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30 16:54:05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通用13篇)
時間:2023-11-30 16:54:05     小編:曼珠

散文是一種以抒發(fā)個人感情和抒發(fā)思想為主要目的的文學體裁。寫總結時要注意語言簡練,不要過多使用修飾詞。這些總結范文將為我們提供一些實用的寫作思路和技巧,幫助我們寫出更好的總結文稿。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一

一個故事的發(fā)生,在于印證心所要經歷的冒險,初入社會的我們,就像還未鍛造好的鋼材,需要社會的淬火和打磨。在摔打、歷練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時的我們應該像書中的老人所說的那樣,將所有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當成是一個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丑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兒一點兒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里面深藏的禮物。所以我們要認清自己,學會多角度看待自己,明確自己要走的路,正視自己面對的事件和周遭發(fā)生的人事。

書中的老人曾說,我們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可以表達——愛、喜悅、和平。此處,我只想說,喜悅的說法讓我印象深刻?!跋矏偸窍谪撁媲榫w最好的光”,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人的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援用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梢哉f,喜悅是一種心得,一種收獲,正如書的結尾,若菱與小雪的對話,喜悅是可以傳遞、分享的。

這本書告訴我們,生活中的挫折、生命中的困頓、人生中的轉折都將成為我們修心、重塑內在、積蓄力量的最好時期。無論我們每天遇見什么,我們都應該有一顆喜悅的心,用發(fā)自內心的微笑去迎接它們。我們窮盡一生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大多數的人都是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用文中的意思來說,就是追求小我,以成就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二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yōu)樽约旱囊庾R,帶入了更多的覺知,就像我們的眼睛,雖然可以有很廣的視野,但我們的注意力其實只是聚焦在前方很狹窄的范圍。平時做事的時候,你的身體除了在動作之外,也在呼吸,在適應和感知著周圍負責的范疇,我們心思的注意力其實是集中在其他比較明顯的事物上。

一直聽著老師講,用身體感受,面對每一次的狀況,用身體感受你的感受,一直在心理默念,但是真心沒有體會到,用了兩天時間看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文章中一次次的身體觸碰,胃部,心口、喉嚨每一處的反應都是最真實的反應!我們真的需要放下頭腦媽媽,更多的用身體感受,身體就是我們最真實的回應!

心理學真的很神奇,可以一次次觸碰我們的內心,直擊要害。我們一次次面對真實的自己,一次次從黑暗輾轉迎接光明,這種內心的喜悅是油然而生的,每一次的觸碰我們都刻骨銘心,每一次的成長我們煥然一新,這種內在成長受益匪淺!

報名了孫培麗老師的團體課程,為期1年,每周五9點開始,特別期待,愿這次我能更好的突破自己,層層放下傀儡,找到最理想的自己!我相信我可以,在心理課程的陪伴下,我一次次遇見真實的自己,真的很喜歡這種感覺!

與身體對話,得到最真實的回應,身體的種種反應是最直接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生活腳步太快,快的我們早已忘記尋找內在的自我,太多的在意外在的自我,因此我們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太多的在意他人,我們終究失去了自我!心理學一次次幫我們回歸,回歸最真實的旅途!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三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朋友推薦的,建議我買來看看,看了書本簡介了解到,其實就是一本心靈雞湯,我一向對于這類書不是很感冒,但是朋友一再推薦,我也就買了,剛收到書的時候,只覺得封面挺好看的,僅此而已,后來的日子也是偶爾無聊才會翻來看上幾頁,但是后來的情況就是,一次比一次看得多,時至今日算是完結,感受頗深,順便將感情寄于字句,寫了這篇讀后感。

全書以愛,和平,喜悅為主題,闡述了在錯綜復雜的各種關系底下,其實是一個很單純的關系和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并表達了生命成長的藍圖,縮短了茫茫摸索的階段。

