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08:09:04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匯總16篇)
時間:2023-11-18 08:09:04     小編:筆硯

教案是教師為實施某一教學活動而編寫的一種詳細的指導性文件。編寫教案時應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編寫教案,小編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和示例。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一

【年代】:唐。

【內(nèi)容】。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簡析】:

大歷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峽,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這年冬天,杜甫從公安到了岳陽,這首詩就是登岳陽樓后所作。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關(guān)心。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后映襯,渾然一體。

[注釋]。

(1)岳陽樓:游覽勝地。在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2)坼[音“撤”]:裂開,分開。(3)乾坤:天地。(4)戎馬:比喻戰(zhàn)事。(5)涕泗:眼淚。

[譯文]。

過去早就聞說洞庭湖,今天終于登上了岳陽樓。吳國和楚國從湖的東南分開,天地好像日日夜夜在湖上浮動。親戚朋友沒有一封信給我,年老多病只有一條孤舟。北方的邊關(guān)正在鏖戰(zhàn),我*著岳陽樓的欄桿老淚縱橫流。

【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jīng)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只好“以舟為家”了。所以下邊接著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著一葉扁舟到處飄流!從這里就可以領(lǐng)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么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面上看來,意境象是很簡單:詩人說他在若干年前就聽得人家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岳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鰲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注》)但僅這樣理解,就把杜詩原來的意境領(lǐng)會得太淺了。這里并不是寫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壯氣蒿萊……許許多多的感觸,才寫出這么兩句:過去只是耳朵里聽到有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遲暮之年真?zhèn)€就上了這岳陽樓?本來是沉郁之感,不該是喜悅之情;若是喜悅之情,就和結(jié)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我們知道,杜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哪里想到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詩里的“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jié)句才寫出:“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眼望著萬里關(guān)山,天下到處還動蕩在兵荒馬亂里,詩人倚定了闌干,北望長安,不禁涕泗滂沱,聲淚俱下了。

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為人稱道,而這意境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也有時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黃生對這一首詩有一段議論,大意說: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寫得那么寬闊廣大,五、六兩句敘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寫得這么凄涼落寞,詩的意境由廣闊到狹窄,忽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zhuǎn)變;這樣,七、八兩句就很難安排了。哪想到詩人忽然把筆力一轉(zhuǎn),寫出“戎馬關(guān)山北”五個字,這樣的胸襟,和上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lián)寫自然界宏奇?zhèn)惖臍庀螅湍軌蚝芎玫厣舷乱r托起來,斤兩相稱。這樣創(chuàng)造的天才,當然就壓倒了后人,誰也不敢再寫岳陽樓的詩了。

黃生這一段話是從作詩的方法去論杜詩的,把杜詩的意境說成是詩筆一縱一收的產(chǎn)物,說意境的結(jié)構(gòu)是從創(chuàng)作手法的變換中來。這不是探本求源的說法。我們說,詩的意境是詩人的生活思想從各方面凝結(jié)而成的,至于創(chuàng)作方法和藝術(shù)加工,煉字煉句等等,只能更準確地把意境表達出來,并不能以這些形式上的條件為基礎(chǔ)從而醞釀成詩詞的意境。昔人探討創(chuàng)作問題,偏偏不從生活實踐這方面去考慮,當然就不免倒果為因了。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二

根據(jù)詩歌學習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學法是高效課堂的重要體現(xiàn)。我采用以下方式:

1.導入新課。

用親切抒情的導語將學生帶入詩歌教學的氛圍中,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長河中推出杜甫及其作品《登岳陽樓》。

2.回顧杜甫。

師生共同回顧杜甫生平及文學常識,這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回顧、述說、識記為主,教師只做點撥、補充。重點之處板書,以便學生建立一個完整概念。

3.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正音正字,注重斷句和重音,體會韻律,理解沉郁頓挫的感情基調(diào)。

(2)學生誦讀。結(jié)合誦讀指導,采用自由朗讀、小組齊讀、學生范讀、全班齊讀多種形式,有誦讀全篇,又有品讀名句,使學生對詩歌初步領(lǐng)悟。

(3)詞語辨析。尾聯(lián)對句“憑軒涕泗流”中的“涕”“泗”學生不一定能準確把握,可以辨析,以理解杜甫當時的心態(tài)和全詩沉郁頓挫的藝術(shù)風格。

4.合作探究。

(1)本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采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討論,教師引導點撥的方法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充分貫徹新課程理念,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主體學習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三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岳陽樓:湖南岳西門城樓,下瞰洞庭,碧湖萬頃,遙望君山,氣象萬千,唐張說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馳名。

