命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鳴鳳總用這話來告訴自己必須忍受,必須包容這一切,這所有的都不是自己能夠選擇的。最后,鳴鳳要被送給馮老爺家做小妾,她也是無能為力的,她只有向覺慧求助,而覺慧也是心有余力而不足,鳴鳳心生悲哀和絕望,最后她選擇以跳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鳴鳳死了,這個為高家奉獻出自己全部的青春的女孩死了,而高家一如既往的平靜,似乎沒有人在意到這個生命的離去,如此冷漠的高公館讓人心生悲涼。

心愛的鳴鳳的死去,大嫂的難產而死,梅表姐的郁郁而終,大哥的始終為別人活著,家中腐朽勢力的黑暗,逼迫覺慧逃到重慶,他永遠的離開了高家,離開了這個他生長了20多年的地方。

故事到這里結束了,似乎也沒有結束。沒有人知道今后的覺慧生活的如何,他會不會像從前那樣有理想有追求,渴望革命,渴望民主自由。而這些,已經不重要了。經歷過血和淚,傷與痛才會成長。

《家》,新勢力與舊勢力相抵抗,新勢力在掙扎,但我堅信舊勢力一定會滅亡的,因為有這么一群有理想有追求可愛的有熱血的青年們!

正如巴金先生說的,青春是美麗的東西。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七

抽絲般的細碎漫長,終于還是把巴金的《家》給讀完了,雖然未能趕在考試的前面,但也慶幸著終是把它讀了,《家》讀書筆記。

惱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趕上那個時代,對于書中的青年應有之熱情無法去親歷著體驗了。對于封建制度那個早已陳死的東西,因為沒有受過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書中能引我同感的,卻是那些對于成長的感慨于無奈,甚至是帶著感傷的懷念。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這篇雜感卻非是要發(fā)些感慨,只是想發(fā)感想而已。

覺新與覺慧是書中兩個性格很對立的人物,一個逆來順受,一個從不屈服。覺新總是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覺慧堅持自己是對的而不會太在意別人。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作者有意把覺新置于悲劇之地來警醒青年,又把覺慧塑造成覺醒青年之典范以引導青年走向自由之路,讀書筆記大全《《家》讀書筆記》。但在現今這個社會,以在下拙見,覺新未必不可取,而覺慧又未必可齲覺新顧及家庭的和諧,寧愿將許多痛苦自己擔下,屢為別人意念而委屈自己,如此博愛、犧牲之精神當為世人之楷模。其不可取之處是明知別人是有意的傷害而逆受,近于懦弱,玨之死實是大過失。為人當有博愛、犧牲之品格,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實是社會溫暖之根源,但博愛之人更需有明辨是非之眼睛。覺慧之性格于當今社會可取之處不可太多,無論自己如何的正確都不可太執(zhí)著于自我,許多次他對于覺新的嘲諷指責都近乎惡毒。如今之青年都如覺慧般是很自我的,無論是對于朋友、兄弟甚至是父母都不肯稍作讓步,只顧及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肯替他人想半點。或許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老年人看新人總感嘆一輩不如一輩,上輩人總覺著下輩人行為方式不合情理,不顧情面。而這情理又多體現在人們相處時,懂情理的不肯傷了別人。而這些在新輩人眼中又多被責為圓滑。誠然,人們是越來越理性的,權利觀念越來越強,總不肯吃半點虧。然而,人總是活在社會中的,用完與他人接觸的,斷不能完全不顧及別人的。

大家或許會發(fā)現,無論棱角多分明的青年,到了中年以后都會變得溫和些,這便是世人所說的“世故”了,但從另一方面說,是因為人們成熟了,發(fā)現人與人的接觸中必須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的。

嘮嘮叨叨這么多,發(fā)現所寫的竟然與所要表達的并不那么一致,呵呵…想說的其實不多,只一個意思:做人不可太自我,要換位思考,多顧及一下別人的感受。畢竟和諧社會最終還是人與人的和諧。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八

談了兩個人,還有一個不算主人公,就已經費了這么多文字。也許是我要說的太多了。

再來談談二表哥覺民,不知是因為我對“覺民”二字的反感,還是對某些事實的印證,總之覺民的開始除了第一句話都令我感到厭惡,仿佛是一個小人;也許有些電影的老二都是油滑的或是“覺民”讓我想起了那個電影的油滑角色,總之他在我的腦子里一直是帶著一副金絲眼鏡(我并未看仔細他的描寫,卻腦中明確了他戴眼鏡的樣子,直到后來說到“那一副金絲眼鏡”,令我也是很驚訝),很狡詐,很無賴的感覺。那封信,讓我對他的性格定了格……之后的一切仿佛是受最初印象的影響,令我很困惑:對大哥的憐憫——很假;對覺慧的關心——沒意思;對琴的愛情——也過于激進。只有最后的送別,讓我對他的認識又回到了零刻線。說明我好像錯了。但他到底是什么人?我卻不懂了。我只明白他是一個介于覺新和覺慧性格中間的人,象墻上草,兩邊倒,沒有主見的樣子。我還覺得他是會毀掉琴的。最后他的“覺醒”令我有些欣慰,也看到了他光輝的未來。