現代人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修養(yǎng)和欲望不成比例,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書中的老人其實就是一面子,映照出現代人心態(tài)的不合適。作者借助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展現了現代都市人的復雜與痛苦,并通過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導,逐步自覺踐行身心靈修,最終從日益異化的現實困境中走出,尋到最初的自我,實現自我心靈的拯救,求得內心的歸宿。

現代社會人中大部分碰到困境時,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壓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從中找到成長的契機。曾幾何時,內心的能量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極和抱怨。常常覺得自己很倒霉,社會不公,《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帶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中讓我更清楚的認識了自己,消極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應該是樂觀向上、祥和快樂的我。我們需要的是卸掉身上背負的消極的東西,努力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重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自己。就像書中若菱一樣,她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不行的人,是不幸的命運,不公的待遇和他人的錯誤行為的受害者,可以把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給別人。她也可以把自己認同為一個優(yōu)秀的,事業(yè)有成,才華橫溢的人。這一切都和看待自己的角度有關。即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我不能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呢。是的,我經常會覺得自己弱小,無力,沒有自信心,但是想想也有許多可取之處啊。誠實,善良,在一所一般學校讀書,衣食無憂,身體健康,家人們都很關心和疼愛我,和許多人比起來我也已經是很好的了。在生活中發(fā)生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既然已經發(fā)生了就臣服它吧,已經不可改變了。能夠改變的就只有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然后再把這種態(tài)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那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從來不喜歡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因為感覺讀起來太累,沒有什么實踐做基礎,過于虛幻。但是試著看完這本書后,其實也不然,試著去接受某些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也許會有不錯的收獲,以后的我,也要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四

眼因多流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彪y道這只是一個人的世界?其實不然。外境的存在會給予我們很多禮物,或包裝精美、或包裝拙劣,欣欣然去接受,用心去玩味禮物之所值。外在的一切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當外境有任何觸動你內心琴弦的各種事情時,坦然面對這種種來臨,沉思著,去往內看。外在的不可抗拒的東西,與其與之搏斗,不如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內在層面的調和整理,會讓我們得到更多,應付那些可以改變的部分。勇往直前未嘗不是一種奮斗精神,但當難以遏制的波濤,洶涌而來之時,我們不得不做暫時的退縮。臣服,代表我們接納了當下。事情不是到最后,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原本的掙扎是那么無力。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xù)。“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p>

天底下只有三種事:老天的事、他的事、我的事。春天,我們埋怨春雨的纏綿;秋天,我們埋怨秋風的蕭索;夏天,我們埋怨天氣的炎熱;冬天,我們埋怨天氣的寒冷。老天的事讓我們煩惱四季,帶來消沉。人,是如此憐憫。我們早已將自己打磨成一個生活的生存者了,習慣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怨聲嘆氣。人生的戲場給我們戴了太多的角色面具,以致卷走了屬于我們的真正的東西,與“真我”漸行漸遠,迷失、流浪、受苦。我們已看不清楚自己是誰,只是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蛟S,收獲的成功會帶來稍許的快樂,而快樂是由外在的東西取決的,一旦這快樂的基礎被抽空,一切皆是一場夢,稍縱即逝。我們一直游蕩在這三種事當中,卻不自覺地被老天的事和他的事給牽絆,愁了自己青絲發(fā)。殊不知關注我的事,會讓自己更具魅力,成為生活的智者。過多地計較得失與輕重,不如在晚霞映照的黃昏時刻,悠閑地散步于大自然的懷抱中,舒緩自己疲憊的心靈,找到“真我”的那份靜好。

愛、喜悅、和平,人類心靈本真的追求。愛,讓我們找到生存的支撐點,“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我們需要愛的擁抱、愛的鼓舞。愛,滋潤著生活本來面目的單調,愈合裂開的傷口。喜悅,情感由內向外的綻放,一旦擁有,便不可剝奪。讓喜悅永駐心中,感受生活的另一種味道。和平,以一顆平和之心去看待是是非非,當外界風起云涌之時,我亦可以靜坐養(yǎng)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做一個心靈除塵的勤勞者,做一個生活的情趣者,“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未知的自己,等著你的相擁。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五

