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優(yōu)秀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4 06:27:20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優(yōu)秀17篇)
時間:2023-12-14 06:27:20     小編:筆硯

教案應該明確教學目標,并對教學內容進行詳細分析,確保教學過程合理有序。在編寫教案之前,教師需要對所教授的知識點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這些教案是經過實際教學驗證的,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一

教學目標: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動中,探索并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2、引導同學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分數除以整數的算理,歸納計算方法,并能根據題目特點靈活選用較合適的計算方法。

3、能夠運用分數除以整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將計算與生活緊密結合,培養(yǎng)同學的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分數除法的意義。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整數除以整數以和小數除法,今天我們將來學習數除法。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幾個小朋友有關分餅的問題,請你們列出算式并計算,看誰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塊餅,4個人共吃多少塊餅?

(2)把2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吃了多少塊餅?

(3)有2塊餅,分給每人1/2塊,可分給幾個人?

2、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三個算式,觀察一下這三個算式的已知數和得數,說一說它們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運算?這就是分數除法的意義。

師:討論: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一樣嗎?

總結: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二、探究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1)。

引導參與,探究新知。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分數除法的意義,那么如何來計算呢?請同學們看黑板。

出示問題1。

請大家拿出一張操作紙,涂色表示出這張紙的4/7。

師: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樣列式?4/7÷2。

請同學們通過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來研究4/7÷2怎樣計算。小組合作,匯報交流。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二

教學理念:

讓學生在廣泛的探究時空中,在明主平等、輕松愉悅的氛圍里,應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問難、釋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辨析,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分類的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疑。

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文內容,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課內容,提出疑難問題。

二、課始集疑。

1、揭題。

2、集疑:同學們課前都進行認真的預習,現在請同學們把預習中沒有解決的、需要在本節(jié)課上請老師、同學們幫助解決的問題提出來。

過渡:剛才這些問題都提的非常好,我們這節(jié)課就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先請同學們認識一件物體。

三、課中釋疑。

一認識天平:課件出示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認識等式。

1、演示課件寫出式子。

在左邊放二個40克的物體,右邊放一個50克的法碼,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用一個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40+50100。

再在左邊放一個30克的物體,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40+50+30100。

把左邊的一個30克的物體換成10克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40+50+10=100。

再把左邊的10克與50克的物體換成未知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40+x100。

再把左邊的未知的物體換成另一個未知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40+x=100。

再把左邊的物體換成二個未知的,右邊另加上一個5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x+x=150。

2、分類。

剛才我們寫出了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這些式子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分類嗎?請小組討論按照什么樣的標準分?并把分類結果寫在卡片上。

展示同學們不同的分類,并說說你們是按照什么標準分的?

師: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有不同的結果。剛才同學們的分類都是正確的,為了解決剛才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今天就研究這一種分法。(分成等式與不等式兩類的)。

3、理解概念。

師:為什么這么分?你們發(fā)現了這一類式子有什么特點?左右兩邊相等。

揭示:像這樣表示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書:等式)。

誰來舉一些例子說說什么是等式?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三

教學內容:教材第5~6頁例2、例3和練一練,練習一第48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地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取近似值的進一法。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一個圓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個部分的一層紙);學生準備一個圓柱體。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復習圓柱的特征。提問:圓柱有什么特征?

2.計算下面圓柱的側面積(口頭列式):

(1)底面周長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徑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徑1厘米,高3.5厘米。

3.提問:圓柱的一個底面面積怎樣計算?

4.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那么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呢?這節(jié)課就學習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表面積計算方法。

(1)請同學們拿出圓柱來看一看,想一想圓柱的表而包括哪幾個部分,然后告訴大家。指名學生拿出圓柞,邊指邊說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幾個部分。

(2)教師演示。

出示教具,說明把表面全部展開,看一看得到什么圖形,和大家說的對不對。揭下圓柱表面的紙,貼在黑板上,再與圓柱對比說明各個部分,明確圓柱表面包括一個側面和兩個相等的圓。

(3)得出公式。

2.教學例2。

出示例2,學生讀題。提問:這道題分哪幾步來算?你們會做嗎?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每一步的具體含義,是怎樣算的。

3.組織練習。

做練一練第1題。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說這兩題計算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指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要注意題里的條件,正確列出算式計算。

4.教學例3。

出示例3,學生讀題。提問:這道題實際是求什么?這里求表面積與例2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只要用側面積加一個底面積)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追問為什么只加一個底面積。強調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說明用進一法,并讓學生說明結果的近似值,板書訂正。

5.組織練習。

(1)下面的數用進一法保留整數,各是多少?(口答)。

162.329.43.842.6。

(2)做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口答前兩步各求什么,怎樣算的。(老師板書算式)提問:第三步要怎樣算,為什么只加一個底面積。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學習子什么內容?你學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圓柱表面積在實際應用中,要注意題里的實際情況,弄清什么時候要側面積加兩個底面積,什么時候要側面積加一個底面積,什么時候只要求側面積,然后計算結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數時,一般要用進一法。

