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內容。教案編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學習這些教案范例,我們可以提高教學設計和實施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一
重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首次觀察自己身體上的細胞,學生感到既新鮮又好奇,取材關系到實驗效果)。
細胞結構的觀察(與植物細胞相比不易觀察,略有難度);。
設計實驗(應用以往的學習經驗,是較高層次的學習)。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出現的生字和新詞。
2、揣摩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深層含義、表達作用。
3、體會詠物記敘文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課文中描寫石榴枝干、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征的句子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確領悟文章的主題,理解作者執(zhí)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指導初讀。
1、帶領學生認識石榴,觀察講臺上的一盆石榴。
2、引導學生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石榴。
3、帶領學生總結石榴的特點。
4、指導學生分析描寫石榴枝干、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課文。
1、帶領學生品味描寫石榴的句子。
2、帶領學生閱讀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帶領學生重點討論作者為什么將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臟”。
三、深入探究,體會感情。
1、給學生發(fā)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3、帶領學生閱讀全文,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課小結。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懷,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贊揚了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時也含蓄地抒發(fā)了自己執(zhí)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第二課時。
一、輻射閱讀,體會寄情于景的寫法。
1、帶領學生閱讀《白楊禮贊》片段。
2、帶領學生閱讀《荔枝蜜》片段。
二、寫作練習。
指導學生觀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寫其特征,同時練習“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寫法。
三、本課小結。
要寫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學會觀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學會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三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墒墙裉煳覀円獮槲覀兊母篙叧皇醉灨?,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F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y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yè)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y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yè)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yè)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yè)。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jié)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yè)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b.畢業(yè)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yǎng)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y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是的?!拔摇钡弥职植恍辛?,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zhèn)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p>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zhàn)。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jié)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四
新課程標準提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就是要把我們在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教育,強調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領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從做中學,學中做”的原則,運用實驗法、比較法、多媒體演示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運用小組合作法、比較法、觀察法等方法學習。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五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將用于實驗的植物葉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響實驗想象。
師:很好,在黑暗處葉片不能再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過葉脈運輸到其它部位,還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熱后,葉片變?yōu)榘咨?/p>
師:為什么變?yōu)榘最伾兀?/p>
回答:略。
師:由于酒精溶解了葉綠素,從而去除了葉片中的綠色。
回答3:加碘液后,葉片四周變?yōu)榱怂{色,而被紙片遮住的地方顏色沒變,從這可以判斷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是淀粉。
師:淀粉遇碘液變藍色是我們判斷淀粉存在的有力證據。那為什么有上面現象產生呢?
回答:因為葉片被黑紙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進行光合作用了產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顯藍色,而中間不顯藍色。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六
一、教學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
三、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并查找相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1、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說明本節(jié)調查課的目的,步驟,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范圍(不可在教學區(qū))然后匯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范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huán)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huán)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
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并及時記錄,布置作業(yè)是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法)并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總結本節(jié)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調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問題?)。
教學后記:
初一(2)班沒有說明細節(jié),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蟲成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務。還應強調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說好了各種注意事項,強調了紀律,所以每個人都能完成好這次調查活動。
初一(10)班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該班學生較文靜,氣氛太沉悶。
初一(3)班課堂紀律太亂,幾位同學特意搗蛋,但小組間團隊精神不錯,調查到的種類較多,有些學生的知識面很廣,認識植物種類多。
初一(5)班守紀律,調查生物最少19種,最多29種,證明每組都有認真調查的學生,學生積極性高,對老師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戶外活動時紀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學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學一堆,女同學一堆,紀律不好,但調查到最多的生物種類有40種,最少的也有25種,證明該班學生對生物有濃厚的興趣,但事后發(fā)現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聯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學精神。
教學反思:
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guī)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了解活動的規(guī)則會發(fā)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生物的錄像。
2.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3.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錄像中出現的生物與非生物。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fā)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后,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后,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fā)言,而后其他小組同學再發(fā)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總結:除了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還有其他別的生物特征嗎?(根據生物的特征說)。
補充:
8.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9.生物體能進行新陳代謝。
10.生物體能遺傳變異。
11.生物能適應環(huán)境和影響環(huán)境等。
能力訓練:可用書上練習p6。
(1)分析圖片彈鋼琴的機器人、慢慢生長著的鐘乳石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蟲都是生物嗎?詳細說明。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征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幾方面了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可以先安排課后練習鐘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征后,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征。對于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應該逐一分析,并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然后再由學生來解答鐘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七
教材分析:
本詩創(chuàng)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干校勞動改造。一次,在桂林動物園里見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這不僅僅是一只通常意義上的老虎,而是另一個“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齒”“鐵籠”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當時在干校的絕大部分學員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別的城市,而自己是屬于少數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是異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說:這只虎與我當時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墻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則深深震撼了“我”,那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發(fā)自“我”的靈魂深處,詩人借虎喻人,全詩贊揚的是華南虎,表現的卻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培養(yǎng)追求自由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獨立人格.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鑒別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
3、誦讀品味詩歌,了解詩歌形象的象征意義,了解詩中的眾多形象所表現的深層意義,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
教學重點:
1、學習鑒別關鍵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征意義.
