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一個電影或者一件事情之后,對所閱讀或所體驗的內容進行感悟、評價和思考的一種寫作表達形式。讀后感是我們對于所讀所見的個人理解和體驗,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入思考,增加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和認識。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寫讀后感,它是一種分享和交流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方式。想要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首先要對書中的內容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接下來是一些學生們寫的優(yōu)秀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guī)韱l(fā)和思考。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們學習了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作者借桃花心木的成長來說人該如何在社會上“扎根”成長。
上完了課,我的心中猛地跳出了兩條俗語::天有不測風云,晴天也會下雨。不是嗎?社會千變萬化,一不小心前一秒的風光、榮耀立馬煙消云散,落入無底深淵。就拿奧運會上的“奇跡”菲爾普斯來說,他連奪八金的風頭還沒過完就被人挖出了“麻煩”。這位泳池中的健將竟在吸食x麻!很快正如他的名聲一般被他人熟知的還有他的丑事。所以說,做人要小心,要為自己留條后路已備不時之需,如:存錢(以免失業(yè))、買保險(以免病、車禍)??偠灾?,在目前溫飽時,你也得想想如果沒有這份生活的話,你會如何?所以,你將會更努力的工作,你的溫飽才會有保證。
這幾天,我們又學了課文(桃花心木),也讓我懂得了不少道理。
這篇課文講的是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苗得事:種樹人栽下桃花心木苗后,澆水的時間也不一樣、次數(shù)不一樣,澆的水也不一樣,有時多,有時少。有時上午澆,有時下午,有時三天一次,有是五天,有時隔幾十天。我起先以為他太懶,但懶人怎么知道有的會枯萎,有以為他太忙,但忙人怎么會做事叢從容容呢?后來種樹人說:“種樹是百年基業(yè),無法在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長成百年大樹就不成問題了?!?/p>
不知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在今天的語文課里,我們學了一篇文章《桃花心木》。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作者看到了了一個栽種桃花心木苗的人。奇怪的是:這個人澆水的時間很不規(guī)律,而且每次澆水的量都不同。那個人告訴了作者,他是模仿老天下雨,因為老天是不定時不定量的下雨。如果有規(guī)律的下雨,那樹苗就會產(chǎn)生依賴的心理,不會自己尋找水源,而獨立成長。
讀了這篇課文,我深受感觸,人在不確定的生活里,不能依賴別人,要養(yǎng)成獨自生活的心。要經(jīng)得起考驗,不要受到一點障礙而自悲。
在生活里,我曾經(jīng)有個小毛病,遇到困難,首先找父母,不管是生活上的困難還是學習上的難題,我都依賴父母。我的父母都經(jīng)常說:“小孩子要自己主動動腦筋,不能老問別人?!蔽衣犃司秃芪恼f:“是你們大人都經(jīng)常說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要問的嘛!”自從學了這篇課文,我懂了不能老是依賴別人,自己經(jīng)常不動腦。我今年就要考初中了,到時候遇到不會的那可問不了別人了,所以我要獨立思考問題,不能依賴別人,實在不懂再問。我懂得了無論做什么,我們都應該學會獨立自主。
讀了《桃花心木》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所感。我知道了樹苗要長成百年大樹,不僅要靠別人給它澆水,更重要是靠自己找水源,拼命扎根,才不會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枯死。如果樹苗養(yǎng)成了依賴性,即使長成大樹,但一旦遇到狂風和暴雨,就會連根拔起。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當你遇到一道難解的應用題,便去抄襲別人的答案。這樣做只會害了自己,失去一次鍛煉自己思維的機會,使自己養(yǎng)成了依賴的習慣。
其實人和樹木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懦弱的人只會退縮,向困難低頭;意志堅強的人不會被困難嚇倒,而是向困難招手,向困難挑戰(zhàn)!
