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完一本書或一段文字之后所產(chǎn)生的感受和想法的總結(jié),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鞏固所讀內(nèi)容,還可以提升我們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讀后感寫作是培養(yǎng)我們的學習和思考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讀完一本好書后,我想寫一篇讀后感來記錄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的總結(jié),通過寫讀后感可以讓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內(nèi)容。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要對所讀書籍的情節(jié)和主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l(fā)和靈感。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一
《拉貝日記》的作者是德國人約翰·拉貝,該書是作者的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今年是第六個國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82周年。對《拉貝日記》的閱讀能讓人體悟到戰(zhàn)爭的殘酷,生命的不易,以及在黑暗中閃現(xiàn)出的人性光輝。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拉貝日記》的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這本書的作者約翰拉貝是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雇員,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教授、醫(yī)生、商人等共同發(fā)起建立南京安全區(qū),并擔任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他和一些國際友人在當時極其危險艱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四處奔走呼號,奮不顧身地抗議和盡其所能地阻止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瘋狂施暴。他們設(shè)立的南京安全區(qū)為大約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暫時棲身避難的場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園里,也擠進了600多名中國難民,受到保護。了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一樁樁令人發(fā)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國以后,連續(xù)舉行報告會,向德國當局呈送書面報告,繼續(xù)對日軍在南京的罪惡進行揭露。在受到德國警察蓋世太保的訊問和警告之網(wǎng)后,他仍然暗暗地細心整理自己的日記和有關(guān)資料,將這些歷史記錄留給后人。
這本書主要采取的是日記體這一形式,在情節(jié)上,他更多的是翔實的、樸素的記述,讀完后令人壓抑、憤怒,為那段黑色的歷史。
他在日記里也會抱怨中國人的貪污,不守信用,也會咒罵美國人,英國人的膽小,偷跑,也會想念自己的家人。這本日記里全是這樣真實的人,事,情。
可以說,拉貝以德國人的嚴謹和商業(yè)從業(yè)者的習慣細致地記錄著那年冬天南京城里的一切。
我們讀著他的日記,仿佛漫游在1937年冬天的那座南京城。那座城里只有獸性和人性在搏斗,看到戰(zhàn)火之下我們的同胞只能躲在那面偌大的德國國旗下才能覓得求生的希望,看到硝煙中國人涌向安全區(qū)抓住救命的稻草,看到許多工人得以生存,只能是因為有幾位高大的德國人站在他們身前,我感動之余甚是心酸。
他沒有滿腹的哲理,也沒有宏偉的韜略,更不是一個狂熱的政客。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誠實質(zhì)樸的商人,一位有頭腦的人,他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干什么事。他恢諧幽默,遇亂不慌,臨危不懼,即使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下依然能保持隨和而受到周圍人的歡迎。他是一個純正的人道主義者,他把幫助危難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義務(wù)。拉貝仍然堅持著,因為他還要幫助安全區(qū)內(nèi)的中國人民,他工作、奮斗、計劃,盡他的全力做他能做的事,甚至在安全區(qū)物資短缺時,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
拉貝,讓我很感動,一個德國人,一個中華民族的英雄!我為他保護文明國家的子民而感動落淚;我為他的堅強與癡心而感動落淚。他親眼目睹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種.種殘暴行為;他保護中國人,盡管日德是盟友,但這并不影響他對中國人的愛。
謝謝拉貝,謝謝那些最初組建起安全區(qū)的國際友人!但是想想我們的祖國在那個時期,在日本人眼中,甚至德國人眼中是什么樣的呢?日本人眼中無疑只是一群東亞病夫,幾個可以游蕩的動物,和一般的低賤生物沒有什么區(qū)別,殺死再多都無所謂,還可以磨刀呢!而德國人眼中呢?也許真的就像拉貝說的一樣,我們是一群渴望拯救的人,一群無能的渴望別人拯救的人,一個滿目瘡痍的民族,一頭犯病的獅子。
于是,拉貝作為一個“人”,憑著人的感情,憑著人性和本能,用他的方式保護著中國人。他建立的安全區(qū),連同他的私宅,成為了許多中國難民躲避轟炸的堡壘。面對日本滅絕人性的、瘋狂的、失去理智的進攻,國民政府退縮了,南京守軍退縮了,把無辜的人們拱手讓給日本軍隊任由他們宰割。然而,“人”呢?人性永遠不會退縮!
一個外國人,被卷入一場戰(zhàn)爭,卻不畏懼危險,以”人“的名義,拯救一個素不相干的民族的人民。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與當時日本人的瘋狂,中國官方的軟弱冷血,中國民間的麻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世界大戰(zhàn)的背景下,閃耀著獨特的光輝。
獨特的視角,特殊的人,寫出了這本特殊的書。讀罷此書,我們不僅要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更應該關(guān)注被刺刀逼到角落里卻仍倔強地閃光的人性光輝。
其實小人物也很偉大(雖然拉貝在歷史上并不是一個“小”人物),并不是你本身偉大,是因為做了并出于真心做了某些讓當時社會認可并贊揚的事而變的偉大的。在那黑暗的日子里,我能在本身的安全沒有收到嚴重威脅下能救幾個算幾個,是盡全力去救助而不是一個都有不救——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活下來的人很不容易,而在戰(zhàn)爭中通過自我的力量讓更多的人存活下來就更不容易了——那是一件偉大的事。
愛,不分多少、大小,只要你肯付出;愛,不分國界,只要心中有愛!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啦……啦……你用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拉貝日記觀后感。。。?!泵慨敗段液臀业淖鎳纺莾?yōu)美的旋律響起時,一種溫熱的情感便會在身體里慢慢升騰。我想這便是作為中國人應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個人對事物熱愛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就像你愛你的家人、朋友、師長一樣毫無理由。我愛我的祖國,她雖然沒有俄羅斯那么大,沒有美國經(jīng)濟那么發(fā)達,但是她有50悠久的歷史,并且有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為祖國而感動的是一部電影叫拉貝日記,作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對1937年12月冬在數(shù)周內(nèi)南京城里發(fā)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憐的一些信息主要來源于歷史課本和媒體資料,大都太過概括,缺少了應有的立體感。
