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荷塘月色教案完整版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篇一
初步體驗將沙和水有利結合,使玩沙活動更富情趣,培養(yǎng)幼兒分工合作,以大帶小的團體協(xié)作精神,感受接近大自然所帶來的樂趣。
喜歡參與游戲,體驗。
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2、各種塑料玩具(小鴨、小魚、烏龜、螃蟹、青蛙等);
3、活動前收集(小草、落葉、枝條若干);大場地沙池一塊。
(一)活動前的“熱身運動”
1、教師將幼兒帶到沙池邊,觀看沙池。引導幼兒談話:“哇!今天我們的沙池里來了好多的小客人,他們是誰呀?”幼兒答:“小鴨、小魚、烏龜、螃蟹、青蛙?!睅煟骸拔覀兿氯ズ退麄円黄鹜婧脝幔俊保ㄕ{起幼兒的積極性后)教師請幼兒做好進入沙池的準備。(脫鞋襪、卷袖口與褲口)
2、進入沙池,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學學沙池里的小動物:我學小鴨搖搖擺、我學小魚游呀游、我學青蛙跳跳跳、我學螃蟹橫著走、我學烏龜爬呀爬,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媽媽身邊來(請小朋友爬到老師身邊集中)。
(二)教師講解活動玩法和要求
玩法:先請幼兒在沙池里挖一個大坑作池塘,接著將挖好后將一次性臺布鋪在池塘底部(防止水很快滲入沙里);再把“池塘”灌滿水,然后將各種玩具放進“池塘”,最后在完成的作品加上一些裝飾。
(三)引題讓幼兒產生興趣
1、師:“今天小動物們和你們玩得可開心啦!可是它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們知道他們是住在哪里的嗎?請小朋友們動動腦筋想一想?”(幼兒開始自由討論)。
(四)幼兒活動,教師指導
1、兩位老師協(xié)商以大帶小原則,分別將中班小班幼兒分成六組。
2、根據幼兒的年齡和能力的情況,指導他們進行分工合作活動,中小班幼兒一起合作挖沙坑;中班幼兒進行鋪池塘、運水灌水;小班幼兒進行找、送小動物進池塘等。
3、活動時,提醒幼兒不要將沙弄到眼睛或鼻子等五官部位,要注意他人的安全和衛(wèi)生,懂得照顧小班幼兒。
4、教師點評活動情況,讓幼兒相互欣賞各種各樣的“池塘”作品。
游戲是最適宜于促進幼兒主體性和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理念轉化為行為,注重在活動中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把握時機及時引導,促使孩子們更深入進行游戲,讓孩子在健康游戲中得到更多的發(fā)展。
荷塘月色教案完整版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篇二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寫。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1、 課文第2小節(jié)寫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
樹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幽僻”、“寂寞”極言環(huán)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強了濃重的夜晚氣氛;“陰森森”虛寫,渲染恐怖的氛圍。這些景是憂悶郁結的作者眼中之景。寫月光雖然是“淡淡的”,但卻與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卻很好”,可見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 課文第4小節(jié)寫了什么?作者怎樣寫的?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寫了月下荷塘
靜態(tài): 葉:田田、亭亭
花:零星點綴
微 開著的--裊娜(輕盈多姿)
風 打著朵的--羞澀(嬌怯不語) 形象
過 如明珠--潔白
處 如星星--綠葉白花 色彩
如美人--纖塵不染
動態(tài): 花:花香,如歌聲
葉:凝碧的波痕:整齊而有節(jié)奏的波動
3、課文第5小節(jié)寫了什么景色?