讀完課文,掩卷沉思:我們雖然生活在和平的環(huán)境里,但今天的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因此擁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對我們來說是多么重要!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讀了《桃花心木》后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我懂得了,如果過于依賴別人、自己不動手做事,就不能掌握生存本領,終將被社會所淘汰的道理。課文《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種樹喻育人的文章,它借種樹人給樹澆水不定時不定量的方法說明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生活的人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掌握生存的本領。
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了澆水,樹苗就會枯萎得更多。種樹人說的這句話很有道理,如果每天給樹苗澆水,樹苗的根就會浮在地表上,只吸土地表面的水,不能深入地下尋找水源,而一旦停止了澆水,樹苗沒有了水源,自然就會枯萎。樹是如此,人又能怎么樣呢?人也是一樣!不能過于依賴別人,如果一個人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就會產(chǎn)生依賴的心,無所事事,從而不去觀察社會,研究生活,只能看到表面部分,不理解內涵。
就如一則笑話所說:有一天,一位富翁問自己那大腹便便、懶惰的兒子:米是從哪里來的?兒子平時只見過廚子從麻袋里把米拿出來,便不加思索地說:從麻袋里來。正是因為這位富翁的兒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以只看到了表面的東西,以至于米從哪里來都不知道。一旦他依賴的人去世了,他終將失去所擁有的一切。
以前,我也十分依賴父母,都十歲了,早上起床還要父母幫我穿衣服。在讀了《桃花心木》后,使我明白了過于依賴別人是不行的,只有靠自己努力奮斗,才能掌握生存的本領,不被社會所淘汰。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三
學了第三課《桃花心木》這篇課文后,我很有感受。本文講述作者對種樹人感受許多疑問:種樹人不按規(guī)律給樹澆水,澆水量也不一樣,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作者忍不住問了種樹人,才知道種樹人是想讓樹能獨立自主。
種樹人的一番話,讓我心里很有感受。讓我們知道了育人做人的哲理,只有經(jīng)得起風吹雨打,坎坷,曲折,磨難的人,經(jīng)得起殘酷考驗的人,才能成為堅強,有所作為的人,人只有在艱苦環(huán)境中受到考驗,才能生存,只有找尋辦法,克服依賴性,就可以生存下來。種樹也一樣。澆水這種保樹的方法也只能保一時,但是,樹要是如果能找到水源,就可以有百年基業(yè)。人也是一樣,在生活中,父母總是為孩子們打好了一切的路,卻不顧后果發(fā)生的事,只顧讓孩子學習,但卻沒想過這是把自己的兒女往火坑扔。我們也不應該依賴父母,面對挫折時,不應該放棄。要經(jīng)得起考驗,才什么都會。大海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人也不可能一路順風,貝多芬,魯迅,愛迪生,羅丹,牛頓……都受過挫折,但卻都肯熬過去,結果都成為了偉大的人。人生總要經(jīng)過磨難,人生才會有趣。
溫室中的花經(jīng)不起風雨的考驗,屋檐下的小鳥飛不上廣闊的天空,只有自立自強,面對挫折不放棄,獨立自主,就能成才。
我們自立自強,不怕挫折,做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絕不做溫室里的花,屋檐下的鳥。
六年級:瑤雨中融。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四
許多文章讀后能使我們受到啟發(fā),對我來說,《桃花心木》就是這樣一篇文章。
“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蔽覍@段話的感覺挺深的,這段話告訴我: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才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我們班有許多同學都是獨立性很強的同學,一些家務活他(她)們已經(jīng)會做了,這一點我應該向他(她)們學習,努力做得更好。
這是林清玄寫的一個故事:他的老家屋旁有人種桃花心木,可是種樹人不像常人那樣“呵護”樹苗,而是毫無規(guī)律地澆水,這導致了樹苗的枯萎??墒欠N樹人卻從從容容地補種,仿佛這一切都十分正常一樣。于是作者忍不住向他發(fā)問了,他告訴作者:“這都是因為我在模仿老天下雨,給樹木創(chuàng)造一個不確定的生成長環(huán)境,這樣它們就會拼命扎根汲水生長,也只有這樣,桃花心木才能長成百年的大樹?!?/p>
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常常遇到始料不及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它們總是使我們感到煩惱。其實,我們應該積極地面對這些不如意,就把它當成一次考驗,一次磨礪,并頑強地與困難斗爭,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生活中的坎坷可以磨礪人的意志,鍛煉人的能力,在這種“不確定”中生存的人,不會貪圖享受安逸,而是會變得越來越自主獨立,最后會擁有很強的心理素質與環(huán)境適應能力,變成一個堅強的人。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殊的樹,它長大后樹形優(yōu)美,高大筆直,要是想成為這樣的樹,要在還是樹苗時就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不依賴別人。今天我學習了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通過桃花心木這種樹,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林清玄老家有一塊地,租給了別人種桃花心木,這個種樹人常來澆水,可是他有時三天來一次,有時五天來一次,還有時十幾天來一次,不光時間不確定,澆水的量也不確定,還有的樹苗莫名其妙的枯萎了,所以他都帶著樹苗補種。作者先前是以為種樹苗的人懶,可是懶人怎么知道樹苗枯萎了。后來作者又認為種樹人忙,可是忙人做事還那么從從容容。最后作者問了問種樹人,種樹人說:“種樹是百年的基業(yè),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有了收成。我澆水知識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找到水源就會枯萎。但是能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長成百年大樹沒有問題。如果我有規(guī)律的堅持每天澆水,樹就有依賴之心,樹根就會浮在地表,一但停止了澆水,樹苗會立即死去,幸存的,遇到狂風暴雨,一吹就倒?!?/p>
不只是樹,人也是這樣的,在生活中,也會遇到許多不確定的事,這時,我們必須學會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學會獨立,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依賴于父母。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經(jīng)得起困難與磨難。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五