《遇見未知的自己》真是一本值得多讀幾次的好書啊,作者沒有干巴巴的講大道理,灌雞湯,而是以女主一連串的不幸遭遇為背景,展開女主與老人的對話,讓人禁不住繼續(xù)讀下去。我讀完真的收獲蠻多。

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嬰兒在媽媽肚子里那個地方的描寫。從每個人的生命源頭出發(fā),找到讓我們的人生如此煩惱的原因。試想從一個溫暖舒適無憂無慮的環(huán)境,突然孤零零降生到這個世界,很自然就會感覺到害怕,驚慌,由此“各種我”開始登場,豎起一層層盔甲來保護自己。每個人都是脆弱的,也沒有誰是完美的,我們需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一層一層剖開被各種模式包裹的外殼,慢慢縮小與“真我”的距離。

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內心的觀念變了,相應對外界的事物感知也就會發(fā)生變化。這時候突然就想起王陽明的“心學”,以前高中的時候,還覺得這個老頭凈會整幺蛾子,故弄玄虛,現在覺得王陽明的理論很對啊。

就眼前,我覺得我首先應該弄清楚的就是自己真的想要什么,學了這么多年的法律是不是還要繼續(xù)用下去,問問自己的內心,具體描述一下自己的愿望,遇見未知的自己。

看了《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很感動,這本書使用小說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生命成長的藍圖,很棒,給讀者很多具體可行的建議,可以縮短茫茫摸索的階段。

這本書主要介紹女主角生活上的起伏和沖擊,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也隨之展開。女主角最后能夠在智者的指點之下,改善內在的狀態(tài),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就像春蠶破繭而出,迎風飛揚。我看完這書,給我深刻印象的一點是要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快樂,也要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而甘心情愿地學習“臣服”的功課。

如何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快樂,我就有非常多的感悟。我覺得要真正做起來都很難的。因為人的一生,遇到的不快樂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在學習上,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家庭上都有很多很多的煩心事,累得自己夠嗆的。那樣難道我們就要活在不快樂之中嗎?我以前都常?;畹貌婚_心,我討厭自己為什么要長大,自己的身份越來越復雜,是老師,是媽媽,是別人的女兒,是別人的媳婦,是別人的。很多角色,很多責任,壓得自己很累,很不開心,我覺得有時真的很想回到兒時,那就好了,可是隨著年年的過去,自己的思想漫漫成熟起來,我對自己說,善待自己,善待別人,不要難為自己,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就好了,要讓自己快樂起來,我終于基本能做到了。

無論發(fā)生什么事,要學會去接受,這一點相信我能做得到,你呢?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六

一直以來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所以會讀一些有關心理學的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首先是書名深深吸引了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臺灣女作家張德芬的成功力作,于6月在臺灣出版,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明線暗線雙線結合的形式講述了主人翁心靈成長的歷程,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這本書通過主人公遇到人生煩惱時恰巧遇到一位智者,在智者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下改變一切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哲理。

書中提到最多的一點是: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原以為這是教我們堅持自我,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但看了這書,發(fā)現這句話的含義還是很深刻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教我們認識真正的自我,將真正的自我與身體連結起來,達到身心合一。

讀了這本書,從中我明白了許多。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標。真正的快樂,要在內在尋找。因為它是快樂原本在的地方:愛、喜悅、和平。如果在外在的地方找,就算我們得到了想要的一切:車、房、地位、金錢、名譽……沒有內在對自我的認可和肯定,這樣的快樂持續(xù)的時間超不過一周,或者更短。但是如果我們先擁有了內在的喜悅和和平還有無盡的愛,就可以用更好的狀態(tài)來面對生活里面的很多事情,從而獲得物質的、需要的東西。所以,請先從自己的心靈成長開始投資:參加課程、讀書、內省、瑜伽……都是很好的辦法。總之,就是要和自己在一起,和自己的內在在一起。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F在的生活里面,任何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就開始問自己,那個內心小小的'自己,真正難過或者受傷的原因。一切不快樂都有根源,或許是自己沒有接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才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嘗試換個角度思考,從內心資:料;來/源,于gzu521學:習;網真正接受它,再去改變它。