四、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一第5~7題。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四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guī)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fā)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fā)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圣的數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在上帝創(chuàng)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并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后來“0”終于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五

教學內容:

實驗教材第一冊1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擲雙色片,學習用“|”和數字來表示所統計的紅藍雙色片數目。

2.用紅藍雙色片擺出5以內數的各種分拆,從無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進行記憶,培養(yǎng)學生合作、觀察、歸納、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對投擲結果的可能性進行猜測,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

用紅藍雙色片擺出5以內數的各種分拆,從無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進行記憶,培養(yǎng)學生合作、觀察、歸納、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學難點:

可能性的猜測。

教學準備:

紅藍水筆各1支,同桌一個一次性杯子,10個雙色片。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學會表達。

1.明確要求。

2.學習記錄。

(1)教師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圖片,學生記錄(邊記錄邊反饋)。

小結:我們可以用“|”也可以用數字來記錄,當哪一種顏色的圓片沒有時,我們用0來記錄。

(2)這些題是什么意思呢?(書16頁題1)。

學生討論、交流。

(3)學生練習并反饋。

想不想自己擲、自己記?同桌一人擲一人記,圓片任意拿,每人兩次。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二、動手動腦,發(fā)現新知。

活動一:分組活動,感受新知。

1.同桌合作,一人擲一人記(第1、2組擲3個圓片,第3、4組擲4個圓片)。

2.學生匯報各種情況,教師板書于可移動的卡片上。

3.觀察并整理。

這么多的情況老師一下子記不住,你們有沒有好辦法?

學生整理匯報,教師移動卡片。

4.你們能把這些全都記住嗎?你是怎么記的?

學生交流方法。

(1)左邊一列的數字越來越小,右邊的一列數字越來越大。

(2)兩個好朋友一塊記,如:1和3、3和1都組成4。

5.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一記。

6.對口令:拍拍手,我出3,你出幾?(師生、生生)。

活動二:獨立嘗試,整理記錄。

1.如果有2個或5個雙色片,會有哪些不同的投擲情況呢?你能有規(guī)律的記錄下來嗎?學生獨立解決。

2.反饋板書。

3.小結。

4.對口令。

活動三:深入探究,有序思考。

2.學生上臺翻轉圓片。

他翻得對嗎?有什么秘密?

3.請你們?yōu)樾《《∮涗泟偛诺慕Y果。

4.如果沒有圖,你能記住嗎?學生嘗試記憶。

三、回顧總結,提出要求。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2.想知道10個雙色片的投擲情況嗎?回家后試一試,并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一記。

四、故事激疑,猜測驗證。

1.聽故事,想原因。

2.探索原因。

小組4人,共20個雙色片,每人擲1次,并記錄結果。

師生統計各種結果出現的次數。

3.觀察,比較:哪些擲的結果經常出現,哪些擲的結果很少出現?

得出結論:同一色的情況較少出現,中間幾種情況出現的較多。

師小結:全部是紅色的和全部是藍色的結果很少出現,所以那個財主總是輸。其實這里面還有更深奧的秘密,希望你們長大后能揭開這個秘密。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六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第一冊p32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能夠辨認和區(qū)別這些圖形。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征。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4、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辨認和區(qū)別各種立體圖形。

教學難點: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生:(每個小組一份)鞋盒、牙膏盒、藥盒、磁帶盒子;易拉罐、鉛筆、茶葉罐;魔方、骰子、小立方體10個;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師:課件、各種形狀的實物若干、獎品、四種抽象出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出示講臺上的一些實物: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笥?,你認識它們嗎?(學生自由說各個實物名稱,師指出:它們都是同學們生活中的好朋友。

生分組活動:說出帶來的東西的名稱。

師:大家?guī)У臇|西可真多啊!看看這些物體,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嗎?(鼓勵質疑)。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物體(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

1、學具分類,初步感知。

a、動手操作。

師:你們看一看這么多物品中,有沒有形狀相同的物品呢?你們能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塊兒嗎?請每個小組里的小朋友共同動手分一分。

學生分組操作,師巡視(2分鐘)。

b、匯報反饋。

師: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說說你們分了幾類?是怎么分的?(3分鐘)。

讓學生邊說邊舉起來讓大家看。

師:他們小組是這樣分的,和你們組是一樣的嗎?

c、小結概念。

師:每種形狀的物體它們都有個共同的名字,你能給每類物體起個名字嗎?