2、朗讀品味,鑒賞詩歌形象.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分析,評析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意義,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深厚感情及哲理.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解決字詞.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畫面,學生根據提示說一句完整的話:
虎嘯、魚游、雁翔、萬事萬物,世界。
二、初步朗讀全詩,熟悉課文內容。
1、聽錄音(或聽教師范讀)營造氣氛,學生聽讀、欣賞、品味,自行正音.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朗讀流暢、節(jié)奏合理、停頓恰當,語氣、語調符合文意.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出示思考題。
2、對華南虎,“觀眾”和“我”持什么態(tài)度?你對“我”與眾人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它有著美麗的容貌和強健的形體,但它被囚于人類的牢籠中,遠離了廣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園。它本屬于大山與森林,屬于大自然的自由的兒子,現在卻被囚禁在鐵籠里,供人觀看,呵斥、捉弄,這是一個扭曲生命的環(huán)境.
華南虎有維護尊嚴、向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爭的個性.
有關詩句如: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
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獨立.
灰灰的水泥墻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于壓迫、勇于抗爭.
2、“觀眾”對華南虎“砸”、“呵斥”、“誘惑”,冷漠粗暴靈魂麻痹,這是一群沒有獨立人格自我意識的群體,有時還會助紂為虐;“我”良知未泯,從華南虎身上感到一種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靈魂被震撼而覺醒.
四、深層研討,評論詩歌內容。
1、朗讀詩歌,找出詩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現主旨的詩節(jié).
2、探討詩歌的主旨.
3、學習這首詩有什么現實意義.
5、聯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華南虎形象及“觀眾”“鐵籠”“我”等的象征意義的.
教師點撥:
2、詩人以被囚禁在鐵籠中,失去自由還飽受摧殘嘲弄的華南虎形象為象征,表現了自己及同類人在艱難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
3、這首詩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時期,那是個最沒有詩意的年代。詩人在干校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里見到一只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只破碎的虎爪憤怒絕望地把水泥墻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跡,那不馴的氣魄引起詩人靈魂強烈的震撼。回到干校,寫下這首詩,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在20世紀70年代初,這首詩表現中國正直、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人們,應該都能從這首詩中得到啟迪和鼓勵.
4、省略號隱去了“我”的內心活動,“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溝壑”喚醒了“我”的內心,迫使“我”作一場靈魂的追問?!拔摇泵靼琢吮蝗祟惽艚诨\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是一個不屈服、不茍活的高尚的生命;“羞愧”一詞說明“我”在“不羈的靈魂”面前感到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那滴血的趾爪,那騰空而去的具有動感的形象,既是“我”對華南虎不屈靈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靈魂的覺醒,它讓“我”看見了人類的希望。寫這首詩的時候,作者處境同樣艱難,華南虎不羈的個性引起了詩人靈魂強烈的震撼,它喚起了詩人追求自由和光明的激情。使詩人明白了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抵抗墮落,保持獨立、健全的人格奮然前行.