《拉貝日記》給我一個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去更進一步的了解那段殘酷與壯烈交匯的歷史。這部電影無疑可以被稱作一部好電影,整個觀看過程中我都被劇情牽動著,但是我的臉一直緊繃著,什么話也不想說,心情特別的沉重。在這個電影中有幾個情節(jié)讓我記憶特別的深刻,一個是日本轟炸南京,拉貝牽起來德國的國旗,中國人在德國國旗的庇護下面躲避轟炸,覺得是種諷刺,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為什么作為中國人在中國的領(lǐng)土上沒有安全感,而僅僅一面德國的國旗其效用卻這么大,想來關(guān)鍵是德國的強大啊,觀后感《拉貝日記觀后感》。
另一個情節(jié)是日本軍人透露消息的情況,也說明了發(fā)動戰(zhàn)爭是極少數(shù)的軍國主義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還是不希望戰(zhàn)爭的,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個我不會用鄙視的眼光注視的日本人。還有一個就是日本人在進行殺人比賽的時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個個坐以待斃,或許這個是導演的安排,不過人人都是沒有神的眼神,這么多人為什么不能夠反抗?他們被俘之前可還是中國的戰(zhàn)士啊,這是我最無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實并不太想看《拉貝日記》,理由和我沒有看《南京!南京!》之類關(guān)于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是一樣的。怕悶,怕看了以后渾身不自在。事實上結(jié)果和我預料的一樣??墒俏也⒉缓蠡诳戳恕独惾沼洝?,從電影中我看到了許多偉大的靈魂充滿著人性光彩的拉貝,耿直的威爾遜大夫,年輕氣盛的羅森博士,慈愛堅強的杜普雷女士,人物豐滿,個性鮮明,為突出拉貝起到了很好的綠葉作用。
跟著導演的鏡頭,我看到拉貝在是否出任安全區(qū)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靈戰(zhàn)栗中變得更加堅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為安全區(qū)購買糧食,而故意不讓別人知道內(nèi)情。
面對這樣一個把大愛傾注在一群與自己并無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國人,你沒法兒不想起救猶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沒法兒不想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來中,為重構(gòu)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今年是建國六十周年,在這六十年的風風雨雨里,中國變得太多太多,從貧困到豐衣足食,從弱小到強大,從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們在向著祖國美好未來看齊時,是否會想起那些曾經(jīng)戰(zhàn)斗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呢,他們的英勇事跡是否還被記得真切。
幾年前曾經(jīng)聽過某校學生在觀看南京大屠殺的視頻資料時不斷爆發(fā)出興奮的笑聲的報道,那時的我簡直無法相信,作為中國人他們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在建國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這是一個好機會,一個培養(yǎng)新一代中國人愛國熱情的好機會。
我想拉貝日記的出現(xiàn)無疑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根是一個好的契機,古人已去今人是否還記得緬懷這他們呢?勿忘先烈!勿忘國恥!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拉貝是德國人,他是一個虔誠的徒,對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處在內(nèi)憂外患中的中國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教授、醫(yī)生、商人等共同發(fā)起建立南京安全區(qū),并擔任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他和一些國際友人在當時極其危險艱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四處奔走呼號,奮不顧身地抗議和盡其所能地阻止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瘋狂施暴。他們設(shè)立的南京安全區(qū)為大約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暫時棲身避難的場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園里,也擠進了600多名中國難民,受到保護。其日記主要記述了侵華日軍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因為他當時的身份,一直留守在南京,從而直接和間接的目睹了日軍對于中國民眾的暴行。他的日記詳實的記載了日軍攻占南京前的狂轟濫炸,到日軍攻占南京后的燒殺搶掠,以及耳聞目睹的各種殘忍暴行。作為一名旁觀者,一名第三國的目擊者,拉貝日記的價值性是不可估量的,從而更有力的證實了南京大屠殺的存在。
1938年二月份,拉貝的糖尿病已經(jīng)開始惡化,而且,由于拉貝對日軍的不斷施壓,以及他對日本暴行的不斷指責與控訴,激怒了日本軍界的要員們,強行要把他驅(qū)逐出南京,德國政府在接到日本方面的通報后,決定對拉貝召回,接受質(zhì)訊。拉貝最終在將難民營托付給馬洛、魏特琳等十幾位外國人士,安排妥當后便回了國。
拉貝的晚年十分之凄涼,在1950年,也就是抗戰(zhàn)勝利的第五個年頭他就逝世了,當時無人知曉,沒有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動,他的墓碑上也僅只書寫下“一個好人,一個不屈的人,約翰拉貝”。他所做的,所寫的,所成就的,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部分,但他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個英雄。
我認為拉貝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恢諧幽默,遇亂不慌,臨危不懼,即使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下依然能保持隨和而受到周圍人的歡迎。他是一個純正的人道主義者,他把幫助危難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義務(wù)。在日軍占領(lǐng)南京時,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傭人和職員,為了南京平民的安全,不顧個人的安危,甘愿留在受難的南京,吃盡苦頭。他對難民一視同仁,尤其不虧待窮人。一次,當拉貝正準備關(guān)院門時,有3個窮孩子來找防空洞,被他這個洋人嚇得撒腿就跑,拉貝卻把他們喊了進來,安排在防空洞中間的位置。
愛,不分國界,不分種族。拉貝不是中國人,但他對中國的愛不亞于任何一個中國人。
《拉貝日記》是一部真實、完整地保存了南京大屠殺的珍貴史料。它記錄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3日,這個恥辱的日子,在中國人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恥辱。從這一天開始,30萬同胞遭到了慘絕人寰的殺戮。在當時,中國人雖然人多,可人多又什么用呢,我們的國力比不上日本,國內(nèi)工業(yè)基礎(chǔ)又差,武器裝備落后且數(shù)量少。日本軍國主義在12月13日這一天,開始了瘋狂的搶奪和侵略,喪心病狂地屠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活埋、槍殺、砍頭……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特別是兩個日本軍官,居然進行了殺人比賽。殺完之后,還得意洋洋地自吹并拍照留念,真是連畜生都不如!