指名生回答,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guī)范各種名稱,并板書名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2、動手操作,感知特點。

a、感知長方體。

師:(舉起球)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請你也舉起一個球,互相看看拿對了嗎?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師帶領學生依次放回圓柱和正方體。

師:看看桌子上現在有的是什么樣的物體?請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手中的長方體,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在小組里和小朋友說一說。(2分鐘)。

b、匯報反饋。

師:誰能用響亮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你是怎么感覺到的?(5分鐘)。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規(guī)范語言名稱。并板書:長方體:平面。

c、感知正方體、圓柱、球。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現在你還想認識什么形狀的物體,就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組的小朋友說說你的感覺。

d、集體反饋各種物體的特征。

師:哪個小朋友能來說說你認識的什么物體?有什么感覺?

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板書出各種物體的特征。每匯報完一種,老師請不是拿這種物體的小朋友找一個來看一看,摸一摸,驗證了他的感覺后再板書。

e、比較。

師:剛才小朋友們都發(fā)現了圓柱和球能滾,那他們滾的是不是一樣的呢?

指名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能說清楚就要鼓勵。

3、抽象思維,形成表象。

師:這幾種物體,如果去掉了它們美麗的外衣,你還認識它們嗎?

課件演示:將實物抽象成幾何圖形。

師: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一樣的嗎?

4、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各種物體,它們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5、聯系實際,拓展知識。

師:說一說你身邊的物體還有哪些是這些形狀的?

三、基本練習,鞏固知識。

1、找朋友:小朋友們學得都很認真,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找朋友的游戲。請4名小演員分別扮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其余學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舉起來給大家看。(如生:我是長方體,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響應)。

2、摸一摸:請各小組將桌上的物品重新裝到盒子里,蓋上,由一個同學報圖形名稱,另幾個同學摸,“看誰摸得準”。

3、數圖形:電腦出示畫有各種圖形的燈片,師:現在請同學們數一數,在這幅圖里,長方體用了幾個,正方體用了幾個,圓柱和球各用了幾個,把數填在這張表里。引導學生進行統計,說出每種圖形的名稱及其數量。

4、搭一搭: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四個伙伴兒隨處可見,它們的用途可廣了,現在我們就用這些物體做積木,搭一件你們最喜歡的東西,我們比賽看哪個小組合作得。你們愿意嗎?看看桌上的學具,可以先討論一下,你們組里想搭什么?然后開始動手設計吧!

5、匯報:城堡、火車、樓房……。

四、總結。

今天,我們和誰成了好朋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它們,課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了,小朋友們再見!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七

1、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

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數一數”等活動,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過程,體會乘法的意義,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初步感受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第七單元“乘法口訣(二)”

在這兩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經歷2~5和6~9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形成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確運用口訣計算表內乘法,解決實際問題。

3、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第五單元“除法”

學生通過大量的“分一分”活動,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過程,體會除法的意義,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體會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體會乘法和除法的互逆關系。

4、第六單元“時、分、秒”

學生通過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情境中,認識時、分、秒,初步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進率,能夠準確地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能說出經過的時間。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三單元“觀察物體”

在這個單元學習中,學生將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物體可能是不一樣的,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通過觀察活動,初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統計與概率。

第九單元“統計與猜測”。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進一步體驗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的過程,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統計意識。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體驗有些事件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安排了三個大的實踐活動——“節(jié)日廣場”“月球旅行”“人類的好朋友”,旨在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其他具體內容的學習中,安排了“小調查”活動和貼近生活形式多樣化的應用性問題,旨在對某一知識進行實際應用。在從事這些活動中,學生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發(fā)展解決問題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二、本冊教材編寫的意圖和特色。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呈現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體驗。下面結合具體學習內容,闡述本冊教材編寫的意圖和特色。

1、關于乘除法的含義。

第一單元的標題為“數一數與乘法”,第四單元的標題為“分一分與除法”,體現了教材要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幫助學生體驗乘除法含義的設計思路。在學習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數一數”的活動,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3個3個地數、4個4個地數、5個5個地數……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問題。而學生只學過用加法,將感受到用相同數連加的方法進行計算有一定的局限性,從而體會到學習乘法的必要性。通過“兒童樂園”“有幾塊積木”“動物聚會”等情境,由幾個幾個地數,抽象出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學生具體地體驗乘法的含義,而不是背誦乘法的結論。在學習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個“分一分”活動——“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數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質是“平均分”。在大量的“平均分”活動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學生在活動中逐步體驗除法的含義。教材不要求學生背誦除法的結論,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關于乘法口訣。

乘法口訣是我國小學生提高基本計算能力的有趣工具。本冊教材分兩段進行,“乘法口訣(一)”是2~5的乘法口訣,“乘法口訣(二)”是6~9的乘法口訣,共81句。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中的每個數的乘法口訣都是9句),并分成兩段展開教學。其目的是為了分散記憶的難度,由于2~5的乘法口訣數目比較小,相對好記一些,所以教材先安排熟記2~5的乘法口訣,然后再進行6~9乘法口訣的教學;6~9乘法口訣的數目雖然比較大,但是新學的口訣越來越少,而舊的口訣又得到相應的鞏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訣的設計上還有以下特點。