首聯(lián):仇兆鰲《杜詩詳注》“‘昔聞’,‘今上’。喜初登也?!倍赐ニ炊赐ズ?。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系我國第二淡水湖。南接湘、資、沅、澧四水,北納長江松滋、太平、藉池、調(diào)弦四口。昔日稱“八百里洞庭?!?/p>

頷聯(lián):吳楚,為春秋二國名,大致上吳國在湖東,楚國在湖西,洞庭像是把兩隔開。坼,裂開,隔開。乾坤,此處指日月。

頸聯(lián):有孤舟,在孤舟。有,在。當時,杜甫年五十有七,耳聾肩麻,多病纏身,闔家又在水漂泊,故曰“老病有孤舟。”

尾聯(lián):戎馬關(guān)山北,是年吐番入侵。戰(zhàn)事猶示已。

本詩描繪洞庭湖的氣勢,表現(xiàn)了詩人孤寂凄涼的身世,反映了他對親人的懷念,對國事的憂思。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四

1、明確大意。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guān)山以北,仍然是戰(zhàn)火紛飛,生靈涂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孤舟——孤單漂泊)。

3、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1、首聯(lián)體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感情呢?

(詩人身臨其境,胸襟自非平??杀取1憩F(xiàn)了今日得上岳陽樓一償夙愿的喜悅。)。

2、頷聯(lián)具體描寫了什么景象?表現(xiàn)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體描寫臨樓縱目洞庭湖的壯闊景象。表現(xiàn)出詩人壯闊的情懷和氣吞山河的氣魄。)。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fā)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zhàn)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生動地表現(xiàn)出詩人關(guān)心人民、關(guān)心國家的思想感情。)。

5、學完這首詩后,你最喜歡哪一聯(lián)?為什么?

1、杜甫、范仲淹筆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賞哪一個?說說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個對你觸動更大?為什么?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五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釋:

吳楚:指今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帶。

岳陽樓:游覽勝地。在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

坼[音“撤”]:裂開,分開。

乾坤:天地。

戎馬:比喻戰(zhàn)事。

涕泗:鼻涕和眼淚。

參考翻譯:

過去早就聞說洞庭湖,今天終于登上了岳陽樓。吳國和楚國從湖的東南分開,天地好像日日夜夜在湖上浮動。親戚朋友沒有一封信給我,年老多病只有一條孤舟。北方的邊關(guān)正在鏖戰(zhàn),我*著岳陽樓的欄桿老淚縱橫流。

賞析:

大歷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峽,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這年冬天,杜甫從公安到了岳陽,這首詩就是登岳陽樓后所作。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關(guān)心。全詩對仗工整用韻謹嚴,前后映襯,渾然一體。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jīng)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只好“以舟為家”了。所以下邊接著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庇H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著一葉扁舟到處飄流!從這里就可以領(lǐng)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么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面上看來,意境象是很簡單:詩人說他在若干年前就聽得人家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岳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鰲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注》)但僅這樣理解,就把杜詩原來的意境領(lǐng)會得太淺了。這里并不是寫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壯氣蒿萊……許許多多的感觸,才寫出這么兩句:過去只是耳朵里聽到有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遲暮之年真?zhèn)€就上了這岳陽樓?本來是沉郁之感,不該是喜悅之情;若是喜悅之情,就和結(jié)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我們知道,杜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哪里想到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詩里的“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jié)句才寫出:“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眼望著萬里關(guān)山,天下到處還動蕩在兵荒馬亂里,詩人倚定了闌干,北望長安,不禁涕泗滂沱,聲淚俱下了。

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為人稱道,而這意境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也有時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黃生對這一首詩有一段議論,大意說: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寫得那么寬闊廣大,五、六兩句敘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寫得這么凄涼落寞,詩的意境由廣闊到狹窄,忽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zhuǎn)變;這樣,七、八兩句就很難安排了。哪想到詩人忽然把筆力一轉(zhuǎn),寫出“戎馬關(guān)山北”五個字,這樣的胸襟,和上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lián)寫自然界宏奇?zhèn)惖臍庀?,就能夠很好地上下襯托起來,斤兩相稱。這樣創(chuàng)造的天才,當然就壓倒了后人,誰也不敢再寫岳陽樓的詩了。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六

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高考考試說明》及本文特點,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技能。

(1)了解作者,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以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理論進一步理解本詩的旨意,了解杜甫及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領(lǐng)悟詩歌韻律,通過“煉字”(“拆”與“浮”)的分析鑒賞,領(lǐng)悟詩歌意境和語言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采用誦讀法、自主賞析法、質(zhì)疑解惑法、合作探究法、比較閱讀法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2)把作品放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單元學習要求中,理解作品風格,采用對比閱讀的方法,比較同時代不同作家表達的不同情感,拓展學生視野,獲得詩歌鑒賞的更多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感受杜甫“傷時憂世”的情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

