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產生的個人感受與體會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內容,我覺得寫一篇讀后感能夠加深對書籍的理解和記憶。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進行適當?shù)囊煤徒梃b,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原創(chuàng)性和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在這里,我們分享了一些讀者對暢銷書的讀后感,希望能為其他讀者提供一些建議和評價。
逍遙游讀后感篇一
在莊子的《逍遙游》中,講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堯讓天下,許由不受。
莊子的故事是這樣說的: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太陽和月亮都已升起來了,可是小小的炬火還在燃燒不熄;它要跟太陽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難嗎?季雨及時降落了,可是還在不停地澆水灌地;如此費力的人工灌溉對于整個大地的潤澤,不顯得徒勞嗎?先生如能居于國君之位天下一定會獲得大治,可是我還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覺得能力不夠,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你。”
作為君王的堯,讓天下讓的不能說不夠誠懇,他把許由比作太陽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許由比作天上的及時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勞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讓賢于許由。
堯讓天下讓的誠懇,直接,許由拒絕接管天下拒絕的坦率、干脆!
許由回答說:“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經(jīng)獲得了大治,而我卻還要去替代你,我將為了名聲嗎?‘名’是從屬于‘實’的附屬物,我將去追求這次要的東西嗎?鷦鷯在森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棵樹枝;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你還是打消念頭回去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用處??!廚師即使不下廚,祭祀主持人也不會越俎代庖的!”
許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況下,擔一個君王的虛名,他寧可象鷦鷯在森林中筑巢,僅僅占用一棵樹枝;象鼴鼠到大河邊飲水,不過喝滿肚子。
許由是莊子心中那種無己、無功、無為,追求逍遙境界的神人,是不肯為身外之事所羈絆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權勢,在許由看來,不過是人生的枷鎖而已。
莊子借連叔的口,講出了許由的心里話:“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用現(xiàn)在的話說:“神人的德行,能包容萬事萬物,使整個世界成為太平境界,他怎肯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這神人,外物沒有什么能傷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沒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熱。他的塵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堯、舜那樣的圣賢人君來,他又怎么會把外物瑣事當一回事呢!”
我想:許由、應當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遙的人!
逍遙游讀后感篇二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逍遙游讀后感篇三
人教版第四冊所選《逍遙游》為《莊子》一書的首篇,主旨是講人生的境界。在莊子看來,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遙游”。那么,什么是“逍遙游”呢,先說“逍遙”的語義。在《莊子》一書中,“逍遙”一詞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狀態(tài)或內心狀態(tài)?!肚f子》一書中,多次使用到“逍遙”一詞,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和“彷徨”一詞對舉使用,但詞義始終不變。如“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莊子·逍遙游》):“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yè)”(《莊子·大宗師》):“逍遙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故“逍遙”的本質是指一個人自由自在、任性適意的人生狀態(tài)。其次說“游”?!坝巍弊鳛槿说闹黧w活動,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體?!肚f子》一書在使用這個詞時也兼有這兩個詞義。但莊子哲學是談人的精神自由的,他關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動,是要從人的精神自由中尋找人生的出路。故《莊子》中使用“游”一詞時,多數(shù)情況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動,是指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精神漫游”。
“逍遙游”中的`“游”也是如此?!坝巍笔切挠危亲屝挠斡凇盁o限時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讓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進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莊子·天下》中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這樣的精神活動中,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了“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泰然狀態(tài),從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安寧。這樣的“游”才“逍遙”。
