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實用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15:21:04
最新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實用10篇)
時間:2023-11-19 15:21:04     小編:溫柔雨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一

知識目標:

理解詩中暴風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技能目標:

能有感情,節(jié)奏正確流利的朗讀。

情感目標:

反復朗讀中理解詩中所表達對祖國深沉的愛。

能有感情,節(jié)奏正確的朗讀。理解幾個意象的象征意義。

體會詩歌所包含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朗讀指導、詩歌品味、熟讀成誦

反復朗讀,查資料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歌表現(xiàn)的意境。

一、導入:

了解預習情況:

請學生談談所了解詩人的有關情況、寫作背景等。

二、根據(jù)學過的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來共同學習探討這首詩歌。

三、進入學習的第一層次“讀”:自讀,聽讀、自讀

四、學生通過自讀講、歸納朗讀要求或注意方面

聲音(響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穩(wěn)、雄渾);節(jié)奏(鮮明停頓安排重音突出);語速(適當變化有起伏)

1、學生自讀

2、播放朗誦錄音,出示幻燈片:關注節(jié)奏、重音;熟悉全詩

3、請學生根據(jù)自己歸納的幾點要求自己試讀全詩(放聲朗讀):

自由地放聲朗讀,整體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請某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講、并請同學點評;

五、進入學習的第二層次“品”:意境美、音樂美、語言美

解釋意象:包含詩人強烈感情的物

思考討論: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暴風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國土的踐踏、蹂躪;

“洶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國人民滿腔的悲憤;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象征比喻革命斗爭聲勢浩大、從不間斷;

“無比溫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國革命勝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點出體會意境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

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鳥兒,即使是“嘶啞的喉嚨”也要歌唱;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最后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樣朗讀能讓人體會音樂美?

指導學生反復朗誦,把握內在的感情和外在的節(jié)奏。

六、進入學習的第三層次“誦”:指明要求,學生練習

朗誦指導后,學生上臺朗誦并點評;

七、進入學習的第四層次“談”

學生上臺漫談,可談感受,品特色或發(fā)疑問。

八、布置作業(yè),遷移練習?

選擇一首你最喜歡詩歌,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采用“讀、品、誦、談”的方法進行探究型學習欣賞,寫出一篇詩歌欣賞小論文,400字以上。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二

作于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飽經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作為詩人的艾青,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并成為時代的“吹號者”。他說他“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這首詩中蘊含著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要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認真體會。同時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我愛這土地》中兩節(jié)詩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鳥”的形象對表現(xiàn)主題起到的作用。

創(chuàng)意說明

運用輻射教學法,通過對課題“我愛這土地”的闡釋放射開來,形成發(fā)散行的的思維走勢,從而達到一舉多得,抓綱顯目的目的。

教學預設

一、選擇輻射基點

圍繞課題“我愛這土地”引導學生提問:從題目中,你會產生什么問題?

二、提供輻射材料

介紹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況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

三、指引輻射路子

1、這是一塊怎樣的土地?你是從那些詞句中看出來的?

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

流。

無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

怒。

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

地。

2、“我”指的是什么?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愛這塊土地?

嘶啞的喉嚨歌唱——小鳥活著時,傾盡全力為土地而歌唱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死后,又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

融為一體。

3、詩人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鳥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樹?

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对娊洝返牡谝皇妆闶恰蛾P雎》,此后從《楚辭》到古詩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詩人們的筆下,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蘊,不單為雙鳥或離群孤鳥形象,以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四、形成輻射網絡

輻射學習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把點點滴滴的知識學習梳理為系統(tǒng)知識,形成網狀結構。這樣的輻射網絡可以是可以是一篇課文、一堂課的知識、能力體現(xiàn),也可以是對文本的不同的解讀的呈現(xiàn)。

示例:

愛的原因——

愛的態(tài)度——

我愛這土地愛的過程——

愛的效果——

愛的藝術——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三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愛這方土地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詩歌的特點,體會現(xiàn)代詩特點。

2、背誦、默寫。

二、能力目標:

體會本詩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歷經磨難而又充滿希望的祖國的摯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加深對本詩思想內容和感情的理解。

2、難點:結合本詩寫作背景,理解本詩的豐富內涵。

目標:

1、結合背景,理解詩的內容。

2、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3、了解詩的結構特點。

一、導入新課:

詩歌詩最早出現(xiàn)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有一定的節(jié)奏,有比較和諧的.節(jié)拍;一般要押韻。

古人說:“詩言志,歌詠言”,是說詩歌的靈魂是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

因此,閱讀詩歌,應該多朗讀,多背誦,體會詩歌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揣摩詩歌的語言特點。

二、回顧歷史: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zhàn)爭。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30萬人以上。至1938年12月,華中、華北、華南大片領土淪陷,半壁河山落入日本人之手。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三、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

1、自讀課文。

2、師介紹:

詩人在國土淪喪、民主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因此,在閱讀本詩的時候,應該飽含感情。

3、師范讀課文。

4、生自讀課文、齊讀課文。

四、理解詩的內容:

1、本詩分為兩節(jié),第一節(jié)以一只鳥兒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了對祖國的摯愛之情。

2、分析本詩的意象。

土地——嘶啞的

河流——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

風——激怒

黎明——無比溫柔

3、分析土地為什么是嘶啞的?

4、分析河流為什么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

5、分析風為什么是被激怒的?

6、分析黎明為什么是“無比溫柔的”?

7、破折號后面在說什么?

(死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8、生前、死后形成強烈對比,表達了作者為祖國獻身的愿望。

9、朗讀

10、第二節(jié)采用了怎么的形式?

(一問一答的形式,設問;直抒胸臆。表達作者對祖國的強烈感情)

11、朗讀。

12、練習。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四

一、課文簡介:

內容要點訓練目的解決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擴充文學基礎知識

2、便于迅速把握主題合作(組合學生課下搜集的材料,教師適當補充)

知道.寫作背景把握主題(重點)1、鍛煉獲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實踐(課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國的歷史狀況)

探究(課上學生分析、研討并得出結論)

理解并學習象征手法(重點、難點)1、提高理解能力

2、鍛煉運用能力合作(通過小組,全班討論理解文中意象)

練習(出示意境,學生練習選取意象去表達)

體會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質疑(師設計問題引導生去體現(xiàn))

品味語言并有感情地朗誦全詩1、進行思想教育

2、提高綜合運用能力活動(進行愛國詩歌朗誦比賽)

四、課時安排

共兩課時:第一課時,解決要點1、2、3;第二課時,解決要點4、5。

五、過程設計:

1、課前布置:

a、搜集詩人的有關材料;

b、查閱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史料;

c、選閱一些愛國詩歌,準備朗讀比賽;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7由本站會員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五

這是一首蘊含著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的好詩,也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所學的第一首現(xiàn)代詩,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后面幾首詩的學習。因此,教學應根據(jù)文體特點,通過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閱讀法,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jié)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詩歌形象的象征含義及詩歌的主題,在比較中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jié)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jié)奏美,通過小組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通過討論析讀理解詩歌的表現(xiàn)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

2.通過自主輻射閱讀《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zhàn)斗者》,進一步理解、感悟詩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

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一)導入: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激情。(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第一步:聽錄音范讀;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二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三步;指名學生朗讀

第四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2、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7、討論:本詩出現(xiàn)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五)比較閱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六)布置作業(yè):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lián)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八)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嘶啞的喉嚨歌唱:土地

河流

風“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淚水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六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4.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5.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yǎng),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xù)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詩人選用“嘶啞”一詞,愛國者,因沉重的苦難而生發(fā)的焦灼,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之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

(2)土地----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我愛這片土地》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短文。

第二課時

誦讀,體會《鄉(xiāng)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xiāng)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xiāng)愁,是深切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梢哉f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xiàn)許多有關鄉(xiāng)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秋夜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xiāng)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兩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xiāng)之作。

二、研習余光中《鄉(xiāng)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投影: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F(xiàn)居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主要作品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多l(xiāng)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xiāng)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jié),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shù)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劃分指導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1、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確:少年時——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離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現(xiàn)在——海峽——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詩人巧妙地將“鄉(xiāng)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xiāng)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xiāng)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xiāng),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xiāng)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xiāng)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xiàn)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xiāng)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震撼讀者的心肺。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shù)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

4、詩歌的第四節(jié)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節(jié),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xiāng)的詩;有了第四節(jié),前三節(jié)就成了鋪墊,這一節(jié)又畫龍點睛,鄉(xiāng)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三、朗讀感悟

齊讀,感悟鄉(xiāng)愁主題.