我們要向幫助中國人避難的外國友人致敬,向曾保護了30萬難民的德國人拉貝先生致敬。
南京大屠殺,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讓人忘卻,它用血淚史告訴我們每個中國人,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永遠記住這段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我們每一個學子,要奮發(fā)讀書,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
1882年,約翰·拉貝在歐洲十字路口的明燈——德國漢堡誕生。拉貝先生始終堅持“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自己”這一人道主義的精髓,像一彎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凈化著無數(shù)的魂魄。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約翰·拉貝從北戴河趕回南京被推為南京安全區(qū)主席。12月13日,日軍攻戰(zhàn)南京,進行了令人發(fā)指的血腥屠殺。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貝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國以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qū)內(nèi),他和他領(lǐng)導的十多位外國人,不僅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捍衛(wèi)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nèi),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
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致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區(qū)時,我們發(fā)現(xiàn)有許多平民被射殺于水塘中,其中一個池塘里就有30具尸體,大多數(shù)雙手被綁,有些人的頸上還綁著石塊”,揭發(fā)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對他國民眾生命的無視。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個老百姓眼珠都燒出來了……整個頭給燒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頭上?!币粋€細節(jié)寫出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人性的踐踏,表現(xiàn)了拉貝先生對中國民眾的同情。
“1月3日: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國兵當中,恐怕有人被日本人刺殺,這是非常殘忍的,而且絕對違反國際法;在攻城的時候,大約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羅格看見漢中門邊的干渠里大約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機槍掃射或是別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边@些明顯的數(shù)據(jù)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滅的,是存在的。
拉貝先生所寫的日記在告訴我們:歷史是不可磨滅的,而作為一個人要真實,真誠的去解釋還原事實。而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做一個誠實,甘于奉獻的人。
為了紀念拉貝先生,,德國柏林的墓碑運抵南京,現(xiàn)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nèi)。他的墓碑上也僅只書寫下“一個好人,一個不屈的人,約翰·拉貝”。他所做的,所寫的,所成就的,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部分,但他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個英雄。
今天,面對拉貝故居,我們仿佛仍能聽到拉貝先生朗朗的笑聲,沉重的嘆息;看到他揮舞手臂的憤怒表情,伏案奮筆疾書的側(cè)影。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二
《拉貝日記》是一部真實、完整地保存了南京大屠殺的珍貴史料。它記錄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3日,這個恥辱的日子,在中國人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恥辱。從這一天開始,30萬同胞遭到了慘絕人寰的殺戮。在當時,中國人雖然人多,可人多又什么用呢,我們的國力比不上日本,國內(nèi)工業(yè)基礎(chǔ)又差,武器裝備落后且數(shù)量少。日本軍國主義在12月13日這一天,開始了瘋狂的搶奪和侵略,喪心病狂地屠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活埋、槍殺、砍頭……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特別是兩個日本軍官,居然進行了殺人比賽。殺完之后,還得意洋洋地自吹并拍照留念,真是連畜生都不如!
我們要向幫助中國人避難的外國友人致敬,向曾保護了30萬難民的德國人拉貝先生致敬。
南京大屠殺,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讓人忘卻,它用血淚史告訴我們每個中國人,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永遠記住這段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我們每一個學子,要奮發(fā)讀書,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三
首先想發(fā)點牢騷。
《拉貝日記》只有一個廳放映,其它影廳全是《南京南京》。
這種照顧本土電影票房的手段實在很小家子氣。
看了《南京南京》,豆瓣的影評給了3星。
《拉貝日記》則不得不給4星。
南京人對拉貝有深厚的感情,因為他對南京人乃至全體中國人來說是個大恩人??墒菍τ诶愊壬牧私?,我們也只是知道個輪廓。電影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拉貝。原來他在票選安全區(qū)主席的時候也有顧慮,他也曾站在德國的角度,認為日本接管中國有利于德日之間的戰(zhàn)略合作,他也曾做出交出戰(zhàn)俘的決定。
這些充分顯現(xiàn)出拉貝只是個凡人,絕不是被完美光環(huán)籠罩的神人。
在此當選安全區(qū)主席之前拉貝有所顧慮,站在他的角度來看,這種顧慮很真實。一個即將攜妻離開中國的人,卻因為一場會議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抉擇。換了誰,我想都會犯愁。
好在威爾遜大夫從中激將,留住了拉貝。
當然,簡單的激將只是促成拉貝做出決定的最終導火線。
最主要的是拉貝本人也對這片土地眷戀不舍。
影片利用穿插的資料影像揭露當年日軍犯下的種。種罪行。
同時也有令人悲憤的百人斬比賽畫面。
這一點,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此外,與《南京南京》一樣,導演也安排了一個有點人性的日本少佐。關(guān)于這個人物,《拉貝日記》里對他的描寫幾乎是點到為止,其余日軍繼續(xù)扮演惡魔的角色。
這一點,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導演fg和陸川一樣想告訴觀眾,日本部隊里還是存在好人的。
但兩位導演最大的區(qū)別是,fg懂得營造歷史的整體,而陸川卻一個勁的描寫稀有的個體。
當然,《拉貝日記》也并非十全十美。
我相信很多看完電影的觀眾都會對張靜初不滿。
張靜初在這部戲里根本就是個多余的角色。
第一,剪了頭發(fā),你還穿旗袍?明擺著怕日軍不知道她是個女人。
在這點上,《南京南京》就很真實。