(2)體會古典詩詞中作者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審美情趣。

4.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一是讓學生體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二是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一是指導學生分析詩歌意境,體會煉字的秒處。例如“坼”與“浮”;二是學習“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賞析方法,體會詩作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七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登岳陽樓》賞析與講解(唐代宗大歷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峽,暮冬臘月,泊舟岳陽城下,登樓遠眺,觸景生情,寫了這首詩。這首詩首聯(lián)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lǐng)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xiàn)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fā)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xiàn)之情。

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jié)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頷聯(lián)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lián)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zhì)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杜甫(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guān)失守,杜甫先后輾轉(zhuǎn)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chuàng)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八

增其舊制:擴大它舊有的規(guī)模。制,規(guī)模。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涯,邊。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變化。暉,日光。

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備,詳盡。

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

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何極:哪有窮盡。

檣傾楫摧:桅倒下,槳斷折。

郁郁:形容香氣很濃。

把酒臨風:在輕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zhí)。

微斯人:(如果)沒有這種人。微,無、沒有。

吾誰與歸:我同誰一道呢?歸,歸依。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譯: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順利,百姓安居樂業(yè),各種廢棄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重點詞:具,同“俱”)。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譯:觀賞自然景物所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該不會沒有區(qū)別吧?

3、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譯:像那春雨連綿不斷,整月不晴的時候。(重點詞:開,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瀾不驚。

譯:待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湖面平靜(重點詞:景,日光。驚,有“起”、“動”的意思)。

5、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重點詞:去,離開)。

6、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譯: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置之度外。(重點詞:寵,榮耀;偕,一起)。

7、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譯:我曾經(jīng)探究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說的那兩種表現(xiàn)完全不同。(重點詞:求,探求。為,指以物喜,以己悲兩種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譯:不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越和自己命運的暢達而欣喜,也不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和自身命運的坎坷而悲傷。(以,因為)。

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譯:在朝廷為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在江湖為民就為國君擔憂。(憂國憂民)。

1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享樂之后再享樂。

11、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

12、刻唐賢今人詩賦與其上:把唐代名人和當代作家的詩賦雕刻在上面。

(1)寫遷客騷人“悲”、“喜”的句子分別是什么?

答:悲“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p>

(2)描寫微波時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躍金。

(3)描寫無風時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靜影沉璧。

(4)表現(xiàn)作者關(guān)心國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現(xiàn)進亦憂,退亦憂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5)“進”“退”分別照應什么?

答: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突出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達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與現(xiàn)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8)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屬予作文以記之。

(9)請從文中找出總寫岳陽樓“大觀”的語句。其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什么?

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吞)。

(10)贊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1)第二段中說“前人之述備矣”,照應上文哪句話?

答: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12)從空間角度描寫岳陽樓雄偉景象的句子是:

答: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13)從時間角度描寫岳陽樓景象的句子是:

答: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14)由“四面湖光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副對聯(lián),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兩句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5)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的心態(tài)是。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shè)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么會產(chǎn)生一悲一喜的結(jié)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美好才會“心曠神怡”。

(2)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guān)系?(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xiàn)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否定。

(5)作者贊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么?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

(6)“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qū)別在哪里?

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p>

(7)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主旨。

寫出出自本文的五個成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氣象萬千、一碧萬頃、心曠神怡。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九

從2010年開始,廣州市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的中考古詩鑒賞題都涉及到課后的十首自讀的古詩??梢?,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閱讀、鑒賞已經(jīng)具有向課外轉(zhuǎn)移的趨勢。

古詩本來就是教學上的難點,再加上課外古詩也要考,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都很犯難:如果一課一課講,沒有時間,而且學生死記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講,學生無法落實知識點,讀不懂,自然無法得分。在反復地教學探索中,我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與其吃力不討好地一課一課教,不如教會學生讀懂古詩的方法,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抓手”,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一堂課——通過一首課內(nèi)古詩的講授,概括出讀登臨類素材古詩的基本方法,從“初讀,把握基調(diào)”到“再讀,賞景悟境”,“三讀,探究主旨”,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緊扣,共同指向“讀懂”的目標,為下一階段“鑒賞”奠定基礎(chǔ)。在課堂設(shè)計中,我還安排了拓展運用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類似題材的課外登臨詩歌的閱讀,學生運用歸納的方法自行解讀、學習,實現(xiàn)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這堂課的內(nèi)容充實,能將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化繁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學的要求。