莊子世界觀、人生觀的核心是“道”論。莊子認為,“道”生天地萬物,“道”使天地萬物生滅流變,無窮無盡。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也無論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都是這個“道”運行的結果,也是這個“道”的具體表現(xiàn),這叫“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莊子·至樂》)。“道”的本質特征就是自自然然,無為無不為,無目的又合目的。人類是順“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質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樣,本屬自然,無目的又合目的,無所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莊子》一書中,“真人”也被稱作“至人”“神人”“圣人”。因為“真人”是依乎天道、順乎人性自然地活著,達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莊子又稱其為“至人”:“真人”在人世間順性自然,無為無不為,超凡脫俗,故莊子也稱其為“神人”:“真人”是領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間生活已無所不通,《說文解字》說:“圣者,通也”,故莊子還把“真人”稱作“圣人”。《逍遙游》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者名殊而實指為一?!盁o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無名”“無功”同樣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這三種狀態(tài)都是人在體道自然中無為無不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而“無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遙游”。
逍遙游讀后感篇四
人們常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由此可見,追求心靈的自由是亙古永恒不變的旋律,寄予著人們對生活最純凈最神圣的渴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質的充裕已滿足不了人們心靈的需求,富裕的物質和豐富的生活也讓人們的心靈不再平和與安寧。無休無止的繁忙充斥大腦,緊張的競爭和壓抑使人們喘不過氣來。于是,人們開始向往心靈的自由,掙脫世俗的桎梏和束縛,尋求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在繁瑣中尋求自由,在復雜中感受輕松。有了精神的追求,我們才能尋找到美,才會審美。為了幸福與自由,為了生活的美好,我們要放開心態(tài),用愛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感和情趣,努力做一個心靈自由的人。
自卑,你就不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了。沒工作是自由的吧,可又因沒有事業(yè)而努力不成,或是有了工作又沒有干出一番事業(yè)或是事業(yè)不很理想,或是沒有達到頂峰而懊惱吧。這些瑣事煩惱更加讓人不得片刻的自由了,不自由的理由和解釋實在太多太多。
心靈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為所欲為。正如華盛頓所言:如果自由流于放縱,你會迷失在這自由深淵。自由是真誠、坦蕩、純凈、追求夢想、熱愛生活的心,是豁達開朗的心態(tài)。總之,心靈純潔自由的人,生活是充滿甜蜜和喜悅的。
我想,世界上自由之人有兩大特點。一是思想豁達,內心平和,熱愛生活。二是能夠主宰自己,堅定地爭取維護自己的自由。生活中我們欠缺的是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自主地主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無論是總看別人怎么生活,還是生活給別人看,活在別人的眼里的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心靈的不自由。
個小型游泳池,打鐵累了就泡會泉。回歸自然,“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這樣隨性自由的生活好不自在!
此外,心靈自由之人一定是經(jīng)常徜徉于書海之中的。文字能夠蕩滌心靈的浮塵,使原本嘈雜的世界在頃刻間被那飄飄落落的寧靜沉淀下來,使心靈自由地飛翔。又比如,試想一下,隨著旋律的跌宕起伏,靈動的音符跳躍在青山綠水之間,心靈是否能夠感受到那份博覽大山大水的喜悅與自由呢?于是說,想要追求心靈的自由就絕不能錯過美妙的音樂。
誠然,追求心靈自由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但只要保持著一顆對自由的尊崇與信仰之心,幸福與快樂就絕不會離你而去。
逍遙游讀后感篇五
逍遙游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于《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tǒng)攝作用。而且《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確地理解逍遙游對于把握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yè),我就對于我對于逍遙游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么是逍遙游,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游就是運動活動,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里的逍遙游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游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tài)。
關于本篇的結構,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圣人無名”已經(jīng)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之意,而后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的嫌疑。或許這樣的不夠嚴謹?shù)慕Y構,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游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么認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容上看,逍遙游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蔽恼碌谝徊糠滞ㄟ^寫蜩與學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說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說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說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容都是講有權力的或者將有權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么“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的概念的范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的這個。