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化苦旅讀后感400字(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07 09:37:37
最新文化苦旅讀后感400字(五篇)
時間:2023-03-07 09:37:37     小編:admin

當(dāng)認(rèn)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qū)懞靡黄x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400字篇一

白發(fā)蒼蒼,長須飄飄,他已滄桑了,在我腦中踱步,腳步清脆。

余秋雨,這本就帶著幾絲靜謐的名字,在我腦中回響。他看見了,行行止止,被歷史的滄桑涂抹著,他看見了許多。

而那些被時間隱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間,駕著文字來到我的面前?!八嵌鼗褪叩淖锶恕保嗲镉陙淼侥呖咄?,一生慨嘆,“王圓箓”。

伴隨著老舊的樹葉“咔嚓”作響。這位老者在我面前講述著。他說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為了道士的家,用無數(shù)珍寶換得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

“茫然的是當(dāng)時的中國啊!”他怒吼著。卻無奈的走向下一個地點。這是時代的慨嘆。

他登上廬山時,再一次想起了古人。

山高路窄,他一路磕磕絆絆,終于見到了這一震撼身心的奇觀,聽到了這一轟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許終于被一種久違的感覺“淋濕”他想到了朱熹又聯(lián)想到徐霞客。但他也看到了熙攘的人流,他無法構(gòu)建出一種文化與名勝的對應(yīng),只能眼看著文人變成了游人。

“一陣云霧又漂到了我的眼底”他想著搖了搖頭……

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他此般,走過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間徘徊。

《文化苦旅》也此般“苦著”??嘣谧穼?,苦在徘徊。作者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碰撞中,中國的文人在慨嘆,在惋惜,于選擇間陷入一片迷茫。眼看中國的文化在夾擊中看不清未來的路在何方。

文化苦旅讀后感400字篇二

先生在序中寫道:“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照著我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謂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p>

閱讀先生的文章,好似跟隨他再作一次苦旅。我發(fā)現(xiàn),更多的文章帶給我的不是那么激烈的憤慨,而是深深的嘆息。

那風(fēng)煞一代的陽關(guān)雪,至今尚有幾人真心尋求?

天柱山寂寞時,有多少文化與其一同寂寞?既然是一同寂寞,那這種寂寞又怎能稱之為寂寞呢?

被人忽視的洞庭一角,默默地?fù)碛兄粸槿酥牟┐?,可又有幾人能看到這種博大?胸襟小了,視野還能大么?

再說那延續(xù)千年的西湖夢,如今更有誰還有這份閑情逸志來圓呢?

三峽勝景的淹沒,無法被載入此書中,但如今品味《三峽》之余,有多少文人墨客或是平凡看客位如此自然與文化交融之美永沒水底而痛心疾首?

《白發(fā)蘇州》中,先生對西施的悲劇給予了深刻的同情,或許是同鄉(xiāng)的緣故,或許是出于男子憐香惜玉的本能。同為女性,我用心靈最柔軟的部分去感受西施,感受她如水的柔情。為何要如此柔弱的肩膀去承擔(dān)一個國家的興衰?沒有男子的明爭暗斗,何來西施的紅顏禍水?西施何辜?“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

文化苦旅讀后感400字篇三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走來。”

———題記

近兩日讀了《文化苦旅》,我總覺得內(nèi)心某一處被深深觸動。最先吸引我的是這書名,“苦”旅,為何“苦”?“苦”在何處?

