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說課稿(精選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7 09:46:06
天火之謎說課稿(精選23篇)
時間:2023-12-07 09:46:06     小編:雁落霞

通過學習語文,我們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如何有效解決問題和沖突生活中沒有永遠的不變,我們應該學會適應變化,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一

1、學會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3、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一、揭題導入。

2、你們的爺爺奶奶是怎樣看這個雷電的呢?你知道這個雷暴是怎樣發(fā)生的?

3、揭題天火之謎

4、學生質(zhì)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發(fā)生的原因,它成了一個謎,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這就是這篇課文要講的內(nèi)容。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3)讀讀生字詞,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理解詞語。

4、分自然段指名試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

三、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jié)寫了什么內(nèi)容?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節(jié)

1、指名讀課文。

2、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

(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3、為什么說它可怕?

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4、齊讀第一節(jié)。

四、指導寫字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富蘭克林用語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嗎?中國人稱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學們你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二、學習第二段。

1、出示第2節(jié)。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齊讀

這個謎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

2、你了解富蘭克林嗎?政治家,發(fā)明了避雷針

3、齊讀第2節(jié),想想這一節(jié)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4、你們想了解這個謎揭開的經(jīng)過嗎?自由讀3--4節(jié)

思考:富蘭克林是怎么做的?(請劃出有關詞語)請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并想想你覺得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書:注意觀察認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膽推測決定實驗認真實驗勇于實驗)

5、分四人小組學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找一找,想想為什么讀一讀表達出來。

6、討論交流(讀好詞)早就(很早不是現(xiàn)在)--所以發(fā)現(xiàn)了--引讀

(1)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xiàn)象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觀察比較

(2)大膽推測:讀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xiàn)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電現(xiàn)象不能雷暴結(jié)合富蘭克林與眾不同。這種推論現(xiàn)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與推測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們已經(jīng)習慣地認為也對他冷嘲熱諷板書:習慣地冷嘲熱諷)不僅就連人們會說些什么?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富蘭克林經(jīng)過仔細觀察和大膽推測反復思考決定用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4)勇于探索還表現(xiàn)在哪里?(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親自實驗)(動作)

(5)富蘭克林發(fā)現(xiàn)天火之謎的實驗過程能讀懂嗎?

用朗讀把你讀懂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來。他讀得怎么樣?

7、有感情朗讀2-4節(jié),體會人物特點。

8、同學們現(xiàn)在你認為雷電怎樣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還怕嗎?(指名原來有誤解的學生回答)可是還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節(jié)。齊讀第5節(jié),理解震驚、宣告、無稽之談板書:震驚世界

10、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說?自我慚愧夸獎富蘭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讀第5節(jié)。

三、學習第三段。

1、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思?

2、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總結(jié)課文。

1、齊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2、完成課后練習4。

五、指導復述全文。

1、憑借段意,安排好復述的順序。

2、根據(jù)板書內(nèi)容提取重點詞語,組織語句進行連綴復述。

3、指名上臺復述,師生評議。

4、以四人為一組,輪流復述。

5、優(yōu)選復述。

六、布置作業(yè)。

1、復述課文。

2、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19、天火之謎

注意觀察

認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膽推測

決定實驗

認真實驗

勇于實驗

震驚世界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二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解開大自然的奧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結(jié)合教材結(jié)構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給課文分段,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5、能根據(jù)提示復述風箏實驗的經(jīng)過。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jù)《課標》精神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發(fā)展特點,倡導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加深理解,培養(yǎng)語感,受到熏陶使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高。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前陣子下陣雨,打雷時的情景嗎?你們當時的心情怎么樣?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qū)е吕纂姷膯??可是古人卻不知道,它成了一個謎,并且將雷電叫做天火,那么是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這就是這篇課文要講的內(nèi)容。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自學要求。

自由讀課文,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讀準字詞,讀通句子;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理解詞語。

4、指名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5、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jié)寫了什么內(nèi)容?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每段段意,讓學生根據(jù)段意來分段。

一、長期以來雷暴是個謎。

二、富蘭克林解開雷暴之謎的經(jīng)過。

三、富蘭克林利用他的發(fā)現(xiàn)造福人類,發(fā)明了防止雷暴傷害人的避雷針。

三、學習課文。

1、指名讀課文第一小節(jié)。

2、為什么說它可怕?古時候的人把雷暴看成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3、齊讀第一節(jié)。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三

《天火之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東西,第二部分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的“風箏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最后一部分寫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巧妙地運用烘托的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是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文章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冷嘲熱諷,來烘托富蘭克林能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透過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的.。也是彌足珍貴的。

因此,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給課文分段,會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

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完整地了解富蘭克林風箏實驗的全過程。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認真地朗讀體會。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jù)《課標》精神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發(fā)展特點,倡導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加深理解,培養(yǎng)語感,受到熏陶使語文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高。

三、說教學步驟。

根據(jù)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水平,為貫徹新《課標》的精神,我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如下幾步來設計:

(一)談話,激趣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自然界中,有一種可怕的,令人恐懼的現(xiàn)象,它每年都會發(fā)生幾十億次,在我國古代神話中把它稱作“雷神”,由神話中的人物雷公電母所掌控。西方國家則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怒火”。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令人恐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揭開的——《天火之謎》。

(這一環(huán)節(jié)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利用學生喜愛的神話傳說引起他們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兩個部分,一是清除閱讀中的“攔路虎”,二是理清文章脈絡。第一個部分,我采用學生自讀,老師糾正,學生再領讀的方式。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快感。第二的部分,我利用課后練習,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相應的句子,通過學生的交流,合作來完成。達到學生合作學習的目的。