認識自我。我們尋常所說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事業(yè)、人生追求,為什么常常會被演變?yōu)楣葱亩方?、疲憊不堪而無法停止的鬧劇呢?如果說成功到了最后,只是自我的良心不安和弱肉強食的競技人生,那么人就真的只是高級動物了。書中告訴我們,人們到底爭奪的是什么。爭奪的原因不是為了純粹的物質,而是因為喪失了平安的根源,就是自我。我們在成功中,在競爭中,爭取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

傳遞正能量。我們體內的勝肽。這是一種由著我們的情緒而在下丘腦產生的氨基酸,它攜帶著我們的情緒周游全身,供應給周身細胞。我們的細胞也就是在被我們的情緒所影響著。長時間下去,我們的細胞就習慣于某種情緒的勝肽,而當這種情緒缺乏時,周身細胞就產生了不習慣,輕者觸發(fā)我們下意識的需要去創(chuàng)造這種情緒,重者動用人體能量磁場,觸動宇宙大能量場去創(chuàng)造讓我們能夠產生這種情緒的環(huán)境與事件?,F在,我們只用想想,我們通常是用什么情緒去思考我們的人生、每天的生活的,這就能解釋,為什么我們總是跳不出悲觀人生。因為我們的意識創(chuàng)造了我們自己的命運,我們不知不覺中調動自己的全身細胞和整個宇宙場來包圍自己。

總之一切根源在于自己,自己的習慣,自己的思維方式,會為后來事情的發(fā)展做好鋪墊,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們要從內心中去接受它,再去改造它,不要一味去看外在的東西,靜下心來,問問真實的自己,感知自己的一切。正如正能量,當我們積極樂觀,就會吸引正磁場,讓許多不可能成為可能。這樣發(fā)展就會越來越好。

在這個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我們有必要選擇一些心靈讀本,來洗滌自己的心靈,。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yǎng)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七

這是一本可以讓你停下來思考的書。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忘了停下來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自我的價值,以至于連忙什么都不知道,連快樂在哪里都不知道,每天只是機械地運轉而沒有了靈魂,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在。

這句話讓我感到親切,仿佛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我們愿意,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說到底每個人都是在追求“愛、喜悅、和平”,當我們運用“吸引力法則”,讓自己保持樂觀喜悅、謙卑感恩,相信周圍的一切也會變得美好。

你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漸看到讓你喜悅的東西,它們是無所不在的。一朵迎風招展的小花,一個嬰兒的微笑,一片陽光下閃亮的樹葉,一句朋友隨口的贊美,這些都是無聲的問候、喜悅的祝福。

當你心懷喜悅,你也會發(fā)現并感受到周圍的一切是這么的美好。

對于生活中遇到的不好的事,我們坦然地去面對它,能改變就改變,不能改變就接受現實,調整情緒,坦然面對。

這是我從這本書中所學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八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學作品是對外部現實世界的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張德芬的這部現代都市版的靈修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堪稱現代都市人的心靈雞湯。作者試圖通過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借助“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向我們展現了現代都市人的復雜與痛苦,并通過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導,逐步自覺踐行身心靈修,最終從日益異化的現實困境中走出,尋到最初的自我,實現自我心靈的拯救,求得內心的歸宿。

