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決定著以后的命運,語文作文擁有極高的分值,應該在作文上多下功夫,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等,今天小編為各位小伙伴收集了3篇高考滿分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高考滿分作文一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但凡是人,總要“求同”的。大至國族命運共同體的黏合,小到曲觴流水的雅集。所謂“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原是人之常情。
你喜歡NBA,同樣的球迷多半愿意與你親近,你習慣吃火鍋,自然別人愿意跟你聊麻辣話題。一個人的影響力很大,他(她)的偏好對外界的影響就更明顯,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古代的君王早就知道自己的人性經(jīng)不起過分試探,稍微明智些的,都會留兩位魏征這種“直臣”。其用意,無非避免大家都揣摩自己的心思說話,讓自己陷入“世界讓我隨心所欲”的假象。
古人為此造了一個成語,叫“求同存異”。聽起來,既不違背本性,又很寬容,夠得體。
但在智能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求同存異”的難度正在指數(shù)性增長。當你在今日頭條上點開一個新聞時,甚至當你在拼多多上點開一個瓜的時候,AI都在分析你的偏好,然后揀你喜歡的信息塞給你。具體的過程不是這么簡單,但當你點開過一個瓜時,你看網(wǎng)上全世界的商戶都是賣瓜的,卻也不是很夸張。
有句俗語:“當你手里有把錘子,你眼中的事物全是釘子。”智能互聯(lián)網(wǎng)的能耐在于,它真會讓你看到的都是釘子。這當然只是比喻,但AI足以強化人的刻板念頭,比如某地的人都是騙子,或者某個地域的女孩如何不正經(jīng)。
傳播學上,這類現(xiàn)象被稱作“信息繭房”或者“信息同溫層”。不是多么新鮮的概念了,讓人難堪的是,概念雖然老舊,一點也不耽誤人類在一次次惺惺相惜的點贊、轉發(fā)、贊賞中,反復踩到坑里。
智能互聯(lián)網(wǎng)強化了“信息繭房”的威力。“求同存異”變得愈發(fā)難能。要“存異”,首先得知道“異”的存在。如果都不知道有“異”,何談“存異”呢?
無論“求同”有多么正常,有多少好處,必須看到,“求同”的另一面,始終是“排異”的。人類對不合意的事物本能地趨于排斥。被“信息繭房”改造過的“求同”所產(chǎn)生的“排異”,更容易具有破壞性。比如說,對網(wǎng)上的不同意見產(chǎn)生應激性的憤怒,甚至轉化為多數(shù)人的網(wǎng)絡暴力。
智能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僅僅是被動的“求同存異”,恐怕已經(jīng)不足夠讓人保持清明。對與自己不同的意見,需要付出更多的主動努力去了解和包容。也許可以算作智能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類為了不會變得比古代君王更傻,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知道這一點可能會讓你好受一點:“求同”固然是生命原初的動力,但“存異”卻是生命進化的路徑,如果不是某只存疑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寬容接納了入侵“異端”,就不會有線粒體和葉綠體,更不會有今天的人類。
換句話說,“求同”的點贊證明你沒有失去生命的本能,但打破信息繭房的“存異”甚至“求異”才能證明你作為人類的可貴呀。
高考滿分作文二
海風輕輕的吹,咸咸濕濕的。
包括勺嘴鷸數(shù)以萬計的候鳥,嬉戲在家鄉(xiāng)鹽城的這塊“世遺濕地”上,鳥語花香,幽漾雅懿。遠處望去,嬌艷陽光下的灘涂,像片片魚鱗不停地“拍拍你”。生態(tài)風光的妖嬈和鏡像,正是今天我們“美麗中國”的投射。
史學記載,鹽城建于西漢元狩四年。同樣在西漢景、武年間的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文中,這樣寫道,“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云從龍,風從虎。”這或道出了鹽城自然稟賦外的人文積淀,且它們相互間互為動因為,相得益彰。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與“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一脈相承。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人與自然如此,人與人同樣如此。“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全世界人的共同追求。人道與天道,有其天然的親合的一面,《道德經(jīng)》有言:“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人道與天道具有廣泛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終不相違。
2天前,鹽城收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轉遞的“世界遺產(chǎn)證書”。鹽城黃海濕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代表,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它同樣詮釋了“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過目之物盡是圖畫,入耳之聲無非詩料。