也就是說,莊子的“無名”類似于“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游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我們再看逍遙游,莊子是要強調弱化自我、無所憑借,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于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要強調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zhàn)國時代的對于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脫世俗的、從個人出發(fā)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逍遙游讀后感篇六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shù)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xiàn)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xiàn)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xiàn)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xiàn)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xiàn)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上,順應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xiàn)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
逍遙游讀后感篇七
莊周筆下的《逍遙游》,闡述的是自己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所待,無論是上古神獸還是蜉蝣生物,都不能達到絕對自由的生命境界。但他自己卻向往這種“逍遙”,無奈的是,這只能成為一場幻想。
說到追求自由,我腦海中最先浮現(xiàn)“文藝復興”、“五四運動”等字眼。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觀里,自由并不等同于《逍遙游》中的自由,它是指靈魂的獨立,精神的無束縛。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所說的靈魂并不是指控制肉體的靈魂,而是指思想、涵養(yǎng)、尊嚴等一系列生命本質澆鑄而成的“人”的模型。直至今日,我們所說的崇尚自由也是一個概念。
人的思想是一個人的核心,思想可以操控行為,有時行為服從了,思想?yún)s不會妥協(xié)。這樣看來,思想應是凌駕于行為之上的`更深刻的東西,這一點就與莊子的想法相悖。也就是說,如果思想足夠“逍遙”,行為即使受限,也能有超脫世俗的感覺。數(shù)不清的古人為追逐精神自由而選擇隱居山林,雖困于柴米油鹽,但不也是逍遙自在的嗎?只不過不是絕對的罷了。
絕對自由包括行為上的絕對自由,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法律和倫理締結的行為準繩下,這種“自由”更加不可能達到。我們不能隨意縱火、殺人。因為這是違法行為,但我們能去熱愛自己熱愛的東西,踏遍自己向往的土壤,這是法律給予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莊子生活在戰(zhàn)火紛飛的春秋前期,自身性命難保,何談生活自由?沒有道德禮法的約束,社會處于大動亂中,生靈涂炭。而現(xiàn)代人生活在看似與自由最相悖的法律下,卻能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雖然自由不是絕對的,因為“絕對”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是莊子思想深處向往的一部分。
世間萬物都有所待,莊子也明白這個道理。兩千多年過去了,或許只有他生在當今這個時代,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實現(xiàn)“天地任我行”吧!
逍遙游讀后感篇八
莊子是一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逍遙游》讀后感300字。這幾天,我津津有味、如饑似渴地讀了莊子寫的《逍遙游》。
令我至今難忘的是《逍遙游》中的這樣一段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讀后感《《逍遙游》讀后感300字》?!蔽覍@句話的理解是:再說,積存的水不夠深,它就無力承載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處,只有小草可以當船;放上杯子,它就著地不動了,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緣故。積存的風不夠大,就沒有力氣承載巨翅。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能算抵達風的上方,這樣才可以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礙,然后,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莊子逍遙游》是一本好書,里面的奧妙無窮無盡,讓我如醉如癡、令我受益匪淺,還有一些奧妙,等著你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呢!
逍遙游讀后感篇九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是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的代表作。莊子散文想象奇?zhèn)?,言辭瑰奇,設喻貼切,句式靈活,汪洋恣肆,別具一格。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高度評價莊子,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當代文化學者余秋雨在《何謂文化》將莊子列為先秦諸子文學作品的第一等級,蓋源于此。
《逍遙游》旨在論證達到絕對自由境界,既追求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也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
《逍遙游》啟示我們,任何個人,在萬物紛紜的現(xiàn)實世界中,要進入自由的境界,從客觀上來說,“猶有所待者”,也就是要依賴客觀條件;從主觀上來說,要不斷加強理想人格的修養(yǎng),以至臻于“無己”(順應自修,忘掉自我)、“無功”(不求有功)、“無名”(不求有名)的思想境界。
巨大的鯤,變化為鵬,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就是它只有憑借九萬里風才能起飛。所以《逍遙游》中說:“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大鵬離不開“海運”,即“海風動”。宋人林希逸解釋“海運”道:“海運者,海動也。今海瀕之俚歌猶有‘六月海動’之語。海動必有大風……”言必有此大風,而后可以南徙也。蜩與學鳩是小蟲、小鳥,力氣不夠,“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彬枧c學鳩碰到榆樹、枋樹就停落在上邊。有時力氣不夠,飛不高,飛不遠,落在地上就是了。因此,莊子的結論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薄帮L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睕]有一定的客觀條件,主體自然不可能到達自由境界。