第三課時

學習席慕容的《鄉(xiāng)愁》

一、朗讀欣賞

1、flash音樂欣賞,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jié)奏,朗讀重音.

2、學生點擊朗讀欣賞,感悟練習,然后教師點名朗誦.

二、小組討論

1、故鄉(xiāng)月夜的笛聲

------寄寓月明之夜便會思鄉(xiāng)

2、霧里的揮手別離

------難回故鄉(xiāng)的一種惆悵

3、沒有年輪的樹

-------對故鄉(xiāng)綿綿無期的思念

三、朗讀感悟

齊讀,感悟鄉(xiāng)愁主題.

四、拓展遷移

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xiāng)愁》也是抒寫鄉(xiāng)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臺灣。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tǒng)文化中鄉(xiāng)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xiāng)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xiāng)愁。她的《鄉(xiāng)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xiāng)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xiāng)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xiāng)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xiāng)愁》不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那樣深刻。

五、想象練習

1、閱讀下面句子,然后仿寫

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xiāng)愁是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寫:鄉(xiāng)愁是--------------

幸福是---------------

歡樂是---------------

悲傷是---------------

痛苦是---------------

愛是-----------------

2、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xiāng)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fā)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xiàn)你的感覺。

六、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臺灣)的《鄉(xiāng)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鄉(xiāng)色酒

你圓你滿

人也圓鄉(xiāng)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你”指故鄉(xiāng),“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shù)囊豁検?)

a.詩的上下兩節(jié)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xiàn)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jié)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1.d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七

1、了解現(xiàn)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學習有關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

4、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詩的主旨。

1、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

2、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著詩中所迸發(fā)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shù)、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shù)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xiàn)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第 二 課 時

一、學生在熟悉詩歌的基礎上,緊扣“土地”,師生討論分析全詩。

1、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fā)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于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2、傾吐土地情結?!氨槐╋L雨所打擊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于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3、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吧畛痢币辉~也許表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表達強度,于是其后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xù)的共鳴。

二、問題探究:

回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回答: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3、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征意義。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昂恿鳌?、“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袄杳鳌毕笳鞒錆M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

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 ,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回答: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詩的抒情色彩濃烈,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只鳥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

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回答:“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zhàn)于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回答:這兩節(jié)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fā)展而言,第一節(jié)蓄勢,第二節(jié)感情的迸發(fā),感情的升華。詩意層層遞進。

9、本詩出現(xiàn)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chuàng)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fā)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xiàn)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10、結合詩歌內容,說說文中兩個省略號和破折號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個省略號,表示列舉內容的省略。第二個省略號表示余意未盡,情深綿綿。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轉折。

三、寫作特色:

1、意象內涵豐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歸納:

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意象,抒發(fā)了對祖國真摯深沉的愛。

五、板書設計:

比喻、對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業(yè)布置:

課后思考練習一、二、三

七、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lián)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御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jié),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著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3、閱讀理解并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兩節(jié)詩的內容。

(2)詩中( )一詞 表達詩人對中國土地的贊美;( )一詞抒發(fā)詩人對中國土地的眷戀之情。

(4)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附文

中國的土地

劉 湛 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八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一、自學

1、自查資料,了解艾青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自由誦讀,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3、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喉嚨()吹刮()

4、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7、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二、互教

1、導入新課

2、檢查自學情況

3、自由讀課文,組內成果交流后展示。

4、當堂探究: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三、展測

a、課文小結

b、檢測訓練

1、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喉嚨()吹刮()

2、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詩歌是講究煉字的。

5、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創(chuàng)作了《我愛這土地》。

請你結合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

(1)“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2)“悲憤的河流”

(3)“激怒的風”

(4)“溫柔的黎明”這幾個意象所體現(xiàn)的內涵。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九

一、課文簡介:

《我愛這土地》一文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13課的內容。這是一首在現(xiàn)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詩的第一節(jié)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運用一系列內涵豐富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ji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詩名句。

二、設計思路

作為詩歌單元的首篇,又是名篇,應重點學習。引導學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使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重點設計一些活動和比賽,促使學生競爭,并通過競爭掌握知識,切實感悟對祖國的摯愛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達、運用等實際能力,完成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多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達到學一會十的水平和升華感情的目的。

