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 我愛這土地教案(實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15:22:06
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 我愛這土地教案(實用9篇)
時間:2023-11-19 15:22:06     小編:曼珠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篇一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我愛這土地》

熟讀并背誦,感受詩歌的旋律與節(jié)奏美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誦讀

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1

1、導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華戰(zhàn)爭時期對祖國人民所做的種種惡習,你會如何用語言來表達了,展示侵華戰(zhàn)爭時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課題。(那如果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你會怎么做?我想聽聽男同學的心聲。)

2、檢查預習:

師:首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作業(yè),看一看大家對作者以及時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學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艾青了?(學生舉手回答)

師:對于作者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之后,我們來看一看時代背景,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學生回答)

師:這首詩寫于1938年11月,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步伐最為肆虐的時候,他們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們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活動2【活動】任務2

師:同學們的預習作業(yè)完成的不錯,下面我們就來讀讀這首詩。(那位來)

3、初讀課文:

自由讀

泛讀

聽朗讀

比較朗讀進行點評(你認為那個地方讀得好,那個地方讀的不好,你認為應該如何來讀)

在請同學來讀

為什么這些地方要這樣讀?下面進入品讀階段:

活動3【活動】活動3

品讀課文:

1、詩歌首先借助什么具體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義。

活動4【活動】活動4

研讀課文:

2、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猓?/p>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詩中哪兩句詩直接抒發(fā)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明確: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篇二

剛剛經歷了國慶六十周年,思考一個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獝蹏?

歸納要點:

1.祖國強大,我感到自豪,所以我愛國;

2.國家培養(yǎng)了我,所以我熱愛祖國;

3.老師家長教育我要愛國,周圍的人愛國,所以我也愛國。

出示課文ppt(創(chuàng)作年代不顯示),散讀課文。

思考:每一句詩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并要求學生讀出這種語氣。

我愛這土地(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痛苦)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悲憤)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柔和)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低緩、沉重)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深沉)

歸納問題并板書:

1.為什么詩人要把自己比作一只鳥?

2.為什么是一只嘶啞著喉嚨快死去的鳥?

3.詩人筆下的土地為什么是這樣的?

4.這只鳥為什么會“常含淚水”?

出示創(chuàng)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抗日戰(zhàn)爭時期。

ppt出示“抗日戰(zhàn)爭年表”,依次朗讀屏幕出示的字幕: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布建立,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失守。

8月3日,中日淞滬會戰(zhàn)開始。

11月8日,日軍占領太原。

12日,上海淪陷。

20日,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

12月5日,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開始。

13日,日軍侵占南京并開始進行長達6個星期的血腥大屠殺。

27日,日軍占領濟南。

1938年2月3日,徐州會戰(zhàn)開始。

5月19日,徐州棄守。

從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軍先后對重慶轟炸218次,投放各類炸彈21593枚,炸死炸傷市民24萬人。

1938年6月12日,日軍攻占安慶,武漢會戰(zhàn)開始。

10月25日,漢口失陷,武漢會戰(zhàn)結束。

27日,日軍占領武漢三鎮(zhèn)。

1938年11月13日,長沙警備部隊縱火焚城。大火延燒3日3夜,全城被燒十分之九,燒毀房屋5萬余棟,2萬余人被燒死。

再次朗讀課文,并播放朗誦錄音。

嘗試回答質疑時提出的四個問題。

艾青愛不愛國?當時廣大的中國人民是否熱愛祖國?

當時的國家是否強大?當時的中國是否給廣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

那么為什么人民這么熱愛自己的祖國?