5、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征色彩。象征,就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間接地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囚在牢籠中的華南虎,代表著不屈的生命,執(zhí)著的靈魂;與之相對的是禁錮自由,代表邪惡的鐵籠。通過兩者之間的激烈沖突,表現了詩人對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極度渴望.
“觀眾”“嘰嘰喳喳”“膽怯而絕望”“可憐而可笑”——這是一群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群體。在詩中他們只是一群蒼白,概念化的符號。他們無恥、卑微、無聊、自以為是,他們是冷漠、市儈,有時還會助紂為虐的群體的真實寫照.
“鐵柵欄”“鐵籠”“灰灰的水泥墻壁”作為對華南虎“專政”的工具,是人類制造出來的色彩陰暗、冰冷無情的囚具。愚昧的大眾蔑視老虎向往的“蒼蒼莽莽的山林”,他們不但對自己囚牢一樣的生活境況不自知,而且還想用同樣的牢籠囚住,一切生靈。精神的獨立,往往被眾生當成洪水猛獸,“兩道鐵柵欄”形象地表現了他們懦弱的心理.
“我”也和其他人一樣,隔著鐵柵欄來“觀賞”華南虎。但“我”畢竟良知未泯,從老虎“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憤”中,“我”感到了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感到了現世眾生的人格墮落?!拔医K于明白”,“我羞愧”,“我離開”,“我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這聲音來自“我”的靈魂,它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靈魂的覺醒.
六、誦讀品味,深入體會感情。
1、朗讀指導:
第一、二小節(jié)以敘述語氣為主,第三、四小節(jié)要讀出華南虎對人類的輕蔑,讀出它內心的孤獨和憂憤,更要讀出它的抗爭,最后一節(jié)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讀出作者的羞愧和覺醒后的激憤.
2、學生自由朗讀,深入品味情感.
八、鞏固拓展。
根據提示自己寫一節(jié)小詩。
布置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積累詞語.
2、課外嘗試寫一首小詩,寫出你喜愛的一個小動物的形象氣質.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八
實驗指導:
1、剪取你所喜歡的形狀的黑紙片(小于葉片),從上下兩面將處理過的天竺葵葉片遮蓋起來,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鐘。
2、摘下葉片,去掉黑紙片(觀察葉片的顏色的變化),把黑紙片放入盛有適量酒精的小燒杯里,水浴加熱,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3、用自來水沖洗葉片,再向葉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來水沖洗碘液,觀察葉片的顏色變化。
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2、水浴加熱后,葉片變?yōu)槭裁搭伾?/p>
3、加碘液后,葉片變?yōu)槭裁搭伾??能否判斷葉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質?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九
a.說明綠色植物的細胞在光下能夠制造淀粉,同時釋放氧氣。
b.說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綠色植物的細胞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過本節(jié)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十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2.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教學重點: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教學難點: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教學方法:
多媒體演示、對比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上節(jié)課我們調查了校園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無所不在,那你們知道,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個共同的家園中呢?(地球)很好(打開課件,展示地球圖片)這就是我們的地球,那我們是生活在地球的內部還是生活在表面這一層呢?(表面)很好,外面這一圈就是我們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學家們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學對生物圈不熟悉,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就是學習關于生物圈的知識。
(課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義)我們科學家們早就對生物圈下了定義,哪位同學幫老師讀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兩個方面?(定義: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那我來問一下你們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還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環(huán)境)很好,那我們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這么多東西呢?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來我們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卻有那么多生物生存著。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層面中的,而是我們的生物圈分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氣圈的底部,巖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著什么生物?這三大圈是否絕對分開?(小組討論兩分鐘)有的生物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例如人,還有沒有別的例子?我們世界的人口將近60億,而我們地球的空間是有限的,科學家們設想能否把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為那里沒有水,氧氣,溫度太低或太高…)那為什么我們的地球又能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呢?(因為生物圈有滿足生物生存的各種條件)討論書本p5~6六幅圖片,看各幅圖片中生物圈滿足了它們的哪些條件。完成書本練習: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么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條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么不同?3、為什么干旱使糧食嚴重減產?分析圖片:熊貓頻臨滅絕的原因?蕉樹枯萎原因?得出結論:動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yǎng)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做練習:
1、生物圈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條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關于生物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物圈僅由植物、動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構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內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動能達到的范圍,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間的總稱。
3、有人說:“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如果不對,說說你的理由。
布置下節(jié)課準備的內容:如果你翻動花園、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塊。,常常會看到一些身體略扁、長橢圓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動物在爬動,這就是鼠婦又叫潮蟲。下節(jié)課每小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來做實驗,抓好時要把它們放在濕的土中養(yǎng)著,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學后記:
同學們對于一些熊貓,蕉樹等接近生活的圖片比較感興趣,以后可以多舉這方面的例子。
教學反思:
因為這節(jié)課的理論知識比較多,而且知識點相對簡單,只是介紹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學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應該考慮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圖片供學生思考,像講到為什么其他星球沒有生物,應該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資料告訴學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要保護地球的意識。學生對于做練習比較感興趣,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考慮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安排一至兩題練習,加強學生知識點的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備注。
一、導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入。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fā)展:簡要講述。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zhàn)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后,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后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yǎng)、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tǒng)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布置作業(yè):心得與疑問。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借助“線段圖”分析復雜的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從而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發(fā)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有關行程問題。
2.難點:間接設未知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時間速度=路程/時間。
二、新授。
畫“線段圖”分析,若直接設元,設小張家到火車站的路程為x千米。
1.坐公共汽車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車用了多少時間,乘出租車用了多少時間?
3.如果都乘公共汽車到火車站要多少時間?
4,等量關系是什么?
如果設乘公共汽車行了x千米,則出租車行駛了2x千米。小張家到火車站的路程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設公共汽車從小張家到火車站要x小時。
設未知數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復雜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設未知數時要有所選擇。
三、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17頁練習1、2。
四、小結。
有關行程問題的應用題常見的一個數量關系:路程=速度×時間,以及由此導出的其他關系。如何選擇設未知數使方程較為簡單呢?關鍵是找出較簡捷地反映題目全部含義的等量關系,根據這個等量關系確定怎樣設未知數。
四、作業(yè)。
教科書習題6.3.2,第1至5題。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1.反對過渡包裝,倡導綠色包裝;崇尚簡樸生活,做一個由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2.知道包裝的作用;指導過渡包裝會給消費者增加經濟負擔,會對資源造成浪費、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
3.能夠自覺避免過度包裝引起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并能夠對過度包裝問題提出個人見解。
師: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今天,老師誒大家?guī)硪粋€好看的動畫片,不過再看完動畫片后,老師又個小問題,看誰看得認真、聽得仔細,能回答出老師的小問題。(課件呈現:播放動畫片《買櫝還珠》。)。
師:珠寶店老板在生意不好時,想出了什么辦法?
生:他把珠寶進行了包裝。
師:對,老伴把它的珠寶進行了包裝,很快有了買主,看來這包裝還真有學問,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包裝的話題。
師:包裝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同學們一定也深有體會。課前,老師布置大家利用周末的時間去做商品包裝小調查,下面交流你們的調查結果。
生分小組交流。
師:今天老師也準備了兩件不同包裝的商品。想看嗎?我們來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
師:(師出示簡裝鋼筆)這是一支鋼筆,大家來猜一猜它的價錢是多少?
生:包裝。
師:凡事都要有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是過度。正如這支筆,它包裝用的材料價格已經遠遠超過了它本身的價值,這就是過度包裝。
(板書:過度包裝)。
師:結合剛才同學們交流的過度包裝現象和天價月餅現象,你對商品的過度包裝有什么看法?(學生分組展開討論后說出自己的看法。)。
生:過度包裝浪費錢。
師:像這樣簡單、便宜、節(jié)省的、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減少廢棄物的包裝就叫綠色包裝。(板書:綠色包裝)。
師:通過剛才交流,老師看出來了,你們每個人都是節(jié)約小能手。但倡導綠色包裝不僅僅是個人得事,老師想請你們幫個忙,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過度包裝的危害,倡導綠色包裝。下面拿起筆,給你周圍的人或者給商品生產廠家提點建議,出個小點子,把你想說的卸載“我的小倡議”一欄里面。來,讓我們寫一寫吧!