學生回答:寫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過霧:薄薄的青霧
(3)通過荷花與荷葉寫月色的朦朧:像在牛乳中洗過,像籠著輕紗的夢。
(4)以樹影寫月色:畫,濃淡適宜
(5)通過光與影的和諧寫月色:和諧的旋律
4、討論第6節(jié)
學生自己分析,教師作適當點撥:
這一節(jié)寫荷塘的四周。在這里,作者運用了繪畫技巧來寫荷塘的環(huán)境。作者筆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濃淡相宜,明暗結合,喧寂相間。
(1)四面的樹(照應第2 節(jié))
有遠有近:楊柳最多--遠
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近
(2)寫樹不忘寫月色:陰陰的
(3)路燈光把作者從幻想中召回,最后兩句雖似寫景,實則點明心境。寫樹上的蟬聲與水里有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
5、小結
無邊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獲得了喜悅,但處于喜悅之中卻時而受到憂愁的牽制,即使遙想“熱鬧”、“風流”的采蓮盛況,也只得片刻歡欣,最終擺脫不了那滿懷的愁緒。作者所寫的景物淡雅、朦朧,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也是如此。從文章風格看,委婉掩抑,沒有悲喜的大起大落;從作者的個性看,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所以無論喜悅與憂愁,都是淡淡的。在寫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與景的交融。
板書:
景物的特點:淡雅、朦朧
作者的感情: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由學生找,談談體會,教師點撥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充滿詩意。
1、 比喻和擬人(結合課后練習三)
例如:
⑴.第4小節(jié)寫靜態(tài)荷花的三個比喻
效果:這一比喻與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營造出一種純美的非現實的境界。
⑵.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個“瀉”字寫出月輝照耀一瀉無余之景,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寫荷葉荷花“像籠著輕紗的夢”,表現了月下荷葉荷花輕飄柔美的姿容,通過寫葉和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
⑶.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效果:擬人的寫法賦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寫出荷花的神韻。
小結:比喻句加強了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使我們在遐思中獲得了無盡的美感享受。
擬人句更添景物靈秀動人的氣質。
2、 通感的運用(結合課后練習二)
教師向學生介紹通感修辭:
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一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
如:“愉快的笑聲……像平靜的海面上不斷從這兒那兒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濱仲夏夜》)
又如:“那笛聲里有故鄉(xiāng)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么撩人情思。
請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兩個通感句,體會其表達效果(見課后練習)
小結:通感的運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無限韻致,迷離精妙,另人情動神搖。
3、動詞和疊詞的使用(結合課后練習四)
小結:動詞使用精當生動,富于表現力
疊詞運用的效果:
(1)傳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態(tài)美,色彩美;
(2)增加了語言的音韻美:文氣舒展,音節(jié)和諧;
(3)深入細致地表現了思想感情。
1.歸納字詞
2.背誦4-6小節(jié)
荷塘月色教案完整版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篇三
1、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把荷塘和月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多角度描寫,以及寓情于景的寫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藝術手法(疊字、比喻、擬人、通感等)
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寫法。
作品表現出的復雜的思想問題。
一課時。
多媒體電腦。
情境教學法、對比教學法、反芻法。
一、導入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江蘇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名作有《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三、請找出本文最美的段落這是根據學生的思維走勢而定
四、多媒體顯示第四段部分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在劃線處設置熱字,邊講邊打開畫面。)
1、問寫了什么景?怎么寫的?
2、重點讓學生體會田田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的意境。
多媒體板書本段寫景的順序:
荷葉:荷葉田田似舞裙上靜此處用情
整體、特寫荷花:荷花裊娜猶含羞境法,精
荷香:荷香微微令人醉選畫面讓
荷波:涌動荷波脈脈情下動生沉浸其
3、小結:本段既有全景又有特寫,多角度描繪較全面、具體的體會。
4、品味此處用反芻法,像牛吃草后倒嚼一樣回過頭來細細體會。
⑴ 品其形,形中有韻:
舞女的裙(舒展生動)田田(平面狀)。
(個體)裊娜地開(優(yōu)美傳情)。
(群體)層層(立體狀)。
羞澀地朵(含蓄出韻)肩并肩(精神狀)。
⑵ 品其色,色中顯雅──視覺美
色彩美:凝碧、白(素淡、雅致)。
光澤美:明珠、星星(閃爍、光亮)。
⑶ 品其文,文中抒情──聽覺美:
疊音詞的廣泛使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粒粒星星縷縷密密脈脈。
這樣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節(jié)和諧。
選取不同風格音樂各一段,讓學生判斷哪段最適合配本段文字。
(此為開放式教學,根據文學作品的特點聯系其它藝術,立體感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五、講析第五段
1、齊讀本段。
2、問這段寫了什么?
3、問:這段怎么寫的?