(1)每一部分口訣都是緊密聯系學生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10頁創(chuàng)設慶祝北京申奧成功的情境,通過數奧運標志“五環(huán)圖”的環(huán)數,引入編5的乘法口訣;第14頁一雙筷子2根,通過就餐擺筷子的情境引入編2的乘法口訣。這樣安排,便于引導學生自覺地投入學習活動,用連加算出得數,為編口訣做準備。

(2)以5的乘法口訣作為起始內容進行編排。

因為每只手有5個手指,這是人人都有的學具;數數時,經常5個5個地數。這些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有助于學生探索規(guī)律,經歷編制口訣的過程,掌握口訣編制的方法。

(3)在編制乘法口訣的設計上,逐步擴大學生探索的空間。

在編制2~5的乘法口訣時,一般都安排實物情境圖,填寫相同數連加的得數,并先給出2~3句編制過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訣則要求學生獨立編制。這樣安排,逐步擴大學生的探索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如,第16頁學習3的乘法口訣時,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的”,引導學生找規(guī)律。第72頁學習6的乘法口訣時,安排了“想一想”的小欄目,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6×8=6×7+□=6×9-□,幫助學生找相鄰的口訣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熟記口訣。

另外,教材設計了新穎的富有童趣的練習,除了一般的題目和“對口令”等形式外,還安排了“小動物找新家”“誰射中的氣球多”“找座位”等活動,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表內乘除法,保證基本的運算技能。

3、關于表內乘除法的應用。

本冊教材把表內乘除法的運算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首先乘除法的認識都是從實際情境引入的,本身就是應用問題的學習,另外通過以下兩個途徑加強乘除法知識的應用。

例如,第19頁第3題,要想得出這輛玩具汽車多少錢,需要通過售貨員和顧客的對話(小熊付給大象3張5元和1張10元,大象回答:“正好”,而得出這輛汽車25元)。第45頁第4題圖中呈現:有28人需要租車,大客車限乘客10人,小汽車限乘客4人,可以怎樣租車?答案有多種。第56頁第5題,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呈現,一張方桌圍坐4人,2張方桌坐8人,而兩張方桌拼在一起圍坐6人,從而推想3張、4張、5張、6張桌子的情形,引導學生用列表找規(guī)律的策略來解決問題。

以上問題都和傳統的應用題呈現的形式和要求不一樣,沒有應用題的類型,不要求學生說程式化的語言,而立足于知識的應用,初步學會一些數學思考方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2)通過數學故事、數學游戲、實踐活動等欄目,應用所學的知識。

例如,第17頁數學故事,通過連環(huán)畫的形式發(fā)展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可以溝通數學與語文之間的聯系,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第22頁數學游戲,要求學生從情境圖中找出問題,本身就是數感的培養(yǎng),進行回答時要運用所學的知識。教材中還安排了實踐活動,如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和除法。

以上這些都體現了乘除法知識的實際應用。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八

教學內容:教材第26頁例題一,“做一做”第一題,練習十二第1—6題及相關的擴展練習。

教學目的:使學生知道連加的含義,能夠正確地進行10以內的`連加計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重點難點:理解連加的含義,正確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口算卡片、小雞圖、本課教學的自制課件。

學具準備:小棒。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型:嘗試課。

教學過程:一、復習:

1、口算練習。

2、聽算練習。(每人一題)。

二、準備題:貼圖并出示題目。

原來有3只小雞,又來了2只小雞,一共有幾只小雞?

提問:a:圖里告訴了我們什么?求什么?

b:怎樣列式?等于幾?

c:為什么用加法計算?(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雞,就要把原有的小雞和又來的小雞合并起來,所以要用加法計算。)。

三、導入:再貼一只小雞。

提問:1、誰能說出圖意?

3+2+1=5(只)。

3、誰會讀這個算式?全班齊讀。

4、這個算式與我們以前學習的加法算式不同,它有幾個加數?幾個加號?像這樣的算式就叫連加算式。

5、出示課題,板書課題“連加”。

6、誰能照例說出幾個連加算式?(舉不同的例子,包括多個數的連加。)。

四、新授:

剛才教師沒講,但是你們都知道3+2+1=5,誰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將3只小雞與先跑來的2只小雞合起來,是5只小雞,再用5只小雞加上又跑來的1只小雞,一共是6只小雞。)。

3+2+1=6你們同意嗎?