第二,弟弟為救姐姐,開槍射殺兩個日本人。這段戲沒什么不妥,問題是張靜初是不是腦袋缺根筋?居然穿了身日本軍官的衣服逃跑。
你穿日本軍服是為了躲避日本人,這點可以理解。
(我所在的影廳內(nèi),所有觀眾對此段情節(jié)的出現(xiàn)一致表示不滿)。
此外,如果一定還要挑刺的話,拉貝在救贖戰(zhàn)俘的那場戲也有問題。
當時拉貝表示他的司機會說德語,日本人問在場的俘虜誰會講德語。
有一個人畏畏縮縮地舉手,那意思很明顯,他“懂”德語。
隨后拉貝與此人簡單的對話,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
從舉手的角度來看,說明當時那位戰(zhàn)俘比其他人都有魄力,他想賭一把。
所以說,既然敢舉手,就應當不是個白癡,結(jié)果卻用無聲告訴拉貝,自己是個白癡。這一點不符合邏輯。
(但邏輯只趨向于理論,也許現(xiàn)實中真的有過這么一個角色,也許此人當時情緒很亂)。
拉貝在離開中國的時候,難民高聲歡呼拉貝的名字。
這一點與《南京南京》里難民下跪挽留拉貝完全不同。
我更愿意相信下跪的說法,對當時的難民來說,一個救星的離開意味著他們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總體來說,《拉貝日記》還是值得一看的。
至少比起《南京南京》來說,在我心中要多一顆星。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四
也許,因為了陸川電影《南京南京》的熱映,引起了我對另一部同題材小說《拉貝日記》的興趣,從網(wǎng)上,我讀完了它。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這本書的作者約翰拉貝是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雇員,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教授、醫(yī)生、商人等共同發(fā)起建立南京安全區(qū),并擔任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他和一些國際友人在當時極其危險艱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四處奔走呼號,奮不顧身地抗議和盡其所能地阻止日軍對中國人民瘋狂施暴。他們設(shè)立的南京安全區(qū)為大約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暫時棲身避難的場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園里,也擠進了600多名中國難民,受到保護。他還在他的日記和其他文字中記述了日軍在南京犯下的一樁樁令人發(fā)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國以后,連續(xù)舉行報告會,向德國當局呈送書面報告,繼續(xù)對日軍在南京的罪惡進行揭露。在受到德國警察蓋世太保的訊問和警告之網(wǎng)后,他仍然暗暗地細心整理自己的日記和有關(guān)資料,將這些歷史記錄留給后人。
這本書主要采取的是日記體這一形式,在情節(jié)上,他更多的是翔實的、樸素的記述,讀完后令人壓抑、憤怒,為那段黑色的歷史。
對于南京大屠殺,我最初的記憶是在初三那年,學校發(fā)了一本補充教材,那上面的`記載。對于這段歷史,我想每一個中國人的感覺都應該是相同的。
然而,有時候,問問現(xiàn)在的學生,他們對這段歷史的陌生,卻又常常會令我心生感慨:不是要宣傳怎樣的去敵對日本,而是,作為一段屈辱、悲痛的歷史,我們應該銘記。
因為了《流星花園》的小優(yōu)而喜歡的楊丞琳,因為她對的抗日的無知言論而對她厭惡到了極點。在吳宗憲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面對憲哥的提問“抗日戰(zhàn)爭打了多少年”,楊丞琳說不知道,憲哥告訴她打了8年,她居然說:“哇,才打8年?。 ?。
身為一名教師,我只希望這樣的例子不要發(fā)生在我的學生的身上。
再一次,緬懷,為那些枉死的冤魂。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五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
1882年,約翰·拉貝在歐洲十字路口的明燈——德國漢堡誕生。拉貝先生始終堅持“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自己”這一人道主義的精髓,像一彎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凈化著無數(shù)的魂魄。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約翰·拉貝從北戴河趕回南京被推為南京安全區(qū)主席。12月13日,日軍攻戰(zhàn)南京,進行了令人發(fā)指的血腥屠殺。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貝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國以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qū)內(nèi),他和他領(lǐng)導的十多位外國人,不僅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捍衛(wèi)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nèi),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
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致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區(qū)時,我們發(fā)現(xiàn)有許多平民被射殺于水塘中,其中一個池塘里就有30具尸體,大多數(shù)雙手被綁,有些人的頸上還綁著石塊”,揭發(fā)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對他國民眾生命的無視。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個老百姓眼珠都燒出來了……整個頭給燒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頭上?!币粋€細節(jié)寫出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人性的踐踏,表現(xiàn)了拉貝先生對中國民眾的同情。
“1月3日: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國兵當中,恐怕有人被日本人刺殺,這是非常殘忍的,而且絕對違反國際法;在攻城的時候,大約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羅格看見漢中門邊的干渠里大約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機槍掃射或是別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边@些明顯的數(shù)據(jù)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滅的,是存在的。
拉貝先生所寫的日記在告訴我們:歷史是不可磨滅的,而作為一個人要真實,真誠的去解釋還原事實。而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做一個誠實,甘于奉獻的人。
為了紀念拉貝先生,,德國柏林的墓碑運抵南京,現(xiàn)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nèi)。他的墓碑上也僅只書寫下“一個好人,一個不屈的人,約翰·拉貝”。他所做的,所寫的,所成就的,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部分,但他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個英雄。
今天,面對拉貝故居,我們仿佛仍能聽到拉貝先生朗朗的笑聲,沉重的嘆息;看到他揮舞手臂的憤怒表情,伏案奮筆疾書的側(cè)影。
剛看好《拉貝日記》,我覺得非常有必要釋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對1937年12月冬在數(shù)周內(nèi)南京城里發(fā)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來源于一些歷史課本和媒體資料?!独惾沼洝方o我一個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去更進一步的了解那段歷史。