⑴ 也用比喻、通感:
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②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③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⑵ 更多地使用了形象、準確、生動的動詞。
瀉:流動美此處用對比法激發(fā)
?。狠p柔美學生求知欲,訓練
籠:朦朧美其比較思維的能力
畫:靜態(tài)美檢驗理解的準確度
4、問:這里寫的是什么樣的月光,與唐詩《春江花月夜》中表現的月光是否一致?(多媒體顯示《春江花月夜》中有關的詩句)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流曲折地繞過長滿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鮮花樹木上,好像落了一層霜霰一樣發(fā)的,這如霜的月光從空中流下來,人們卻感覺不到它的飄飛,落在江中洲上的白沙上,只是使沙更白,而看不見沙的蹤影,江天一色,凈得連一絲塵埃都沒有,空曠的天宇只有一輪明月噴灑著清輝。)
明確:這里的月光是朦朧的?!洞航ㄔ乱埂返脑鹿馐丘?、明亮的。
六、小結第四、五兩段
這兩段描寫的是素淡、朦朧、幽靜的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這里已完全體現了本課中間開花帶動兩頭的設計思路,也由賞文深入到
七、引出對前三段和后兩段的講析體情
1、問:作者為什么要到這樣一個地方來?
明確: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連作者想排遣這不寧靜就想起了幽美的荷塘。
(板書作者行蹤:家──散步──荷塘)
2、問:在如此幽靜美妙之處,作者心情是否有所改變?
明確:
⑴ 有:心不寧靜──淡喜反映對現實的不滿。
⑵ 無:境太寧靜──襯托淡憂不能逃避現實。
3、采蓮的事體現作者什么愿望?
明確:體現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板書總結全文脈絡
荷塘月色
(素淡、朦朧、幽靜)
淡喜:散步(暫時擺脫) 憶江南(向往美好生活)
九、練習
多媒體顯示:
濃化學習的鑒賞性
鑒賞月下的荷塘一段的比喻句,做對聯練習:
1、荷葉如碧玉鋪滿塘青翠,月光。
2、微風送荷香,若有若無,時斷時續(xù)。
3、月下觀花,似星綴碧空別有一種情;霧中賞葉。
4、似睡燈光林間現,現出胸間之憂愁,憂愁是我心。
十、欣賞多媒體播放的配樂朗誦《荷塘月色》,進一步體會本文的意境
荷塘月色教案完整版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篇四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3、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1、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2、理解關鍵語句,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1、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2、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品味、領悟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寫作特點。
3時
第一課時
一、 單元導讀
同學們,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現當代詩歌,對其有了整體把握,知道詩歌是感情感情與認識相統(tǒng)一的精神活動,從毛澤東與徐志摩的詩中我們似乎看出了一個是豪放,一個事婉約。詩歌所表達的是作者瞬間的感情,具有跳躍性,要我們用想象與聯想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咱們這單元要學習現當代散文,散文是作者生活中的瑣碎見聞和點滴情感,有人說閱讀散文就好像我們同作者一同散步。
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30頁,大家用一兩分鐘的時間閱讀一下單元導讀。
散文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咱們這單元主要學習的是抒情散文。
大家用筆記下本單元的學習方法:
1、 通過品味語言來感知作品中的物象,進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加強藝術手法的賞析和文章借景抒情的特點。
3、 多誦讀。
二、 課文導入
師:大家有沒有看見過荷塘?能不能聯想到有關描寫荷塘或荷花的詩文?
明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鮮艷奪目,美不勝收的畫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寫出了荷花那種自然的清純美麗)
師: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歡?說說有關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文。
明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月亮勾起了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達獨自飲酒的寂寞與空虛。)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閑靜幽美,恬淡宜人。)
那么大家見過荷塘月色沒有?那么讓我們走近朱自清,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荷塘月色。
三、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東海人。他是現代散文家、詩人、教授。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谷諔?zhàn)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箲?zhàn)勝利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并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的學生運動。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時任清華教授,文章的第一句說“這幾天頗不寧靜”不寧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永遠是個謎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可以閱讀和掌握這篇文章之后,做進一步的探討。
四、整體把握
1、課文朗讀
(1) 師:一個人心里不寧靜或者說很煩,他會做什么?