就主觀上來說,任何個人要進入自由境界,必須擺脫現(xiàn)實世界種種物質上、思想上的束縛。莊子所以說的“至人’是他理想中修養(yǎng)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圣人”,又次于“神人”。莊子《逍遙游》中列舉了傳說中古代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宋榮子“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宋榮子對于世俗的名譽,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列子順應自然而能不熱切于求福,如此者,世間亦不見多。堯知高士許由賢明,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時雨降矣,而猶浸灌”為喻,“自視缺然,請致天下”,樹立了至人“順應自然”“忘掉自我”的崇高理想人格的理念。許由以“名者,實之賓”“予無所用天下為”(“名是實的影子”,“天下對我是沒有用的.”)辭謝堯的禪讓。莊子以宋榮子、列子、堯、許由等傳說中的人物“無己”“無功”“無名”的具體而又生動的傳說,形象地說明了要達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擺脫對物質、名譽、地位、金錢的汲汲追求。
既然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要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臻于自由境界,要依賴客觀條件,那么當客觀條件還沒有具備,或者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時候,個人與人類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進入自由境界;既然個人與人類要進入自由境界,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必須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養(yǎng)成理想人格。
《莊子·逍遙游》所宣揚的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我們在閱讀時應該認識到,任何個人,乃至整個人類,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之下的。因此,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逍遙游讀后感篇十
逍遙意為從容,從容地接待事物,從容地直面困境。
蜩與學鳩笑鵬說:“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蜩與學就不明白鵬為何要乘風飛九萬里之高。同時鵬也不理解蜩與學鳩“控于地”的樂趣。這兩者對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們可以做到“化”,蜩化為鵬,鵬化為學鳩,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頓時,若可以轉換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從而超越了。同時蜩會學鳩并不了解鵬的位置,但做出評論這樣的妄加評論,不僅片面而且膚淺。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間,享受獨有的自得其樂。而鵬的志愿卻在遠方的南冥同時鵬也有足夠的能力達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觀事實,即尊重困難所在,直面迎接。同時更要認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那就體面地尋求幫助,這也是一種能力,在遭遇困境時從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為更大的困頓。
我們追求平等,但事物生來便有差別,學鳩之翅,鵬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經(jīng)歷的風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與江河之水深淺差距懸殊,所負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謀其事。朝菌不必羨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與小年,只不過是自然的選擇罷了。人不必與他人比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結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對困境時,也只需盡全力,盡力超越困境若是強迫自身,恐怕還會形成新的困頓,這樣便于從容逍遙相違背。
人貴在自知,亦貴在知他人。對于自身與他人有了準確的定位,便不會輕易有困頓,即使擁有也會得體的解決與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在生活中的從容,最終會轉變?yōu)楦矣谥泵嫒松?,輕松超越困境的勇氣與自得。莊子所述的逍遙大抵如此。
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一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shù)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xiàn)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xiàn)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xiàn)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xiàn)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xiàn)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上,順應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xiàn)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xiàn)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謂逍遙只是發(fā)泄或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shù)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xiàn)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二
經(jīng)濟滑坡,名不聊生,貪腐橫行,物欲橫流。
合縱連橫,人才輩出,制法變革,思想?yún)R集。
這,便是戰(zhàn)國。
時代呼喚英雄,人民期盼變革。商鞅、毛遂、白起、趙奢……無數(shù)英雄豪杰匯成了不朽的詩篇。在歷史的星河上閃爍。然而,有這么一位老人,他不求聞達于諸侯,不屑錦衣與玉食,他只愿在自己的爛泥巴里快樂而又自由地打滾。其人謂誰?蒙城莊周也。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宏蓋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讀《莊子》,讀到的是豁達與超越。莊子在《齊物論》里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比f物的知識、標準不一。所以“人為”的標準,并不是“唯一”絕對的標準。就像《逍遙游》中所述的那只龐大的怪鳥,當大鵬在九萬里高空的渾然蒼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相對”。昭文不再彈琴,因為他在彈琴時,只要發(fā)出一個聲音便失掉了其他的聲音,只有不彈時,才會五音俱全。這正如陶淵明的“五弦琴”。