《登岳陽樓(其一)》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一首詩。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陳以義,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在經(jīng)歷靖康之難后,他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開始效仿老杜,將個人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相結(jié)合,寫下了系列膾炙人口的愛國詩篇。

這首詩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懷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臨類詩歌創(chuàng)作。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讀詩的感性基礎(chǔ),能通過朗讀,找字眼感受到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基本把握詩意。而且從7年級開始通過課內(nèi)外的詩歌學習,學生也具備詩歌解讀的基本方法,但是這些方法欠缺系統(tǒng)化,缺乏對登臨類主題的詩歌進行整理歸納。

以《登岳陽樓(其一)》為例,教會學生閱讀登臨類詩歌的方法,并能運用方法自主解讀同題材的詩歌。

1、掌握詩歌的解讀方法,能自行解讀詩歌。

2、引導學生領(lǐng)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

1、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較陳與義和杜甫詩歌的特點。

(一)導入:

在這個單元,我們通過文本和古代文人賢達一同領(lǐng)略祖國的名山大川,在優(yōu)美風光中,體會文人詩情。這一站,我們一同與他們登高遠眺。

登高這個傳統(tǒng)自古就有,“高”寓意著國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經(jīng)深深扎根到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古人有句話說得好“登高則可遠望,望遠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臨這個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登臨詩(展示ppt),今天我們以陳與義的《登岳陽樓》為例,共同解讀登臨類詩歌。

(二)詩歌朗讀,把握詩意。

1、朗讀《登岳陽樓(其一)》(落實常識: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

2、整體感知:感情基調(diào)——悲。

1)從何處感受到悲情?——老木滄波無限悲(悲是全詩的“詩眼”)。

板書:方法一抓詩眼定基調(diào)。

2)再次朗讀全詩的結(jié)尾句,體會情感的抒發(fā)。

3、梳理詩意,體會意境。

1)登臨何處何時?——岳陽樓(洞庭之東、長江西面)黃昏(夕陽、湖山欲暮時)秋天(風霜)。

2)目見何景何物?——簾旌(近景)夕陽(遠景)老木滄波。

板書:方法二理詩意悟詩情。

4)這些內(nèi)容和詩歌抒發(fā)的悲情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

a、時間、地點——觸動——悲情。

b、景物(環(huán)境)——烘托——悲情(簾旌不動夕陽遲渲染了冷清的氛圍)。

c、聯(lián)想——誘發(fā)——悲情(萬里遠游,三年磨難)。

d、意象——表現(xiàn)——悲情(風霜:雙關(guān);老木:作者自喻)。

板書: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論世。

指導:可以從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見、所思中尋找線索。

知人:陳以義——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經(jīng)歷了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從萬里來游(從北方逃難來到南方)三年多難(歷經(jīng)喪亂)。

論世:北宋滅亡,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國家內(nèi)憂外患,岌岌可危。

結(jié)論——作者抒發(fā)的是國家滅亡的悲憤,自身經(jīng)歷的感傷。

板書: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運用。

這種歷經(jīng)國破家亡的悲憤和我們之前接觸過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處?——杜甫《春望》這種沉郁頓挫的風格和心系家國的精神是兩位詩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現(xiàn)出陳以義對杜甫詩風的學習。

學生根據(jù)登臨詩的閱讀方法,自學杜甫《登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1)登臨何處何時——岳陽樓。

2)目見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壯闊的氣勢)。

生發(fā)何感何思——思:國家內(nèi)憂外患(國)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親人音訊全無(己)。

4)主旨:抒發(fā)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自己身世際遇的感傷,對親人的思念。

5)比較兩首詩歌主旨上的異同。

6、探究登臨的文化內(nèi)涵為什么生發(fā)此感?

——沈約“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孔子家語“登高望下,使人心悲?!?/p>

1)登高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

2)登高吊古(《登幽州臺歌》);

3)重陽節(jié)登高(《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登高抒壯志(如《望岳》)。

《觀滄海》、《望岳》、《黃鶴樓》、《登飛來峰》。

何時何處——岳陽樓秋天黃昏(觸動)——悲。

何景何物——簾旌不動夕陽遲(烘托)——悲。

何感何思——萬里磨難(誘發(fā))——悲。

老木滄波(表達)——悲。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十

登岳陽樓是中國古代名篇《登岳陽樓》的作者杜甫在唐朝時期所寫的一首抒懷之作。岳陽樓位于今天的湖南岳陽市岳陽樓區(qū),它是一座古老的樓閣,被譽為"天下第一樓",因其峭壁險峻的地理特點而成為了眾多文人墨客的所愛。杜甫所化的詩句,將岳陽樓的壯麗景色與自身的身世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表達出了自己壯志未酬的憤慨和對人生的思考。讀杜甫的《登岳陽樓》,不禁讓人陶醉在那悲天憫人的情感之中。筆者將以五段式的形式,對登岳陽樓杜甫心得體會進行簡寫。