因為國家需要他的人民。

出示: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肯尼迪

1938年早已成為歷史,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資料走進那個時代;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又都在經歷著歷史,創(chuàng)造著歷史。

剛剛過去的2008,在座每一位都經歷過。這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但這又是最令人感動的一年,是中國人最團結最勇敢的一年。

出示圖片

(持續(xù)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已造成全國19個省受災)

(拉薩“3·14”事件)

(4月7日,奧運火炬巴黎受阻)

(4月28日,膠濟鐵路火車相撞)

(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地震)

(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008年9月25日晚21時10分04秒,神七飛天)

(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引發(fā)全球動蕩)

回憶起剛過去的這一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視頻《2008感動中國特別獎》。

穿過2008這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年,我們由衷地從心底里發(fā)出一個聲音:“中國加油!”是災難,也是力量的凝聚。生死相依,生死相助,我們在一起;是歡樂,也是精神的檢閱,微笑相連,激情相遞,我們在一起;這是一張又一張陌生的面孔,在這個瞬間被我們記住,這是一個又一個無言的身影,在這樣的場景被我們銘記,這是一個又一個感動的聲音,在這樣的時刻被我們傳遞,因為他就是我和你。2008,為什么我們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們的心在2008緊緊地與祖國貼在一起,在2008,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

(頒獎詞)

2007年第一次上這篇課文,沒什么感覺。只是覺得要學生走進抗戰(zhàn)這段歷史,很難?,F在的處理則很好。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有一天突然收到同事發(fā)來的短信,發(fā)的就是這一首詩。一時間萬分感動。第二天拿去班上讀給學生聽,學生也很受感染。

但是這一次在課堂上回顧2008,效果反而不如預想的好。如何處理,還需更加考慮。

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篇三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青春中學二(8)班邊靚如

垂危的小草: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郁郁蔥蔥的土地――雖然它已不再茂盛。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花香四溢的土地――雖然花兒們早已凋零。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游人如織的土地――雖然現在已無人問津。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燃燒著我們的青春的土地――雖然我們都已不再年輕。

我愛這土地,這曾經如此美麗的土地――雖然它已漸漸枯萎、漸漸失去生命。然而在我們的'記憶中,它永遠生機勃勃、神采奕奕。但愿來年我們重生的時候,它依舊如此美麗。

遠行的游子:

我愛這土地,這孕育、哺育了我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我不會忘記你,這熟悉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令我快樂、令我留戀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讓我最后看看你,這溫柔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承載著我喜怒哀樂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讓我?guī)ё哌@繽紛的回憶,這多情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遍布了我成長足跡的土地。盡管我即將離你而去,但請你微笑著揮手向我告別,別讓我過分的傷心,這可愛的土地。

盲人:

我愛這土地,這五彩斑斕的土地。我能聽到孩子們描述著紅色的花叢、綠色的草地、藍色的天空和五顏六色的房屋。這神秘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絢麗多彩的土地。我能想象到碧綠的湖水泛起層層漣漪、金色的陽光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純白的雪花洋洋灑灑地從天空中飄下,還有七色的彩虹架起一座通往天堂的橋。這令人向往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這夢想繽紛的土地。我能看到,是的,我能看到,火紅的太陽從地平線升起、嫩綠的新芽努力地生長、潔白的云朵擋住暴雨,還有深藍的海洋大聲地咆哮。我用我心中的眼睛,看到了這生機勃勃的土地,這我生命中最燦爛的土地!

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篇四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1、自查資料,了解艾青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自由誦讀,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3、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xx)喉嚨(xx)吹刮(xx)

4、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7、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1、導入新課

2、檢查自學情況

3、自由讀課文,組內成果交流后展示。

4.當堂探究: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a、課文小結

b、檢測訓練

1、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xx)喉嚨(xx)吹刮(xx)

2、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2)“悲憤的河流”

(3)“激怒的風”

(4)“溫柔的黎明”這幾個意象所體現的內涵。

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篇五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學習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學習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一、自學

1、自查資料,了解艾青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自由誦讀,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3、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喉嚨()吹刮()

4、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7、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二、互教

1、導入新課

2、檢查自學情況

3、自由讀課文,組內成果交流后展示。

4.當堂探究: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三、展測

a、課文小結

b、檢測訓練

1、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喉嚨()吹刮()

2、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詩歌是講究煉字的。

5、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創(chuàng)作了《我愛這土地》。

請你結合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

(1)“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2)“悲憤的河流”

(3)“激怒的風”

(4)“溫柔的黎明”這幾個意象所體現的內涵。

教學反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篇六

1.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征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簡介:

艾青(1910—),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2.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fā)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明確:詩最后一段:“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2.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思考并討論,明確:詩中以“一只鳥”的形象來表達感情?!凹偃缥沂且恢圾B,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明確: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學生朗讀,感悟。)

學生討論并明確:

“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氨瘧崱薄凹づ倍急憩F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盁o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學生思考并明確:“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5.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明確: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這種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真愛。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明確:這兩節(jié)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可看作是感情的迸發(fā),感情的升華,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這種真摯地感情。

7.討論: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明確: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chuàng)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fā)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首詩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了這首詩,相信同學們一定感受到了那個苦難的年代,詩人對祖國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七)布置作業(yè)

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篇七

1、了解現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學習有關象征的表現手法。

4、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詩的主旨。

1、象征的表現手法。

2、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著詩中所迸發(fā)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4.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5.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 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yǎng),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 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xù)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詩人選用“嘶啞”一詞,愛國者,因沉重的苦難而生發(fā)的焦灼,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之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

(2)土地----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溫柔的黎明- ----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yè)

根據《我愛這片土地》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短文。

第二課時

誦讀,體會《鄉(xiāng)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xiāng)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xiāng)愁,是深切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梢哉f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xiāng)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秋夜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xiāng)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兩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xiāng)之作。

二、研習余光中《鄉(xiāng)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投影: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F居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主要作品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多l(xiāng)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xiāng)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jié),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劃分指導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xiāng)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1、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確:少年時 —— 郵票 ——母子分離

成年后 —— 船票 ——夫妻分離

后 來 —— 墳墓 ——母子死別

現 在 —— 海峽 ——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明確: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詩人巧妙地將“鄉(xiāng)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xiāng)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xiāng)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xiāng),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xiāng)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xiāng)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xiāng)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震撼讀者的心肺。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

4、詩歌的第四節(jié)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節(jié),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xiāng)的詩;有了第四節(jié),前三節(jié)就成了鋪墊,這一節(jié)又畫龍點睛,鄉(xiāng)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三、朗讀感悟

齊讀,感悟鄉(xiāng)愁主題.

第三課時

學習席慕容的《鄉(xiāng)愁》

一、朗讀欣賞

1、flash音樂欣賞, 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jié)奏,朗讀重音.

2、學生點擊朗讀欣賞,感悟練習,然后教師點名朗誦 .

二、小組討論

1、故鄉(xiāng)月夜的笛聲

------寄寓月明之夜便會思鄉(xiāng)

2、霧里的揮手別離

------難回故鄉(xiāng)的一種惆悵

3、沒有年輪的樹

-------對故鄉(xiāng)綿綿無期的思念

三、朗讀感悟

齊讀,感悟鄉(xiāng)愁主題.

四、拓展遷移

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xiāng)愁》也是抒寫鄉(xiāng)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臺灣。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tǒng)文化中鄉(xiāng)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xiāng)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xiāng)愁。她的《鄉(xiāng)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xiāng)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xiāng)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xiāng)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xiāng)愁》不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那樣深刻。

五、想象練習

1、閱讀下面句子,然后仿寫

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xiāng)愁是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寫:鄉(xiāng)愁是 --------------

幸福是---------------

歡樂是---------------

悲傷是---------------

痛苦是---------------

愛是-----------------

2、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xiāng)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fā)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你的感覺。

六、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臺灣)的《鄉(xiāng)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鄉(xiāng)色酒

你圓 你滿

人也圓 鄉(xiāng)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你”指故鄉(xiāng),“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 詩的上下兩節(jié)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jié)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1.d 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設計篇九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一、自學

1、自查資料,了解艾青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自由誦讀,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3、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喉嚨()吹刮()

4、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7、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二、互教

1、導入新課

2、檢查自學情況

3、自由讀課文,組內成果交流后展示。

4.當堂探究: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三、展測

a、課文小結

b、檢測訓練

1、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喉嚨()吹刮()

2、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詩歌是講究煉字的。

5、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創(chuàng)作了《我愛這土地》。

請你結合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

(1)“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2)“悲憤的河流”

(3)“激怒的風”

(4)“溫柔的黎明”這幾個意象所體現的內涵。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338348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