我其實并不太想看《拉貝日記》,理由和我沒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樣的。怕悶,怕看了以后渾身不自在。事實上結(jié)果和我預料的一樣。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貝日記》,更決定去補上《南京!南京!》。首先這是一部優(yōu)秀的影片,不論從題材、演員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覺得都很出色。其次這是一部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談愛國主義教育,只是簡單的覺得——有些歷史不應該被忘卻,應牢記。最后,這部影片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看了這部影片后讓我懂得,多么艱苦、多么危險、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輕易地倒下。人必須要堅強,只有堅強才有明天的希望!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六
97年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剛建立的時候,我就參觀過,當時給滿屋子的骨頭和血肉模糊的照片給嚇倒了,沒敢多看就逃了出來,仍清晰地記得那面墻上的幾個大字——遇難者遭難者victims300000!!
在南京讀書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聽到那長鳴的防空警報,在那一刻,仿佛聽到了死難的同胞們的悲凄。一直以來關(guān)注這段歷史也關(guān)注國際上對這事的反響。值得慶幸的是,這段歷史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貝日記》、《南京南京》、紀錄片《南京》以及紀錄片《南京大屠殺》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寫實類影片,看了之后都讓人心靈震撼。從時間上來說,紀錄片《南京大屠殺》(張純?nèi)纾┳罾?,也最不具備電影拍攝技巧,僅從影片觀賞角度來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卻最寫實,大量的真實歷史的鏡頭記錄下了真實的那段歷史。紀錄片《南京)是從國外友人的口述歷史視角,紀錄和描述那段歷史,整個片子試圖還原當時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國佬的電影手法和效果比張純?nèi)绲摹赌暇┐笸罋ⅰ酚辛速|(zhì)的提高,看過之后讓人悲憤不已?!赌暇┠暇犯嗟氖侵苯用鑼懸惶幪幯芰艿臍⒙竞腿毡竟碜拥臍埍?,以及偶爾用那不純熟的心理描述技巧為那并不存在的所謂個別日本軍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膽問陸川一句:日本鬼子會自殺嗎?拉貝會向中國人下跪?你會選人嗎——用個喜劇演員來演這么嚴肅的電影?。ㄎ也皇钦f范偉演得不好)?!独惾沼洝穭t從拉貝的視角記錄了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導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顰《辛德勒的名單》?!赌暇┠暇分械娜宋锔哂蟹柣?,《拉貝日記》中的人物刻畫得更具有個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節(jié)大部分虛構(gòu),《拉貝日記》則真實記錄了百人斬等事件。
《拉貝日記》中有幾句話讓人印象深刻:能容下10萬中國人的地方,肯定容得下20萬中國人!(這是拉貝對中國人的理解,在某人說國際安全區(qū)只能容納10萬難民的時候);hitlerhasonlyoneball!(中文字幕翻譯得很隱晦很和諧,說他們膽子很小,當然英文也有這一層意思,這是拉貝無聊時和威爾遜醫(yī)生一起唱的歌)。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七
前幾天我在網(wǎng)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拉貝日記》中的主人公是當時的德國納粹黨員約翰?拉貝,作為當時西門子中國區(qū)的主管,拉貝加入納粹黨只是順應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他們,他原以為他們是一個英明的領(lǐng)導者,在安全區(qū)受到日軍威脅期間,拉貝還寫信給他們希望得到他的幫助,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當日本戰(zhàn)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面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非常有視覺沖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復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為重要的,不論采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后,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zhàn)俘來彌補自己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群充滿恐懼以及期待的戰(zhàn)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jié)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擇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己的勇氣與智慧盡量多挽救那些已經(jīng)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里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后來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jié)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吹竭@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電影往往只是一個有局限性的載體,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歷史。這部電影讓我們知道,我們不能忘記這些曾經(jīng)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給予我們幫助的人,更不能忘記那段歷史。勿忘先烈,勿忘國恥!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八
拉貝是一個偉人,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比那些為抗日戰(zhàn)爭死掉的中國人更偉大。他完全能夠袖手旁觀,但是他們卻選取了在槍林彈雨下,在日本人的獸性下,去保護那些脆弱和麻木的國人。
威爾遜醫(yī)生:當你們在那里開會的時候,我那里死了17個孩子,斷腿的,只有一半腦袋的,我不得不在沒有麻醉劑的狀況對他們進行手術(shù),痛的哭天喊地啊,可最后還是死了。
我看著影片中的場景,想象著70多年的南京城,70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上,遍野的獸性與暴行,坦克碾過,飛機炸過的破碎,突然感受到那一代人所傳承下來的仇恨是如此的巨大。
我們這代人,是日本動畫片陪著長大的,神龍斗士,圣斗士星矢,七龍珠等等等等。其實,這些很大程度已經(jīng)淡化了我們對于日本民族的仇恨,雖然我們也鬧著也抵制日貨,也在讀到歷史課本時咬牙切齒,但是日本動畫我們是照看的。日本人相信,用文化能夠征服世界,我承認,這方面他們是成功的,他們的動漫在全世界幾乎無孔不入,而且動漫的影響力在于那些不明事理的孩子,而不是成人。這種文化侵略比kfc,麥當勞要可怕上百倍。