人類當下正面臨影響之深、波及之廣、烈度之大、后果之重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新冠疫情面前“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加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西方文明包括美國社會的哀鴻遍野,全世界正在面對踏入現(xiàn)代文明社會門檻后從未遭遇到過的巨大挑戰(zhàn),人類正經(jīng)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我們看到領先世界的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物聯(lián)網(wǎng)、移動科技、人工智能等中國數(shù)字經(jīng)濟推動了以數(shù)字文明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第四次工業(yè)革”,通過數(shù)據(jù)來反映紛繁復雜的物質(zhì)世界和多彩多姿的人類社會本質(zhì),通過數(shù)據(jù)流把物質(zhì)、思想、生態(tài)、生活和網(wǎng)絡連接在一起,且更加緊密,更加可感,更加可視,更加可聯(lián),更加可融。這種認知是我們從對事物孤立的、片斷的、封閉的認識,走向整體的、聯(lián)系的、開放的思辨認識過程。
哲學家尼采很早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中,對人性就提出犀利的告誡。新冠疫情“照妖鏡”下,美國一些人的霸凌蠻橫一覽無余。社會撕裂,文明迭代下,“同聲相應”,需要包括“云大物移智”背景下“人與人關系”中的人文、倫理、精神、道德的浸潤。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倫理教育是一種“扎根教育”,把根系深植于真善美的生命土壤中。文以載道,呵護美善,勘探人文,敲打心扉,涵養(yǎng)知行,是“同氣相求”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人文精神”,正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標志,成為一個國家和社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心學創(chuàng)始人、哲學家王陽明這個觀念,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又一佐證,也是當下需要的“拍拍你”。
高考滿分作文三
仰望群星爍,閃耀終有我
一直很喜歡茨威格一本書的書名——人類群星閃耀時。書中大家輩出,恰似群星閃耀,照亮歷史的天空。
此去經(jīng)年,回想著大師們的高山景行,我總是希望能有一天,我也環(huán)繞在我所喜歡的人的周圍,與他們一起閃耀。
俗話說所愛塑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人們總會主動的去接近,了解喜歡的人。這種主動地接近和無意識的模仿,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人們希望更加拉近與所愛之人的距離。
在這些情緒的渲染之下,某些東西就不再是外在的精神客體,而是內(nèi)化為不可或缺的精神元件,潛移默化的塑造者我們的外在和內(nèi)心。
古人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知灼見,何況,網(wǎng)絡時代窄化了我們的信息接收面,流行文化的皮下注射式傳播營造了相對封閉的空間,文化的分眾式傳播使不同的部落逐漸形成,同類們不知不覺被匯聚,于是我們只能被動的接受,耳朵中回蕩著的是同類信息帶來的喧囂。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失學青年,模仿竊格瓦拉,走向犯罪的深淵。
涉淺水者得魚蝦,潛深水者得蛟龍。我們新時代的青年所愛之人應該是正能量的,具有模范意義的。
我不禁想起了李可染和齊白石的佳話。出于對老師的仰慕,李可染拜入齊白石門下,終日與靈動水墨相伴,終成以畫牛著稱的李可染;梅尚程荀四大家同處一門,在他們所敬愛的老師門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刻下“青藤門下走狗”的鄭板橋,對于徐渭的喜愛之癡狂也是可以想見了,正是因為對“偶像”的模仿和超越,才成就了“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鄭板橋。
追隨庸俗者,將在日復一日的同類信息中體會到逐漸粗糲的內(nèi)心,而志存高遠的人,終將在所愛之人影響下逐漸被塑造。
寫作完人類群星閃耀時的茨威格,追溯完大家風流之后,不也青史留名,自成一派了嗎?所以葉芝才會說:愿我們相遇,在我青春如火時。
在我奮筆疾書、思接千載的此刻,北京的陶勇醫(yī)生已在接待患者;云南的朱有勇院士在田間地頭書寫“大地的論文”;南京的李浩亮正用他的智慧點亮零售業(yè)的新變局……他們教會我寬容,勤奮,創(chuàng)新。
惠特曼說,我輕松自信地走上大路,長長的大路通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是的,我獨自一人走在人生路上,仰望星空,群星躍動,指引著我,而我,終將閃耀!
以上就是小編為各位小伙伴準備的高考滿分作文,更多優(yōu)秀模板關注學分網(wǎng)。
【本文地址:http://www.mlvmservice.com/zuowen/17763.html】