學生寫小倡議。
班級交流小倡議。
師:這些精美的包裝扔了多可惜啊,可不可以讓他們在發(fā)揮作用呢?你有妙招嗎?
學生交流:可以做小工藝品。
師:你們也可以嘗試著自己做一做,記?。褐灰蟿幽X,廢物也能變成寶!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過度包裝的危害,作為一名小消費者,我們一定要購買綠色包裝的商品。這就是提倡我們過簡樸生活?。ò鍟啒闵睿?。
板書設計:
16.話說包裝。
過度包裝:復雜、昂貴、精致。
綠色包裝:簡單、便宜、節(jié)省可回收。
變廢為寶:做個小手工。
簡樸生活。
七年級上冊生物書電子版。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知道誠信是人與人交往中的可貴品質,體會誠信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愿意做一個講誠信的人。
2.知道與人交往中怎樣做才是誠信的具體表現。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到誠信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知道與人交往中誠信行為的具體表現。
教學準備:
1.搜集誠信故事。
2.收集身邊誠信的事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認識誠信。
1.古往今來,有許許多多講誠信的人。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看一看《曾子殺豬》的故事。(教師出示動畫:“曾子殺豬”。)。
2.看了這個故事,在你的心目中,曾子是個怎樣的人呢?如果你是曾子家的孩子,面對媽媽失信于你,你有什么想法?學生各抒己見。
3.曾子用誠實守信的人生態(tài)度教育了孩子。板書:誠信。
二、交流討論,感受誠信。
環(huán)節(jié)一:學生分組交流收集到的誠信事例。
小結:同學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社會的交往,交往是堂必修課,而良好的交往離不開誠信。
環(huán)節(jié)二:感受不守誠信的后果。
1.故事呈現,送跳繩。
師:教師出示情境?。骸八吞K”。
師:如果你是丹丹,你會想方設法把繩子帶給紅紅嗎?為什么?
如果丹丹沒有按照約定,把繩子給紅紅帶過去,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
小結:不遵守諾言,答應別人的事情做不到,不僅會影響到對方的學習生活,辜負了別人對你的信任,也可能因此錯失一段珍貴的友誼。
2.“假種”的危害。
師:社會上有些利欲熏心的人,他們不擇手段,用欺騙牟取暴利。你聽說過因不守誠信造成巨大損失的事例嗎?我們先來看幾張圖片。(教師出示課件:感受“假種”的危害”,先出示“農民辛勤耕種”圖片。)。
師:從圖片上你知道什么?農民辛勤地耕種,你猜到秋天的時候……。
師:可惜你們錯了,不明真相的農民購買了假種。(出示“農民購買假種”圖片。)你們看,到了秋天,這些稻谷更像是野草,稻谷有殼無米。(出示“稻谷像野草”圖片。)。
師:我們再來看兩條消息。(出示“賣假種者受法律制裁”圖片。)。
師:此時,你有何感想?
小結:這種利欲熏心、不講誠信的欺騙行為,害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農民。雖然賣假種的不法分子已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無法挽回農民辛勤的血汗!
學生暢所欲言,感受誠信的重要性。
小結: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yè)都離不開誠信,離開了誠信,社會將會十分冷漠;離開了誠信,世界將會一片黑暗!