5

五、二次嘗試:

指名列式,并說出計算過程。

六、鞏固練習:

1、口算練習:

2、先說圖意再列算式: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九

(第2~5頁)。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數數活動,初步了解學生的數數情況,使學生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

2.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說明。

教材說明。

2.教科書第2~3頁是一幅“美麗的校園”圖。這是一個富裕的鄉(xiāng)中心小學,校園內有飄揚的國旗、高大的教學樓,還有和藹的老師、活潑的學生,還有小小氣象站等;校園外有高聳的大樓、飛翔的鴿子,路邊有蔥郁的樹木,美麗的農舍等。圖中每種數量的事物不止一種(如數量是1的,有一面國旗、一位教師,還有一座教學樓等),為的是給數數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資源,通過讓學生數同一種數量的各種事物,充分感知10以內的數。各種人和物的具體數量見下表。

數量。

人和物。

數量。

人和物。

1

國旗,樓房,老師……。

6

花壇里的花,校園周圍的大樹……。

2

農舍,單杠,跳繩的學生,討論問題的學生向校園走來的學生。

7

鴿子,鍛煉身體的學生……。

3

石凳,踢足球的學生……。

8

校園外綠地上的樹,戴紅領巾的學生……。

4

垃圾筒,小氣象站里的學生……。

9

所有女同學。

5

校園外的樓房,國旗上的五角星……。

10。

所有男同學。

教學建議。

(三)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用1課時進行教學。

3.利用“美麗的校園”數數,提供以下幾點意見供參考。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十

1、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讀、寫11~20各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建立數位的概念。

2、培養(yǎng)學生能夠準確地用數學語言對概念進行表達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手和勤于動口的習慣。

11~20這些數的個位和十位上各數的含義是重點;對“數位”的理解是難點。

實物演示法。

小棒,計數器。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老師今天給大家準備了這么多精美的禮品,一會兒將把它們獎給今天表現最好的那些同學,我們來看看老師準備了多少個獎品.(師生一起數,個數大于10)咦?這大于10的數該怎樣表示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二、活動一:建立數位概念。

一、數一數,有幾只羊,用小棒代表羊的只數,需要幾根小棒?(課件:主題圖)。

1.老師手里有幾根小棒?我們來數一數,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數,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個1?,F在我們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個十。

3.學生自己數出10根小棒,并將10根捆成一捆,體會10個一就是1個十。

4.讓學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現在是幾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組成的?(是由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

(3)它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它里面有1個十和1個一)。

(二)介紹計數器及數位。

1.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11。

一邊撥一邊說:“在個位上撥幾,在十位上撥幾?!?/p>

3.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數、認、讀、寫12~20各數。

三、活動二:快速撥數。

(一)師生互練。

1.教師說數,學生快速在計數器上撥出。

2.說一說它的含義及是怎么撥的。

(二)生生互練。

一人說數,另一人撥出,并說一說。兩人互換再練。

四、活動三:對口令。

(一)師生互對。

例:教師說16,學生對1個十和6個一。

教師說1個十和7個一,學生對17。

(二)生生互對。

五、活動四:填、讀尺子上的數。

(一)出示圖片:寫一寫。

師生一起將尺子上的數補充完整。

(二)教師提問。

1.比15小比11大的數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幾?后面是幾?

……。

3.你還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

六、活動五: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數,密切數與生活的聯系。

找一找,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見到或用到了11~20各數。

七、小結:

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十一

如果小白兔給小灰兔3個蘿卜,它倆的蘿卜就一樣多,一樣多時都是13個,求小白兔原來額蘿卜,就要把它給小灰兔的3個加上所以是16個。

1、具體情境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掌握計算方法能收集和處理信息。

教學難點:對信息的處理。

同學們,你們喜歡講故事嗎?(出示“小兔拔蘿卜”情境圖)你能看圖給同學們編一個故事嗎?(學生編故事)。

1、鼓勵學生自已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師:從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些問題你能自已解決嗎?

2、小組交流,探索計算方法。

同學們,你們做得都不錯,能給大家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嗎?

3、教師介紹加減法豎式。

師:我們可以用豎式來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關于豎式你知道什么?

4、游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請同學們一塊和老師做游戲。

游戲規(guī)則:教師說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算式,學生用計數器計算。

5、練一練。

課本第29頁第1、2題。

6、森林醫(yī)生。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什么?

師:同學們,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你們細心觀察,多動腦筋,就不難發(fā)現在我們周圍有許許多多的數學問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十二

1、經歷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在數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養(yǎng)合作意識。

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媒體課件、桃子卡片、圓片、學生準備圓片、小棒

師生活動

備注

一、課前導入。

二、教學新課。

三、鞏固練習。

四、小結。

同學們,新的學期又開始了,在新的學期里,我們將一起學習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本領,解決新的問題。

1、讓學生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1)、出示桃子圖片,讓學生隨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個桃子,你能把它們分成兩份嗎?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動手分。

(2)、展示學生分的成果。

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分的呢?