小說開頭以故事的形式,交代了作者寫作的緣由,間接隱喻了現代人陷入迷惑與痛苦的原因,在思想意識層面上犯了最簡單的錯誤,而且一直沒有被發(fā)現重視和改正,在現實中不斷重復著這樣簡單錯誤的邏輯,被外在的物質欲望緊緊鎖住,生活越來越糟糕,內心越來越沉重,越發(fā)感覺不到現代社會物質極大化帶來的樂趣,卻陷入生活的索然無味和莫名的累,需要進行一次心靈的旅途,尋求一條回家的路,不再被外物所迷惑,在錯誤的方向上尋求人生的出路,迷失在塵途中。

主人翁,李若凌,正是陷入上述可怕的邏輯中而不自知,生活中遭遇各種不如意,最終引發(fā)與老公的爭吵而離家出走,邂逅了一位充滿智慧的慈祥長者,在老人的交往與引導下,深入探討:我是誰?我不是誰?我們到底要什么?等充滿蘇格拉底式的哲學懸思,并通過長者的引導,分析出現代人不快樂的原因:戴著面具生活,迷失了最真的自己,將自己纏裹在層層內心城堡里;通過老人的理論結合現實社會生活,分析得出:世界的本質是能量爭奪戰(zhàn),人們根據吸引力法則來招引人和事物,最終在自我選擇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世界;并在老人的推薦下,與老人的幾個靈修成功的學生進行深入交流,領悟出潛意識人生模式及其表達。

通過回溯童年的記憶,發(fā)現我們身體的障礙,我們被外界影響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諸如金錢、名利、地位和權勢等,以及一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心,它們被潛意識控制,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去想去做去爭,做到得到之后又不能真正快樂,即便快樂也是發(fā)自外界的短暫的快樂,一旦外界的源頭消失,自己就會十分痛苦,而身體里面的真我卻不會隨著外界的改變而改變,甚至在我們離開塵世后,這個真我也不會消逝,它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愛,喜悅與和平。

人類是一種復雜的生物,我們擁有著無與倫比的思想,而就是這種思想使得我們變得難以捉摸,甚至連我們自己也無法看清,最終導致有些人窮其一生都無法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找不到自己的方法,找不準自己的定位。這就使我們需要不斷地與潛意識打交道,與它相處,接納它,多留意身體的感知,把潛意識擴大,而且要學會臣服,接納不完美,接納那些已經發(fā)生的中立事實,不要抱怨,不要嫌棄自己。通過情緒控制,擺脫生活中負能量的控制;通過重新建立與身體的連結,卸下人生沉重的光環(huán),擺脫負面情緒的支配,送上最美的祝福,就會在低谷里遇到陽光。

主人翁通過對現實的'觀察,對老人理論的檢視,并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職場好友的欺騙與老公的背叛),將情緒治療和臣服體驗,進一步檢視自己的思想,進行深入的轉念作業(yè),克服思想的癮頭和困擾,經過自我認同的解離、身份認同的體驗,最終戰(zhàn)勝勝肽,破解心想事成的密碼,并在結尾指出在沒有實現真我前要懷揣感恩的心,去擁抱世界,接納不完美。

通過描述主人翁不斷與長者的交流與探討,揭露出現代都市人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那種喧囂動蕩充滿欺騙與背叛的生活方式構成的巨大反差,它不在生活經歷的廣度,而在內在體驗思考探索的深度?,F代都市人在社會中不斷異化,不斷為生存財富理想而奔波、忙碌。每個人都在忙碌,每個人都在追求,但卻無法在生活中找到歸宿感,身心疲憊,最終可能被社會家庭拋棄,成為異己的存在物,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且不斷地迷失自我,即使在自己最親近的親人中間也找不到同情和關愛,最終淪為都市繁華背后的心靈流浪漢,難以找到自我內在的心靈歸宿。