明確:對,一個人不寧靜,他就要想辦法發(fā)泄,得到解脫
師: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們現在就把自己當成不寧靜的作者來熟悉一下課文。先由老師開頭讀文章的第1、2、3自然段,其余部分我想找同學朗讀。大家然后概括一下每段的段意。
(2)糾正字詞
乘涼 屑路 蓊蓊郁郁 踱著 點綴 裊娜 霎時 脈脈 酣眠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纖腰 沾裳 斂裾
(3)段落大意:
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候、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 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10段 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蹁回家門。
(4)朗讀指導:
朗讀時要注意停頓、重音、語調、語速。
五、情感把握
1、情感變化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fā)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fā)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郁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重新陷入郁悶)──這令我到底 惦著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悶)
2、文章感情的基調:
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六、作業(yè)
熟讀課文,找出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第二課時
一、 作業(yè)抽查
二、 課文分析
1、 第一自然段:
文章的第一句話是文章的文眼(祈禱畫龍點睛的作用)
師:作者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郁悶心情的?
明確: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潤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是縈繞砸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一是借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借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第二自然段:
(1)這個自然段主要寫去荷塘的小路,那這條小路有什么特點?
明確:幽僻是主要特點,多樹且是蓊蓊郁郁,,這樣就更顯幽深僻靜。
(如果把“幽僻”換成“幽靜”好不好?)
(2)通過文章我們可以感覺“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通過白天和夜晚,及沒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較的。
3、第三自然段
(1)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到的具體內容?
明確:“像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環(huán)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huán)境里,可以不作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了夜游的原因。
4、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寫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tài)柔美,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媚情態(tài)。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寧靜(動靜結合 擬人)
(2)疊詞:
疊詞不僅增強了物態(tài)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構成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旋律,富于音樂美。(聯系《再別康橋》)
(3)比喻,擬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顧名思義就是使人的各個感覺器官相同。也就是說,通感就是運用形象的語言把一種感官的感覺轉移到另一種感覺上,憑借感受的相通,使原來不可名狀的、難以言傳的感受,具體生動的表現出來,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此句將人的嗅覺轉移為聽覺,荷香如歌,若斷若續(xù),若有若無,不但形神兼?zhèn)?,而且新穎獨特,收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聲音很粗、聲音很甜、紅杏枝頭春意鬧。
(5)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
明確:寧靜,寄予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6)找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5、第五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1)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明確: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約會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無味。
?。核畾廨p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靜寫靜景,以“輕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升)升空而去,動靜太大,不合情境。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罩)顯得過于密實,厚重。
洗:突出月光柔和?!芭荨碧病#ㄅ荩┨?。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質感。(映出)太普通。
畫:如同一位畫師在作畫。(?。?/p>
奏:同上。
(2)作者為什么又要寫月影?會不會不協(xié)調?
明確: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燙傷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的更為精妙,一個“畫”字用的精妙,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月光與黑影同時存在,是和諧的。另一方面體現出了作者情感的復雜性。
(3)寫光與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于名曲得優(yōu)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明確:朦朧,和諧,給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5)找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6、第六自然段:荷塘四周
(1)為什么要寫四周?
明確:突出荷塘周圍環(huán)境的“靜”。
(2)最后一句話怎樣理解?
明確:即由蟬聲蛙聲來襯托靜謐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實蟬聲與蛙聲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現在才聽到,說明作者短暫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現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達到以動襯靜的效果。
(3)齊聲朗讀4、5、6自然段。
三、作業(yè):背誦4、5、6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抽查3位同學分別背誦4、5、6自然段
集體背誦
二、課文講解
1、學生快速瀏覽7—10自然段。
2、為什么引《采蓮賦》和《西洲曲》?