這幾天,我們又學了課文(桃花心木),也讓我懂得了不少道理。
這篇課文講的是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苗得事:種樹人栽下桃花心木苗后,澆水的.時間也不一樣、次數(shù)不一樣,澆的水也不一樣,有時多,有時少。有時上午澆,有時下午,有時三天一次,有是五天,有時隔幾十天。我起先以為他太懶,但懶人怎么知道有的會枯萎,有以為他太忙,但忙人怎么會做事叢從容容呢?后來種樹人說:“種樹是百年基業(yè),無法在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長成百年大樹就不成問題了?!?/p>
不知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六
在“三八”婦女節(jié)這一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桃花心木》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作者看到一個人栽種桃花心木苗。奇怪的是,這個人澆水的時間很不規(guī)律,而且澆水的量也是多少不一。作者好奇地問那個種樹人,才知道如果有規(guī)律地澆水,樹會慢慢地長得柔弱不堪,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成活率才高,也會很強壯。
讀完這篇文章,帶給了我很深的感受,就像文中的一段話“他的一番話,使我非常感動,想不到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比較經(jīng)得起生命的考驗。因為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huán)境的感受雨情感的感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成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我對14年幾乎沒有什么困難,甚至壓力也很少??墒?,有點兒芝麻大的小事兒,我就會有很大的壓力,也會有壓抑感。所以,我總是生活在焦慮中。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緊緊張張??赐赀@篇文章,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沒有必要把自己搞得這么忙。遇事應該分清大和小,沒必要把一切全部弄得完美無暇。
通過和媽媽交流,我發(fā)現(xiàn)其實媽媽對我的教育也和種樹人相仿。她對我對批評就是對我對關心和愛,無非是希望我能做一個好孩子。我為何不化被動為主動,力爭上游,多讓媽媽省省心呢?于是,我決定努力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克服自己的缺點,開始準備沖刺啦!
我想,這就是我送給媽媽最好的禮物吧。
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經(jīng)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我的摘錄本里摘抄著這樣一個句子。每當我翻開摘錄本看到這句話時,我就會想起《桃花心木》這篇文章。
《桃花心木》主要內容是寫:鄉(xiāng)下老家屋旁的空地上種著許多桃花心木苗,種樹人給樹澆水不是定時定量的,而是模仿老天下雨,讓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長成百年大樹。
文章最后提到人和樹一樣,也要在你不確定中生活,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huán)境的感覺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以前,我有一個毛病,就是在學習中一遇到難一點的題,就馬上問爸爸,爸爸老說我不愛動腦,依賴別人。我聽了總是嘟著嘴說:“不懂就問嘛!”但自從我讀了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觸。對?。∥移綍r老依賴爸爸,養(yǎng)成了依賴心理,要是考試時碰上了一道難題,那我怎么辦?所以我決心改了這個毛病?,F(xiàn)在,遇到難題,我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實在不會了,再問爸爸,爸爸說我變了,懂得獨立思考了!
我們就如同小鳥,鳥巢是我們溫暖的家,我們這些小鳥總不能整天待在巢里,筍父母捕食回來就吃吧!假如有一天,父母去了很遠的地方,留下我們,那我們這些小鳥該怎么辦?又不會獨立生活,只有等白白餓死了!
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應該學會獨立自主。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七
桃花心木:
鄉(xiāng)下老家屋旁,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yōu)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已長成幾丈高的一片樹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苗的是一個個子很高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
樹苗種下以后,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并沒有規(guī)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xiāng)下時,天天都會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種樹苗的人偶爾會來家里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越來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有時隔那么久才給樹澆水。
但是,懶人怎么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后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么事都不按規(guī)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從從容容?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yè),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jié)菜瑯涿鐣菸酶?。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種樹人的一番話,使我非常感動。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現(xiàn)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jīng)長得與屋頂一般高,是那么優(yōu)雅自在,顯示出勃勃生機。
種樹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啟示:
桃花心木需要一種本身的能力,而我們更需要一種獨立自主的心.
