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生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資料(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13 10:38:11
最新小學生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資料(3篇)
時間:2023-03-13 10:38:11     小編:zd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資料篇一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jié)只愁余。

小學生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資料篇二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guī)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jié)。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生清明節(jié)手抄報內容資料篇三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jié)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jié)前一天寒食節(jié)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jīng)風一吹能發(fā)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jù)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北宋時期清明節(jié)很是普遍,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jié)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jié)認定為法定節(jié)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xù)至今。

清明要去掃墓,表示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57437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