學生會有很多種分發(fā),教師用媒體課件都展示出來。

(3)、發(fā)現“平均分”。

讓小朋友發(fā)表意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有兩種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們都發(fā)現了有兩種分法與別的不同,那么我們就仔細來觀察這兩種分法:我們發(fā)現這兩種分法的每一份的數目都是相同的。我們把這樣的每一份都一樣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讓學生和教師共同讀幾遍。

教師接著演示:把4個桃子分成左邊2個,右邊2個,引導學生說出這是平均分。并連貫說:“把4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個?!?/p>

2、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1)、教師出示幾種物體的分法,讓學生說說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幾份,每份有幾個?

3、讓學生動手平均分。

(1)、讓學生小組合作將手中的8個圓片平均分,并互相說說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分得幾個。

(2)、發(fā)表意見。

(3)、表揚說的好的小朋友。

4、動手操作。

(1)、教師提出意見,讓學生邊操作,邊說出結果。

有8個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個,可以分給幾只猴子呢?

(2)、讓學生動手,找學生演示。

(3)、連起來說說。

(4)、在書上填寫出來。

1、完成“試一試”的題目。

(1)、讓學生相互合作,邊操作邊得出結果,填寫在書上。

(2)、集體訂正。

2、完成“想想做做”的題目。

(1)、完成第一題。

說出哪種是平均分,并說出理由。

(2)、完成第2題。

教師讀題目,讓學生先圈一圈,再填寫。

填寫后讀一讀。

(3)、完成第3題。

這道題目不讓學生動手操作,看學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師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什么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本節(jié)課是讓學生發(fā)現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學會已經掌握了平均分的含義,而有些學生卻不十分理解。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十三

《認識時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的學習內容。這一內容是學生在上學期學習了“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鐘表及時間的一些知識,知道如何看整時和半時。而本節(jié)課則是教學用“ 5 分 5 分數”的方法來認讀時間,并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 1 時 =60 分。學生通過觀察和自己的動手過程來感受時間,使他們在觀察與操作過程中,經歷和感受時針與分針的運動情況,從而構建學生的時間觀念,這就構成本堂課的主要任務,學生在熟悉喜愛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動中認時間、表示時間,切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獲得輕松、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1 、會正確讀、寫鐘面上的幾時幾分,知道 1 時 =60 分。

2、 在認、讀、寫的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感受蘊含的時間觀念。

3、 通過時間與生活聯系的事例,讓學生體驗時間的寶貴,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教育。

時、分的認識。

幾時幾分的認讀。

教具――多媒體課件,時鐘模型;學具――小鐘。

同學們,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位小朋友,想認識她嗎? (課件出示婷婷的錄像)

師:看一看婷婷在干什么?

生:起床、吃早餐、上學、上課。

師:她什么時間起床?你是怎么認的?

她什么時間吃早餐呢?怎么認的呢? (學生一一口答)

師:婷婷上學和上課的時間你們都會認嗎?跟你同位的小朋友說一說。(學生互相說一說)

歸納:分針指著 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

( 2 )是幾時幾分呢?誰會認?(學生嘗試認讀,并指導寫出 9:15)

( 3 )分針指著 3 ,為什么不是 3 分,而是 9 時 15 分呢? (學生嘗試說) 我們來看看鐘面上是怎么走的。 (課件演示)

師歸納:分針走了幾小格就是幾分。

( 4 )分針指著數字 3 是 15 分 (出示鐘面模型) ,分針指著其他的數字是多少分,你們知道嗎?同位互相說說,并在書上填出來。(學生先討論,再獨立填,然后集體反饋,教師板書在黑板上)

( 1 ) (指著模型)分針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針走了一圈的時候時針走了多少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課件演示) 。

( 2 )時針走了多少?它們所用的時間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號表示?

板書: 1 時 =60 分

除了能認幾時整、幾時半,我們還會認幾時幾分了。為我們的進步鼓掌!

1 .小游戲

小游戲――“我來撥鐘你們說”

看分針指的數字,你能很快地說出是幾分嗎? (師生互動)

你們自己想玩這個游戲嗎?自己撥一個,請同位的同學說一說。 (生生互動)

2 .婷婷特別喜歡參加學校里的活動。老師給她拍了幾張照片,想看看嗎? (課件出示:跳舞―― 2:40,捏橡皮泥――3:05)

師:她在什么時刻參加什么活動? (學生說)

這兩個時刻你們還會寫嗎? (學生獨立寫,重點指導 3:05的寫法,集體反饋。)

3 .撥一撥,說一說

( 1 )這是少兒臺的電視節(jié)目單(課件出示) ,婷婷最喜歡看這個時間的節(jié)目,是什么呢? (課件出示有時刻 2:55的鐘面) 同學們請你猜一猜。