最后破解這種可悲、可怕的現代都市人境遇的鑰匙,那就是通過身體的連結、臣服的情緒控制檢視自己的思想,通過身份認同察覺自我,實現真我,追求愛、喜悅與和平。套用書中的一句話結束此文:“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睕]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里,但總可以確定要去的地方。無論人生處丁—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還是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丁平淡的躊躇關頭,唯有依靠自己的檢視,自覺踐行身心靈修,保持關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tài),才能走出自我創(chuàng)造的層層枷鎖,尋求真我的解放與實現,求得內心的自在與釋然。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九

如果要給這本書定義性質的話,我覺得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并且它提供了如何解除這些固定人生模式的實際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解脫身體、情緒和思想的桎梏。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這里包括金錢、名利、地位、權勢、輿論,以及一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也會永遠駐留不變,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無數的時光帶著我們的青春容顏從手指間流逝,彷徨、感傷、哀怨、悵惘……不經意之間也有無數的快樂與喜悅。從曾經的偏僻小鎮(zhèn)到大都市的喧囂繁華,改變的其實只是外部環(huán)境,我們仍然擁有屬于自己的心靈凈土。在品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刻了解到,書中所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為什么我們這么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這什么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嗎?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里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著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里面第二個寫著思想,第三個寫著情緒,第四個寫著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lián)結。什么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為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fā)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接受,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lián)結,我們要學著和自己的身體聯(lián)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lián)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其實,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影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住,每個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在沒讀這本書以前,我總是覺得自己的心態(tài)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tài)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于以發(fā)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更別得什么與身體聯(lián)結了!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唯此才能讓一切真相才能自動還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十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讓人讀了20遍的書,道出了小我與真我的相處之道。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在人生歷程中,有多少事情是你感覺到煩惱的呢?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情,其實是內心的自我反映出來的。被外在主宰的我們,是時候放下來,去尋找內心的喜悅。這本被讀者反復讀了20遍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家張德芬以故事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小我”與“真我”的同心圓關系,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尋自我,擺脫一直存在的慣性循環(huán)陷阱。

“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聯(lián)結,但人類還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們向外發(fā)展,認同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謂的‘小我’于焉產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p>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很多觀念,在為自己打上標簽的同時,“小我”就已經成了自己的固有東西,伴隨著我們成長。當固有變成難以改變的習慣時,我們會重復多遍做著某件事。

這個時候,在我們的身體層面或者大腦層面會產生某種情緒,讓我們的下丘腦生成一種叫“勝肽”的化學物質。勝肽們會融進我們的每個細胞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存在就如自己的日常刷牙、洗臉的習慣一般。

一旦停止下來,去改變固有的習慣,自我就會變得難以忍受,不去做不行。作者所說的“小我”類似于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人格,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快樂原則,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而形成的第一層人格。

曾經有段時間,自己流連消沉抱怨的行為里。一遇人就抱怨這里不好,那里不行,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信心。一心想著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外在條件不好,因為自然環(huán)境不行,因為上天不公。不斷埋怨自己的失敗,感覺自己就是憤世嫉俗的人。

在那段時間里,自己所謂的快樂就是追劇,玩樂。先前以為是“自我”的這一原始人格在作祟,現在更明白,原來也是自己的身體里產生了“勝肽”的作用。

在它們的強強聯(lián)手下,我對“小我”的認同感越來越遠,讓真正的自己活在了另外一個世界里。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p>

在我們?yōu)樽约捍蛏弦恍撕灂r,有了一切卻忘了原來,而只有在看清真實的自己之后,才能收獲喜悅并非快樂。張德芬老師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她有一位朋友十多歲的時候就去了三亞發(fā)展,從批發(fā)鞋子開始做起,因為自身的勤奮和頭腦靈活,賺了一些錢。

之后,看到有一塊土地在標售,有機會可以做開發(fā)商,就買下這塊土地再轉手出去,賺了比之前更多的錢。接著,他又看到有一塊比這大的土地在標售,又買下了轉手出去,賺了比這很多的錢……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他成了非常富有的人,卻感覺沒有以前十多歲的快樂。