談到覺民,就想到了琴。或許現在女子美發(fā)比男子強多了,女學生進學堂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了,所以下意識的我沒有認為這是錯的。并且我覺得琴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女子。仿佛在我的眼里,《家》講述的男子都是循序漸進的,而女子卻是愛憎分明的。一個優(yōu)秀的新青年,徘徊在新與舊的之間,她這樣的尺度,最令我滿意。她不象鳴鳳和瑞鈺那樣有經歷,那樣“懂事”,可卻給人一種可愛無暇并略帶憂郁的感覺。覺民嘛,我看不懂。還要多說一些,我不知她和覺慧的感情是怎樣的。巴金費了一些筆墨去說覺慧以前是愛過琴的,我不懂為什么這樣寫。最后他和她分別的一句句話和動作跟令我琢磨不清——他倆到底是怎么樣個關系?我想,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知識的增加,我會解決它的。這比我讀懂覺慧,讀懂覺民要容易得多了。

最后談談大表哥覺新。一個守舊的人,一個新潮的人。他的做法——擔起擔子,忍辱負重,都是可以被我理解的。他似乎有些太守舊了。反之,他又是太苦了:失去了前途——要是我,我也會這么做;失去了真摯的愛情——現實不會發(fā)生,但我處在當時的狀況下,也是會這樣做的;失去的親人——沒的可說;失去了所愛的人——令他覺得更對不起她;失去了愛人——最后一根稻草,失去了。人世間真的有這么苦的人啊!我的憐愛之心又洶涌起來,不聽話的兩個弟弟,要是我,我真的活不下去。這個時候,還去說什么“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能活下去就不錯了。這個時候,還能把持家務,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偉人。我們可以想想,這樣一個苦人,即使守舊一點,誰又能說什么呢?不是么?是的。我是痛恨他如此守舊,不近人情,可是,且不說覺民,如果讓我從覺慧和覺新中選一個,我寧愿選后者。

大家都以為我談完覺新會談兩個人。事實上,我要談三個人。

梅表姐。我不明白她為什么會是主角,為什么會有人為了她而流淚(我是指讀者),為什么會有人因為她而看不下去(或許是電視劇和越劇的刻畫)。上面說過,我后半部仍的確曾看不下去過,但是,梅姐的死我是以一種平和的心去看的,甚至沒有“讓我的心中產生了一絲波瀾”。也許錢梅芬的相貌性格在我心中不重視,現在想來,我也很為她感到悲哀,可是,為什么我沒有一絲感覺呢?我明白了。梅姐遠嫁后的時光巴先生描寫得太少,以至于使我聯想不起痛苦的經歷。放過我吧,放過梅姐吧,我真的不知我要去說什么……

少奶奶瑞鈺。這是個該說說的人。她也是一個懂事的人,她懂得禮教是荒謬卻要執(zhí)行,懂得愛情是虛偽卻要進行。我覺得她和守舊后的覺新才真是一對。她的和善,她的容忍,她的平靜,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大家閨秀。我有時在想,也許當上少奶奶的鳴鳳也會是這樣子?不,鳴鳳更注重的是愛情,而她更注重的是“人情”。試問,她會是真心喜歡梅姐?我覺得不會。她只是為了幫助覺新去掉一塊心病,她去愛梅姐,總比覺新留下功夫去心系梅姐要好得多??蛇@終歸是失敗的,卻也正好印證著封建王朝的失敗。 她的死,確實在我心中泛起過波瀾。我不希望她死,因為似乎的這部作品說的是好人沒好報。我明白。他其實想說不要懦弱的活在封建下,要反抗……但是,為了覺新,為了家庭,為了讀者,是否可以不寫得那樣慘,正像覺慧腦中的“四個五個六個棺材”。她的死,我確實沒有過驚天動地的觸動,卻很突然。因為劇情太“沖突”了,不讓人有絲毫喘息,以至于我驚訝的回過去連看了三遍。老太爺的死就讓我悲痛,一直積攢到這里,終于爆發(fā)了——使我又停止讀了下來。