鄭強教授在浙江大學的報告會上說:如果他的兒子此刻再看到坦克,他媽的早就不明白跑到哪里去了。而拉貝日記中的小孩,卻在姐姐被強奸時,連開了2槍,殺掉了日本人。這當然,環(huán)境決定了當時孩子的勇敢。但是,如果拿此刻的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比比?如果中日開戰(zhàn),我們又有多少熱血青年會背起槍桿上戰(zhàn)場?我甚至懷疑我自己的選取。
日本軍官:你的司機死得很光榮。
拉貝:為什么。
軍官:他們正在進行競賽?
拉貝:競賽,什么競賽?
軍官:殺人競賽,比誰殺掉的戰(zhàn)俘更多。那兩位軍官在日本是很受歡迎的,我們的報刊每一天都會刊登這些新聞。
我當然承認日本人也有好人,但在如此屠殺,在如此暴行,在如此仇恨面前,去宣揚少數(shù)人的人性,去宣揚以德報怨,去宣揚少數(shù)的道德,有任何好處嗎?陸川,請你站在當年被日本人當做實驗對象的孩子的父親面前,去告訴他們?nèi)毡救说娜诵?;請你對?0萬被屠殺的同胞,去講述日本人的人性。陸川,能夠肯定的是出發(fā)點,但是卻選錯了電影的重點,《南京,南京!》里面是麻木的中國人,在熒幕面前是更麻木的看客。為了陸川營造出的廉價藝術(shù),感動得無以復加。成王敗寇,早就寫進了歷史。中國人是不是就應收起一些仁慈,一些道德。更何況老子的原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南京,南京!》帶來的只有悲痛,《拉貝日記》帶來的除了悲痛,更有思考。
可悲的國人,在外國一味妖魔化中國的同時,我們媒體卻大肆報道國外是如何如何的好。有人說中國的文化,是強奸文化。從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強奸,到此刻xxx的教育強奸。但是如果誰了解日本,了解韓國的教育,我們的愛國教育如果是強奸,那他們的或許是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注射嗎啡,強迫吸毒,到之后心甘情愿。
鄭強教授講述的那個日本政府買大米的事情,讓我感受到,同日本的愛國教育相比,我們這愛國教育談何強奸,連洗腦都算不上!
我一向在思考,為什么日本不愿意像德國一樣投降,為什么要一向參拜靖國神社。我也到此刻才明白,那是民族魂啊,如果清算了天皇的罪行,那么日本的民族魂將就此垮塌,一個連民族精神都垮塌了的國家,何以談強大?同日本高度凝聚的民族精神(不管是多么的狂熱與不正常),我們似乎顯得十分的支離破碎。5.12確實是讓人看到了民族的團結(jié),但,那是出于感動與同情,還是真的出于對于國家的熱愛。
最后,向拉貝先生致敬!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九
《拉貝日記》成功地展示了拉貝先生的心路歷程,也讓觀眾觸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卻無法忘記的歷史。電影中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認真的拉貝,耿直不諱的威爾遜醫(yī)生,堅強慈愛的杜普雷小姐與帥氣年輕的羅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畫了一個個令人生厭的日本軍官,使觀眾深入其中,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今,距離日軍侵華這一段悲慘而壯烈的歷史已經(jīng)有六十多個年頭了。時光并沒有使中國人民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最近因與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國人民反日的情緒更是無比高漲。盡管南京大屠殺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的回憶,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日本右翼勢力還在試圖掩埋歷史,堅持南京大屠殺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相反的,同樣作為二戰(zhàn)主犯國的德國,早在1974年,他們的總理就在訪問華沙時,在二戰(zhàn)紀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謝罪,所以德國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卻依然為自我的罪行進行無恥的狡辯,我相信他們終將得到應有的懲罰。
《拉貝日記》透過展示歷史,也讓中國人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變哲學。泱泱中華當初之所以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島國侵略,就是因為國家的無能與國家的落后,導致我們起初在他們的暴行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雖然,我們已經(jīng)站立在了世界的東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強大,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讓我們深深緬懷拉貝先生,他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類的英雄,是人道主義的杰出代表。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十
觀看了《拉貝日記》,較之《南京、南京》,還是稍稍喜歡《拉貝》多一點,起碼它看起來像一部電影,一部完整的有故事情節(jié)、有敘事手法的電影!它雖然沒有陸川的那部來的震撼,但也平淡中見真實。整部電影看完,第一感覺是描述比較客觀,對于拉貝自己并沒有出于第三方無謂的拔高,一個情節(jié)就是他驕傲地接收中國政府賜賚他的獎?wù)?,對阿諛他的話也悠然自得,諸如此類的小細節(jié)把拉貝刻劃成一個極富人情味的可惡的小老頭子,看起來令人感覺比較實在。另外一個細節(jié)就是影片透過道森博士的口說出外科醫(yī)生羅伯特威爾遜與拉貝之間看似不能相合的理由:他們兩人都執(zhí)拗的無可救藥。這些小毛病和個性,讓拉貝先生的形象顯得比較豐滿。
影片另一值得稱道之處,便是透過旁人對拉貝先生印象的逐步改觀從細節(jié)處展現(xiàn)了他令人尊重的原因。在影片中,拉貝的言行是比較尊敬希特勒元首的,一些史實中也能夠得悉,他經(jīng)常對旁人說道“他是德國國度社會主義動搖的支持者,百分百的支撐這一軌制”。而極度厭惡納粹的羅伯特醫(yī)生一開端卻對拉貝不認為然,他以為拉貝只不外是在會議上喝喝茶吃吃餅干,并不會負起任何的義務(wù),他也會同妻子多拉一齊離開南京。在與拉貝的相處中,他匆匆領(lǐng)會到拉貝踴躍工作,敢于貢獻的崇高情懷。于是在他目送拉貝分開南京之時,才會動情地清唱起那首歌唱拉貝的歌謠。有一個資料是說,羅伯特醫(yī)生給家中人的信件里高度贊賞了拉貝,說他是“在納粹圈中高貴的人,有一副博大的襟懷,很難將他高尚的人格與他對希特勒的‘奉承’接洽在一齊”。
另外,影片在這一基本上對當時的南京事件進行了公道的假想和結(jié)構(gòu),好比拉貝應用納粹旗掩護西門子工廠的工人,親眼目擊日本軍官的“殺人比賽”,以及為維護在學院中的中國士兵挺身而出,與朝香宮鳩彥親王竭力交涉,又比如影片結(jié)尾處南京的百姓湊集碼頭,送別拉貝,這一幕固然沒有在史實中記錄,但是我認為無可非議,正如導演所說,“他做了一件很巨大的事,但是幾乎沒有人曉得他的業(yè)績,沒有人感激過他,所以我在心里覺得應當給他這樣一個送別,就特殊設(shè)置了這個場景”。
整部片子的敘事流利,沒有漫長之感,技能嫻熟,但也許正由于此,少了一份震動,多了一些平淡,讓影片僅僅只在比擬優(yōu)良這個層面上大張旗鼓,我感到有些惋惜。興許是原版有5個小時而終極放映剪輯的版本只有2個多小時的緣故,一些情節(jié)跟人物顯得有空虛之感。最顯明的便是張靜初表演的瑯書,影片中她的個人閱歷簡直與拉貝不任何的交加,尤其是她與道森博士之間一段有些許暗昧象征的對話和情節(jié),顯得有些過剩,也許在5個小時的版本里張靜初的故事能得到更多的展示吧。另外拉貝與夫人的告別和重逢,情節(jié)的處置伎倆上有一些平實,結(jié)尾的全部鏡頭給人的感到(從拉貝被日本兵押解,至南京庶民的碼頭送別)有些煽情和俗套,但仍是令人激動,給人以美妙的感覺和慰藉的。