我最先感到便是文筆“苦”,表面似清風(fēng)一縷,一筆一畫輕快、平淡。細(xì)回味,卻心神震撼,五臟六腑統(tǒng)統(tǒng)被這陣風(fēng)吹得地動山搖,屢屢被作者筆下的故事所氣憤。

縱觀全書,我印象最深的首數(shù)《道士塔》,如此莊嚴(yán)神圣的敦煌,卻交于文盲道士王國菉看管??珊薨?!這樣的一個他偏偏在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藏經(jīng)洞,并因無知而將這些珍貴的文物低價賣給了英國人??蓢@??!當(dāng)時唯一知道此物珍貴程度的是中國翻譯蔣孝琬。

當(dāng)然,這旅行不只有“苦”,也有“甜”。這文化的探險下有婉約、秀美、下著細(xì)雨的江南,也有神秘、高雅、充滿故事的西域。那些《我的山河》與那《遠(yuǎn)方的?!窡o一不在我的心中落下種子生了根。那些山巒雄偉、高峻,那水流奔涌、沖擊。這些山水令人如此難忘,我的心隨之跳動著,眼淚早已收不住。

我無法隱藏自己對那份山河的熱愛,對那段歷史的惋惜,還有生在這么一個溫暖、倔強的有生命力的國家的由衷驕傲。我從未這么深愛過任何物體,除了我的家,我的國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400字篇四

王道士到底是來了,他背對著我,我看不到他的內(nèi)心,看不透他的內(nèi)心,余先生說,他穿著土布棉衣,畏畏縮縮,原是一個逃荒的農(nóng)民。為什么說他“畏畏縮縮”呢?是因為他本就沒心沒肺嗎?還是心中已對未來自己做的事感到不恥呢?

一個道士,當(dāng)了佛教圣地的主人。在莫高窟,大漠孤煙,他們無人問津,無人關(guān)心,如同守護(hù)他們的僧侶一樣,孤獨寂寞。

直到有一天,他等來了命中注定的“伯樂”——斯坦因。是的,一疊銀元,成交,五箱經(jīng)卷,余先生說他怕自己的筆會不沉穩(wěn),所以只能簡略地說,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

車隊出發(fā)了,一位年輕詩人說,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艷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可我不相信斯坦因會在乎那個流血的民族,也許,在他眼中,那是上天的微笑,感謝那稀世的文物等來了知音,而他自己則是拯救了中華文明的“英雄”。

合上書卷,掩面沉思,這是一場文化的苦旅,那個王道士,真是個罪人嗎?我聽不到回答。他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農(nóng)民,是來逃荒的,來時并沒有任何惡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追根究底,那就是在對的時候遇上了錯的人。

時過境遷,一切已成定局,我們只能輕聲安慰:“莫高窟,莫高哭”。

文化苦旅讀后感400字篇五

我還是難以想象這些流放者是如何來到監(jiān)獄一般的寧古塔的——面帶什么樣的表情?懷著什么樣的心情?不得而知?;蛟S他們對皇帝來說只是龐大機器上的小小零件,故障了便拆下一大塊進(jìn)行處理,再重新裝上新的,連檢查都省了。

就這樣,許多零件丟失在了去垃圾場的路上。

這是多么冷酷無情?。≈豢上?,他們再也回不到遠(yuǎn)處的大工廠了,只能讓往事如濃煙一般飄散。

只不過,這群流放者就像一位位造物主,為蠻荒之地重新建立了秩序。這些被驅(qū)逐者像是來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們用自己的一切所知教導(dǎo)本地“土著”,每個人都致力于創(chuàng)造自己的“桃花源”。敵人不再是敵人,而是并肩作戰(zhàn)的伙伴。

在寧古塔還上演了一出真人的“吳兆騫的救贖”。原本注定客死他鄉(xiāng)的人,有了真正的朋友,也真正的回到了家。面對從天涯到海角的距離,真摯的友誼將二人連結(jié)在了一起,也為本地土著增添了一份情思。

對這些人來說,流放是失敗的。因為這無疑將他們的大好前程扼殺在了幻夢之中??蛇@次流放又是有意義的,他們是余灰,將文明之火傳播了下去。他們以白骨為柱,血肉為磚,智慧為漆,勤奮為瓦,在這里建造了真正的秩序之塔。他們是懸崖下的洞天、荊棘中的玫瑰、沙漠中的綠洲,在無盡的苦難中祈求一絲絲的美好。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49400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