(三)精讀課文,感悟精神。

在精讀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三個步驟:一是從“可怕”入手,感受“天火”;二是從“現(xiàn)象”入手,捉住“天火”;三是從“原理”入手,利用“天火”。這三個步驟都是通過老師的情感引導,學生的情感朗讀來完成的。

第一個步驟我引導學生讀出天火的可怕,讀出恐懼,這對于我們理解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二個步驟我讓學生齊讀出放電現(xiàn)象和雷暴想象的相同之處來理解富蘭克林冷靜的思索,通過情境朗讀人們的懷疑和冷嘲熱諷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通過對第四自然段的激情朗讀,讓我們認識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精神。尤其對成功后的大喊,讓學生共同分享了富蘭克林成功的喜悅。同時,讓學生也受到了感染和教育,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精神。從而成功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三個步驟則是師生共同分享科學成果的時刻,通過歡快的閱讀體會到富蘭克林的科學成果的珍貴。

經(jīng)過不同形式的讀,學生由原來的好奇上升到對科學家的敬佩,進而發(fā)展到自我的提高,達到了我預期的教學目標。

(四)作業(yè)超市環(huán)節(jié),學生由于讀得透徹,讀得有感情,復述課文自然就水到渠成。讓他們搜集一些自然科學小知識更是可以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也正是體現(xiàn)了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的教學思想。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四

教學要求:

學會本課生字、詞語。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學習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每年的夏天都會下什么雨呀?

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揭示題意。

初讀課文。

自學:

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理解下列詞語: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

指名試讀課文。

第二課時。

檢查復習。

細讀課文。

指名讀第一節(jié)。

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這段中哪些詞語來概括?

為什么說他可怕?

齊讀。

指名讀第2至5小節(jié)。

簡介弗蘭克林。

齊讀第2節(jié)。

弗蘭克林早就觀察什么?早就表示什么意思?

他從觀察和比較中得到了什么結(jié)論?

人們習慣的怎樣認為?

這一自然段里用了一個推測,兩個推論,意思想通嗎?

齊讀第3節(jié)。

第四節(jié)的前兩句話說了什么?

這風箏上的配件有哪些?

試驗的結(jié)果如何?

說明了什么?

齊讀第6節(jié),這一節(jié)主要講了什么?

總結(jié)課文。

板書設計?:

25。

早就觀察?大膽推測?決定試驗?發(fā)明。

時?地?人。

弗蘭克林????????????拴了?結(jié)上?系著??宣告。

解???開????放風箏?攥住?遠望?發(fā)現(xiàn)??震驚世界。

靠近??手臂發(fā)麻?。

欣喜若狂?喊。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五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課文共6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風箏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第三段(第6自然段),寫富蘭克林利用他的發(fā)現(xiàn)造福人類,發(fā)明了防止雷暴傷人的避雷針。

巧妙地運用烘托的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是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文章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冷嘲熱諷,來烘托富蘭克林能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透過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的。

因此,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給課文分段,會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六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發(fā)生幾十億次雷暴,古時候,我們中國人把它稱為“雷神”,西方人則把它看做“上帝的怒火”。

2、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9課,揭題:天火之謎。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出示要求: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重點讀好以下詞語:

雷電交加不足為奇混為一談冷嘲熱諷。

怒發(fā)沖冠欣喜若狂無稽之談安然無恙。

相機理解:怒發(fā)沖冠、不足為奇、冷嘲熱諷、安然無恙。

4、緊扣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讀好有關段落。

5、相機進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2—5)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雷暴的謎。

第三段(6)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三、指導寫字。

1、出示:暴、劈、斃;揭、鑰、匙、顛。

2、交流這兩組字在書寫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3、學生書寫。

四、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難點:指導學生認真地朗讀體會,學習文中知識,閱讀一些。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七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大膽的推測、不懈的研究何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

3、學習文章第一段。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給課文分段,會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難點:能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讓學生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準備: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9課,揭題:天火之謎。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出示要求: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重點讀好以下詞語:

雷電交加?不足為奇?混為一談?冷嘲熱諷。

怒發(fā)沖冠?欣喜若狂?無稽之談?安然無恙。

相機理解:怒發(fā)沖冠、不足為奇、冷嘲熱諷、安然無恙。

4、緊扣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讀好有關段落。

5、相機進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2—5)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雷暴的謎。

第三段(6)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四、指導寫字。

1、出示:暴、劈、斃;揭、鑰、匙、顛。

2、交流這兩組字在書寫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3、學生書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難點:指導學生認真地朗讀體會,學習文中知識,閱讀一些。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八

《天火之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東西,第二部分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的“風箏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最后一部分寫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文章用詞豐富、描寫精彩,而內(nèi)容中又涉及到較深奧的物理知識,因此,讀懂課文,復述“風箏實驗”的經(jīng)過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根據(jù)此教學重點及其課文本身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其中較為基本的目標是: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夠綜合運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自己收集的資料、和老師提供的資料讀懂課文。

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精神。

4、能根據(jù)圖片提示復述風箏實驗的經(jīng)過。

另外較有發(fā)展性的目標是:

1、激發(fā)學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思想感情。

2、培養(yǎng)學生收集課外信息的習慣,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diào)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學習才能有效的進行。根據(jù)這一理念,在教學《天火之謎》一文時,我將嘗試著使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自己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實現(xiàn)意義建構。

在教學第一課時時,主要要求學生能夠?qū)W會生字詞,初步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朗讀課文能夠正確、通順,了解課文大意,能根據(jù)提示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讀了課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們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教學設計則定位在以下幾個方面: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盡管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感興趣,但不少內(nèi)容涉及到物理知識,語句描寫生動具體,如果不引導學生切實讀懂課文,學生就會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給學生兩個讀懂課文的方法,一是聯(lián)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讀懂課文,其中后者是教學重點。一方面,在課前我讓學生廣泛搜集相關資料,以備課上增加自己發(fā)言的依據(jù)。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資料,并且在課上適時地運用,力求讓學生自己在綜合閱讀中讀懂課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