第一段:《登岳陽樓》揭示了作者壯志未酬、求仕不得的憤慨之情。詩中杜甫寫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痹娙艘曇伴_闊,直言山河壯麗之景,并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之感。他應聘官職不得,讓他壯志難酬,而這一苦楚也成為了杜甫作品中常見的主題。這段描寫直觀地展示了詩人內(nèi)心的焦躁與迷茫,讓人感受到了杜甫的困境,引人深思。

第二段:《登岳陽樓》展現(xiàn)了詩人對人生的思索和對世事的感慨。杜甫用如下詩句揭示了自己對人生的疑問:“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倍鸥σ蓡柫耸朗聼o常的原因,隱喻修煉菩提之路。正如述《易》中所言:“和雨升騰而見天女,和云升騰而見天子?!痹娙酥谏鐣F(xiàn)實的關(guān)切,表現(xiàn)出深遠的思考力。這段詩句鐘靈毓秀,字字珠璣,引發(fā)讀者對人生、命運的思考。

第三段:創(chuàng)作技巧是《登岳陽樓》的一大亮點。詩人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自己人生的得失與岳陽樓的高低之勢相較,形成了鮮明的畫面反差。尤為讓人矚目的是杜甫寫道:“欲問江潮與海水,從來笑問山林間?!倍鸥柚鷮K钡拿枋觯惆l(fā)了自己對官場生涯的無奈和對現(xiàn)實的無力,也展現(xiàn)了巨人身世之造化。

第四段:《登岳陽樓》的最后一部分寫詩人坐懷不亂,不被官場之事所動搖,消除了成為士大夫的心愿?!斑€聞岳陽樓上崇山靜聽夜鼓時。”杜甫在憂傷之中表現(xiàn)出了獨立自主的品質(zhì),這使得讀者對他更加景仰。他放眼山河大地,洞悉了官場的黑暗與無奈,更堅稱“人生自有詩和酒,不能愁多何有剛?!边@段描寫展示了杜甫磅礴胸懷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第五段:《登岳陽樓》是杜甫重要的抒情之作,它以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壯志未酬、求仕不得的憤慨和對人生的思索。它是杜甫辭世佳作,描繪了一個詩人對宏偉壯麗景色的多才多藝和深情而痛苦的思考。它被視為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對后世文人墨客有著深遠的影響。

登岳陽樓杜甫的心得體會是杜甫吟詠壯志難酬、人生苦短的真情流露,也是對宏偉壯麗景色的多才多藝和深情而痛苦的思考。杜甫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語言展示了自己對人生的不滿與憤慨,以及對世間萬象的疑問和思索。他以自己的短暫而艱難的一生,留下了一部部經(jīng)典之作,激勵著后代的人們。每當讀到《登岳陽樓》時,我常常被它沉痛的境遇所觸動,感受到杜甫對人生的探索與思考,對人生的鞭策與思忖,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詩人的偉大與不凡。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十一

1、在多次誦讀的基礎(chǔ)上理解詩歌內(nèi)容。

2、在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蘊涵的深切感情。

3、當堂背誦詩歌。

4、培養(yǎng)學生喜歡讀詩的習慣,提高生活情趣。

品析詩歌的過程中讀出詩人蘊涵的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懷。

一課時。

一、導入:

江南有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的岳陽樓,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巍峨壯麗的風采,古往今來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樓抒懷。

孟浩然望洞庭,描繪出“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雄偉景觀;范仲淹登高樓,抒發(f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膫ゴ蟊ж?。

宋代著名詩人陳與義也登上了岳陽樓,那么,他又抒發(fā)了什么情感呢?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課堂。(顯示課題)。

二、讀準詩歌。

2、請一個學生朗讀。【讀準字音:旌,徙】。

3、齊讀詩歌。

4、明確詩歌節(jié)奏。【讀準字音只是誦讀的前提。朗讀詩歌,還需注意節(jié)奏。尤其是律詩。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節(jié)奏劃分。】(顯示詩歌節(jié)奏劃分)。

5、學生根據(jù)ppt的節(jié)奏劃分自由朗讀。

6、學生齊讀,要求讀出停頓。

三、讀懂詩歌。

1、解釋關(guān)鍵詞:簾旌、徙倚、憑危、吊古。

2、學生根據(jù)課文注解大致了解詩歌意思。

3、ppt顯示詩歌大意,學生齊讀。

四、讀透詩歌。

1、找詩眼。

明確:悲。

2、“悲”在何處?