環(huán)節(jié)三種;體驗誠信的事例。
師:我們來看一個事例。許多人大概都知道海爾電器吧,我們來看看海爾人是怎么把誠信帶給消費者的。(教師播放錄音:“誠信使海爾名揚海內外”。)。
小結:廠長砸了冰箱,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卻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這才有了今天海爾的蓬勃發(fā)展。
三、拓展。
1.師:社會主義榮辱觀中有一條: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可見誠信是做人之本。請同學們課后收集有關誠信的名人名言。
2.師:老師向大家推薦一些關于誠信的書。這些書收集了古今中外膾炙人口的誠信故事,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相信大家一定會喜歡。
板書設計。
誠信真可貴。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七年級的學生還是處于一個好動的年齡,在學生已經觀察了植物細胞的結構并有一定的了解下,這節(jié)課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了解動物細胞的結構。而且在學生實驗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下,還不是很強,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認識才能吸引學生興趣,把握課堂的重點。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三、教學對象及課時。
初中二年級、一課時。
四、教學手段。
實物投影、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言,教師講解總結。
五、教學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學步驟。
(一)課文導入。
向學生介紹古希臘“特洛伊木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進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正字音。
(三)轉入正文學習,主要通過以下問題的解決來完成教學重點。(問題由實物投影展出)。
形式:學生自由討論找出問題答案,教師加以總結歸納。
問題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課文第一段。
問題二:本文向我們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答案: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者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應措施。
(四)了解課文內容后,進而探究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明確:1、使用了邏輯順序作用: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說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五)教師總結全文。
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生態(tài)現象的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獲得一定的生態(tài)知識,還能提高我們的環(huán)保意識以及培養(yǎng)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
(六)板書設計。
引出話題: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
擺出現象:生物入侵者與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紹。第2——4段。
《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鮮水果、蔬菜貿易,跨國寵物貿易。第5段。
揭示態(tài)度:兩種不同態(tài)度(截然相反)。第6——7段。
采取措施:通過議案、成立部門。第8段。
(七)作業(yè)。
抄寫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設計思想:
1、設計主線。
以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實驗、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植物激素調節(jié)的作用機理為主線展開教學活動。在此過程中及時滲透科學史、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設計實驗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
2、課時計劃:
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用三課時完成。以教師提供討論素材,組織引導學生討論、活動,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進行。
第一課時:第一階段,由教師提問或呈現植物感性運動、向性運動的材料,啟發(fā)學生思考、討論;練習,提出假說、設計實驗求證假說;第二階段,由教師介紹達爾文的實驗以及達爾文根據實驗觀察提出的假說。
第二課時:第一階段,由教師提供有關驗證達爾文假說的實驗素材,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素材,引導學生得出對達爾文假說的驗證實驗結果,并總結對激素進行研究的具體實驗方法;第二階段,組織學生進行實驗設計的練習。
第三課時:提供素材使學生了解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種植物激素間的相互關系,懂得植物激素調節(jié)的作用機理,以及在生產實踐中如何應用有關生長素的知識。
3、重難點分析。
重點:
(1)生長素發(fā)現過程中的三個實驗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
在科學研究與發(fā)現的歷史過程中,不斷發(fā)生著觀察(包括實驗觀察)、根據觀察過程中所發(fā)現問題進行的分析、根據分析提出的假說和對假說的求證活動。課文中所介紹的生長素發(fā)現歷史中的三個實驗,完整地再現了一個假說的提出和求證過程,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的極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為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訓練的一個極好機會。
(2)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科學研究的成果只有通過技術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才能造福于人類。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既有助于學生理解科學研究要為社會生產服務,也有助于學生理解激素調節(jié)的作用機理。
(3)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這部分內容,也是在教學中應著重處理的一個重點。只有讓學生對植物體內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學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動是由多種激素共同調節(jié)的。
難點: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及其運用兩重性分析問題。