1、抓住學生學習中已知與未知的矛盾,激疑。問題的產(chǎn)生不是教師強加給予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產(chǎn)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課題后,我就讓學生質(zhì)疑引起認知沖突:“天火之謎”指什么?這個謎解開了嗎?誰解開的?是怎樣解開的?從而誘發(fā)學生學習的需要。然后通過自讀課文,使學生很快解決了前三個問題,把學習目標定位于最后一個問題。

2、抓住學生之間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學目標定位后,我沒有指定閱讀的內(nèi)容,而把球再次踢給學生。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該讀課文的哪一部分呢?學生很容易確定為第四自然段“風箏實驗”。在學習“風箏實驗”時,先組織學生觀看課件“捕捉天火”。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初步感受了實驗過程。接著讓學生圍繞“風箏實驗”自己來設計問題相互考一考。我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談哪個問題最值得研究。

對一些簡單的問題我隨時解決;對一些較麻煩但與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我提議到課后去解決;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氣研究解決。最后把問題定位在三個上:

1、實驗這天,天氣如何?(這是實驗的條件)。

2、這次實驗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東西?(實驗器具)。

3、當風箏飛上了天,富蘭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實驗經(jīng)過)。

3、設計一些對學生有問題啟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學完風箏實驗后,我又創(chuàng)設情境小結(jié)延伸:是呀,在這樣電閃雷鳴的天氣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蘭克林做這個實驗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學到這,你又有什么新疑問嗎?這時,學生問:難道富蘭克林不害怕?他為什么要冒著生命危險做這個實驗呢?從而使學生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實現(xiàn)螺旋式上升。

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是課后的要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使朗讀與讀懂課文相結(jié)合,通過朗讀促進學生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提高朗讀水平,并重點指導了兩處感嘆句的朗讀,體會第一句中那驚奇發(fā)現(xiàn)的心情,還有最后三個感嘆句體現(xiàn)的那分成功的喜悅??紤]到這篇課文比較長,在課內(nèi)并沒有安排全文的復述,而是突出重點自然段,讓學生復述“風箏實驗”的經(jīng)過。在復述時,我沒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導學生復述,而是采用多幅圖的方法指導學生復述,我想這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因為,我們回憶一件事的時候,腦子總是一幅幅畫面,而不是一個個關鍵詞語。

在課上指導了學生圍繞課文閱讀搜集課外資料進行信息處理的方法,還要求學生課后進一步課外閱讀,并且還要是自身閱讀的需要。

最后的作業(yè)設計:“拓展作業(yè):

(1)課外閱讀《富蘭克林傳》;

(2)搜集關于避雷針的課外資料,說說避雷針是怎樣避免雷擊從而保護建筑物的?”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教學思想,試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更多地了解富蘭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秘。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九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富蘭克林用語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起因) 雷暴是個謎

大膽推測

25天火之謎 (經(jīng)過) 解開“雷暴之謎” 風箏實驗

震驚世界

(結(jié)果) 發(fā)明避雷針

課內(nèi)

1、抄寫詞語。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課外

1、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2、完成練習冊上的作業(yè)。

1、學會生字,詞語,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

2、學習文章第一段。

過程:

一、揭題導入。

2、你們的爺爺奶奶是怎樣看這個雷電的呢?你知道這個雷暴是怎樣發(fā)生的?

3、揭題天火之謎

4、學生質(zhì)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發(fā)生的原因,它成了一個謎,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這就是這篇課文要講的內(nèi)容。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理解詞語。

4、分自然段指名試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

三、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jié)寫了什么內(nèi)容?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節(jié)

1、指名讀課文。

2、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

(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3、為什么說它可怕?

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4、齊讀第一節(jié)。

四、指導寫字

五作業(yè)。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學習實驗的經(jīng)過,體會富蘭克林的英語實踐的精神。

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嗎?

中國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學們你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二、學習第二段。

1、出示第2節(jié)。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齊讀

“這個謎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

2、你了解富蘭克林嗎?政治家,發(fā)明了避雷針

3、齊讀第2節(jié),想想這一節(jié)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4、你們想了解這個謎揭開的經(jīng)過嗎?自由讀3--4節(jié)

5、塔輪板書:

注意觀察認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膽推測決定實驗

認真實驗勇于實驗

6、分四人小組學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找一找,想想為什么讀一讀表達出來。

7、討論交流

(讀好詞)早就(很早不是現(xiàn)在)--所以發(fā)現(xiàn)了--引讀

(1)“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xiàn)象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觀察比較

(2)大膽推測:讀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xiàn)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電現(xiàn)象不能雷暴結(jié)合富蘭克林與眾不同。

這種推論現(xiàn)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與“推測”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們已經(jīng)習慣地認為……也對他冷嘲熱諷”

板書:習慣地

(冷嘲熱諷)不僅……就連人們會說些什么?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富蘭克林經(jīng)過仔細觀察和大膽推測反復思考決定用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4)勇于探索還表現(xiàn)在哪里?

(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親自實驗)(動作)

(5)富蘭克林發(fā)現(xiàn)天火之謎的實驗過程能讀懂嗎?

用朗讀把你讀懂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來。

他讀得怎么樣?

8、有感情朗讀2-4節(jié),體會人物特點。

9、同學們現(xiàn)在你認為雷電是怎樣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還怕嗎?(指名原來有誤解的學生回答)可是還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節(jié)。

齊讀第5節(jié),理解“震驚”、“宣告”、“無稽之談”

板書震驚世界

11、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說?

自我慚愧夸獎富蘭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讀第5節(jié)。

三、布置作業(yè)。

復述實驗經(jīng)過。

學習第六節(jié),總結(jié)全文。

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述實驗經(jīng)過。

二、學習第三段。

1、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思?