張德芬老師說:“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外向追逐導向的社會?!?/p>

外在條件變得越重要,人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就越少,而那種由心而生的喜悅更是難能可貴的。書中講到的“真我”,是由“愛,喜悅,和平”這樣的三種狀態(tài)所形成的一種人格。弗洛伊德所講到的“超我”與這個“真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在“真我”出現的同時,我們會感到自在而美好,而“超我”也是在追求事物時,所達到的美好新境界。

當我們放下“小我”,向自身尋求內心的一份安靜時,也正是“真我”逐步出現的時刻。

在節(jié)目《奇葩說》上,曾有個辯題:“有一杯可以消除悲傷的水,要不要喝?”

蔡康永老師是這樣說的,“人生就是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得到了成長,失去了童年,得到了成熟,失去了青春。我們用悲傷去應對失去,如果只剩下快樂,那用什么去應對失去呢?”

高曉松老師也道出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悲傷是人類進化出的高級防御機制”。

可見,在人生中,悲傷,疼痛等壞情緒不該是我們選擇去忘記的。

“最終我們要做的,還是要去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陰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我們用快樂抑制悲傷的同時,要做的是去感受悲傷,去接納壞情緒帶給我們的人生感悟。這也和作者所說的臣服一樣,接受它們才能更好地讓自己進步,更好地找到“真我”。當自己接納情緒,選擇再次出發(fā)時,“吸引力法則”就會幫助你更好地揮發(fā)自身能量。這種能量吸引一切自己真心所求事物,它們發(fā)出的振動頻率是一樣的,這個時候全宇宙都會聯(lián)合起來幫助你實現心中所想。

“我們內在創(chuàng)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內在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這是自己幸福快樂的關鍵,也是自由解脫的唯一路徑?!?/p>

正如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所講述的一般,當我們真正地放下外在標簽,去追問自我,并且不斷地去認識內心的自己時,那個未知的自己會突然在某個時刻出現。

他會告訴你,“我一直在家等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十一

我們窮盡一生追求內心的喜悅,卻往往把快樂誤認為喜悅。忙于奔波,忙于勞碌,以為擁有一件新衣就會喜悅,但當流行趨勢改變后,剛剛感受到的快樂又被想要下一件衣服的欲望擠了下去。其實我們人生中大部分煩惱都是源于自己。

所謂遇見未知的自己,就是擺脫思想、情緒和身體對我們心靈的操控,從桎梏中解脫出來。要得到解脫,釋放真我,首先要和我們的身體和解。正如文中所言,“我們雖然講‘突破身體的障礙’,身體卻是我們尋找真我的必經之路,所以才要傾聽身體的訊息,跟身體聯(lián)結。而為了把這條路修直、修正,我們必須要好好呵護自己的身體,就像一輛馬車也需要好好維護一樣,不然有一天寸步難行時,講心靈的追求也是枉然?!比绱?,正確的飲食方式和適當的運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油炸食品好吃,涼飲料解暑,但對于我們的身體毫無益處,就應當克制小我的欲望。如果我們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很多疾病就不會因為日積月累而產生。

保持良好的情緒,不僅于自己身體有益,也對我們的人際關系有好處。人感到憤怒的時候,胃最不舒服,感到悲傷的時候,肺部會難受,焦慮的時候,喉嚨發(fā)干發(fā)痛。即使只是為了自己的身體,也要每一天都保持好心情啊。好的能量和負面能量都會流動,一個抑郁難過的人,散發(fā)的就是負面能量,負面能量影響到其他人,也會干擾他人的情緒。誰會愿意和一個常常散發(fā)負面能量的人做朋友呢。

老人說,指責他人的手,有三根手指是指向自己的。當若菱抱怨志明以自我為中心、不夠關心自己時,以自我為中心不夠關心別人的其實是若菱自己。所以當我們?yōu)閯e人的某些行為感到憤怒的時候,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做的不好的究竟是不是他,自己是不是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