讀《莊子》,讀到的是灑脫與淡然。何謂逍遙?列子御風而行,自由自在,這是逍遙嗎?答案是否定的。列子飛行忘不了風,也只能成為世俗的幻想與淺見。真正的逍遙在我們的心。如莊子“無為而無不為”“天人合一”,面對世俗,嬉笑怒罵,皆由性情,他逍遙于世間,淡泊于名利。面對惠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淡然一笑,“今子以梁之宰相而嚇吾也?!焙蔚鹊?。正如南朝詩人柳惲就曾在他的《詠薔薇》里有言:“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p>
讀《莊子》,讀到的是坦然與欣慰。莊子妻子死時,他鼓盆而歌,有人不解,有人譴責,但他卻悠然地依舊如此,因為他滲透了生命的真諦,生是自然,死亦是自然,生固然可賀,死何嘗不是回歸,一如中國民間的紅是喜事,白亦是喜事。
《莊子》是哲學的天籟,更是我們心靈的琴音,他讓我們找到了那個最本質的自己,花開花落,靜謐無聲,這是心靈的盛宴。
無論你再走多遠,請你一定一定不要忘記,自己原來出發(fā)的目的。
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三
真的有人能做到嗎?回答是肯定的。
比如,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云舒?!蓖蹶柮鞯摹靶募吹?,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碧K軾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崩畎椎摹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边€有嵇康、阮籍、陶淵明、曹雪芹等。從古至今,真正能做到“無己無功無名”的人,可謂不可勝數(shù)。
“無己”,就是無我。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無功”,就是不追求建功立業(yè),順應自然?!盁o名”,就是不追求名譽地位。這是精神層面的'逍遙自在,是精神層面的大智慧。
《逍遙游》哲學思想對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爸寥藷o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敝寥恕⑸袢?、圣人層層遞進,按照這種說法,真正的圣人可能都歸于平凡了吧。
平平淡淡才是真,這可能才是《逍遙游》的真意吧!
自律,使我自由。
逍遙游讀后感篇十四
偶然間讀到莊子的《逍遙游》:北海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鯤身軀龐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成鳥后,他的名字叫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展翅奮飛,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種鳥海水運動時就將遷移,借助風力飛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鵬向南海遷移的時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而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亦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人亦是如此,覺得自己可以鵬程萬里,卻不好好行動起來,到頭來本以為自己與大鵬和鯤一樣高高在上,最后,卻是白日做夢,徒勞無功。
還有一些人,不覺得自己鵬程萬里,卻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鳥先飛,最終扶搖直上,成為受人尊敬的偉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該想一想自己的行為舉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滿意,過的每一天是否充實,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認認真真的對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同學們你們是否憧憬學霸那樣的鵬程萬里,是否希望像偉人那樣扶搖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沒有,那就請從現(xiàn)在開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萬不要讓懶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讓各種借口成為你的絆腳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鯤鵬一樣的存在!
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五
《逍遙游》,這是莊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無比,展翅高飛,由北到南的大鵬,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對這只大鳥,一般取其志向高遠、無拘無束的形象,但是細細深入閱讀,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學鳩、斥鴳高而已,仍然沒有擺脫外物的限制。這樣的大鳥,想要高飛到九天,就必須依靠海運,既然依靠海運,它就受限于海運,它就沒有達到莊子所說的絕對的自由。鳥類世界如此,人類世界也是如此。汲汲于功名利祿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學鳩、斥鴳,而擺脫了名譽是非的宋榮子、列子則如同大鵬,而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對象,他們順任自然,無所求,自由自在。
在闡釋自由思想的同時,作者順便論證了認識的局限性。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生命短暫的只有一個早晨的菌類,自然無法理解一個月,能活幾個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眾人只能向往長壽的彭祖,卻不知道有千年壽齡的冥靈,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輿所說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葑右仓恢烙煤J做飄,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蘆當船,用大樗樹來乘自由之涼。這就是知識上的“聾盲”。這一論點在《齊物論》《養(yǎng)生主》又有換樣的論述。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糧,周邊游需要一兩天的干糧,長途游則需要更多的干糧。工具有助于實現(xiàn)目的,反過來說,目的又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實現(xiàn)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實現(xiàn)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當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實現(xiàn)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們的生命也就會被利用,進而喪失自由、喪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們就要無用,于世俗于他人無用,于自己無求。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340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