“引起不同器官(莖尖、根尖)細胞生長的生長素濃度不同”。如果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這一特點,就會在運用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分析實際問題時出現混亂,因此此部分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設法突出地明確兩點:第一:生長素對各種器官具有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點;第二:生長素對不同器官促進生長的最適濃度不同。
4、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語言陳述、由課本的彩圖呈現或由教師呈現事先準備好的植物的向性運動實驗裝置,首先應與緒論課的內容聯系,明確所發(fā)生的現象是植物應激性的表現。提出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
主要教學過程:通過動畫媒體介紹發(fā)現生長素的一系列實驗,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訓練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問題,提出假說、求證假說、得出結論的能力。
第一課時。
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植物為什么會表現出向性運動呢?早在1880年達爾文就針對這一現象進行過實驗?!?可利用動畫課件,分為兩部分對達爾文實驗的進行介紹,從而實現引導學生學會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根據實驗的第一部分結果,你認為產生向光運動的部位在植物體的什么位置?”“――在胚芽鞘的尖端?!睂W生會很自然地得出這個結論。
“根據實驗的第二部分結果,你是否能夠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環(huán)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產生影響的?它的影響方向大概是朝向哪個方向?”“――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單側光的刺激才發(fā)生影響的?!钡贸觥八挠绊懽饔梅较蚴菑呐哐壳实募舛顺蛳路健!边@個結論,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產生向光運動是因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發(fā)生了彎曲。至此,就可以介紹達爾文根據實驗結果提出的假說――尖端產生了某種向下的影響。
科學方法訓練:
要落實對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yǎng)和訓練,既要把對科學研究一般過程的介紹貫穿在生物學的知識教學過程之中,還要注意及時為學生總結前人進行工作的具體的實驗(操作)方法。
“回顧生長素的發(fā)現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在1880年到1934年的幾十年時間里,有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為揭開植物生命活動的奧秘進行了不懈地努力。我們還可以嘗試著分析一下科學家們所使用的一些具體的實驗方法?!薄霸谶_爾文實驗的第一部分中,他對胚芽鞘進行了什么樣的處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這就是達爾文使用的實驗方法――切除的方法?!薄霸谇谐诉@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時,是否只觀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將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沒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對比觀察?!薄斑@就是開展實驗必須設置的對比實驗的方法。”
第二課時。
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利用胚芽鞘進行了進一步的實驗。他在達爾文實驗的基礎上,對實驗的操作進行了技術上的改進?!?利用動畫課件介紹溫特的實驗)“從溫特的實驗結果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證實了達爾文關于植物向光性運動原因的假說――確實存在一種物質致使胚芽尖端產生了向光運動”。
“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等人從植物中分離出了這種能使植物產生向光性的物質,并確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边@就真正從化學物質的角度證實了達爾文的假設。
科學方法訓練:
“溫特的實驗不僅證實了達爾文關于植物產生向光運動原因的假說――確實存在某種物質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彎向光源生長,而且在實驗方法上又做了進一步的改進――在切除之后又設法把假設存在的物質添加回植物體,然后進行對比觀察。這成為后來的植物學家對激素進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實驗方法?!?/p>
第三課時。
科學方法訓練:
學生了解了研究植物體激素的具體操作方法,才能展開思維的翅膀,使教師對學生進行拓展思維的訓練成為可能。
(1)“根據溫特的實驗,你能否設計一個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生長素,只能向下運輸,而不能向上運輸?”通過這樣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體內,除了胚芽鞘尖端能產生生長素之外,還有哪些部位的細胞能產生生長素?你認為應該選擇哪種細胞進行檢測?”經此一問,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也可轉入對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學活動。
(3)“在能夠從植物體中分離提取出生長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產生向光運動之外,生長素對于植物的器官還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種方法來進行試驗?”通過這一提問,既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也可以順利地轉入關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學活動。
對難點的-: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
陳述:當科學家們能夠分離、提取生長素后,利用生長素做進一步的實驗就成為可能。
引導分析:從對實驗結果的描述中我們能發(fā)現什么?三種生長素難點變化曲線圖。
師生討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添加的生長素濃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長速度并不總是隨之加大。而是當濃度超過一定值以后,隨著生長素濃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長速度反而呈下降趨勢。這就使科學家們得出了這樣一條結論:“生長素促進生長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進一步的分析:“那么,促進或抑制生長的生長素濃度是否對植物體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從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根、芽、莖所需要的促進生長的生長素濃度各不相同,對它們起抑制作用的生長素濃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這個濃度值對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長作用的,而對莖來說則是起促進作用的。