第三個人是誰呢?是報社的許倩如?是裹小腳的淑貞?是做了姨太太的婉兒?是私立公館的克定(好像是叫克定)?……都不是,正是讓我很悲痛的高老太爺。為什么?我為他感到痛恨,不值,悲哀。老太爺其實是被克定(真的忘了是不是他)氣死的,吃藥后回復的第二次生命又是被巫師嚇死的。老太爺就這么死了,這我不感慨,這就是命。但是,整天的各房不合,兒孫造反才是讓我為老太爺心碎的。我們都說換位思考,試想一想,哪一個人不希望把自己的家管好?哪一個不愛自己的子孫?就是現在,哪一個人不希望看到“四世同堂”?封建的表象的確實在老太爺上體現,但真正令人刻骨銘心、咬牙痛恨的人是“克”字輩的人,他們才真是這個社會下的產物。而在那些所謂“新潮人”的眼中,這是罪孽,他們在看笑話、在看把戲。我知道,那是在寫以前,以前是不同的。這么多天來,我一直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墒?,家中真正又有幾個人從心底敬重高老太爺呢?“克”字輩中有有誰?當他躺在椅子上想到“他第一次認為自己好像是錯了”,我竟然以為這是覺慧所想。他的確有錯。但兒孫不孝是他的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知道老太爺平時的言行過于鄭重。可是,當你的孫子離家出走,哪個不會生氣,哪個不會象征性的說幾句“嚴詞”?臨終對覺慧覺民說著“要好好讀書”,成家立業(yè)。誰的心中不恁的悲痛?這就是所謂的“封建”?這是老年人的心理啊……

一口氣寫了兩個小時的我長舒一口氣,我要歇歇……

最后,看完了《家》,說完了每個人,我想能否探討一下《家》的深層含義呢?如果說我對人物性格的眼光還過于“毛躁”,那么,是否探討這個就會好些?我努力去做。

文中出現過兩種人,一種以覺慧、高老太爺為代表,是以自己為主的。他們不能忍受別人做逾越自己同意范圍的事,他們以“我”為主。還有一類是以覺新夫婦為代表的,是以大局為重,努力讓自己做的大家都滿意的人。他們以“你”為主。那么,到底是以誰為主好呢?我傾向于以“你”為主??催^《家》,你不覺得他們夫婦很“偉大”?因為從這一點上來看,覺新夫婦似乎永遠在為別人考慮,真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說大了)。這樣的人,會使人在焦躁中心寬,卻容易因心事過重而遭人口舌。但是,這樣的人,是否比不顧一切親情友情愛情,一心追“新潮”的人好一些、偉大一些呢?!是的。是的,他們很累,可是做到別人都很好不是更好么?是的,他們也有不妥之處,可是他們不也在努力改變嗎?他們也是沒有“縛雞之力”的。

我們常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管家的一個不能少。我們看《家》中有很多關于“忘記”的描寫:外邊戰(zhàn)亂,里面打牌,牌讓他們忘記了;周氏不一會兒就忘記了這個身世悲慘的女子;錢太太看見覺新,以前的事便忘記了,大喊起來;覺慧不久就忘記了這個女子……太多了太多了……為什么?為什么以“你”為主的人在他的前后出現過“忘記”二字(當然,除了以“忘記”褒義的意思出現)的時候要少得多?是因為他們心系社會,心系家人,心系……這仍然夸張了。因為要說社會,他們的確有些遠。但這,卻就是我要說的《家》給我的終極意義。若“你”不是世界,維和部隊、紅十字會不會出現;若“你”不是世界,奧運不會引人注目;若你不是世界,也許世界早已滅亡……我常常在想,如果每個人都以“你”為世界,那么世上或許反而不好,但是,如今這樣的人太少,以至于家庭、社會的不和諧、吵架太多太多。如果我,考慮一下他人,或許家庭真的會很和睦,世界真的會很美好。那么,自己身上背負一些事,心中承擔一些事,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在努力去做。作為激流三部曲,《家》也確實帶給了我這樣一股激流,這樣一抹清新的味道……

不管怎樣,我認為《家》可以是個好例子,代表了當時的社會。若現在我們仍拿70年前的眼光來看的話,或許會按巴金先生的原意來理解,但是,正因為她沒有刺穿人的心,僅僅是痛,反而更加使人回味珍惜起自己的時光了。事事都有兩面,我看了《家》,僅僅感想了這么多,但我覺得這些感想很有意義,對我的啟示也很大。有一句話不錯,就拿她來結尾吧:人生,就是在不斷的蜿蜒的經歷中成熟的。我想,看書,也是一種經歷吧……