三、內容要點、訓練目的及解決方法

內容要點訓練目的解決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擴充文學基礎知識

2、便于迅速把握主題合作(組合學生課下搜集的材料,教師適當補充)

知道寫作背景把握主題(重點)1、鍛煉獲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實踐(課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國的歷史狀況)

探究(課上學生分析、研討并得出結論)

理解并學習象征手法(重點、難點)1、提高理解能力

2、鍛煉運用能力合作(通過小組,全班討論理解文中意象)

練習(出示意境,學生練習選取意象去表達)

體會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質疑(師設計問題引導生去體現(xiàn))

品味語言并有感情地朗誦全詩1、進行思想教育

2、提高綜合運用能力活動(進行愛國詩歌朗誦比賽)

四、課時安排

共兩課時:第一課時,解決要點1、2、3;第二課時,解決要點4、5。

五、過程設計:

1、課前布置:

a、搜集詩人的有關材料;

b、查閱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史料;

c、選閱一些愛國詩歌,準備朗讀比賽;

2、導入:放映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鏡頭和圖片,學生談自己的感想。

3、作者簡介。

4、探討寫作背景并通過朗讀詩歌提煉主題。

5、反復朗讀詩歌,通過討論理解句子含義,并讓學生做鞏固練習:選取意象運用象征手法,說兩三句話表達對父母或對老師的感情。

6、設置問題:作者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摯愛之情的?學生在討論中體會本詩抒情方式的巧妙。

7、個別朗誦,通過比較選出優(yōu)秀的,體會此類詩歌朗誦的語氣、語調、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愛國歌曲《時刻準備著》調動起積極性,創(chuàng)設好濃厚的氛圍后開始愛國詩歌朗誦比賽。

8、學生針對不懂之處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9、寫一篇讀后感或仿寫一首詩歌。本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十

意象是詩詞形象構成的基本元素,是詩人的內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統(tǒng)一,是詩人通過想象將“意”與“象”相融合所創(chuàng)造的可感可觸的景象?!段覑圻@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國難當頭、山河淪亡的抗戰(zhàn)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帶上了那個時代悲壯的氛圍。因此,在他詩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帶有這種悲壯的色彩。讀完全詩,從“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意象中,我們不難品味出作者所經歷的坎坷、辛酸以及對祖國、對人民、對土地的那種深深的愛。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個意象,可以說那是他的又一生命?!稄突畹耐恋亍贰堆┞湓谥袊耐恋厣稀贰侗狈健贰稌缫啊?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匯集著他的土地之愛。他為貧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在詩的結尾他寫道:“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他熱愛土地,在《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中,作者更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者假設自己是一只鳥,要唱破喉嚨,連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正是對土地這種意象的一種最好的詮釋。

這里的“土地”,不再單純是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象”。作者對蒼老、衰弱、正備受苦難的祖國感到萬分悲哀,詩人挾著這份感情,用憂郁的目光掃視周圍時,寂寞、貧困的曠野的載體——土地便進入詩人的腦海。作者通過吟唱土地這一個“象”,詛咒摧殘土地的人,幻想著土地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在詩中,作者的歌喉雖然沙啞但卻寬厚,雖然悲哀但卻博大,顯示出一種雄渾的生命感;雖古樸但卻蒼勁有力,因為土地是孕育萬物的基礎。

正是由于有了對土地的這種熱愛和眷戀,詩人筆下的另外三個意象便順流而出?!昂恿鳌钡那懊婕由稀坝肋h洶涌著”和“悲憤”兩個形容詞,“風”前面加上“無止息地吹刮著的”和“激怒”兩個修飾語,就把“河流”“風”這兩種外在的純景物變成了含有作者主觀情思的“象”,就把悲憤和激怒的人民為了挽救土地的那種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奮力抗爭的革命斗爭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袄杳鳌边@個意象表明作者堅信在人民風起云涌的斗爭中必將迎來曙光,迎來勝利。但是作者意猶未盡,“——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表達了作者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最后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再回歸到土地這個意象上來,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可見,在詩歌中運用意象,能夠使抽象的情感具體可感,能夠引發(fā)我們對意外之象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體察出作者在詩中所反映出來的意。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338308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