2、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總結(jié)課文。

1、齊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2、完成課后練習4。

四、導復述全文。

1、憑借段意,安排好復述的順序。

2、根據(jù)板書內(nèi)容提取重點詞語,組織語句進行連綴復述。

3、指名上臺復述,師生評議。

4、以四人為一組,輪流復述。

5、優(yōu)選復述。

五、布置作業(yè)。

1、復述課文。

2、完成練習冊。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十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2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不足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主要板書計劃】。

(起因)雷暴是個謎。

大膽推測????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

19、天火之謎(經(jīng)過)解開“雷暴之謎”風箏實驗。

震驚世界????毫無畏懼、勇于實驗。

(結(jié)果)發(fā)明避雷針。

【作業(yè)設計、安排】。

課內(nèi):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完成課堂練習。

2、完成課后練習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課外:

1、課前預習準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抄寫生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學習文章第一段。

【教學重點難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2、地球上空每年都要發(fā)生幾十億次雷暴,古時候,我們中國人把它稱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3、揭題。(板書課題:天火之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生字音,讀順語句,讀通課文。

(2)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3)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自讀情況。

(1)抽讀生字詞語,注意讀準字音。

雷暴劈成兩半斃傷冷嘲熱諷拴住鑰匙顛簸風箏。

雷電交加不足為奇混為一談怒發(fā)沖冠欣喜若狂無稽之談。

安然無恙。

(2)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詞語。

混為一談:把不同的事物混雜在一起,說成相同的事物。

怒發(fā)沖冠:形容憤怒得頭發(fā)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欣喜若狂:形容高興的樣子。

安然無恙:經(jīng)過變故,沒有遭到損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仔細聽,然后給他們讀書的情況做出評價。

(4)討論: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jié)寫了什么內(nèi)容?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課后練習4)。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說說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2、自由輕讀,想想為什么說它可怕?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3、齊讀第一節(ji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用已經(jīng)掌握的方法自學生字字形。

2、指導書寫。

(1)學生按筆順在書上練習描紅,注意生字在田字格內(nèi)的位置并抓住它們的關鍵筆畫。

(2)交流各自描紅所得,教師作相應的指導。

3、練習描紅,教師巡視。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學習實驗的經(jīng)過,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指課題引讀——天火之謎)。

2、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整體切入課文。

2、教師觀察、點撥,多與學生交流,為課的進行做準備。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感受富蘭克林勇與堅持自己觀點的精神。

1、讀了課文你認為富蘭克林是一個怎樣的人?(根據(jù)事先自己的觀察選擇學生回答問題,要與第三節(jié)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總結(jié)板書:勇與堅持自己的觀點。

2、你從哪些語句看出富蘭克林勇與堅持自己的觀點?根據(jù)回答出示:

這種推論現(xiàn)在看起來……對他冷嘲熱諷。

(1)學生讀句子,談感受。

(2)討論:“這種推論”指什么?富蘭克林為什么會有這個推論?人們是怎么看待這個推論的?理解“不足為奇”、“難以置信”。

(3)師補充資料作介紹:富蘭克林只上過一年學,然后就失學了,隨后他賣過報、干過油漆匠,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在做這個實驗之前,他經(jīng)過了對雷暴的長期觀察,做這個實驗的時候他已經(jīng)43歲了。由于他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在當時被許多有知識的人看不起。

(6)如果這是對你的冷嘲熱諷,你心里是什么感受?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怎么做的?(讀句子)。

3、小結(jié):面對人們的冷嘲熱諷,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決定通過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這才是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任何科學的探索都應該這樣做。這更說明富蘭克林勇與堅持自己觀點。

4、齊讀第三自然段,讀出富蘭克林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富蘭克林毫無畏懼、勇于實驗的精神。

2、你是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的?(交流相機出示句子)。

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中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個炸雷,大雨傾盆而下。

(1)學生讀句子談感受。

(4)指導朗讀:讀出雨大的感覺。

富蘭克林在兒子的幫助下,……遠遠望去,猶如云海里的一葉小舟,顛簸著,搖晃著。

(1)生讀句子談感受。

(4)出示風箏圖,引導體會心情:同學們,這時候我們在看在云海中顛簸風箏像什么?如果你此時就是富蘭克林你會想什么?心情怎樣?(緊張,自己也不知道實驗能不能成功)。

(1)生讀句子談感受。

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

(1)學生讀句子談感受。

3、小結(jié):正是富蘭克林有著為科學堅持到底不怕危險的精神,才會做這樣的實驗,多么讓人佩服啊!讓我們再一次走近富蘭克林,和他一起做風箏實驗。(放錄象,隨著錄象一起復述課文第4自然段。)。

五、學習第5、6自然段。

1、過渡:“風箏實驗”成功了,那這個實驗有什么意義呢?

2、讀讀課文第5、6自然段,想想這個實驗的意義,學生交流。

六、對照板書總結(jié)課文。

1、對照板書,總結(jié)全文: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雷暴和靜電放電有很多相似之處,由此大膽推測雷暴也是放電現(xiàn)象,但由于人們對雷暴是神靈的火焰這一概念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沒人相信他,于是他決定做風箏實驗,這個實驗證實了他的推測,“雷暴也是放電現(xiàn)象”,震驚了全世界,這是多么讓人興奮??!

2、贈送名言:是啊,沒有大膽的懷疑就沒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老師在這里送大家?guī)拙湓挘?/p>

真理,哪怕只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它的光輝變得暗淡?!钏墓?。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堅持多久?!s翰生。

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安格爾。

七、拓展作業(yè):

1、將這個故事講給你的爸爸媽媽聽,并談談你的體會。

2、課后到圖書館借一本《富蘭克林傳》具體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事跡,還可以借更多的科學家的傳記閱讀。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富蘭克林用語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準備:生詞卡片、課文投影。

教學時間:3課時。

書:《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生字,詞語,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

2、學習文章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2、你們的爺爺奶奶是怎樣看這個雷電的呢?你知道這個雷暴是怎樣發(fā)生的?