沒有寫過這么長的讀后感,也許是因為壓在心中的太多太許久了吧。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九

家中精彩的情節(jié)很多,例如“克定受罰”精彩的展示了封建禮教的虛偽和必然消亡。 “捉鬼風波” 表現了青年人敢于斗爭的無畏勇氣,使人讀來感到暢快淋漓?!把庵疄摹敝腥疴曉陔y產中死去,使覺新突然明白了,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奪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說筆調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義”的破產。我最喜歡的情節(jié)是“鳴鳳投湖”。

當鳴鳳知道逼她出嫁的消息后,在深夜來到了覺慧的窗下,她希望能看到覺慧,向他訴說自己的痛苦和愛情。鳴鳳幾次敲窗的細節(jié)逼真的寫出了這位少女痛苦焦急的心情,以及他對覺慧的強烈的期待和希望。進了屋子,他看到覺慧只顧忙于寫稿,鳴鳳只想和他講兩句話,把此事告訴他。可覺慧卻被蒙在鼓里告訴她兩天以后才能陪她說話。鳴鳳沒有希望了,因為她過了這一夜就不在人世了。她不怨恨覺慧,他看到覺慧真的很忙所以懷著留戀絕望的心情離開了覺慧,走到了湖邊?!八宦飞厦髦?,費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她茫然地立在那里,回想著許許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關系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腦子里重現?!瓰槭裁慈藗儐螁我遘k她,傷害她,不給她一瞥溫和的眼光,不給她一顆同情的心,甚至沒有人來為她發(fā)出一聲憐憫的嘆息!她順從地接受了一切災禍,她毫無怨言。后來她終于得到了安慰,得到了純潔的、男性的愛,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她滿足了。但是他的愛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給她添了一些痛苦的回憶。

他的愛曾經允許過她許多美妙的幻夢,然而它現在卻把她丟進了黑暗的深淵。她愛生活,她愛一切,可是生活的門面面地關住了她,只給她留下那一條墮落的路。她想到這里,那條路便明顯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帶著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雖然在黑暗里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焉碜油对诰К撉宄旱暮?,那里倒是一個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個清白的身子。她要跳進湖水里去?!珢鬯耍荒軌蚴У羲?。在生活中她所得到的就只有他的愛。難道這一點她也沒有權利享受?為什么所有的人都還活著,她在這樣輕的年紀就應該離開這個世界?這些問題一個一個在她的腦子里盤旋。…她死了,對這個世界,對這個公館并不是什么損失,人們很快地就忘記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過一般?!拔业纳婢褪沁@樣地孤寂嗎?”她想著,她的心里充滿著無處傾訴的哀怨?!耆靼琢?。他是不能夠到她這里來的。永遠有一堵墻隔開他們兩個人。他是屬于另一個環(huán)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業(yè)。她不能夠拉住他,她不能夠妨礙他,她不能夠把他永遠拉在她的身邊。她應該放棄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讓他犧牲他的一切來救她。她應該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應該永久地去了。她這樣想著,就定下了最后的決心。她又感到一陣心痛。她緊緊地按住了胸膛。

她依舊坐在那里,她用留戀的眼光看著黑暗中的一切。她還在想。她所想的只是他一個人。她想著,臉上時時浮出凄涼的微笑,但是眼睛里還有淚珠。最后她懶洋洋地站起來,用極其溫柔而凄楚的聲音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里一跳。”鳴鳳投湖前的心理描寫非常細膩,語言清新自然,明快流暢,充滿著烈火一般的激情 。這樣的描寫不僅使鳴鳳在這特定的環(huán)境下的感情,情緒,心理狀態(tài),躍然紙上,而且像散文詩似的給人以意境美的藝術享受。

《家》是不朽的,但它也有不足之處。它的主要缺點在于通篇缺乏藝術錘煉。小說中敘述和描寫參半,許多對話太急于表達思想,以至于失去了口語的語氣和韻味,讀來好像聽演講。但這些缺點并不能遮蓋它的不凡之處。其中小說的開頭和結尾就頗有匠心。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地公館:“有著黑漆大門的公館靜寂地并排立在寒風里。兩個永遠沉默的石獅子蹲在門口。門開著,好像一只怪獸的大口。里面是一個黑洞,這里面有什么東西,誰也望不見。每個公館都經過了相當長的年代,或是更換了幾個姓。每一個公館都有它自己的秘密。大門上的黑漆脫落了,又涂上新的,雖然經過了這些改變,可是它們的秘密依舊不讓外面的人知道?!苯Y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地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著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會把他載到一個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長。那里有一個新的運動,有廣大的群眾,還有他的幾個通過信而未見面的熱情的年輕朋友。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guī)У轿粗某鞘泻臀粗娜巳褐虚g去?!詈笠淮伟蜒劬Φ粝蚝竺婵?,他輕輕地說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边@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后,讓人思緒隨水而流,不能立即離開書中的世界。覺慧的離家出走標志著他與封建大家庭的徹底決裂,是激流中的激蕩的浪花。