我以前覺得心想事成是無稽之談,怎么可能想一想就成功了。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心想事成的關鍵——“要言行一致,不要說的想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外一回事?!碑斈阆氲玫揭粯訓|西,用力奮斗就是了,這個道理無論怎么說都是對的。

最后,真誠的對待我們自己,熱誠的活著,我們都會遇見未知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十二

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yōu)樽约旱囊庾R,帶入了更多的覺知,就像我們的眼睛,雖然可以有很廣的視野,但我們的注意力其實只是聚焦在前方很狹窄的范圍。平時做事的時候,你的身體除了在動作之外,也在呼吸,在適應和感知著周圍負責的范疇,我們心思的注意力其實是集中在其他比較明顯的事物上。

一直聽著老師講,用身體感受,面對每一次的狀況,用身體感受你的感受,一直在心理默念,但是真心沒有體會到,用了兩天時間看了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文章中一次次的身體觸碰,胃部,心口、喉嚨每一處的`反應都是最真實的反應!我們真的需要放下頭腦媽媽,更多的用身體感受,身體就是我們最真實的回應!

心理學真的很神奇,可以一次次觸碰我們的內心,直擊要害。我們一次次面對真實的自己,一次次從黑暗輾轉迎接光明,這種內心的喜悅是油然而生的,每一次的觸碰我們都刻骨銘心,每一次的成長我們煥然一新,這種內在成長受益匪淺!

報名了孫培麗老師的團體課程,為期1年,每周五9點開始,特別期待,愿這次我能更好的突破自己,層層放下傀儡,找到最理想的自己!我相信我可以,在心理課程的陪伴下,我一次次遇見真實的自己,真的很喜歡這種感覺!

與身體對話,得到最真實的回應,身體的種種反應是最直接的,不摻雜任何雜質。生活腳步太快,快的我們早已忘記尋找內在的自我,太多的在意外在的自我,因此我們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太多的在意他人,我們終究失去了自我!心理學一次次幫我們回歸,回歸最真實的旅途!

遇見未知的自己:若菱是幸運的,她遇到了老人,身心重生,幸福滿滿!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心得篇十三

《遇見未知的自己》令我印象深刻。這是一本關于身,心,靈修行的書,一開始看的時候感覺很莫名,很多地方都看不懂,但反復看了幾遍后覺得很受啟發(fā)。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金錢、名利、地位、權勢等等,還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心,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有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做。但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你就會覺得很無趣。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找到真我的人只是微乎其微吧!

書中還提到了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悅!和平!為什么我們這么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為什么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那個隱藏在身體里小小的真我嗎?其實書中就是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的,在最中間的圓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上角色扮演、身份認同,里面第二個寫著思想,第三個寫著情緒,第四個寫著身體。上面還要寫到“角色扮演、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lián)結”。

什么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認為書中所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自己就是自己,跟現實的一切都沒關系。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一味地想著負面,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說不定這樣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即當一件事情發(fā)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接受,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是我們所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決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它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lián)結,我們要學著和自己的身體聯(lián)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聽聽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和身體聯(lián)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應該就能到達這五個同心圓的最中間――活出真我了吧!

還有,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他的事和老天的事。我的事和他的事或許容易被人們所接受,老天的事――意外的發(fā)生就沒那么簡單了。但你要知道外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可以反映你的內在,當外面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的內心哪個地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心里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千萬不要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浪費精力。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這樣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另外要記得,每件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能是一場災難,也可能是一份幸福。但如果你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特別的包裝,或許你會享受到它的內在蘊含著的美好,而且明白這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

總之,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覺得遇到挫折時自己的心態(tài)有多么的好,其實不然,我的心態(tài)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沒有學會放下,對于已發(fā)生的事情也不會學著接受,更別提什么與身體聯(lián)結了。所以即使現在我還小,我也應該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遇見未知的自己――做個小小的真我,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675531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