不知是何起因,影片在此就停止了,并沒有展現(xiàn)拉貝回國后的個人經(jīng)歷,也許是之后拉貝在德國的遭受還沒有得到歷史學家的蓋棺定論,良多記載自身就是一個迷。我目前只在張純?nèi)缰摹赌暇┖平伲贿z忘的大屠殺》中得到一些對于拉貝先生回國后的故事,在那里略作總結(jié)。據(jù)拉貝的外孫女厄休拉萊茵哈特供給的材料,拉貝在回國后兌現(xiàn)了他在南京所作的許諾,向希特勒寄去了函件和約翰馬吉拍攝的南京紀錄片拷貝以及本人的手寫講演,然而幾天后,他卻受到了蓋世太保的拘捕和審訊,忠告他不許再對這一主題進行報告探討和寫作。之后的多少年,拉貝的生活更為拮據(jù),戰(zhàn)后的歲月里,他更是受到了各方面比方蘇聯(lián)和英國對他的指控。拉貝暮年的生涯境況悲涼,他們一家人擠在很小的屋宇里,饑寒交迫。所幸,拉貝的窘境傳到了中國,大屠戮的幸存者為他籌集了錢與食品郵寄到他家中,直至拉貝1950年逝世于中風。
《拉貝日記》中的拉貝先生讓人肅然起敬,對于這樣一位偉大的人,任何嘉獎的言辭仿佛都不為過。我很感謝這樣一部較為客觀的影片,能讓咱們回想拉貝以及其余南京國際保險區(qū)委員會的工作職員所作出的出色且不朽的奉獻。我盼望這部影片不僅僅僅是個開始,更是可能“拋磚引玉”,將那段歷史更好地展現(xiàn)出來。
“脈搏的每一次跳動---必勝的信心?!?/p>
“日光的每一次降臨---不盡的奮爭?!?/p>
這是拉貝先生十分喜歡的他的妻子多拉贈予給他的詩句,同時也是他人生真實的寫照。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十一
前幾天我在網(wǎng)上看了《拉貝日記》這部電影。
當日本戰(zhàn)機開始轟炸南京時,拉貝張開納粹大旗,讓大家躲在下方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納粹旗霎時成了拯救生命的護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們和碩大的納粹旗,十分有視覺沖擊力。其所帶來的感受十分復雜,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時是最為重要的,不論采取何種手段。
拉貝的司機被砍頭后,日軍軍官答應賠償損失。拉貝提出用20位中國戰(zhàn)俘來彌補自我的損失。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為了多挽救幾條生命。當拉貝走向那一群充滿恐懼以及期盼的戰(zhàn)俘時,空氣彷佛都凝結(jié)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卻只能挑選帶走20個人,每一個名額的選取都是艱難的,也足以讓心流血。拉貝用自我的勇氣與智慧盡量多挽救那些已經(jīng)走投無路的生命們。
影片中沒有過多殺戮,暴力等場景,相對平緩的敘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點突出了拉貝這位國際友人如何挽救20萬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轟炸西門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時候,西門子公司的中國員工躲到公司院子里來,日本轟炸機還是炸個不停,但之后拉貝把德國國旗拿了出來,中國員工們都躲在了德國國旗下,結(jié)果日本轟炸機就停止轟炸回去了??吹侥抢?,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條的生命竟然連一面德國納粹國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十二
春季的國內(nèi)電影市場似乎格外青睞二戰(zhàn)年代背景的電影,先行登陸的米國片子《行動目標希特勒》之外更是先后出現(xiàn)了兩部同樣以南京大屠殺作為背景的電影作品,《南京!南京!》和《拉貝日記》,兩部電影的連續(xù)公映,似乎又將觀眾們的思路帶回了那段硝煙混合著血腥氣味彌漫的歲月。
帶著《南京!南京!》尚未完全流失的的震撼及感觸,lightwing試圖從這部《拉貝日記》中得到一種相同情緒的延續(xù)而選取觀看了電影,但是得到的結(jié)果卻是徹底的失望,滿眼看到的完全是一種來自德國的自我良好感覺,而那時中國人的苦難在他們眼中和心中,似乎和他們現(xiàn)今看到的難民并發(fā)表的同情論調(diào)一般無二,盡管約翰·拉貝先生的壯舉的確就應讓全中國的人們?yōu)橹畡尤荨?/p>
法西斯救世主論調(diào)。
對于電影,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個標題,來自德國的導演在影片中處處在闡述自己民族的優(yōu)秀品性,德國人不但用他們高尚的情操包容了所有情緒彷徨在對于死亡的繚亂思緒之中的中國難民,更是用自己偉大的情操感化了一眾殘忍如禽獸的日本人,讓他們就連看到一群落體女人列隊站在眼前的時候依然保留著極其清醒的人性,而不是如同一般電影中的獸性大發(fā)恨不得見到所有雌性生物都與之發(fā)生關(guān)系一般,不明白德國人是不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但他們確實擁有天使般圣潔的感化潛力,就連異教徒的鬼子都能夠感化。
本性兇殘之至完全喪失人性的的日本鬼子,因為感受到天使般的德國人的偉大情懷,所以除了恪守同盟國之間的盟約和平友好共處之外還出現(xiàn)了情愿背叛自己國家也好學習天使拯救人類的典型“日奸”,700多傷兵因此而得救,嗚呼善哉。
對于拉貝先生的塑造影片則是完全去延續(xù)了通常國產(chǎn)電影中對于偉人形象塑造的套路,于是幾乎所有的國際友人國內(nèi)偉人事跡都先后的出此刻了拉貝先生和他的朋友們身上,什么白求恩、科利華大夫的精神全部與此刻復蘇并附著在膠片上詐尸于觀眾面前,總之拉貝先生的形象事跡幾乎能夠從若干其他電影中看到相似的影子,這就是偉人。至于時刻展此刻拉貝先生和朋友們身上的法西斯主義,似乎導演要闡述的原本就是法西斯主義也要優(yōu)于你小日本的軍國主義,至于中國的什么主義,人家似乎連看都沒看一眼,孱弱的國人此刻在德國人眼中只是一群可憐蟲而已。
看不到的南京慘劇。
除了借用的當年紀錄片中的影像之外,影片中幾乎沒有出現(xiàn)更多的關(guān)于南京的相關(guān)場景,至于鬼子的殘忍殺戮,除了一個鏡頭中的機槍掃射以及補上的幾槍和那些排成排供人拍照的人頭之外就沒有什么了,而這些全部的時間還不及拉貝老婆所乘坐的輪船被日軍擊沉所花費的時間,這個橋段也成為了全片中最大也最精致的一個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場景,似乎南京的慘劇僅僅就是給德國人和其他國人民造成妻離子散那么簡單,這樣的結(jié)果根本就是對于南京的一場諷刺。
中國人=道具+背景。
在《拉貝日記》中,如同多米諾骨牌般被機槍放倒的中國俘虜也好,被排隊砍頭用來完成lightwing在上大學時從政治課本中看到的南京時期日本鬼子砍頭比賽論點證實的可憐百姓也罷,一個一個的甚至連正面的特寫都吝惜給與,能夠有幸得到多些鏡頭的三個中國人,一個奴性十足的拉貝翻譯,獐頭鼠目最后據(jù)鬼子說因為和鬼子發(fā)生沖突而被鬼子砍頭,似乎廣大國人不可能理解這樣的國人代表。張靜初的主角感覺最大的價值就是讓德國人以及某個鬼子頭目看到了一群女生的裸體,再有就是和德國人的一段莫名感情,基本屬于完全刪除也不會對情節(jié)推進產(chǎn)生任何影響的類型,存在反而妨礙了情節(jié)的順暢。至于她弟弟的主角,那兩搶精準的射擊以及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殺人后表情,真乃自古英雄出少年也!
除了上述的三人之外,其余所有的國人全部淪為了德國人拯救的數(shù)字以及日本人殺戮的數(shù)字而已,要么就是如同那個臨陣脫逃的醫(yī)生一樣是為了襯托德國偉岸人性而存在。看著人們逃脫以及倒下的僵硬動作以及本該憤慨卻怎樣都像強忍微笑的表情,實在不明白改說些什么,這難道就是德國人眼中南京大屠殺?要是這樣的話,拉貝先生的義舉似乎都就應拿出來讓人質(zhì)疑。就算電影是講述約翰·拉貝的人物傳記也好,可這似乎不能成為讓情節(jié)脫離歷史背景的說辭。
被徹底扭曲了的情感。
這個問題出此刻了影片中設(shè)置的兩個煽情點中,第一處是各國的使館人員回到南京日本不得不承認難民營的存在時,本來充滿驚恐慌亂的人群聽到能夠活下來的好消息之后立刻出現(xiàn)樂興高采烈的神態(tài),這種充滿樂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表情難道就是當時剛剛或者說還沒有完全脫離死神覬覦的人群就應有的表情?要明白這是因為數(shù)個外國人員的到來才有的結(jié)過,聽到這個消息的中國人如果還就應振奮,那中國究竟在國人眼中算得什么?在影片中算得什么?哪怕是僅僅為了哄哄國人原本就近乎卑微的國際尊嚴也好呀。
第二處則更是充分體現(xiàn)出了什么叫做“商女不知亡國恨”,影片最后幸存的人群在碼頭上歡送拉貝先生,記得《南京!南京!》中出現(xiàn)的鏡頭是人們流著淚拉著拉貝不讓他走,但是拉貝身不由己的不得不走,而到了那里卻演變成了拉貝先生功成身退,國人列隊歡送,天??!這就是《拉貝日記》中所謂的真實重現(xiàn)嗎?哪個人可能在生死關(guān)頭很開心的放開自己的救命稻草?可能嗎?恐怕任何一種生物都不會這樣選取,放開手的時候只有在完全無奈的時候,這樣無奈的時候可能一個個笑容堆滿面孔嗎?還歡呼雀躍,這樣的濫矯情已經(jīng)直接把足夠平庸的電影再次向下推了數(shù)個臺階。