依賴父母和老師,并不是我們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懷抱中度過,在一種不確定的生活中生存,我們則永遠會有一顆依賴的心.
要想獲得自理能力,必須經(jīng)過生活的考驗,擁有不確定的生活.從中深化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對道理的理解.對于簡單的物質,更會有深刻理解.
在生活中,我們總投靠父母,無論在做什么事,總是喜歡選擇訴說,向父母說明困難,而不去自己動手解決.日常的雜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幫忙,不管現(xiàn)是用餐還是娛樂,父母的關懷和照顧總是無微不至.
學習空間里,老師又在不停的催促.幫助我們批改作業(yè)、糾正錯誤.他們不就像辛勤的種樹人嗎?樸實無華的老師,往往日夜操勞.而我們也總依賴著他,讓他總有操不完的心.
桃花心木還在成長,而我們也漸漸長大.勤勞的“種樹人”永遠栽培著我們.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八
今天語文課上我讀了一篇林清玄的文章《桃花心木》,讀完之后,我的感觸很深:如果樹苗要長成參天大樹。不僅要人澆水,還要學會自己拼命扎根找水源。如果被人澆慣了,就會產(chǎn)生依賴性,即使長大了,只要被大風一吹,就會被連根吹起。所以只有自己拼命的找水源,才不會被大風吹倒,才不會被自然界淘汰。讀了這篇文章后我得樹跟人一樣,人只有靠自己才行,如果從小到大都有父母照顧,那么就產(chǎn)生了依賴型,如果哪天父母不在了,可以說,那個人離死不遠了。我們也一樣,如果有一道題不會,你可以找個好朋友抄襲,但是,考試的時候你抄誰的呢,若果你那道題絞盡腦汁想出來了,那你考試的時候呢,再出這道題你就不用擔心了。如果你絞盡腦汁實在想不出來,可以讓老師教你做這道題的方法,然后自己只要記住這道題的方法就行了。學會在逆境中成長,才是最好的。覆蓋一切都順順利利,遇到困難只會屈服,而不能勇敢、堅強的去面對。這就是桃花心木告訴我們的!
做人跟做樹一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如果在做人的途中一帆風順,那么這個人的生活一定是平平淡淡,沒有太大的成就;如果這個人飽受風霜,不怕失敗,堅持努力,他的生活一定會豐富多彩,而且會取得很大的成就。讀《桃花心木》后讓我改正了毛病,也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要依賴他人!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九
種樹人說的一番話讓我非常感動,的確是這樣的,只有能夠自己去努力扎根的樹才會很好的活下去,人難道不一樣嗎?別人是不能依賴的,只有靠自己才是最現(xiàn)實的!
現(xiàn)實中也是這樣,我們不能干什么事都依賴別人,依賴父母,比如寫作業(yè)時,遇到了不會的題,不能不思考就去問老師,問父母,只有認真思考,堅信自己才能成功!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挫折,會遇到坎坷。我們不能知難而退,要勇敢的去接受風雨的考驗,去迎接困難的挑戰(zhàn),不要依靠別人,依靠自己才是可行的。不要向往一帆風順的生活,那樣你會經(jīng)不起風雨。自己去努力,難免會受傷。但是,只要你用心了,就可以把微薄的力量發(fā)揮到極致,激發(fā)出巨大的能量,只有經(jīng)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棟梁。只要你努力了,盡力了,你一定會有回報。
所以,我們不管干什么事都要認真思考,不能知難而退!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十
桃花心木的花,一朵就有大湯碗那么大,是深深的橘色,碩大而鮮艷的花連成一片,美到令人暈眩,莫怪連鳥兒都要大聲地歌頌。
《桃花心木》一文呈現(xiàn)的正是一棵樹能夠告訴我們的東西,入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
自然,樹本身不會說話,文本是通過一個種樹人之口告訴我們的。與一般的種樹人相比,林清玄筆下的種樹人十分奇怪:一是澆水的時間不固定,澆水的量也不一定;二是他似乎知道有些樹會莫名其妙地枯死,而面對枯死的樹卻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大驚小怪,而是從從容容地補種下去。面對種樹人的這種種奇怪的行為,讀者與作者一樣心中充滿了疑惑:
到底該什么時間給樹澆水?
多久澆一次水比較好?
澆多少水比較好?
你怎么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桃花心木為什么無緣無故枯萎呢?
如果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是否就不會枯死了呢?