進一步的討論分析:莖的背地性是較高濃度的生長素促進了近地一側細胞的生長。而根的向地性是較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了近地一側細胞的生長。根和莖在生長素的作用下都表現出了應激性的現象,但生長素對它們的作用機理并不相同。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敏感性不同。
總結提高:無論是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還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調節(jié)作用,都存在著促進或抑制某種植物生命活動兩個方面的過程。這兩個相互矛盾的過程,共同調節(jié)著植物體的生命活動。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植物的激素調節(jié)。
一、生長素的發(fā)現過程:
1.達爾文通過對比觀察提出了假設:尖端產生了某種物質,在光的刺激下對下面的部分產生了影響。
2.溫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達爾文的假設:確實存在某種物質。
3.郭葛分離并鑒定出了產生影響的物質:吲哚乙酸,即生長素。
二、生長素的合成與分布:
合成部位:生長旺盛的細胞、分生組織。
分布:1、向光一側比背光一側少。
2、在尖端產生,向下運輸。
三、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1、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例:頂端優(yōu)勢。
2、能促進植物不同器官生長的生長素濃度不同。
四、生長素在生產中的應用:
1、促進扦插枝條生根。
2、促進果實發(fā)育。
3、防止落花落果。
五、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
2、脫落酸。
3、細胞分裂素。
4、乙烯。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本節(jié)課是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本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在細胞水平上認識生物體,教學上會有一定困難。這是因為細胞結構微小,距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因此,應當多給學生提供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機會,增加學生對細胞的感性認識。本節(jié)課盡管內容比較抽象,但是學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細胞的觀察作為基礎,學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十九
本課主要采用默讀法、提要法、比較閱讀法等教學方法,同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通過默讀完成對課文的感知。
2、自主學習,借助工具書或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解決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和質疑問難,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交流,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二十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tǒng)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tǒng)治和經濟發(fā)展情況。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jié)。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二十一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jié)。)。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二十二
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fā)展和加強。關于民族融合的情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四種表現。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4、回族的形成。
通過圖片了解回族生活習俗。
七年級環(huán)境教育教案人教版篇二十三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感知學習。
1、請學生依據課文題目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1)女媧是誰?
(2)女媧為什么要造人?
(3)女媧是怎樣造人的?
(5)……。
教師要求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用3分鐘以內的時間快速默讀課文并試著找出問題答案。
班級交流,明確答案:
(1)女媧是一個神通廣大的神。
(2)女媧為了消解自己的孤獨寂寞,使天地生氣蓬勃起來就開始造人。
(3)她先是揉泥捏人,后來甩泥造人,最后是男女相配造人。
(4)人類世代繁衍,她造人成功了。
(5)……。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學會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以問題驅動學生理清文章思路。
2、請學生依據以上問題答案復述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
設計意圖:完成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任務。
(三)內容探究。
教師出示《風俗通》中有關女媧造人故事的文字并提出思考問題:
2、作者又刪減了哪些內容?作者做這樣的增刪有什么好處呢?
設計意圖:與《風俗通》故事進行比較,找出作者做了聯想和想象的內容,體驗聯想與想象的力量。
(四)人物分析。
設計意圖:發(fā)現作者眼中的女媧的形象,把握女媧這一人物形象及女媧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
女媧造人的故事是漢民族先祖對人類起源的一種神奇想象。人類童年時期,由于缺乏科學知識,對自然界許多現象也做過類似的想象,如《共工怒觸不周山》中對江河東匯大海,日月星辰向西北匯集的解釋;《夸父逐日》中對于桃林的神奇想象等。
1、教師出示補充材料:《共工怒觸不周山》《夸父逐日》的原文和譯文組織學生閱讀。
2、組織學生從內容、創(chuàng)作手法等角度歸納總結我國古代神話的特點。
設計意圖:幫助深入了解神話的特點。
小結: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最可貴的創(chuàng)造和探索精神,人類正是憑借這種精神從遠古走到今天的,我們不能否認人類的未來也要考這種精神去書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精神的源泉是什么嗎?那就是——想象力。讓我們用想象力去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的未來吧!
(六)布置作業(yè)。
教師布置,圍繞下列主題展開活動(根據小組喜好選擇主題)。
1、“開在遠古的絢麗之花”——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形象。
2、“最初的夢想”——從中國神話看古代人們最質樸的訴求。
3、“眾神之家”——西方神系梳理。
4、“來自鴻蒙的‘男神們’”——中西方神話中男神形象比較。
設計意圖:實現課內外遷移,擴大學生對神話的了解,加深學生對神話大膽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體會,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實現能力遷移和培養(yǎng)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2646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