( 2 )你們喜歡看什么節(jié)目呢?在小鐘面上撥出來,讓你的小伙伴猜一猜。

4 .連線

( 1 )電視節(jié)目這么好看,有幾只小動物也想來看呢??墒切游镞€沒找到自己的座位,請同學們幫助他們找一找,要求動物身上的時刻和座位上的時刻一樣。(課件出示小動物身上的鐘面和凳子上面的時刻)

( 2 )拿出作業(yè)紙,自己找一找、連一連。

( 3 )小狗怎么沒有座位啊?這兒還有一個空位置,誰能說出它的時間?(學生說,課件出示并完成連線)

同學們,今天我們了解了婷婷的學習和生活。你們喜歡跟她交朋友嗎?我們不僅跟她交上朋友,還要向婷婷學習珍惜時間,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附:板書設計

認 識 時 間

1時=60分 2時40分 3時5分

2:40 3:05

用“ 5 分 5 分數”的方法認識時刻

師: (課件出示圖片) 婷婷現在在干什么呢?

生: 做操。

師: 這是婷婷做操的時間 (出示鐘面 9:15) ,你們還會認嗎?是幾時幾分呢?

生 1 : 9 時 15 分。

師:你還會認這個時刻,真了不起!

生 2 :還可以說 9 點一刻。

師:你還知道 9 點一刻呀,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媽媽跟我說的。

師:你是怎么認的呢?

生 1 :時針走過了 9 ,就是 9 時多了。

生 2 :分針走 1 大格是 5 分,走 2 大格是 10 分,走 3 大格就是 15 分了。

師:可我看到了分針指著 3 啊,為什么不是 3 分而是 9 時 15 分呢?我們來看看鐘面上是怎么走的。 (課件演示)

師:分針怎么走的???

生 1 :分針走了 15 下。

生 2 :分針走了 15 個小格。

師:分針走一小格是 1 分,那么分針走了 15 個小格,就是 15 分。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結合婷婷做操的情境引出認時刻的教學。在認 9時15分這個時刻時,我給了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他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嘗試著認時刻。孩子們各人說著各人認時刻的方法,當老師肯定他們認對了的時候,學生的喜悅之情真是無法言喻。

師: (指著模型) 分針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針走了一圈的時候時針走了多少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演示) 。

師:時針走了多少?它們所用的時間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號表示?

生:可以用等號表示。( 教師板書: 1時=60分 )

師:你們的小鐘面上也是這樣的嗎?自己撥一撥,看一看吧。邊撥邊觀察,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多少。

師:看分針指的數字,你能很快地說出對應的是幾分嗎?( 教師撥鐘學生認)認得真快!你們自己想玩這個游戲嗎?自己撥一個,請同位的同學說一說。( 學生相互開展活動 )

師:這是少兒臺的電視節(jié)目單 (課件出示) ,婷婷最喜歡看這個時間的節(jié)目,是什么呢?(課件出示有時刻 2:55的鐘面) 同學們請你猜一猜。( 生猜,并說說如何認的)

師:你們喜歡看什么節(jié)目呢?在小鐘面上撥出來,讓你的小伙伴猜一猜吧。(學生活動 )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十四

1、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學會分類的方法。

2、學生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4、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學會簡單分類

一、創(chuàng)設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類

出示例1

你們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樣分類呢?

揭示課題, 生活中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

(板書課題:分類)

2、鞏固發(fā)展 體驗分類

按形狀來分一分,怎樣記錄分的結果呢?

討論匯報。

板演分法。

還可以怎么分?

二、鞏固提升 發(fā)散創(chuàng)新

1、課件出示練習七1、2、3題,學生集體完成。

三、課堂小結 今天同學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你有什么幫助?

四、板書設計:

分類

生活中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

按形狀來分一分

按顏色來分一分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在具體的情境中,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誰能給大家講一講關于青蛙的一些知識?(學生互相說說。)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愛護人類的朋友——動物。青蛙就是我們的好朋友。它們每天可以幫助農民伯伯除掉農田里許多的害蟲,今天我們就請來了兩只可愛的青蛙。(出示情境圖)

二、探究新知

1、學生觀察“青蛙吃害蟲”情境圖,看圖編故事。

師:誰能看圖給同學們講一個小故事?(指名講故事)

2、學生自已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師: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你能解決自已提出的問題嗎?

3、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討論:你是怎么樣算的?

討論:你是怎么樣想的?

誰能用計數器撥一撥自已的計算過程?

4、撥計數器,學生根據撥的過程說出相應的算式及結果。

5、游戲:看誰看得最快。

6、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7、練習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什么?