4、學生質(zhì)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發(fā)生的原因,它成了一個謎,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這就是這篇課文要講的內(nèi)容。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理解詞語。

4、分自然段指名試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

三、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jié)寫了什么內(nèi)容?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節(jié)。

1、指名讀課文。

2、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

(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3、為什么說它可怕?

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4、齊讀第一節(jié)。

五、指導寫字。

六、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學習實驗的經(jīng)過,體會富蘭克林的勇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19課,齊讀課題:天火之謎。

2、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謎就是?(板書:雷暴之謎)。

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xiàn)象?。ò鍟悍烹姮F(xiàn)象)。

是誰解開了這個謎團?(板書:富蘭克林)。

二、整體切入課文。

1、生說,師出示句子: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

2、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謎團由富蘭克林解開。

直到、才――指導抓住“直”“才”體會句子含義。

3、為什么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富蘭克林解開呢?默讀課文,找一找有關句子,體會體會。

三、精讀課文。

(根據(jù)學生回答)投影出示:這種推論現(xiàn)在看起來……對他冷嘲熱諷。

誰來說說,為什么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呢?

1.“這種推論”指什么?(放電現(xiàn)象)富蘭克林為什么會有這個推論?(引導體會:大膽)。

2.富蘭克林什么時候就有這種推論了?

3.人們是怎么看待這個推論的?理解“不足為奇”“難以置信”

4.對于這個推論,人們?yōu)槭裁础半y以置信”呢?(聯(lián)系第一段,相機齊讀)。

6.再讀中心句,你來說說為什么這個謎團直到十八世紀才被富蘭克林解開?

7.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怎么做的?(讀句子)。

過渡:在人們的嘲笑中,在人們的冷言冷語中,富蘭克林依然決定通過實驗揭開這個秘密。

四、討論交流問題。

過渡:那么富蘭克林又是怎樣通過實驗解開這個謎團的?(著名的風箏實驗)。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實驗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來,讀一讀,再與別的同學交流一下體會。

投影出示:這時,富蘭克林用手指……天電了。

1.學生說說體會。富蘭克林不知道那個鑰匙帶電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一片烏云漂過……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4.淋濕后的麻繩成了能使電流通過的導體,在這種情況下,他用手指靠近鑰匙,是為了什么?(親自證實一下自己的推論。)結(jié)果怎樣?讀句子,再說說體會?(引導體會勇于獻身的精神。)。

5.富蘭克林手臂發(fā)麻的時候,他有什么表現(xiàn)?理解:欣喜若狂。你來讀一讀富蘭克林的話。

以評促讀。理解“狂”。

6.他為什么欣喜若狂?引導聯(lián)系前文,對比讀第五小節(jié),層層推進,朗讀體會實驗成功的興奮。

7.讀句子,引導體會富蘭克林準備充分,考慮周密。

你能說說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和我們平時放風箏有什么區(qū)別呢?(材料不同,時間、天氣不同,目的不一樣)。

8.風箏實驗震驚了世界,富蘭克林成功了,它……引讀。更加讓我們感動的是他為科學勇于獻身的精神,讓我們一起再讀中心句,相信我們此時對富蘭克林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五、復述實驗過程。

富蘭克林是怎樣揭開謎團的?誰能把實驗經(jīng)過說給大家聽聽?先和同桌講一講,再指名講。

六、學習最后一段。

雷暴這個謎團已經(jīng)解開了,這個謎團解開后有什么意義呢?理解“安然無恙”

學習了課文,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拿出紙和筆,寫下來。再指名說。

七、延伸拓展。

1.讀了故事,相信同學們對富蘭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讓我們再次走進這為偉大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讀一讀富蘭克林的幾句人生格言。

2.出示資料讀。

3.適當拓展。

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家。1790年4月17日富蘭克林在費城逝世,法國經(jīng)濟學家杜爾哥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贊語:“從蒼天那里取得了雷電,從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權”。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說富蘭克林從蒼天那里取得了雷電,我建議我們的同學課后去讀一讀關于寫富蘭克林“從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權”的文章。

八、布置作業(yè):

1、完成第19課《補充習題》第一、二、四題。

2、完成課后習題4。

板書設計:

(起因) 雷暴是個謎。

大膽推測。

19、天火之謎?(經(jīng)過) 解開“雷暴之謎”風箏實驗。

震驚世界。

(結(jié)果) 發(fā)明避雷針。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學習第六自然段,總結(jié)全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述實驗經(jīng)過。

二、學習第三段。

1、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思?

2、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總結(jié)課文。

1、齊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2、完成課后練習。

四、指導復述全文。

1、憑借段意,安排好復述的順序。

2、根據(jù)板書內(nèi)容提取重點詞語,組織語句進行連綴復述。

3、指名上臺復述,師生評議。

4、以四人為一組,輪流復述。

5、優(yōu)選復述。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用“不足為奇、欣喜若狂”口頭造句。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十二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3、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2、你們的爺爺奶奶是怎樣看這個雷電的呢?你知道這個雷暴是怎樣發(fā)生的?