務(wù)必記住的拉貝其人。
不論電影怎樣,有沒有像樣的場景,有沒有真實的情節(jié)感情,這些不能成為影響到拉貝先生對于國人功績的條件,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足夠的理由和必要牢牢記住約翰·拉貝這個名字,至于對方行為的動機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去討論和溯尋,因為那些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價值就在于約翰·拉貝這個人的行為拯救了二十萬中國人的生命,不僅僅僅是這些人,所有的中國人都就應記住這一壯舉。
拉貝先生是偉大的,但是《拉貝日記》電影則是可恥的,用如此一出虛偽造作的劇本來作為拉貝先生傳記寫照的承載體,委實令人痛心不已,尤其是當中德國導演表現(xiàn)出的那種近乎無恥的法西斯種族優(yōu)越性的體現(xiàn)更是令人憤慨,再次無奈的看到一個好好的題材被人糟蹋。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十三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jié)束以后,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個場景:
第一個是“納粹旗下求生存”,日軍開始進攻南京,雖然號稱是打擊重點目標,但實際對市區(qū)實行了無差別轟炸,拉貝所在西門子公司也遭到攻擊,他命令門衛(wèi)把擋在廠門外的中國人放進來,冒著危險取出一面碩大的納粹旗,讓人們都躲在旗幟下面,最終日軍飛機離開。螞蟻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納粹旗幾乎充滿銀幕,非常有視覺沖擊力。
第二個是“拉貝的司機慘遭砍頭”,拉貝到日軍總部交涉,中國司機在樓下抽煙,卻被一名日軍刁難抓走。拉貝四處尋找,卻只從門縫里看到日軍砍去了司機的腦袋,影片沒有正面描寫砍頭的細節(jié),但當拉貝沖進場去,只看到一排中國人頭顱,看得出是按照某張很著名的暴行照片來設(shè)計,雖然鏡頭一晃而過,那種視人命如草芥的肅殺已令人心寒。雖然看這部影片前已知道會有這樣一個場景,扮演司機的中國演員李明,也說了那些頭顱(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頭,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時還是讓我忍不住閉上了眼睛。
第三個是“瑯書冷靜的用相機拍下了被日軍槍殺的中國士兵的慘狀”,安全區(qū)遵照和日本人的協(xié)議,將繳了械的中國士兵一百多名交給了日本軍官,以換回他們的生命和安全區(qū)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對日軍軍官提出“要帶走二十名中國女學生時,以予了斷然的拒絕”。日本軍官冷冷的說:“你會為你的行為后悔的”,隨后就是一陣槍場響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槍殺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這時,張靜初扮演的中國女學生出場了,她以冷靜的態(tài)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門。
我曾看過報道,拉貝日記中除了張靜初扮演的瑯書是虛構(gòu)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實的,可是在拉貝先生的日記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給我照片的中國年輕人致敬,沒有他們,就沒有還原南京歷史真相的可能”。所以,當我看到在瑯書拍照時,冷靜得竟看不到一絲表情的臉上,我突然有了許多的感動,我知道,正是這些勇敢的中國年輕人(我們的前輩),才能讓我們現(xiàn)在的人如此真實的知道那段沉痛歷史。
雖然沒有過多的描寫屠殺場面,《拉貝日記》卻以德國人道救助者的視角,講述南京大屠殺這段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永遠的傷痛。其客觀冷靜善良溫暖且不乏對日獸罪行的鞭笞,我想會受到像我一樣的中國觀眾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現(xiàn)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的話:“紀念館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永不忘卻,既不忘卻那段歷史的真相,也不忘卻浩劫中人性的光輝”。我相信,這也就是《拉貝日記》的主題。
最后再次向拉貝先生以及那些真實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約翰遜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區(qū)的工作人員,還有像瑯書一樣勇敢的中國同胞們致敬!
當我了解了約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到底是因為什么,一個納粹黨員能夠盡自己所能拯救中國人?其實,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種愛,那是一種向往和平的心呀!
約翰?貝拉,一名德國商人。在中國的30多年間,一直擔任著西門子總經(jīng)理。1937年日本皇軍展開的無人性的南京大屠殺中,他保護了25萬中國人民!他是偉大的!
在日軍的轟炸機瘋狂的轟炸著西門子公司附近的中國人民時,拉貝走出了車子,他奮不顧身的從后備箱中取出了納粹國旗。他叫來了助手,將這面巨大的旗幟撐開,讓無數(shù)的中國人躲在了旗幟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國發(fā)出緊急命令要求拉貝回國時,他毅然的選擇了留在中國,和熱愛和平的人開設(shè)了南京安全委員會。在生死關(guān)頭,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會面臨死亡的威脅。可他還是選擇了讓夫人離開,自己駐留在中國。
拉貝會給安全區(qū)的孩子發(fā)放食物,會為中國人民解決疑難。他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英雄!
在日本皇軍下令射殺安全區(qū)的中國居民的前一刻,拉貝和他的同伴打開了大門,站在了日本皇軍的面前,堅定地說:“如果你們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殺的話,就請把我們也帶上吧?!?/p>
拉貝,真的是中國人民應該敬仰,緬懷的一位國際友人。他經(jīng)歷了南京的屠殺的整個過程,用他的筆詳細的記錄了日軍猶如禽獸的屠殺活動。據(jù)資料所說,拉貝回到德國之后,曾給希特勒發(fā)過電報,進行過演講,將日記公開。但由于德國與日本是同盟國,所以,不允許談及有關(guān)南京的事情。
拉貝日記讀后感篇十四
當我了解了約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到底是因為什么,一個納粹黨員能夠盡自己所能拯救中國人?其實,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種愛,那是一種向往和平的心呀!
約翰?貝拉,一名德國商人。在中國的30多年間,一直擔任著西門子總經(jīng)理。1937年日本皇軍展開的無人性的南京大屠殺中,他保護了25萬中國人民!他是偉大的!
在日軍的轟炸機瘋狂的轟炸著西門子公司附近的中國人民時,拉貝走出了車子,他奮不顧身的從后備箱中取出了納粹國旗。他叫來了助手,將這面巨大的旗幟撐開,讓無數(shù)的.中國人躲在了旗幟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國發(fā)出緊急命令要求拉貝回國時,他毅然的選擇了留在中國,和熱愛和平的人開設(shè)了南京安全委員會。在生死關(guān)頭,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會面臨死亡的威脅??伤€是選擇了讓夫人離開,自己駐留在中國。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460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