明確: 《采蓮賦》是寫采蓮女的愛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說明作者的態(tài)度——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寫采蓮女則為的是思戀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這里,與前面的情景形成對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自然將思緒拉回到現實。
總之,末兩節(jié)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huán)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xiāng)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三、 文章藝術分析(先提問學生文章的特點)
1、 情景交融
(1) 景物描寫。
標題“荷塘月色”規(guī)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這一規(guī)定體現了塘中風物的總體特征。
文章通過景物描寫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也頗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靜靜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葉子、花的總體特點都是朦朧的,這正與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這種心境合拍,表現出作者憂郁、哀傷的心情。
景物描寫的藝術水平:
a、通過繪形繪影繪聲繪色的細致描寫,傳達出對荷塘景色的視聽感受。例如,描繪荷花“裊娜的開著”和“羞澀的打著朵兒”,寫出了荷花盛開于待放的兩種美妙形態(tài)。
b、所見與想象相結合,擴大了描寫的范圍,適應了抒情的需要。例如對荷波的描寫。
c、動靜結合的描寫。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剛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發(fā)
找一位同學回答作者感情變化的脈絡。
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郁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重新陷入郁悶)──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悶)
作者通過景物的描寫和鮮明的對比來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語既情語文章對景物的描寫,不僅僅只是描寫,還有作者的感情。例如通過蟬聲的熱鬧來襯托出自己的哀愁。
2、 語言的咀嚼
(1) 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詞語,創(chuàng)造生動的意境。
a、動詞的選用。具體表現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背著手踱著”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又能表現作者心情,這與作者的心情轉為開朗相適應。
(2)善用疊詞
a、 “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b、“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么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愿驚動家人)
c、“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郁悶的心情)
d、“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e、“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f、“(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钡闹貜陀惺裁醋饔??(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g、“荷塘的四周,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復有什么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后得出結論)
3、善用比喻、擬人、通感修辭手法,是語言形象生動,創(chuàng)造出引人入勝的意境。
a、如“裊娜的開著的”、“羞澀的打著朵兒的”、“剛出浴的美人”擬人手法的運用使荷花形神兼?zhèn)洹?/p>
b、通感手法的運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借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難以言傳的感受具體生動地表現出來,耐人尋味。
c、結合課后練習二講解。
四、學生自由閱讀。
五、作業(yè)
1、熟讀課文,背誦4、5、6自然段。
2、完成課后練習
荷塘月色教案完整版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篇五
一、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三、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四、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五、背誦課文第4-6段
目的一、二
背誦課文
1、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上。
2、安排三課時
整體感知課文,學習文章第一部分
一、導入課文
作者介紹: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等地中學任教。1923年發(fā)表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chuàng)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tài)。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一例:一律。
豐姿:風度儀態(tài),一般指美好的姿態(tài)。也寫作“風姿”。
大意:大概的輪廓
三、聽錄音朗讀,并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整體把握,明確結構,寫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xiāng)思。(偏重抒情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變化是:“心里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fā)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體現了一種復雜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這可從文章中的景物中見出。
四、講讀第一部分:
1、第一段點撥分析:開篇第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一個“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繪制的荷塘月色圖畫,構成了一個恬靜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實處落筆,滲透一個“靜”字?!扒那摹?、“輕輕”。悄悄出門,輕輕進門,一是為了不影響家人,二是表現了一種孤寂的心態(tài)。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2、第二段點撥分析:寫去荷塘心經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朋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小結:寫作者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五、布置作業(yè):
預習課文第二部分,準備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學步驟:
一、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總起: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寫月光下的荷塘。
第五段寫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寫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得到了一種安寧,但當他聽到了熱鬧的蟬聲與蛙聲之后,突然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F實無法給他一種理想的“寧靜”,于是他便力求從想象中尋求。
(一)講讀第4小節(jié):指名同學朗讀第4節(jié),并劃出本節(jié)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著寫花,白色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著是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最后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余地是極大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tài),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xù)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huán)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3、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tài)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tài)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tài)。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二)講解第五節(jié)
指名同學朗讀第五節(jié),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
1、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瀉、浮、洗。)
2、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么?(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tài),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tài),“升”則失之輕柔。)
(三)講讀第六節(jié)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節(jié)
這一節(jié)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huán)境特點。最后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四)總結:
第二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二、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運用的“通感”修辭手法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總結課文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情況:
學生誦讀十分鐘,教師檢查
二、講讀第三部分
1、這一部分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想。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fā)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xiāng)的哀愁,這種鄉(xiāng)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收巧放。最見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實,一切照舊。到這里,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辟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實社會帶來的結果。
三、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