…………。
當作者把這些疑惑向種樹人和盤托出的時候,種樹人的.一番話十分樸素,但卻富有哲理:
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jié)菜?,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種樹人的這一番經(jīng)驗之談,正是一棵長大的樹能夠告訴我們的生命密碼:樹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種樹人的澆灌和培育。只有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樹,才能長成百年大樹。
由一棵樹的生長,作家聯(lián)想到人的成長: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從一棵樹、一朵花聯(lián)想到一個人,從一粒沙、一滴水聯(lián)想到整個世界,是林清玄散文一貫的創(chuàng)作手法。其實,萬物同宗,這種聯(lián)想是極其自然的。借物喻人的手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雖然十分常見,但如林清玄這樣嫻熟、細膩而又毫無矯情之感的運用,又實在不是一般功力所為的。我想,林清玄的佛教背景使他看待世間萬物都充滿了理解,這種理解往往化為一種慈悲的情懷,在充滿溫情的目光中看到一種人生的智慧,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在這篇《桃花心木》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樹在不確定中汲取水分,拼命掙扎,在驕陽和荒野中艱難生存下來,這樣的樹就可以長成百年大樹。同樣,對一個人來說,在不確定中生活,就是要忍受許多無法預料的挫折和困難,在不斷的考驗和磨煉中走向成熟,這樣的人“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人怎樣才能長大,怎樣才能充滿智慧,怎樣才能堅強面對人世的風風雨雨,就要像一棵桃花心木那樣學會自己尋找水源,汲取養(yǎng)料,而不是依賴與被動的等待。這個被作者明明白白講出來的道理,是從桃花心木的生長中受到的啟發(fā),由于種樹人的解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認識,理解這個道理并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那么,教學這個文本,除了理解道理本身,還有哪些內容可教呢?我認為,這個文本的寫作方式和敘述結構應成為另一個教學重點。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先敘事再感悟、從物到人的寫作方式和敘述結構。大體說來,教學這個文本可分為以下幾個教學板塊:
第一板塊:種樹人告訴我們什么。
這一板塊的教學,大致引導學生討論以下重點問題:
1.你認為一棵樹要生長,大概需要什么條件?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生活體驗討論,為感受下文中種樹人的奇怪做法作準備。
2.林清玄筆下的種樹人是怎么做的?列舉文本的有關描述來回答,感受種樹人的種種奇怪做法。
3.面對種樹人種種奇怪的做法,你有什么問題想問他?引導學生將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同時將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有關問題進行整合。
4.如果你是種樹人,請你對這些問題作出解釋,可參考文本中的有關語句來回答。在討論過程中,理解種樹人的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語。
第二板塊:桃花心木告訴我們什么。
作者由種樹人的一番話,想到了什么?
出示下列文字輔助學生理解:
——《飛翔的種子——現(xiàn)在的“桃花心木”》。
你認可作者的感悟嗎?舉出生活中相關的人或事來證明你的觀點。
對種樹人的這番話,你還有別的感悟嗎?
第三板塊:作者的寫作告訴我們什么。
拓展相關文本:可鏈接出示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磚隙的番茄樹》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這種寫作手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十一
我們不再做溫室里的花朵,做一個桃花心木那樣的百年大樹,勇敢的迎接狂風暴雨的挑戰(zhàn),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困難與挫折。只要靠自我努力奮斗,你就會成為生活中的讀了《桃花心木》這篇文章后,我深有所感。我明白了樹苗要長成百年大樹,不僅僅要靠別人給它澆水,更重要是靠自我找水源,拼命扎根,才不會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枯死。如果樹苗養(yǎng)成了依靠性,即使長成大樹,但一旦遇到狂風和暴雨,就會連根拔起。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本事,自我的事情自我做。比如:當你遇到一道難解的應用題,便去抄襲別人的答案。這樣做只會害了自我,失去一次鍛煉自我思維的機會,使自我養(yǎng)成了依靠的習慣。
其實人和樹木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懦弱的人只會退縮,向困難低頭;意志堅強的人不會被困難嚇倒,而是向困難招手,向困難挑戰(zhàn)!身殘志堅的張海迪阿姨雖然雙腿癱瘓了,坐著輪椅,不能“行走”,但她依然頑強奮斗,熱愛生活,堅持不懈地寫作,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
“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碑斪x到那里時,我眼前浮現(xiàn)出一位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游歷了整個歐洲的情景。她是個做事有計劃、果斷、膽大而心細的女孩。我從心底欽佩她,要向她學習獨立自主的精神。從她身上我明白到了:了解社會,必須親身去體驗,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完美,世界的精彩。
讀完課文,掩卷沉思:我們雖然生活在和平的環(huán)境里,但今日的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所以擁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對我們來說是多么重要!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十二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jié)菜瑯涿鐣菸酶?。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這段話大家應該很熟悉吧!沒錯,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桃花心木》這篇課文中的一段話。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yè),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蹦敲锤叩奶一ㄐ哪?,它要想遇到風雨不被吹倒,就要學會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這樣,遇到狂風暴雨時,它的根已經(jīng)深入地下了,風雨是吹不倒的。但如果,桃花心木它不去土地里找水源,只等著老天下雨或等人們給它澆水,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與到狂風暴雨,一吹,就倒了!