【品析詩句,朗讀相輔,明確重讀字】。

概括:景悲——己悲——國悲。

3、圈點出品析得出的重讀字,結(jié)合停頓,明確詩歌感情基調(diào),配樂朗讀詩歌。

【只要我們將詩歌的重音和節(jié)奏準確地讀出來,那么詩歌的韻味也就出來了。】。

五、挑戰(zhàn)自我。

六、詩歌總結(jié)。

朱光潛先生曾說:“自從有了詩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東西”,希望正處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詩般年華的同學們,能通過詩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高尚情趣的人,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板書:

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景悲。

悲己悲。

國悲。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十二

登高望遠是人類的天性,也是文人墨客的情懷所在。岳陽樓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古跡之一,曾被文人杜甫贊美為“天下第一樓”。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登岳陽樓之旅。在這個古老而莊重的建筑中,我達到了人生的頂峰,也深深體會到了杜甫的心境。

第一段:登臨岳陽樓,感受千年文化。

岳陽樓位于洞庭湖畔,是湖南的地標之一。當我踏上岳陽樓的最高一層,一幅壯美的景色出現(xiàn)在眼前。洞庭湖波光粼粼,湖水與天空融為一體,仿佛進入了仙境。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登樓并不僅僅是為了高處觀景,更是融入了千年文化的體驗。岳陽樓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人文內(nèi)涵。登樓之時,仿佛有時空的穿越,可以感受到當時文人們站在此樓上俯瞰大地的豪情壯志。

第二段:感悟杜甫心境,領(lǐng)悟他的詩意。

岳陽樓最有名的當屬杜甫的名篇《登岳陽樓》了。當我站在岳陽樓之巔,我心生凄涼之感,仿佛能夠深入杜甫的內(nèi)心。我想象著杜甫當年登樓時的場景,他無獨有偶地看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無能和國家的衰敗。他用樸實的字句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憤慨和憂慮之情,勾勒出那個動蕩的時代的真實風貌。在這個時刻,我自然而然地領(lǐng)悟到了杜甫的詩意,也對他的才華和智慧感到欽佩。

第三段:體驗詩人對自然的贊美,領(lǐng)略山水之間的和諧。

杜甫以他那獨特的筆觸將壯麗的岳陽樓景色描繪得栩栩如生,他對自然的細膩的描述讓我深感震撼。登樓之際,我仿佛穿越到了他筆下的山水之間。我看到了湖光山色的美麗和自然的奇妙之處,也感受到了他對自然的贊美之情。他在詩中寫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舜堯降唐虞,臨財不茍取。如此觀之,奇絕非常之地?!边@些詩句深深打動了我,讓我對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思考,感嘆大自然的奇妙與不可控。

第四段:引發(fā)對人生的反思,思考人生的意義。

登樓之際,我仿佛置身于宇宙之間,凝視著大地的遼闊。這令我不禁陷入思考,人生究竟有何意義?杜甫對于人生有著深刻的思考,他的詩中透露出對權(quán)力和財富的無奈,他更關(guān)注于人的心靈與情感的價值。站在岳陽樓之巔,我意識到,人生的意義在于追求內(nèi)心的真實和內(nèi)心的豐盛。杜甫在他的詩中,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以心為主導的生活方式。

登岳陽樓的經(jīng)歷令我受益匪淺。我從杜甫的詩中領(lǐng)悟到了一種新的境界,一種以心靈為驅(qū)動的生活態(tài)度。登樓之際,我看到了古往今來的人們的智慧與洞察,也觸摸到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潛能。這次登樓之旅,讓我獲得了新的思考和啟發(fā),也令我對杜甫的才華和智慧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深深地被岳陽樓和杜甫的詩意所吸引,也期待著把這個體驗帶給更多人,讓更多人能夠品味其中的樂趣和哲學。

綜上所述,登岳陽樓是一次體驗歷史和文化的旅程,也是一次思考人生與自然的機會。通過登臨岳陽樓,我不僅感受到了千年文化的沉淀和杜甫的心境,更領(lǐng)悟到了大自然和人生背后的哲理與意義。登岳陽樓的體驗,讓我對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提醒我追求內(nèi)心的真實與豐盛。因此,我希望能夠?qū)⑦@個寶貴的體驗分享給更多的人,讓他們也有機會領(lǐng)略到岳陽樓和杜甫的魅力。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十三