本文的語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體現。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寫靜態(tài)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庇尚嵊X向聽覺轉移?!翱|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有意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中跳躍?!扒逑恪迸c“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yōu)雅和寧靜來。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庇梢曈X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yōu)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三是疊字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四、小結
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布置作業(yè):
課時訓練
教學后記:《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我認為作者表現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著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云、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于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于是,由賞景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jié)”“風流的季節(jié)”,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來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路感受:自由——(苦悶)
第二課時
第四節(jié)
田田(多)
荷葉
亭亭(美)
零星點綴、白(色)形態(tài)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裊娜、羞澀(態(tài))
塘荷香:縷縷——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像閃電(快)
荷波動態(tài)美
凝碧(色)
流水:脈脈(態(tài))靜態(tài)美
第五節(jié)
(正面)月光瀉—輕柔
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面)黑影、倩影
第六節(jié)
樹:重重、陰陰(沉郁)
遠山:隱隱約約
四周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蟬鳴、蛙叫
第三課時
聯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荷塘月色教案完整版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篇六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繪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并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
1、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2、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多媒體、學生課下分組在網上查閱的資料實物投影文字稿。
一、復習導入
課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張清華園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讀錄音。
回答:通過朗讀來體會。
2、大家一起朗讀課文中的寫景重點段落四、五、六3節(jié)。
二、質疑
1、提問:在朗讀中,大家有沒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樣的特點?
回答:一種朦朧的美。
2、點撥:很好。那大家讀過幾遍后,而有沒有想過文中的朦朧感是怎樣產生的?同時,大家預習過課文,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現在可以提出來。
回答1:作者的筆下景物的朦朧美與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聯系,因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
這篇散文除了寫景很美外,有些語句不太明白。
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白天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么也沒有。
三、資料交流
(大家集體交流討論。)
(由同學上來展示資料。)
2、討論:《一封信》“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笨梢钥闯鲎髡吖陋氠葆搴蜔灥男那椤?/p>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罷了?!北憩F作者不滿現實,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清前進的方向。
3、結論:從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作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自由知識分子,他也有過苦悶彷徨。
4、小結:
不錯,有了這么多資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幾句話和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心情有很大關系,請大家談談自己看法。
討論:“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從本文寫作背景看,開門見山點明了作者當時的苦悶彷徨的心境。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苯Y合本段其它語句,作者越是喜愛這片靜謐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的感受。
“但熱鬧的是他們,我什么也沒有?!秉c明了作者雖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釋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現實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體把同學們的觀點顯示在大屏幕上。)
四、課文解讀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田田”──多,連綿不絕。
(通過直觀優(yōu)美的荷塘圖片來啟發(fā)引導。)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志,典雅,圣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
(展示動感的荷葉圖片。)
3、“層層”──高低有序。(圖片)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展示對比圖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因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钡摹懊鳌敝橄嗨?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tài)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展示對比圖片。)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tài)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tài)美。
(展示powerpoint課件中的對比頁面.)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xù)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一起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強化理解記憶。)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敝械摹邦潉?、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tài),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tài)。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展示動感荷葉圖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圖片)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tài)美。(圖片)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tài)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tài)。(圖片)
小結:從形態(tài)、動態(tài)、靜態(tài)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瀉”、“浮”、“畫”、“洗”。
“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tài),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
“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系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fā)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yōu)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中采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
本文根據作者的游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確立課題(作業(yè))
在比較中,我們一起也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學還有想進一步了解朱自清的想法,這很好,可以把剛才在比較中的出的結論總結成文,也可以提出,你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想從哪方面繼續(xù)了解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朱自清散文研究”這個大課題下,確立自己相關的子課題。
1、《荷塘月色》中關鍵語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學習的難點,特別是寫作背景的介紹很難使學生感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通過質疑,明確問題,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關資料,包括網上查找信息、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資料等,再到課堂上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尋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利用圖片、朗讀錄音以及動感的flash音畫配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強了直觀性,加大了課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了閱讀分析鑒賞的能力,課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學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學生也有興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課外推薦閱讀,在教學中,學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點,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2113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