人也是一樣,永遠只會依賴親人的人,一遇到困難,他就會退縮,一遇到困難,就會被壓倒。但是,獨立自主的'人,遇到困難,他就會迎面而上,不會向困難屈服。因為他已經(jīng)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了!就不會退縮。
我們也要學會獨立,如果一直依賴別人,就永遠不會獨立。只有不依賴別人了,你才會做到真正的獨立。讓我們一起去學會獨立吧!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十三
鄉(xiāng)下老家前面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樹苗種下來后,植樹人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他來的.天數(shù)并沒有規(guī)則,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桃花心木有時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補種。
我起先認為他太懶,隔那么久才為樹澆水。但是,懶的人怎么會知道有幾棵樹枯萎了呢?他說:“種樹是百年基業(yè),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的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一定量的水,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生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jié)菜?,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p>
植樹者言,使我非常感動,想到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我們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學習了一篇著名散文家林清玄寫的《桃花心木》,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桃花心木》講述的是一位種樹人給樹澆水沒有規(guī)律的事,作者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使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是“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中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因為這句話告訴了我人生的哲理:人和樹一樣,都要學會在不確定中生活。樹木要在不確定中學會把很少的養(yǎng)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人也會遇到很多不確定,只有經(jīng)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作為的人。
其實,在我的身邊也有這樣的事例: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個差不多十歲的小男孩。有一天,他的父母外出工作,給他準備了一些零用錢和換洗的衣服,還留下了一張紙條。時光飛逝,一眨眼一個早上便過去了,中飯沒人燒,他便泡了一包方便面,湊合著吃了一頓午餐。可晚餐吃了吃什么呢,只有吃方便面罷了??墒欠奖忝娉远嗔艘矔?,他索性就到鄰居家去蹭飯。幾天過去了,他的父母要回來了,可是,他的父母接了一個電話,說還得去一趟,燒了餐午餐給他吃,就又匆匆忙忙的推門而去。后來,他覺得老在別人家吃不合適,便請教鄰居飯該怎么燒,菜怎么炒,不到一個下午,他就學會了。以后,他的父母如果再外出工作,他就不用擔心肚子的問題了。如果他第一次就開始學,那第二次就能熟能生巧了。
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育人和種樹一樣,要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生存和發(fā)展,就必須克服依賴性,學會生存和發(fā)展的本領,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歷一番艱苦磨練,是十分有好處的。我們應該學習種樹人,學習他的精神,按他說的話去做。只有這樣,我們長大以后才會無愧于心。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十五
淡淡的黃色封面,漫天飛舞的蒲公英簇擁著花一般的六個字《林清玄散文集》。看到它的第一眼,我的視線就被它深深吸引。
翻開扉頁,我了解到這本書由幾十篇散文結集而成的書每一篇都不長,有的寫童年趣事,有的寫人生感悟,里面有歡笑也有淚水。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枯萎的桃花心木》的散文。這篇散文講的是一個人在作者家門前種桃花心木,但他不是刻意地天天給桃花心木澆水,而是仿照下雨天的規(guī)律給樹澆水,有時三五天澆澆水,有時十天半個月才澆一次水。于是在他的培育下,有的樹枯萎了,但種樹人一點也不以為然,并且告訴好奇的作者他的目的就是讓樹能夠適應環(huán)境,自力更生,從而更好地活下去。
看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文章中的桃花心木就像是我們,寫樹就是在寫人。我欣賞文章中那些沒有枯萎的桃花心木,因為它們能夠接受挑戰(zhàn),依靠自己頑強地活下去。離開外界的幫助,為了活下去,它們就會努力向其他地方汲取水分養(yǎng)活自己。老天爺雖然會下雨,但雨的落期是不確定的。你只能頑強地去適應它,在有雨的時候舒展自己的枝葉,盡情享受;在干旱的時候依靠體內的水分,堅強地熬到下一次下雨。只有在這種不確定中拼命扎根,尋找水源的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梢韵胂?,如果種樹人天天給這些樹小心澆灌,愛護有加,一旦環(huán)境改變不能滿足這個條件,長期浸泡在幫助中,天天等著別人給予的桃花心木就會走向枯萎死亡。