3、領(lǐng)會詩歌所表達的復雜情感,學習杜甫的愛國情操。

1、理解詩歌中的名句及內(nèi)涵,準確把握詩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熟讀成誦,理解“坼”與“浮”的含義。

1、合作探究,領(lǐng)會詩歌所表達的復雜感情。

2、品味語言,感受杜甫詩歌語言的魅力。

朗讀指導法探究討論法。

一、導入:

登高作賦,歷來是中國文人志士,遷客騷人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并因此而留下了許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登高》等等,這些詩歌或抒豪情,或發(fā)幽憤,無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杜甫的《登岳陽樓》,看一下作者在這一首詩中抒發(fā)是怎樣的情感。

朗讀的節(jié)奏及重音處理: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二、詩歌賞析。

頭聯(lián)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lǐng)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xiàn)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fā)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xiàn)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jié)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lián)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lián)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zhì)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lián)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lián)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guān)山北”拍合?!薄皯{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課堂練習。

杜甫,字,河南鞏縣人,自號,因他做過工部侍郎,又稱杜工部,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是、,真實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稱為“”,他與李白齊名,并稱“”,被人譽為“”。

課堂小結(jié)。

杜甫的詩堪稱“詩史”,加之詩人深廣的愛國情懷,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詩作,尤其是晚期律詩,更具一種沉郁頓挫,一唱三嘆之特點,極耐開掘。《登岳陽樓》是杜甫的代表詩作之一,這首著名的詩作,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一起被鐫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樓之首的岳陽樓上,自唐以來,一直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課外作業(yè)。

1.朗讀、背誦這首詩。

2.做同步練習。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有“詩圣”之譽。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有“詩史”之稱。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新安吏》。

“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十四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的節(jié)奏點“2442、2442”,從吟誦的角度來說是平起五言的反復,對大家來說基本調(diào)的學習難度并不大,但是律詩與絕句最大的區(qū)別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律詩的時候“起承轉(zhuǎn)合”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所以大家在吟誦的時候也需要注意。

我們來看首聯(lián)“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昔聞”和“今上”兩個之間是有對比,有時間的跨度,我們在吟誦的時候是需要把這種對比表現(xiàn)出來的。“昔聞”是陳述對過去的,是追憶,所以起調(diào)稍平,“今上岳陽/樓”是理想的達成,所以我們吟誦的時候聲音可以略顯高昂:“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頷聯(lián)氣象是非常開闊的:是站在岳陽樓上可以看到的的景象,略帶夸張,所以吟誦的時候我們要把壯闊的感覺吟誦出來:“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一聯(lián)里面吳楚之地我們在岳陽樓上其實只能看到很小很小一部分,但是詩人仿佛看到整個的吳楚之地,里面有夸張、有虛寫。另外,他站在那里是不可能日日夜夜站著的,但寫到了“乾坤/日夜浮”這樣的景象,所以這兩句放到了一起“吳楚東南/坼”是從空間的角度來進行夸張,“乾坤/日夜浮”是從時間的角度來進行夸張,兩句都是氣象宏大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這首詩最好的一點在于經(jīng)常會有轉(zhuǎn),起承轉(zhuǎn)合的轉(zhuǎn),轉(zhuǎn)時時體現(xiàn),尤其是頷聯(lián)、頸聯(lián)之間。頷聯(lián)氣象宏大就襯托得頸聯(lián)中詩人的老病孤愁之感尤為到位,所以我們在吟誦的時候兩聯(lián)的聲音是要有區(qū)分度的?!皡浅|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個聲音稍重些,一個聲音稍輕一些,一個是往外放的,一個略顯收縮,在這種聲音的對比之中,把兩聯(lián)的之間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到位。

尾聯(lián)“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戎馬關(guān)山北”是對理想的追求,而現(xiàn)實卻只能是“憑軒涕泗流”,所以我們在吟誦的時候要把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的感覺表現(xiàn)出來,也就是前一句將所追求的豪情表現(xiàn)出來,后一句把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哀嘆表現(xiàn)到位。

《登岳陽樓》是非常好的一首律詩。整個來說在渾然一體之中幾乎是句句有轉(zhuǎn),聯(lián)聯(lián)有轉(zhuǎn),而且是每一聯(lián)之間又那么渾融。從“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從當年的意氣風發(fā)到如今的壯志難酬,從當年的年輕有為到現(xiàn)在的老病孤愁,都在這短短的四十個字表現(xiàn)出來,而且是宏大的氣象、開闊的視野以及天地之間的長遠,包括自己的這樣的渺小,就短短四十個字里面寫盡了人生中無限的內(nèi)涵,以及世事變幻、壯志難酬的慨嘆,所以說他的內(nèi)涵之豐富是其他詩人難以企及的,我們在吟誦的時候一定要把這種感覺表現(xiàn)到位。