4、學生質(zhì)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發(fā)生的原因,它成了一個謎,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這就是這篇課文要講的內(nèi)容。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2)理解詞語。

4、分自然段指名試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

三、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jié)寫了什么內(nèi)容?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節(jié)。

1、指名讀課文。2、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3、為什么說它可怕?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4、齊讀第一節(jié)。

四、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富蘭克林用語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嗎?中國人稱“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學們你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二、學習第二段。

1、出示第2節(jié)。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齊讀。

“這個謎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

2、你了解富蘭克林嗎?****家,發(fā)明了避雷針。

3、齊讀第2節(jié),想想這一節(jié)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4、你們想了解這個謎揭開的經(jīng)過嗎?自由讀3--4節(jié)。

5、分四人小組學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找一找,想想為什么讀一讀表達出來。

6、討論交流(讀好詞)早就(很早不是現(xiàn)在)--所以發(fā)現(xiàn)了--引讀。

(1)“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xiàn)象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觀察比較。

(2)大膽推測:讀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xiàn)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電現(xiàn)象不能雷暴結(jié)合富蘭克林與眾不同。這種推論現(xiàn)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與“推測”有什么區(qū)別?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們已經(jīng)習慣地認為……也對他冷嘲熱諷”板書:習慣地冷嘲熱諷)不僅……就連人們會說些什么?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富蘭克林經(jīng)過仔細觀察和大膽推測反復思考決定用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4)勇于探索還表現(xiàn)在哪里?(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親自實驗)(動作)。

用朗讀把你讀懂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來。他讀得怎么樣?

7、有感情朗讀2-4節(jié),體會人物特點。

8、同學們現(xiàn)在你認為雷電怎樣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還怕嗎?(指名原來有誤解的學生回答)可是還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節(jié)。齊讀第5節(jié),理解“震驚”、“宣告”、“無稽之談”板書:震驚世界。

10、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說?自我慚愧夸獎富蘭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讀第5節(jié)。

三、學習第三段。

1、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思?

2、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8、同學們現(xiàn)在你認為雷電怎樣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還怕嗎?(指名原來有誤解的學生回答)可是還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節(jié)。齊讀第5節(jié),理解“震驚”、“宣告”、“無稽之談”板書:震驚世界。

10、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說?自我慚愧夸獎富蘭克林。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十三

富蘭克林是一位民主主義者、科學家。他為何如此出名,其實是一件事情引起了世界爭議。

在當代時候,地球每年都要發(fā)生幾十億雷暴,而它又能將樹木,房子劈開兩半。西方人把雷暴當成“上帝的怒火”,中國人稱它為“雷神”,可見雷暴的影響力多大。

那時,大家都被籠罩在神明的恐懼中,可有一人,他不僅不相信,而且做出了懷疑,他就是富蘭克林。

1752年7月的一天,富蘭克林用風箏原理,向世人宣告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xiàn)象。這個宣告震驚了世界,把那些對他冷嘲熱諷的“學問”人,深深地打擊到了,他也讓世界知道不要相信迷信,謠言。在這里,我補一下富蘭克林的簡介:富蘭克林,(1706―1790)美國物理學家,發(fā)明家,政治家,社會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他積極主動,廢除奴隸制度,后來非常有名。讀到這,大家都明白了富蘭克林為何不受人們的謠言所迷惑,以科學的理論方法證實天火現(xiàn)象了吧!可見富蘭克林,多么愛科學,多么的智慧!

讀了這篇文章,我要向富蘭克林學習,學習他的不被腐敗無能打垮,不亂世風,積極主張廢除奴隸制,學習他的良好品質(zhì),為人民造福!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十四

讀懂課文內(nèi)容,通過對難句的理解,感受富蘭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小推車、小黑板

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指名讀詞語。

雷暴爆炸揭開鑰匙不足為奇

上帝推測斃殺驟然欣喜若狂

指名讀課文,集體評議。

2.細讀課文。

(1)學習第1自然段。

指名讀,思考可用哪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

為什么說它可怕?古時候人們把他看成什么?這說明什么?讀這段時應用怎樣的語氣?

指導朗讀第1自然段。

(2)學習第2-5自然段。

第2自然段:

介紹富蘭克林。

這段有幾句話,各是什么作用?介紹過渡段。

第3自然段:

富蘭克林觀察到雷暴與靜電有哪些相似之處?得出的大膽推測是什么?“人們熟知”指什么?人們的態(tài)度怎樣?什么叫“冷嘲熱諷”?指導朗讀。

第4自然段:

自讀討論富蘭克林做了個怎樣的實驗?這個風箏特殊在哪里,怎樣放的,發(fā)現(xiàn)什么,心情怎樣?指導朗讀,復述內(nèi)容。

第5自然段:

這一自然段講什么?“震驚了世界”?(使世界上人們大吃一驚)“宣告”?(公開告訴人們)“無稽之談”?(沒有依據(jù)的話。)“天火之謎”已被富蘭克林解開,與第2自然段設問自答的內(nèi)容互相照應,“風箏實驗”震驚了世界,指導朗讀。

(3)你覺得富蘭克林是怎樣的人?齊讀第6自然段,說說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指導朗讀。

3.總結(jié)課文。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進行了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研精神,說明了只有經(jīng)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4.練習用“推測”和“不足為奇”造句。

(1)說說這兩個詞語的意思。

(2)指名口頭造句,集體評議。

(3)書面造句,寫在作業(yè)本上。

5.布置作業(yè):

憑借段落大意復述課文。

25天火之謎

早就觀察大膽推測

決定實驗--放風箏--震驚世界

(四)教學反思: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十五

《天火之謎》,主要講了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來揭開了人們的心目中可怕一雷暴。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直到了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克蘭林解開了這個謎團。

他決定用實驗證明。

在做“風箏實驗”時,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xiàn)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fā)麻。

后來,富蘭克林還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讀過這篇文章后,最使我感動的是,富蘭克林那不怕危險,敢于獻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十六

《天火之謎》一文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有三點我做得比較成功:

一、充分發(fā)揮了插圖的作用。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對雷暴的“可怕”體會得較為輕松深刻。有利于把學生帶進雷暴發(fā)生時那令人心驚膽戰(zhàn)的情境之中。

二、順利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累。通過“看到這幅圖畫,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調(diào)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通過“此時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詞語?”調(diào)動了學生的詞語積累。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為扎實。

《天火之謎》一文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有三點我做得比較成功:

一、充分發(fā)揮了插圖的作用。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對雷暴的“可怕”體會得較為輕松深刻。有利于把學生帶進雷暴發(fā)生時那令人心驚膽戰(zhàn)的情境之中。

二、順利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累。通過“看到這幅圖畫,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調(diào)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通過“此時此刻,你想到了哪些詞語?”調(diào)動了學生的詞語積累。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為扎實。

三、逼真再現(xiàn)了文本的情境。如課文第一自然段緊扣“可怕”來寫,我通過引導觀察插圖、調(diào)動已有積累兩條途徑,將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情境,學生在觀察、表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身臨其境了,體會富蘭克林勇敢無畏、忘我的科學獻身精神。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十七

《天火之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干揭開大自然的奧妙。課文第一局部寫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東西,第二局部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的“風箏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最后一局部寫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文章用詞豐富、描寫精彩,而內(nèi)容中又涉和到較深奧的物理知識,因此,讀懂課文,復述“風箏實驗”的經(jīng)過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夠綜合運用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自身收集的資料、和老師提供的資料讀懂課文。

3、憑借具體的語言資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精神。

4、能根據(jù)圖片提示復述風箏實驗的經(jīng)過。

1、激發(fā)學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奧妙的思想感情。

2、培養(yǎng)學生收集課外信息的習慣,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置能力。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diào)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學習才干有效的進行。根據(jù)這一理念,在教學《天火之謎》一文時,我將嘗試著使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自身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實現(xiàn)意義建構。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學習中生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示。而我們教師就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不時為學生激起“漣漪”甚至“波濤”。指導學生按”質(zhì)疑—讀解(課文內(nèi)容和相關資料)—讀議—讀評”的學習鏈進行學習,達成目標.

在教學第一課時時,主要要求學生能夠?qū)W會生字詞,初步理解課文中詞語的意思,朗讀課文能夠正確、通順,了解課文大意,能根據(jù)提示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讀了課文的第一局部,感受到了雷暴在人們心目中的可怕程序。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盡管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感興趣,但不少內(nèi)容涉和到物理知識,語句描寫生動具體,假如不引導學生切實讀懂課文,學生就會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給學生兩個讀懂課文的方法,一是聯(lián)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讀懂課文,其中后者是教學重點。一方面,在課前我讓學生廣泛搜集相關資料,以備課上增加自身發(fā)言的依據(jù)。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資料,并且在課上適時地運用,力求讓學生自身在綜合閱讀中讀懂課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置能力。

1、抓住學生學習中已知與未知的矛盾,激疑。問題的發(fā)生不是教師強加給予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自身原有的知識結(jié)構發(fā)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課題后,我就讓學生質(zhì)疑引起認知抵觸:“天火之謎”指什么?這個謎解開了嗎?誰解開的?是怎樣解開的?從而誘發(fā)學生學習的需要。然后通過自讀課文,使學生很快解決了前三個問題,把學習目標定位于最后一個問題。

2、抓住學生之間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學目標定位后,我沒有指定閱讀的內(nèi)容,而把球再次踢給學生。要解決這一問題應該讀課文的哪一局部呢?學生很容易確定為第四自然段“風箏實驗”。在學習“風箏實驗”時,先組織學生觀看課件“捕獲天火”。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初步感受了實驗過程。接著讓學生圍繞“風箏實驗”自身來設計問題相互考一考。我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談哪個問題最值得研究。對一些簡單的問題我隨時解決;對一些較麻煩但與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我提議到課后去解決;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氣研究解決。最后把問題定位在三個上:1、實驗這天,天氣如何?(這是實驗的條件)2、這次實驗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東西?(實驗器具)3、當風箏飛上了天,富蘭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實驗經(jīng)過)

3、設計一些對學生有問題啟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學完風箏實驗后,我又創(chuàng)設情境小結(jié)延伸:是呀,在這樣電閃雷鳴的天氣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蘭克林做這個實驗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學到這,你又有什么新疑問嗎?這時,學生問:難道富蘭克林不害怕?他為什么要冒著生命危險做這個實驗呢?從而使學生找到了新的增加點,實現(xiàn)螺旋式上升。

朗讀課文、復述課文是課后的要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使朗讀與讀懂課文相結(jié)合,通過朗讀促進學生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提高朗讀水平,并重點指導了兩處感嘆句的朗讀,體會第一句中那驚奇發(fā)現(xiàn)的心情,還有最后三個感嘆句體現(xiàn)的那分勝利的喜悅??紤]到這篇課文比較長,在課內(nèi)并沒有布置全文的復述,而是突出重點自然段,讓學生復述“風箏實驗”的經(jīng)過。在復述時,我沒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導學生復述,而是采用多幅圖的方法指導學生復述,我想這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因為,我們回憶一件事的時候,腦子總是一幅幅畫面,而不是一個個關鍵詞語。

在課上指導了學生圍繞課文閱讀搜集課外資料進行信息處置的方法,還要求學生課后進一步課外閱讀,并且還要是自身閱讀的需要。

(1)課外閱讀《富蘭克林傳》;

(2)搜集關于避雷針的課外資料,說說避雷針是怎樣防止雷擊從而維護建筑物的?”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教學思想,試圖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更多地了解富蘭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奧妙。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十八

我在五年級學過一篇課文,課文的題目是《天火之謎》,主要講了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來揭開了人們的心目中可怕一雷暴。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直到了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克蘭林解開了這個謎團。