我也想做這樣一棵不枯萎的桃花心木。我想起離開爸媽去夏令營,心中的害怕多于興奮,不知道明天將會面臨什么考驗。離開了父母的幫助,什么都要靠自己,找不到可以依賴的人。面對困難時只恨自己平時缺少鍛煉,這也不會,那也不會。但這樣的環(huán)境稍微時間長一點就慢慢適應了,你會習慣辛苦,會想辦法完成任務,能夠從容面對不確定的明天。
生命的法則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我們也要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學會對抗逆境的本領,從而宣告自主的生命!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十六
桃花心木的花,一朵就有大湯碗那么大,是深深的橘色,碩大而鮮艷的花連成一片,美到令人暈眩,莫怪連鳥兒都要大聲地歌頌。
《桃花心木》一文呈現(xiàn)的正是一棵樹能夠告訴我們的東西,入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
自然,樹本身不會說話,文本是通過一個種樹人之口告訴我們的。與一般的種樹人相比,林清玄筆下的種樹人十分奇怪:一是澆水的時間不固定,澆水的量也不一定;二是他似乎知道有些樹會莫名其妙地枯死,而面對枯死的樹卻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的大驚小怪,而是從從容容地補種下去。面對種樹人的這種種奇怪的行為,讀者與作者一樣心中充滿了疑惑:
到底該什么時間給樹澆水?
多久澆一次水比較好?
澆多少水比較好?
你怎么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桃花心木為什么無緣無故枯萎呢?
如果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是否就不會枯死了呢?
…………。
當作者把這些疑惑向種樹人和盤托出的時候,種樹人的.一番話十分樸素,但卻富有哲理:
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jié)菜瑯涿鐣菸酶?。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種樹人的這一番經(jīng)驗之談,正是一棵長大的樹能夠告訴我們的生命密碼:樹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種樹人的澆灌和培育。只有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樹,才能長成百年大樹。
由一棵樹的生長,作家聯(lián)想到人的成長: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從一棵樹、一朵花聯(lián)想到一個人,從一粒沙、一滴水聯(lián)想到整個世界,是林清玄散文一貫的創(chuàng)作手法。其實,萬物同宗,這種聯(lián)想是極其自然的。借物喻人的手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雖然十分常見,但如林清玄這樣嫻熟、細膩而又毫無矯情之感的運用,又實在不是一般功力所為的。我想,林清玄的佛教背景使他看待世間萬物都充滿了理解,這種理解往往化為一種慈悲的情懷,在充滿溫情的目光中看到一種人生的智慧,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在這篇《桃花心木》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樹在不確定中汲取水分,拼命掙扎,在驕陽和荒野中艱難生存下來,這樣的樹就可以長成百年大樹。同樣,對一個人來說,在不確定中生活,就是要忍受許多無法預料的挫折和困難,在不斷的考驗和磨煉中走向成熟,這樣的人“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人怎樣才能長大,怎樣才能充滿智慧,怎樣才能堅強面對人世的風風雨雨,就要像一棵桃花心木那樣學會自己尋找水源,汲取養(yǎng)料,而不是依賴與被動的等待。這個被作者明明白白講出來的道理,是從桃花心木的生長中受到的啟發(fā),由于種樹人的解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認識,理解這個道理并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那么,教學這個文本,除了理解道理本身,還有哪些內容可教呢?我認為,這個文本的寫作方式和敘述結構應成為另一個教學重點。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先敘事再感悟、從物到人的寫作方式和敘述結構。大體說來,教學這個文本可分為以下幾個教學板塊:
第一板塊:種樹人告訴我們什么。
這一板塊的教學,大致引導學生討論以下重點問題:
1.你認為一棵樹要生長,大概需要什么條件?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生活體驗討論,為感受下文中種樹人的奇怪做法作準備。
2.林清玄筆下的種樹人是怎么做的?列舉文本的有關描述來回答,感受種樹人的種種奇怪做法。
3.面對種樹人種種奇怪的做法,你有什么問題想問他?引導學生將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同時將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有關問題進行整合。
4.如果你是種樹人,請你對這些問題作出解釋,可參考文本中的有關語句來回答。在討論過程中,理解種樹人的一番語重心長的話語。
第二板塊:桃花心木告訴我們什么。
作者由種樹人的一番話,想到了什么?