?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十五

1.這首詩中寫景的是哪幾句?這幾句詩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答:

2.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自己早就對洞庭湖充滿向往,為下文蓄勢。

b.頷聯(lián)用比喻寫洞庭湖的闊大,意境宏麗。

c.頸聯(lián)是詩歌意旨所在,寫自己的身世,表現(xiàn)自己的處境凄涼落寞。

d.尾聯(lián)筆鋒一轉(zhuǎn),表現(xiàn)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3.杜甫在《登岳陽樓》中由個人身世轉(zhuǎn)寫國事危難,感傷涕零的詩句是:,。

”,出自杜甫的《登岳陽樓》。他們都以大胸襟、大手筆,寫出了洞庭湖的大氣象、大氣魄。

5.賞析頷聯(lián)。

答:

6.“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處?

答:

7.“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

8.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從哪句詩可以看出?

答:

9.結(jié)合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談談你對“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這兩句詩的理解。

答:

10.你還知道哪些寫洞庭湖的名句?試寫出連續(xù)的兩句。

答:

【參考答案】。

1、答:寫景的詩句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兩句詩既是寫實,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麗而又生動。

2、c。

3、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4、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5、“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6、一“坼”一“浮”,攤販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佰濉弊?,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qū)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案 弊?,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tài)感,洞庭湖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下派壯闊的圖景展現(xiàn)形在讀者眼前。

7、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表達了詩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質(zhì)方面的任何幫助;“老病有孤舟”,寫出了詩人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泊,以舟為家,前途茫茫,無處安身的孤苦無依。

8、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不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這可以從“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兩句詩中看出。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zhàn)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

9、個人經(jīng)歷:舉目無親,年老多病,以孤舟為伴;國家命運:戰(zhàn)爭未平、國家多難,老淚縱橫,作者不僅哀嘆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涼,更為國家動蕩不安戰(zhàn)亂不休而悲傷。

10.寫洞庭湖的佳句:

(1)劉長卿:“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2)僧可明:“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

(3)許文化:“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杜甫登岳陽樓教案篇十六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巨大形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jīng)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只好“以舟為家”了。所以下邊接著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庇H戚朋友們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著一葉扁舟到處漂泊!從這里就可以領(lǐng)會到開頭的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本來含有一個什么樣的意境了。

這兩句詩,從表面上看來,意境像是很簡單:詩人說他在若干年前就聽得人家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夠登上岳陽樓,親眼看到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鰲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保ā抖旁娫斪ⅰ罚┑珒H這樣理解,就把杜詩原來的意境領(lǐng)會得太淺了。這里并不是寫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桑田滄海,壯氣蒿萊……許許多多的感觸,才寫出這么兩句:過去只是耳朵里聽到有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遲暮之年真?zhèn)€就上了這岳陽樓?本來是沉郁之感,不該是喜悅之情;若是喜悅之情,就和結(jié)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我們知道,杜甫在當時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哪里想到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詩里的“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jié)句才寫出“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眼望著萬里關(guān)山,天下到處還動蕩在兵荒馬亂里,詩人倚定了闌干,北望長安,不禁涕泗滂沱,聲淚俱下了。

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為人稱道,而這意境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也有時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黃生對這一首詩有一段議論,大意說: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寫得那么寬闊廣大,五、六兩句敘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寫得這么凄涼落寞,詩的意境由廣闊到狹窄,忽然來了一個極大的轉(zhuǎn)變;這樣,七、八兩句就很難安排了。哪想到詩人忽然把筆力一轉(zhuǎn),寫出“戎馬關(guān)山北”五個字,這樣的胸襟,和上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lián)寫自然界宏奇?zhèn)惖臍庀?,就能夠很好地上下襯托起來,斤兩相稱。這樣創(chuàng)造的天才,當然就壓倒了后人,誰也不敢再寫岳陽樓的詩了。

黃生這一段話是從作詩的方法去論杜詩的,把杜詩的意境說成是詩筆一縱一收的產(chǎn)物,說意境的結(jié)構(gòu)是從創(chuàng)作手法的變換中來。這不是探本求源的說法。我們說,詩的意境是詩人的生活思想從各方面凝結(jié)而成的,至于創(chuàng)作方法和藝術(shù)加工,煉字煉句等等,只能更準確地把意境表達出來,并不能以這些形式上的條件為基礎(chǔ)從而醞釀成詩詞的意境。昔人探討創(chuàng)作問題,偏偏不從生活實踐這方面去考慮,當然就不免倒果為因了。(選自《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295524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