當富蘭克林觀察到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xiàn)象。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他大膽地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xiàn)象。相信他,還對他冷嘲熱諷。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的決心并沒有動搖。

在做“風箏實驗”時,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xiàn)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fā)麻。

但富蘭克林卻是一個能沉住氣的人,有一顆堅定、堅決的心。

后來,富蘭克林還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最使我感動的是,富蘭克林那不怕危險,敢于獻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十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2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不足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主要板書計劃】。

(起因)雷暴是個謎。

大膽推測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

19、天火之謎(經(jīng)過)解開“雷暴之謎”風箏實驗。

震驚世界毫無畏懼、勇于實驗。

(結(jié)果)發(fā)明避雷針。

【作業(yè)設計、安排】。

課內(nèi):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完成課堂練習。

2、完成課后練習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課外:

1、課前預習準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抄寫生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學習文章第一段。

【教學重點難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地球上空每年都要發(fā)生幾十億次雷暴,古時候,我們中國人把它稱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2、揭題。(板書課題:天火之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生字音,讀順語句,讀通課文。

(2)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3)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自讀情況。

(1)抽讀生字詞語,注意讀準字音。

雷暴劈成兩半****斃傷冷嘲熱諷拴住鑰匙顛簸風箏。

雷電交加不足為奇混為一談怒發(fā)沖冠欣喜若狂無稽之談。

安然無恙。

(2)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詞語。

混為一談:把不同的事物混雜在一起,說成相同的事物。

怒發(fā)沖冠:形容憤怒得頭發(fā)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欣喜若狂:形容高興的樣子。

安然無恙:經(jīng)過變故,沒有遭到損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仔細聽,然后給他們讀書的情況做出評價。

(4)討論: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jié)寫了什么內(nèi)容?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課后練習4)。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的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說說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2、自由輕讀,想想為什么說它可怕?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3、齊讀第一節(ji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用已經(jīng)掌握的方法自學生字字形。

2、指導書寫。

(1)學生按筆順在書上練習描紅,注意生字在田字格內(nèi)的位置并抓住它們的關鍵筆畫。

(2)交流各自描紅所得,教師作相應的指導。

3、練習描紅,教師巡視。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學習實驗的經(jīng)過,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有感?spanalign=right資料提供者: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二十

地球上每年都要發(fā)生幾十億次雷暴。有的雷暴能將人擊倒,將高大的樹木劈成兩半。這種現(xiàn)象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了。

富蘭林克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xiàn)象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會發(fā)光,光的顏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隨著爆炸聲,都能斃傷動物……因為,他大膽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xiàn)象。富蘭克林的推測沒有受到大家的認可。由于,他就想通過實驗來證明他的觀點。

繩子下端結(jié)上一段絲帶,在麻繩和絲帶的接頭處系著一把銅鑰匙,富蘭克林站在房子里攥著絲帶。他發(fā)現(xiàn)麻繩上的纖維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富蘭克林手指靠近銅鑰匙,突然閃出一道藍色的火花,手臂一陣發(fā)麻,由此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證明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xiàn)象。

富蘭克林根據(jù)放電現(xiàn)象發(fā)明了避雷針。

人類的發(fā)展其實就是人們的發(fā)現(xiàn)、認識、發(fā)明、創(chuàng)造、改進的過程,這是我的語文說過的話,我認為的確如此。所以,為了社會的進步,祖國的昌盛。我想當一名科學家,發(fā)明造福人類的產(chǎn)物!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二十一

昨天,我們學習完了19課《天火之謎》。你們知道什么是天火之迷嗎?那天火之迷又是誰揭開的呢?哈哈!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吧!

天火之迷的意思便是沒有揭開的放電現(xiàn)象。天火之謎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的。

天火之謎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同時又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

我發(fā)現(xiàn)了本文是用了烘托的手法。如:用雷暴的可怕,()來烘托他的探索自然的精神;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他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同學們在寫作文、日記等,應該使用這種烘托的方法,使你的作文有聲有色。

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的愿望可是做一個和富蘭克林一樣能發(fā)明避雷針的偉大的科學家!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二十二

當我們在學第十九課《天火之謎》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證明了雷暴只不過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xiàn)象,他又通過放電原理發(fā)明了避雷針。

那么,避雷針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它又是怎樣工作的呢?課文中沒有介紹,我決定去查一查,一段時間后,我查到了一段與避雷針有關的,上面介紹說避雷針其實就是一根針,它通過“針頭”吸引雷電,再通過與地下連接的導線把雷電引到地下,這樣雷電轟鳴時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無恙了。

我真佩服富蘭克林,他太勇敢了,竟然不顧危險做了這個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實驗,要知道電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輕則把他電成殘廢,重則讓他失去生命,我想富蘭克林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可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做了這個實驗,由此可見,他多么有獻身精神啊,其實在科學的道路上時刻都需要具備這樣的素質(zhì)。

幸好,他的防護措施做得很周到,幸好他只是用手指慢慢靠近銅鑰匙,幸好當時的`雷電強度很弱,才使他逃過一劫,但是現(xiàn)在有幾人能這么認真呢?誰對科學這么嚴謹呢?就拿我們小學生來說,能力是一屆不如一屆了,比如說體育方面前一屆的學生跳長繩最少也能跳二百八十幾個,而我們這一屆最多只能跳二百五十幾個,這是很大的差距啊!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同學們,我們一定要從小培養(yǎng)好自己的能力,長大后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天火之謎說課稿篇二十三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課文共6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風箏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第三段(第6自然段),寫富蘭克林利用他的發(fā)現(xiàn)造福人類,發(fā)明了防止雷暴傷人的避雷針。

巧妙地運用烘托的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是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文章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冷嘲熱諷,來烘托富蘭克林能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透過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的。

因此,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給課文分段,會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783779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