出示下列文字輔助學生理解:
——《飛翔的種子——現(xiàn)在的“桃花心木”》。
你認可作者的感悟嗎?舉出生活中相關的人或事來證明你的觀點。
對種樹人的這番話,你還有別的感悟嗎?
第三板塊:作者的寫作告訴我們什么。
拓展相關文本:可鏈接出示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磚隙的番茄樹》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這種寫作手法。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十七
最近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名字叫《桃花心木》,從這篇課文里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淺。
這篇由臺灣作家林清玄寫的《桃花心木》主要寫了“我”在老家看見一個種桃花心木的人在給樹澆水時時多時少,原來他是在模仿老天下雨,讓樹學會在土地中汲取水分,告訴我們做人要獨立自主,不依賴別人,才能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
這篇課文讓我深有感觸,文中的種樹人并沒有“好好”照顧桃花心木苗,而樹卻長得很高大,生機勃勃。種樹人讓桃花心木在這種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下生存,桃花心木為了活下來,必須自己去找水源,把根拼命扎入地下,從而克服了依賴性,生存了下去。我們人也和樹一樣,要自立自強,這讓我想起了一些來自貧困家庭的高才生,企業(yè)家。他們從小就得什么活都干,有的還要照顧別人,所以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還有一顆堅定執(zhí)著的心,家庭的貧窮反而促進了他們堅定的信念。他們在不確定的條件下生活,不能依靠別人,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讀了這篇課文,我想到了自己,我和那堅強的桃花心木比起來是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渺小呀!記得有一次,我讓奶奶第二天早點叫我。第二天,我睡眼朦朧的起來,邊打哈欠邊穿衣服,頭也不抬地吃完早飯,匆匆趕往學校。路上我感到很奇怪,怎么一個人也沒有?該不會遲到了吧。想到這兒,我加快了步伐,到了學校,外面的門已經(jīng)關上了,我從小門進去了,學校里靜悄悄的,一個人也沒有,我感到非常奇怪和絲絲驚慌,努力地想著,今天放假?不對,老師沒說呀!今天是周末?也不對,今天明明是星期一嘛!我把書包放在教室門口,在學校里無所事事地走起來,走到傳達室門口,我想看一下幾點了,這一看,讓我感到哭笑不得。原來現(xiàn)在才六點多,我想,一定是奶奶把鐘看錯了。原來不是我遲到,是太早到了。我想起剛才門衛(wèi)看我的眼神怪怪的,笑了。
學了這篇課文,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要學會獨立思考,獨立生活,遇到困難要自己想辦法克服,去解決,這樣才能在這個社會上更好地生存。我們的社會雖然是和平的,但這畢竟是一個充滿著競爭的世界,所以,擁有獨立自主的精神是多么重要??!
林清玄桃花心木讀后感篇十八
有一種植物生活在沙漠里,叫做駱駝刺,因為沙漠雨水稀少,所以駱駝刺只能把自己的根伸進深深的泥土里尋找水源努力生長。
大樹如此,小小的野生植物如此,人也是如此。人是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里生存長大的,只有練就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頑強地、更健康地生長。
我還聽過一個故事。有兩只貓,一只非常懶惰,而另一只則非常的勤快。貓媽媽叮囑兩只貓,一定要學會捕鼠、爬樹和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懶惰的貓什么也不學,整天趴在地上睡大覺,吃貓媽媽捕來的食物。而那只勤快的貓每天都在練習生存的基本功。后來貓媽媽去世了,兩只貓沒有了依靠。有一天,懶惰的貓和勤快的貓遇到了兩條惡狗,勤快的貓一下子竄到了樹上,逃離了危險。而那只懶惰的貓被兩只狗撕咬得全身受傷,落下個死無全尸的悲慘下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學會獨立。如果不學會獨立,在這個強肉弱食的社會很難生活下去。
我們之所以要獨立,是因為我們不能時時刻刻都被別人捧在手掌心,不能時時刻刻都能得到別人的指導。我們必須要學會自立,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從容克服各種困難。有個人總是依賴家人,連米從哪里來都不知道,從來不會照顧自己,結果鬧了不少笑話。笑過之后,我們也需深思。經(jīng)過磨難的人才能提高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沒經(jīng)過一點磨難的人是不會有一顆獨立的心的。
在《傳習錄》有句話,“種樹者必培其根”。樹養(yǎng)其根,人應該養(yǎng)其心。學會獨立才能對心進行磨練,人有一顆強大的心才不會拖累社會,才會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
所以,向著我們獨立自主的目標進發(fā)吧!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321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