四、布置作業(yè)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十六

1、 在“拔河”的情景感受數量之間的大小及相等關系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通過學具操作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

2、 認識大于號、小于號和等于號,并知道它們的含義,用會這三種符號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能正確描述數的大小。

3、 參與觀察、操作等實際活動,初步體驗“數感”。

4、 培養(yǎng)對數學學習的親切感,樂于參加數學活動,愿意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能正確描述數的大小,是本課的難點。 教具準備:多媒體、實物展臺、彩色圓片 師生雙邊活動: 活動一:

引入新課:小朋友們在幼兒園里玩過許多有趣的游戲吧,哪個小朋友玩過拔河的游戲,能說說這種游戲怎么玩嗎?今天,有一個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的游戲,他們想請咱們班的同學一起去看看好嗎?(出示課件)

你觀察到什么?你想說什么?問些什么

活動二

你說我講:為什么比賽還沒有開始?

我們可以用不同顏色的圖片來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樣擺才能夠讓別人一下子看出哪邊的人多?看著擺好的圖片,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引導學生從兩邊的人數不一樣來分析這個問題。

活動三

學習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開口在前是大于,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沖誰開口笑。

手指游戲:用中指和食指表示兩種符號,表示四組數的大小。

一年級數學j教案文案篇十七

1、通過游戲,認識自己身上的左右位置。

2、通過觀察、討論、交流,知道以自我為參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3、通過觀察,小組合作討論,辨析,實踐活動,能說出以其他物體為參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4、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從以自我為參照中心確定左右位置過渡到以其他物體為參照中心確定左右位置。

多媒體。

一、游戲引入,激發(fā)興趣。

師:在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小朋友們放松一下,請大家聽一段音樂。

師:剛才我們跳舞的時候,出現了兩個方位詞,小朋友聽出來了么?(左和右)。

師:對!今天我們將學習有關左與右的知識。

出示課題:左和右(注意左、右的寫法)。

二、共同探討,獲取新知。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與右。

師:這個小朋友在吃飯,你們能告訴老師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拿調羹的是右手,拿碗的是左手)。

師:你們平時習慣用哪只手拿調羹的?請舉起這只手。(學生舉手)。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多數人和你們一樣習慣用這只手拿調羹,我們就稱這只手為右手(貼上粘紙“右”)。所以和右手同方向的這一邊就叫做右邊,這只腳就是右腳。

師:這只手是右手,那另一只手就是左手(貼上粘紙“左”)。所以和左手同方向的這一邊就叫做左邊,這只腳就是左腳。

師:我們現在能分清楚左手、右手,左腳、右腳。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體,還有像這樣的左與右嗎?誰來說說?(要求學生摸著說)。

師:我們小朋友已經學會區(qū)分左右了,接著老師請小朋友來做一個小游戲。游戲的名字是:聽口令做動作。

左拍拍、又拍拍,

向左看、向右看,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雙手舉起來,耶。

小結:將自身的位置調整到與照片中的位置相同,再判斷。

2、結合具體場景,進一步理解以自我為參照中心左與右的位置關系。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今天來了很多老師,他們對你們不是很熟悉,你們能幫陳老師介紹一下自己的同學嗎?不過在介紹之前老師也對小朋友們提一個小小的要求那就是你要告訴我:我的左邊是誰?我的右邊是誰。(學生介紹)。

師:(請一名學生的左邊同學站起來)。

3、認識以其他物體為參照中心的左與右。

(1)、出示p47的題1。

師:小朋友們介紹得真不錯,你們已經認識了左與右,我們現在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師: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行人真多,真熱鬧啊!我們在過馬路時要注意什么?

小結:過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板書)。

(2)、出示p47的題2。

師:小丁丁想過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請個別同學回答。

(4)、出示p47的題3。

師:這時,小巧也準備過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獨立完成后核對。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左與右”,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碰到左與右。比如上課時,我們舉右手;上下樓梯時要靠右走。如今世博會就要在上海舉行了,我們要遵守世博禮儀,其中有一條就規(guī)定,乘坐自動扶梯時,要左行右立。只有遵守世博禮儀,我們才是講文明的小公民。

三、通過游戲,鞏固新知。

1、說一說。

2、擺一擺。

(1)師:把數學書擺在課桌的中間,把文具盒擺在數學書的右邊,把鉛筆擺在文具盒的右邊,把學具盒擺在數學書的左邊,把橡皮擺在學具盒的左邊。

(2)讓學生說一說,擺在最左邊的是什么,擺在最右邊的是什么。從左數,文具盒是第幾個,從右數,文具盒是第幾個。數學書的左邊有什么,右邊有什么。

3、跳一跳。

出示:《分清左右》: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向左拍拍,向右拍拍,左手跳舞,右手跳舞,左手、右手分得清楚。

板書:左與右。

過馬路,要安全,

先看左,再看右。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936664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