巴金在1980年4月4日<<《激流》總序>> 中寫道“ 這激流永遠動蕩著,并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過,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發(fā)射出種種的水花,這里面有愛,有恨,有歡樂,也有痛苦。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著排山之勢,向著唯一的海流去。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時候它才可以流到這海里,就沒有人能夠確定地知道了?!痹诮裉?,激流仍在奔騰,社會制度仍然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希望這激流之水能夠洗滌掉社會的糟粕,還我們一個理想的世界。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十

諸子百家這本書,選取了先秦直至清朝時期各個時代思想界的代表著作25部,涵蓋了儒、道、法、墨、名、兵、小說、雜學等八個學派。

其中儒家提倡仁義仁政;道家贊揚無為清凈;法家說的是以法治國;墨家這闡訴兼愛非攻;名家、雜家、兵家、小說家、縱橫、陰陽等,在爭鳴中孕育著博大精深的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鬃邮谴呵锬┢隰攪?,名丘,子仲尼,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建者,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主張“仁”“孝”“有教無類”等思想。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子名況,字卿,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哲學家,其著作有《天論》《非相》等。

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和莊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曰字伯陽,楚國苦縣人,春秋時期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后被莊周發(fā)展,被視為宗師。莊子,名周,字子休,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先秦莊周學派創(chuàng)始人,后退隱江湖,以編草鞋為生,寓言傳道,著書十萬余言。

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韓非子等。管仲名夷吾,潁上人,春秋初期齊國主政之卿,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人稱“春秋第一相”,有《管子》一書傳世。韓非子,名韓非,戰(zhàn)國末期韓國貴族,著名思想家、散文家“喜刑名法術之學”,為先秦法家集大成者,后被李斯陷害,被迫服毒自殺。

墨家:主要人物墨子,姓墨名霍,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科學家與人權活動家,先秦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

另外,雜學代表人物有呂不韋、劉安;名家主要人物有公孫龍;兵家有孫武;小說家有劉義慶、顏之推等。

《諸子百家》一書會有它自身的時代局限性,但也必然有它的超前性和真理性。對于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我們唯有對其進行實事求是地科學研究和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和弘揚這份瑰寶!

博雷書家讀書筆記篇十一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我十分喜愛它。相信大家都知道并且都讀過這本書,故事的內容就不需要介紹了。

看完這本書后,特別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后,我真的覺得書中的覺慧與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殘酷的現實確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親死后四個月,二姐就患“女兒癆”死了。她性情溫和,從小熟讀《烈女傳》,她學到了許多封建“婦道”,知道作為女人,要順從一切,忍受一切。那本書里,有個寡婦因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個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燒死,也不出來,因為怕失體面。二姐熟讀這本書后,顯得與她年齡不大相符的沉默與憂郁。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結束了。

大哥的處境十分困難,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來與一個從小在李家走動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這門親事后來沒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紙團的辦法,選中了另一個姓張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虛話,雖滿肚委曲,但也沒有反抗,也從不曾想到反抗。后來祖父死了,恰好這時大嫂懷孕,臨盆在即,這就成為叔嬸們打擊他們的可趁之機,他們一方面在祖父靈堂前提出分遺產,一方面又認為祖父去世不久,長房在服孝期間,在家生孩子,將與祖父在天之靈相沖,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鄉(xiāng)村去生產,說離開家里越遠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與長輩因循、敷衍、妥協、服從慣了,并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讓大嫂留下來在家生產的建議。他最后還是拿著衣被陪著自己的夫人上轎,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來。雖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玨那樣難產而死,但當孩子彌月以后,大嫂抱著孩子回家,巴金看著叔嬸們臉上所顯露勝利者虛偽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對這個大家庭的憎厭。

巴金是覺慧嗎?高家的悲劇源于李公館經歷的悲劇;鳴鳳、瑞玨、梅表姐這些悲劇人物的誕生,是巴金從李家悲劇生活的經歷中提煉出來的,這是因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劇。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經受了大量的心靈折磨以后,最后才演化成了小說《家》中覺慧的決心和眼淚。他比覺慧看到的更廣,也更深。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230666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